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时间:2019-05-13 22:4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第一篇: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摘要]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它已经成为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发展程度的标志,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的研究已成为金融专家、发展经济学家和各国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突出课题。国际债务危机和许多欠发达国家经济的相对停滞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上成长道路的经验突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大规模动用国内金融资源和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金融体系的重要性。本文先回顾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再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市场;发展;规范 ;改革

正文

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从改革初期几乎为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含证券、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21.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42倍。同期,我国经济增长也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势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的金融发展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发展历程

1949年—1978年,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是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它以产品经济模式为特征,忽视了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忽视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出现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严重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象。在此期间,实体经济领域中,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国家都实行相当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为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的金融发展沿袭了苏联大统一模式,金融体系高度集中,管理采用计划和行政的手段,金融处于经济发展中相对次要的地位,总量非常小,结构也很单调,主要表现为机构单

一、工具贫乏,活动缺乏活力,效率十分低下。

实体经济领域中,从经济成分变化来看,从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主要有三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的个体经济。在1949年,国营工业经济成分占34.7%,公私合营工业占2.0%,私营工业占63.3%。为了推行高度集中

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我国自5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运动。到1978年,中国经济主要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其中全民所有制经济成分占80.8%,集体所有制经济成分占有19.2%。

从金融发展领域看,在体制和金融运行,金融结构方面,都采取了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形式。在金融管理体制方面,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所有的国内业务均高度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在金融总量方面,由于实体经济领域无论生产还是流通领域,大部分是计划调拨,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小,主要体现为,国有经济占8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均由国家财政拨付,只有少量流动资金需要银行贷款予以支持,并且由于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很小,所以资金需求量就更小,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业务量也就无法得到提升。1978年,中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总额仅为187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也仅为113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0.6亿元,人均只有约20元;在金融结构方面,由于实体经济领域对金融总量需求较小,实体经济产、供、销基本依靠国家统一安排,企业基本没有经营风险,企业融资方式、资本金等也基本由国家财政解决,对金融服务形式,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工具选择等没有什么需求,这直接导致了金融结构的单一。此外,融资结构极度单一,几乎全部为银行贷款方式的间接融资。总体看来,在此期间,国家更重视财政的作用,忽视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基本上处于从属、次要的地位。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金融发展历程(1978年至今)

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金融规模占GDP比例呈上升的态势,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该比例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将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金融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间,实际GDP保持了年均10.73%的增长速度,金融发展与之相适应,通货膨胀率较低,基本做到了适应并满足实体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对金融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该时期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货币不断提高,使得金融规模扩张速度加快。在金融机构设置上,发展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地增加了金融供给总量,在银行业务范围方面,扩大了服务和业务范围。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积极扩展直接融资范围,积极探索推出实体经济多层次、多角度的资金需求形式,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国债、企业债券、金融机构债券等市场先后建立并得到长足发展,较大程度地促进了金融规模的增加。

第二阶段:1988年—1993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调整时期,是中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新旧体制矛盾冲突集中暴露的时期。该时期金融秩序比较混乱,如银行储蓄滑坡,资金体外循环,通货膨胀较严重,政府及时推出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打击金融犯罪,金融深化程度减缓,紧缩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是中国金融体制变革、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变化比较大的时期。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解决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并指出改革的步子要再大一些之后,1993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金融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推动阶段,一系列重大措施纷纷出台。1993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

总而言之,中国的金融发展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在飞速增长的经济车轮带领下,中国的金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些重大金融体制变革的基础上,通过金融结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的不断制度创新,推动了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实体经济也实现了迅猛发展,促使金融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呈现出齐头并进、较为活跃的发展态势,对国内经济金融影响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也逐步凸显。在加快资金积聚,促进资金横向流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储蓄与投资结构,以及实现宏观金融调控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且结束了国内传统以银行为中介的单一融资模式,形成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兼容并举的格局。

1、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业务多样化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主要表现在国内外汇市场与境外市场,人民币衍生产品与境外衍生品市场的联动加强,国内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基本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同步,价差不断缩小。同时,QDII和QFII规模与投资领域扩大,为国内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及我国投资者向国际市场投资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此外,金融业务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金融衍生品业务快速发展。银行间市场推出利率互换、外汇掉期业务等新产品,为市场主体利用衍生产品锁定和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利环境。

