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本剧在英语中的运用
课本剧的使用
----谈谈在英语课上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我 认 为,编 演课 本 剧 是个很好的途径
第一次尝试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教学,是在新课改前。那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我开课的选题是:the important paper,是一个很有趣的舞台剧, 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想到,在大学时,老师经常会让学生编一个剧本来演,那么我能不能尝试着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个故事呢?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6位同学分为两大组,各组同学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一开始,第一组的学生有点羞涩,只是按照书上的台词来演绎.尽管如此,学生门配合的不错.赢得了很多的掌声.后来接下来的几组,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课本上的台词了,自己编了很多的台词,增加到故事情节中去.还准备了道具,英语讲的越来越好, 配合的也跟默契了,the king 着急的表情,以及the servant 慌慌张张的样子,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开课结束后,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了.而且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所以,我觉得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分析讲解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背诵和模仿,而且还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本人觉得,编演课本剧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第一,通过把所学材料改编成课本剧,能很好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同一个内容学生学到了两种表述的方式,阅读材料往往是描述性的文字,而课本剧则以口语化的对白为主。只有对语言材料的充分认识,才能完成这种转化。同时,在这两种表述中,学生会看到重点词汇都被运用到了,及如何被运用的,这样就加深了对重点词汇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 提高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
在编排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 在写剧本的时候,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话要求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这就要求学生要去查字典,查资料,注意写作的用词和句型,自然能提写作能力.其次, 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提供了英语交际的情景和语言的环境.比如the important paper,里,国王生气和着急的心情, 都需要学生揣摩, 然后表达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身临其境,用正确的语调和语气表达,自然的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英语课本剧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就在反复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达到熟练的程度.几经训练,一些有难度的话,学生也能脱口而出.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从不会说,到会说,然后发展到爱说,想说,并说的越来越好,这就是进步.而且这也跟现在李阳疯狂英语中的大胆说的精神是一致的.第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和枯燥。
学生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调动起了多种感知器官,让它们共同参与语言的再创作,这种通过内化所习得的语言是鲜活和长久的。因为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理解的已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更丰富的语言,动作和布景,道具。
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整个的编排和表演的过程中,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靠大家一起的努力.一起讨论剧本,一起合作编演,这样无形中,就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课本剧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必拘泥于课文,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比如,Turandot 这篇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改编成一个英文剧.而且,在the princes回答Riddle 的情节中,可以专门编出一个短剧, 所以可以适当引导,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民主的,活泼的课堂气氛,教会学生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所以编演课本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确实大有裨益,但是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所以一开始老师的肯定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本堂课课前在进行了重点词语的讲解和学习,及通过问答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后,再安排剧本,通读剧本后,教师对有困难的词汇进行讲解和领读。最后分组准备课本剧的排演。通过实践和反思,我觉得使用了课本剧,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表演中学生语言到位(很多人能正确地背诵出台词)表演精彩,表情和语言配合得很正确,说明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意义和感情。
第二篇: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江西省宜春市六小 杨玉清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
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
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地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三只白鹤》中,结尾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课文讲完后,我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鹤找到鱼以后,会对其它两只白鹤说什么?第一、二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重点片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
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三篇: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
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地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三只白鹤》中,结尾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课文讲完后,我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鹤找到鱼以后,会对其它两只白鹤说什么?第一、二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重点片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篇: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课本剧因文设计,精心安排,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辅助于课本剧表演,把那些故事性强,情节动人,教育意义深刻的文本,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表演,会更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更好的实现语文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达到提高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人文性教育,文以载道。在课本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摸索、总结,有颇多收获与感悟。
一、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这是一种让学生趣味无穷的艺术表演形式,学生喜欢看,喜欢演,对表演课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完成了对课堂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而转入在课外延伸、拓展。通过教师精心指导、编排,挖掘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在贯之以“演”,特别是把课本中的小说、剧本、童话、寓言、神话等编写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怏然。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滥竽充数》一文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的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四、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文中有一段描写了的过程,有几个动词
