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论述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3 22:1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请论述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请论述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请论述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

1、请论述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学科,是新闻心理学的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在新闻活动中人们相互关系的特点和规律,需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试验等。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主要有:

首先,人际交往理论对采访活动的影响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但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中会发生心理碰撞,这种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

一、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记者要了解采访对象的身份、职业以及生活背景,重视采访对象的“首映效果”,要尽量避免“以名取人”,“以貌取人”,“以衣取人”的定势效应和晕轮效应;双方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都是调动采访气氛的重要方法。

二、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对于记者活动来说,记者与采访对象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记者是提问者,是主动一方; 采访对象是应答者,是被动一方。但这种常规常常会导致他们心理上乃和行为上的不合作。但是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关去采访,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

三、利用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互动的条件:在采访这种人际交往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心理互动的条件有主客观两方面,所以对记者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人际间的吸引规律、时空上的接近性去揣摩采访对象心理、找准采访时机、掌握谈话时的方法等各种技巧去推动这种互动向积极方面发展。

其次,新闻写作心理过程和新闻敏感是对社会的认知

新闻写作心理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另外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都是要经过怀有动机——创造条件——形成初步构想——进行尝试性思考——典型诱因出现——顿悟这样一个心理过程。两者都要求记者对要报道的对象在理智上认识得是否完整、准确,都是带有明显的动机,从而达到对社会认知的目的。

最后,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自觉地认识、评价自己的心理素质的特点,主动挖掘自身的潜力找准最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岗位,寻找优化个体心理素质的途径;同时,还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面对压力时能比较自如地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自我和他人、与环境的矛盾,从而保持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心态。

第二篇: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新闻学科教学中,对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于传统的新闻教学侧重知识传授和教师的主体作用来说,案例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科学地选取具有当代性、典型性和补充性的案例,在充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引导原则下实施教学互动,使新闻专业学生采、写、编、评、播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职业感知 传媒 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32-02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的教育研究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坚持,运用经典案例进行教学形成整套的教学经验和模式,遂被世人接受并在用于财经、管理、法学、医学、教育等学科类的专业教学。案例教学法的要义在于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在体现典型性、真实性和具有分析价值的原则下,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目的。在新闻学尤其是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新闻编辑的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切入新闻传播前沿,培养新闻职业感知。

新闻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抽象的新闻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学习启蒙,尽管教学中不乏举例,但依然解决不了学生对于传媒职业理解上的困惑,案例教学法由于其具象性、职业性的特点,在新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新闻职业的整体感知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进入传媒现实背景,培养学生的策划、运作、采编能力。新闻界常常发出新闻院系学生找不到新闻的感叹,其原因在于新闻教育体制远远滞后于市场发展,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然而新闻传播是当代实践性最强的文化行业,案例教学可以提供典型的新闻采编实践的素材,学生在案例存在的背景中,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领会新闻策划、运作和采编流程,形成新闻职业的整体观念,为今后的亲身实践打下基础。其次,案例教学法创设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启发式教学,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会尽快进入案例的情景中,进而体验到由旁观者到新闻传媒角色改变的独特心理变化,学生通过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案例教学中,角色转换的效果,会使学生不断地为自己提出问题:“我”在现场如何?“我”如何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我”如何叙述才能引起观众或者读者的注意。毫无疑问,学生成了案例教学众受益的主角。最后,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案例引领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切入新闻传媒的前沿领域,与传媒现实保持同步,真正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和办学效率。当代传媒领域高新技术进步令人目不暇接,以影视为代表的视像传媒在导演了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变革中,观念、趣味的变化更是五彩纷呈,案例教学能够高效便捷地拾取当前的传媒实例在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中展开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从而保持教学与实践的最大同步性。

二、案例教学在教学互动中传授新闻理论、培养采编技能

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强调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性,注重学以致用,教学的目的体现为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概念和原理。新闻学的教学可以利用的教学实例极多,无论是传统平面媒体,还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子传媒,媒体运作