2、风险监管力度和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风险教育,增加其金融常识和风险意识。同时,重视并及时对各市场主体进行风险提示,督促相关机构不断提高市场风险管理能力,避免系统风险,防止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传递。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主体也开始普遍重视并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完善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将市场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使我国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和转移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但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影响并制约着其进一步规范发展。

(一)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亟待规范

1、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尚未完成,由制度转型与市场调整带来的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与市场动荡,使金融市场功能减退,作用下降。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又使金融市场监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

2、信用基础薄弱。从直接融资领域看,不少上市公司信用低下,在股票上市过程中屡屡出现虚假包装等违规行为,造成股票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价格暴涨暴跌,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从间接融资领域看,部分银行内部管理混乱,风险责任制不健全,未进行严格的贷前审查和贷后检查,导致大量信贷资金被滥用。此外,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制度,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普遍,间接为债务人逃废、悬空债务创造了机会。

3、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虽然自2001年国务院发令整顿金融秩序以来,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现象大有减少,但并未彻底根除。诸如账外经营,违反国家利率政策进行高息揽存等现象依然存在,证券市场中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价格等违法犯罪现象也屡禁不止,再加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活动难以杜绝,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

(二)主体结构失衡,政策性金融不完善

1、从股票市场看,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都以个人为主,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较小,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多,民营企业少,股票市场体制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从货币市场看,银行类金融机构依然是绝对主体,虽然政府和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逐年上升,但对资金需求最大的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政策性金融机构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策性银行可动用的资金远低于应拨付的数量。在资金来源和运用上,政策性的特点还未充分体现,有关财政政策和保障机制也未落实。此外,政策性银行在政策引导下自主经营的机制还未确定,项目决策的管理体制和决策程序未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四、规范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市场稳定

1、从完善信用法律制度着手,加大对违反信用制度者的惩处力度。同时,要建立起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统一和规范信用评级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促进货币政策向消费领域延伸。

2、严格监管市场上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实现银行、保险、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弥补监管空白和漏洞,探索协调和改善监管的途径,但也要防止把对违规与否的监管变成对金融机构微观活动的行政干预。

3、强调金融稳定、市场效率与监管成本收益的有机结合,在加强对创新业务进行全过程监测的同时,尝试更多灵活的监管方式,既保持市场的创新活力,也提高市场的创新效率。

4、进一步强化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财务监督。加大对金融问题的审计力度,严格监管盈

亏真实性,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进一步降低不良资产比例,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5、积极倡导建立健全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强化市场自身的约束机制。制止不正当竞争,依法严肃查处违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同时,加强公众金融知识普及和消费者投资风险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平衡发展

1、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方面要解除其担负的政策性职能,使之能够真正按照市场商业准则机制进行运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有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应着力建立起促进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体系,走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道路。

2、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已经建立了深市创业板股票市场,但能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还很少。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应加大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参股金融业,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适当放宽政策,为民营中小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法律保障。

3、消除金融市场空间分布结构的不合理性。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分化,大部分金融机构都集中于城市,农村的经济、金融发展缺乏强有力支持,进展缓慢。这样的情况导致大量农民及乡镇中小私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来满足。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活动往往存在非法性,并带有利率高、风险大等特点。鉴于此,政府应大力发展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并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力度,逐步消除金融市场的城乡差距。

(三)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合理调节资本流动

1、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各市场主体的风险教育,提升其风险意识。注重对各种金融风险的研究与预警,及时对各市场主体进行风险提示,督促其不断提高市场风险管理能力。

2、各商业银行应全面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有计划、有目的的配置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减小宏观调控对银行经营的冲击;加强信贷组合管理,提升抗风险和抗市场波动能力;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内外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测,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自觉控制信贷投放总量,把握投放规模与时机。

3、放宽资本项目对外投资的直接管制,逐步取消各类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资本项目输出的外汇数量限制,降低高额外汇储备日益贬值的风险,促进外汇市场均衡。同时,在资本市场化的基础上适度从紧审批外资流入的规模,对资本流入有选择地征收税费和无息准备金,开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和汇率浮动的范围,限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国内市场,减轻其对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以期达到合理调节并有效利用国际资本的流动的目的。

总结:当前,我国已深深地融入国际化进程,对世界市场依存度较高,从阶段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也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海外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创新,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和对外开放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我们应该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着眼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长远目标,整体大略的同时,还需要踏踏实实去解决眼前根本性的问题,这样,长久下去,中国金融与中国经济的未来才将会更美好!

