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试分析《犯罪重建》的现实意义
读书报告—试分析《犯罪重建》的现实意义
【阅读书目信息】
书名:《犯罪重建》
作者:w.杰瑞.奇泽姆 & 布伦特.e.特维 著,刘静坤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时间:XX年6月 第一版
《犯罪重建》是由多名办案经验丰富并且在国际享有盛誉的法庭科学执业者联袂完成,在刑事侦缉、犯罪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犯罪重建的实践标准,探讨了检验者的主观判断和客观观察之间对法庭科学证据解释的偏差。阅读本书,笔者对于犯罪重建技术有了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认识。
从19世纪展至今,犯罪重建经历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包括亚历山大.拉卡萨尼博士,埃德蒙.洛卡德博士,保罗.科克博士等在内的研究学者,他们对于促进犯罪重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犯罪重建》中对犯罪重建进行了定义:“旨在确定犯罪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行为和事件(犯罪重建是“确定犯罪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行为和事件”还是“模拟重现犯罪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行为和事件”?重建就能确定犯罪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行为和事件吗?重建是思维推理还是获取证据?),为了得出具体的重建结论,需要借助于证人证言﹑犯罪嫌人的供述﹑被害人陈述或者物证的检验和解释结论(解释什么结论?)。”
但是对于犯罪重建的概念,学界还有其他不同的声音。有学者指出犯罪重建过程也称为犯罪现场重建,而犯罪现场实际上无法被恢复到犯罪时的状态,只有某些行为和事件的顺序能够得到确定。还有些意见认为将犯罪重建与犯罪现场处理的专门性工作和犯罪现场勘查的综合性工作相混淆。整体的来说,犯罪重建工作由法庭科学家负责展开,立足于犯罪现场上的证据处理工作﹑犯罪现场勘查结果以及物证的后续分析结论。
笔者认为犯罪重建是指犯罪重建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利用犯罪行为人所留下的痕迹和微量物证来加以证明犯罪行为,同时还须对犯罪现场仔细观察及经验的累积,并运用假说和逻辑推理对犯案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顺序﹑细节进行推敲和物证来源加以证伪,最后进行犯罪重建(还是没说清什么是犯罪重建!)。这样的重建结果还需经得起反复检视。这一定义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犯罪重建不仅要仔细观察,还要有犯罪行为人所留下的痕迹或微量物,就是所谓的物证才能够进行。第二,重建过程中有些论证并不支持特定的结论,所以我们在运用物证对假说进行论证的过程称为逻辑(逻辑能这样称为吗?),为了确保逻辑上的正确性,大前提必须有效,结论必须能够从有效的前题中得出。也就是说如果物证得到正确的纪录﹑收集﹑分析和解释,就能够确定犯罪行为发生时的事实情况。
《犯罪重建》对于犯罪重建技术的发展提供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法庭科学检验者的偏见与心理影响进行了首次考察
犯罪重建过程在逻辑推论上,若出现逻辑谬误会对重建结论带来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和犯罪重建人员人为造成。犯罪重建人员是要透过物证且仔细观察和经验来进行重建,所以这过程里会有人为的因素产生,而法庭科学的检验者效应就是指该方面的问题。《犯罪重建》中指出,观察者效应是指由于观察者(犯罪重建人员)的某些特征或状态而导致理解﹑记录﹑回忆﹑计算或解释等方面的错误,而会对检验人员的造成影响。可能检验人员已经意识到观察者效应的存在但不承认或者是检验人员未意识到观察者效应存在。
由于检验过程中这方面的问题是不易被发觉得,所以在实践预防上就显得不足,而对检验人员产生潜在的影响是含糊和期望。所以,法庭科学检验工作中涉及到主观性的问题有证据收集(说明那些证据需加以收集并提交给法庭科学检验这进行分析)﹑证据数量及证据质量,然而则缺乏评估比对分析和鉴定工作质量的明确标准。《犯罪重建》中谈到需建立法庭科学机构具有公认﹑可信的中立性。笔者认为,必须看到的是,中立的、具有公信力的法庭科学机构无疑在犯罪重建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标杆性作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对机构本身进行标准化,规范化。需要建立起评估、对比、鉴定的明确标准,使法庭科学机构的运作规范,指导机构工作,才能保证机构的中立和权威。
如何减少犯罪重建领域观察者效应,使其具有中立,《犯罪重建》中指出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强化意识﹑筛选除去无关信息(不知情测试)﹑证据列队方法和重整官方犯罪实验室。
二﹑为犯罪重建人员提出明确的道德标准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当然犯罪重建也不例外,而犯罪重建的实践标准是指设定证据解释工作界限的那些基本原理和规则。
李昌钰博士曾经指出,“法庭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确立职业标准”。而最低限度的实践标准应当被应用于所有犯罪重建方法的评估工作之中,包括一般性的﹑专门性的方法。《犯罪重建》对于犯罪重建一书中的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提出了犯罪重建人员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
《犯罪重建》中指出犯罪重建人员的道德标准应是:
(一)重建人员必须致力于避免偏见
因为证据通常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待作出解释,且检验者对于证据的理解不一定完全准确。而客观的重建人员需要注意两类的偏见:观察者偏见和确证偏见;两者都可被视为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倾向性,一个是自己期望看到或者发生的事物,另一个是是属于制度性偏见很难被消除。
(二)得到的相关证据和信息要进行充分的重建
(三)检验的证据数量是否足以作为重建结论的基础
(四)必须前往犯罪现场进行观察
因为重建人员有可能可以在犯罪现场获得各类的信息:如犯罪现场内部的空间距离关系;观察并体验潜在的第一手转移性证据;细心的重建人员还可能发现那些此前被犯罪现场技术人员忽视并且未能予以收集的现场证据物品,这点应该被加以重视并严格执行。
(五)犯罪重建结论及基础必须表现为书面的形式
以书面表示除具有相对稳定性外,也是为了能确保重建人员记忆相应的方法﹑结论﹑主张和案件的基础事实。而犯罪重建工作在刑事侦查和案件侦破过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且仅观察犯罪现场的作法并不足够,应将具体的犯罪重建议建落实为书面报告形式,从而发现在重建过程中假说逻辑层面存在的问题。
(六)显示出重建人员对相应科学和方法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
(七)重建结论须是在科学的方法辅助下得并已经得到确定的事实,且是基于逻辑推理的有效论证
(八)重建结论必须显示出对个体化结论和所有其它结论的理解,并且能够明确地在个体化结论和所有其它结论之间作出区分
(九)重建人员必须显示出对确定转移条件问题的理解
(十)重建结论立足于任何证据﹑数据或发现都必须能够通过表述或者援引的方式获得
三﹑犯罪重建的方法
《犯罪重建》中指出犯罪重建中最常运用的是经验,但书中同时也谈到不能仅凭经验来解释某个原因﹑事件。根据经验作出的任何推论都必须得到特定的证实,还需接受审慎的分析与严格的逻辑论证。
这就要求重建人员需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必须能够区分事实与猜测,推测或归纳提出特定事件不同解释,且能够整合分析相关的事实,而对于和当前案件中的证据相关的重要问题能做出明智的判断。整合分析就是重建最终目的,确定出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同时要对重建中的证据作分类,因为犯罪重建中的“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如何﹑为何”等核心问题是要依靠证据解决并且才能作事件分析。此外,在时间的衔接上也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证据分类处理好同时用分析来对时间炼条加以推敲,最后重建人员需要分析事件的原因和后果﹑行为和结果,所以要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并学会突破思维模式的限制。笔者认为犯罪重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依靠经验,运用科学方法对物证加以检验然后分类。
