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业发展状况

时间:2019-05-13 22:1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采购业发展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采购业发展状况》。

第一篇:采购业发展状况

一.采购人员的职业现状以及发展

随着跨国采购,联合国采购,全球采购等新生事物频繁出现,采购也成为了企 业营销物流链的关键环节,生产型的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40%-70%进行原材料,零部件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只有通过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的采购协同作业,供应链系统方可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时降低库存成本。采购师可以在企业中充当一个杠杆的作用,他展示能力大小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衰败。采购人员能采购到最低价格的原料事实上已经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生死存亡。这个领域的人才也愈加抢手

*采购员发展前景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加工厂,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国际采购巨头纷纷将中国地区作为自己跨国采购业的基地。采购人才是中国地区最缺行业之一。国家采购、企业采购、政府采购这三大需求,已经快速催生采购管理队的迅猛成长,并由原来的区域性向全球性采购迈进。一方面,大批外资、合资企业涌入,它们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采购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众多国内企业也必须迅速提高自身采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冲击。因此,对专业采购人员的争夺成为企业竞争的战略之一。那些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采购人员,已成为我国目前非常紧缺的人才。很多跨国公司在加速扩张的同时,也在拼命 “挖人 ”,从高级管理者到普通采购人员,无不成为被挖的对象,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呈直线上升趋势。依据国家权威媒体的报道:未来 3-5 年,我国专业采购人才需求量约为 100-150 万,而目前该领域正规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高等教育尚属空白。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只有生产和销售才是利润中心,而采购是当然的 “消费中心 ”,但如果由专业人才,采用科学的采购方法,就会少花钱,就成了 “利润中心 ”,而且少花的钱都是纯利润,有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成本每降低 1%,销售收入就会增加 16%,从而使采购成为撬动利润的白金杠杆。

在国内,目前采购从业者的薪金水平呈现 “水涨船高 ”的趋势。某招聘网提供的今年第一季度薪酬报告显示,东莞地区采购人员每月平均薪资在 4000 ~ 10000 左右,国内在 3200 元左右。外企人才交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大城市的职业采购经理的平均月薪都在 7000 元以上,在外企工作的职采购经理年薪在 15 - 20 万。(以上数据可能略有出入)

至于采购人员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多条职业通道可供选择:一,走管理之路,做一个职业的采购经理人,现在的职业采购经理人的报酬不菲;二,升级采购到做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企业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也会有丰厚的报酬;三,自主创业,采购工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接触的人多,了解的信息多,如果你能把握和利用好这些资源,自主创业并非难事。目前报考采购师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据国家紧急人才办公室的调研数据显示:未来3-5年,我国专业采购人才需求量约为100-150万,物流采购专业人才成为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市场对于采购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采购从业者的薪金水平亦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摘自采购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网

第二篇:中国奶牛业发展状况

中国奶牛业发展状况

摘要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牛业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措施。奶牛饲养业是现代国家农业的核心行业,大部分发达国家乳业产值一般都占畜牧业总值的1/3以上;我国奶牛业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从建国后开始发展,到80年代后的大发展使我国奶牛业的乳品工业成为一个高效的独立产业。不过我国奶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相当严重。一方面如奶源紧缺,人均乳品消费量低,国家政策的倾斜,因此我国奶牛业仍具有较好的前景,仍是目前的朝阳产业,一方面奶制品质量较差,奶牛养殖结构不协调、牛奶加工及销售模式不完善、奶牛的产量虽然得到提高但相比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牛奶企业的信誉存在危机,奶农的养殖信心危机,消费者信息危机等,都制约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关键字:奶牛业发展迅速制约

前言

我国奶牛业从建国时开始起步,但发展一直较慢,1949 年建国时,我国只有12 万头的奶牛。建国后,我国奶牛业稳步发展,但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奶牛业发展停滞,还一度回落。我国奶牛业产品从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其中1978年,我国仅有奶牛及改良牛47.5万头,总产乳量97.1万吨泌乳母牛单产水平3000kg,人均10.1kg;2007 年,我国奶牛存栏1 218.9 万头,比1978 年增长了24.7 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3 633.4 万吨,比1978 年增长了36.4 倍,年递增率为13.3%,已跃居世界第3位;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4800kg,比1978年提高了60%,人均27.5kg,比1978奶牛增长了1.7倍(徐娜,2010),但是离世界发达国家人均100kg以上相差甚远,奶牛产值业约占畜牧业的5%相比发达国家35%差距较大。虽然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靠增加奶牛的数量来提高产乳总量,奶牛的平均产乳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则每年的奶牛数量在递减,而牛奶的产量去保持稳定或递增,如美国1950年奶牛2190万头,总产乳量5289万吨,2004年奶牛头数为901万头,总产乳量达7748万吨,奶牛年平均产乳量达到8599kg(徐娜,2010)。同时由奶牛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市场的大量需求给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产品

质量监管力度不严导致更多的掺假造假。2008 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国奶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奶业遭受了重大挫折。奶农的养殖积极性、牛奶企业的诚信、国家的公信力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经过近三年的治理整顿,当前奶业生产有所恢复,由粗放增长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高质量奶源建设严重滞后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现代奶业任重道远。

