第一篇:道教与我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我国传统文化
班级:09汉语言(1)班 姓名:石云学号:090201013
3内容摘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唯一的民族宗教,其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许多方面,因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与中国古代科技如化学、医学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还有道教对我国文学艺术及我国的民风民俗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说道教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心里,它渗透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绵延泛波。
关键字:道教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传统习俗
一、道教对我国科技的影响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密切的,首先当推古代科技。我们知道宗教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而科学则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从思维和思想理论上说二者应该是相互对立的。李约瑟称道教是唯一不敌视科学的,因为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教义及目的使其成为我古代科技的先驱。
首先,我们看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的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生们采用了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服食丹药。为了制作丹药他们写了许多炼制丹药的书,做了很多炼丹的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的理论与实践,翻开了中国化学史上重要的一页。主要的贡献有这样几点:丰富和发展了化学物质变化的原理和知识。炼丹家不仅进行了大量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金属置换反应的实践,而且对此还做出了很好的总结。例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金丹篇》对“还丹”的化学反应就有这样的描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丹砂就是硫化汞。这其实就是汞和硫的化合反应。炼丹家对不少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有所认识且加以鉴别。《周易同参契》就认识到黄金具有稳定性,水银具有流动和挥发性等。从相关资料上,道教炼丹家掌握了大约六十多种物质的性能及其炼制方法同时也为火药的发明积累了经验。可见,道教开我 1
国古代化学之先河。
下面我们再来看道教与我国古代医学、药物学、养生学的关系。古代大部分名医都是高道,道教本身就有治病的功能,到南北朝之后道士逐渐走上了医学道路。虽然不乏迷信宗教色彩,但是其中渗透着充满中国先哲们智慧的医道,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实,中国古代医药学也是伴随着炼丹的过程产生的。炼丹的目的是为服后长生不老,进而成仙。但往往服食丹丸后会发生中毒事件,随着此类事件的增多,炼丹家注意到在矿物质的丹源中加入草木植物,欲制服丹砂之毒性,这就为炼丹化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制药学。[1]例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详述了灵芝、五玉、云母、雄黄、珍珠、等等药材的功能。南天师道代表人陶弘景对药物学造诣颇深。史称他非常善于“方图产物,医术本草”,他的《视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药总诀》等著作,对古代医学药物学都有重大贡献。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隋唐时期的著名道士孙思邈也精于医学,他被称为“道门药王”,因为他认为“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他一生坚持自种、自采、自制药材。他还著有《千金翼方》、《备急千金方》等专著,记述了大量药材采收时节、制作方法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可见,道教中对医学和药物学的研究乃至我们今天的药物学及中医治疗都有积极地借鉴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道教在追求成仙的驱动下,深化了人们对自然(外部的和内部的)的认识,主要是对人体各个器官、组织进行了分析。中国古代解剖学也就是从此开始的。解剖学是因为道教力图修炼神仙、由人致天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本来,中国古代以人为贵,是禁止解剖一切人体的,这就使得中国医学只能以“黑箱”的方法对人体进行粗略模糊的认识,无法获得精确的结构认识。而这正是中国医学在近现代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但一些道士在修炼时特别是在内视术中为了能更清楚地内视体内结构,便违背禁戒偷偷地进行过一些人体解剖,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2]另外,在生理学方面,道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人体胚胎、脏象、经络和血液循环等生理学的记录。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与养生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的核心就是养生,养生最根本的就是归根复命的精神即强调身体上的宁静、少动。道家们创立的许多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我们祛病养生都有很好的效果。其中养生方法中存思、清心修为、服气等也是当今气功的源头。综上所述,我们刻意得出道士们无
