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和行政力量的调控作用。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一个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当前,社会上关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问题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观点都带有片面性,都是不够全面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一再提醒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只有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即要应用经济的手段,也要应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同时还要有思想道德和文化力量的配合。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统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进一步确定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秩序的建立,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道德问题上的“滑坡”与“爬坡”之争,不能仅仅归结为道德问题,而是社会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需要综合治理。总之,对道德“滑坡”的问题不能轻视,对道德“爬坡”的观点也不能乐观,而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新的道德规范,促进道德进步。
二、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
道德建设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规范,任何一个社会对人们都有一定的道德要求。社会性质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道德要求也就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已经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可靠的伦理底蕴,就必须立足于整体,努力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使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相符合。所以,在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上应当特别突出地强调以下几方面: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即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是我们党长期倡导的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这一道德观在全国各族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更使得这种道德有条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因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每个人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都享受着别人对他的服务,无论从事那种职业,也无论职位高低,只要认真地从事本职工作,热心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都是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还应提倡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把道德建设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2、树立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义利观。邓小平同志从新时期一开始就反复强调,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坚持讲理想、讲道德,批判“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相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表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用鲜明的语言概况义利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这种社会主义义利观,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现实存在着的。就拿我们医疗卫生事业来说,当今涌现了不少象熊永强、赵雪芳、王忠诚这样的先进典范,他们用博大的爱心留给人们一座座精神丰碑;他们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化成了为病人优质服务的实际行动;他们正气凛然地抑制拜金主义和利己歪风对医务界的侵蚀,塑造了人民医生的纯洁形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不就是这种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高层次的生动体现吗?因此,要树立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就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歪风,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3、提倡艰苦创业的精神。当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温饱的殷切期盼终成现实。但是,要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还要靠我们全民族的艰苦奋斗。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最重要的失误,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利于克服腐败现象。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刚刚取得一些成就,人民生活刚刚有所改善,社会上一些人的勤俭之风就开始淡薄,他们在物质享受上互相攀比,用公款大吃大喝,购买高级轿车,兴建高级宾馆和别墅,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必须提出“高消费、超前消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破除“金钱就是万能的”、“消费就是美德”、“享乐就是价值”的旧观念,树立起“金钱买不到尊严”、“节俭才是美德”、“人生应有所追求”的新风尚。
4、将道德建设同热爱本职工作和热爱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一是要吸引全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在参与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协调、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局面。二是坚持以育为本,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确立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 和规范,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使道德建设成为全体职工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三是热爱科学技术。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进行全面改革时期,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因此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用科学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着重大影响,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工作中讲究科学,提高效率,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对技术的刻苦钻研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道德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无论是特区还是内地,各单位对加强道德建设都有比较完善的措施和方案。如煤科总院上海分院,他们通过抓载体,结合形势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开展了凝聚力工程、形象工程、星期六教育工程,大力宣传分院各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办起了“梦林图书楼”,等活动,使每一位职工都有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煤炭总医院在抓道德建设方面,制定了比较系统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守则,开展了共产党员佩带标志上岗,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聘请了院内外监督员30名,在医院十大服务窗口和各住院病区开展全程规范化服务,同时还利用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参观、为孤残儿童献爱心,为患者送温暖,放映大型录像片《伟人邓小平》、《周恩来外交风云》,观看电影《孔繁森》、《大决战》,请老红军讲传统、上党课等多种活动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使大家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
那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究竟怎样具体去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教育灌输。
良好道德的养成,必须靠教育来灌输,靠教育来培养和树立。所谓教育灌输就是要对全体职工有目的、有系统、经常反复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大家印在脑子里,并自觉地作为行动准则。结合学雷锋、学先进强化全体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意识。灌输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强制性灌输如印发道德手册、有组织的理论教育学习、考试。另一种是疏导性的教育,如开展讲座、研讨、文娱节目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2、环境熏陶。
积极向上的环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工作热情高涨,有利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要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培养教育工作,遵守以道德为荣,违反道德可耻的风气,形成人人讲道德,按道德规范办事的良好风气。
3、制度约束。
