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组团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统筹城乡

时间:2019-05-13 21:5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区组团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统筹城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区组团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统筹城乡》。

第一篇:我区组团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统筹城乡

我区组团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3月7日,由区政府副区长袁虎迪率区城乡统筹发展办公室、永安路街道办、天宝路街道办、锦阳路街道办、董家河镇、孙塬镇以及东街村、北街村、南村、王家砭村和孙塬村负责人一行赴四川省成都市,对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

在双流县,考察团在双流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双流县统筹城乡发展演示大厅,全面了解了双流县统筹城乡的主要做法和成果。参观了兴隆镇瓦窑村的中心社区建设。

在都江堰市,考察团在都江堰市副市长韩冰和都江堰市发展和改革局、都江堰市统筹城乡工作局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召开了座谈报告会,听取了都江堰市统筹城乡的理念、规划、做法和经验介绍,双方就如何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以及统筹城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争取国家、省、市统筹城乡试点区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与交流。考察了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龙社区和上海市援建成都一街区两个社区以及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

在成都市区,考察团重点考察了成都市的宽窄巷子,大开了眼界,极大地开拓了古城建设的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耀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和 1

蓝本。耀州城内有四大巷道,可以将四大巷道逐步改建成耀州的“宽窄巷子”。

随后考察团在成都市召开了座谈会,交流学习考察体会,结合考察体会和我区实际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座谈。大家一致认为:

一、双流县率先在全国提出工业向集中发展、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农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双流模式”,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模式之一。特别是土地经营权“长久不变”开全国先河,在土地流转、产业支撑、保障到位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创造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经验,十分值得借鉴。

二、都江堰市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确权颁发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林权证、承包地经营证、房屋所有权证)为突破口,破除了市场体制二元分割的壁垒,探索出了“还权赋能”的新路子。巧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实行土地指标外挂,节约出大量土地,获得了巨额的土地指标出让权益,构建起以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的城乡资源要素管理分配机制,统筹解决好了耕地保护的“动力”、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三大难题,先行先试探索出了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区统筹城乡工作与成都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只要抓住历史机遇,全力推进,一定能够取得统筹城乡发展新成就。首先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不等不靠;其次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试点,获得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三要在规划的引领下,遵循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全力推进12个试点社区(村)建设,树典型、抓样板;四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启动确权登记、颁证、置换等工作。

第二篇:湖南益阳市赫山区赴成都市学习考察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方案

赴成都市等地学习考察统筹城乡发展

工 作 方 案

(送 审 稿)

一、参加人员

(一)区级领导

由书记或区长挂帅,王兆铭、杨永忠、杨凯波、彭小平等区级领导领队。

(二)相关人员

1、区直部门负责人(10人)

陈维明赫山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朱建波赫山区委办副主任

夏超赫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胡顺章赫山区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徐静赫山区发改局局长

刘成良赫山区住建局局长

胡再葆赫山区经管局局长

曹剑平赫山区民政局局长

陈劲赫山区财政局局长

张冬生赫山国土分局副局长

2、统筹办主要工作人员(6人)

刘海凡赫山区财政局副局长

蔡慧良赫山区经管局副局长

孙国荣赫山区住建局党组成员

汤范仁赫山区民政局副局长

赫山区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赫山区委农村工作部干部

3、乡镇、会龙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八字哨镇镇长(14人)

4、试点村支书(2人)

陈建华赫山区八字哨镇观音阁村党支部书记

曾世明赫山区八字哨镇岭湖村党支部书记

二、学习考察地点、路线、时间

地点:成都市统筹展览馆、温江区、彭州市和重庆市统筹展览馆。路线:长沙黄花机场→成都市→温江区→彭州市→重庆市。时间:五天,2012年3月 日出发。

三、使用交通工具:自带车辆或乘飞机(双飞)。

四、其他准备工作

1、区委办分别向成都市、温江区、彭州市发函,可考虑先期派统筹办几个主要工作人员安排学习考察相关工作;

2、行程安排:旅行社安排或自理;

3、礼品:黑茶若干份;