论在炼丹还是在修炼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道教和我国古代矿物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道士在炼丹过程中还认识了许多矿物质的性能。例如汞易升华,硫易氧化等。他们发明的了一种密封物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水泥——六一泥。它包含硅、硅酸铝及氧化铁、锰、钙的赤石脂矿石等矿物质。从六一泥的原料配制可以看出,道士们已经了解到某些矿石的性质,并开始利用它发明制造其他物质。总之,炼丹者在炼丹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更多的矿物质及其性质,并掌握了它们的各种性质。这就为中国古代矿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道教文化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无论从实证研究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说,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各学科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许多成就至今仍有独特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道教对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
有学者说过:艺术的发展多受宗教的影响。而道教对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上。首先当提小说,许多作品都受其影响,从六朝至明清的小说都离不开道教的影子。如六朝出现了许多志怪小说,如《搜神记》、《洞冥记》等,唐宋时期的《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再如明代的《四游记》(包含《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均写到了神仙,如八仙及后来的《封神演义》等等。这些作品与道教的思想内容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即都是人、仙、鬼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其次,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许多文人在诗歌中体现出一种仰慕仙道世界、寄托出世求仙的思想,所以东汉之后出现了许多游仙诗,他们把道教的故事题材融入作品中增加作品的意蕴,特别是“诗仙”李白大量诗作都与道教有关,且虔诚信道,颇具道骨仙风,其后的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也都深受道教的影响。纵观文学作品受道教影响的不计其数,且作品呈现出奇特的想象,瑰丽缤纷的意向,浪漫的激情等特点,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风貌。
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影响也是十分显著。我国古代书画、乐舞、建筑等艺术形式都渗透着道教的因素。例如道教中的“灵宝派”创立一整套的斋醮仪式和歌舞,这是道教与艺术的直接产物。还有别具一格的仙书丹画,道教宫观的壁画。
更有体现道教精神的建筑,主要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构成,它的布局还吸收了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等。殿堂精巧,楼阁巍峨,配置对称,布局和谐、浑然天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道教对我国民风民俗的影响
道教对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其影响延续至今已深入民间、家喻户晓。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及各个民族。这种信仰的源头就是来自道教所尊奉的神的名目。另外,许多民间节日庆典也与道教有关。例如就拿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来说,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到节日前的贴门神、灶马、画桃符等习俗均来源于道教。还有每年的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道教尊介子推为神,所以清明节也是道教祭祖尊神的重要节日。有些地方每年正月初八的敬八仙节就是纪念道教中的八仙。
值得一提得还有一种民俗即为“禁忌”也是来源于道教,道教十分注重禁忌,凡举行住坐卧、饮食起居等都有禁忌。这在我们当今生活中仍然有影响,例如饮食禁忌,时间禁忌,地道禁忌等流传不息。需提出且要注意的是这其中有的禁忌实属迷信没有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道教对我国传文化的影响之巨大与深刻可见一斑,许多思想家认为道教是中国文化根柢之所在。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寿裳》),据《小杂感》记载:“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4]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过:“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5],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一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2],王娜,《道教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2期2007年3月。
[3]李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
[5]《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wenku.baidu.com
第二篇:道教与中华民族
道教與中華民族
一個民族的形成,大多淵源於一個宗教,所以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裏說到:「民族形成的因素,就離不開血統、宗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所以先總統 蔣公在「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的根本問題」訓詞裏,就說到:「漢唐以下,外來的宗教如景教、釋教、回教等,認為這些都不是我們本國的宗教,故可不計,但我們至少不能不承認道教是我們中國固有的宗教。」 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中華民族人民的心靈共同體,並不是外來宗教,而是固有宗教的道教。我們本於道教是多神的心理,凡屬有神的資格者,都是道教徒供奉的對象。又本於「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所以極端主張民族平等、宗教自由。不但不反對任何宗教,還有接受其他宗教的長處,成為一個大同體的宗教。這裡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信宗教,不要忘記了民族本位,專祇「好高騖遠」「好大喜功」或「趨新厭舊」「崇洋媚外」,這都是有毛病的!我們專跟著人家走,就會改變原來的本質,埋沒了傳統的精神,這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虛己容人」則可,「數典忘祖」則不可!
