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自律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④]这句名言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学校培育具有自律精神的新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对这样的重要任务却往往为许多人所忽视。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他律在起作用,自律精神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了,从德育目标、内容到方法总是带有程度不同的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德育政治化的色彩十分浓厚,学校德育目标是从国家的政治目的出发而制定,甚至可以说,某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目的代替了学校的德育目标。学校在实施德育目标以及执行国家所颁布的一系列管理学生的规章和条例时往往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衡量和评估学生的思想品德,又往往以是否接受并服从这些规定为主要标准。在德育方法方面,我国学校通常采用的有说服、榜样、实际锻炼、指导修养、品德评价等,尽管这些方法本身没有强制性,但使用者由于要完成规定的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比如“说服”被公认为德育的基本方法,如果能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通过双向交流让学生有反说服和选择的余地,这样的说理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使用者往往在说服前就定下框框,必须达到“我说你服”的目的;而且使用者往往以教育者的权威出现,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服也要服。这种教育从形式上看是说服,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服从,带有明显的他律特征。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把学生引向“唯上唯书”的王国,只能把他们培养成“服从”型的人,不可能培养成有自律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当前处在新科技革命时代,我国又处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培养各种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而又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命运问题。下面仅从道德教育的视角谈如何塑造学生的自律精神的问题。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规范系统的认识,对道德范畴、原则、规范的价值和需要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能根据社会道德的要求作出判断和评价。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性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行为。现代心理学派行为主义提倡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从对榜样的模仿学习中得来的。这种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即强调环境的影响作用。但行为的模仿往往是表面的、外在的,不一定出自主体的内心认识和需要,儿童往往盲目地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对一些良好的榜样行为,因缺乏认识也不可能内化为自律行为。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和教师经常给学生强制灌输一些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他们不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不注意反馈信息,使学生对理论和规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上,这样,正确的理论和规范也就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律行为。过去长期以来,全国持续开展学习先进榜样的活动,无疑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不可否认,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走过场或搞形式主义的偏向,致使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榜样的思想言行缺乏相应的理性阐明,使学习者只停留在口头上或随大流的行动上,未能深入他们的心灵、触动他们的思想和真正成为指导行为的指南。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首先应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这是自律道德的基础。
(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受教育者把自己作为一个受教育的客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和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教育实质上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践履、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自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使他们能够自律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评价自己行为举止的愿望和能力,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又是实施自我教育的必要措施。”[⑤]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是由独立分析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所构成。现对各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作点分析。
1.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应当培养学生能够在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中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批判形形色色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思潮,以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格不入的各种歪风邪气。虽然当代学生大多数人的思想品德本质上是好的,然而也有的人面对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西方社会学说大量涌入的影响,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所俘虏,有些人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少数人甚至腐化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密不可分,对社会政治道德现象作了分析,自然会引出一定的判断,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独立分析的水平。当前,某些教育者采用注入式的手段,学生学习政治、道德理论习惯于死记硬背,不联系社会实际,不接触思想,这不仅不能提高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反压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外部定向”特征,处于他律状况。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才会使他们的道德水平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2.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的培养。一个人要自律,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就一般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尚差,往往不能正确解剖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表现为自我认识偏高,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思想方法比较片面,而且有一颗好胜心,总以为自己的言行是对的,如果别人没有充足的理由和事实说服他们,就不会轻易改变自我正确的观念。另有些学生是出于无知而陷入盲目,那就更需要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3.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行为不越轨,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独自一人时不做坏事、丑事,没有庸俗表现的人,才是真正的人。”[⑥]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也较差,在公开场合中因有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尚能克制自己,惟个人独处时,往往不能自控,有些人因而干出蠢事和坏事。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控和自监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自律道德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道德行为训练。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与调节下所表现的行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主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孔子认为,“行”比“言”更可靠,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美德形成的问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他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⑧]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正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从行为上加强训练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在行为训练中检验学生的自律水平,促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沿着正确的路子迈进;二是通过行为训练与反复实践使自律道德得到巩固,并形成自律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思考:
1.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责任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能力和毅力,表现为实际行动中果断、坚决、勇敢、自制和坚持。一个人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能排除一切阻挠,不以客观外部的影响为转移,始终坚持道德原则,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克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直至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为止。孔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求学生的意志达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⑨]那样坚强。孟子特别重视磨炼人的意志,他认为,只有受严格的意志磨炼,具有排除各种威胁利诱的能力和毅力,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⑩]在学校生活中,有的学生常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触犯纪律,主要原因之一是自制力不强,缺乏坚持精神,不能自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克制,或者受到同伴的影响,或者受到外界的引诱,或者受到别人的“挑衅”,因而做出越轨的行为。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首先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道德动机和行动目的。动机的确立是要经过思想斗争的,动机斗争的过程就是一种意志的过程,只有当正确的动机战胜不正确的动机之后,正确的行动目的才得以确立。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强意志力。再有,要求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中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道德意志的集中表现。
2.针对学生的个性指导行为训练。学生的个性不同,自律水平和行为方式均有差异,教育者要针对其不同个性采取有效措施指导行为训练,切忌一刀切或一锅煮。有些学生沉着、坚韧、持久,但经常缺乏主动性和果断性,对这类学生要着重启发他们的自觉积极性和提高坚定性。有些学生积极、活跃、朝气勃勃,但有时会产生轻率或鲁莽的行为,对这类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沉着和提高自控能力。有些学生热情、主动、果敢,但常常不能坚韧、持久,对这类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刻苦耐劳和坚强的毅力。还有些学生个性软弱、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对于这类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勇敢、果断精神和原则性。学生的自律教育,一方面需要贯彻因人施教的原则,另方面需要加强集体教育,只有把因人施教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提高教育效果。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习惯是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习惯的形成对于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了习惯能使行为由偶然性变成必然性,由不经常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习惯能使行为巩固而发生迁移作用,例如学生在学校养成了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这种习惯能迁移到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遵守国家法律。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某一种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自然养成习惯。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特别要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训练。但行为习惯训练,不能孤立进行,应该与提高道德认识结合,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训练,增强自觉性,克服盲动性和被动性。在训练过程中,修养的座右铭,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有借鉴意义的。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梨园小学:江宇
如今,全面推行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基本被取缔,学生们,能够较轻松地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及家长已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部分孩子对待学习开始松懈,连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拒绝,该完成的作业不做,该听的课不听,真担心进入中学后该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与他律(指接受他人约束)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
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础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在校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并且无论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是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来完成的。因此,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进行。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从而发展其自律能力。
2.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处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质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为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
3.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监督者、集体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且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的榜样。加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和依赖性及其强烈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示范作用。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师具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优秀品质,无疑有助于学生相应品质的培养。正如一名外国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来培养,品德也只能通过品德来培养,“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通过教师的榜样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的自律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4.通过锻炼儿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儿童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其中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与自律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两种心理品质有诸多相同的成分。如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且都与克服一定的困难相联系。具体讲,儿童意志的锻炼和培养是形成他们自律能力的基础。通过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制力),而自制力是自律能力内部构成要素的核心,这样儿童自律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因此,通过小学生意志的锻炼来培养其自律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①教育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②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③从平时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培养其意志;④要有意识地使小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5.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出乎内心意愿的一种行为。从学生自律能力形成过程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②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并把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③在内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④学生根据已确立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即在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在上述四个阶段中都贯穿着学生内部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惟有如此,小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三篇:毅力——如何培养自律的习惯
就你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你明确你想要取得什么样的具体的成果吗?
你对自己做出过承诺吗?
你测量过自己愿望的强度—或者说,你的愿望强烈吗?你对自己目标的评估有可靠的依据 吗?
你设定的期望值是否正确—你准备好应对困境了吗? 你能避免将自己和他人作比较吗?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和实现你的目标之间的距离就比你想象的更加接近了——也即,你的毅力已经处于待机状态了,它会随时准备在你奋斗的过程中帮助你!
