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也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及其道德建设刚刚起步,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竞争中的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道德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价值观多元化,道德规范制度不健全,道德约束力下降,道德教化功能弱化等,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如何面对挑战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民道德建设、挑战。对策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深刻的变革必然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方面旧有的秩序和规范会逐步瓦解、变革,新秩序、新观念会逐步建立;另一方面,新旧之间的碰撞交替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造成一定的混乱。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深层次发展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会随之而来,甚至无法预料。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探索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找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以此加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主体目标淡化
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杠杆来发展生产力的一种经济体制,加上当前住房、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经济压力,促使人们在各种事情上都偏重经济利益,而道德正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处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势必是多样性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价值体系,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极为尖锐的道德冲突,对各种现象所依据和运用的道德评价的标准各不相同,出现了一种混乱的状态,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人们道德选择迷惘,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社会舆论监督的削弱和主体道德目标的淡化。
(二)道德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落到实处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目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令人堪忧,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相距甚远。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新旧事物和观念也处在激烈的撞击和不断的更新中,道德规范内容也随之变化,公共的道德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善和刚性化,还没有完全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心中,道德理念还只是在社会的表层上游走,各自为各自的利益,不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合力,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
509级4+2李玲玲
活,我们的道德范畴体系日渐显得贫乏,义务、良心、荣誉、幸福、善恶等有限的范畴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有时如同虚设,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万千的道德生活实践,亟待丰富完善。
(三)道德约束力下降,滋生社会丑恶现象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内容体系已经相当完备,道德约束力与我们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道德约束作用,由此导致的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律、制度的有效实行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但是道德又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力,只要是不触犯法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什么事情都敢做,与自身利益不相关的事情不会去做,这样就导致个人在道德行为上的放纵,滋生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迷信、坑蒙拐骗、权钱交易、掺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税漏税、不讲信用、欺诈行骗等现象。所以在经济发达物质利益极具诱惑力的的今天,道德约束力的下降成为必然,没有道德约束力,我们将面临极大的危机,社会将混乱不堪。
(四)道德教化功能弱化,个人素质欠佳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与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中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亦可指道德上的先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对其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道德教育按照群体来分,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当前不仅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都存在问题,不仅在内容上存在问题,而且在形式上和方法上也都存在问题,以致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能,使得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在道德教育或宣传上,坚持一种道德的理想性,用崇高和严格的规范来要求广大社会成员,明显表现出对高层次道德的偏爱,而对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采取蔑视态度。讲得多,做得少,口头重,行动轻,读完了文件就忘记了行动。这种偏重于崇高道德规范的教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加之通常采用的是没有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的方法,强调对德育知识的接纳,把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硬塞进人们的头脑中,使道德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现实道德生活,只是关注人的行为表现,而实际上没有深入到人的心灵中。这种空洞的道德教育导致的结果是人们或是机械、盲目地服从规范,缺乏深层的精神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更不用提自我道德意识的建构和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所以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遵循市场经济道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道德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仅是经济体制上的根本变革,同时也使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也要发生相适应的变化,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工作是解放生产
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现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并且促进它的发展。
2、继承与创新的与时俱进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的市场经济无疑要发生不断的变化,因而我们建立的道德体系只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体系,它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要使道德体系发挥对市场经济建设应有的导向、规范和保证作用,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不断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从社会伦理关系的实际演进、变迁中提炼、概括、建构、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3、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层次性原则。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这种多性质的生产力水平和多层次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多种状态,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等,决定了道德主体的层次性、思想状况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道德的多元化状况,使道德的层次性特点显得更为突出。由于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实践经历、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人们的思道德水平也就有高有低。因此,用单一的较高的道德准则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是不现实的。另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内容体系应当是分层次的,即社会最高道德和一般社会生活道德,两者共同组成金字塔形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在最高层次的道德原则中,应当大力继承弘扬传统道德中的集体精神,大力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全社会形成集体主义的强烈氛围;在社会生活道德领域,继承传统道德中的诚信、仁爱、孝慈、勤俭等道德规范,把它们与社会主义道德融合,并加以创新,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道德规范体系。
4、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的原则。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则是对这一基本方略的辅助和完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法律是硬要求,强调“他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要求,强调“自律”,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作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形式和社会控制约束力量,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彼此之间相互支撑、相互需要、相互补充,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而言,只有综合运用德治和法治的手段才能收到社会治理的最佳效果。社会主义德治需要以法治为前提和条件,道德法律化是法治对德治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德治是法治的坚实基础,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律的综合力量。
(二)不断丰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