道教是民族文化形成的,他是講求「重本」的,所以禮記上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為重本,就得報本;為報本,就得要答報神恩,弘揚祖德。所以道教以「敬神拜祖」為教條。任何宗教,大致都有拜神的儀式,但無拜祖的規儀,所以我們問人家拜不拜神,如果祇說拜神,那不一定是道教?再問人家,拜不拜祖,如果是說拜祖,也不足以證明他是道教,因為儒家也是講慎終追遠的,若是神也拜,祖也拜,這兩種心靈,兩種祀典,連合起來,就是道教了。這也就是道教的特點,也可以說是我中華民族的特點。
第三篇:佛教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佛教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摘要: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的发展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促进道教的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形成对立统一的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关键词:佛教、道教、发展、融合、冲击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由于各个时代的人们不同的追求而各种宗教也随之产生而得到发展。其中对我国影响比较有大的有道教与佛教。佛教在中国的产生及其发展
佛教对中国来说是外来产物,它起源于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自汉武帝时代开辟对西域的交通以后,西域各国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佛教传入内地的最初年代以很难确定了。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一下面两种说法较为可信。
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中,曾引用曹魏鱼豢所著《曹魏·西戎传》内容,其中有关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的记载。大月氏在公元前130年左右移居大夏,其实大夏已有佛教流传,大约公元一世纪时,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成为中亚一大强国,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的佛教中心。所以,汉哀帝时大月氏王派人来汉地传授佛教,当然是可能的。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流传更为广泛的是“白马驮经”的故事。居多种典籍(如《二十四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梦见的想必就是佛。”于是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在大月氏抄经42章,用白马驮回来,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这一汉明帝感梦求法的记载也大体可信。后人在上述的是实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于是就出现了“白马驮经”的传说。
总之,大约早在两汉交替之际,即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就以开始通过西域地区,逐渐传入中国内地。而在我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当时京城佛教盛行状况的形象描述,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继东晋十六国长期分裂之后,南北朝的对峙状态有持续了160余年,这种局面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们的普遍提倡下兴盛起来的。宋高祖刘裕篡位时,曾有人建僧徒之口以符瑞劝进,故刘宋一朝对佛教始终十分尊重。在他们看来,佛教“近可以系心,退足以招劝”,既能够有效地收拢人心,宋文帝认为“若是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正因为有政府这样的支持才能使佛教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道教的长生及其发展 与佛教相比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近两千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按其渊源来说,是来自古代的巫术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然后与老子道家思想相结合,逐渐成长为大教,它的前身是黄老道,即以黄帝、老子的名义而形成的宗教,早期的道教是民间宗教性质的五斗米和太平道,后来出现上层道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产生于东汉,道教最早的组织太平道和五斗道也都出现在东汉,所以,一般将这一时期看作是道教的初创时期,而道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各朝代帝王们对长生不才老的追求。比较有名的君王有秦始皇、顺治等。在各家君王的利用与倍仰下道教也随之发展起来,佛教与道教的相互融合与碰撞。
佛教是一种成熟的世界宗教,有完整的教义、教规、以及教团组织。这种宗教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神仙方士创立道教不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而且有相当的激发作用,从而成为道教产生的催化剂,而佛教与道教融合体现得最好的就算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名小说《西游记》。小说中主角孙悟空师从菩提老主(属于道教中传说中得道高人),而又与唐三藏(佛教高僧)一起取经,而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和如来佛主,更是分别代表着道家和佛家的最高统治者,小说以取经为线,途中又事事与道教的各个仙人丝丝相联,可谓将佛教与道教融合得十分到位。但佛教与道教也会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冲撞。
但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破斥我执与法执,与道教追求长生的宗旨相矛盾,所以佛教的独立发展又必然与道教发生磨擦。佛教与道教在 中国的兴起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道教一方面大力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以充实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又加强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来同佛教抗衡。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自古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在道教的形成过程中,佛教的影响和刺激不容忽视。
但无论怎样说,佛教与道教都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同时也组成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考文献:《道教概论》谢路军著
《弘道扬善》丁常云著
《中国的佛教》潘桂明著
《中国佛教史》邓子美著
课题:道教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专业:化学本科
学院及班级:化学与材料学院化本091班 姓名:赵茹行 学号:200906401156 指导教师:黄建红
第四篇: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1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2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3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谈到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其产生原因。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数是非常容易的,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更加敬畏,并且由于道教的神鬼管观念以及方术迷信导致很多人们相信这些并且敬畏神鬼。再加上道教多数居住在深山大川,其隐蔽性也加深了人们对神鬼事物的恐惧。总之,古代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民间祭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到民间祭祀活动,不得不提几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道家活动,如:祛病消灾,丧葬,祭灶神,庙会等。