毅力计划书的写作
尽管大部分人认为毅力是我们面对相互竞争的多种需求是所需要的——的确如此,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你可以通过对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减少你需要使用毅力的情形,同时在你的毅力收到考验的时候,帮助你缓解压力。
下面是你需要做的准备:
1,识别危机点并使他们最小化。
2,创建针对危机点的心里反应预设机制 3,创造一句强有力的咒语
4,准备一个固定锚——只是为了防止你滑到
一,危机点——危机点就是那些你知道你的毅力将要收到巨大的考验的时刻。二,反应预设机制——预先设计好当危机点出现的时候,你将要做出怎样的具体反应。加入比利写了毅力计划书,他就应该为出去吃饭时别人吃甜点做好准备。例如,他可能 需要立一个规矩,每次同别人外出吃饭时,他只点水果作为甜点。三,强有力的咒语——这是一个词语或者一个短语,当你处于危机点时,在尝试过反应预
机制之后,仍感觉你的毅力逐步减弱,这时你就可以使用咒语了。
四,固定锚——很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其他一切办法都失效了,我们屈服于诱惑。但这
并不意味着“游戏已经结束”。这时,越快返回轨道越好。因为你有可能摔跤,所以你应该提前为自己准备好一段演说词:“好了,比利。你又搞砸了……但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要立刻回到节食和锻炼计划上去。”
消除恐惧
每个人都又不同类型及程度的恐惧。但是我们可以击败这些恐惧。问题的关键是培育心灵的力量——心理的坚忍不拔——去克服恐惧感。我发现,可以通过五个步骤来培育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
1,识别你的思想
在关键时刻,当你感觉自己正在被拖向对你来说非最佳利益的方向时,做个深呼吸,体会一下你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想法在影响你的行为?它们来自何处? 把那些影响你的想法准确地识别出来。2.承认思想即物质
最近100年最成功的自助书籍是拿破仑.希尔在1937年写的《思考致富》。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当你学会了控制你的思想,你就你能够把握你的命运。而要控制思想,就必须明白:思想即物质,就像其他任何物质对象一样。因此,它 们可以按你所想,被引入和移出你的大脑。
3,理解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杂音
大脑是一个容纳各种思想的容器。有些思想是好的…有一些则是垃圾。垃圾思想会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还有另外一些思想——即你梦想成为生么样的人。这些正是你要培养的思想。
4,懂得操控局势的是你自己
在你倾听你的思想的时候,你开始认识到,你不是你的思想。相反,你是站在一种高度来聆听你的思想——因此,你可以将你自己与你的思想分离开来。
就像《当下的力量》中所言:当你聆听一种思想的时候,你要知道,你就是这一种思想的见证人。那么这种思想就不能再控制你了。
换句话说,你,作为聆听这一思想的一种力量,有能力去控制它。你又权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拒绝哪些思想。
5,明白你的大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主导思想
通过控制那些支配你思考的思想,你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让那些消极沉沦的思想服从于一个强有力的,积极的主导思想,你可以把真确的信息推到你意识的最前沿。
例如,如果你的问题在于对采取行动存在恐惧心理,那么,有一种技巧可以战胜恐惧,那就是用一个强大的主导思想去征服它,比如你成功应对挑战的自我形象。
以下是关于增强毅力和自律能力的15个要点 一,确信你全身心地投入
那些真正下了决心的人们必然会尽其所能,为他们的成功积蓄力量。
有很多人认为他们为实现目标作出了真诚的承诺,但他们并不是真的郑重其事。例如,一些人说“我在节食”其真正的意思是“在方便的时候,我将尽可能地不吃让人发胖的 食物”这并不算是承诺。《思考致富》中说:一个人必须有“白热化的渴望“,他才能够获得成功。
在需要的时候,你所拥有的毅力的强弱,取决于你对自己的目标所作出的承诺,以及你给自己的目标所赋予的价值。记住里付教授给我们的教诲吧——如果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我们被自己所抱持的价值观所驱使),我们就很有可能获得所需要的毅力。
二,准备好为目标进行艰难的跋涉
那些期望快速和轻而易举地获得积极结果的人通常会栽跟头。反过来说,如果你预料到 道路是曲折是,你就不容易被困难击退。
“一想起来,我就心痛。有些人尽管拥有难以置信的伟大想法,但一旦事情不像预料中的那样顺利,就马上放弃了。一定要记住:值得去追求的东西,从来就不会轻易到手的”
威廉.詹姆斯这样写道:(有些人)选择了他们的态度,而且知道在完成使命的过程当中,他们将会长期与空难交锋…..他们对这些伴随着真理的困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一种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孤独的喜悦….因而他们成了生活中大师和主人。他们从此名垂青史,他们成了人类命运的一部分。
三,通过减少需要使用毅力的情形,为将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毅力与能量息息相关。如果你限定了实际需要消耗的毅力的次数——你也就保存了你的 能量,以备确实需要时使用。
以下是保存能量的一些办法:
1,制定一些黑白分明的规则——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减少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思考。
2,培养习惯——预先准备好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你该如何反应。“如果发生x,我就会去做y。”
3,创造一个咒语——在自我感觉意志变弱的时候,重复某一单词或者短语。
4,准备一个固定锚——设定一条捷径,在你偏离了航线的时候,能够马上返回征程。