中出现的大量的最新的新闻报道案例都会提供教学中分析、借鉴的标本,教学中结合传媒实践的实例,能使教学的理论色彩与新闻实践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真正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透、学扎实。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媒体行业更需要知识丰富、善于思维、反应敏捷、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传播人才。案例教学对于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体现为教学过程对于二者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就传媒行业来说,学生新闻敏感判断力、分析鉴别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案例阐述、案例点评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案例获得知识和能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作用,学生积极质疑和敢于质疑主动参与活动的教学原则。师生双方针对问题和疑惑展开教学互动,启发引导原则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得到训练,同时养成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结合案例循循善诱,通过生动、有效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在对案例所暴露的细节、手法、效果等一系列因素的比较、分析、概括中理解有关理论知识。

三、新闻学科案例教学对案例和教师的具体要求

新闻学科教学案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讲授内容选择好恰当的案例。

1.新闻教学案例应当具有当代性

当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体现为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新闻传播通过编码和解码构成了信息海量,在新闻海量信息里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层出不穷,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因此,新闻学教学案例必须选取具有时间接近性的案例,学生在接近或者已经有所感知的背景中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教学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和问题。问题的解决更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学过程避免虚拟性、僵硬化。

2.新闻教学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是指案例所涉及的社会深远影响及背后隐含的理念、方法、方式的运用对于整个传播界所产生的宏观影响。以电视新闻为代表,我国的电视媒体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很多节目和栏目的运作正在将受众因素作为最重要的因素纳入到整个节目规划系统中,由此,从节目形态、形式到节目的传播理念以及节目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进行了积极探索,平面媒体亦然。因此,选取类似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

3.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补充性

所谓补充性指的是新闻案例所涉及的视角、背景、调查方法乃至观点存在非唯一性,视角的变化、背景资料的发掘以及调查方法的变化有可能产生新的结论。无论是文字报道,还是图片报道以及影像新闻案例,越是重大的、涉及面广的案例,因报道者的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不同,案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来。因此,开辟新的思路、视角,尽可能完善地报道事件,从而使报道更接近事件的本来面目。案例具有一定的补充性,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思维积极性,发挥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学生对有关原理的理解和把握。新闻学的传统的教学是在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尽管老师也会举出有关例子,其模式是教师在讲授相关的理论、概念后,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应证,从而理解理论。这其中例子的选取缺乏典型性、时代性和补充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的理念上是,理论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案例的设计是为了新闻理论的介绍,忽视了新闻实践中的新问题、新观念,从而失去了真正贯彻实际训练学生新闻实际操作的时机。案例在教学系统的重心作用没有充分予以发挥,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案例教学倡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角,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主动构建

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其教学理念表现为,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理论,解决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学生在新闻采、写、编、评、播等具体的环节中获得整体的认知与训练。因此,对教师而言,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新闻采编实践能力。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更是一门职业教育,新闻学案例中涉及诸多新闻实践问题。教科书往往会摒蔽、忽略新闻采访报道现的细节,对于许多未从事过新闻采编工作的教师来说鲜活的案例会变得了无生气,而具有丰富的采编实践的教师对案例的把握则会具体形象得多,同时更能用自己的专业和知识素养去审视案例,提高

案例的使用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敏锐地洞察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出适宜教学的案例来。其次,教师还应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新闻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尽管将教师的讲授放在了次要位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削弱,相反教师更应做好案头的准备工作,并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如案例导入、初步分析、课堂讨论甚至论点交锋、教师点评、多种结论归纳和完善,案例延伸等。因此,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艺术能力,教师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将课堂教学从一个环节向另一环节不断推进。

四、新闻学科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曾被形象地称之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就是指与实际情形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被确定、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好比轮船的抛锚行为。案例布置应当采用对当下特定情形和实际活动过程描述的最新案例,让学生改变视角或模拟转换为职业记者身份将自己置身于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报道的题目、对新闻事件的立场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通过最新案例的学习,学生在最可能接近开放性的结论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案例的布置在时间的选择上,可提前于课堂,让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案例资料、背景,为课堂教学有目的的展开奠定基础,所谓“锚”的作用便在于此。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具体事物,在讨论思考中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进而实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讨论的过程不仅启迪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从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来看,参与认知讨论的个体,是一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主体,通过相互讨论、辩论的过程,个体不仅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认知发展,而且还造就了科学认识从单一的个体认识向科学共同体的发展。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讨论,用讨论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师相当于“导演”,教师在案例讨论中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会展开讨论,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协同性的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是比学生拥有更系统理论知识的思考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陷入思维困难或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时引导学生把握现象中的特殊