[注释]

(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2)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英文首个字母缩写。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地,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

(3)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QFII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则祥.金融结构优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陈燕.完善我国转型期金融市场的可行路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

[3]龚璨.浅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8

[4]《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13期

[5]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第二篇: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也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所有金融交易及资金融通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产品买卖交易的场所。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指后者,本文从狭义金融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是国内发展较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金融市场。

我国黄金市场主要包括现货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和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有现货及纸黄金、延期交割、期货、期权 等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及产金、用金企业可以利用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得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各大商业银行进行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1828.13吨,日均成交量为7.55吨。因黄金市场的全球化和交易产品的同质性,我国黄金市场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急先锋”。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行情走势基本一致,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2007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平均价差幅度为0.21元/克。

(五)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与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提供了避险机制。

我国有3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四大领域,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交易品种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7年,3大期货市场成交总金额近4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62%。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和铜期货的交易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成交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郑州期货交易所白糖期货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诞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07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07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0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07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动。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04年至2007年,我国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占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分别为4.49%、2.05%、8.38%和21.95%,均不到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4,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二是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更加滞后。2007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的26.7%,远低于美国等国家的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总量中的占比仅为4.1%。三是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比例偏低。四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五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在农村乡镇的营业机构基本全部撤销。在城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却在萎缩。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造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分割。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使得本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分割,国内A股市场与国内B股市场分割,等等。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和套利机制,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Shibor的应用范围较小,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受现有市场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Shibor经过一年多运行,以其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Shibor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但距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基准利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Shibor的应用局限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上,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还没有与Shibor挂钩。二是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有局限,Shibor的代表性不足。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以及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均未参与报价。三是Shibor的报价计算技术不够科学。Shibor报价行的报价没有与成交量相联系,可能会产生随意报价行为。Shibor生成采用取报价行的中间报价简单算术平均,而没有采用以成交量为权重的报价加权平均。四是现有市场制度影响Shibor的基准性。如现行的股票市场IPO申购制度,容易使一、二级市场之间产生巨大的无风险收益,引起社会资本的疯狂追逐,引发货币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导致Shibor波动幅度短期内大起大落,破坏了Shibor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五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的大量投放,不仅给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对Shibor的形成机制产生扭曲,不能科学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

(四)股票市场缺乏弹性,层次结构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国股市持续48个月下跌,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下跌到998点。而后由出现了持续28月的上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达到6124.04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开始震荡回落,在8个月内上证综指曾跌破2700点。2008年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股市的大起与大落都不利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容易引起市场恐慌和不满。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建设还在试点阶段,创业板尚未正式推出。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五)外汇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功能欠缺。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仅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倍,而全球外汇市场全年的交易额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量的25倍(BIS2001年统计)。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仅限于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等几种,交易品种较少。银行间外汇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较少,缺少货币经纪公司,造成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足,影响了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够活跃。虽然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仍有交易真实性的要求,资本项目下的交易需要审批,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我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是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的市场,中央银行是市场供求最后差额的承担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市场缺乏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机制。我国外汇期货产品尚未推出,目前已推出的远期、掉期交易工具不能满足市场避险需求。市场规避风险机制不完善,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难以发挥。

(六)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缺位。虽然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紧密联动,也允许上海黄金交易所引进在华外资银行为会员,但目前我国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仍实行“准许证”管理。依托上海黄金交易所,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黄金现货买卖、对居民个人黄金投资产品零售等黄金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相继开办了纸黄金等业务,但是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没有对商业银行开办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

(七)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商品期货国际影响力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不到一年,股指期货将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目前,股指期货仍在积极筹备,尚未推出,金融市场的避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我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商品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低,再加上市场参与者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三、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 为抓手,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加快Shibor作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建设进程,进一步巩固Shibor的基准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扩大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提高报价行的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扩大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范围,完善Shibor的传导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市场制度,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

(三)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借鉴美国OTCBB市场和英国OFEX市场经验,尽快建立场外三板市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三板市场为补充,各类市场内部层次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引导投资者进行长线投资,减少短期行为,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避免资本市场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增开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外汇交易业务,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放松外汇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避险服务的功能,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定价权。

(五)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增补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制定《黄金市场交易条例》,规范国内黄金市场秩序。完善黄金市场外资会员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外资银行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作用。

(六)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的避险机制。尽快推出金融期货产品,加强市场监管,发挥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配置功能,从微观上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工具,从宏观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系统性风险。优化商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扩大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定价的影响力。