祛病消灾:古人生病了往往请道士,道士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这种驱妖的法事场面一般比较大,《红楼梦》里面就有相关章节描述贾府请道士做法驱妖,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之大。4近代民间仍有请道士做法祛病的习俗。
丧葬: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在湘西、鄂西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打绕棺”、“接煞”等习俗。5
祭灶神:又称送灶神,汉族节日,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随着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会有商人贩卖民间玩具和小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及高跷等。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
在对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层”神道城隍、土地、灶君等。6总之,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对中国民俗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尽管使得大部分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道教的踪迹,如农村建房屋的选址、布局,农村门上挂照妖镜等。
三、道教文化对人民性格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然而,道教很多哲理仅仅是对士大夫阶层有影响,对于世俗社会,它太深奥玄妙,文化素养差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太遥远,因而道教的这些哲学理论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阶层产生影响。总的来说,道教在世俗文化中产生影响的则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观念、宗教伦理信条以及仪式方法。7
中国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伦理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问题非常严重,人们往往无法分辨什么是道教的,什么是佛教的。就如同中国的神仙谱系一样,佛道两家都在大量收录民间著名人物进入他们所谓的神谱,如关云长,佛教封他为伽蓝佛,道教则尊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他们如何去收录神仙,完整神仙谱系,他们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众去信仰他们,去崇拜他们。引导人们向善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只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而它的深层架构应该是在这些习惯里所潜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8人们在种种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却表现出浓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维方式。这种对宗教的狂热迷信压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对鬼神的敬畏感,对伦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们的压抑感更加强盛。而通过各种神圣的宗教仪式又净化了人们的内心,宣泄了狂躁的情感。于是人们又重归于平静。这样,社会安定了,人的创造性与个性意识却消失了。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统治就是来源于儒释道等的文化对中国众多人民的影响,而一部中国封建史同样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
1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道教论坛第26页。2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6页。3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41. 4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8页。5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
28页
6曹坚平中国道教文化透视 1990年3月
324页。7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1987 322页。8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1987 362页。---------------
-----------------------------
---------------
-----------------------------
中国道教文化期末论文
第五篇: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
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表面上是一种清静脱俗的宗教,它追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是最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实质上,道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中缺少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只能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不但没有影响儒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化教义。儒释道最终还是走向了普世意义的三教合一。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已经逐步模糊起来。(注)
以往论儒释道,大多都是将其作为宗教来以教论教。在此,我主要是将其放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坐标中,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着重解读其文化思想意义。
注:一般认为,研究宗教,一般采取由内而外,分为四个层次,即,信仰(如道教的道学与神仙信仰)、教义(经典)、教团、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本文不是从宗教本身的起源、发展、特征等顺序,而是从最后一个角度为主进行的解读。
一、山寺月中寻桂子——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
首先想提出这样几个疑问:
第一,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没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度,为何会产生出所谓的道教却又不真正以之为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并且虽然引入了佛教,却又成不了国教,而仍要由儒家再去起国教的作用?这些虽然都表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但具体的内涵是什么?这显然只有深入思考研究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截止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清晰的解释。
第二,有一个问题还是要提前谈到,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一般认为是东汉时产生的,几乎是与此同时,佛教传入中国,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有什么格外的意义?
第三,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儒家伦理文化,为什么鲁迅先生还要十分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是道教?这是不是一个矛盾的说法?
