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央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选择及启示
2014年6月5日,欧央行宣布新一轮货币宽松措施,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包含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此前,欧央行虽出台多轮宽松政策,但未能缓解欧元区尤其是边缘国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高,银行要求的利率可能超出企业承受能力。另外,去杠杆压力持续存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滞后,也限制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欧央行敦促银行补充资本,打通信贷传导渠道;推出定向再融资操作,降低银行融资利率;筹备资产购买计划,激活资产证券化市场。
欧央行的政策选择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结合我国现状,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既应采取措施降低银行融资成本,也应建立运行健康的金融体系,为政策传导提供有力杠杆。短期可定向支持,中长期应坚持货币政策目标。继续发展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多元化资本市场,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坚持审慎监管原则。
一、欧元区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
欧元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较为突出。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通常更加难以获得信贷。中小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获得信贷资金,而银行在分析企业信贷历史、财务报表和抵押资产的基础上决定贷款规模和利率。由于发展历史很短,财务报表质量较差,可提供的抵押资产也较为有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相应更为苛刻。2008年以来的多轮危机对欧元区经济和金融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进一步凸现。一方面,中小企业运营状况受到较大冲击,财务恶化程度超过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上升。另一方面,银行体系遭受重创,监管要求空前提高,银行亟需通过削减杠杆等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发放风险偏高贷款的意愿更低。中小企业吸收欧元区70%的就业、创造60%的增加值,对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自然成为欧央行的重要政策目标。
近年来,欧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收效甚微。为应对危机,欧央行推出多轮宽松政策。主权债务危机虽已缓解,但未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欧央行的数据显示,银行新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仍大幅低于危机前的水平,贷款利率居高不下。截至2014年4月末,欧元区银行每月新发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为539亿欧元,较2008年的水平缩减36%,甚至较10年前的水平低21%。相对于3个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企业贷款利率基本上随危机演变呈现阶段性爬升。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增幅较大,目前较大型企业贷款利率高1.45个百分点,而2008年仅高出0.8个百分点。另外,欧央行的融资调查显示,有约30%的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印证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欧元区边缘国家更为严重。在欧元区内部,边缘国家比核心国家中小企业面临更为严重的融资问题。欧央行的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3月,报告申请银行贷款存在困难的德国中小企业占比为8%,贷款利率较3个月Euribor高出2.7个百分点;法国中小企业占比为22%, 贷款利率较3个月Euribor高出2.6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意大利、西班牙和爱尔兰,报告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31%,26%和44%,较3个月Euribor分别高出4.0、4.6和4.8个百分点。
二、欧元区边缘国家中小企业
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是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需要占用更多资本金,为补偿更高的资本成本,银行要求的利率可能超过企业可以负担的水平。作为追求股东回报的微观实体,银行发放贷款的基本考虑是使最终的股权收益率达到股东要求的水平。风险较高的贷款,不仅会产生更多的信贷损失,也占用更多的资本金,因此需要更高的贷款利率以达到股东的收益目标。欧洲银行管理局(EBA)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企业贷款。以西班牙和意大利为例,年度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分别为11.3%和8.4%,其他企业贷款的新增违约率仅为5.8%和4.3%。按照现行监管框架估算,和其他企业贷款相比,两国银行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资本金将分别多出31%和24%。另外,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损失也较高,约为其他企业贷款的两倍。若股东要求的税前收益率为12%,资本充足率为10%,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差的要求将分别为3.3%和2.5%。考虑到两国银行约1.6%的融资成本,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必须分别超过4.9%和4.1%,才可满足银行的要求。对于本已受到冲击的中小企业,银行要求偏高的贷款利率,无疑超出相当比例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
二是持续去杠杆压力抑制银行借贷意愿,即使企业可以接受较高的利率,也可能无法得到贷款。边缘国家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资本实力遭到侵蚀,再加上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提高,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压力较大。一方面,由于资本实力相对较弱,银行需要削减占用资本较多的高风险资产;另一方面,为满足流动性要求,银行需要削减贷款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提高国债等流动资产占比。目前边缘国家银行状况虽有所改善,但距离欧元区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去杠杆压力持续存在。以西班牙和意大利为例,两国银行的资产质量仍较差,坏账率分别为14%和16%,显著高于欧元区5%的平均水平;资本实力也相对较弱,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8%和11.1%,低于欧元区13.0%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企业可以支付较高的利率,银行也缺乏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下降。三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滞后,银行无法通过出售贷款来释放资本金,限制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使银行可以通过出售贷款来释放占用的资本金,用于新发贷款。但欧洲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滞后,导致银行无法出售贷款,限制其新发贷款的积极性。截至2013年末,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为10万亿美元,大约是欧洲的5倍。从发行量来看,美国2013年发行量超过2万亿美元,欧洲仅为2397亿美元,且大部分未能配售给投资者,市场活力显著不足。市场规则的不同,是导致欧美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对于发行人,欧元区银行将基础资产彻底移出资产负债表的难度较大,建立和维护资产证券化平台的成本较高,挫伤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投资者,欧洲资产证券化产品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标准,信息披露不足,且监管改革导致持有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成本偏高,限制了投资者基础的壮大。