4、经费来源:区财政安排。

2012年3月日

第三篇:我市组团赴山东职业教育考察

赴山东青岛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根据泉州市教育局的部署安排,今年为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年”,为更好地推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水平,有效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专业建设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市教育局组织我市部分职业学校校长,实训主任到山东青岛进行专业建设的参观学习和有关教育考察活动。考察团一行参观考察了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青岛市平度职业教育中心、青岛市电子学校等单位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专业建设情况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对青岛市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就考察团的考察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政府加强宏观统筹,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青岛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宏观统筹的领导。在我们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他们在职业教育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统筹工作:

1、统筹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合理的教育结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投资大、成本高,而且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合理的教育结构,保持各类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协调发展,政府就必须加强统筹,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为此,青岛市提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不动摇:高中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保持大致相当不动摇。“三个不动摇”从根本上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十五”期间,青岛市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始终保持1:1左右。

2、统筹经费,为职业教育发展做物质保障

3、统筹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点战略

4、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三农”

5、统筹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促进办学模式转变

二、围绕产业办专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青岛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广源发集团、利群集团、青岛港(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绮丽集团等。青岛啤酒已经拥有百年的生产历史;海尔集团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企业,2005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达1039亿元人民币;海信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均已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其中青岛啤酒、海尔电器、海信电器、双星集团、澳柯玛这五大知名品牌,号称青岛支柱产业的五朵金花。

基于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及劳动者素质不高、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认识,青岛市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普职协调发展的方针不动摇,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特点来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及时增设和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新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将“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一模糊综合专业细分为“网络管理及运用、软件及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网站建设开发”等某一领域实践技能更加突出的专业;将原“农学”专业改为“农牧技术工程”,在“果林”专业增加了果酒酿造、果品加工等内容。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百多个,基本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骨干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搞好专业服务产业的功能,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幅度增加了二产专业,特别对数控技术等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机电电子等工科类专业和外资、民营企业需求的工种、职位给予了更大的重视支持,使各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专业服务产业,青岛市从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示范辐射功能和社会化服务功能入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三、大力推广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功能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措施:“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在青岛市山东轻工工程学校,我们见到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半天学理论,半天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勤工俭学,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有一些经济补助,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铺设成才之路。学校建有金工、钳工、数控、汽修、焊接、生产车床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实训基地,推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根据学习项目专业分开归类上,实行“车间上课——实践实习——技能操作——讨论反馈”的项目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来讲授职业基础知识,以技能实践反求专业理论。学校和青岛青机机电公司合作企业联姻,学校出场地,企业建厂房,投设备,共建生产实习基地。青岛青机机电公司是经营机床设备的专业公司,学校与公司合作,投资创办了青岛市第一家专业数控加工培训学校——青岛青工数控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机电公司投入300万元,政府投入500万建有2500平方米的实习培训车间,投建数控设备20台,生产性机床25台,40台的数控编程微机可供学生进行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培训中心主要面向校内外,面向社会,为山东省培养机械加工,模具制造行业急需的数控操作、维修、编程的一线技术人员。学校还与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公司借助学校的实训基地,把它作为工人招培基地,学校在设备场地、师资力量、学生能力储备能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公司则为学校无偿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优秀的指导技师和大量实训耗材,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工人招培基地建成以后,中集集团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重点培训学校数控技术、焊接、机械制造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学生,并且在集团下属的各级各类企业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招培基地的落成,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该集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将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校企双赢。

四、强化专业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5年来,青岛市平均每年向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投入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从2005年开始,青岛在胶州湾东海岸和西海岸将各建一处规模大、面向现代制造业的实训基地。目前东海岸的实训基地已见雏形,西海岸的实训基地正在筹办中。这两处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为数万名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岛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建立了转移劳动力培训基地。两年来,全市利用职业成人教育资源开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城乡劳动力转换的催化剂,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领头羊。

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推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青岛市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专业建设的市场指导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根据,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青岛市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专业实训的装备水平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青岛市积极创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两个先进现代制造业、一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7个市级骨干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1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众多专业教师获得了专业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

青岛市的职业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实习设备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实习条件。配置最先进的设备,实施完善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实行“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产品作品合一,教材与机器合一”的技能培养模式,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能根据社会生产实践及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配套建设有专业实习实训车间或生产型企业,学校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建有汽修、服装、果品加工、畜牧养殖、肉类和奶类食品加工等五个产教结合的校办企业,推行“知识教学——车间实训——技能实践——师徒讨论——总结反馈”的连动教学模式。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

