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贡献
2004-8-17 8:43:29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一)邓小平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在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出生入死,征战南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建国以后,他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殚精竭虑,谋划运筹,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旗,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的军事生涯,在其光辉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从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到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烽火中率部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领导和指挥淮海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显示了无产阶级军事家的非凡胆略和高超指挥才能。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为人民解放军统帅,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领导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行动,特别是1985年邓小平同志领导我军百万大裁军,迈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
之路,我军现代化建设由此步入新的轨道;邓小平同志提出一系列收回香港、澳门,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开创了新时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新局面。
(二)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普遍原理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体现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其主要内容是:
确立一个总目标: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同志还对“三化”的具体内容,如何搞好“三化”建设,作了许多精辟论述。在“三化”的有机整体中,革命化是根本,是现代化、正规化的灵魂;现代化是中心,是我军建设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革命化、正规化的基础;正规化是保证,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目标体系。
坚持一个总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邓小平同志始终不渝地坚持毛泽东同志为我军确立的党指挥枪的原则,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强调枪杆子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政党、阶级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学说,指明了我军阶级属性、国家属性、人民属性的一致性,有力地反击了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奇谈怪论。
遵循一个总方针: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邓小平提出军队要“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
局”,强调“减少军队人员,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在武器装备方面,他强调“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明确一个总标准:战斗力标准。即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概念,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战斗力标准正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体现。邓小平同志在考虑军队各项工作时,总是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强调“军队就是要提高战斗力”。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1988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战斗力标准,成为我军思想解放的钥匙,成为全军智慧和力量的聚焦点。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这是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治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1975年,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1977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复出后,在当年8月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又专门以《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为主题作了重要讲话。以后他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指引下,全军形成了共识,形成了制度,教育训练出现了新局面。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治军人才。邓小平同志强调组织路线是政治路线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强调教育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
用。他提出要通过办学校解决干部问题。在他主持军委工作期间,先后四次召开全军院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加强院校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理顺了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院校体系,把我军院校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依法建设和管理部队。从严治军、以法治军,是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根据他的意见,1977年军委会议制定并通过了9个决定、条例,内容包括教育训练、武器装备、编制体制等许多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军委总部先后制定颁发了60个军事法规。法规建设是一项基础建设、长远建设,为我军依法建设和管理部队开辟了道路。
———恢复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种无形的战斗力和无价的精神财富。对此,邓小平同志格外珍视,并从中提炼概括出“ 五种革命精神”,号召全军大力发扬。直到党的十四大前夕,他还一再谆谆嘱咐全军要发扬优良传统,保持老红军的本色。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转变,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确把握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也开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
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世界的发展
趋势和中国的前进脉搏,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世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密切联系中加以思考,放在当代中国的全面发展中加以思考,紧密结合新的实践,科学地阐明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指导方针、总体思路、根本途径、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奠定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新基石,把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全军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把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同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联系起来,勇敢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强化党的绝对领导,是国防和军队全面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根本指针,以实现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为目标,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规范军队建设的标准与内容;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在军事斗争准备上有准备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化技术特别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注重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兵之路,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有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加强国防科研和生产的管理,千方百计搞好去哦均的武器装备;加强纪律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维护军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深化后勤改革与管理,全面提高保障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搞好精神文明与军政军民团结;要实现和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强化党的绝对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党的绝对领导,革命与建设就走向成功,反之就会走向失败,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铁的事实与规律。因此,建设强大的国防与军队,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我没各项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篇: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一次伟大转变—论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贡献
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一次伟大转变—论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贡献
军事科学院 袁德金 马德宝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大转折、美苏等诸多国家仍忙
于冷战对抗之时,邓小平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敏锐地捕捉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及时调整了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从方方面面进行拨乱反正。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他毅然决定,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由“盘马弯弓”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大力推进精简整编,努力探索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由此为起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形成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高瞻远瞩,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冷战的帐幕已然拉开。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在朝鲜战场上,中美展开了面对面的战争较量。1951~1958年间,美国在亚太地区拼凑了针对中国和苏联的7个军事集团。为抗击美帝的战争威胁,中国被迫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准备。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中国一度面临两霸施压的艰难境地:美国在中国南面侵略越南、老挝,苏联集结军队于中苏边境并多次进行武装挑衅。为预防万一,毛泽东提出,要加强战备,准备打仗,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此,还实施了“三线”建设,并提出了“山、散、洞”的原则。这一时期,在美苏两霸的战争威胁下,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不得不一直处于“盘马弯弓”的临战状态之下。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苏联对我的威胁也受到“一条线”战略的制约。在国际上,冷战虽继续进行,但美苏对抗有所缓和,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1981年,邓小平在认真分析国际战略形势的新特点后指出,“我看大仗几年打不起来,不要搞那些人为的紧张。美苏两霸在战争问题上,谁也不敢先发动。我们不要自己吓唬自己,造成人为的紧张。”1984年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更加明确地指出:“仗打不起来这个话,我们多次讲过。过去讲10年,现在过了几年,还可以说10年。”
基于这些判断,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开始酝酿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并着手推进军队的精简整编。
1985年5月,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实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和贯彻我国政府减少军队员额一百万的战略决策,研究制定落实这一决策的措施和步骤。