1、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人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但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都是连续性的,道德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如古代的“货真价实、量足、守承诺、重信誉、保牌号、讲和气、市不二价、钱货两清”等传统商业道德规范,不管是异地传送交易,还是上市现买现卖,都得自觉遵守。还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家国同构”、“群己和一”等。所以我们要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原则,来构建新道德规范体系,决不能对传统道德全部抛弃。
2、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道德成果。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文明,他们的道德观念中也有我们的可取部分。如他们的道德观念中非常注重自立、自强,尊重个人价值的精神,务实精神,诚实守信、讲求效用等给许多出国观光、考察、留学的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却正是我们国人有待提高的地方。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讲到发展先进文化时也论及对外国文化的吸收问题,“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用“拿来主义”,以我们的博大胸襟,在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对接中,大胆地吸收与借鉴当今世界一切道德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新的道德体系。
3、赋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道德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缺乏自主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新观念代替旧观念的趋势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应抛弃旧观念,逐渐接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一是要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而且现在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出效益,出人才,发挥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最大智能和体能;二是要树立开放观念。我们要破除本位主义,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努力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其次,树立科技观念。知识经济更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人才必将成为劳动者的中坚力量,是现代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再次,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解放思想,创造发展新科技,新知识,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开发高新科技领域;三是要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利益观念,要互惠互利、乐群团结,尽快建立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四是要树立法治观念。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人们要知法懂法,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参与社会竞争又能凭借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社会既充满竞争,又以良好状态前进。
(三)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的他律体系
道德体系包括道德教育机制、道德舆论宣传机制、道德赏罚评价机制、道德监督制度机制,这些是以外在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但有时这种约束力也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首先是强化道德教育功能,确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其次是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形式主义倾向,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强化赏罚评价机制,从而使人自觉地向善避恶、扬善抑恶,规范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是加强规范制度建设,从而给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高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实践环境;五是完善道德立法,形成道德规范一种外在的刚性约束,实现道德的内在规范与外在制约的统一,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使个体私德向群体公德转化,从而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四)完善市场经济道德中的自律体系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自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市场主体缺乏诚信,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这是缺乏道德自律的最典型的表现。只要能赚钱,什么手段都敢用,完全不顾社会规则,不遵守公共行为规范。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个人内省来维持,通过劝诫、说服、示范、自省等方式起作用,行为主体能否按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其核心是主体的自律,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而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全凭自己的修身养性,提高道德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磨炼、自我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端正道德行为。达到较高道德境界的人,就能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规范行动,达到“慎独”的境界。达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立志高远,明确道德目标;二是内省慎独,加强道德修养;三是知行合一,规范道德行为;四是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五是敬业乐群,营造和谐的道德氛围。
参考资料:
[1] 欧家兰、惠永恒.《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
[2] 罗成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
1[3] 孙全亮、葛南.《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
[4] 王庆华.《市场经济的道德性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
[5] 郭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第二篇:浅谈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浅谈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把种种不道德或归于市场经济,或归于社会环境,或归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归于学校教育不得力,或归于个人自我修养差,等等,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个人认为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没有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繁荣”的局面,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拿来”。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了的人民更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商品供应匮乏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有一道铜墙铁壁似的防线,以传统的和时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分析,而是以自己工作、学习、感觉上的需求,简单而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并迅速地从一种单纯的思想进入另一种单纯的思想,而且带着这样的思想又一次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可以说,这一次,中国人民打了一场思想上的无准备之仗,结果也付出惨重的道德代价。学校德育教育滞后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教育界吹来一股浓浓的芳香,10年中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如火山岩浆迸发而出,校园沸腾了,又安静了。教师学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攻克高考这座堡垒。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说
透了,实际上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更明确。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温总理以 “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来总结痛惜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无疑既一针见血,又振聋发聩。这种“道德严重滑坡”本身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如“掺毒”“造假”等,早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不检点,更是严重冲决基本道德人伦底线的行为——不仅是严重的不德,更是严重的非法侵权犯罪。
不难发现,严重滑坡中“道德”,其实并不是一种孤立片面的一般道德,如商业商人道德,而是一个更广泛层面的系统道德。除了人品意义上的道德之外,它至少还应包括一个法治化的公共道德体系,如政府部门的监管道德、行政道德,以及支撑维系规范这些道德的公共管理制度本身内蕴的道德,比如,能够真正充分实现“奖善罚恶”功能的法律道德,能确保高效运转、无缝监管的行政制度道德。
就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人类社会中道德系统其实也是环环相扣、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无论个人道德还是团体道德,商业道德还是职业道德,都既不可能独自孤立地生长养成,也不可能孤立地滑坡沦陷。而在这其中,政府公共服务、行政监管道德,及其背后法治化的制度本身的道德,显然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道德力量——对于整个社会道德系统的维系、凝聚、繁茂,具有如土壤、阳光、雨露之于自然生态一样的基础性保障、栽培、引领作用。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目前我们的这种基础性道德还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相反倒是不乏一些悖反的情况。在几乎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事前失灵、近乎“形同虚设”的行政监管,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缝隙丛生的监管运行体系。而在法律制度方面,虽然《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近年来也增加一些严厉性,但显然还远没有完全实现公众期待中的充分“奖善罚恶”的作用。比如,因为生产经营伪劣食品,而真正倾家荡产的商家还十分少见;因为监管不力涉嫌渎职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政府监管人员,同样少之又少。