青岛市与泉州市同属沿海开放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青岛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执笔

晋江安海职校

黄宝郊)

第四篇:我市组团赴山东职业教育考察

赴山东青岛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根据泉州市教育局的部署安排,今年为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年”,为更好地推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水平,有效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专业建设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市教育局组织我市部分职业学校校长,实训主任到山东青岛进行专业建设的参观学习和有关教育考察活动。考察团一行参观考察了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青岛市平度职业教育中心、青岛市电子学校等单位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专业建设情况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对青岛市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就考察团的考察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山东省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环抱胶州湾。全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总数740.9万,2005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在落实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市的重要措施来抓。“十五”以来,青岛市的职业教育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04所,在校学生17.2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职普比例达到51:49。职业院校每年为全市培养输送5万多名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一、政府加强宏观统筹,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青岛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宏观统筹的领导。在我们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他们在职业教育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统筹工作:

1、统筹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合理的教育结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投资大、成本高,而且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合理的教育结构,保持各类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协调发展,政府就必须加强统筹,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为此,青岛市提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不动摇:高中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保持大致相当不动摇。“三个不动摇”从根本上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十五”期间,青岛市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始终保持1:1左右。

2、统筹经费,为职业教育发展做物质保障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实训设备和专业师资,没有经费投入的保障,培养技能就是一句空话。为了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青岛市制定了一系列经费投入政策:从1998年到2004年,青岛市统筹全市企业职工工资的8‰用于职业教育,仅此一项就筹集资金达到2亿元。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青岛市立即落实了“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每年增加经费2000多万元。2004年,又出台“各级财政按照城市每班5000元、农村每班4000元的标准,拨付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经费”的政策。同时,青岛市还重点统筹实训基地和师资建设经费。今年,青岛市政府还计划投入1.3亿元,按照“政府主导,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思路,在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建设占地174.6亩、涉及6个专业的大型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青岛市每年均从市职业教育经费中投入100万元,专门用于专业教师培养和引进。

3、统筹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点战略

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实施品牌战略,培养了一批各牌企业,同样,他们认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也需要一大批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的支撑。2000年开始,青岛市即实施了职业教育“双名牌”工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通过加强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使一批职业学校做大做强。当前,全市有4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22所,省级重点学校14所,市级重点学校8所,72个专业被评为骨干专业;在校学生达3000人以上的职业学校有15所。

4、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三农”

近年来,青岛市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一是统筹资金支持。2002年以业,青岛市每年从市职教经费中列出3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干部职业教育发展。二是统筹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布局。根据青岛市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的需要调整专业,使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全市经济发展相匹配;2002年以来,先后将设在乡镇的部分职业学校撤并重组,学校由于某种原因40所合并成24所,校均规模由1500人增至2500多人。当前,平均每个县级市(区)至少有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三是统筹城乡职业成学校培训基地建设,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服务。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建立了转移劳动力培训达5.7万人;通过职业教育每年使4万农村新增劳动力成为技能型人才。

5、统筹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促进办学模式转变

为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独立发展、缺乏联合的职业学校发展模式,青岛市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推进“以名牌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由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校企结合、城乡结合起来、校校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把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联合起来。青岛市先后建立了两个职业教育集团。一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组建以青岛旅游学校为龙头、23家旅游企业和20所相关职业学校参加组建的“旅游服务业教育集团”。形成了市场条件下校企结合、跨区域招生、参与国际劳务输出市场竞争的新办学模式。二是以山东轻工工程学校为龙头,中国集装箱公司、青岛机电公司、意大利老人头发展公司等21家企业和27所学校加盟,建立了“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了龙头学校的品牌优势和企业的设备、资金优势、实现了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青岛市还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筹建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如即将建立的是电子信息化职业教育集团,计划征地200亩,总投资一个亿人民币。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为全市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困难;为集团成员提供了高效的可利用资源平台,如信息资源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就业沟通联系平台、师资培训平台等。