假如让我找一个办法,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帮助我坚定决心的话,那就是对于消极刺激(比如懒惰)第一感觉的反应预设机制。在我感觉到它的第一瞬间,就立刻将它挡回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射就会时刻帮助我对有害的压力或者渴望保持警觉,并使我始终沿着真确的轨道前行。
尽可能具体细致地确定你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四,当人们的心智知道它具体需要做什么的时候,它运作的最好。
无数的研究已经证实:那些目标具体,明确的人们更有可能把他们的目标变为现实。此外在人们的心智能够看见旅程的结果时,它的感觉最为舒服。你自己必须清楚地知道,你要成功的是什么,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取得成功。
五,把挑战分解成小而易于管理的小目标
完成一个大目标的方法,是把他分解成许多子目标——把每一个子目标作为挑战,以使 不会远远超出你的能力。
在开始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识别出前进道路上的逻辑转折点。在你实现了每一个子目标的时候,停下来呼吸一下成功的新鲜空气。这将使你树立起信心,以便你向着下一个目标继续前进。
在追求个人卓越成就的征途上,你最好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你所能控制的每一小步上——包括技能的提高,准备情况,执行情况,以及日常活动情况——并且每天保持最佳的状态。
六,对你的思想保持警觉
我们头脑中有很多的噪音,其中有很多会削弱我们的决心。当你感到自己踌躇不前的时候,通过搞清楚自己头脑中到底在想什么,你就可以把半途而废的风险降到最低。一旦目标确定,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便成为必要,因为通过更强大的自我意识对内部和 外部诱因进行关注,可以产生更快更适当的自我控制……自律(试图引导行为按照某一特定路径通向既定目标的因素)的基础是自我监控。
七,控制你的主打思想
你必须把思想看成实物。因为你一旦这么做了,你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概念,即将消极 思想,从头脑中剔除出去,代之以积极的思想。
就像拿破仑.希尔所说的:精神控制是自律和习惯的结果。你要么控制你的思想,要么被你的思想所控制。这之间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控制思想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形成一种习惯,即让大脑始终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个不停。“
以下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引言:
自觉地把分散的注意力一遍又一遍地收回来的能力,是判断力,品行和意志的基础….(它)是生命的秘密,是成才,成功,爱情,幸福,安全和圆满的关键。我们的生命因注意力而存在….在任何领域,天才的秘诀都是全神贯注。那些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任务或目标上米面并坚持不懈的人,必定会在生活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八,用一种愉快的而不是痛苦的态度勾画你的挑战
我们如何与自己沟通至关重要。
如果你认为你面前的通往目标的道路枯燥乏味,令人痛苦,那么,你就很可能会失败。相反,如果你把挑战勾画成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那么,你就更有可能会坚持到底。
九,辨别自己的薄弱时刻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你的毅力存量会处于低水平。一个人在消耗了很多的毅力之后,需要回复一段时间,才能继续接受需要自律的新任务。因此,在短期内,你必须有选择地运用你的毅力。如果你正在从事或者刚刚完成了一个 艰难的挑战,那就不要再接受需要投入大量毅力的新任务。
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恢复和增强你的力量。
十,强迫自己想象一连串“非此即彼“的选择的结果
在你遇到挑战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你所面临的每一种选择的结果,来增强你的毅力。一旦我感觉到慵懒或受到消极选择的诱惑,我便强行让脑海中出现两幅画面——一副是 我想要的生活,另一副则相反。
毅力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十一,你的毅力已经比你所意识到的强大多了
下面这段伟大的引文出自威廉.詹姆斯: 我们只使用了身体和精神资源的一小部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我们的极限之内,我们都储存着大量的能量和天分去做我们从未梦想过的事情。“ 十二,你越是运用你的毅力,你就越有信心和实力去迎接新的挑战 一些心理学家把毅力比作肌肉,我们越是运用它,越是把它运用到疲劳的极点,它就会变得越强大。
当你每完成了某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你就获得了信心和实力,去同更加困难的考验进行斗争。最终你将具备足够打的决心和自律能力,不管生活给你什么样的挫折,你都能够沉着冷静,积极应对。
毅力不是某种东西,它分发给了这些人,而没有发给那些人…..毅力是一种技能,你可以通过认识和实践来培育它…..在任何毅力面前,挑战都展示了它那无尽的可能性……而你也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和更加积极的自我关怀。
十三,将积极行动变为习惯
要记住:惯性是如何让你工作的。一旦你在生活中通过有规律的行为营造了一种重复,习惯就建立起来了。关于习惯,最了不起的事情是:一旦成为根深蒂固的东西,它就不需要再投入太多的毅力。亚里士多德说:正是我们不断在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个习惯。
十四,自律不是自我剥夺
有些人把自律当做对生活乐趣的拒绝。
我不这么认为,对我来说,自律并不是对满足感的否定…..而是对满足感的推迟。自律的意义是:为了明天你能体验到更美好的事情并感到快乐,而在今天做那些可能不是你的第一选择的事情。
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在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换句话说,我们都要尽力而为。