任何道德建设都离不开制度,因为道德、纪律与 法制是以不同形式提供调节社会成员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所以没有制度的约束行为就无所可遵循。所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式,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全体人员一进入社会和工作环境,就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4、榜样引导。
榜样引导,应从两方面做,一是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以身作则。邓小平同志说:“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在他看来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是端正党风,如果每个党员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这种以身作则以示范的途径和方法,在道德建设上是必须的。二是抓典型榜样。动用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全体人员耳濡目染,近有所学,远有所追,起到鼓舞和鞭策作用,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利益关系是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多层次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历史遗留的和长期“左”的思想影响,更多的则是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政策法规不配套,管理不完善造成的。因此道德建设的任务还是艰巨而迫切的。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新旧道德交锋相当激烈,有些旧的道德观念已被否定,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为困难。所以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我们共产党人长期的努力和不懈地追求,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十二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在道德建设上开拓新的思路,取得新的成果。
第二篇:浅谈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浅谈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把种种不道德或归于市场经济,或归于社会环境,或归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归于学校教育不得力,或归于个人自我修养差,等等,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个人认为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没有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繁荣”的局面,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拿来”。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了的人民更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商品供应匮乏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有一道铜墙铁壁似的防线,以传统的和时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分析,而是以自己工作、学习、感觉上的需求,简单而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并迅速地从一种单纯的思想进入另一种单纯的思想,而且带着这样的思想又一次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可以说,这一次,中国人民打了一场思想上的无准备之仗,结果也付出惨重的道德代价。学校德育教育滞后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教育界吹来一股浓浓的芳香,10年中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如火山岩浆迸发而出,校园沸腾了,又安静了。教师学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攻克高考这座堡垒。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说
透了,实际上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更明确。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温总理以 “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来总结痛惜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无疑既一针见血,又振聋发聩。这种“道德严重滑坡”本身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如“掺毒”“造假”等,早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不检点,更是严重冲决基本道德人伦底线的行为——不仅是严重的不德,更是严重的非法侵权犯罪。
不难发现,严重滑坡中“道德”,其实并不是一种孤立片面的一般道德,如商业商人道德,而是一个更广泛层面的系统道德。除了人品意义上的道德之外,它至少还应包括一个法治化的公共道德体系,如政府部门的监管道德、行政道德,以及支撑维系规范这些道德的公共管理制度本身内蕴的道德,比如,能够真正充分实现“奖善罚恶”功能的法律道德,能确保高效运转、无缝监管的行政制度道德。
就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人类社会中道德系统其实也是环环相扣、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无论个人道德还是团体道德,商业道德还是职业道德,都既不可能独自孤立地生长养成,也不可能孤立地滑坡沦陷。而在这其中,政府公共服务、行政监管道德,及其背后法治化的制度本身的道德,显然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道德力量——对于整个社会道德系统的维系、凝聚、繁茂,具有如土壤、阳光、雨露之于自然生态一样的基础性保障、栽培、引领作用。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目前我们的这种基础性道德还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相反倒是不乏一些悖反的情况。在几乎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事前失灵、近乎“形同虚设”的行政监管,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缝隙丛生的监管运行体系。而在法律制度方面,虽然《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近年来也增加一些严厉性,但显然还远没有完全实现公众期待中的充分“奖善罚恶”的作用。比如,因为生产经营伪劣食品,而真正倾家荡产的商家还十分少见;因为监管不力涉嫌渎职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政府监管人员,同样少之又少。
显然,作为一种底线、最后防线意义上道德的法律制度,单靠温柔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足以彰显它的基础性力量,并维系社会道德系统的生态平衡的。唯有夯实基础道德的秩序底线根基,将其充分法治化、施行坚决彻底的“奖善罚恶”——充分提升为善的收益,加重作恶的成本,预防社会道德的大面积“滑坡”“坍塌”才是可能的。这正如温总理指出的,“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第三篇:浅析市场经济下的诚信道德建设和教育
浅析市场经济下的诚信道德建设和教育
道德建设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道德是为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于少数社会楷模才能达到的高尚品德,存在要求过高的问题。德育目标定位应从强调“少数社会楷模具备的高尚道德”转变为“正直优先,兼顾高尚”,这种定位的理论依据:一是伦理学中德性论和义务论的分歧,二是教育中优秀和合格的差异。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先秦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到宋明理学的“仁、义、礼、智、信”,诚信一直都是人们交往关系中具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原则。但是,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出的“诚信”已经不在 仅仅是人们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更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产物,在本质上,它从来都是遵循着等价交换这一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的原则的。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生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体系中,各个生产者制造各种不同的产品,而所有这些产品在交换中彼此相等。”交换双方都必须以诚信作为契约,如有一方违约,等价交换关系就会变成不等价的交换关系,不等价交换最终会因破坏市场经济的秩序而无法维系。
以上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核心(金融
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狭义的金融就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是指除了资金融通外,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金融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形成、金融调控成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方式等特征已经能说明金融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我们把以金融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也称作信用经济,原因就在于金融中的最基本的关系——借贷关系——必须以诚信为原则。失去诚信,金融也将不复存在。
总而言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诚信缺失的原因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诚信还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稀缺资源,言而无信、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行为非常普遍。诚信这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远没有成为市场交往中正常的行为准则,社会对诚信的有效供给难以满足市场对诚信的极大需求。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 是加强诚信建设的前提。
主观原因