问题,对不同的见解加以提炼上升到一般理论的层面,并进而指出思考的方向。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具有时代性的案例还是具有经典性的案例,都有可能将特定的理论与具体的新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释现实生活、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真切的知识,即内化了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找出正确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因此,从案例或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看,教师重在分析方法的讲解,学生在特定情境和实际活动过程中探寻案例背后所蕴含的各种要素和表现手段的多种可能性,真正使学生形成采、编、传、评、播的综合能力。

第三篇:在幼儿园中是如何运用

在幼儿园中是如何运用“优势原则”“镶嵌式活动原则”“动力定型原则”来制定幼儿合理的一日生活日程?写出处理步骤:1.擤鼻涕 2.流鼻血 3.弱视 4.洗手 5.晨间检查

答:优势原则:人们学习和工作效率与有关的大脑皮质区域是否处于“优势兴奋”有关,兴趣能使其形成所让人感到兴趣的事,注意力更集中,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更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用兴趣引导,充分调动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镶嵌式活动原则:人在从事某一活动时,只有相应区域的大脑皮质在工作,其他区域休息时,如此不断轮换,就好像镶嵌在板子上的小灯泡。忽亮忽闪。所以在教育中要注意劳逸结合,维持高效率,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做某一种活动。例如,讲故事不要超过三分钟,小孩子会疲倦不耐烦,注重动静结合。

动力定型原则:一系列如果总是出现,且顺序和步骤一定,那么一段时间后大脑该知道某种活动该干了,干起来很自然,有了做下去的动力,动力定型建立后,脑细胞就可以以最经济的消耗换取最大的工作效果,所以吃饭、睡觉、不吵、不闹、上课、玩耍都要慢慢培养其习惯,定时进行,长期以往就可以让孩子自觉的生活和学习。

搽鼻涕不要太大力,也不要一次把两个鼻子塞住,那一次卫生纸,按住其中一个侧鼻孔,慢慢的拧出鼻涕,然后再按住另一个鼻孔,同样的方式。

流鼻血,应该坐下头向前倾,并且捏着鼻头两边部位大约五分钟左右,由于大部分破皮的地方离鼻子出口处五公分处,注意不能躺下后头往后仰。

弱视,帮助幼儿调整写字时的角度,注意培养幼儿看书的好习惯,光线问题很重要,适度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鼓励幼儿做眼保健操。

洗手,先把衣服袖子挽起来,简单的打湿一下小手,然后涂上肥皂,再沾一点水,让泡泡打起来,现在在用自己的左右手相互的揉,注意指甲附近也要揉,然后再用小手放进水龙头用流动的水冲掉。

晨间检查:一问二模三看四查

第四篇: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电子白板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电子白板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电子白板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电子白板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喜欢上这门学科。

一、合理运用电子白板,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电子白板的出现,犹如黎明前的一缕曙光,为数学教师指明了方向。它能为我们带来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这样新鲜的学习气息,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教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单纯的画几个平面图形,或空洞的语言解释显得很枯燥,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首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境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游乐场玩?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乐场玩,你们愿意吗?”接着画面上出现了超级大转盘,并伴随着游乐场中人们的尖叫声。所以,学生一下子被这神秘的画面所吸引,欢悦的笑容立刻在学生们的脸上绽开。

二、及时应用电子白板,深化课堂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电子白板在练习课中的应用相当方便、直观,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画图、抢答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

一、枯燥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巩固新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灵活利用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得以再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完整的板书,特别是一些论证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书写论证过程,教师往往需要一边讲解,一边板书,有时候为了发现问题或给学生做示范,往往要进行一些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而传统的黑板只能记录当时发生的教学过程,一些精彩的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和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无法课后再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电子白板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而且随时可以方便快速地回顾讲过的内容,因此借助白板的这一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归纳总结时,就再也不是一种空对空的过程,甚至于方便教师在某些环节进行补充和调整。

