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1:2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

第一篇: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

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

李荇

(内江铁路中学)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它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素质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法制素质和审美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首先的素质。高中生是国家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001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要注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这个《意见》是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根据新的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什么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处理同他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一种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素质。道德素质是经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而形成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它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核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毛泽东同志曾号召青年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邓小平同志也要求培养有道德的“四有新人”。道德是做人灵魂,是做人的准则,“德者,本也”,“百行德为首”,“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统帅其智能、才干的根本所在,是使智能、才干得以培养、造就和充分发挥,并用于正途的根本保障。没有道德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人生。

1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内容

1.1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道德。因为一个人道德的培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首先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那种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求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善良俭朴,与人和睦;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都是高中生在道德素质培养中应吸纳的内容。

1.2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它的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如要求人们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它是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之所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指出:“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我们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高中生还要以共产主义道德来要求自己。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应当象列宁说的那样,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1.3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即外来先进的科学的思想道德文化,如西方道德文化中的那种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个人价值的精神,以及诚实守信,讲求效用的精神,等,也都是我们现代高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当然,吸收西方对我们有用的道德不等于“全盘西化”,我们既要学习世界上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又要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影响,有效遏制精神垃圾的传播泛滥。

2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途径

优良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在实践中形成。如何培养高中生优良道德素质?笔者认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道德素质教育由他律型变为自律型。当前的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一次性教育活动多,符合行为规律深入的教育活动少;道德评价的社会实践少;某种程度上急功近利,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大范围的灌输多,使道德素质教育难以内化为学生个人意识,等等。所有这些,使道德素质教育处于他律状态。要使道德素质教育有他律型变为自律型关键在于道德内化,使道德素质教育从被动、盲目的状态向比较主动、自觉、的方向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容有三:一是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将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修养;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原则,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提高;三是重树人、育人、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教育,注重精神品格的培养塑造,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的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最终学会做人。

2.2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工作方法。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强其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知识的力量表现为既能推动自我思维的发展进步,又能推动群众意识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者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广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还要丰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追求高尚的人格是道德素质教育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正人先正己,人格高尚才能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有了这种人格力量,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号召都响应,使培养教育人的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改善工作方法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寓教于乐、疏导教育、因材施教、耐心教育、反复教育、个别教育、自我教育、树立典型、艺术感染等方法。

2.3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随着计算机文化对高中生的影响日深,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对高中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是一种迫在眉睫的事情。有关部门应尽量组织有关专家,制作具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的内容,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的电脑教学和娱乐软件,供中学德育课的教学和学生课外娱乐的使用。学校应建立和发展校园计算机网络,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管理。为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计算机文化中存在的消极问题,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健康有益的信息,使计算机既成为高中生的良师益友,又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力的教育工具。

2.4抓好社会时间活动,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修养。在有组织有引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去掌握并进行道德标准的比较,找到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标准,扩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范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找答案,发挥自我教育的威力,大大加快学生道德修养的进程。具体做法有:一是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公益劳动基地、社会调查基地、助残基地等。二是坚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军训、各种

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2.5开展心理咨询,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

首先,应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这是心理咨询取得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评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学生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摆脱困扰,及时消除心理障碍。再次,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障碍,主动寻找一些挫折,训练高中生在克服障碍、挫折时开通自己的心理宣泄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高中生完善的人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高中生如果只注意智力素质,而忽视道德素质,那么,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在人们中间泛滥成灾,就会淡化集体和国家观念,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树立。这样,有怎么能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速度?有怎么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所以,培养高中生优良的道德素质,不但对自己是一种成才的价值,是自我培养的基础,更是我们社会、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二篇:道德简论

道德简论

作者:辛一山

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和思想史都讲到“道德”。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的听到“讲道德”这样的词句,因此道德离我们很近,它很实际。然而,纵观哲学家们对“道德”的解释却没有确定概念的解说。道德讲不清楚,却又要人们讲道德,这是一

个两难的问题,让人觉得道德难以触摸很遥远和很模糊。因为道德有用是大家都感觉到的,而道德是什么,却又难以精确表述。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将这个问题讲述清楚。在这里班门弄斧,还请前辈和方家见谅!权将拙文当“抛砖引玉”吧。

一.道德是什么?

道德是什么?中国与西方的理解有相同的交集也有很大部分的不同。先看西方人对道德的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将之称为“善”。具体到人的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人的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又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上则是恶的。由于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所以人们称苏格拉底为伦理学创始人。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善和德性的概念和解释,将伦理学更加的系统化。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实践活动,因为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德性的时候,主要看他的行为。而且亚里斯多德还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性”的加以拓展,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生活,而又德性主要决定于人的品质,也即人选择善恶、利害的能力。这就是伦理学“理性论”的开端。

亚当斯密认为人都是从利己性本性出发的,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和交换倾向等,人的自爱本性与同情心是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认为“自爱”与“自私”不能混淆。他还把“自爱”当做是一种美德,认为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那有名的“看不见的手”。《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是从人是自私的这样的论点出发进行阐述的。斯密认为人们追其私立的自爱活动,促使社会总体利益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休谟对原有西方道德理论提出了怀疑“我大胆的断言,只要我们把理性假定为道德独一无二的源泉,这样的理论就觉不会找到。”(《道德原则研究》P138-139)。“理性要么判定事实,要么判定关系。”(同上)每个人的判断无固定的标准,因而不可能成为公认的道德标准。还有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有限,因而难以准确判断。