显然,作为一种底线、最后防线意义上道德的法律制度,单靠温柔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足以彰显它的基础性力量,并维系社会道德系统的生态平衡的。唯有夯实基础道德的秩序底线根基,将其充分法治化、施行坚决彻底的“奖善罚恶”——充分提升为善的收益,加重作恶的成本,预防社会道德的大面积“滑坡”“坍塌”才是可能的。这正如温总理指出的,“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第三篇:市场经济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作者:阮世喜
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强化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社会信用制度既包括政府和社会监督、管理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也包括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和规范。
当前企业对国家、企业之间、企业对消费者等各种市场主体之间的失信现象频繁发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仅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看法。
市场经济社会信用的基本特点
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是与市场经济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的基础是作为对市场交易双方人格的一种信任。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虽然总是市场交易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自愿的意志,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进行的,签订契约的目的既在于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同时也表示尊重交易对象的基本权利,契约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市场秩序的正义。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市场交易双方签订契约的前提则是交易双方必须是彼此信任的,这种信任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交易对象人格信用的基本信任,即对交易对象履行契约责任的信任;二是对交易对象具有履行契约能力的信任。因此市场经济的交易行为既是一种谋求利益的经济活动。如果脱离了对交易双方人格的信任,市场经济活动就必然变成一种为了实现各自特殊利益的一种相互算计的活动,其结果是市场交易秩序无法得到进一步地扩展。
第二,市场交易者签订契约的前提是交易双方都是自愿的,都是自己自由意志的结果。这就是说,如果要使契约发挥其效能,其必要前提是交易双方自主选择的结果,那种因强力等外在原因而签订的契约是意义上无实质性约束力的。因此,交易双方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自由意志。
第三,“信用伦理”的基础在于对财产权利的尊重。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实际上是财产权的交换,市场主体通过财产权的交换而形成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是市场经济社会信用得以生成的基础。因为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实际上是对于交易方履行契约的能力、责任的信任和未来预期,如果缺乏对财产权利的必要保护,人们很难相信交易方有能力在契约规定的时间内履行契约和保证市场交易的公正性。
第四,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仅仅停留在对市场交易双方人格信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市场行为,它体现为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公民和法人交易自由权和财产权的保护。此外,社会信用制度还包括健全社会信用征信系统。社会信用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征信服务、个人信用征信服务以及各类规范的信用评级等。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真正监督、管理和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活动,从而有效地防范市场社会中的失信行为。
市场经济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既然是对市场交易双方人格信任和社会信用制度的统一,那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也应该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具体说:
第一,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培育人们的契约精神和信用意识。应该说,我国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信用意识的淡漠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是紧密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契约精神和权利意识的萌生和成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才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
第二,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要求我们培育和树立市场经济的独立人格。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信用离不开契约法律关系,而“契约”作为交易双方的合意行为,不仅从外在的法律上规定了签订契约双方的义务和权力,而且由于它又是签约者双方自由意志的体现,这也要求人们应该主动地去履行契约的各种规定。因此,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契约法律关系的一种外在要求,同时也是市场交易参与者应有的内在品格。当前失信现象的频繁发生与大量的契约签订并不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和自由意志的体现,而是迫于外在压力或者政府行政力量而签订的,这样签订的契约只能体现签约者单方面的利益和愿望,违背了契约所包含的自由精神。
第三,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财产权观念。没有对市场主体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关系就无法维系和扩展。这里所说的“财产权观念”主要是指对个人和其他市场主体财产权的尊重。如果缺乏明确的产权界定,个人的财产权和国家的财产权都无法得到尊重和有效保障,导致了诚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而不诚信者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缺乏现实基础的。
第四,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强化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精神要发挥其作用,必须依赖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外在的保证,并通过这种社会信用制度体现市场经济本身所蕴涵的伦理精神。社会信用制度既包括政府和社会监督、管理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也包括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和规范。社会信用制度的职能在于通过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增大失信行为的成本,维护市场守信者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工部部长)
第四篇: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0金融(1)班 10103149 赵坚忠
摘要: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正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信用危机。所以说,建立建全社会信用体系迫在眉睫。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
一、信用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
信用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信用的意思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它还是是指我们过去的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它还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它是一种社会机制,具体作用于 一国的市场规范,它旨在建立一个适合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方向转变,即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的健康转变。这种机制会建立一种新的市场规则,使社会资本得以形成,直接地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扩大一国的市场规模。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一)、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现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经济体制的初期,将经济发展速度作为重点,而忽视了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生活金融化对社会信用制度的要求越高,经济发展与信用制度的矛盾越突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仍然很不完备,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有效的信用需求,主要表现形式如下:(1)个人信用制度尚为空白;(2)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3)金融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尚为空白;(4)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
长期以来,诚实守信仅仅是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基本原则,却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当个别的机会主义行为深化为集体行动时,整个信用秩序也会遭到破坏,这样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只有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回旋余地、更强的调控能力。
2、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整体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处罚欺骗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失信代价有可能落空。
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不仅法律法规的种类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在进行社会信用立法建设时,还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行政信息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
(二)、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为了切实履行政府对于信用体系建设所承担的职能,应加强总体协调与指导,尽快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落实相关职能与任务。其次,尽快组建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自律作用。第三,加大对失信行为信息的披露,建立不良信用信息目录,建立黑名单制度,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三)、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1、加快行业信用建设