由此可见,电子白板的出现使数学教学轻松做到数形结合,在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建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电子白板

南阳市第七小学

杜春兰

第五篇: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学(范文模版)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学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学

作者:牛振华 发表:2010-05-03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包含了管理学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基本职能,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管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主流,其一是以数量分析为主的作业研究(即狭义的管理科),其二就是以行为方法为主的行为科学。在行为科学的方法中,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管理学说的内涵(参见图1)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心理学和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管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心理学和数学、经济学一起列为管理学的三大基础。

图1:管理学说的内涵

但仅从安全生产管理上来看,我国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以“安全心理学”为关键词只检索到1,112条记录,与“安全生产”检索到的641,726条相比,在数量上不可同日而语。在已经出版的安全心理学的著作中,安全心理学侧重于普通心理学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感觉、直觉、意识、注意、记忆、情绪、能力、人格等方面,心理学的其他细分领域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较少。

本文将从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入手,介绍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并尝试提出解决建议,希望能为安全生产管理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这些问题包括:

之一:安全意识能决定安全行为吗?

——谈谈安全管理中的行为与态度

之二:出事故就是因为运气不好?

——从自我认知谈安全生产管理

之三:大家都违章了,我怎么办?

——群体如何影响安违章行为

之四:提高待遇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吗?

——从行为塑造谈安全管理

过度合理化

之一

安全意识能决定安全行为吗?

——谈谈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行为与态度   “我们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这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一个员工出现了不安全行为,我们也会首先挖掘他的“深层次原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的指示要求中都在强调“要不断提高安全意识”。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中也提出要“以强化安全意识……为着眼点”。这些对意识、认识、态度等的要求中都包含着一个假设:意识决定我们的行为。但在心理学家看来,并不是这么简单。

实际上,行为往往也能影响我们的意识[1]。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员工严重违反了安全规定,屡教不改,我们会让他当众做检查,为什么写了检查不行,还要当众念一遍呢,因为我们都相信,语言会变成信念。宣誓也是这个道理。人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是言行不一的,当他反复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逐渐增强自己对这件事的信心。

除了语言外,其他行为也是如此。一个员工如果主动参加安全活动,积极学习安全知识,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即使他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受到领导重用、学会一技之长等等,他也会更加注重日常行为中的安全,因为积极的行为会增强我们的意识。行为改变意识,意味着“我们怎么做,就会怎么想”,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20世纪5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这种理论指出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与态度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不舒服感),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状态,个体会调整自己的态度。

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做出重要抉择后,往往会过高的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我们当众表态要遵守安全规程不再违纪时,我们会更加相信自己说的话,和私下表态相比,我们更可能“说到做到”。

了解了这个现象,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重要做些什么呢?

一、塑造良好安全行为从小事做起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他先到一个社区,希望住户在门前立一块“安全驾驶”的牌子,只有17%的人同意了。在另一个社区,先请住户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在两周以后,再到这些住户家里要求立“安全驾驶”的牌子,结果76%的都同意了。

这个实验证明了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的存在,这是说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对于一个没有良好安全习惯的老员工,一次性的要求他严格遵守新的安全管理制度,会比较困难,而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最好可以引导他主动做出一些非常简单的安全行为,这样会大大降低其贯彻其他安全管理要求的难度。一个员工接受了一个安全行为要求,会内化为他的态度(安全意识),新的态度会影响他的行为。当他接受了一系列安全要求,他也就会“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同时,我们要注意,人们很少会内化被迫的行为。如果员工感到他的安全行为是被什么外力驱使的,比如因为被人监视或是为了逃避惩罚等,这些行为很难内化为个人的态度,真正提升安全意识,也很难有持续的作用。当外在的力量消失时,不安全行为还会出现,而且可能会更加严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赞成以强制性罚款来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二、给员工机会以充分表达“我要安全” 前面已经提到了,我们有种朴素的认识:当众承诺会更容易实现,因此我们会用宣誓、当众表态、在大会上检讨等方法加强承诺。心理学家也发现,如果一个人的话语不是受贿或被迫的时候,语言更容易成为信念。