第三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课 程 论 文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 改革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然而,其远未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许多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以这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是失效的。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也在加剧。自1978年,为了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一直采取重工轻农,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农业和农村中提取金融资源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本。同时,我国一直将金融看成是经济的附属,强制性地使农村金融服从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农村金融事实上成为工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剥夺经济剩余的工具。另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极不对称。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政府限制,始终处于“黑市”状态,从而造成农村金融业务的“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外流

第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供给短缺。从农村吸收来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城市二、三产业吸走,农村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主要归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体制结构缺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以及民间金融构成。但是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难以直接和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发生关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先天体制缺陷,不良贷款率高,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数量少,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有限。钱庄、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并未取得合法地位,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需求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我国长期实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把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公司只存不贷,使得本就“缺水”的农业,成了城镇工商业的“供水源”,本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水”机。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据统计,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3033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629亿元,仅占5.8%,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企业的需求,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民不仅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投资、保险、理财等产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

其次,需求旺盛,却难以满足。我国农户的数量极其庞大(约为2.2亿农户),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非常庞大。而且当前大多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和配套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多层次的融资需要。最后,农户信贷需求的局限性也是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户信贷需求特征总的说来是散、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信息不对称、生产性借贷与消费性借贷在实际使用中很难区分,农村信贷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交易成本高和风险难以防控的问题,抑制了其放贷意愿。

第三,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足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恶果,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将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其次,会导致农村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近几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进展情况(一)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发[2003]15号),正式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设计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为主,注重体现正视并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建立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原则。2003年8月,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苏等8省(市)正式启动。2004年8月,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通过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大力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到2006年底,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发行工作基本结束,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此外,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支农再贷款目前限额为1279亿元,最长期限可达3年,有力地增强了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能力,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业务有所退出的情况下,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截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2004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约为17.1%,比全部金融机构高3个百分点。

(二)调整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适当拓宽业务范围。

2004年7月,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作出部署,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深化改革和坚持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审慎调整业务范围。2004年9月,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2006年7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办好粮棉油产业龙头企业贷款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项业务的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范围内从事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2006年12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同时,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另外,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存款、与邮政储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负债结构。(三)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1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近年来,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增加支农信贷投放。2004年1月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起,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都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至2006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1.1亿元。为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一方面通过地区之间的额度调剂,改善支农再贷款地区结构分布,重点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允许周转使用支农再贷款额度,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使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尽量适应种养业生产周期。目前,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基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种养业贷款的需要。

3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除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由6%提高到11.5%。为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9%,比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低2.5个百分点。

4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结合国际上扶贫帮困的经验,2005年,有关部门在江西、重庆、贵州和陕西4省(市),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6年5月底,发放到户贷款3109.1万元,覆盖贫困村399个,扶持贫困户4765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新增河北、湖南、云南、广西4省(区)为试点地,试点范围适当扩大至8个省(区、市)。

(四)邮政储蓄改革开始启动。通过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不断推动,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对2003年8月1日前的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实行5年内按比例逐年转出的政策。目前,邮政储蓄7000亿元的转存款中,已有5000多亿元实现自主运用,其农村金融“抽水机”的作用已得到一定弱化。同时,经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吸引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已批准建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已开始办理相关业务。

(五)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良好。农业保险试点运行良好。已有28个省(区、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农业保险。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46亿元,赔款支出5.84亿元,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约为7300万亩农作物提供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初步扭转了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的局面。试点区域和险种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功能得到发挥,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六)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探索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从1999年起,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支持,在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反响。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到9197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1710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001亿元,其他农户贷款6486亿元。我国约有2.3亿农户,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为1.2亿户,其中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服务的农户数达7072万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57.6%。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目前,该工作正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的5个试点县(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已成立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发起,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和“只贷不存”的原则和方向。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县(区)政府牵头成立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依《公司法》注册设立,建立完备的公司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具体政策设计和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从试点情况看,到2006年10月,7家小额贷款公司运用自有资本金放贷,余额达5219万元,农户贷款约占贷款总量的80%,平均利率约18%,经营区域限于县域内或者县域内的几个乡镇。通过建立新的运作理念、经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基本适应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分散、资金需求小等特点。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放债人条例》,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人民银行批准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为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支持成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进一步畅通中小金融机构汇路,培育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清算汇兑难问题。