康德则认为理性就是道德法则,而康德所说的这种“理性”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而只会依照自身最一般的内容行动。“每一个人从法则那里得到的自由与他受法则限制的自由是同等的,这如同一个人的自由同时也限制另一个人的自由一样。”(康德文集第四卷674页)“除了纯粹意志,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善” 这就是康德对理性与道德的注解。意志自由是康德的立论,康德又从意志自由反推到上帝存在。因为他不知道“至善”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性?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要怎么统一?只有上帝是解决的办法。上帝在康德那里就像是数学里的X,用来代表未知数。康德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不能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只能以动机来作为评判标准。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并不都是善良的。

“美德存在与正确理性所养成的那种平凡习性”、“道德情感似涉及道德约束力造成的快乐的平均效果”边沁认为道德是与法律类似的系统,它的功效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边沁的道德标准。

尼采反对旧有的道德系统,批判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直接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他认为旧有的道德是一种有用的错误,它保护弱者。他认为道德本身的价值危害生命本身:A危害对生命享受和感受。B从个体的强化的角度看,损害生命的美化。C危害对生命的认识。D危害生命的发展。尼采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原则:1生命原则—----每一种道德都手生命本能的支配。而生命就是强意志力。2强力原则-----以强意志力为道德价值标准的自主的道德,超越善恶,体现生命道德的自主性。3个人原则------以成为你自己的道德价值的自我道德在自我肯定的意义上,每个个体对自己生命力量的诚实。(《道德的谱系》)尼采提倡的“弱肉强食”,他的理论对于冲破当时僵化的基督伦理有积极作用。但又因为他的提倡的“强意志力”学说催生了希特勒这样的魔鬼。

亨利柏格森认为道德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其中之一源出于人类社会的原始结构,另一部分在其对于解释这方面原则中得到说明。他认为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社会颁布并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在某些方面类似自然的法则。„„任何一个法则无论是物理的、社会的还是道德的、都是一种命令。存在着某种以法则方式得到表达的自然秩序,众多的事实被认为“服从”这些法则以便与那种秩序保持一致。”(《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P3)柏格森的结论道德还是理性。“简单的说就是:文明社会中的道德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同上P50)

托马斯.格林认为,自我意识不仅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原则和前提,而且是人们获得自然知识的原则和前提。自我意识在逻辑上先于客观世界。因此他认为“追求自我满足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西方哲学家关于道德论述不可能在这里全部复述,只能蜻蜓点水的,找一些典型的论点来说明一下。总之,西方哲学对道德的描述通常是从个体感受出发来进行,而且主要的是从理性出发的。而理性又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成长和学习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观念,它们是千差万异的。而理性是根据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做出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因此理性没有统一的标准。故而在无法完满的解决道德推理的逻辑矛盾时,大哲学家康德只能求助“上帝”这个概念来进行暂时过度。

中国的文化源流大家公认的是儒释道,儒道两家来源于“易”。而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易”文化的内涵暗合,因此发展出了中国式的禅宗,禅宗和佛教的因果循环与中国易学的天理循环有很多耦合之处,只是禅宗更加注重于探索事物中的道理。因此我们要理解中国的道德文化应该从易学入手。

中国的道德是由两个不同概念的单词组合而成的组合词。中国人对组合词道德的理解,来源于易学。中国古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他们根据男女、雌雄和日月就推断出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互动;从四季变化、日夜交替而知道轮回变化,并由此而知道盛极而衰的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道”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上去“道”很玄妙,难以理解,可如果从哲学的观念上来理解就比较容易。“道”应该是西方哲学所力求解释的“本原、”或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并不认为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只能意会。因此上才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论述。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真理没有绝对,它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现在对真理的真切描述,以后或另外的场合就不真确了。例如“明天太阳还会出来”看上去好象真理,可是在南北极地区这样的描述就有可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在《道德经》和《易经》里描述道的句子很多,如“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物,唯恍唯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传》 “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总之要说明的是道的不同形态和变化,因此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

“德”道德经里的德比较难以理解,引用《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再有《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我们从上面这一句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道生之,而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是道德经对于道和德的关系和定义的具体描述。

孔子论道德“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将中庸作为至德的观念也来自于易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用人的情绪来解释中的状态,即要把握事物的初始未发状态。这与易经把握“幾”理的原理是相同的,“幾”理即事物发展变化之关键和枢纽。“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也是来源于易经的原理老阴变阳,老阳变阴的原理。儒家将道德修养和要求具体化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模式,将之视同为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要求。可惜中国古代长时期的将孔子的儒学过份的教条化,违背了“过犹不及”和“中庸”的初衷,出现了礼教吃人和礼教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况。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西方关于人性的善恶的哲学性讨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犹水之不分东西。”孟子曰:“水信之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善恶之心,义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因人的本性有求于同伴和外界,难免产生冲突,这是恶的根本,因此坚持性恶论。但荀子认为人性虽恶,却可以通过道德礼义将之教育归化。“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以其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纵观中外贤哲对道德的解释,我们接着再来了解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

二.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

中国与西方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相当重视道德的作用,不断的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道德原理和功效进行解释。但是中西方由于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注解道德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擅长于逻辑推理好和精细化发现,因此