我国奶牛业现状分析

一、奶牛养殖生产模式

目前,我国约有1400万头奶牛,年产3400万吨。奶牛饲养量和产奶量年增长率均为10—15%,主要是靠增加奶牛饲养量来获得。中国仍要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进口大量的奶制品。

1、养殖分布不平衡由于荷斯坦奶牛耐寒而不耐热,牛奶的生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北,而主要消费地区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带来的不良后果是: 北方的草资源和水资源逐渐耗竭,奶源过剩,原料奶价格下降;南方鲜乳供应受限,许多地区只能饮用常温保存奶或含奶饮料,或用奶粉替代, 所以“大头娃娃”和“结石娃娃”在南方出现最多。

2、养殖模式以散养为主奶牛养殖规模小,单产水平低。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模式是农户散养,平均饲养规模为7 头,占奶牛饲养量的60%;国营农场一般养800到2000头奶牛,通常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奶牛头数的8%;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此类牛场一般1000-10000头奶牛,通常要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奶牛头数的30%,主要通过合同方式收购,形成了所谓“公司+农户”模式,但是由于企业与农户只有合同关系,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就可能出现合同违约问题。

3、忽视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除了自然死亡外, 没有淘汰低产牛,有悖于科学生产理论。奶牛屡配不孕,产奶量愈来愈低;饲养只重视精饲料, 不重视青粗饲料, 许多地方采用精料加稻草的模式, 既浪费精料,又影响牛奶品(乳蛋白质偏低);在疾病控制方面, 一些地方的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都没有控制,要么不检疫, 要么检疫后不淘汰。

二、牛奶的加工与销售模式

1、在牛奶加工方面

①片面追求大规模。因为追求规模, 原料供应不足, 这种现象在南方省市特别明显。南方某省乳品加工企业设计加工能力达300万,t 而年产原料乳实际不到16万t 迫使加

工企业向邻省收购原料乳, 既增加了运输成本, 又无法保障原料质量, 还刺激奶农将挣钱的希望寄托在涨价而不是提高生产水平。

②产品结构中的保鲜乳比重较低。产品结构中保鲜乳比重偏低, 主要受原料奶来源制约。在南方, 因为原料乳不够, 只好从北方或国外运来奶粉进行二次加工, 生产常温保存奶, 或者生产含乳饮料(用少量原料生产大量产品);在北方, 因为液态奶市场有限, 只好加工成奶粉, 供南方二次加工。例如在2007年, 全国牛奶产量3 525 万,t 生产了346.5万t干乳制品, 相当于2 888万t原料乳(81.9%)用于生产固态奶, 即使在乳制品出口较多的澳大利亚, 也只有约一半的原料乳用于生产固态奶(主要供出口)(甄妙,2009)。我国现阶段乳制品进口多于出口, 固态奶比例如此之高, 实在是在浪费资源,并损害消费者利益。

③产品包装偏小。液态液包装以200 mL规格占比例较高, 包装成本偏高, 使我国消费者实际花费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加工企业也没有好处, 受益的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包装部门。

④奶制品加工技术仍然薄弱。牛奶加工类型少,品种单一,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鲜奶的一半用于生产奶粉,主要是加糖奶粉。我国现有奶制品加工企业1 600 多个,中小企业占九成以上,大部分技术装备水平低,产量质量不稳定。

⑤产业化组织程度还需提高。奶牛养殖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技术与管理水平低下。六成以上的鲜奶仍然由小型乳品企业加工处理。导致奶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仅有30%,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虽然出现了一些注重奶源基地建设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但还处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阶段,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2、在牛奶销售方面

市场消费是奶业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奶业能否持续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培育开拓奶类消费市场, 把乳制品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但从目前看, 我国奶业市场需求潜力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根据2007年版的《膳食指南》每人每天应喝奶300 g, 是目前实际人均消费量的3.9倍。当前我国农村不是没有饮奶的需求, 而是没有消费能力。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 收入每增长1%, 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随着经济的发展, 乳品消费将愈来愈多。保鲜奶在所有产品中是营养价值最高的, 加工成本是最低的。发达国家喝保鲜奶的比例相当高, 美国是

99.75% , 加拿大是99.9%, 英国是98.92%, 而我国仅为29.62%。保鲜奶可大量使用循环型的玻璃瓶等包装, 将对节约资源、减少城市环境污染起积极作用。有关专家对南京卫岗乳业巴氏杀菌奶玻璃瓶进行了统计分析: 公司几十年来已累计生产了160亿瓶保鲜奶, 如果全部使用无菌纸包装, 将消耗8.68万t的纸, 相当于耗费0.467万公顷的森林(蔡敬东,2006)。因此保鲜奶包装既节能又环保, 所有这些预示着我国保鲜奶的发展存在极大的空间。