进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是指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提取现金的一项专门为农民工设计的银行卡服务。2005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并首先在贵州省试点。2006年7月,人民银行在总结贵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6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山东、福建、重庆、江苏、湖南、江西、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等11个省市分两批推广。为进一步体现出对农民工的优惠,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新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手续费标准,即对持卡人的每笔取款手续费由原来的按取款金额的1%收取降至0.8%,每笔最高收费限额由50元降至20元。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打工返乡携带大量现金的资金安全问题。

五、本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在这些金融组织里面,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增强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的功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维护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

3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因此,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利用这些人的闲置资金。

5、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结束语 农村金融市场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找到问题所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2]任爱英、白凌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D].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1).[3]朱新蓉:武汉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4]刘国玲、黄国钰:《从国际金融监管模式谈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北方经贸》2005年第1期。

第四篇:浅谈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浅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 体制的启示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2010年

月1212 日

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剧,并逐渐演变成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摧毁了美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金融体系,也打击了其强大的工业体系。对本次次贷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我国金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美国金融在信用及风险方面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审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未来。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信用,风险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如同2000年的美国股市网络公司泡沫的破灭一样,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危机不会对经济产生中的影响。然而2008年3月1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震惊全球金融市场,接着雷曼兄弟、美林等重大金融巨头纷纷倒下,从股票到房地产再到信贷,泡沫在不断扩大,增加了整个经济系统性风险,对美国和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1、房地产方面。受到金融风暴影响最直接的产业莫过于房地产市场,同样房地产市场也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危机正是肇始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在美国,房地产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半个世纪以来,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产值一直占据着美国GDP的1/5左右,住房资产占据着美国国民经济固定资产的1/3。由于按揭贷款公司的肆意放款;投资银行将买进的按揭贷款变成证券化产品和其他衍生品,以获得高额利润为目标,全然不管风险问题;评级机构迎合银行机构的要求,对其产品给予超乎事实的评级;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投资者过的相信银行机构盲目投资。这些都导致房地产出现泡沫膨胀。从2008年6月,美国房地产开始加剧恶化。随着金融风暴的发生,新房开工数持续萎缩,二手房交易市场也不容乐观。加上危机发生后,美国房地产信贷市场持续紧缩,贷款机构提高贷款标准,使获得住房贷款人数急剧减少。由于失业人数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力支付住房贷款。2009年第一季度,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至9.25%,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贷款比例上升至1.37%,双双创下自1972年以来最高水平。

2、居民消费方面。美国是一个消费大国,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今天花明天的钱”的超前消费观念,为此贷款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当房价上涨时,人们会感动很富有,并设法通过抵押贷款得到消费力的提高。然而当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居民则无力偿还抵押贷款,由于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债券就成了“毒资产”,整个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随之崩溃。同时金融风暴发生后,美国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不断上升,这说明美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不断下降,节约开支、减少消费的观念成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社会的主流。消费需求大幅下跌直接影响着美国经济的增长,生产过剩、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3、金融监管方面。美联储长期信奉“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这一信条,过分强调和依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市场纪律,过分注重和培植本国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竞

争力和创新力。在实践中,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化对金融业风险的影响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与提示。在技术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本次危机中也暴露出种种局限性,比如过度运用复杂模型使资本监管数字化。

4、货币政策方面。2008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由于认识到国际贸易可能因此而剧烈萎缩,美元资本为逃险而大量回流美国,导致近些年来一直走势疲弱的美元反而走出了一波强劲的升值行情。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市场经历了深刻而广泛的“去杠杆化”过程。去杠杆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元泛滥的局面。但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积极运用政府力量读经济进行干预,大幅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美联储相应地将基准利率降到0,同时开动印钞机在增发美元。所有这一切的救市措施都在为下一轮资本泡沫积蓄能量。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IMF报告称,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估计高达1.4万亿美元。股指下跌、失业增加、贸易减少、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影响将更为广泛,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是否进入衰退有待继续观察,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不仅如此,相对于次贷危机对金融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言,由此引发的对美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经济模式、发展道路等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其意义更重大、更深远。一是对美式自由市场经济哲学的质疑。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撰文写

到:“2008年3月14日(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当天贝尔斯登宣告被摩根大通收购,笔者注)是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破灭的一天。”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认为:“美国可能失去世界金融体系霸主地位,这一切都源于其不负责任地夸大无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二是对美国一贯推行的“双重”价值标准的质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主导催生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提出了放松政府管制、利率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政策建议。然而十余年之后,当本国发生危机时,美国采取了包括大规模国有化在内的政府干预措施。这就使人不得不怀疑美国人的价值标准缺乏一致性。三是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美国长期以来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形成了国民借贷消费以及国家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繁荣是建立在他国信贷和透支未来基础上的,缺乏可持续性。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美国作为当今全球金融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商业银行业务都代表着当前金融创新和发展的主流。但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美国在金融创新中的缺陷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以防止国内银行业在今后的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1.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因此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