第二,利用假说来对物证和事情发生后顺序进行分析,即利用时间链来联结所有事情,最后则是对重建人员在事件分析上进行,批判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因为事件可以是多变而并不单一的。
《犯罪重建》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学习犯罪重建有极大的帮助。阅读此书,帮助笔者建立的系统的犯罪重建的知识体系,有助更加深刻的理解。
但是笔者认为本书缺少学理上的分析,比如犯罪重建的功能问题,没有进行适当学理性探讨。犯罪重建之所以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其具有重要的揭示功能和演示功能。
笔者认为犯罪重建之所以对于刑事侦查意义重大,是因为其具有揭示和演示双重功能。揭示功能是指它对既往犯罪客观事实的揭露作用:演示功能是指它可以形象地对已经发生的犯罪内容及其过程予以展现,当然这种展现可以是口头描述的方式、图片或实物模拟的方式、动画的方式等。
犯罪重建不仅仅用来解决查找并证实犯罪嫌疑人的问题;也用来解决在有明确的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嫌疑人是否为被指控的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或者其所实施的行为内容、方式、性质是否同被指控的相一致。
(一)揭示功能
犯罪重建作为一种揭示客观事实的手段和途径,可以揭示出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对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的重建,有助于判明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判明事件的性质,有助于说明某种行为能否发生、怎样发生、能否由某人实施等。这些对于有针对性地查找犯罪嫌疑人,认定或否定特定对象的嫌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比之于抽象的分析推断,具有一定的科学支持和直观性,因此,凭借它来揭示既往犯罪事实,可以使得出的结论更为确定,更为扎实,更能令人信服。
(二)演示功能
作为一种演示客观事实的手段和途径,在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之下,它是促使陪审团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建立内心确信的最佳手段。当然辩方律师或专家证人也可以通过对控方犯罪现场重建过程与结论提出质疑的方式,攻击其指控:辩方律师或专家证人还可以进行自己的重建,以主张一定的事实和结论;控辩双方还可以基于同样的事实和证据,进行不同形式的重建,得出不同的重建结论,以驳斥对方。
即使是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的直观演示功能,也可起到使党政官员、新闻记者、被害人家属、公诉人、法官、辩护律师直观理解较为复杂的犯罪事实的作用,推进侦查或诉讼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犯罪人论》读书报告
《犯罪人论》读书报告
打开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统计数字和因素,作者企图从亲身的调查研究和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统计数据中总结出导致人犯罪的原因。之前的犯罪古典学派采取的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演绎法,而龙勃罗梭的犯罪实证学派采取的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归纳法,可以称之为犯罪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创新。
一、作者简介
龙勃罗梭(1836—1909)意大利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刑事人类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维罗纳犹太族家庭,在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攻读医学。曾任军医、精神病院院长、都灵大学的教授。重视对犯罪人的病理解剖的研究,比较研究精神病人和犯罪人的关系,运用人类学的测定法作为研究精神病犯罪人的其他犯罪人的方法。
二、时代背景
龙勃罗梭生长在一个**的年代。根据1814年维也纳会议的决议,意大利被肢解为八个邦国,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得意洋洋地说:“现在的意大利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已。”意大利内乱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白色恐怖笼罩各邦。意大利民族灾难深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恩格斯在《1847年的运动》一文中,曾经生动地指出:“意大利在梅特涅的压迫下辗转呻吟”。这个时代造就了龙勃罗梭,也造就了他的实证派犯罪学。
三、理论背景
1、产生因素
19世纪下半叶,以宪法为保障的政治平等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同时经济上的稳定使先前的思想对立(激进与传统、理性与信念)暂时地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人们的兴趣一方面转向了与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有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另一方面则转向了经验主义的政治社会科学,这就导致了哲学被埋没了长达50年之久。刑事古典学派以前的刑法主张都是在法律概念领域认识犯罪现象,犯罪与其说只是一个法律概念或哲学范畴,菲利(1856-1929)认为,刑事古典学派的方法论是把犯罪作为法律规定的一个抽象实体进行研究。这也暗示着该学派所主张的意志自由论并非绝对为真的命题,它是一种思辨方法,其方法论意蕴是要借助它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反对中世纪刑罚的专断与严厉。从社会整体(哲学本体论)来考察,自由意志论有虚假的成分,人是受到个人和社会等方面客观条件限制的;历史的发展已到了研究这些社会现象的时候,19世纪后半叶的实验哲学与人类生物学和心理学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自然研究相结合,已经创造了一种特别适合对个人及社会犯罪现象进行实际调查的学术气氛。
19世纪末西方社会出现的犯罪浪潮高涨及因此而来的刑法危机是将刑事实证学派推到前台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犯罪不断增长的现实面前,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显得苍白无力,刑法阻止不住犯罪浪潮的波动。正因为如此,实证犯罪学派便与其他学科一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它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状况的基础之上。犯罪的增长说明了刑
事古典学派关于刑罚心理强制学说的虚幻与失败,以往刑法制度在治理犯罪方面的无所作为便成为新学派产生的有利突破口。
2、推动因素
2.1达尔文进化论对龙勃罗梭观点的推动
达尔文用大量事实说明人起源于动物,人类共同祖先是猿,从根本上动摇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观念,使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有了正确地认识,在这种氛围下,龙勃罗梭将犯罪归因于遗传的天生犯罪人的观点才得以出现。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遗传和变异。遗传的核心是双亲把自己的生物特征通过基因转移给下一代,由此形成物种之间的连续性。龙勃罗梭在其早期的著作中主要是接受了这个观点,认为犯罪也是可以通过基因转移给下一代,因此存在天生犯罪人。变异强调物种间的非连续性,是指形形色色的物种通过共同起源和分歧发展,各自适应于一定生活条件,呈现各种适应现象。天生犯罪人一开始就遭到许多犯罪学家的抨击,在其弟子菲力等人的影响下,龙勃罗梭在其晚期著作中降低了天生犯罪人在总的犯罪中的比例,强调堕落对犯罪产生的影响。人之所以会犯罪不是由于基因而是由于堕落,这也是一种变异。