三、奶产品质量

由于奶源需求大大高于供给,奶源质量问题至今尚未得到保障。

1、养殖基础薄弱。奶业公司+奶农+奶户的产业链模式断裂,难以形成一体化,没有责任主体,这是奶粉事件的主要原因。一条完整的奶业产业链共包括良种繁育+饲料销售+奶牛养殖+原奶收购运输+乳品加工+经销营销+超市零售+消费者购买八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果把产业链比喻为奶业大厦,无疑奶牛养殖是整座大厦的地基,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环,但恰恰是这个最基础性的环节却一直处于最弱势地位,奶农承担的生产风险最大,获得的利润最低,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最少。而且大多数奶农是多种经营的小农户,除了养牛之外还要干其他农活。多数农民都是刚开始养奶牛,对奶业相关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

2、我国奶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奶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牛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清洁等问题。导致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

3、国家的监管力度不严,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一是对乳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 标准体系不完善, 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存在漏洞;二是对奶站的监管缺失, 对掺杂使假、压级压价等行为打击不力, 致使奶站运营管理混乱;三是法制建设滞后, 行业指导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致使民众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质疑。国家曾经对一些口碑好、质量高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实行免检, 使一些乳制品企业有机可乘, 利用一些方式来使自己的产品看起来优质、做市场领袖并且还要节省成本, 达到赢利的最终目的。他们不是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来以质量取胜, 而是利用某些不正当方式来达到目的。因此, 政府乳品质量管理和监管方面的缺失是这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结论

1、中国的奶牛业正在快速发展,以满足庞大的人口饮食习惯快速变化的要求,仍是我国的朝阳产业。

2、中国的产奶量将继续增加,但仍跟不上需求上升的步伐,这个缺口仍需要由进口奶制品来填补。

3、我国的养殖生产模式以散养为主,生产效率偏低,南北差异较大。

4、中国奶牛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产业链仍然长而复杂,缺乏奶牛饲养管理经验和技术,受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华中和华南地区)。

5、中国乳制品质量仍然得不到保障。

五、建议

1、恢复消费者的信心, 重塑国产奶制品形象。

2、整合奶业价值链, 保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

3、强化企业的自律意识, 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4、推进科学饲养机制, 提高养户饲养技术,实行规模化饲养。

5、完善乳制品质量监测, 加强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娜.美国奶牛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0(11):40-43.2.甄妙.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 J ].经营管理者,2009,(13): 122.3.蔡敬东.巴氏杀菌奶消费与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乳业,2006,(9): 27-28.

第三篇:肉牛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年,我国牛出栏量为332.2万头,产量仅26.9万吨;XX年,牛出栏5602.9万头,牛肉产量达到750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XX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资料,XX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1.35千克,花费金额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8.72千克,支出额为208.9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0.41千克,支出额为8.01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

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XX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4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生产成本与效益。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1.22元的利润。目前,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按现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天出栏,每头牛获利在200至600元不等。

二、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XX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1亿多头,年产肉量只有711.5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1亿头,年产肉量为1131万吨,是我国的1.6倍。其原因,除了我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低的原因。XX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200.7千克,日本为406.5千克,美国为331.7千克,我国只有135.2千克,可见差

距之大。

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

业化链条。

三、发展我国肉牛业的有利条件

1.国家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政策支持。XX年以来,国家除强化对粮食安全的行政和政策支持以外,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投入。

2.小康社会对多样化牛胴体分割肉的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说明,进入小康社会后,牛肉市场出现旺销形势。当人均收入超过1500美元时,优质牛肉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目前,牛肉进口最多的是广东、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上海和北京等地,总额达5300.12万美元,占全国牛肉进口总额的99.49%,且大都是沿海地区。

3.有机肥生产与肉牛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育肥牛的有机粪肥含大量的磷、氮、钾微量元素,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肥田,促进农业发展。我国有机肥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结合牛场建设生产有机肥,既能支持各种植物生产体系肥料的需要,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4.肉牛生产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契机。为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将是建设绿色食品的优势产区,要使本地区成为未来牛肉生产的强势地区,必须促使肉牛生产和疫病防治体系相结合。

四、对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建议

1.借鉴奶牛良种补贴经验,实施肉牛冷冻精液补贴项目,推动肉牛生产。自XX年来,国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该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奶农选择优质冻精的积极性,加速了奶牛良种繁育的进程,实现了奶牛单产水平提高和奶农受惠的目标,对奶牛业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肉牛业,可以借鉴奶牛良种补贴经验,实施肉牛冷冻精液补贴项目,这可以带动肉牛饲养者选用优质冻精的积极性,提高优秀种公牛的覆盖率,进而加快肉牛改良步伐。

2.建立健全肉牛育种组织。肉牛的繁殖效率低,时代间隔长,依靠几个农场,几百头牛,很难开展育种工作。肉牛育种工作要靠全社会参与,建立育种组织,加强领导,组织全社会资源参与肉牛育种。

3.加强肉牛的科学研究投入.保护地方良种黄牛遗传资源,加快向肉用方向选育。在保持地方黄牛的维持需要低、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及浓厚的牛肉风味等优点的基础上,以提高生长率和个体产肉量为选育核心。建立黄牛肉用性能选育的分子育种体系,加快选育速度,借鉴日本黄牛、韩国黄牛的育种经验,最终育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肉牛品种。