1、价值观混乱。传统价值观倡导的是一种重义轻利,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们利益差别不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价值观已经无法平衡人们的心理,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这样,就在一些人中产生种种思想的困惑和心理的失衡。最终出现了上述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
2、道德教育的失误。一直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无私奉献道德人格的人。在道德评价标准上也往往以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主
义模式来评判人们行为的善恶。其实,孔子是非常反对这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理想主义却成了一种标准的评判模式。《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法律规定,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人,有人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向国库领取赎金。子贡(端木赐)在其它诸候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领国家偿金。孔子说:“赐呀,你做得不对。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领赎金,并不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不肯收领赎金,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客观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产权制度、信用机制等的不健全,使市场未能及时填补计划手段退出后产生的空间,从而出现了一些谁都不管,也不知道怎么管的监管真空导地带,致使诚信观念遭到严重破坏,失信现象应运而生。
2、法制不健全及执法不力。当前, 我国在社会信用法制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立法上不够完善,有关诚信规范的法律制度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诚信的法律体系。二是执法不够严厉。法律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和活动惩罚的代价远低于因造假、欺骗获得的利益,造成不诚信的人发财致富,诚信的人难以为继,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诚信理念的缺失。
总之,道德的混乱让人无所敬,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法律的软弱让人
无所畏,不知道什么不能做。最终,必将导致道德的沦丧,覆巢之下,无有完卵,诚信也不可幸免。
构建诚信的措施
(一)大力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人们通常认为,针对不诚信行为,应该从法律、监管等方面加大力度,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可是,在以市场透明度、法规完备程度及市场监管力度著称于世的美国,却接连暴发了安然、安达信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财务丑闻,这说明,再完备的规则,也无法避免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说,诚信属于人们的意识,让人有所敬,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地,这才是治本之策。所以,要大力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诚信道德教育应该和我国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一句非常通俗的话,和现代金融中的借贷关系中的“信用”是基本一致的,完全可以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诚信体制的一部分。
此外,还要努力协调好诚信的信仰教育与责任教育的关系。诚信的信仰教育主要是是受教育者有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而职责教育主要是使受教育者明确在各种行为活动中,自己所应承担的诚信职责,它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要么使诚信教育变成“假、大、空”的说教,要么就使其走向功利主义的泥潭。
(二)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
道德教育是重要的,是必须的,是治本之策,但是,在其尚未真正“占领”人们的意识之前,还是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保驾护航的。强有
力的法律制度会使人有所畏,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形成了社会共识,最终就会成为人们道德意识的一部分。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为建立良好信用秩序提供法律保障。不诚信行为之所以大行其道,关键是其不诚信行为成本很低,收益很大,如果仅仅从追逐利润的角度去理解,这种经济行为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要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更要加大执法得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对不诚信者和不诚信的行为进行打击和处罚,只要让不诚信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此类行为自然就会大量减少。最终就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建立健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它的建立旨在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从以现金交易为主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的市场交易方式健康转变。信用交易的应用能大大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扩大市场规模,当然也会带来风险。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就是为了把这种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忍受的程度,以保证市场经济能正常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了诚信道德建设和教育的必要性。市场活动有其自身的缺陷,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诱发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等消极现象,干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促进我国经济生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
第四篇: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
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彻底抛弃哪些使生产力发展成为桎梏和束缚的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邓小平提出搞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曾经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这些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包括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执政党威望崇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有利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决策高度统一排斥市场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上,一方面是统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限制了企业的活力;
另一方面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两方面都是对生产力的束缚。要摆脱束缚,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五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摘要】市场经济的经济性、信息性、规则性给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在市场经济下进行社会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融汇和吸收人类一切的优秀道德精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道义支持。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解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是市场自身存弱点和消极的方面,如趋利性,反应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将阻碍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应该: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传统似江河之水,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经验。它的精华部分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动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在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引导下自觉、积极、规范地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经过长期的发展,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三)恪守公民道德基本道德规范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基本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的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公民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公民道德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社会主义道德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新的矛盾面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道德体系,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这要求我不断的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所以恪守公民道德基本道德规范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是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