2.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次贷危机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各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具体而言,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3.注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加强金融机构跨境监管

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我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另外,从金融危机的发生来看,危机不会限于一隅,而往往是整体性的,当一个金融集团受到波及时,其下各分支及子公司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需加强跨国协调与监管,不仅要监管金融跨国集团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监管该公司的母公司或集团整体。这对于目前外资金融集团在我国设立法人机构的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2.王俊峰.钟震.蔡销谦.危机透视—次贷危机的前世今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1

3.翟晨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危机的思考.北京.经济出版社.2009-10

4.丁一.金融定成败.鹭江出版社.厦门.2009-12

5.孙艳.“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期刊论文]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

第五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与营销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与营销对策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6-30 9:54:32 点击:1 引 言

农村金融由于其特殊性,发展环境与发展方式与城市金融不同。农村的生产形势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作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方向。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已造成了严重阻碍,为保证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1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的重要性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原理显示,金融市场的繁荣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金融专家指出,农村建设如果能够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均能得到有效提高。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中的需求分析能够帮助经营管理者及时掌握农村资金短缺状况,使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有力的资金支持。

2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21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

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和乡镇企业融资难,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首先,我国很多现有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设点不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或被裁撤或被合并,使得农户和乡镇企业难以融资;其次,农村信用社的融资额度、融资方法等多种限制无法满足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农村的金融市场融资困难。例如,某省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贷款额度进行了限定,规定农户信贷的最高限额是2万元,直接抑制了农户金融贷款活动,使得农村的金融活动出现了非常大的贷款缺口,许多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余额较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下降,2006—2013年,农村金融贷款总额从1235%下降到了865%,下降幅度巨大,可见农村的金融市场完全没有满足当前农村的金融需要(表1);再次,农户以及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基础较薄弱,并无足够的可抵押资本,这会使金融机构难以提供贷款,造成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失败;最后,农村贷款与融资的成本过高,农业生产的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审核也相对严格,这使得贷款难度进一步加深,造成农村贷款难。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不同,农户和农村企业需要的贷款数额与贷款类型也存在较大差异,许多银行仅在农村进行资金的积累和吸收,并未在农村进行金融营销服务,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当前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长期没有改变和进步,金融工具相对简单,对农户的吸引力较低,在贷款后也无法适应农户的经济需求。近年来,农村金融贷款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依旧无法跟上发展形式,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处于连年亏损、负担沉重的状态,对金融市场营销的底气不足,间接导致农户或乡镇企业不敢融资。

此外,国家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关闭了一些农村合作与金融交易市场,对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融资形成一定的阻碍,而农户和乡镇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都较为困难,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表1 2006—2013年某省农村贷款比例分析[7]

农村贷款/千元

全部贷款/千元 225365.6

贷款比重/% 12.35

农村GDP占总GDP比重/% 30.52 2006 27832.6 2007 28523.6 2008 28642.3 2009 29063.5 2010 29225.6 2011 30125.8 2012 31587.5 2013 32533.4

236385.7 254355.8 265355.6 273358.1 286534.4 306523.8 376108.7

12.06 11.26 10.95 10.69 10.51 10.31 8.65

29.62 27.66 27.03 26.45 25.33 24.56 20.35

22 农村民间借贷盛行

农村的民间借贷由来已久,在农户与企业中十分盛行。从实质上看,民间借贷是在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外的个人金融行为,与规范的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对立,农户和企业通过这种自发的、短期的借贷方式进行投资,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民间借贷的产生原因如下:首先,民间借贷由市场需求产生,是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结果;其次,民间借贷的主要方法是信息与实力相对平衡的双方交易,这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较受民间用户欢迎。究其根本,是农村金融市场受到抑制,金融市场的活力不足,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机会与市场;最后,高额的利润是农村民间借贷的主要发展原因,对农民的诱惑非常大。

23 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如某省2006—2013年的收支比(表2)所示,我国农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但金融市场的发展却相对缓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手中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大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少数人选择金融投资。随着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农村人口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前农村人口中以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口为主体,这一人群对婚嫁、生育、教育等消费和投资最高,在金融需求和资金的利用上有着较强的需求,尤其以房屋投资需求为主。