可以先选育出具有肉用体型好的牛群体,形成一个具有基本特点,多肉快长的育种核心群体。利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充分发挥优秀种公牛和母牛的繁殖潜能,在保持中国黄牛肉质良好遗传特性的前提下,最终培育形成以生长快、尻部宽平和泌乳力高为主要征的品系,从而为配套繁育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种质资源,并在选育中得到保存和提高。

4.组建合理肉用杂交配套品种体系。在本品种选育和导入杂交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杂交品种组合试验,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组建黄牛肉用杂交繁育配套体系,组建稳定的三元杂交体系,提高黄牛胴体中高档牛肉的比例。在组建杂交繁育配套系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肉牛杂交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的肉牛育种经验,培育适合各地生态环境、饲养条件的种群(品系)。

第四篇:肉牛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年,我国牛出栏量为332.2万头,产量仅26.9万吨;2006年,牛出栏5602.9万头,牛肉产量达到750万吨,分别

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2006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1.35千克,花费金额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8.72千克,支出额为208.9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0.41千克,支出额为8.01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

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2001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4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生产成本与效益。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1.22元的利润。目前,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按现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天出栏,每头牛获利在200至600元不等。

二、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2005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1亿多头,年产肉量只有711.5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1亿头,年产肉量为1131万吨,是我国的1.6倍。其原因,除了我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低的原因。2005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200.7千克,日本为406.5千克,美国为331.7千克,我国只有135.2千克,可见差

距之大。

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

较晚,一般只重视牛肉增产问题,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我国的肉用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

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这些牛占存栏种公牛的93%。

据统计,全国种公牛站每年只能生产肉牛冷冻精液2000万剂,可配1000万头能繁母牛,而全国存栏能繁母牛有4000~6000万头,意味着人工授精量不到能繁母牛的1/4,每支肉牛冷冻精液售价1~10元,饲养种用公牛的经济效益很低,而且优秀种公牛在肉牛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国内地方品种虽然有独特的环境适应性和肉质鲜美的特性,但是由于生产速度慢、屠宰率低,农户都喜欢用进口牛来改良地方黄牛,地方黄牛冻精需求逐年减少,种公牛站经济效益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地方黄牛公牛数量急速下降。目前,全国种公牛站存栏鲁西牛公牛只有3头,秦川牛6头,南阳黄牛8头。与2000年相比,南阳黄牛减少了15头,秦川牛

减少了11头。

3.饲养规模小。我国的肉牛饲养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牧户饲养为主,一般每户饲养都是三五头,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尽管有些地区也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但他们出栏的屠宰牛数量十分有限,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也很小。据统计,2002年,内蒙古年

出栏3000~4999头和5000头以上的场(户)数各

有1个,而美国1/4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年出栏肉牛10万余头,最大的肉牛育肥企业年出栏30万头以上。

肉牛散养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闲散资金、农作物秸秆等,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有助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其劣势在于,饲料混杂,品种混杂,年龄

混杂,因而育肥期长、育肥效率低、育肥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牛肉的品质和规格难以统一。

4.产业化程度低。肉牛产业化是以国内外肉牛产品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流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重组,实施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成产业的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和产业市场化。

无论是企业数量、规模,还是加工能力,我国肉牛加工企业的水平都比较低,特别是缺乏一批规模大、前景好、带动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对全国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的有效拉动,这也是肉牛产业化链条难以形成的关键。国外大型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大都在几十万头,而我国肉牛加工企业却为几万头、十几万头左右,且不能满负荷运转,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据报道,2003年,内蒙古肉牛加工能力仅相当于牛肉总产量的42%,而牛肉实际加工率约为13%。

在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方面开展工作较少,市场开发明显不足。牛肉产品销售上,不分品种、性别、年龄,价格便宜,不能体现不同档次牛肉的不同价格。我国的肉牛基地和肉牛加工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有机、完整的产

业化链条。

三、发展我国肉牛业的有利条件

1.国家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政策支持。2005年以来,国家除强化对粮食安全的行政和政策支持以外,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投入。

2.小康社会对多样化牛胴体分割肉的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说明,进入小康社会后,牛肉市场出现旺销形势。当人均收入超过1500美元时,优质牛肉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目前,牛肉进口最多的是广东、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上海和北京等地,总额达5300.12万美元,占全国牛肉进口总额的99.49%,且大都是沿海地区。

3.有机肥生产与肉牛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育肥牛的有机粪肥含大量的磷、氮、钾微量元素,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肥田,促进农业发展。我国有机肥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结合牛场建设生产有机肥,既能支持各种植物生产体系肥料的需要,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4.肉牛生产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契机。为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将是建设绿色食品的优势产区,要使本地区成为未来牛肉生产的强势地区,必须促使肉牛生产和疫病防治体系相结合。