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了变化,对外政策也有了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他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 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是苏联,一个是美国,而这两家都不敢打,一是因为这两家都有毁灭对方的能力,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二是两家在全球的战略部署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不敢动;三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因此,世界战争的危险是存在的,由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战争因素还会发展。但是,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将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邓小平同志说,根据这个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希望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至少在本世纪内,不要发生世界战争。这是可能的,不是空话。
“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邓小平同志说,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发生变化,我国的对外政策也要有一个改变。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
邓小平同志说,现在看来,这两个判断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基于这两个判断,他强调,我们要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建设是我们的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军队装备的现代化,也是个大局。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但是,“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等到我们的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
1985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央军委适时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决策,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从临战应急状态转向相对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从而较早主动地走出了冷战的阴影,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赢得了主动,争取了宝贵时间,也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统揽时局,明确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针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多年间,邓小平不仅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且还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
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指出,中国是一支和平力量,中国的发展会对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积极贡献。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自己永不称霸。为推动世界和平,邓小平主张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国际冲突,反对在国际交往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结盟和对抗。1984年2月,他提出“不用战争手段,用和平方式”来解决世界上的许多争端。作为一名政治家,邓小平认识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存在的世界上,要维护和平和安全,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国防,用强有力的防卫,来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家的安全和主权。1989年10月,他对来访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邓小平认为,坚持国家利益原则,就需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1989年12月,他说:“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作为人民的国防,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还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军区别于历史上一切军队和其他国家军队的本质规定。邓小平要求,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我军必须捍卫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负起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
把现代化作为国防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近代史的苦难,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性。早在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防” 的号召,并将其作为国防建设的根本目标。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国防现代化同样受到了严重冲击。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和军委工作后再次明确指出,把现代化作为国防建设的根本目标。1977年,他明确表示,我们还有人民战争经验,还要向国防现代化方向发展;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同时,他还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此设定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模式。那就是,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必须实现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的现代化。正是认识到这一历史规律,邓小平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深厚的社会、物质、技术、制度支撑。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开始。要从教育着手,提高文化水平。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提升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代中国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富国强兵之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国防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军队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如何建设军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着眼未来战争需要,立足我军现实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而奋斗。”应该指出,“三化思想”,在毛泽东的建军思想中有过充分的论述和体现。但是,明确、集中、系统地论述“三化”,则是邓小平建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更为突出的是,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把现代化更加明确地、始终一贯地、实实在在地作为军队建设的主要目标。邓小平认为,我军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适应,即打赢和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足。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但是,我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围绕现代化这一中心,革命化提供政治保障,正规化提供制度保障。可见,邓小平在坚持现代化这个中心的同时,又坚持革命化、强调正规化,高度重视军队的革命化建设,把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了军队建设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的辩证统一。
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邓小平指出,坚持经济建设,推动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建设大局。全国党政军民,要一心一意地服从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为此,他采取了以下一些主要措施:一是减少军队员额服从经济建设。19 81年,邓小平指出:“要重视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必须明确服从经济建设,不然国防建设也是空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军队员额减下来。”据此,他在1985年做出了我军裁减员额100万的战略决策。二是积极参加支援国家建设。邓小平强调指出,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该考虑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他指出,军队培养两用人才的工作真正做好了,部队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就容易了。我们军队培养了不少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把其中一些人才转业到地方各行业去,对地方也是个支持。
科学决断,推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举措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采取什么样的建设举措,是一个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际,结合世界各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普遍规律,推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新举措。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坚持战斗力标准,压缩数量,提高质量。邓小平强调,军队建设要搞少而精,真正顶用的。在相对和平时期,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不再那么迫切,军队不必要时刻准备早打、大打甚至打核战争,因而,也就没有必要保持太大的规模。和战时或战争威胁十分迫近相比,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更加讲究质量和效益,而不是规模和数量。为此,邓小平提出,军队要消肿,大力压缩数量。1975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研究精简整编,解决肿的问题。军队膨胀起来,不精干,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1985年作出了百万大裁军的战略决策。邓小平还强调,精兵不仅是要减人头,还要调整结构,建立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指挥体系。他指出,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人数虽然多,但是素质比较差。因此,提高质量,大力建设现代化,是我军建设的内在需要。为此,他指出,“ 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这“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他还说,“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要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主要是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 ”。他还明确指出,现代是合成军队作战,要搞些合成军,合成师,逐步地把部队合成起来。