对于这三个问题,本章各节都试图予以回答。我们还是先来解决一下“什么是宗教”的问题,它是理解一切问题的前提。因为尽管已经有不少关于宗教的定义,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宗教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分歧。这或许正是宗教作为精神信仰形式时的特点,同时也许正是其产生迷惑性的原因所在。
同一民族和国家对同一宗教的理解就有可能不同,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理解就更不同,东西方的理解和标准则相距甚远。我们设定的前提,就是要在精神信仰及其方式上来理解和判断宗教。至于其脱离精神信仰的方面,就象前面所做的一样,我们会反复说明和指出其与精神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
西方宗教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信仰体系。它信奉或崇拜一个抽象的人格化的至上神,还信仰人的一个超世俗的来世命运。第二,教会组织。建立了相对于世俗社会的并高度组织化并自成体系的教会。第三,宗教生活。有系统的规范化的宗教生活。它是信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信徒灵魂得救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宗教则有所不同。道教与佛教的信仰体系完全不同于西方宗教信仰体系。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陀与西方宗教的上帝不同,如,他们并不创造和主宰世界,也不决定人的命运,仙界和人间不是天堂和地狱的关系。与信徒的关系也不相同。如,不是人的天国之上的主人,而是人的师长和朋友,只是因为修行高悟道早而为人指点迷津。强调修行而不是对神的绝对信仰,这使得中国宗教更象是在有神论中提倡无神论。
在宗教组织和宗教生活方面,佛道的表现也不同于西方宗教。佛道的僧伽道居团体是松散的出家组织,而不是西方宗教式的宗教社会,没有严密的宗教社会制度结构。宗教生活也是多样化的而非西方宗教的与生俱来和严密戒律。比较而言,中国人在宗教上可能是最自由的,热衷世俗你就游方之内,否则就游方之外。
以西方宗教标准否定中国佛教道教是一种偏见,而完全把佛道等同于西方宗教,又是混淆了中国宗教的世俗意识形态特点。如此这般的话,中国有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吗?答案却是肯定的。并不绝对抽象又不脱离人生的哲学精神,就是中国传统精神信仰的特征。这就好象在游方之内时看游方之外,或者在游方之外时看游方之内,会使你更深刻地体会到旁观者清的道理。中国的精神信仰就是一种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所形成的人生哲学精神。
其实,东西方宗教都有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的时候。例如,西方宗教在崇拜神圣的上帝的同时,并没有真正放弃世俗的欲望,信仰神和向往天堂,与世俗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种游方之内与游方之外的融合,在经历过多次宗教改革之后更是如此。二、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得道成仙,长生极乐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特征体现在哪儿?就体现在道教上,只有道教,才告诉了人们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如何实现,实现后的情景是怎么样的。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宗教学说能将这一前景描绘得这样具体而又现实可行。同时又是最符合人们愿望的学说。也是出世入世随意、道观与社会结合的自由得很的形式,还是唯一不受苦难就可以达致目标的宗教方式。中国人不太向往来世的原因之一,按道教之说,是其在现世就可以脱离苦难,追求长生极乐,人们当然会乐此不疲,并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峰之作,是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国度的精华,是中国古代一切传统思想的集合,是中国从古至今传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史之中,农业文明发展历史上所能创造的最大思想文化成果。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中国人的根柢都在道教,而不是在儒教。因为,农业社会的精神信仰形式就是道教。或许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上层的官方是儒家儒教,下层的民间则是道家道教再加上一些佛教。而两者又常常是有所沟通的。
1、道教非教——讲出世更讲入世。
道教的兴起与发展并非统治的需要,却是文化的需要。中国文化因有道教的存在而更能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中独树一帜。
道教表面上是产生于东汉之时,形式上是为了对抗佛教的传入,实质上远在此之前,就早已形成,甚至早于老子,只不过未称为道教,因为它产生于原始宗教的巫术意识,古今中国人都存在着对生与死的巫术幻想,道教由此而来,并因此生根。在没有明确形式的精神信仰的时代,道教玄想,给人以精神寄托,这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文化生活和精神思想上的合理补充。道教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它与儒释两家的争夺,本质上并不是为宗教地位,而是为精神信仰地位。
道教的根柢不是宗教。首先是因为道教的内容不是宗教,是在寻找人生的自由世界。其次是道教的形式也不是宗教,入教就是谐和自然以颐养天年。再次是道教的目的也不是宗教,得道成仙,长生极乐,只要修炼就能成神仙。并且,“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基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道教在起源上讲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等等,是一种对人生的清静脱俗的追求。在发展过程中则因或难以脱离社会现实,或难以自我清静,终于没有实现以法术得飞仙的目标,而是走向了无为而治的道路。道教本质上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革命,甚至是社会革命,都有道教的影子。总之,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注1)