西方人对于道德也从社会的基本单元出发,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来论述道德的功效和原理。因此西方的道德学家多从人的个体感受如:情感、幸福、功利、。。。等方面来论述解释道德。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系统论观点,从道的定义(一阴一阳谓之道),讲清道德是基本的天理,人要顺天应命。中国人认为“道不可须臾而离之,离之非道也”。

西方人论道德从个体出发,结果导致大哲学家休谟也难以明白为什么“自我克制、冷静、忍耐、坚贞、坚毅、深谋远虑、周密、保守秘密、有条理、善解人意、殷勤、镇定、思维敏捷、灵巧表达”这些仅仅有助于拥有者的功效,而与我们社会没有任何关联的品质,仍是敬重和尊重的。(《道德原则研究》P94)

而中国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求人的行为和修养必须符合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的规律,将道德规律化认为道德是不可须臾相离的。

中西方衡量是否道德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认为个人的私德非常的重要,只有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好了,才能有符合大众和社会的道德行为出现。私德通了则公德也通,公私一致,公德大于私德。而西方就不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们认为只要社会大众认定是道德的就可以,至于私人的品行如何并不是很重要。他们认为道德具有契约功效。结果因为西方衡量和规制道德的标准与中国的不一样导致西方专门研究道德的学者经常出现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如培根、叔本华、尼采、卢梭、„„等.西方出于精细化推理的习惯来推导道德原理和标准,而道德的定义和标准又是难以有统一的定量和定性。没有定性定量的推导,照严格逻辑的推理的习惯推导就无可避免的要出现矛盾,而矛盾的出现又没有办法解决。因此很多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都通过“上帝”的解决道德的证明和推导问题。

西方人还有一种很奇特的原罪观念,这种基于基督教原罪说的观念因为基督教的影响巨大而深深嵌入大多数西方人的脑海。西方人普遍相信人是有罪的,既然有罪就必须不断的通过忏悔来改善人格和德性。这一因素在西方社会的道德规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相信了上帝后就可以进入天堂的说教又让很多的人选择投机,这又让有些西方人不吝作恶,认为临死相信皈依上帝也一样可以进入天堂(这有可能因为我个人的见识短浅而有偏颇,但不说基督教的道德又会让人觉得叙述不全面。故而勉为其难,请方家见谅。)将道德效用神化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

中国的道德从原理讲起,说明道德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人要顺乎道德才能顺利发展。从系统论说起,从社会性说起,让人们明白遵守道德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事。并因此而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道德要求。以理服人,让人自己讲道德。而且中国古代的先哲在定义道德时就顺带解决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西方哲学的困境就是怎么定义一,也就是什么才是事物的本源?中国人认为道就是是事物的本源。道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迎着不见其首,随着不见其后;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西方的道德从公德出发,讲究的是群体对违反道德的惩罚性,说明如果不遵守道德,就要遭受社会的惩罚。这多少带有外加的社会强制性,因此就有很多的“道德投机者”,一旦他们认为有利于自己且不会遭受惩罚时,他们就会进行道德投机,做不道德的事。这样的世界观也影响西方人的行为,美国这样的国家就是受这样观念所害的。美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什么国家有能力和权力来惩罚美国的不道德行为,因此美国就随意行动,随意侵略和屠杀,结果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让美国尝到了不讲道德的苦头!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扩张,入不敷出。这又迫使美国使用奸诈的手段推广次贷资产来敛财,结果发生次贷危机,引发世界对美元的信任危机,直接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仔细辨清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后,我们可以再来考察道德的规律性。

三.道德的起源

研究道德必须先考究清楚道德的起源在那里。从人类进化发展史中大家都知道,人是逐渐从类人猿进化而成的。也就是说类人猿在某些时段脑部产生了突变,学习能力大为增加,逐渐进化成为人类。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大大增加,跟着人类就进入了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极为有限,有很多的客观现象,人类是无法了解的。但基于求知心,人们又很想知道那么多的客观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为什么打雷、下雨、闪电、„„等等无数的问题。

面对这么多现实的问题难以解答,人们就此遭受求知欲折磨。为了解决众多的疑难问题,原始的人类设置了“神”这一概念。这好像我们现代人对于数学的推理遇到阻碍了,会先设置一个未知数X来解决数学问题一样,“神”是原始社会群体解决问题的大“X”。现代人类学家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全部的原始社会群体都存在着“神”“巫”的崇拜。“神”“巫”是原始人类所依赖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念,而且观念上的“神”“巫”往往主导着不同原始群体进行各式各样不同的生活。“神”的初始概念是为了解决认知问题,也可以顺带让群体安心,是极大的心里安慰因素。

人们在与自然对抗改造自然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出一些有用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如生火、农耕种植、相互帮助、„„等等。对原始人来讲这些有利生活实践经验有如我们现代数学里的公理一样,是“不证自明”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原始人难以明白的道理,它们只能原始掌握,知道经验有用又不知怎么解释道理。这些较难理解又有利于后代生存的经验,长辈们很想后辈接受,又讲不清道理,只能用“神”这样的概念来加以强化,以命令式的祈使句式让后辈无条件的接受。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先辈们往往会说明这是神意,必须遵守,否则将遭到惩罚。这就是原始的宗教道德观念。因此,现代的道德观念来源于初始的宗教神学的道德观念。它们的本源还是社会实践。