目前,农村基建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增加,新农村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基本的水网、电网、管网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建设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这些问题在政府的财政力度无法完全保证的情况下,对于金融资金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固定资产在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的比例中正逐渐下降,无法满足当前的农村发展需求,如某省的农村固定资产占该省社会固定资产份额的22%,但到2013年份额仅为16%[4]。由此可见,农村固定资产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状况,难以满足以上需求。

表2 2009—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比较分析[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总收入/元 5036.33 5163.55 5423.63 6253.27 7563.42

总支出/元 4563.76 4588.36 4623.22 5065.12 5686.89

结余/元 472.57 575.19 800.41 1188.15 1876.53

结余比率/% 9.38 11.14 14.76 19.00 24.84 24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农村的金融市场效率不高,直接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而且缺口逐渐扩大。数据来源如表3所示,从某省近7年的缺口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省2006年的农村金融缺口为910万元,而到了2013年,这一缺口却扩大到了1252万元[4],但缺口率有一定的提高,意味着融资渠道增加。除此之外,金融市场的存贷差额过大,也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许多金融机构积极在农村进行资金的吸收和积累,却不愿意在农村进行信贷等金融服务,这使得大量的农村存款流向了城市,而农村的金融市场却无法得到发展。

《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27%,当年全国居民存款金额4476016亿元,根据上述数据计算2014年我国农民存款可达20710526亿元,但从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所收拢并流出的资金仅为10334亿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指出,2014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他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05742亿元。最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资源流向失衡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使得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看似发展较快,贷款额增长迅速,但实际使用在农村的贷款非常少,大多数贷款没有真正利用到农村发展和农村建设当中,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并未真正“繁荣”,造成了资源的流失。

表3 某省农村金融资源供求状况[4]

金融资源需求量/千元金融资源供给量/千元金融缺口/千元金融缺口率/%2006 204537 113542 90995 44492007 243585 135637 107948 44312008 268767 150685 118082 43932009 276781 156973 119808 43292010 289836 176535 113301 39102011 295658 185632 110026 37212012 305352 195863 109489 35862013 330894 205682 125212 3784

3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31 信息供需失衡

农村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农村对信息可信度、信息种类以及信息数量的需求,这使得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日趋重要。但现在许多地区的农业信息服务供求不平衡,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要,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有效信息不足或滞后,许多农户和乡镇企业将潜在市场需求当作实际需求进行生产,不仅浪费了资金和资源,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供需失衡状况。

偏远地区主要信息来源是农业技术服务站、农业技术协会等,资源与渠道都非常少,其信息摄取量与传播量难以满足所有农户和乡镇企业的需求。农业政策、市场信息、高尖端技术等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传播,使高新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而且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停留在电视、广播阶段,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十分落后,无法满足大数量信息的传播与供给要求,造成许多农村信息出现误导性与失效性。而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遍状况,对其日常信息的学习、沟通与筛选形成障碍。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信息供求平衡,阻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32 资金短缺与资金流失并存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城市相比,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村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农户和乡镇企业想要贷款或融资,往往会遇到信誉保证不健全、抵押品不足或价值不够等问题,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能够帮助农民贷款的方式与资金数量都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率。与我国农村储蓄发展壮大不对称的是,我国农村农业贷款的金融部门发展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大部分资金随着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的资金收拢流出,而流入的资金少之又少。

农村金融的非农化主要有2种渠道:一种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是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业;二是结构的非农化,这是整个非农化的主要方式,通过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的方式流出资金,使农村的存贷款“剪刀差”逐渐增大。农村许多储蓄机构仅有吸收存款的能力,而无贷款的能力,吸收的农村存款无法直接回流进农村,需要非农性质的渠道进行农村资金的回流,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结构非农化的另一方面是各家大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存款,但对农村的贷款项目或贷款服务非常少,离农倾向严重。