用的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段,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李成海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的气氛中体会这个动词。在小学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段比比皆是:如一文中的动作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的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一文中,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课本剧表演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中,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习作与表演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让语文教师能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是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教学如此美丽,魅力无穷。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的运用
南长甸小学
孟小丹
第五篇: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赵小玲)
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赵小玲
历史课本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第一次正式将课本剧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是在课程改革开始前。那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我开课的选题是:《血肉筑长城》课型:活动课。整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即抗日战场血肉筑长城、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重点有二:
一、台儿庄战役;
二、百团大战。其中,台儿庄战役这个知识点是以课本剧形式出现的。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2位同学分为两大组,各组同学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短剧内容为池峰城师长招募敢死队员血战台儿庄的情景。短剧演出约5分钟左右。台上同学把敢死队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几句旁白烘托出了战争的残酷性,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则将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渲染,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开课结束后,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在此后的教学中我偶尔也采用课本剧这一教学方式,如在九年级的《美国内战》一课中,在对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的处理时也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学生自主编排了小品“奴隶制存废之争”。学生在编排和观看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到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的废存,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虽然在教学中课本剧给我带来了甜头但我更多的是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
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老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一般要经过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这个工作量是庞大的。学生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再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允许吗?为了达到老师所预设的效果,这样的付出值得吗?如果同时有几门学科都要求学生编排课本剧,那将是怎样的局面? 2.课本剧关注了少数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新课程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但由于课本剧的特点,每次只能少数同学参与。于是,课本剧往往成了某几个同学的“专利”,多数同学成了观众。于是,教师理想主义的教学目标(如通过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成了针对少数人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这少数人。
3.课本剧预设性太强,缺少新的动态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课本剧从选题、编排到演出,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体现出较强的预设性。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课本剧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的成果,它体现的不是真实的课堂,是预设的、虚假的,不符合动态生成的观点。
课本剧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鉴于它在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决定对它进行改进、调整。首先,我对自己提出了“慎用课本剧”的要求,并制定了优化课本剧的几条对策: 1.优化课本剧使用时机:当课本剧的教学效果,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允许自己使用课本剧。
2.优化课本剧教学目标定位:既然课本剧的主要优势在于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因此其目标宜着眼于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宜于其他(尤其不适合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
3.优化前期准备工作:课本剧的准备应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为主,如引领全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才有可能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4.优化课本剧的设计:改变以往预设过多的做法,引进课堂动态生成。即将课本剧的编排、演绎,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编排课本剧的要求,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都参与到编排和演出中,稍作准备后,即兴演出。演出过程中不追求完美,只追求真实。
5.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评价、引导水准。动态生成,对教师的本体知识要求提高了。表演结束后,我一般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老师或同学评价的形式,肯定和感谢参演同学;二是引领同学以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评价课本剧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
回顾这段经历,我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始终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密切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也同样在不断发展中。现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代表它将永远先进。它需要我们不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改进、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状况。
二.教师应理性地投入课改,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和学生都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课本剧“泛滥成灾”可以看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未能把握好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因此,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乃至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离开知识的掌握,其他各项目标均无法落实。
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强调能力、方法、情感的目标失衡状况。如课本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但在课改中,却出现了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滥用,这就是教学三大目标把握失衡的结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2.关于过程与结果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理论中,较强调了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理解新课程理论,只关注过程、完全不管结果的过激行为。如课本剧形式热闹,表面上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在演出过程中,又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或能力提高目标,因此便成为部分教师的“最爱”。其实,过多、过滥地使用课本剧,必然会在忽视学习结果的同时,降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关注学习过程”成为空谈。因此,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关于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动态生成。因此,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是真实。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追求的是完美而非真实,因此预设很多,缺少新的生成。课本剧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课堂教学而预设的。我认为,课堂预设是不可少的,但不是不可变的,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调整。只要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使用预设的教学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能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