2、道教沿革——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注2)
有专家学者对道教起源列出了四种来源:从自然界海市蜃楼引发的憧憬仙境,向往彼岸;从封禅演变而来的敬祀鬼神,崇拜神仙;从希望延年益寿发展到追求得道,长生不死;由传统巫医之术,转化成养生实践各种方术。并认为此四者互相交融,合为一体。其实,这是将各种说法混为一谈的做法,既没有分清主次,又没有分明先后,因此也就越说越糊涂了。道教的起源,根本上是中国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思想意识的产物,并且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特殊条件下才能产生。这是一种独特性。道教的起源与儒教的起源在本源上是相同的,都是原始巫术宗教意识的演化。但儒教是经人鬼崇拜而演化成礼教,道教则是巫术意识的民间化,因此,儒道两家实为一家,一个是宗教政治化,一个是巫术民间化,如此而已。
注:
1、道家并不是道教而是一个哲学流派;道教则是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许多道家的要领和思想;道家也因道教而扩大了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和道家才成为中国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才成为中国人的根柢。老子也很难想象到其道德经会成为后世的神仙经或长寿经,若能得知,不知是喜是忧。
2、般认为,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基础上,沿用了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葛洪因之认为道本儒末、道高于儒,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引各家所长,共建道论体系。葛洪自己就是“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属上层化的神仙道教特点。道教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叶,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大派。魏晋南北朝为玄学,隋唐时称本朝家教而鼎盛,南宋时炼丹新道派相继产生,元时全真道极盛,明清时因君主专制达顶峰而日渐衰微。
3、道教学说与影响。
道教不是宗教,但的的确确是中国人真正的传统精神信仰。
道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集大成,是农业文明在文化上的最突出成果和表现。道教从根本上继承了原始巫术传统,成为影响中国人思想的根本原因。
一般认为,道家集中国传统思想之大成。首先是吸收儒家伦理如三纲五常思想,《太平经》第一个将“天地君亲师”合为一体,这是先于儒家的提法,后儒家也用之。道教经典中对伦理道德的规范比儒家更集中和全面。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方法的,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道教也汲取墨家思想,章太炎认为其“本诸墨氏,源远流长”,如墨子提倡尊天明鬼,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均由道教吸收为修炼神仙、教徒互助等内容。其次是对传统鬼神观念和古代宗教思想与巫术的吸收。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的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再次是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就有关于神仙的思想言论,后来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术。由于以五行阴阳说加以解释,而形成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后世上层帝王对神仙之事乐之不疲,神仙方士方术也得盛行。道教将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渐衍化为道士。最后是董仲舒的宗天神学和谶纬神学亦为道教所直接吸收并成为其重要渊源。
总之,道教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杂糅,是更适合民间的思想文化形式,是政治思想之外的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儒道的分合或难解难分,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文化和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最集中概括。正是有鉴于此,鲁迅先生才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在道教。(注1)
中国一切传统文化都有道教影响,甚至是现代中国文化也有道教影子,道教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等一切意识形态,一切社会生活。包括中国人的骨气。渊源上,巫术成分浸透于文化之中,成为骨气的一个组成部分,道教所提倡的仙风道骨,体现着一种骨气,文人武士的骨气,转化为社会风气,体现为一种文化骨气。这就是中国人骨气的根源。(注2)
在此,也许你可能真会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称是儒家伦理文化了。但,道教因太多的巫术气只能最终让位于儒教。
三、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佛教中国化了吗
宗教的流传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众多宗教都曾先后传入中国,但只佛教能盛行,这说明传统文化对精神信仰的选择性。