在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下,科学的人类学开始形成,这门学科根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类,并强调人类的差异性以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龙勃罗梭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犯罪学的研究,因此龙勃罗梭的理论又被称为刑事人类学。
2.2实证主义哲学对龙勃罗梭观点的推动
实证主义哲学是法国哲学家孔德所创。1822年,孔德提出了“观察优于想象”,他认为一切科学都必然是在被观察到的事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不仅自然科学的一切部门都应从属于观察,而且一切社会科学,以至于政治学都应从属于观察。龙勃罗梭将实证方法引入犯罪学,后由其得意弟子菲利将其称为实证主义犯罪学。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实证派犯罪学的诞生。
四、作者观点
1、基因的奴隶
龙勃罗梭通过对成千上万的罪犯进行观察得出天生犯罪人的理论,称其为“基因的奴隶”。所谓基因是指导致行为人实施犯罪的生物学的遗传基因。龙勃罗梭认为,应该让基因来说话。他认为,有些基因即使在当时看起来是无足轻重的,而以后也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他从种族遗传、文明教育、精神病等与犯罪人来论述:无论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还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犯罪都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用哲学家的话说,同出生、死亡、妊娠一样,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2、社会责任论
古典学派把刑事责任建立在犯罪人的意志自由的基础之上,主张道义责任论。即具有这种自由意志的人,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所实行的行为及其结果,应该归属于行为人,行为人对其行为和结果,应受道义上的责难。龙勃罗梭作为行为决定论者,推翻了意志自由的神话,认为按照古典学派的观点来制止犯罪已经失效了。在他看来,报应和
威慑都是一句空话,刑罚存在的唯一根据是防卫社会。据此,龙勃罗梭提出了社会责任论。即刑罚不再是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而是应与犯罪的危险状态相适应。龙勃罗梭否定了古典学派提出的刑罚和已然的犯罪相适应的传统观点,而代之以刑罚与个别预防的需要相适应的观点。
五、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学说,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它时代背景的烙印,即历史的局限性。对一种学说不能全盘地套用,也不能全盘地否定。虽然龙勃罗梭关于遗传决定犯罪的理论是原始的,但他能抽象的思考人类,对过去一直以理性可以自由支配意志为基础的人类观和刑法理论给予冲击性影响,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丰富的想象力。当天生犯罪人论受到批判时,能够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正,形成犯罪原因综合论,从这点上说龙勃罗梭不愧为一个严肃的科学家。尽管随着研究的深入,龙勃罗梭的观点受到彻底批判,但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犯罪原因的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某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这就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事实的方法成为不适用的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法,这种方法最初仅仅依靠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更进一步的实验材料便会清洗这些假设,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确立一个纯粹的定律。如果说我们想一直等待定律的材料纯粹的准备好,那就等于说在此以前要停止思想的研究工作,就因为这一点,我们就会永远找不到定律。”
第三篇:**古城教化分析及现实意义
千年教化之城基因解码
——泉州古城德育系统分析及现实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有教化而有人心,有人心而后有风俗。”文明教化功能是刺桐城有别于其他古城最特别的功能。1933年整个中华民族已经面临着“以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危难之际,弘一法师于1938年重书朱熹“满街都是圣人”的评语,这不仅仅在于泉州有许多读书人,而是在接触了众多三教九流的平民之后,感受到泉州老百姓的明理识体、与人为善。西街免费奉茶20多年的苏老伯和黄阿姨应该就是两位先贤心目中的圣人。这样的淳朴民风是由于古城自身构建了一个小至家庭、大至全城、逐层递进,融合软硬件的自我教化(德育)系统,这个教化(德育)系统是一代代泉州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泉州古城教化(德育)系统解码
古城的文明教化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系统组成,两大系统各有不同展示方式,硬件系统为软件系统提供载体,软件系统为硬件系统注入内涵,各个子系统之间也相互补充、融合共振。
(一)硬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由民居门匾、宗祠祖厝、古街老巷、牌坊牌匾、铺境宫庙、宗教场所等构成。
(1)民居门匾。
古城很多自建民宅的门楣上往往会有一块刻着“衍派”、“传芳”的石匾,比如曾姓的“龙山衍派”和“三省传芳”、杨姓的“弘农衍派”和“
四知传芳”、张姓的“清河衍派”和“百忍传芳”等等不胜枚举。“
衍派”的郡望文化让我们知道乡愁的原乡、传承家国情怀,李亦园教授的父亲李根香先生“江城日日咽悲笳,更值春来苦忆家。一树刺桐红似火,窗前偏着故园花。”一诗中饱含了对泉州的浓浓思乡之情。“传芳”的堂号文化提醒各姓后昆坚守并弘扬各自先祖诸如“三省”修身操守、“四知”廉洁品行、“百忍”和合理念等传统嘉言懿行,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地化生动诠释。
(2)宗祠祖厝
古城内不乏众多聚族而居的宗族,由此保留至今的诸多宗祠目前依然发挥着自我德育的重要作用。一是家训族规的教化,比如开闽三王祠就专设了家训馆。在家训馆中除了展示“
孝父母、笃友恭、勤耕织、慎交友、端品行、尚忍让、遵俭约、儆懒惰……”的《开闽王氏族规》之外,还展示了10多幅来自泉州、福州、福清、政和等地及有名望的王氏家族的家训、祖训、勉读诗等。二是寻根问祖的教化,比如紫云黄氏后人每当回到开元寺檀越祠时,都要念诵那首《认祖诗》: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开元共一流。欲晓紫云真命脉,源头始祖在泉州。三是奖掖族内学子,比如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每年都举行吴氏学子奖优大会。四是学有所成先祖的学术研究,比如龙山曾氏大宗祠的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的吴鲁文化研究会等。
(3)古街老巷
远起唐宋肇始的甲第巷、近至建国后兴的爱国路,千年古城的一众老街巷充分体现了泉州人坚守传承的主流价值观,一如执节巷、义全街、爱国路、忠义巷的爱国情怀;二如孝感巷、前(后)孝悌巷、礼让巷、顶(下)孝友巷的和孝文化;三如甘棠巷、模范巷、范志巷、镇抚司巷、民权路、民生路的为民理念;四如东鲁巷、文魁巷、文胜巷、桂坛巷、一峰书、彩笔巷、究史巷的崇文思潮;五如甲第巷、南俊路、台魁巷、道才巷、梅石路、曾井巷的重才情结。
(4)牌坊牌匾
历史上泉州古城内外有数百座牌坊,由于各种原因历史存汰以及复建者仅剩寥寥几座,但这也说明了古城百姓价值取向的变化。比如留存的东门外急公尚义坊、模范巷小山丛竹坊说明了对于慈善和教育的坚守,复建的北门街孝德流芳坊、破柴巷正气坊、状元街内台执法坊说明了对于孝道、正气、法治理念的传承,几十座贞洁牌坊的尽毁体现了尊重女性的文明理念。此外,关岳庙内朱熹所书“正气”木匾、五塔巷李廷机故居门楣“贤相里”石匾、黄宗汉故居内咸丰皇帝赐题“忠勤正直”石匾、陈庆镛故居自题
“实事求是”
石匾、小山丛竹书院内弘一法师书“过化亭”木匾、济阳别墅内民国总统徐世昌颁发的“急公好义”木匾、原平水庙莲心庵洪承畯所书批判其兄洪承畴的“大無良心”木匾等诸多褒贬皆有的牌匾也见证了古城百姓的人心向背。
(5)铺境宫庙