33 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淡漠

营销观念是整个市场营销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金融市场营销,从金融机构自身、金融市场中的客户、以及其他方向相关者3个方面影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营销效果。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销依旧处于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传统营销模式,缺乏对市场顾客需求的分析,这无疑制约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4 加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工作的办法 41 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农村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在一朝一夕,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城市与农村的金融发展做到统筹兼顾,以农村金融发展的自身特点为指导,以城市发展效果为借鉴。系统认识金融体系,对发展金融体系、开放金融市场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侧重开展产权改革,做到步骤化、阶段性地金融改革,在农村产权进一步明晰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整合、协调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如农业主、乡镇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创新,调整农业结构、农村的金融发展方向,要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的理念,做到城市与乡村金融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有效协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城市和农村同步发展;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尽量实施与制定利于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条件,减少农村融资成本,鼓励农村积极进行产业化调整;再次,可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创造合作平台,打破国有金融机构垄断;最后,根据现在“三农”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将农村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进行分析,保证交易的合理进行,减少交易成本,根据农村特色进行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42 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二元金融结构,即正式金融机构与民间非正式金融机构并存的状态,普遍存在农户生产分散、金融服务分散、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管制与开放。其中当务之急就是适当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合理引入民间金融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和监管,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并给“地下”金融服务以合法地位,彻底消灭不规范甚至非法的“地下金融”。为此,加大政府所有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对农村信用贷款的力度,引导商业银行进行“属地再投资”的制度,通过优惠政策投放农村资金,纠正离农倾向。

43 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对金融市场需求的越来越大,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机构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村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可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的形式,是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点。我国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途径在于开放农村的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

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处于国有机构的垄断阶段,机构少、资金少、项目少等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农村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带来的发展问题,为金融市场营销带来便利。

44 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通道,简化流程

导致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流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户贷款过程中应减免除提供身份证、抵押物产权证明、企业经营现状证明等必要资料外的其他繁琐的证明材料及手续。农户和乡镇企业向当地金融机构提出融资申请,经过受理调查和评定授信,即可获得贷款。

而且调查授信一旦确立,均可在相对较长周期内循环使用;同时可依托网络、电话等及时对外公布贷款流程并承诺办结时限,最大程度地减少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45 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对未来发展作出规划,从整体上健全农村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协调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诚信宣传,逐步提高农村企业及个人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质,全面推进信用征集与评估建设,制订信用评定办法、大力发展担保、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通过开展个人、企业组织的评审和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最后建立农户和企业信用档案,并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数据库互联,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

46 树立现代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开发需求产品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并为企业创造赢利机会的一种交换活动。在金融市场营销理念中,较为经典的理论为银行营销理论以及“五种力量”模型理论,这些理论强调具有特色的市场营销能够提升金融市场的发展效果。好的营销观念能够直接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等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农村金融市场的营销意识依靠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经济市场条件下所做出的发展抉择。而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在开放式的新农村生存,就要在金融营销过程中进行全面发展,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与预判,立足当地农村金融市场顾客的需求,开发满足顾客需要的金融产品,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通过有效方式将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这样才能将金融市场的营销系统的发展下去。例如在农村金融市场定价过程中,运用贷款营销的增资减息、减债减税等方法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灵活性。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成本过高,要求金融服务行业在发展金融市场时秉持节约成本、整合优化的发展理念,将金融成本降到最低。改革和发展村镇银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改革市场营销方式,都离不开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

5 结 语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问题颇多,其中以金融市场发展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等最为突出。通过上述分析,提出改善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方法,对提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23):5-7.

[2]梁邦海,黄顺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从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6-61.

[3]程炳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9(8):65-67. [4]张艳鹏.探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J].商,2014(10):122. [5]孟祥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9-51.

[6]张庆亮,张前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0(2):20-23.

[7]程慧霞.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治理前提再判断:供给不足还是金融排斥———基于5省2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地域内1938个农户样本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1):25-26.

[8]卢冲.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0):14-15.

下载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我国金融市场之展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我国金融市场之展望 6月 国务院研究部署金融十条,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培育发展。 7月 央行宣布,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8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

    浅谈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浅谈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保障。为了让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三农”,我国......

    浅析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

    浅析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就以人口大国来著称,巍巍中华,泱泱大国。山河壮丽,幅员辽阔。汇聚五千年文明,纵横九万里风云。人口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课程考核及论文写作要求 1.课程考核以写论文或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 2.选题:紧密结合本课程所学内容,选取你感兴趣的我国金融市场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运用......

    浅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写写帮整理)

    法商学院注会10402班1040120241 缪睿子版权所有,翻者必究浅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以股票市场为例 前言: 本文旨在总结并归纳自己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

    我国民间金融市场条件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按照“入世”承诺,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开放已经迫在眉睫。民间金融有其自身优势,开放我国民间金融市场利大于弊,民间金融存在的诸多弊端......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论文关键词]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论文摘 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

    浅议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规范发展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议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规范发展 作者:杨 扬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保险经纪人是我国保险市场的新生事物。文章通过与发达国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