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而虚伪的人往往是鄙视的,因此我们有言行一致的倾向。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可以“创造”员工表达安全意愿的机会,员工通过表达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就会增强对安全意识。这种表达途径既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书面,口头表达可以是在小组会议上每个人轮流发言,书面表达可以通过安全征文比赛或安全口号征集。在这些活动中,员工主动参加了活动——也许只是为了奖品,但这种行为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将员工的书面承诺公开出来,比如优秀的征文作品摘录在黑板报上或印刷成册,将员工提出的安全口号张贴在显著位置,都可以提高安全承诺。

有趣的是,领导在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也会提高领导的安全意识,因为他们在说服别人的同时,也在说服自己。召开安全会议次数和讲话次数越多的领导,将可能越重视安全。

三、对员工的安全行为充满期待

能让员工安全操作另一个方法是,真的认为他们可以这样做。这并不是说关在屋子里空想,就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而是在说另一个心理学现象: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这个现象最早在教育中被发现,有人从班里随机挑了四个学生,并告诉老师他们智力超常,这几个孩子在一段时间后的IQ测试成绩出现了飞跃。这个过程中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在这里不在赘述,我们安全管理人员了解这个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一旦认定了某些员工工作散漫,经常违章,我们就会引发他们工作散漫和违章的行为去支持我们的观点。比如,当他们积极工作遵章守纪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无意”的忽略掉,他们的违章行为比其他人的会更加“严重”。这些都可能增加他们违规操作的风险。

我们的期望可以改变他人的行为。如果我们对员工能够达到较高的安全操作水平充满期待,也会引发他们更加高效、安全的工作。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同样影响意识,所以我们的安全管理文件中并不会只要求提升安全意识,而是同时做出具体的行动部署。就像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说的那样“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如果要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提高安全意识是必要的,但最好从今天就开始行动。

之二

出事故就是因为运气不好?

——从自我认知谈安全生产管理

有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吗?”能够理性思考的人肯定会对此嗤之以鼻,因为这样的问题太过荒谬,而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论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有多么不同,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这种现象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会影响我们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对事故隐患的判定以及对自己安全行为水平的判断。

首先,这种现象会使我们在解释事情结果时发生偏差:成功者往往认为成功源自自己的能力,而失败者会则将失败归因于坏运气。金融风暴来临,没有受到影响的企业大都说自己的成功是因为“一贯稳健的投资策略”,而受到冲击的企业则会说这是“黑天鹅”事件。同样道理,没有发生事故的企业会认为自己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水平高,而发生事故的企业自己大都认为自己“运气太差”了。

其次,这种现象也会使我们产生盲目乐观(illusory optimism)情绪,比如认为“我不会发生事故”或者“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亚当·斯密曾说“对自己好运的荒谬的推断”,源自“绝大多数人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自负的幻想”(Spiegel,1971,P243)。盲目乐观情绪的危害性显而易见,虚幻的乐观会增加我们的脆弱性,降低对事故隐患的警惕性,降低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评价,低估事故危害。

自我服务偏见的第三个结果是虚假普遍性(false consensus effect)和虚假独特性(false uniqueness effect)。举个例子,当一个员工违反操作规程时,他可能会想“其他人也都是这样干的,也都没事儿”,某个单位没有执行管理要求时可能也会认为“别的单位也都差不多”,这就是虚假普遍性,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同样,我们做得不错或取得成绩时就会出现虚假独特性效应,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

自我服务偏见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心理特征,其在缓解焦虑情绪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自我服务偏见所造成的盲目乐观常常是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诱导因素之一,虚假普遍性效应也是 “三违”现象(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自我服务偏见是人类本性中傲慢的体现,傲慢位列神学中“七宗罪”之首,如果生产安全事故也可以列出“几宗罪”的话,傲慢(或者盲目乐观、盲目自信)也可以列在首位。既然自我服务偏见可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该怎么减少这种影响呢,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一、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理性了解自我

自我认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包括对个体身心状态的认知、体察、监控,常专用来指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而在这里,我借用这个概念是想强调我们对自我认识的意义。自从苏格拉底提出“人,认识你自己”之后,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理性地认识自我对控制、塑造行为的重要意义。我们并不是经济学家眼中里的“理性人”,而恰恰相反,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认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但也可能是,我们只是在解释自己的行为。能够了解自己行为中非意识成分并加以控制,可能是保证行为达到管理目的的有效措施。