四、对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建议

1.借鉴奶牛良种补贴经验,实施肉牛冷冻精液补贴项目,推动肉牛生产。自2005年来,国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该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奶农选择优质冻精的积极性,加速了奶牛良种繁育的进程,实现了奶牛单产水平提高和奶农受惠的目标,对奶牛业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肉牛业,可以借鉴奶牛良种补贴经验,实施肉牛冷冻精液补贴项目,这可以带动肉牛饲养者选用优质冻精的积极性,提高优秀种公牛的覆盖率,进而加快肉牛改良步伐。

2.建立健全肉牛育种组织。肉牛的繁殖效率低,时代间隔长,依靠几个农场,几百头牛,很难开展育种工作。肉牛育种工作要靠全社会参与,建立育种组织,加强领导,组织全社会资源参与肉牛育种。

3.加强肉牛的科学研究投入.保护地方良种黄牛遗传资源,加快向肉用方向选育。在保持地方黄牛的维持需要低、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及浓厚的牛肉风味等优点的基础上,以提高生长率和个体产肉量为选育核心。建立黄牛肉用性能选育的分子育种体系,加快选育速度,借鉴日本黄牛、韩国黄牛的育种经验,最终育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肉牛品种。

可以先选育出具有肉用体型好的牛群体,形成一个具有基本特点,多肉快长的育种核心群体。利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充分发挥优秀种公牛和母牛的繁殖潜能,在保持中国黄牛肉质良好遗传特性的前提下,最终培育形成以生长快、尻部宽平和泌乳力高为主要征的品系,从而为配套繁育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种质资源,并在选育中得到保存和提高。

4.组建合理肉用杂交配套品种体系。在本品种选育和导入杂交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杂交品种组合试验,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组建黄牛肉用杂交繁育配套体系,组建稳定的三元杂交体系,提高黄牛胴体中高档牛肉的比例。在组建杂交繁育配套系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肉牛杂交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的肉牛育种经验,培育适合各地生态环境、饲养条件的种群(品系)。

5.德国弗莱维赫更适合我国肉牛杂交改良。弗莱维赫的特性:弗莱维赫源于德

系西门塔尔,由瑞士西门塔尔牛和德系红荷斯坦杂交,并引入部分其他品种牛的血缘选育而成。弗莱维赫体型大,额宽,颈短;体表肌肉群明显易见,体躯深;骨骼粗壮坚实,背腰长宽而平直;后躯发达,臀部肌肉饱满,呈圆形;四肢粗壮,球节结实,蹄部、系部致密,强健有力;母牛乳房发达,附着好,匀称紧密,乳静脉明显;毛色多为红白花,头部多为白色,部分带眼圈;前胸、腹下、尾帚和四肢下部为白色。

到2005年为止,弗莱维赫在德国已达1407的群体规模;母牛平均产奶量为6768千克,平均乳脂率为4.15%,平均乳蛋白率为3.53%;公牛均出生重45千克,500日龄体重达到650千克以上,平均日增重1400克。抗病力的增强,再加上耐粗饲的特性,有助于降低

饲养管理成本。德国在对弗莱维赫进行选育的100多年中,不仅注重产奶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保持并提高原有的育肥产肉性能。主要表现在对出生重、日增重、屠宰性状、分割性状、肉质等级等的选育。有研究表明,弗莱维赫在育肥产肉性能的表现上不亚于其他专用肉牛品种,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其特有的优越性。

相比荷斯坦饲养管理精细,对精料的需求高,防疫及疾病治疗繁琐,适合于大规模养殖;弗莱维赫由于耐粗饲,适应性及抗病力强,舍饲放牧皆可的特性,使得弗莱维赫适合于各种类型规模的饲养条件,饲养和管理的成本较低。

弗莱维赫的杂交利用。弗莱维赫尤其适用于其他品种牛的杂交改良,原因在于它均衡的乳、肉性能和遗传稳定性。无论是肉用品种牛还是乳用品种牛,通过用弗莱维赫杂交,都能够使其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并且不再拘泥于单方面的用途,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弗莱维赫与地方黄牛品种杂交,除了能改良初生重、日增重、屠宰率以及肉质等级等育肥产肉性能外,更重要的是其优秀的产奶性能能为犊牛提供充足的母乳。母乳充足可增强犊牛体质,增快生长速度,同时保证母牛正常的产后发情。从而克服纯肉牛品种犊牛母乳不足、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的缺憾。

由于弗莱维赫的乳肉兼用特性,以及抗病力强、耐粗饲的特点,德国很多荷斯坦养殖企业都采用弗莱维赫杂交荷斯坦,以改变其收益微薄的现状,期望达到更大的效益。德国的测定表明,弗莱维赫与荷斯坦杂交牛具有以下特点:新陈代谢稳定;体质健康;性能良好体细胞数低,抗病力强;适合舍饲及放牧;使用寿命长。此外,弗莱维赫与荷斯坦的杂交后代,体型显著增大,健壮,尤其是后躯明显发达,浑圆。肢蹄强健,胸宽,尻部、腰部等性状得到很大改善。杂交后代公牛育肥产肉性能明显提升,这样能很好的解决荷斯坦公牛犊增重慢、产肉性能差、销售价格低的缺点。同时,弗莱维赫与荷斯坦杂交后代母牛不仅保证了产奶量,有助于增加乳脂率和乳蛋白率,还减少了因防疫、人工、饲草料而带来的成本,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五篇:钢铁加工配送业的发展状况(定稿)