西方人对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没有像他们追求科学知识一样那么执着,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道德是上帝的规则,是先天给定的。而零星哲学家执意要研究道德又受困于西方的逻辑推理。因为西方人的推理习惯从简单推向复杂,因此他们的着重点在于个人(研究个人的道德感觉,却不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注重社会公德规范)。因此西方大都从个人感受如幸福、情感、同情心„„等来研究道德。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先考虑大局,然后再考虑局部与全体的关系。如日夜交替运行、男女相助、雌雄相配、„„等等总结出了“阴阳”概念,又从阴阳推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顺天应命”“修身养性”是中国的道德要求。现代的科学也证明中国人的古代哲学观念是正确。

荀子有关于礼的来源的叙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不能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礼是人际关系相处的规则,它虽不是道德,但也是道德的一部分。从荀子的礼论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初始是为了将好的行为模式固化,形成祈使句式的训诫条例,要求人们无条件接受。这其中借助神的概念来加强合理性豫权威性。道德的本质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维护社会秩序。人类社会是群体活动的社会,在不同利益的个体相互行动时就需要有公平合理的秩序。道德是最高的秩序维护机制,由于道德的规律性,人们根本不需要告诫遵守道德规条。因为那些不遵守道德规条,以为道德规条只是限制傻子的“空话”,“聪明人”根本不需要遵守道德的人终将遭受道德的惩罚!(虐杀俘虏、随意发动战争、侵占别人利益、“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等等违反道德的行为或事件都要遭受道德规律的惩罚。“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社会上有正常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来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们的功效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的互动秩序。道德随也是维护秩序的机制和要求,但道德是最高级的形式,因为道德不需劝戒,只要不受道德者都难以在社会上有大发展空间,他们或者会因为不遵守道德而由成功迅速衰落。美国就是最好的不遵守道德遭受惩罚的例子!

四.道德的机制和功效

道德的机制非常复杂,它贯穿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始终。应该说道德需求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根本。道德机制类似于大气环流。起初原始人不明白为什么会刮风下雨?而现代的人对于刮风下雨的原理及非常的明白,而且还知道怎么对刮风下雨进行预测。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原理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热胀冷缩导致空气的比重变化,由此而产生风。而冷暖风锋面的交汇就会产生降水,也就是下雨或下雪。道德机制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生活中规律性的总结,它像公理,不喻自明。人们必须遵照道德规律来做事。一旦违反道德就将遭受惩罚。

要明白道理的机制和原理,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说起。这样说,人们生活于社会群体当中,相互的关系会产生类似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小的违反道德的事件就会产生不良的反作用力。当不良的反作用力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必定要产生反制的作用。这就是道德机制。再有,道德是生活的经验总结。道德原则节省人力、物力的行为模式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违反道德规条就将付出比遵守道德要多的操作费用。这就像数学公理一样,是自明的的,不需证明。因为谁违反了道德,谁就将遭受惩罚。因此道德只是通过祈使句式来教导后代,但道德传到教育中并没有违反道德将如何的种种训诫。这是因为讲道德是自利的,不需多讲。当人们忽视道德或者处于乱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反道德规范的短期行为。但生活终将眷顾那些讲道德的人们。不管什么社会,那些讲道德的人都必定是社会的主宰。而即使当上皇帝、主席不讲道德一样遭受灭顶之灾或失败。因此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加强,人们会越来越讲究道德。

道德的功效之一是维护秩序;我们知道秩序是文明社会的操作模式,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维持秩序的有风俗习惯、法律和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有政府和社会群体来维护,并会对破坏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者进行惩罚。而独独道德的机制没有明显的惩罚机制。之二是将优化的行为模式直接告知后来者,让他们遵守这样的道德规则就可以自然的获得好处。对于不遵守道德者,我们也不需担心。因为道德规律会自动惩罚那些不遵守道德的人。道德是自利的,只要遵守道德迟早会有好的回报。现举例说明。

一.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中国争夺政权,开始是国民党占据优势。最初国民党的措施是见到共产党人就斩首,极少有放过的。甚至还提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口号。结果共产党是越杀越多。而共产党在自己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执行的是优待俘虏的政策,只要缴枪投降,随便回家或参军。杀俘虏的政策只能使得敌方的人更加顽强的抵抗,而优待俘虏几可以减少己方的伤亡,甚至可瓦解敌方的战斗力。因此宽待俘虏现在成为各国的政策。表面上好象是为了“人道”是社会进步。而实际上,这是为了瓦解对方减少敌方战斗力、减少己方伤亡的自利政策。执行这样的政策纯粹是为了自己着想。

二.三鹿奶粉厂原来舔加三聚氰胺是为了躲避检验,增加蛋白质含量。产家和产业链的生产者的愿望是低成本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来欺骗消费者,以此来获取暴利。结果事件被曝光后,三鹿倒闭,全体的奶类生产企业遭受拖累。

另有一方面要说明,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怎样才能达成最大限度的自由?这还需依靠道德。道德是自由的保证,但自由对于个体来讲有相互冲突的地方,道德既保证自由又对个体的自由做出限制,这样就可避免个体追求自由所造成的冲突。