文化如水,可导可疏不可堵。古城的铺境宫庙经过“还神于人”、强化被崇拜祭祀人物的人格道德内涵、弱化其唯心神秘内容之后,就能消除封建糟粕,充分发挥民间信仰对于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引领,比如花桥慈济宫的仁爱文化、北门通天宫的精忠报国文化、通淮关岳庙的信义文化、府城隍庙戒犭贪壁的自律文化。铺境宫庙信众众多,是古城教化系统的基石,百姓来到铺境宫庙,一是受铺(境)主的道德感召以完成思想上的向善,二是通过添加香油钱,再由宫庙行善救困来实现行动上的向善。无论是传承一百多年坚持运转的花桥宫义诊施药所,还是只能引起我们回想场景的一堡宫“拱紫书舍”义学旧址,都是众多铺境宫庙践行施仁行善义举的缩影。
(6)宗教场所
千百年来,古城内几大宗教在以“念佛不忘救国”的弘一法师为代表的各自优秀宗教人物的言传身教下,积极践行慈悲、博爱、和平等方面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比如以开元寺僧义波、宗善为代表的众多佛教僧侣参与建造的古代泉州几大名桥和灯塔助力了古刺桐港的繁荣;道教吴夲真人悬壶济世和裴仙公斩蛇护民一直让民众口口相传;基督教创办的惠世医院由福医大附属二院薪火相传继续造福泉州百姓;天主教徒陈光纯先生主办了泉州第一所由华侨创办且免费入读的启明女校。在古城我们看到了相容、相融、相助的世界多元宗教博物馆,一是相容,半城烟火半城仙,不大的古城内几大宗教和睦共处、相安无碍。二是相融,对于世界而言,不同宗教包容已属不易,但在古城不同宗教还能相互包融,德济门遗址出土了一块两面分别刻着古基督教十字架和伊斯兰教云月图的石墓盖;佛教的开元寺原样保留印度教的匾额、须弥座和梭柱;清净寺内中亚风格门楼和闽南传统民居样式明善堂共存;民国重修的儒家泮宫门楼嵌入基督教的小天使;儒家的晋江县学棂星门移作天后宫山门。这些不同宗教元素的融合在古城内比比皆是且毫无违和感。三是相助,元朝伊斯兰教徒的蒲氏家族捐资重修道教的清源山纯阳洞;明朝儒家的李光缙主持修缮伊斯兰教清净寺;明末天主教徒郑芝龙重修佛教开元寺大雄宝殿。博大兼爱的古城教化系统实现了不同宗教的相容、相融、相助,以泉州模式为世界复杂的宗教冲突展示了中国思想、理念、路径的实践。
(二)软件系统。软件系统主要由家乘族谱、乡规民约、名家著述、戏曲讲古、诗词楹联、方言俗语、民风民俗等组成。
(1)家乘族谱。
一是记载家训族规,比如芦山苏氏族谱记载苏廷玉家诫“读书要学为人,作文乃其余事。以明理为人,则是好人,以明理为文,则是好文。”二是扬善惩恶,延续“不求身前利、但留身后名”的泉州风骨,记录各姓先人的嘉言懿行教化后昆,并为正史丰富各位名宦、贤良的事迹。在惩恶方面,《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录有54条“南外赵氏家范”,其中一条为“不得苛虐贪婪,如有赋墨以污家声者,则于谱上削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三是字辈传承,比如紫云黄氏的字行“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共计60字的字行蕴含了德育子孙的良苦用心。
(2)乡规民约。
泉州的乡规民约历史悠久、内容多样。明朝崇祯年间立于西街奉圣宫《奉圣约所碑》上的“六喻”还在继续教育周边百姓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朝同治年间立于城东昭宝宫的《凤屿渔业乡约碑》记载了调解两家族的捕鱼纷争而颁布新的渔业规章制度。而著名的《龟湖塘规》是蔡襄主政泉州时指导百姓为保护晋南水利龟湖塘而设立的一部乡规民约,明嘉靖年间泉州知府童汉臣看到《龟湖塘规》,认为“管水之有塘规,犹治民之有法律”。
因宋代塘规已经数百年,时事变更不同,于是与民商定《续议塘规》十八条,自明代续订《龟湖塘规》以后,龟湖百姓就一直遵循这一规约,直至民国时期还在重新翻印这部《龟湖塘规簿》。
(3)名家著述。
泉州历代名家著述众多,其中大量关于品德修行的文章、谏疏就鲜明地体现了泉州人的人文性格和价值取向。比如欧阳詹的《自明诚论》提出要敢“言人之所未言者”的不拘古求创新,开启了“泉州风骨”。以陈庆镛为代表的一众泉籍官员的谏疏文章往往体现“善者可以为法、恶者深以为戒”的价值观。吴桂生的《泉俗激刺篇》全面深刻地揭露和鞭挞清末泉州社会黑暗、风俗败坏的部分陋习,并相应提出革新除弊的建议,其中的械斗篇指出“蔑天理、无人心,械斗祸最深”,并提出“劝君快设小学堂,学堂不兴祸不止”的对策建议。其首开系统化倡导移风易俗之先河,让我们看到了不护自家短、敢揭自家丑的“不破不立、爱深责切”泉州风骨另一面。
(4)楹联诗词。
在古城内的寺庙、祠堂、民居等都保留着很多内容凝练、立意深远的楹联诗词,一如开元寺楹联“佛国独推晋水,桑园首倡好施”、承天寺楹联“省欲去奢,但觉心香心佛在;施恩祝福,总为苦海苦人多”;二如执节宫楹联“执秉刚强兼毅发,节该忠孝并清廉”、溪灵宫楹联“公私份上如深省,善恶心中可自知”;三如泉州金紫杨氏家庙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曰清曰白;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四如甲第巷庄长恭故居大门保留“为善最乐,在福则冲”八个大字、王宫林子哲故居对看堵上雕刻“善念长存积自深,慈祥为本祸难侵。能行孝悌兼仁义,于穆之中鉴此心”。此外,泉州还有一种特色诗——签诗(灵签),签诗中虽有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的负面内容,但其内容的架构却是基于儒家的仁爱、忠孝、信义等思想,比如关岳庙签诗第三十签柳毅传书“公谨守莫欺心,自有亨通吉利临”,还有花桥慈济宫签诗第五十八签臧哀伯谏纳郜鼎“非君之物切勿取,举国君臣共俭约”。
(5)戏曲讲古。
清人吴桂生在其《泉俗激刺篇》中指出“优孟衣冠寓劝戒”。地方志书亦记载“赛社演剧,在所不禁。取古人忠孝节义之事,俾观者之所兴感,亦有裨于风教。”大梨园的“上路”流派大多演绎忠孝节义的剧目,比如《朱文》、《蔡伯喈》。而高甲戏由宋江戏演变而来,更是主打忠义主题且更富草根气息。打城戏《目连救母》正反两面警示的“戏谏”功能更是独树一帜。早前在古城南门、旧中菜市、威远楼、花桥宫等地方都有说书场,讲古说书既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文化娱乐方式,也是很多老泉州人知事明史的主要途径,讲古大多取材泉州的民间传说,既有正面的郑成功驱荷复台、俞大猷抗倭的爱国故事,也有抨击不孝子孙的阿公不值一个锡夜壶等反面故事,讲古作为一种传统的草根文化雅俗共赏、寓教于乐。
(6)方言俗语。
泉州百姓口口相传的大量方言俗语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智慧,一如个人层面的“站着东西塔,躺着洛阳桥”和“
德行若好,风水免讨”倡导立德修身,“爱拼才会赢”和“少年不打拼,老来没名声”重视自立自强。二如家庭层面的“也着箠、也着糜”突出家教要严、“富贵不离祖,贫困不离某”和“兄弟若同心,田塗变黄金”强调家庭成员的同舟共济。三如社会层面的“千银买厝,万银买厝边”和“有千年延陵吴,无千年陈桂洲”重视邻里和谐相处、“说话像石顶錾字”诠释了对信用的坚守。这些金句良言都生动体现了泉州人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哲学思维。
(7)民风民俗。
古城风俗丰富多样,其中有些与他处不同的“讲究”另含深意。一是教育小孩吃饭时碗内不能剩米粒,否则长大会麻面,体现对劳动果实的爱惜;二是泉州人称呼“几只蚕”为“几仙娘仔”以及称呼桑叶为“娘仔叶”,体现对生产资料的感恩;三是教育小孩称呼月亮为“月娘”而且不能用手指月,体现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四是不能践踏写有文字的纸张并且要将字纸拾起并放到专设的“字纸亭”,体现对知识的尊重;五是将油条方言别称“油炸鬼(桧)”,体现对奸佞的愤怒和鄙视。
二、泉州古城教化(德育)系统的特点
(1)教化的定位,务实为民。泉州古城的教化之所以能由百姓代代自觉相传,是由于其务实地转化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是接受了教化,百姓有了家国观,让华侨青年李子芳舍弃国外的安逸回国投身危险的革命事业并最终以血荐轩辕。二是接受了教化,龟湖塘百姓坚守塘规数百年,破解零和博弈难题,使得晋南械斗消弭、致力生产,为今天的晋江经验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底蕴。三是接受了教化,从业者不忘初心,吴亦飞以范仲淹名言“不为贤相,当为良医”和“先忧后乐”为志,以“范志”为店名并一生坚守从业之德。四是接受了教化,泉州商人义利并举,大至修桥梁、造灯塔、兴水利,小至施医赠药、开设义学女校,为富者有仁兼济、贫困者穷不堕志。这些都是教化而让百姓得实惠,所以老百姓支持教化、维护教化、传承教化。
(2)教化的载体,融入生活。漫步在这座千年古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蕴含教化的各种载体已经自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左手油炸鬼、右手千金谱,出行走街坊、回家见堂号,驻足戏台前、品茶讲古场,宗祠聆家训、故居忆风骨,寺庙静心灵、铺境拜英模,蒙馆明人伦、学堂习焚书。身处这处处皆有德育载体的教化之城,无论男女老幼、鸿儒白丁、五行八作,教化熏陶一个都不落下。