二、围绕产业办专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青岛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广源发集团、利群集团、青岛港(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绮丽集团等。青岛啤酒已经拥有百年的生产历史;海尔集团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企业,2005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达1039亿元人民币;海信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均已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其中青岛啤酒、海尔电器、海信电器、双星集团、澳柯玛这五大知名品牌,号称青岛支柱产业的五朵金花。

基于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及劳动者素质不高、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认识,青岛市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普职协调发展的方针不动摇,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特点来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及时增设和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新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将“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一模糊综合专业细分为“网络管理及运用、软件及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网站建设开发”等某一领域实践技能更加突出的专业;将原“农学”专业改为“农牧技术工程”,在“果林”专业增加了果酒酿造、果品加工等内容。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百多个,基本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骨干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搞好专业服务产业的功能,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幅度增加了二产专业,特别对数控技术等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机电电子等工科类专业和外资、民营企业需求的工种、职位给予了更大的重视支持,使各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专业服务产业,青岛市从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示范辐射功能和社会化服务功能入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三、大力推广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功能

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劳动力,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根本手段,为解决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矛盾。青岛市从1991年开始积极引进、借鉴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所谓“双元”,“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双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培训,实践性教学课在培训中占70%以上。”这是一种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以企业为重点的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我们参观了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最成功的学校——青岛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平度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实施,他们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来对待,积极提供政策和物质保障,先后成立了经科教结合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双元制”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了推广工作班子,并聘请德国专家任顾问。“双元制”办学模式在平度市得到大力推广,并逐步成为该市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全市实施“双元制”办学的专业已由1991年的3个增加到15个,85%的专业借鉴实施了这一模式,相关专业年招生能力也由288人增加到2500多人。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措施:“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在青岛市山东轻工工程学校,我们见到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半天学理论,半天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勤工俭学,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有一些经济补助,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铺设成才之路。学校建有金工、钳工、数控、汽修、焊接、生产车床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实训基地,推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根据学习项目专业分开归类上,实行“车间上课——实践实习——技能操作——讨论反馈”的项目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来讲授职业基础知识,以技能实践反求专业理论。学校和青岛青机机电公司合作企业联姻,学校出场地,企业建厂房,投设备,共建生产实习基地。青岛青机机电公司是经营机床设备的专业公司,学校与公司合作,投资创办了青岛市第一家专业数控加工培训学校——青岛青工数控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机电公司投入300万元,政府投入500万建有2500平方米的实习培训车间,投建数控设备20台,生产性机床25台,40台的数控编程微机可供学生进行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培训中心主要面向校内外,面向社会,为山东省培养机械加工,模具制造行业急需的数控操作、维修、编程的一线技术人员。学校还与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公司借助学校的实训基地,把它作为工人招培基地,学校在设备场地、师资力量、学生能力储备能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公司则为学校无偿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优秀的指导技师和大量实训耗材,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工人招培基地建成以后,中集集团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重点培训学校数控技术、焊接、机械制造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学生,并且在集团下属的各级各类企业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招培基地的落成,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该集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将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校企双赢。

四、强化专业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5年来,青岛市平均每年向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投入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从2005年开始,青岛在胶州湾东海岸和西海岸将各建一处规模大、面向现代制造业的实训基地。目前东海岸的实训基地已见雏形,西海岸的实训基地正在筹办中。这两处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为数万名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岛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建立了转移劳动力培训基地。两年来,全市利用职业成人教育资源开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城乡劳动力转换的催化剂,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领头羊。

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推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青岛市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专业建设的市场指导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根据,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青岛市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专业实训的装备水平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青岛市积极创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两个先进现代制造业、一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7个市级骨干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1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众多专业教师获得了专业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

青岛市的职业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实习设备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实习条件。配置最先进的设备,实施完善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实行“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产品作品合一,教材与机器合一”的技能培养模式,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能根据社会生产实践及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配套建设有专业实习实训车间或生产型企业,学校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建有汽修、服装、果品加工、畜牧养殖、肉类和奶类食品加工等五个产教结合的校办企业,推行“知识教学——车间实训——技能实践——师徒讨论——总结反馈”的连动教学模式。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