遵守道德有如我们通过各种专业的考试,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考试程序,虽然短期有利,避免了麻烦,但长期确实害人害己。如:汽车驾驶考试,作弊拿驾照的是害人害己!再有商业中如果不诚信就难有持续的发展;政治上不讲道德、不诚信就难以获得信任也难以发展。社会在持续稳定发展中讲道德是必然!乱世中讲道德也有好处,因为即使是坏人也喜欢讲道德的人,因为有道德的人可以信任有影响力。所以道德的影响的无形的和巨大的。即使那些不讲道德的人也要多方面伪装来说明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人我们不需举例,大家见多了。现在我们举例说明国家伪装道德的例子。美国自己不讲人权,虐囚、黑狱、种族歧视等等,可是他们要将自己打扮成人权卫士来干涉别国的内政。最明显的例子是: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幸福推翻独裁者萨达姆,而实际的侵略伊拉克的战争给周边国家和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无尽的苦难,人民死伤无数。

道德的机制还有生物上的特性,也就是说好的传统会形成遗传信息进行遗传,并形成条件反射一样的反应。这好像我们人类见到老鼠、蛇、蜘蛛会形成条件反射的害怕一样。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会有很多的优良传统会进行遗传,这就是道德的生物性传递。讲得有点笼统,大家难以明白,现在举现实的例子说明。

中国人不论出于什么环境都可以顺利的发展和壮大,这是为什么?因为有良好的道德遗传。开始到国外的中国移民大部分处于低下阶层,无资本、无关系,靠单打独斗不断的壮大。看东南亚、南美、北美、西欧、北欧、非洲哪一处不是中国人去了以后就很快适应发展?这有赖于中国人优良的道德习惯。中国人习惯积蓄、勤劳,这些就是中国人处于不利环境科顺利发展的道德遗传。很多人认为我说的信息遗传有点夸张,但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道德遗传。很多的外国人都很纳闷,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这样的环境里可以长期压抑自己的性生理需求,他们以为中国人出国之前肯定是打了什么针或者施加了什么手术。因为他们不理解自然的人为什么可以长期控制自然的生理冲动,这对于黑人和白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中国人长期的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道德信息遗传,控制起来并没有外国人所想象的那样艰难。

现代社会诚信缺乏,为了纠正不讲道德行为,节省社会操作成本政府只要多宣传讲道德是自利的道理,就可以较容易的将人民的不良行为纠正。因为我们中国有深厚的道德教育素养和积淀,我们回归道德的整治会比想象中快很多。看香港六、七十年代行政管理,那是一片黑暗,无道德可讲。可是在廉政公署成立后现在的香港人是典型道德社会。儒学文化圈的道德遗传也很好的,韩国、日本都有深厚坚强的道德素养。总之,道德教育也讲素养,有根底的就是体质好容易调理。不用过分的悲观,只要领导人认识到道德的效应,注重道德教育,而不是像那些无远见的领导人引导人民逐利,那么人民道德修养讲迅速回归。因为我们的根底好有几千年的教育基础。拭目以待,看我们中国人再次引领世界和谐发展。

刊发时间:2009-06-17 14:17:37 光明网-光明观察

第三篇:简论幼儿园素质教育(精选)

简论幼儿园素质教育

㈠素质与素质教育

关于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至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我同意“素质”和“素质教育”都是“约定俗成”的用语,这样规定可以避免在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否科学等方面的众多争议。现在比较普遍认可的素质和素质教育是这样定义的。

⒈素质是什么

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它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狭义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它们又可以细分为:

⑴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和体质、基本活动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⑵心理素质:智力、心理状态、情感、意志、个性;

⑶文化科学素质:经验、知识、技能、职业素养;

⑷思想品德素质:行为规范、公民意识、道德观、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劳动技能及态度、交往能力、审美素质;

⒉素质教育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幼儿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幼儿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这一定位一定要清楚,要不然的话,我们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当作一个包罗万象的“筐”,什么内容都往里面装,这势必会增加幼儿的负担,也会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能把什么所谓的教育都冠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发展幼儿的一定是那些稳定的、对其今后的发展起积极的长期作用的、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不能脱离、更不能取代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各级各类,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

⒊素质教育与考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付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它把少数的成功者送入高一级的学校,而把相当多的淘汰下来的所谓“次品”推向社会;二是,应试教育是以升学为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以考试分数为追求目标的教育,以考分高低论优劣,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以升学率论奖惩;三是,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狭隘的知识教育,它忽视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知识的传授。但素质教育并不否认教育考试,只不过,它的教育考试不是单纯为了分数,或为了升学,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把它作促进幼儿全面素质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手段。为了使考试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我们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素质教育不赞成把幼儿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幼儿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幼儿的成绩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

⒋素质教育≠艺体教育

重视艺体课,重视课外活动,不等于这种教育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了。

我们许多学校的领导在汇报他们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时,讲的总是他们开展了多少课外活动,办了多少个兴趣小组,在素质教育成果汇报会上,说的又是多少人在文艺、体育上在市县等获奖,一年内开了多少次文艺晚会和体育运动会等等。课外活动和艺体课是幼儿素质发展的一种途径,但真正的素质教育则远不止这些。素质教育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它不是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光“活动”,光艺体课是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的,再有素质教育的“成果”,有些是可“见”的,但更多的是不可见的,是内在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是不那么容易看得见的。因此,仅以“看得见的”所谓成果来衡量素质教育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这样做甚至还会产生误导。艺体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有些艺体教育有时不但没有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相反还阻碍了幼儿素质的提高。