钢铁加工配送业的发展状况

物流配送是一种新兴产业,也是企业产生利润的第三源泉。对钢铁企业来讲,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先进的仓储、拉近服务距离、满足用户的需求、追求用户利益、实现双赢。国外一些企业瞄准中国的汽车、家电、电器、电子等庞大的市场纷纷来中国导找合作伙伴,合资和独资建立钢材剪加工配送中心,这一现代营销举措,使国内的一些企业逐步开始转变过去的传统销售和采购管理模式,也使得物流配送很快的在中国崛起。按照最终用户的要求,钢材的加工配送加工中心将钢材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等工序,把动态的钢材加工成下游用户所需的各种半成品或零部件,并通过其仓储、运输系统,及时地提供给最终用户直接使用。由于其具有社会化、现代化服务所产生的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对社会和下游企业的巨大效益日益体现,这种物流方式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物流的主要模式。

我国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全社会物流货物总值从2001年的19.5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0多万亿元,年均增幅近30%,但物流成本却降幅很小。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而生产成本中所含物流成本却高出他们两倍以上,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仍在20%左右,是美国不到10%的一倍以上。钢铁工业也是如此,虽然我国钢材产量已近6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的地位,但由于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尽科学,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等因素,零乱、分散、自成体系、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物流方式,凸显出成本构成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软肋,时刻威胁着企业的竞争能力,鉴于钢材不能直接消费,必须进行一定加工的特性,中国地域辽阔,钢材最终用户需求多样,传统的如集贸式的钢材市场流通模式,已无法满足下游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要,下游行业自己配置钢材加工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由于效率低、成本高,将会逐步被钢材加工配送的专业物流体系所取代。

一、国内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已超过300家,从投资和建设的角度看有5种类型:

1、国外企业在我国投资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近年来,国外钢铁企业在中国建厂,有针对性地设立钢材剪切配送中心,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帮助用户降低采购成本。如韩国浦项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建有板卷加工中心,加工能力达40万t;日本商社从1993年起在中国建立有29家钢材加工中心,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外资、合资和台资企业及一些较大规模的知名企业。

2、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投资建立钢材配送中心。如宝钢先后投资自建和合资在上海、天津、广州、杭州、青岛、重庆、沈阳、东莞等城市建立了钢材配送中心,年剪切配送能力已达到100万t。宝钢面对国际钢铁业的激烈竞争,选择与国际同行业的战略合作策略,2002年与国际知名公司日本三井物产签订了在中国共同发展钢材加工配送业的总协定和合资合同。据了解,未来5年内,宝钢的加工能力将达到250-300万t,加工配送中心将达到25-30家;鞍钢随着冷轧和硅钢项目的改造和新建,全面实施建立剪切配送战略,先后在上海、广东、山东、沈阳建立了钢材配送中心;攀钢也在广东等地建起剪切配送中心;武钢在90年代与日本三井合资在武汉建立了电工钢加工中心,近几年开始系统制定和实施建立剪切配中心的战略,目前拟在江苏太仓实施新建国内最先进、规模最大、品种齐全的物流配送中心;其它钢厂也正在考虑建立钢材剪切配送中心。

由此可看出,宝钢在国内已经建立了钢材剪切配送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了国内稳定的市场营销战略。同时看出,国内大钢所建剪切配送中心以家电、汽车行业配套为主,设备先进,剪切精度高、质量好,与用户形成了供应链。

3、使用厂家自建分条、模切、冲片、套裁、落料生产线。如造船厂、集装箱厂、大型汽车厂以及冰箱、空调、洗衣机、电机厂等自建有钢材加工车间,作为企业产品的前工序,用于落料加工。

4、钢材代理商投资建设钢材剪切配送中心。代理商利用在资金和服务手段上的优势,与钢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成为供需双方的重要中间桥梁。为了稳定钢厂和使用厂家的关系,代理商主动投资建立仓储和剪切配送中心,这一势头非常之快,设备的档次及加工质量也越来越高,国内一些专业仓库、铁路线已具备了专业仓储和剪切配送功能。还有一些民间自发投资建设钢材配送中心。这主要是在较集中的钢材交易市场附近由民间自发投资建设剪切机组用于在钢材交易时按用户需求进行剪切加工。

5、主要城市社会自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通过调查与分析,近年来,我国自建钢材剪切配送中心发展很快,加工能力已超过1000万t,主要以加工薄规格冷热板、电工钢、镀锌、锡板、彩板为主。

整体来讲,我国钢材深加工比重低。钢材本身的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与下游行业的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使用钢材的综合成材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可达50%以上,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而我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仅为10%~15%左右。由于钢材深加工比例低,使我国钢材的成材率和使用效率较低,也因此而失去了相当的市场,如何提高我国钢材的使用效率和成材率,改进钢铁行业的物流方式,加强与用户的战略合作,是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国内钢铁配送加工模式的发展