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搭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及专业人才公共培养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并被青岛市政府纳入2006年市政府重点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整个基地专业设施投资规模达1.3亿元左右,专业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两万人次。实训基地建设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鼓励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二是发展集群经济服务的集群专业,为青岛的支柱产业,为“电子之城”、“中国品牌之都”、“中国制造业基地”等集群产业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全面覆盖青岛市集群产业经济的集群专业。如今,学校已形成了以机械工程、汽车维修、数控技术为主线的专业集群,较好地为青岛的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实行“订单式”培训,2005年城乡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与70多家企业、行业签订“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企业就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企业的先进理念、工艺用到课程教学中。

青岛市与泉州市同属沿海开放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青岛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执笔晋江安海职校黄宝郊)

第五篇:赴延安银川考察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赴延安、银川考察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市委政研室

2010年延安市被列为统筹城乡省级试点市,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上率先起跑。银川地处黄河上游,是我国北方重要商贸城市和商品粮基地,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近年来,黄河岸边的两颗“明珠”倾力打造宜居环境,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市委政研室赴延安、银川等地就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所到之地,处处彰显着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成就,许多做法和变化让人深受启迪。

(一)新理念。新理念带来新发展。延安市以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为理念,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从产业支撑体系、城镇承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保障体系4大体系12大板块来“布局”和“破题”,全面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银川市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重心西移”战略,推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工业“一强五优”、农业“两强多优”、服务业“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制定出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业反哺农业、土地流转、产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农村改革、支农惠农等政策和措施,激发了新农村建设活力。

大统筹。延安市倾力打造“1市12城33镇100社区”新型城市体系,将安塞、甘泉撤县设区,宝塔区城郊8个乡镇改设街道办,将延安城区由现在的“一城一区”变为“一城三区”,建成区达到60平方公里。志丹县金鼎镇胡新庄新型农村社区搬迁附近山区农户150户750人,统一建设农民住宅,整体划

一、规模恢宏、具有陕北特色的青砖灰瓦农家小院民居群,成为狭窄川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拆迁4个行政村的23个庄点1885户农民住房,建设特色城镇安置楼房28.5万平方米,张家庙村将分散的民房拆除统一

建新,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楼房和连体式别墅群户型好、环境优,设施齐,不但农民满意,城里人也羡慕不已。

强产业。延安市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战略支撑,在“黑色能源、绿色产业、红色旅游”三大主导产业上提质增效。延安胡新庄村统一流转土地680亩,规划三年建设3000座蔬菜大棚和弓棚,鼓励引导山里的村民到承包种植,户均大棚4.7座,并发展500头以上养猪场5个,千只以上养羊场2个,走以棚栽业为主,辅以粮果业和草畜业的产业发展道路。银川兴庆区采取“集中连片,园区推动”的运作方式,运用“利益相联,企业带动”的经营模式,实施“以销定产,市场驱动”的扩展手段,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占地500亩、温棚5000间的自治区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被誉为“西北花都”,城区近郊农民已实现了从种植设施蔬菜向种植花卉的产业布局转变。

(二)延安、银川虽都处黄河沿岸,但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特点不尽相同,两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干事创业的力度,敢为人先的创新让人深思。

大手笔投入建设。延安市探索形成了财政补助型、多方筹资型、移民搬迁型、集体经济建设型、农民自建型和社会力量帮扶型六种新农村建设投资模式,财政每年拿出1.1亿元的资金,按照每村20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作为西部百强县的志丹,实现“富县”之后,把钱投向了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财政支农支出均在全省第一。银川市保安镇东武沟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点,除安置好本村230户村民外,还通过就地安置、移民搬迁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等形式吸纳外来358户农民入住楼房。外来户享受“双退”补助政策,还享受每户1万元、每人1万元、没享受过新农村建设补助再加1万元的“1+1+1”补助政策。财政还多方筹资建设学校、医院、车场、水电路气、绿化美化等各种公用设施,大资金的投入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

灵活运用土地政策。两市在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上大胆探索创新,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治理,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市场化运作,用集体建设用地挂钩转换收益建设农民集中安置区和农村新型社区。银川兴庆区掌政镇通过“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复垦耕地面积1900多亩,该镇张家庙村也将分散居住的农户予以集聚,节约土地400多亩。复垦和节约的土地集中发展三产、种养等产业。这种方法既有效解决了城镇发展用地问题,又促进了农民进城定居,过上城市小区生活,还能腾出土地多受益。灵活的土地政策,集约化使用土地,有效地突破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激发出了巨大潜能。