(3)教化的实施,自我组织。古城的教化,主要由百姓家庭以及宗族、铺境宫庙、宗教团体等传统社会组织自发组织实施。比如郡望堂号、家训、方言谚语主要由各自小家庭自我传承,而族规宣导、惩恶扬善则由宗族主持,行义施仁、酬神唱戏、乡规民约大都由铺境宫庙操办。这些百姓自发的社会组织一是各行其是,比如铺境宫庙在各自相应的区域范围和特定时间节点组织活动,约定俗成互不干扰,多而不乱。二是制约平衡,古城的教化系统之所以相对稳定传承千年,一方面是各个社会组织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是各个社会组织力量尤其是宗教间的互相制约、牵制,避免出现某一股力量一家独大、以大欺小、影响稳定的局面。
(4)教化的内容,赋予美感。古城之教化能够让百姓入心入脑关键还在于被赋予美感。一是教化之语言有韵律之美,比如清人编写的闽南方言儿童启蒙读物《居家必备千金谱》,从其开头“字是随身宝,财是国家珍,一字值千金,千金难买圣贤心”可见该书语言简练押韵、朗朗上口。二是教化之文字有书法之美,古城内很多郡望堂号、牌坊牌匾、楹联诗词都是优美的书法作品,其中不乏蔡襄楷书、张瑞图草书、林翀鹤行书、曾遒榜书、李叔同弘一体等大家之作。三是教化之事例有生动之美,用戏曲讲古表现的忠义仁爱故事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让百姓在一笑之中潜移默化得到熏陶。四是教化之建筑有协调之美,比如戒犭贪壁将交趾陶的外来工艺和红砖雕的本土工艺联袂呈现,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印度教须弥座、梭柱、匾额都和主体佛教建筑和谐融为一体,圣公宫清代壁画《公显圣在海驱除水族救船户庇民》、东岳庙廿四孝的彩绘、开闽三王祠的事迹浮雕都让建筑与教化相得益彰。
(5)教化的思维,正反辩证。富美宫的楹联“为恶到时终有罚,秉诚处世总无忧”生动体现了古城教化的辩证思维,那就是扬善惩恶两手抓。正面扬善比较常见,而反面鞭挞的也有不少,著名如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其后吴桂生以诗歌集《泉俗激刺篇》全面鞭挞清末泉州政治黑暗、社会问题、迷信恶习等丑恶现象。一贬一褒的莲心庵“大無良心”匾和甘露戒坛“清净法身”匾见证了洪承畯在国家义和兄弟情之间的抉择。而方言谚语“有千年延陵吴,无千年陈桂洲”辩证体现泉州人居安思危、不恃强凌弱的远见卓识。近千年“油炸鬼”的叫法延续至今,不变的还有古城百姓的善恶观。
三、泉州古城教化(德育)系统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泉州古城教化(德育)系统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让我们借鉴古城教化系统的实践经验,这个主要布局古城以外新城区的德育工作。二是可以继续发挥古城教化系统的德育功能,这个关键是要保护好古城的教化系统。
(一)借鉴古城教化系统的实践经验。
我们总结经验,就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新城区的德育工作在借鉴古城教化系统定位务实化、载体生活化、实施自主化、内容美感化、思维辩证化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因时、因地、因物、因人创新。(1)因时创新,方言讲古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增加廖俊波、陈其伟等道德模范人物的故事,一是让讲古有了更多的展示舞台,二是让道德宣讲更形象、生动、接地气。(2)因地创新,在公园等公共空间因地适景地注入主题文化内容,比如在大坪山公园可以体现泉州历代名人的爱国格言、诗词等;在刺桐公园可以主打歌咏刺桐花的诗词等。(3)因物创新,一些住宅小区里面的楼栋可以在原来阿拉伯数字或者英文字母序号的基础上,增加富有德育或其他文化内涵的楼栋名。(4)因人创新,比如引导中学生做十六周岁时小范围家庭聚餐,不要大宴宾客,同时在学校和家长的指导下,给自己取个“字号”作为微信名,引导学生明理、立志、修身。
(二)继续发挥古城教化系统的德育功能。
要让古城教化系统继续为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关键是做好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保护工作,硬环境主要是指保护好各种蕴含德育内涵的物质载体,软环境主要是指能让教化系统发挥作用的生态环境。
(1)硬环境的保护。在做好各种蕴含德育内涵物质载体的保护工作基础上,还可以从客观解读、酌情复建、辩证传承三个方面着手巩固夯实。一是客观解读,就是给各个德育载体配置标识铭牌,避免产生不解和误读。比如执节巷来源于诸葛廷瑞坚守国家气节,但很多人会误解为封建礼教的妇女守节;又如有些铺境宫庙的信众“有样缀样,人行缀人行,人喊缀人喊”,不知所拜何人、铺境主为何被祀。二是酌情复建,就是对于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德育载体酌情予以复建,比如原本立于宋代泉州治所(旧址在中山公园)前专门放置戒石的戒石亭。三是辩证传承,就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对于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创新,比如古城里有些民宅在大门门楣上刻上“奋发图强、饮水思源、励志抒怀”等内容,这是对于堂号文化内容上传承的创新,而有家文创企业将郡望堂号做成高档皮具钥匙牌,这又是对堂号文化形式上传承的创新。
(2)软环境的保护。主要是指能让教化系统发挥作用的语言生态,教化软件系统里的戏曲讲古、方言俗语等都是使用闽南方言进行传播,可是目前闽南方言的传承已经面临着“爷孙相对竟无语凝噎”的窘况了,建议从“一书、一典、一师、一境”的“四个一”闽南语抢救工程入手来系统化保护传承闽南方言(泉腔府城音),“一书”就是要有一套涵盖不同年龄段的闽南方言教材;“一典”就是收录以闽南方言基准音发音的在线电子语音词典,该词典收录常用汉字、常用词、俗语、童谣、日常对话等并可提供线上公益查询使用;“一师”就是要有一支经过系统培训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尤其是每所中小学、幼儿园都要配备;“一境”就是要培育方言的使用环境,引导在学习和工作场合主讲普通话、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闽南话和普通话双语并用。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主席一番话点出了我们分析古城教化系统构成和特点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历史上东方第一大港的荣光是中世纪泉州人充分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出来的,这其中的“人和”就是以“家国一体、爱拼敢赢、兼容并蓄、自强兼济”为核心的泉州人文精神。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来,那么千年古城的教化系统必将继续为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发力。
第四篇:犯罪案例分析样本
至今“未破”恐怖白银市连环性变态杀人案
姓名:吴川和 班级:09教育一班 学号:20090512405
有一节课听了老师的变态案例,突然发现自己对变态案件产生了兴趣,于是在新闻上浏览了许多变态案例,例如碎尸、、连环强奸案等等。终于锁定了白银市连环杀人强奸案;虽然不是身边的亲身经历、但是意义颇重·····
因为去了巫山支教,所以也写下了自己的点点感受·······
案情回顾
从1988年6月份开始,在白银市区的市民中间一直有传言称,白银市出了一个“杀人狂”,这个“杀人狂”专门选择 身穿红色衣服 的年轻女子作为下手的目标,大部分作案时间选择在夜间,采用尾随、盯梢或者长期观察后,直接进入所选女子居住地,进行强奸杀害,或者杀害奸尸。更为可怕的是,残忍的凶手杀人后,都要切割受害人不同身体部位的器官或者组织带走。十几年来已经有近十名年轻女子被杀人狂杀害,而且案件一直悬而未破。这一恐怖的传言像消息在市民中传开后,恐怖的阴影一样笼罩了铜城长达十六年,人们特别是女性,几乎个个谈狂色变,大白天几乎也不敢单独出门,孩子上下学都要家长接送,妻子、姐妹上下班也要等亲人护送,人们整日在一种提心吊胆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白银市公安局还向社会公布的一份《白银市公安局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件宣传提纲》,不仅证实了“白银确实出了个杀人狂”的社会传言,也向人们公布了案情,并悬赏20万缉拿凶手。
十四年九名女性惨遭不幸