2、初步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3、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4、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5、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四)、完善市场体系
1、加快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执业水准、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和加工信用信息,同时开展多种专业化征信服务,推动信用交易的发展,提高全社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
2、扩大产品使用范围。推进信用征信产品的市场培育和有效使用。
(五)、加大信用管理管人才培养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的推进,社会对于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应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六)、建立健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
一方面,加强信用思想教育,统一认识。另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袁胜: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6月
[2] 于春梅: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10月
第五篇: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体制不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我国 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诚信诚信缺失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 显。然而,现实中信息失真,诚信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 展,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 礼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努力营造良 好的诚信环境、大力加强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1诚信的含义诚信就是诚实的信用,自觉兑现的信用
诚信的原意是客观公正,真实可信的。“人无信则不立”,这是我 国人民在长期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句至理名言。诚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之基、金融机构经营之本,是 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方式。良好的信用关系是经济健康发展的 基本保证,是金融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 融风险的保障。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大多数人所期盼的。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社会上使用的诚信概念有所扩大,认为为客户提供优质 的商品,一流的服务,对顾客服务态度热情等等,都是诚信的表现。这是对信用概念的一种扩大和延伸。
2我国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个人,大到
一个企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就个人来讲,开具假发票进行报 销,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较冒伪劣产品,欺诈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 象更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利用合同进行 欺诈,队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普遍 存在。据统计,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 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 产总值每年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 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企业近一步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 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 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 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 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 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然,经济诚 信的缺失令人痛心,这是企业的悲哀,是全社会的不幸。我们不得不 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诚信问题,恐怕这不 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退步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 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2.1我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比,我国的经济市场还很不成熟。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
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 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 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 的社会环境。诚然,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暗箱操作造假行骗 提供了更多空隙。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 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
2.2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
理性有关,是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利益 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 铤而走险,做假账,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赖账逃账,搞假冒 伪劣,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利 润。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 诚信受到冲击。
2.3道德教育的虚化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
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 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 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 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 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 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 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 的效果。
2.4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 现象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 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 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3加强经济诚信建设的措施
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并对症下
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发展。
3.1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构建诚信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发展
史表明,在本来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交易范围扩大 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易规则的形成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关 键。这种博弈规则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 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人们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能抵挡短期 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为此,①要建立稳定的连续的交易关系;②要 有公开、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交换制度 等;③要有严格的产品责任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 保(承诺)都必须承担责任。
3.2加速道德文化建设,增强全民信用意识法律和道德都是约
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 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 达、法制健全的社会,经济诚信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深入进行以 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 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3.3健全法制法规,加大惩处力度防范和治理失信,一定要重
视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发挥道德准则的规范作用同时,还必 须坚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市场诚信才 能有法可依,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和有序的市 场秩序。法律法规在坚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起到的惩戒 作用更能使市场诚信原则切实可行。总之,我们呼吁社会诚信,更呼 吁经济诚信。因为经济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经济诚信的缺失,损 害的不是行业形象,而是整个国家诚信的形象。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 为规范,诚信是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根 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 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在我们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金路,李祖华《社会诚信问题的再思考》.2006-12-12.[2]卫兴华《.论市场经济与诚信缺失》《.人民日报》2006年03月24日.[3]范玉玲《.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施工企业管理》2005年4月.[4]申予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信》《.科教文汇》2008.01(上旬刊).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吴晓健(山东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