㈡素质教育的特点

⒈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幼儿来进行,大多数幼儿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的最高层次教育的幼儿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幼儿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这种“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个幼儿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素质教育这种全体性要求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一方面,人的智力发展,虽然存在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其智力水平与学业成就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另一方面,只要善于培养的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幼儿,同样或以取得与智力因素较好的幼儿相同甚至更好的学业成就。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幼儿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特别是观摩活动中,总是让能力强、胆子大的幼儿当众回答问题或为大家表演、操作,以表现他们的水平和才能,而很少让发展水平差、胆小的幼儿来表现和锻炼,甚至有个别教师在接待参观时,竟将发展“滞后”的孩子、“调皮”的孩子让保育员带出去,不让他们参加活动。有的教师在作品展示栏中总愿挑选那些教师认为画得好或制作得好的作品展示出来,而另一部分幼儿的作品总是没有展示机会。有的教师偏爱聪明的、俊俏的、能说会道的幼儿,给予他们较多的活动机会,而对另一些幼儿则表现冷淡、嫌弃。至于用大量时间排练节目,参练者总是那些能歌善舞的少数幼儿,大部分幼儿则处于“放羊”状态,也是屡见不鲜的。

★有人认为“面向全体”是指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个标准,使班上孩子达到同一个水平。

★有人认为,教师面向着全体幼儿进行教学就是面向全体了。

★只关注发展水平好的幼儿和那些“淘气”的幼儿,而对那些内向的不爱说

话,不违犯纪律的孩子则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过去,总是表扬那些发展水平高或表现“出色”的幼儿,而现在则不限此,而更注意表扬那些最努力的幼儿和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的幼儿。这样能使每个幼儿都感到自己没有被教师忽视,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在“一切为了升学,一切围绕升学”的思想指导下,“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成为中小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中考、高考范围主要限于学科课程和智育领域,必然出现在教育方针的贯彻上,重视智育,轻视德、体、美、劳各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所谓次要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等。这种“片面教育”必然导致幼儿的“片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这种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的。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和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具有整体性。素质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幼儿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幼儿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许多教师所写的教学计划是以落实教材为主,缺乏能力上的明确要求,也就没有鲜明的奠定素质基础的要求。所以,当务之急是将“教材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我们习惯于用一节“课”中的幼儿所表现的技能技巧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忽视教师如何启迪幼儿的思维等能力去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例如,幼儿只会照教师一笔一划去画图,脱离了示范便不知如何去通过观察来在纸上表达图画意愿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这样的“技巧”教育能说是素质教育吗?因此,我们应作以下的观念的转变:

①以教材为主 → 以幼儿为主;

②以一日上两节课为主 → 以教育贯穿于日常各种活动中和在各类活动时间里进行教育的模式;

③以几个表现突出的幼儿为主要关心爱护对象的习惯 → 把班上每个幼儿都作为关心教育对象;

④以知识技能技巧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为教育目的 → 以德智体美的教育目标为总目的的思想;

⑤根据教材内容罗列具体目的(目标)的习惯 →根据具体目标确定教育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工作程序。

⒊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关于基础教育的任务,在许多人看来,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升初中,初中的任务是升高中,高中的任务是升大学。中小学教育的功能似乎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幼儿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成了家长、学校、社会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素质教育是“为人生作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下如美国著名教育赫钦斯大林所说的:重要的是通过学校教育“奠定做一个自由的和负责任的人的基础”,这就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性

质。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是有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科学发展的依据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经历着最革命性的时代。人类创造的知识近30年来大概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预计到2003年人类的知识比现在增加3-4倍,而今天运用的科技知识可能只占2050年所拥有的1%。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给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选择最基础性的课程和知识。美国“2061”计划的前提就是,无须要求学校讲授越来越多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幼儿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幼儿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幼儿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必须让每一个幼儿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⒋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应试教育的很重要弊端之一就是把幼儿单纯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幼儿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幼儿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知识“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潜能就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幼儿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目前各人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各人潜能开发和程度不一样,而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二是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幼儿的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展开并发展自己的才华。

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如何看待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幼儿往往处于附属地位。这种师幼观、教学观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幼儿被动接受。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幼儿很少有主动参与机会。素质教育则不然,它充分尊重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这种主体性要求是与人的主体性原则在当代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确立分不开的。人为研究的兴起,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重要性的凸现,人的情感方式的现代化课题的提出,从当代哲学的角度看,都意味和确证着人的主体性的原则在当代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确立。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尊重幼儿的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幼儿的基本态度。教师不可能喜欢幼儿的一切,但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二是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要教会幼儿学会学习,要让幼儿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⒍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比较适应应试教育需要的,这也正是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在我国仍然支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试教育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从而导致了应

试教育的“封闭性”。如果说,应试教育的任务还可能由学校和教师独揽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任务,在校园里仅仅靠教师是难以完成的。素质教育由于涉及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大大拓宽了,也要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与之相适应。因而从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教育渠道看,素质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内和课本,具有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㈢“应试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有些人认为,幼儿园教育不存在应试的问题,因而也就不存在什么应试教育的问题;其实,应试教育对我国的整个教育,包括对幼儿园的教育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为:

⒈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培养

不少幼儿园教师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检查,在知识传授上都有硬指标,而在能力培养上却往往只有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这就难免使能力培养落空。