现代物流的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被我国钢厂所认知和接受以后,进一步推动和加速了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化,一批钢铁企业和经销商不满足由坐等到登门的简单转变,而是把营销触角直接延伸到用户对门,实行对用户“量身定做,量体裁衣”式的供给。于是,各种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形成蔚为壮观的新兴产业。通过对初级产品的延伸加工,根据用户要求裁剪和半成品以及零件成型制作,极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不但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扩大了应用领域,密切了供需间联系,增强了营销服务手段,增加了钢厂返回料直接回厂数量,同时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也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由钢厂、经销商以及外资合资所建立的各种规格、品种的钢材加工中心已达上千家,装备良好、功能较齐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规模企业200家以上,有些企业决策者已将物流加工配送放置在企业产品营销的战略布局的高度,视其为经营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管理与指导,有布局规划,有专项开支,有计划考核,有专业培训,有人力资源,有信息反馈,有整改措施,有现场服务的规范化运作正在建立与形成。

宝钢、鞍钢等龙头企业一批大手笔运作和探索,其中有的钢厂在全国布点已近30家,加工能力已占本企业社会供应商品材的1/4左右。我国钢厂、经销商等建立的各种物流加工配送中心,面向汽车、家电、电子、建筑、轻工、钢窗、办公设备、集装箱、船舶、公路等行业,开始与用户建立起广泛合作与服务关系,使产品供应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如宝钢在全国建成了21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其他大型钢铁企业近两年来处于起步阶段;流通企业建立了少数几家,如五矿钢材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3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今年镇江市在长江边上建立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中心。宝钢公司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经验是,加工中心选址应贴近用户,由于加工中心要为用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延伸增值服务,贴近用户的地理位置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有利于准确把握、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三、国内钢铁配送加工模式存在的矛盾

1、“开门迎客”与“关门制作”的矛盾

根据对现有加工配送行业的调研,多数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功能不齐全,产品单一,设备利用率差,效率低下,有些仅限于自营产品剪切,据京津地区走访,有剪切点的经销户近百家,服务手段仅停留在“笑脸+剪切”功能上,设备功能雷同,利用率不高,加工精度不高,投资回收慢,维护费用高。

2、服务功能的“单打一”与社会需求的“多功能”的矛盾

现代物流的概念引用热度不低,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所谓的物流加工配送,是通过几个环节的综合运作,整体达到降低成本,增强服务的目的。例如板材加工,用户常需要分条、横切、冲片、套裁、激光拼焊整体配套,同时按生产进程、时间、计划投放现场,达到加工配送目的,而这方面我们钢材加工中心很少能够去承揽,制约了服务链的延展。

3、国产设备的“傻大笨粗”与用户需要“精细加工”的矛盾

建立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已成为钢厂、经销商经营中的重要环节与手段,这是一个相当有前景的市场,但可惜的是国内制造行业对其的理解与认识还停留在一般化概念上,由众多水平不高,研发能力薄弱的小型制造厂生产的产品简陋,精度较差,非标产品占主导地位,既便有国有大型制造厂参与,所产设备仍停留在“傻大笨粗”水平,设备事故频繁,停工停时率高,尽管报价较国外产品便宜,但总体算账,成本并不低,这对向汽车造船配送等需要精细加工的项目是极大不适应,这需要设备制造,特别是中钢设备等名牌冶金专业化制造单位认真分析市场,研发出适应各钢种、规格加工的系列定型和定向设备,追赶与替代进口,配合钢厂以供应创造需求,扩大需求,推动需求。

四、发展钢铁的物流加工配送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尽管物流加工配送这种模式被越来越多企业接受,并努力实践,但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不可忽视:

1、选址是关键。因为选址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钢材剪切配送的生产和经营,选址时,首先要考虑企业产品的客户群在哪些城市和地区;其二应考虑靠近水路、铁路、公路等;其三与用户距离越近越好,与用户门对门最佳,这样可为用户降低采购成本;其四还应认真分析和了解当地的同行竞争对手的布局情况以及社会同类产品的客户、潜在需求、争取新的客户市场;其五应考虑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如广东地区是一个钢材加工集中度较高的地区,是我国家电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外家电知名企业都有在广东建基地的计划。预计未来5-10年广东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中心;又如华东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钢材需求量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钢材加工配送最集中的地区。再如其它地区的钢材使用厂家的个性化服务也是选址的一个重要因素。

2、加工精度、质量第一。通过对几家主要钢材配送中心的调研分析,可看出目前国内钢材加工配送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高”,剪切线的技术装备水平越来越高、产品加工精度越来越高、加工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华南、华东地区近期新建或拟建剪切线所选设备一般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日本、韩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的设备。

3、加工能力在品种、厚度上要有优势。据了解,目前国内所建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加工能力均在10-20万t/a左右,这主要应看市场需求情况及个性服务量,还应考虑未来需求。如杭宝每年综合加工能力在20万t;攀钢钢材剪切配送中心年加工能力在15万t;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中国台湾省中钢等钢铁企业在广东、上海、江苏等地设立的剪切配送中心年加工配送能力基本在10-20万t,加工的产品均为冷板、电工钢等,厚度均在0.15-4mm之间。因此,企业在拟建钢材剪切配送中心时,应考虑厚板的加工配送。