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军队提高战斗力有两个基本途径:作战和训练。在战争条件下,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作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没有战争的相对和平时期,军队提高战斗力,主要依靠教育训练。鉴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从教育训练中要战斗力。1975年,邓小平在抓军队整顿时就指出:“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并提出军队“要准备打仗”。1977年8月,邓小平针对“四人帮”给军队建设带来的破坏,再次强调:“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邓小平认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是现代战争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的体现。他说:现代战争是合成军队作战,“如果不注意军队训练,至少在战争初期要相当倒霉就是了。”随着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越来越复杂,装备的使用、维护、保养,以及由此产生的指挥和保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经过事先培训就拿起枪杆子上战场,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发展需要。邓小平认识到,现代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力加强军事院校的建设,突出军事教育的战略地位。他指出,军队过去主要是靠打仗训练干部,现在不打仗,主要靠学校训练干部。他要求,把更多的干部放到学校去训练,并对如何办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对指导我军新时期军事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国防科技水平。20世纪70年代末期后,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使科技对经济、军事和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转入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就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他明确指出: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保障。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高科技,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国防高科技。他说,如果 20世纪60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的这一伟大决策,对于我们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军队来说,无疑在保持我们传统优势的同时,开辟了一条顺应世界潮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之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在和平时期,军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通过连续的、自觉的改革来实现的。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又一次革命。因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的改革,成为他领导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推动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一个战略举措。邓小平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于军事改革来说,更为困难,更为重要,也更具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1981年7月,邓小平就表示:改革,“归根到底要解决军队的制度问题。”还主张,要把军队改革与全面改革结合起来。他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此外,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把改革贯穿于军队建设的全过程。强调改革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靠搞一两次大的行动就能完成的。这种长期性,是由国家全面改革的长期性,社会变革的持续性和军事变革的不断发展等方面所决定的。因而,1975年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就多次提出和推进多方面的调整改革,使国防和军队建设驶上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轨道。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也为中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篇:邓小平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对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
内容提要: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本文叙述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三个重要转折阶段,阐述了他为什么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如此卓越的历史贡献,这就是他始终胸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改个开放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实践。
关 键 词:邓小平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注意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开创的,是按照邓小平的设计逐步推进、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977年邓小平复出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兴起阶段。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廓清道路。
实行改革开放,为的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但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很长一段时间,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又继续维护着错误的理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因此,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首先是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破题的。1978年,他发动和领导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场大讨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为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廓清了道路。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最初,主要围绕理论问题展开,主题是邓小平提出的反对“两个凡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还没有涉及拨乱反正的具体问题。
1978年9月,邓小平通过“北方谈话”开始把讨论引向政治路线方面,即尽快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这个问题在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到解决。这成为邓小平开辟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起点。这是邓小平发动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
从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主题是全面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标志,历时4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圆满结束,也就意味着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是伴随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进程,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兴起的。农村改革风起云涌,对外开放精彩纷呈,政治体制改革大刀阔斧。这期间,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提上日程。但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一是他提出“小康”目标,为20世纪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二是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规
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走向。
二、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9年退休。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局部到整体全方位地展开,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984年到1988年,邓小平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上,认真研究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步骤,谨慎作出改革开放每一个重大决策。在他的领导下,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过五关,斩六将,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重大进展,中国经济因此上了一个台阶。
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以其敏锐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初步地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基本国情(即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步骤(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方法(即不争论,容许看,但要坚决的试,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原则(即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布局(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基本问题。邓小平提出的这些思想,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被全世界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三、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的第三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退休到1997年逝世。我把这个阶段概括为晚年思考,引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正式批准邓小平退休。这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个问题毛泽东没有解决好,留下了很多教训。邓小平从自己做起,开了好头,为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作出了表率。
邓小平退休以后,对改革开放还有很多深刻的思考。特别是1992年,他以88岁高龄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针对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推动改革开放进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的晚年思考,既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又放眼于妥善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对于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
第一,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阐发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对改革开放提出“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要求。
第二,进一步阐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提醒全党要坚持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第三,阐明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为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依据。
第四,反复求证“第一生产力”理论,为实现科学发展探索新路。
第五,深入思考和提出如何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问题。
第六,深化对共同富裕理论的认识,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邓小平晚年的思考,深化了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他的这些思考,正是今天中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问
题,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 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4] 龙平平.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2010.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四篇: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论文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论文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开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伟大进程中,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创立而成。这一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这里重点论述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含义、本质特征、基本内容、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军队建设及有关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军队与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全党全军集体的智慧结晶。(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2版 第46页)
这一定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而且充分反映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本质特征
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全党全军集体智慧的结晶。