⒉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培养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的培养已开始重视,而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仍然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这种重智轻德的倾向影响了幼儿品德素质的提高,使幼儿缺乏美好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⒊重教师主导,轻幼儿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教”的意识相当强烈,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教师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单方面向幼儿灌输,忽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⒋重“尖子幼儿”的培养,轻多数幼儿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因此,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面向的是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无论提问发言、分发物品、开展游戏、编排节目,还是表扬、奖励,都往往让这些幼儿占先;有些幼儿园为给本园增光添彩,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将教育工作重点指向了少数“尖子幼儿”。这些幼儿聪明乖巧,口齿伶俐,能歌善舞,绘画、手工、讲故事样样都行。教师喜欢他们,精心加以培养,每逢参观者或检查者到来,都让这些幼儿抛头露面,而其他幼儿却被冷落。而那些性格内向、发展较慢、表现欠佳的幼儿常常被忽视、被冷落、被遗忘。

⒌各种各样的测验与考试悄悄进入幼儿园

为了迎接各种评估,有些幼儿园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对幼儿进行各种各样变相的测验与考试,向家长通报成绩,不合格者的家长要负责给孩子“补课”。这不仅给这些幼儿和家长增加了负担,而且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⒍只重视有明显“外显效果”的内容的教育,而忽视提高幼儿的内在素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要求,进而为幼儿园争得更多的生源。由于教育上追求急功近利,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也就影响了幼儿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

第四篇:简论道德的起源

简论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是不存在道德这一概念的。因为那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产生固定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记事符号等,而且生活在各个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也很少会有联系和交流,所以即使在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之间出现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只是暂时性的和小范围内的,并不会发展成为长久的或有较大影响力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或认可的道德观念。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在原始社会时期,虽然一定数量的人们会聚居在一起,来寻求相互帮助、相互依靠以获得生存,但是因为原始社会的资源匮乏,人们所获取的赖以生存的资料大多来自自然生长的动物和植物,而非人类利用工具后天加工而形成,所以每个人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来源其实是相当和有限的,不存在你多我少,你强我弱之类的情况。每个人事实上都是平等的,各种资源和财产也是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类作为一个原始部落中的一份子而活,平等的享受部落所拥有的各种物品。

此时的人类社会可以说不需要有道德的存在,完全凭借一些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当中所得出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完成对整个群体的有效控制,这些知识和经验大约就是我们所称谓的约定俗成。而当人类的大脑开始逐渐进化,开始逐渐思考,形成一些无关于基本生存需要的意识的时候,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就开始瓦解了。通用语言和文字,定型的表达方式和书写符号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劳动工具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器械来代替自己的双手进行工作,从而逐渐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进而解放了自己的大脑。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了人类用于劳动的时间,提高了办事的效率,而其节约出来的这些空余时间就会被人类利用来进行思考和感悟。私有制开始逐渐在原始社会中产生,原先大的族群开始分割成为一个个较小的群体,而当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原先稀缺的资源便会逐渐变得丰富,个人所持有财产的多少也不再取决于群体的团结协作,人类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提供生存所必须的食品和物品,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显现了。有力气有智慧的人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体力较弱或智慧较为缺乏的人就会得到较为少量的财富,人类之间开始出现了不平等的生活,而这种不平等的生活就造成了人类个体之间所扮演角色和地位的差别。

由于工具的产生和人类大脑的不断进化,人类社会逐渐由原始社会走向了文明社会。此时长久以来一直起着平衡功效的约定俗成便不再能够对每一个人类个体进行束缚,一个社会团体之中的人们需要建立一个大家所公认的领导者或者领导机构,来实现对有无数个小团体组成的社会大团体的管理和平衡,而这个领导者或者这个领导机构进行管理所需要依靠的就是道德的维系。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条文是白纸黑字一成不变的,它可以精准到每一个字的确定,而道德则是没有实际形体,以一个虚幻的概念的形式存在的。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群体中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及资源持有多少者的差别,而生产力在不断的进行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群体之间也在不断产生着新的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地位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并抑制其进一步的向加剧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道德在天长日久中逐渐产生了。

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这便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纽带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平衡,束缚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考方式,也正是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类社会才能够进行平稳的前进和发展。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道德能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功不可没,道德与生产力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促进,相互磨合,并且最终获得了共同的进步。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道德素质

摘要 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应注重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的行动,应是靠多方面的行动,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事是要讲究方法的,道德素质教育也不例外,方法正确小学生将会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方法不当将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 家庭 知、情、行、教育 学校 全面道德教育 社会 关注 小学生道德教育

一、家庭要进行知、情、行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小学生从小就接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和教育,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兴趣爱好,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有人说,小学生身上有其父母的影子。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的孩子父母素质较高,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常常是温文尔雅对老师彬彬有礼的,而有的家长文化层次不高,责任心不强,那么一般他的孩子也会比较自私,常会只为自己想;如果有的家长蛮横不讲理,那么他的孩子通常也是做事随便,对其他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必须重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要时刻清楚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下面根据

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谈谈如何从知、情、行三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品质。知;是指对进行说理教育,使小学生初步知道具体的行为准则。适当扩大小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的事例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例如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不光是要求小学生每天向老人问早、问好,把好的东西让给老人吃,而且要向小学生讲清尊敬老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去尊敬老人,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变老的一天,让他换位思考,让他明白,当我们垂垂老矣,希望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怀。情;是指在使小学生懂得道理的同时,对好的行为习惯表示满意、快慰、愿意学习和模仿;对坏的行为和不良倾向表示不满、不安、厌恶。道德感情是成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小学生做榜样,让小学生耳濡目染。如要求小学生尊敬老人,有经验的家长不光以自己的好榜样去影响感染小学生,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对老人的感情,让他们喜欢老人。行;是让小学生把自己知道的付诸行动,做每件事事时都想想道德,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例如,孝敬老人,家长不进口头上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做,自己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影响和榜样。