有些人认为自律是个侮辱性的词语,但不应该是这样。它的真正含义是:在你应该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用最完美的方式去做,而那绝不是一件坏事。
十五,强大的自律可以将你的生活推向新的高度
强大的自律可以把你带入一种境界,而你从不知道你又能力达到这种境界。那些培养起毅力和自律能力的人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所能够取得的业绩范围扩大了,从而为实现伟大的物质和精神成就打开了大门。
自我实现的幸福来自挑战和成就:
能力叫嚷着被使用,只有他们真的被使用的时候,它们才会停止叫嚷。
正如人们所言,就我们内在潜能而言,我们做的越多,就能越利用我们的全部能力。
当一个人在自愿的情况下,为完成某项困难而有价值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努力,把身体或心灵应用至极限时,最美妙的时刻便出现了。
第四篇:培养孩子的自律行为
培养孩子的自律行为
每次开学总有一些家长跟我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家不听话,就听老师的话,请你帮忙多看着点,谢谢你。” “老师,孩子回家作业完成得不好,我叫他重做,他不但不听,还和我犟嘴,说老师没让重做。”有的家长说:“孩子上学一走,我觉得轻松多了,一放礼拜回来调皮得让人头疼,让做作业也不着心做,我都快烦死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就听老师的话,老师一句话能抵家长十句话。” 为什么孩子在校和在家不一样呢?
好多学生在校作业书写得很工整,而一到家里,字马上变得龙飞凤舞了,也有些学生在校作业正确率比较高,但交回来的家庭作业就错得相当多。这个礼拜开学的那天下午,我在教室里检查家庭作业,越检查心情越差,做错的不说,光漏题就有好几人,有的竟然漏掉了最简单的连线题。
这种问题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学生做题不认真,没有仔细检查?是家长态度不认真,不给孩子检查作业?还是另外什么原因?思考再三,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孩子的责任,也有家庭的责任,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没有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每一个学生,我发现平时学习非常好的学生家里的作业跟学校是一个样的,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已经成了他的自律行为。而有的学生在我面前很认真,那也许是我还有那么一点儿威信,见我有一点儿怕劲而已,一回家,不见了老师的影儿,作业就马虎起来了,那才是真正的他。他做作业要靠旁人的监督才能做好,离 开了老师或父母便不能很好地完成。
如何让孩子在家与在校一个样呢?我想,第一平时作业不能扶得太多,经常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培养孩子养成细心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其次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出谋划策,可能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范文模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以下是我对小学生自律教育的一点认识: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份子,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以身作则,身先士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学生不随地丢垃圾,那教师就要自己先做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自律性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二、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自律教育
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纪律的重要,从而发自内心地渴望自己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比如:结合课堂教学,我经常开展“比比谁课堂纪律好”“看看谁听讲最认真”的活动,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比,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在班会时予以表扬。在常规管理中,我班多次开展“谁的作业最整齐”“谁的座位最干净”等活动,随时提醒学生,教育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好习惯。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留出一块“积分排行榜”,全班同学榜上有名,按组排列,哪个同学在纪律方面表现好了,每次可以得一颗星。每周在班会时间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表扬。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律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如有些学生写完作业总是忘记带,一般情况是因为写完作业后没有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或者是写完后随便一丢,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作业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同学放学回家后先把作业写完,放在书包里,让后再出去玩耍,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总而言之,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