1、佛教为什么会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自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没有宗教的精神意识的一种补充,至少是填补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空白。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不但没有使儒教的地位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教义化的国教地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包融性,进入中国的佛教已经不可能是原有的佛教,而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了。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逐步模糊起来。(注1)注:
1、“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致许寿裳》1918年8月20日),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意义是有所争论的。有的认为是意在批评,是对中国“根柢”的完全否定,由此表达出的正是对道教的全盘否定。
2、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但在许多方面都模仿了佛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道教将中国民俗中许多神祗囊括进来,组成一支庞杂的队伍,因而有很雄厚的民间基础,使它有一定的世俗性。同时,佛教也在借鉴道教的这些特点,从而也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道教体现了农业文明的典型思维方式和巫术意识的形式。
一般认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则引入佛教、发展道教,同是一家天下,却有两种不同表现,看上去似乎不可理解。实际上,汉与秦不同,秦是以法制天下,汉则以儒道或以楚治天下。秦属北人,汉则楚人。北人理性,南人浪漫。楚人信鬼神之风,使佛道均能昌盛。古来佛教徒间流传着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注2)
2、佛教中国化。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统治者一直任其自生自灭,但到魏晋南北朝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佛教力量迅速壮大,虽然原理是佛教原教旨的,内容与形式上却都中国化了,因此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中国化以后,再视为外来宗教已无实际意义。佛教中国化包括:1)内容上的中国化。包括经文中国化,如小乘,大乘中国化;佛教人物的中国化;学派中国化。2)形式上的中国化。a、佛像中国化;b、寺庙形式中国化;c、入教中国化;d、敬佛形式中国化。(注1)3)佛教民族化。一个是分化单立自己的宗教,如藏传佛教,再一个是吸收佛教精神作为世俗生活内容,如祠堂道场之类。
注:
1、据有关资料介绍,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之交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位王子,后离家修行,取得正果,被尊为佛,汉译为佛陀、浮屠、浮图。到公元前三世纪由于阿什卡(A)国王皈依了佛教,从而使几乎全国人都成了教徒。西汉时,西域的某些城邦小国已经信奉佛教。大约到公元一世纪,当东汉明帝时,经西域和南海传入中国。首先传来的不是佛经,而是佛像,后来才有佛经的传译。佛经的翻译和流传应视为佛教在中国正式传播的标志。
2、汉明感梦求法,一般说是,汉明帝永平七年(64),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于是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十年,蔡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之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竺法兰在寺中译出《四十二章经》。对汉明求法真否和摩腾、竺法兰有否其人,后世仍有争议。
3、当今佛教——出世入世更加模糊的时代。
中国已经成为佛教的真正故乡,佛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佛教的思想经文都能在世俗化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生活中就有大量的宗教词语在当作惯用语流行,例如信仰、经典、语录等等。(注2)
一般认为,中国人信教其实多数并非信仰,而主要是为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诸如生计、忧愁、情感、恩怨、甚至时髦等等,是逃离现实的一种暂时的方法,一旦条件成熟,就会马上变教为民。这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是不信教的,是半路出家,而没有从出生时就受洗过。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理性和现实。中国人信教就只能是道教这种不是宗教的教。其它的宗教,只要是中国人信了,就一定是因为那已经是中国化了的宗教,而非原来的宗教。以出世精神干入世之事——这才是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四、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儒释道的意义
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因此各起不同的作用。儒家是思想与伦理,佛教补充精神信仰,道教继承巫术传统。儒释道三者中,以儒为核心、以道为表现、以释为补充,三教合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象征。
注:
1、a、改梵为夏,北魏最著,佛教原产地均无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中国却多得到处都是。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是西亚和南亚最大的造像,但已考证是在中国云岗等之后。b、如宫殿式、田园式寺院。东西方各宗教建筑多半是供神庙堂,中国主要却是宫殿建筑,“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李泽厚《美的历程》。C、什么人都可以入,并且出入自由。
2、佛教自宋以后就走下坡,佛教艺术到了后世已沦落为民间信仰,艺术已谈不上了。佛像已成为一些固定模式,由匠人照本模造而已。
1、儒释道的地位与影响——三教关系简说。
儒释道,一方面,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理论,如儒家,虽然也被称为儒教,但主要表现在根据其理论而形成的礼教制度上,其本身则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宗教式政治学说,来为政治宗教化服务的,即使其有作为国教而发挥精神宗教作用的一面,也是哲学意味大于纯粹精神信仰的意味,况且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宗教神学。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民间有价值的信仰形式,如释、道两家,由于是中国式的宗教或中国化的外来宗教,人们真正接受的是其普世价值,而不是超现实的纯粹精神追求。
1)三教的分工与合作。道教是巫术极至——传统文化思想源自农耕文化,其最高理想就是长生极乐、得道成仙;道教即解决由现实到长生问题。儒教是人生极至——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的体性合一,心为圣贤,人则为圣贤,人生的极至就是立功立言立名;儒教解决今生今世的生的问题。佛教是生死极至——因果轮回,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信仰学说中缺乏神学系统的一种补充;佛教解决死的问题,即今生苦行,来世极乐。三教合一都是补充政治宗教化留下的精神信仰空白。
2)三教的传统内涵与发展。儒学与儒教,是以学入教、政教结合的典范。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了至周为止并以周为尊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受巫术意识影响较少的直面人生和人生哲学的理论。中国传统的政教关系,从此合二为一,即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中国传统精神信仰也从此开始了政治化和哲学化。道家学说其实是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文明所能创造的文化颠峰状态就已经被人们看到了,而人生追求的至胜美景也已经被其描绘出来,尽管缥缈虚幻,但也足以动人魂魄,引人入仙。从此,在精神信仰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与巫术意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成为中国人的“根柢”。佛教的传入是民族与文化交流的必然,同时也是一种乘虚而入,是对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的一种填补,是对过于偏重政治宗教而缺乏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充分说明人这种动物恰恰是离不开精神寄托的生灵,象是必须有灵魂的天命上帝的子民。然而,佛教中国化为如同百家一样的释家,又必然地倾向于普世价值,更多地具有哲学意义,而不尽然是宗教神学。
2、儒释道的融合——三教同源与三教合一。
中国古代文化政治教义化传统,使得儒释道虽然有各自的渊源和体系,但又必然要相互交融和联系,到了后世也就实际上变成只是表现风格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儒家重现世,佛教求因果,道家讲超脱,就都是对现实取舍方式上的差别。儒释道在融化自身的同时,也使政治宗教化传统更加巩固。
1)儒释道分合。
儒释道能相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传统使然,也是儒学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使然,释道竞争使然。儒术成为儒教,人间皇帝成为代天之子或天之娇子,使得后世一切宗教,不论是自生的还是外来的,都必然归依到儒教的模式之中,政教关系中,政为主导,教为辅助;教为政用,教不干政。道教自然是中国化的,佛教必然也要中国化。
儒家未能满足精神信仰的需要而使释、道传入或产生,释家中国化之后,就有一个与道家共存问题。释道之理是儒家所未能阐发的,儒道之理则是释家所不能排除的。牟子《理惑论》,则最早体现了对这种复杂关系的思考,以及主张由独尊儒术向儒佛道三者并存的转变。儒释道的结合,一方面是精神信仰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治世俗化需要和政治泛化影响。实质上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儒释道相融合之处,包括内容、形式和作用方式上的融合。三教同源,均为精神崇拜而生。三教合一,均为世用,均为政治统治服务。传统精神信仰的这种从属性,使之更容易走向政治化或受泛政治化的影响。释道两家的正邪之争和内部的政治斗争与矛盾,均为政治影响的表面化。
2)儒释道的现实意义。
儒释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宗教意义只是形式,其他意义均不如文化意义呈显性。如,A)神仙通用的儒释道。儒家教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释道则教人化敌为友,容忍仇恨,度人度己,包容一切的气度,显示若神若仙的境界,这只有神与仙才能做到,故谓之神仙。B)现实政治的儒释道。儒家也在变成新儒学,中华传统更多地仍是对儒学传统的进一步总结,现代政治甚至要用宗教词语来阐述自己的理论,如信仰、经典、信徒、语录,等等。释道为政治所用,不再是麻醉剂,而是润滑剂、催化剂。C)现实功利的儒释道。儒释道均成为谋生致富之道,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相关民众,要靠儒释道的存在而生存。儒释道的内容变得更随意、更浅显、更通俗,也就更加走向功利化。儒释道的形式也在功利化。D)文化形式的儒释道。如影视中对儒释道的描写,除了纯艺术性的片子外,较典型的是金庸小说的改编剧,他的作品是关于儒释道融合(也包括民族融合)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