下面是警方向社会公布的从1988年至2002年的十四年间,九起残害女性案件的主要案情。1、1988年5月26日17时许,居住在白银市白银区永丰街接177-1号的白银公司23岁的女职工白某被害于家中(以下简称88.5.26案件),警方勘验时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26处”。2、1994年7月27日下午2时50分许,白银供电局一名女性临时工石某被人杀害于其单身宿舍内(简称94.7.27案件),被害时19岁,现场勘验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刀伤36处”。3、1998年1月16日下午4时许,家住白银区胜利街88-6号,29岁的女青年杨某被害于自己家中(简称98.1.16案件),调查证实杨某被害的时间为1月13日,现场勘验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全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16处,双耳及头顶部有13X24CM的皮肉缺失”。4、1998年1月19日下午5时45分,家住白银区水川路6号的女青年邓某被害还于家中(简称98.1.19案件),被害时27岁,勘验时发现,受害人“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裤子被扒至膝盖处,颈部被刺割,上身共有刀伤8处,左乳头及背部有30X24CM的皮肉缺失”。5、1998年7月30日下午6时许,白银供电局职工曾某年仅8岁的女儿苗苗(化名)被害于其该局计量所4楼414号家中(简称98.7.30案件),勘验时发现,受害人“下身赤裸,颈部系有皮带,阴部被撕裂并检出精子”。6、1998年11月30日11时许,家住白银区东山路59-6-4号的白银公司女青年崔某在家中被害(简称98.11.30案件),勘验时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有22处刀伤,下身赤裸,双乳、双手及阴部缺失”。7、2000年11月20日11时许,28岁的白银棉纺厂女工罗某在该厂平房家属区自己家中被人杀害(简称00.11.20案件),勘验时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裤子被扒至膝盖处,双手缺失”。8、2001年5月22日9时许,家住白银区水川路28-1-12号的白银区妇幼保健站28岁的女护士张某在家中被害(简称01.5.22案件),勘验时发现,受害人“颈部等处有锐器伤16处,并遭强奸”。9、2002年2月9日下午1时许,住在白银区陶乐春宾馆的三楼长包房客户朱某在自己的客房中被害(简称02.2.09案件),被害时25岁,勘验时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遭到强奸”。作案地点图示
因为案件还未侦破,了解不到具体的详情,还只能通过警方发布的消息以及网友的暴露和点评来分析该案。
案件性质
如果只是单纯的杀害九名女性也许只是一起简单的系列杀人案,但是犯罪人在杀害被害人的过程中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段。
犯罪人在企图行凶的心理下做出以下犯罪行为:
1、切开颈部,这样的伤害会让受害者一时之间不会死亡,却深刻的感觉到生理的痛苦和看着犯罪人对自己施虐的心理痛苦;
2、在被害人身上制造了几十处刀伤,我们可以推断有一部分刀伤是在被害人已经死亡的情况下由于犯罪人自己本身的狂性而造成的,也就是对尸体施虐;3,在用刀子伤害被害人的同时,还会伴有切割被害人身体的举动出现,例如切去双手或是割去皮肉;4,虽然犯罪人不是在每起案件都进行了强奸犯罪,但是都有对九名受害者实行“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以及切了被害人胸部和阴部等举动。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心理的杀人犯会做出的行为。
让我们研究一下什么样的心理可以称之为变态心理。
所谓变态心理,是精神医学中的用语,相对于“常态心理”而言。“常态心理”即绝大多数人所具有、符合自然的心理状态。如果某种心理现象是绝大多数人没有的,那就属于“非常态”。非常态的心理现象可以包括“正-负”两极值,如:智商中的超常与弱智。其中,非常态的“负值”一般都被称为变态心理或病态心理。即“否定性的非常态”均为“变态”。
变态心理涉及“心理”不同方面的问题,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情感、意志、智力、人格、行为等方面的变态。其中,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出现变态都可视为变态心理。譬如:有的人是感知变态引发的心理异常;有的人是兴趣变态引发的心理异常;有的人则是想象变态引发的心理异常;还有的人是人格变态、性行为变态、逻辑推理能力变态等引发的心理异常。因此,“变态心理”并非等同于心理的全部异常。许多变态的人,其智力及社会心理活动都很正常,只是在某一活动对象上或方式上不同于常人。因此,变态心理者多数都具有行为责任能力。
此案的犯罪人的举动我们可以确定它不是常态的心理作用下的结果,是一种变态的心理,而且看他的对象均为女性并有侮辱女性的行为,犯罪人可能就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引起的性行为变态,所以我们可以定性它为一起性变态杀人案件。
犯罪人的动机和目的
诸多变态杀人犯的杀人动机可以分成几类:
1、想出名,很多谋杀著名人物的犯人是为了出名,是一种畸形的心理,渴望被人注意;
2、从小生活环境和背景的影响,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良好的教育,充满暴力的电影以及游戏,童年的一些阴影,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变态,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少与人正面接触,给人感觉很礼貌,但是内心没有向任何人袒露过,其实是因为心里有障碍,逐渐扭曲导致变态;
3、智慧表现欲,犯罪者有着聪明的头脑,骄傲,有极强的控制欲,一面不断计划改变和工致外部的世界,一面强迫别人赶不想干的事来满足自己,通过设计精巧的杀人过程来满足自己第亿智慧表现欲;4,生理上的原因,生理上的不足或是缺陷会导致人自卑,自闭,如果没有正常的调整和引导这样的情绪,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一种扭曲,特别是活在旁人异样的眼光了如果有过阴影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心理变态。
此案的犯罪人的杀害目标均为女性,且有强奸和割除乳头、阴部都多种侮辱女性的犯罪举动,我们可以认为犯罪人对女性极其仇恨。一个人的犯罪意识不可
能是在一时之间形成的,一个思想正常的成年人是不可能突然出现危险行为的,这种行为是有先兆的,应该是在童年或是年少时期身体或是心灵受过某种创伤,导致心理存在着阴影,它会从童年时代起就会出现征兆,并在其之后的生活中发展。犯罪人从小生活的家庭多半是一个不正常的家庭,父母没有给予良好的照顾和教育才导致变态的心理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推定犯罪人在少年或是童年时期可能遭受过来自女性的伤害,或是对女性有着丑恶的印象而引至他对女性的深恶痛绝,才让他希望通过杀害和侮辱女性来发泄他的仇恨。
在九个被害人中,虽然只有三名被害人被强奸,但是其他几名被害人也被犯罪人用其他手段进行了身体上的侮辱。几乎每个被害人都被将上衣拉至双乳之上或是下身被脱光,更有残暴的被割阴部,所以犯罪人的整个犯罪活动都和性有关,但是为什么没有对九名被害人都进行强奸?我们可以推测判断犯罪人的生理功能不健全,性功能有间歇性的障碍,在无法实施强奸的情况下,他就会利用其他手段来侮辱女性,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实现变态的满足。
几年前的一个案例,一名北京大学生李义也是性虐导致心理畸形,然后开始报复,虽然在此之前他就有因求爱不成而产生的杀人举动,但是最终严重的两年连续杀六人并均割下生殖器管以报复的变态举动仍是由于性虐而引发的心理畸形。
此案的犯罪人很可能和李义的情况有类似,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里,没有得到父母良好的照顾,而且很可能是因为母亲的某些举动而对女性这一形象有了丑恶的认识,并且有着生理上的缺陷,因此从小就有阴影,对女性更加仇视,而起了报复女性的念头。而且这还是一种很严重的阴影,不再是一般的发泄过就了事的仇恨,才能驱使他在十四年里不停的连续杀害了九名女性,并没有收手的打算。他已经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犯罪人。
犯罪人的个性
这种心理变态的犯罪人平常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内向,话少,孤僻,但是会对某些事物偏执的专注,能够专心做事,并且有耐心。
犯罪人在小时侯就有着严重的心理阴影,无处排解,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敢和人交谈。到了青春期后,开始对异性感兴趣的时候,可是犯罪人由于固有的阴影和生理的缺陷更加自闭,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障碍与冲突:一方面是生理需要的迫切感;另一方面则是心理上的恐惧与紧张。因此,在童年时期就有的心理问题发展到成年时期就导致其发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这正是解释为什么犯罪人在20多岁才开始系列的杀人。
但是要注意的是犯罪人有着很高的智商,可以14年连续做案却不被发现,且有的案件间隔六年之久,可见该犯罪人的耐心和冷静程度。
侦破方案
这是一宗持续时间相当长的系列杀人案,并且犯罪人极其成熟老练,犯罪智商极高,警方耗费大量的精力才确定了犯罪人的一些简单资料和相关特点,是一起很难侦破的案件。
