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21221浅谈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的产物,智慧的结晶
——浅谈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产生不是偶然的,她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注意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言,我的观点如下: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战争”和 “革命”主题演变为“和平”和“发展”的主题。邓小平同志综观世界全局,根据对世界大势的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方针。
除了时代特征外,就是本国国情。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一方面,我们已经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我国的经济文化还相当落后。正是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为了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
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的方针。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种理论,其形成过程不是某个人所决定的,同样,邓小平理论应该是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实践经验的集体智慧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产力得到了新的解放和发展,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和新事物。在这一实践中,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得到展现,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源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面前,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创造逐渐上升为理论。比如,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的方针,及时肯定了安徽、四川农民的创造,在全国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农村改革取得了成功以后,党中央又及时做出决定,把改革从农村引向城市;当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面临上层建筑方面的障碍时,邓小平同志又多次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领导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当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人们头脑逐步扎根,对物质文明建设比较重视,而对思想文化建设有所忽视时,邓小平同志又及时提出了“两手抓”的方针,强调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内拨乱反正取得一定进展时,邓小平同志又关注对外政策的拨乱反正,他在正确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后,明确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继续坚持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又提出了出来了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党之间关系的四项原则;为了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同志独创性地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总而言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第二篇:简述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四、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3、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4、简述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5、简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6、简述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7、简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必要性。
8.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9.当今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转变?
10.当前我国党员队伍数量和结构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
11.怎样理解“三个代表”之间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12.简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断。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14、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
15、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涵义。
16、简述创新的科学内涵及其坚持不断创新对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意义。
17、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18、简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19、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20、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2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22、简述邓小平关于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和意义。
23、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简述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26、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意义。
37、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28、怎样做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29、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30、怎样正确理解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的统一。
31、简述十三年的基本经验的重要意义。
3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33、试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
34、为什么说农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
35、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36、本世纪前10年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3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8.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39.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40.简述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41.在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时,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42.邓小平指出的近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是什么?
4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
4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5、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46.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与区别。
48.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0.培养“四有”公民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二为”方向?
52.“双百”方针的内容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双百”方针?
53、简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5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三个形成阶段。
55、“一国两制”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56、简述我国政府在处理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中坚持的基本原则。
57、“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8、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关系。
59、简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60、当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特点是什么?
61、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根本途径和保障机制是什么?
62、简述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63、简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4、为什么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
依靠力量?
6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
66、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途径是什么?
67、简述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68、简述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转折点。经过这次会议,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初步的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的理论要点。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较全面地概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把这一理论概括为十二个基本观点。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以当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同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基础,对邓小平理论从九个主要方面作了更为全面的阐述;并提出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中国跨世纪的目标、纲领等作了深入论述,从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理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于人类历史上的崭新实践。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邓小平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的具体含义。第一,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在他本人的著作、文章和讲话中,而且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基本思想观点所制定的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实际上也都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因此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邓小平理论本身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它必然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发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因为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来自于党和人民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首先分国内与国外,再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国外经济与政治格局变化:
1经济全球华
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国内经济与政治格局变化:
1中国的改革开放
2文革的结束,各种平反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⑵、1957-1977年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⑶、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⑷、对当今世界特征和主题的观察、分析、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①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后半期,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时代主题的变化,及时正确地回应了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理论首先与他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有关。
②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在探索中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也是在总结苏联模式的弊端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提供的新鲜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论证了它的历史前提,阐明了它的基本特征及其长期性,揭示了它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并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十四大报告中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第一次概括了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并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 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邓小平理论正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第四篇: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们对这种必然逐步认识并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保障的真正内涵及其社会经济功能,也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国在创立和发展社会保障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教训。
生、老、病、死、残、失业以及各种天灾人祸,是人类不能规避的风险。当这些风险的一种或几种降临到个人头上的时候,怎样设法维持正常生活,减轻乃至消除身心遭受的痛苦,是人类久远的梦想,也是古代思想家们设想的理想社会应当具备的重要职能。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先贤渴望建立“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这一美好梦想一直只是梦想,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人们在遭遇各种人生风险时,只能依靠家庭提供保障。但是家庭保障不仅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非常有限,而且很不可靠,受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的责任心与亲情感的制约。
直到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尤其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得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让位于以工厂、农场、商场等为单位的商品经济。这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化:(1)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积累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用于救助那些因遭遇各种不幸而陷贫困的人们;(2)家庭的社会经济职能极大削弱,人们不再被束缚在家庭这一狭小范围里,不再什么都依靠家庭,而是纷纷涌进工厂、矿场、农场等社会化生产经营组织,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家庭向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3)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过去高度分散的众多个人风险聚集了起来,使其无数倍地扩大,就像无数的小水滴汇聚成了万顷波涛,变成了一股巨大的破坏性力量;(4)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收入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这股力量随时都可能爆发,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由社会提供一种保障,使人们在遭遇各种风险时基本生活能够得到维持,就不仅仅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愿望,而且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客观需要,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在经济急剧动荡以后才得以建立和迅猛发展,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A.和平与发展B.战争与革命
C.社会主义建设实践D.第三世界兴起
2.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是()。
A.继承和发展关系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D.发展关系
3.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人宪法是在()。
A.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B.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C.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4.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D.“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
5.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定为()。
A.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B.最低理想
C.一般理想D.个别理想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
C.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D.邓小平理论无需向前发展了
7.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是()。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
C.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特别是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败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苏东剧变的认识
C.建国29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干和失误总结与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原理的继承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
D.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经验的总结
9.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
A.1956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B.1975年主持国务院工作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D.1987年党的十三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是()。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B.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D.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E.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2.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B.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C.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D.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E.邓小平个人为我们创造的宝贵财富
3.邓小平理论是一个()。
A.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B.开放的理论体系
C.指导当今世界发展的理论体系
D.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理论体系
E.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表现在()。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E.改革开放
5.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
A.它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
B.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C.它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D.它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E.它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
6.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A.邓小平南方谈话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D.《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发表
7.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极左路线的破产
C.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正确总结D.苏东剧变的警示
8.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即()。
A.一条是老路,就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错误的“两个凡是”的路
B.一条是邪路,就是以借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路
C.一条是新路,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反对否定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
D.一条是西路,就是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西化”
三、判断题
1.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十四大。()
2.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
3.“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
四、简答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时代主题转换有什么关系?
五、论述题
试述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D4.B5.A
6.B7.C8.C9.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3.ABE4.ABCD5.ACD
6.AB7.AC8.ABC
三、判断题
1.×2.√3.√
四、简答题
答:(1)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时代主题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生活要提高,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和普遍要求。在时代主题发生转换的同时,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世界范围的竞争,从过去的军事较量转向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时代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
(2)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对之作出科学的分析,正确地回应了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都和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正确判断有关。
五、论述题
【要点】(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当代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时代主题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时代的变化,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邓小平理论还将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