4、招投标是设备采购的最佳方式。从宝钢的成功经验来看,钢材剪切加工配送中心所用设备大多采取招标方式。目前国际上除温格尔公司外,还有意大利菲米、西班牙菲戈、美国吉瑞、韩国大铉、中国台湾省等设备供应商。

总之,未来钢铁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钢材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资源和质量均能满足用户需求时,物流配送必将成为钢铁企业的营销战略。针对目前国内物流加工配送中心,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如何通过信息沟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协调合作、共同发展是我国钢铁物流业的努力方向。如何走向协同合作,创造共赢局面,进而形成我国钢铁物流加工配送体系,达到信息化、功能化、集约化、社会化以及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也是开创我国钢铁物流加工配送的新局面,提高服务水平与竞争能力,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必然选择。

五、钢材加工配送未来发展方向

各地钢材市场形式延伸的钢铁物流基地,正向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上海宝山、广东乐从等一批钢材市场形成品牌效应后,一些地区结合自身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着手整体战略规划并加以实施,大力发展以钢铁研发、钢铁贸易、钢铁物流、钢铁会展、钢铁文化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中心。未来提升钢铁行业竞争力的措施之一,是大力发展钢材加工配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提高钢材流通领域的产业集中度。目前国际上著名钢铁企业主要通过完善营销网络和加工配送中心来提高服务,发达国家的钢铁经销商则主要通过对产品的二次生产,即加工、配送,在延伸服务中获取效益。我国具有一定程度专业化、加工质量较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已超过200家,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但是目前国内钢材加工配送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经营方式不适应现代物流要求,布局分散未形成网络体系,信息化程度低以及深加工能力不强等。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国内要发展基于供应链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需要实现客户化、网络化、规范化、一体化。

六、东三省的钢铁加工发展前景及百科加工中心的发展潜力

中国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东北地区是钢铁消费大户,2007年,在汽车制造、机车制造、门窗制造、包装容器、农机制造等行业的板材消费量总量为730万吨,其中60%集中在辽宁省;辽宁省造船业完成的产值占全国造船产值的三分之一,消耗各类船板60万吨;2007年,仅辽宁省的钢铁年交易量就达到3000万吨,交易额在700亿元左右。东北是国家建设重点,在以装备制造业、汽车业、造船业等为发展主线的进程中,钢铁的需求量将高速增长。这面临两个问题,其一,由于钢铁需求量迅速增大,必须解决钢铁的物流问题;其二,由于造船厂的生产空间、材料预处理能力、加工能力等都难以满足发展计划要求,客观上要求造船厂向船体总装上发展,把能够外包的业务全部外包。其它重点发展行业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无疑给现代钢铁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会。从市场划分的角度看,象大众、一汽这样的大型企业客户,多半由钢厂直供;小型企业的需求比较繁杂,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到钢材市场上去采购,或有经销商为这些企业服务;而那些大中型企业,需求量在钢厂挂不上号,小的经销商、代理商又难以满足要求,特别是有外包业务的企业,要求更高,只有现代钢铁物流企业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大中型企业的需求总量不比大型企业少,这么大的客户足以养育大规模的现代钢铁物流企业。

目前,百科沈阳加工中心占地面积2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交易大厅、加工厂房、仓储库房等),6条冷板、热板加工、焊接生产线,各种吊装设备及配送车辆。年钢铁吞吐能力200万吨,加工能力50万吨。

下载采购业发展状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购业发展状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油装备业国际化发展亟需采购交流平台

    石油装备业国际化发展亟需采购交流平台2012年04月16日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石化新闻目前全球经济动荡,竞争加剧,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进军国际高端市场,已经成为......

    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发展报告 发展状况及潜在问题

    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发展报告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济机构调整地深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为下降,消费的贡献度上升;进出口依然强劲增长,宏观经济外部失衡严重;物价持续攀升,通......

    商贸流通业状况调查报告

    乌审旗商贸流通业状况调研报告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先导力量。流通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

    饭店业发展(精选合集)

    1当今饭店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 1. 古老的旅馆--驿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社会,公差人员来到驿站,驿站管理人员便根据来者的身份,按照朝廷的......

    养禽业发展

    我国养禽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是世界养禽大国,长期以来我国的家禽存栏与禽产品产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蛋鸡业得到了稳定发展,肉鸡业多样化、差异化......

    美业发展

    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发展分析 我国的美容美发产业实际上已经形成包括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机械、专业展会、市场营销等八大领域(我司是否可以从不同角度变换课程内容,例如:市......

    民办学校发展状况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现状与特点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1997学年度我国有民办普通中小学校2920所,占全国中小学......

    烟草行业状况及发展

    中国烟草行业现状及发展关键词 行业特点 体改发展趋势 信息化摘要:烟草行业在我国是为了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对烟草制品实行专卖管理的较特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