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由组成部分来划分就有两种分法:一是四个组成部分,即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建立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二是五个组成部分,即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型转变、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我认为,对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组成部分的划分,既要考虑到它的内容和特点,又要考虑到它的现实实践需要。比较来说还是四个组成部分的分法更为适合。也就是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建立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一、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
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科学的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关于战争与和平、当代战争的根源,世界大战能否避免和“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的方法方式等等,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当代战争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邓小平认为(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邓小平说;“现代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说发展问题。”这一论断,揭示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指明了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代世界的历史主流,促进发展是当代各国的根本任务。(2)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这是邓小平重新甚是国际形势,研究第二世界大战以后的武装冲突后对当今世界战争根源所作出的新论断,揭示了现代战争产生的社会根源。(3)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这是邓小平研究了军事运动的历史和现状得出的又一结论。邓小平认为①大战避免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努力争取,促进和平力量不断发展,破坏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部署,就可避免大战爆发②大战可以避免,绝不是说小战不会发生③大战可以避免,也不是说战争根源已不复存在。(4)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消亡的理论。邓小平针对现实指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应当慎重考虑用暴力方式解决国家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最好代之以政治解决,即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种“以和抑战”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站抑战”、“以站灭战”的理论学。
二、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在指导新国防建设的实践中,通观全局,审时度势,及时地做作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指出了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及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方针、原则和措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理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型转变,关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及长远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主要体现在①国防和军队建设立足点的转变:即从随时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相对和平时期正常建设轨道上来。②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的转变: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调整到与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转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以国家经济发展为依托,促进国防和军队的发展上来。③国防和军队建设工作重心的转变:即着眼未来战争需要,进一步突出现代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中心地位,着重抓好国防科研和现代化水平武器装备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军事人才的培养,大力解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和现代化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④军队和后备力量建设中数量与质量关系的转变:即从偏重于常备军和后备军力量的数量规模,转到压缩规模,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上来。⑤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的转变:即把按全面反侵略战争设计的军事战略指导,转到应付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上来。⑥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功能与体制的转变:即打破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状况,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建立起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新体制。
而在处理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上,邓小平认为首先国防建设必须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其次,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再次,国防建设要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唯有这样才能全面增强国家力量。
邓小平在建设有色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更是有独特的见解。①明确国防建设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这是因为国家利益是国防建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维护国家利益成为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根本宗旨和目的。②实行“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方针。国防科技和工业平时实行军转民,以提高经济效益,战时则便于民转军,以保证战争需要。③建立精干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军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必须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常备军,使之体制编制结构合理。根据现代战争的要求,系统结构协调均衡,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形成陆、海、空三军一体的强大力量。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要搞国防现代化,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防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不行。为此,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⑤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增强了全国人民捍卫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向心力,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热爱、建设、保卫国家的积极性。
三、建立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邓小平提出“建立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思想是我军建设的指针,对今后军队建设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分别为(1)确立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建设方向。因为“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是我军建设的三项指标。由于我军是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所以军队现代化成为国防现代化的重点。以现代化为中心,必然带动其它“两化”相应地发展。(2)建立科学的编制体制。体制编制改革的着眼点,就是提高战斗力。为此,我国必须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把教育训练作为实现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大事来认识;作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能力的根本措施来对待;作为全面提高军队各方面素质以适应当前国家建设大局需要的重大问题来解决。
四、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及高技术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邓小平继承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战争思想。
在战争样式和战争环境多变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1)要研究现代战争特点给人民战争带来的影响。由战争的立体性增强决定了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必然是一场现代化的立体战争;而现代化战争广泛使用威力大、精度高、射程远的机械化、自动化武器装备,增强了战争的消耗能力和破坏程度。(2)要创造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战法。由于敌我武器装备之间差距的客观存在,决定我们要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在作战谋略的运用上高敌一筹,特别要研究以劣胜优的作战方法。(3)认真做好人民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就必须努力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培养国防意识,为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其次,要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因为武装力量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时对敌实施威慑,战时赢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要加强后备力量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常备军成倍扩编和补充的需要,还可以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援战争。达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出好兵的战略目的。再次,注意打牢人民战争的物质基础。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着眼于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在新的历史下的运用,着眼于对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国情的深刻分析,着眼于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实际,是当代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在我国新时期的创新与实践。另外,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军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提出的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理论,强调把建设强大的常备军与建设强大的后备军力量相结合。他为我军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赋予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涵。他为我军确定了总目标、总任务;并强调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军队质量建设,时刻做好战争准备。从上述意义而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揭示了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为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指导提供了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第2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第七讲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第七讲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贯穿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两条主线”是什么?
2、贯穿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3、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是什么?
4、实现我军质量建设的两个根本转变是什么?
5、如何理解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1、两条主线 打得赢,不变质
2、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二、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三、两个根本转变:
1、战争转变;
2、四、理解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1、2、3、4、要始终坚持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地位;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