二、提高员工的自尊

尽管有研究证明,高自尊受到挑战时可能造成恶劣后果,但更多的结论指向高自尊的人会更加主动、乐观和愉快,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得更优秀。自尊不仅是自我尊重,高自尊的人还能够敏锐地了解到集体对他的期望,同时渴望被集体接受,因此更加努力的工作。他们更可能遵守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履行安全责任,完成管理要求。

培养员工的自尊就可以提高其遵章守纪的主动性和完成安全要求参与安全活动的积极性。自尊的塑造一是要找到自尊的支点,即找到突出的优点和长处,这要求管理人员努力发现员工的优点和长处同时给予奖励和表扬加以强化;二是要有正确的方向,将自尊建立在个人品质、工作能力等内部因素上。这样的自尊也会给员工个人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提高工作满意度,而高工作满意度往往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

三、激发安全行为的自我效能感

在自我概念中,与自我服务偏见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自我效能感。斯坦福的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认为通过遵守安全管理操作规程,履行安全要求能够达到使自己获得安全的目的,而不是把出事故归结为运气不好,他们就更容易做到安全生产。

激发安全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四种方法,第一是成就表现(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因为履行安全行为而避免了事故,得到的正反馈(表扬或其它方式的激励),他会加强这种行为,而这种经验会提高他对履行安全行为能够获得安全的自我认识,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安全行为和更高的安全意识。

第二是替代性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因为直接在工作中获得的安全经验往往是消极的(因为安全行为而避免事故),所以替代性经验就更加重要,通过观察其它人安全行为和安全结果、不安全行为和生产事故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加清晰地建立起对安全行为的自我效能。具体的说,就是可以通过对先进安全管理经验的推广和对事故案例的学习来建立“替代性经验”,比如员工看到和自己一样违规的人发生了事故,而事故给自己和家人都带来了难以接受的痛苦,他可能会将这些案例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三是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言语劝说并不简单等于我们常说的“说服教育”,而是泛指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引导等,我们常用的安全管理手段,例如培训、会议、文件等基本都可以划入“言语劝说”的范畴。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言语劝说简便易行,可使用的材料丰富,但相对于前两种方式,效果并不很理想。

第四是情绪唤醒(emotional arousal),与事故相关的恐惧情绪和与安全相关的平静幸福的感觉会增加员工的安全行为。在员工的操作台旁摆上全家福的照片,就可以唤起员工对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从而增加安全行为,与之相对应的是,交警将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予以公布,也可以唤起司机对事故的恐惧情绪,以减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然,对自我服务偏见非常强的人,这种方法可能效果不大。安全生产管理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理论和所有管理学类似,非常庞杂,即便仅仅是和“自我”相关的内容,也是如此。我们对事故原因的判断还可能因为“基本归因错误”,我们还可能有“事后聪明偏见”,心理学家还发现了“过度自信现象”,高自信的人(能力超群和能力不足的人——企业中的领导们都有超群的能力)更可能出现过度自信,对事情的判断远远偏离事情本身,甚至比一般人偏离得更远,这些都和安全生产管理相关,但篇幅所限,在此不能一一探讨。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既需要足够乐观的精神支撑希望,同时也要以悲观的心态以增强对隐患的警惕,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但就像300年前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那样:“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真理,也只能是部分真理而已。”

之三

大家都违章了,我怎么办?

——群体如何影响违章行为

我一直在设想一种完美的安全生产管理“理想状态”:工厂中从领导到员工,每个人都高度重视生产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预先考虑可能涉及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每个流程都有完整的安全操作要求,每个人都严格遵照要求完成工作,员工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规违纪为耻,新入职的员工偶尔违纪都会感受到老员工鄙夷的目光……在这种“理想状态”中,安全行为已经提高到群体服从的高度,这种服从行为的产生,是由群体压力来支撑的,群体内的服从可能会优先于道德而成为群体内的行为规范。