应该先缩小嫌疑人的范围。
我们单从手中简单的资料来看,九起案件中有六起发生在白银市的白银区,两起是供电局的员工家,一起是棉纺织厂的女工。从十四年来犯罪人都一直坚持
在白银市做案可以看出他是在自己很熟悉的地方做案,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居住在白银区或是因为某些原因对这个区很熟悉,这样缩小嫌疑人的范围。
警方已经对犯罪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确定,对其身高年龄有了大概的认识,而且是长期在白银居住,并有独居条件,与内蒙古包头市有一定的联系,我相信警方已经有一个大概的嫌疑人范围,现在只要进一步的进行缩小确定的工作。
长达十四年的系列杀人却没有被抓获很可能让犯罪人的心理得到一种异样的满足,并且有一种挑衅的想法,继续做案却不被抓就成了他变态式平衡心理的方式,所以我猜测他如果要继续做案很可能还是会在白银区,所以,应该在整个白银市加强监控的同时加强白银区的监控,并且鼓励市民提供线索,加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监督。
这类犯罪人不太可能在犯罪现场留下太多线索,我们很难根据什么确定的线索直接锁定嫌疑人,也更不可能当场抓获,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在缩小后的嫌疑人范围里不断的排除来确定嫌疑人。
确定嫌疑人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审讯。犯罪人是个智商很高的,很狡猾的人,做事相当的冷静和有耐力,对他进行审讯很是有难度。一定要在审讯前掌握嫌疑人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经历,找出他的心理阴影之处,方便攻击他的心理弱点。同时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审讯的过程中一定要稳住审讯方的气势,占住审讯的优势和主动,随时保持冷静,当面对的是如此可怕的犯罪人。强奸(又叫性暴力、性侵犯或强制性交),是一种违背被害人的意愿,使用暴力、威胁或伤害等手段,强迫被害人进行性行为的一种行为。在所有的国家,强奸行为都属于犯罪行为。当被害人因为酒精或药物的影响,而无法拒绝进行性行为时,与其发生性行为也被视为强奸。(比如使用药物麻醉女性后,与其发生性行为,事后证实该性行为不是该女子自愿的,也属于强奸)。
性虐待 在性交前或同时,对性对象施以精神或肉体上的折磨而从中获得性的满足;或主动要求对方对自己施加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以获得性快感和引起性冲动,有咬、掐或恶言辱骂;稍重的可能把性对象五花大绑,戴脚链手镣,甚至皮鞭相加等;最严重会虐杀致命,从杀人行为中获取性快感。
性心理变态,或性欲倒错、性癖好异常,是一个心理健康名词,用来指称对某些物体或情况会产生性渴望,而那些物体或情况并不属于社会规范下的性渴望/性活动模式。而这种性渴望可能会妨碍个体进行带有感情互动之性活动的能力。
其他可能的中文翻译还有性变态、性倒错、性偏差、性偏好、性癖好、特殊性癖好等等。所有的这些词通常都被使用在具有负面意涵的脉络下。
这个词常被用于不同的领域。儅它被用于心理学或者是性学时,仅仅是一个中性的学术术语,指非典型、非常规的性兴趣,譬如:
露阴癖与窥阴癖在一定程度内被认为是很多人积极的性生活的一个部分;
异装癖,恋阴癖,嗜尿癖是一些无攻击性的性喜好,在西方正渐渐被人接受(当然更多的时候人们仍然倾向于隐藏这些喜好)。如果癖好人没有罹患官能障碍,精神疾病,没有人会为此受到伤害;
性虐待癖与性受虐癖不具威胁或危险暴力,这取决于虐待的程度以及是否双方自愿
恋童癖在西方社会普遍被认为是触犯宗教禁忌的,遭法律起诉。
性偏好障碍在临床医学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它也会导致正常的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这取决于个人对于文化与时代的观感)。
在DSM-IV中定义了一些潜在的性欲倒错行为,包括:
露阴癖:从被人关注中获得性愉悦
恋物癖:对特定的物件产生性吸引
摩擦癖:从与别人摩擦中产生性愉悦 受虐癖:从被性虐待中获得快感 恋童癖:对儿童产生性吸引 萝莉控:对女童产生性吸引 正太控:对男童产生性吸引
虐待癖:从造成痛苦中获得性愉悦 窥阴癖:从观看其它人中获得性愉悦
无限推理(各网友)
1、不会是外地流窜作案。从被害女性的身份、工作单位和遇害地点可以看出来的。凶手应该是那个“大院”的。小时候没生活在“大院”或者厂矿区的,是不会有那种感受的。比如兰炼、兰化,自成一区。俨然一个小城市。白银也是那个情况。凶手应该是那个“区”的。这就是所谓的大院情节。即从小生活在那里,对那里真的很熟悉。因此连犯罪也不会离开那种社区。其实对凶手来说,这种形式的犯罪是一习惯。
所以中间有四年时间没有动静,应该是暂时搬离了那个社区,有的网友说去外地上学,有可能,或许搬家、外地进修、调动工作都有可能的。
2、对凶手来说,真的是一种习惯。他使用的手法居然相差不大。上身的衣服在胸上,下身的衣服在膝下,然后刀刺的部位。就好象一个少年常使用的手淫方式,最早的时候使用左手,以后经常使用左手。或者说最让他熟悉和舒服的就是那种方式。受害者的年龄也相仿。那是一种习惯。
3、他比较熟悉女青年的活动规律。是因为家中有这样的年轻女性。或许是她姐姐吧,就是一个女工或者女护士类似工作的,经常三班倒什么的。因此某个时间点下班后会回家休息。他是比较熟悉那些时间点的。九十年代,独居的年轻女性比较少。因此发现和报警的时间应该离遇害的时间是不远的。可以看出,不是象传言里所说大部分在晚上,很多都是白天。刚好是她们下班回去休息的时候。
4、他为什么一直采用那种方式呢?电影里学到的?看到某个女人曾受到相同方式的攻击?从88年到94年,5、6年时间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说明他还在自责中。94年再到98年,又是4年时间。变成了一种习惯,其实用了10年时间。用“自责”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成长”。经过10年的成长。他从心理上接受了而把它变成了一种习惯。不再是前两起的回忆和缅怀。这个男
人应该年龄是不大的,是在成长之中的。
5、可以查查在这些案子之前有没有类似的案件被凶手目睹而仿效的可能呢?如果没有,很可能他的第一次下意识的选择决定了他以后相同的处理方式。因为第一次杀了人所以以后都先杀掉或者最后都杀掉。
6、第一起遇害者23岁的是最漂亮的年龄。她有弟弟吗?我觉得她可能没有。有表弟堂弟吗?或许有。院子里有比她小一些的年轻男生吗?或许有。
好象前面的案例没提强奸,而后面是有的。凶手的生理也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那个小女生代表了他8岁时无意看到或自我成长中挡不住的某种身体的早熟和心理的变化,而8岁那起案例后才是真正的转变。
7、我倒并不认为他是性变态。倒象一个笨拙的小孩。他第一次觉得宽的牛肉面好吃,以后他只会点宽的牛肉面吃。
8、如果在居民楼他可以用刀逼着进别人的家门,那么最后一例在宾馆,一个女人会容易被胁迫(好象楼道一般有摄像头)吗?一个老男人会使她轻意地开门让他进去吗?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中那些阳光灿烂笑脸的小男生很容易让大姐姐们失去了戒心。假设88年时候他十七八岁,现在他三十七八了。他在做什么呢?希望2002年真的是没有再作案了。
9、他对每个受害者进行跟踪,他进行长期跟踪的时候不会随身带刀,因为在风声很紧的情况下,随时可能会遭到盘问。所以,只有他确认受害者单独在家的时候才取刀动手。那么,他在市区内一定有一个落脚点距离所有发案现场都很接近,或者,他有一个单独的交通工具,但我比较倾向于或二者兼备.(呵呵,多说一点,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因为他至少两次割走了被害人的双手,当然,如果只是拿走皮肤,阴部什么的至少还可以隐藏,但是两只手这么大的器官,就很难掩藏了,所以,他 一定要最快回到自己的据点)
那么,98年7月30日发生了什么呢?如果我以上的推论还有一点合理的成分的话,那么,我想当天应该是这样的:凶手跟踪了一个女子,确认无误后,回身准备去取作案工具_刀.但是这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机会下手了,也许该人的家人回来了,也是这女子又突然外出了.但是,这时候,他的犯罪欲望已经按捺不住了.所以,他甘冒危险,进了小女孩的家里,杀死了小女孩并实施性暴力_至少是第一次有证据的性暴力.请注意:小女孩被害的时间是7月30日的下午6点左右。那正是热闹的盛夏,是单位下班的时间.选择这个时间做案,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他做了,而且手法异常,这说明,做这起案件的时候他没有往常那么冷静,直接表现出了冒进和急迫.
那一天有另一个女子侥幸逃脱了魔掌.而那个小女孩成了替死鬼.而想要进入只有一个小女孩在家的房间,是需要一点特殊性的.虽然小女孩比较好欺骗,但是我觉得在那个城市传言盛行的时候,一个陌生男人想要进入一个女孩的家还是有点难度.而且,按照这个凶手的心理分析,这个女孩也肯定不是随机选择的,他不会冒危险去敲开一个家门.我认为,他当天肯定知道这个小女孩的家里没有别人,而且明确的知道其他人不会在6点左右回家.还知道这个家人会放心的给他开门.但是,他没有想到是小女孩在家.