二、学校要进行全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小学生时期养成的。记得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国外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

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小学生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我想如果在国内,父母肯定是舍不得吃的,但是我觉得这位母亲做得很对,一定要让小学生心中想到别人,学会分享,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旦养成太自私太独的不良习惯,以后要改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经常会因为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及集体意识问题颇感头疼,例如:有些班干部不能尽职尽责的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管好班集体纪律,有的课代表只忙于自己的学习,课时却忽略了自己应尽的职责,该收作业的时候不知道收,该发作业本时忘发,责任心不强,还有的学生说脏话、打架、损坏公物、集体活动参与性不高,集体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作为班主任都要去处理,不但要处理还要处理好,处理得不好,还会影响班风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由于现实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家庭教育不到位,小学生中尤其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集体意识差、互助意识差、缺少合作精神等现象,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也忽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会加剧造成小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班风,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第一天上课我就对我们班学生进行了常规教育,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早上值日生必须提前10分钟到校打扫卫生,不准带零花钱买零食玩具,可以买学习用品,桌上不

准摆和学习无关的东西,放学离开教室之前先把凳子都摆到桌子上,方便值日生打扫等日常行为规则。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其实,我认为,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还是靠班主任每周开的主题班会课,当然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但是要解决集中的问题,我觉得还是靠主题班会。所以班主任的作用尤为重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还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运动会要开始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可是我们班的学生参与性却不高,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周一的例会上开展了“我与班集体”的主题班会,给他们讲了“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装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如果一个班集体是一个木桶,那么每一个同学就是这个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缺了任何一块木板,这个木桶都装不了水,不能成之为木桶。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故事一:【一滴小水珠】故事二《蚂蚁靠什么搬动巨蟒 》教育学生增强集体意识,知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能展现他的才华和生命的价值。我发现效果很明显,我班很多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运动会,热情高涨。还有一次,我班课代表没有及时收作业结果延误了整个教学课程,个别班干部不是很负责,就此现象我特意召开了《做个有责任心的小学生》主题班会,结合生活实际例子给学生讲述了什么是责任心,责任心的作用及怎样培养责任心。培养他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公民。还有针对学生赵洪出现说脏话,打架及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我专门召开了《做一个文明小学生》的主题班会等来纠

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及行为,效果显著,学生的素质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班里骂人、乱扔垃圾的坏毛病减少了,大家开始文明礼貌,互相尊敬,互相关爱,班风正了,老师的心情也好了,班里的成绩也突飞猛进,整个班集体呈现出一片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个别学生出现违纪违规行为时,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趁热打铁,好好和学生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循循善诱,让他自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因势利导,教育以后应该怎样做。相信学生会懂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公众意识及法律常识。

我们班有段时间经常出现公物被损坏的现像,不是今天凳子坏了,就是明天大屏幕扯坏了,或是空调被碰了,总之那段时间经常出现问题,于是,我开始有意识给学生灌输公德意识借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基本的法律教育,经常对他们说班里的公共财物属于公共财产,你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损坏学校公物要进行相应赔偿。发现班里损坏公务的现象明显少了。

三、社会关注小学生道德教育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积淀和瑰宝,承载着十分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教育意义。承继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扬传统美德,使小学生习获优秀中华文明成果,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发展,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让小学生亲近母语,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强化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精神,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学生对于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道德观念的认识往往形成并定格于儿童、少年时期,因此寻求适当的教育时机,重视对儿童、少年的道德养成、教育至关重要。社会风气的好坏对学生至关重要,好风气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不好的风气会直接阻碍孩子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拧成一股绳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多报道宣传正面积极的现象。动画片里最好渗透一些知识和积极向上的因素,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当然法律规范对学生乃至对全社会都有规范作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几个德育教育的方面,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操作中又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家庭、学校、社会每个部分都要高度关注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并且积极合作,任一部分都要配合另一部分工作,必要时可以交流商量策略。例如家校合作,经常找家长座谈,召开家长会,或是请交警部门对学生惊醒安全教育或是请社会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等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若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小学生道德素质将不断提高。

下载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养成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在学校道德素质教育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教育在道德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养成教育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

    简论实事求是

    简论实事求是 摘要:实事求是,是我党的重要思想路线,在革命征途之中,在现代化建设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习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们大学生的成才和思想修养有很大的促进......

    简论春节

    简论春节 【摘要】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

    孝道观念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孝道观念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孝”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孝道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培育人们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

    高中生操行道德评语[共5篇]

    高中生操行道德评语操行评语是班主任对学生一学期各方面表现所做的一个综合评价;下面是有,欢迎参阅。1、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律才是成材的基础。也许你有很多进步的机......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摘要】正当防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制度,其明确了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然而正当防卫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人的自然特性其的防护强度必然会超出理论上......

    简论改革开放三十年

    简论改革开放三十年 摘要: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以纺织工业为列。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工业的生......

    合作学习简论

    合作学习简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 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