强有力机制推进。延安市成立了市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师长任副组长,统筹办、新农办均为正县级常设独立办事机构,分别主抓两项工作,各县区也都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上下一致,共谋发展。建立市委常委包县工作制和市政府领导包抓重点工作制,指导县区在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体系培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建立县际对口帮扶工作制,由财力较好的六个县定向帮扶六个财力薄弱县,以资助项目建设形式,每年帮扶500到1000万元,连续帮扶5年。将每年城乡统筹重点工作计划实施情况纳入县区目标责任考核,并建立评价监测制度,加大城乡统筹、公共服务等指标在地区发展水平和干部政绩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中的比重,用机制推动统筹城乡工作快速发展。

(三)了解两市的发展轨迹,研究两市的发展动态,分析两市的发展趋势,对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发展方向,找准历史定位,明确奋斗目标,有很多重要启示。

产业支撑是基础。延安、银川两市都把加强产业支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延安市在黑色能源、绿色产业、红色旅游等三大产业上做足文章,银川市加快石油煤炭、装备制造等重工业和羊绒产

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都为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我市要在产业发展上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与分工,缩小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产业共同发展,为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农民增收是关键。延安、银川市都是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无论是在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产权改革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都立足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得到实惠,缩小城乡差距。延安市大力发展林果、棚栽、草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以“企业+农户”、“种养+产销”的发展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银川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地缘锦绣园林花卉生产基地年产鲜花800万枝,通过花卉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带动周边300户农户年增收500多万元。我市要积极顺应农业产业转移升级的新要求,深化“举措到户”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加快农民进城,鼓励农民创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扶持是保证。在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中,延安舍得投入,财政重点对农田水利、能源交通、电力通信,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倾斜,志丹县每年用于水电路气讯、卫生文化等“三农”项目资金就3亿多元,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也要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实打实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诚心诚意为农民谋福祉,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推进城乡统筹营造和谐氛围。

改革创新是动力。延安、银川两市都积极探索结合实际的改革之路。银川市掌政镇通过“退一进二”的土地增减挂钩方式,对湿地进行修复再造和科学开发,通过建设新社区集中安置农民,建设创业孵化园区解决农民就业,既打造了生态湿地旅游产业新城镇,又解决了农民失地的后顾之忧。延安市宝塔区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在姚店

30余户农民手中租赁近百亩土地,用于工业园区建设,每亩年租金500元,并允许农民拿土地入股来参与公司分红,增加了农民收入,还避免了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对立情绪,为全市推广土地流转积累了经验。我市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城乡一体的居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增强农村融资能力;推广凤县经验,抓好市级试点工作;着力衔接解决好进城农民养老、医保、住房、教育等现实问题,在现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继续按照“缩小政策差距,加大融合力度”的思路,在“广覆盖、提水平”上下功夫、出实招,力争在探索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转换机制方面再创新路。(执笔:桑妮 党锦春 王宇轩)

下载我区组团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统筹城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区组团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统筹城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都市城乡统筹情况介绍(优秀范文五篇)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情况介绍 2003 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 6 月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5篇)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成都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

    赴四川省成都市学习考察报告正稿

    关于赴成都市学习考察 统筹城乡发展的情况汇报 益阳市委政研室(2011年10月25日) 为了学习借鉴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及经验,加快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步伐,2011年10月13日......

    赴嘉善县学习考察统筹城乡发展情况报告(共5篇)

    赴嘉善县学习考察 统筹城乡发展情况报告 中共宝鸡市委政策研究室 九月底,由市委政研室牵头,组织财政、农业、人社等市级部门、部分相关县区分管领导、农工部长、统筹办主任和......

    我与城乡统筹[精选]

    深入培训教育体系 为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服务 -----我与城乡统筹 1、 城乡统筹的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

    关于赴成都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成都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激发我单位农发工作人员干新农业事业和新农村工作的热情, 2012年3月25日至29日,由农发从业人员提......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秦代红成都从2003年开始统筹城乡发展。这项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涉及到思想观念、领导方式、领导方法、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不是一个......

    成都市与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比较研

    《成都市与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比较研究》咨询报告成都和昆明作为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双方都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经验,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