我们生活在群体社会中,特别是东方文明是集体文化导向的,一个工厂也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群体,我们要考察工厂中工人的安全行为,不能忽略群体的影响——在安全管理中我们一般称为安全文化。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和只有一个人时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就是群体影响的结果,同时,个体也在影响着群体。我们希望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在工厂中建立起“我要安全”的行为规范,但实际上,群体工作本身就可能导致更多的违规行为,这些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的不安全因素”。

我们在集体中可能出现更多违规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集体性质的工作会降低我们努力工作的热情。在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中,每个人只完成工作的一小部分,工作是没有挑战性的,同时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能力相近,这种条件下,群体中的每个人的责任感会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出现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我们有理由相信,懈怠工作的员工更不容易遵守安全管理要求而出现违章作业行为。其次,集体中工作的个体容易弱化自我意识,从而丧失自律性。在集体中会使人产生匿名感,比如认为“没有人知道我这么做了”或者“这不是我做的,是大家一起做的”,匿名感会弱化自我意识,罗杰斯在1989年所作的实验证明无自我意识、去个体化的人更加不自控,也更不自律。自律是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特性。

除此之外,从众压力也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违章行为,人们都有让群体接纳、认可自己要的需求,所以会按照群体的行为规范去做,这产生了从众现象。但从众现象本身是中性的,并不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只有当群体中大多数人有不安全行为时,从众现象会加剧这种行为的扩散,造成更大的隐患。但当大多数人遵守安全规程时,从众现象也会使更多的人这样做。

现代的工业化生产不可避免集体劳动现象,如何在这种群体中降低违章发生的可能呢。

第一是加强自我意识。就像上一篇提到的那样,自我意识对我们认识自己、加强自律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意识强的个体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他们在群体情境中,仍会坚持自己对安全的认识,履行安全承诺,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言行一致性。加强自我意识,突出个人身份,加强自我觉察,能够有效缓解个体受到的集体影响。人们在镜子或摄像机前,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出众,也许在每个操作台前放一面镜子,员工会更大程度上遵守安全规程。

第二是减少工作小组的人数,明确每个人的情况。当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对小组的价值时,他们倾向于更自律的工作,这种自律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保证他们更安全的工作。明确每个人的情况也能够使员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在员工工作台上放置家庭照片,就是这样使其意识到自己相对别人的独特性,使员工认为“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我为了我的生活奋斗”,这也增强了员工的自律性。

第三使员工感觉到自己在接受评价。安全检查和考核并不能不停地进行,但我们可以创造一种环境,使员工感受到评价的氛围。我们对评价的担忧——“评价顾忌”会使我们表现得更优秀,也会增加工作中的自律性,从而增加安全行为。

安全行为是在伴随着生产活动发生的,较高的工作效率、高自律、优异的工作表现往往和更好的安全行为及更低的违章率相关。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要求的集体工作环境会天然的产生不利因素。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因素,才能保证生产过程中更加安全。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集体的工作环境也有一些有利因素,比如大多数人严格遵守安全规定的时候,从众效应会放大这种影响,达到安全管理要求。[1] 这里的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意义的意识,而更倾向于是态度。

下载请论述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请论述社会心理学在新闻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中各种有趣的效应

    社会心理学中各种有趣的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

    论述在水产养殖中的生产管理

    论述在水产养殖中的生产管理 黄明华(Huangminghua) 广州市恒发水产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规模化和健康化的发展,生产管理已经决定着养殖企业的胜败,它不同于工厂化管......

    论述团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性

    论述团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性 摘 要:企业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目前,在我国各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

    论述团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性

    论述团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性摘要:企业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目前,在我国各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反思: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郑延鹏 在新课程改革中,丰富多彩的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使思想品德课生动起来,成为学生思想的一......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实践表明,要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办法。一、信任激励 在学生产生心理......

    打击乐在民族音乐中的运用探讨

    打击乐在民族音乐中的运用探讨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之一,打击乐在我国音乐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打击乐从未被深埋在历史河床底部,而是随着时代的流......

    访谈法在市场调研中的运用

    访谈法在市场调研中的运用 摘要:访谈法在市场调研中,是一种常见的一种定性调查方法,是调查方法的一种新趋势。因为该方法具有鲜明的特点,深入了解调研项目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