试想,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在那样的时候想到去找一个小姑娘,只有想到找大人才比较合理.小女孩在家,只是个偶然.所以,他的做案手法才会如此奇怪而仓促.一边急不可奈,一边潦草了事.只有一个指向:他是这家的熟人,而且是很熟的人.请再次注意,这个小女孩的背景:白银供电局职工曾某年仅8岁的
女儿苗苗!这和众多网友的分析不谋而合.好,第三次回到皮带的问题上,如果这个男人是随机选择了这个女孩的家,那么,就象我刚才说的,他可以使用皮带,就可以使用刀,即使不是他自己的,也可以用死者家的.但是,他没有用刀,而是用了皮带.而且,他没有割走小女孩的任何部位,而此前的两宗和此后的三宗案件中,他都取走了死者的部分东西.
他是熟人.在杀死这个小女孩的时候,还是有一点感情的.他本来是想找这家大人,也就是小女孩妈妈的,但是阴差阳错,又急不可耐,所以,他对小女孩居然还有一点愧疚.我说愧疚是指他的内心状态,前面说他急迫是说他的情绪.其实二者是一致的。
10.这个凶手是白银供电局的职工,或者是有关人员.因为他对供电局好象比其他地方都熟悉,小女孩一案表现的尤其明显.94年也就是第一起案件事隔6年之后的第二案,就是在白银供电局,和小女孩是一个范围。
11.这个凶手的居住地就在小女孩家附近的地点。
12.他不会是独居的,独居的男人太容易遭到怀疑.他应该有一个亲人,但是这个亲人又不会破坏他的事.比如一个瘫痪的父母亲或者妻子之类的.这样,他还可以表现出孝顺孩子或神情老公健康的一面,逃过怀疑.
13.他小时侯不住在市区,而是在西北乡下,他会杀牛羊,因此他固执的相信只有割喉是杀人的最好方式.
14.他是在88年左右,就是第一起案件发生前不久进到市区的.那时侯他还小,也许是小学毕业左右.第一次做案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但是令他惊恐,所以,其后他收敛了6年.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上学.在家长的监督之下,没有机会,也没有想法.6年,恰好是从上初中到高中毕业的阶段.
15.他年纪很轻,不会太老.我认为他至今年纪也许只在33-36岁左右,不会超过40岁.超过40岁还独居就太容易被怀疑了,我想,该市的警察早就把这类人查了八遍了吧。因为,杀死小女孩是他第一次有充分证据进行性犯罪.也许此前的案件他实施过但没有留下痕迹而已.但是这说明有可能他是从这一年开始具备了实施性暴力的自身条件.这是由于他自小在乡下长大,发育比较早,但性成熟比较晚,而且自幼形成的乡土习惯观念也对他的性意识有约束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小学小、初中前后就已经杀人犯案了,因为他比同学的孩子都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他遭到城里孩子的歧视而导致变态.
16.他喜欢刀,而且有很多把刀,他喜欢把刀拿出来摆弄.因为他来自乡下,他孝顺,他深情,他表面单纯,他喜欢玩刀光明正大。
···········
总结
甘肃省白银市的警方出资20万悬赏来寻找线索,可见这个犯罪人对社会的危害有多大,白银市民众人人自危,活在恐怖之中。该犯罪人行凶手段极其凶狠,造成影响极其严重,犹如一个不定时的炸弹,将他绳之于法已是当务之急。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么一起性变态系列杀人案,在侦破和审讯的过程中都要十分重视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及其变化,掌握审讯的技巧,这应该是一起靠心理分析侦破的案件,同时还需要公安人员和群众的密切配合。
凡是人类所犯的案件没有完美的,一定有破绽。不是没有破绽,只是缺少发现破绽的眼睛,我们需要更多的潜心分析和发现。
结语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脆弱的也是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猝不及防的意外,再高贵的生命都显得那么苍白和无助。在这时,生命是没有高贵和贫贱之分。
“任何言语都表述不了我和丈夫在这从天而降的灾难中的绝望和悲伤,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楚让我刻骨铭心地体验到了什么叫‘生不如死’,向来坚强的我在这巨大的灾难中,在恐惧的阴影和难以自拔的凄苦中已使我对人世间产生了厌倦。女儿和我早已融为一体,我曾和丈夫两地分居整整19年,相依为命的独生女儿犹如我躯体中的组成部分,她是我一生的期望和寄托。女儿的不辞而别匆匆离去,已把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带走,剩下的我只是一副在机械运行的空荡躯壳”,“一句话都没有给我们留下的女儿啊,你的无辜,你的含冤而去给父母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委屈,遗憾和痛苦。奔腾不息的江水,你带走了我的骨肉却带不走我不尽的悲伤„„”这是她大型文集中的一篇专集《生命中永远的痛》——“祭女儿”中的片断。
生命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又有多长?生命的价值又在那里?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然而面对死亡,爱情又怎能存在?逝去的人化做了泥土但留给活着的人却是永远的遗憾、痛苦和回忆,只有随着时间而慢慢淡忘,这对于亲人们来说又是多么的难啊。
男人们时常把功成名就,当作一生的荣耀,不惜透支本来就不堪一击的身体,女人们为了保持身材,留住美丽,不惜用健康作代价。
为了你的亲人,这不仅要善待自己的身体,而且要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有防范意识。让我们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吧,生命是宝贵的!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法制道德的思考
禄劝综合高中:谭国鹏
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少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未成年人和青年一样,都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性大。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几点对策意见:
一、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构建全社会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系统;
三、把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预防;
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五、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六、成立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机构,探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新思路,新模式。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 1
绩,但由于我们一些人对新时期青少年违法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措施不力,致使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增多,形势不容乐观,这不能不引起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严重关注。青少年犯罪成为多年来困扰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依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
一、类型集中,主要是盗窃,抢劫,伤害,绑架,诈骗,流氓,贩毒吸毒等。
二、暴力型犯罪更为突出,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三、团伙犯罪增多,且犯罪 呈上升趋势。
四、违法犯罪史较长,厉根性,反复性较大。五 违法犯罪低龄化,智能化,科技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六、毒品犯罪,“淫黄”犯罪和因吸毒,嗜赌诱发的犯罪日益严重。
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方面:
一、社会环境严重污染,腐朽思想的侵蚀,渲染色情,传播犯罪手段的媒体物质以及封建文化的蔓延都在腐蚀青少年。
二、教育失误。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失当,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导致育人的错位。比如:重智轻德,或是采用极端手段,导致一些学生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有的家长只顾挣钱,对子女放任不管,或是管教不严;有的家长向子女灌输不良意识;有的管教不当,走向极端。还有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三、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制
教育工作薄弱,使不良意识和腐朽思想趁虚而入,使青少年价值观混乱,道德失范,文盲加法盲,自控失效,以至行为越轨犯罪。
四、打击不力,犯罪分子有恃无恐。有的政法干警执法不严,执法水平不高,办人情案,金钱案,重罪轻处,以罚代刑,导致一些违法青少年气焰越来越嚣张。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必须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把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全社会必须构建归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立体网络。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饿综合反映,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青少年加强教育,既是家庭、学校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和义务。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条龙”教育体系,形成纵横交错、互相联系,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系统化、科学化、网络化的教育结构,动员全体力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巨大合力,运用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教育。
采取积极措施,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作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要下功夫做好中学阶段的双
差生,流失生以及社会流浪儿童,社会闲散青少年,下岗青年职工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根据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设置法制教育课爱国主义和教育课,做到学习有教材,任课有老师,课时有保证,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法制道德意识。使广大青少年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增强道德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文化,不良思想的侵蚀。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使青少年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反对和抛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净化社会风气,净化校园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力量,坚决查破教唆、拉拢、诈骗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残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案件,依法从严处理:抓好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的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充分利用新刑法,刑诉法,依法从重从快惩处犯罪分子,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有必要成立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机构,开展青少年犯罪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探讨教育青少年的新路子、新模式,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这项研究工作纳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轨道,加强领导,从各方面给予支持,使研究系统化,理论化,多出成果,为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创造更多成绩。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不断进行模式创新,以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忍辱负重,不辱使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