三、欧央行的政策选择
敦促银行补充资本,打通信贷传导渠道。欧元区80%的信用融资依靠银行完成,银行体系健康与否决定着信贷传导渠道是否通畅。要解决银行资产质量较差、资本实力不足的问题,应开展严格的压力测试,在确认损失基础上补充资本。欧洲银行管理局(EBA)虽在2011年开展了压力测试,但测试标准不够严格,不仅未能起到恢复市场信心的作用,还削弱了EBA的可信度。在欧洲吸取危机教训、组建银行联盟的背景下,欧央行将于2014年11月起承担银行监管职责。在此之前,欧央行将对128家银行进行全面评估,系统评估资产质量,开展更为严格的压力测试。预计本轮评估将提高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较弱的银行将在压力测试后补充资本,对重建健康银行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推出定向再融资操作,降低银行融资利率。2014年6月5日,欧央行推出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对除住房抵押贷款外的私人贷款业务提供支持。通过向欧央行提供合格抵押品,银行可获得期限为4年的融资。利率由央行基准再融资(MRO)利率加上10基点确定,为0.25%。规模由贷款存量和增量共同决定,在2014年9月和12月的操作中,银行可获得的融资相当于私人贷款(住房抵押贷款除外)存量的7%(4000亿欧元);在2015年3月和6月的操作中,只要私人贷款净发行量超过2013年水平,银行将可获得3倍于增加部分的融资。对于未能将资金导入实体经济的银行,欧央行将要求其在2016年9月归还资金。预计欧央行还将出台相应规定,调整抵押品管理规则,激励银行增发私人贷款,防范资金过度追逐套利交易。根据我们的估计,当前边缘国家银行的融资利率在1.6%的水平,0.25%的融资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在银行体系恢复健康的基础上,实体经济融资环境得到改善的可能性增大。
筹备资产购买计划,激活资产证券化市场。与推出定向再融资操作一道,欧央行宣布将加紧筹备资产购买计划,对资产证券化市场提供支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发达国家央行推出的大部分资产购买计划均集中于国债。购买包含信用风险的私人资产,通常仅限于特定市场运作困难,央行发挥最后做市商功能的情况,规模相对较小,持续时间也较短。欧央行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的规模可能相对有限,但可提供较为稳定的购买力量,起到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的作用。另外,欧央行还将继续推动市场规则的改革,提高基础资产的透明度,降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持有成本,扩大投资者基础。
四、对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启示
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但建设具有健康资产负债表、依照市场规律运作的金融体系才是治本之策。欧元区的实例告诉我们,简单注入流动性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收效甚微。欧元区边缘国家银行体系深受危机打击,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进程较为缓慢,导致其缺乏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的积极性,货币政策难以通过银行信贷传导至实体经济。在这种条件下,欧央行注入的流动性,更多起到的是推高边缘国家国债和股票价格的作用。因此,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应构建健康运作的金融体系,为政策传导提供有力杠杆,提高各项支持政策的效力。一是加快银行不良贷款的确认、拨备和核销进程,解决资产质量的潜在问题,增强资本实力。二是敦促投融资主体依照市场规律运作,硬化财务约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参考欧美经验,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立足于货币政策目标,短期内可适度出台定向支持政策,中长期则应坚持总量控制原则。货币政策主要用于在宏观层面调控货币供给总量,使通胀在中长期内保持在温和水平。定向支持发生在特定市场运行困难的情形,目的是尽快恢复市场正常运作。要在中长期内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应考虑定向支持的规模和方式。一是政策规模应视市场容量而定,防止规模过大导致政策代替市场的情况。二是可继续完善抵押品管理框架,参考以贷款作为抵押发放央行再融资的方式,提高定向支持的灵活性,降低央行承担的信用风险。三是防止市场主体过度依赖央行融资,这不仅会扭曲市场,还可能埋下通胀隐患。
结合欧美发展经验,应继续培育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一方面支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坚持审慎监管原则。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多元化的资本市场都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也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欧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决策者应当在鼓励市场活力和坚持审慎监管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从欧洲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来看,应支持多样化的市场实体参与市场,建立稳定的融资和投资基础。另一方面,吸取危机前美国资产证券化过度繁荣的教训,提高信息披露监管要求,增强产品透明度;推行资产证券化发行人留存机制,促进融资方和投资者的双赢格局;对于基础资产过度复杂、信息披露存在缺陷的产品,应当保持警惕,防止此类产品过度膨胀危及整个市场的正常运作。
上海融贷通为中小企业提供挂牌上市一条龙服务
上海融贷通本着为全国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宗旨,组成强大的专家团队用专业的知识与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及其他省市股权交易中心快速挂牌上市一条龙服务:
1、定位挂牌上市的目的:(a)提升企业品牌形象?(b)吸引风投融资?(c)发行债券融资?(d)股权质押贷款(e)加快股票上市进程?(f)用股权激励骨干员工?(g)用股权促进招商?(h)用股权促进销售促进回款?(i)挂牌上市合法募集资金?
2、初步评估企业情况,确定到哪个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
3、根据确定的股权交易中心的挂牌要求,指导企业准备申报材料,包括管理团队介绍材料、符合挂牌标准要求的又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挂牌文案。
4、对条件还不具备的企业,通过组织科研力量帮助企业快速研究开发软件著作权、商业模式版权、国家专利权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快速变成创新型企业,快速达到挂牌上市标准。
5、对于注册资本比较小的企业,组织科研力量指导企业快速研发、评估软件著作权、商业模式版权、国家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用知识产权增加注册资本、快速放大企业资产、进行资本运作,更有效招商引资融资、增资扩股、并确保控股权。
6、向确定的股权交易中心申报、保荐挂牌上市。
7、企业在十五个至三十个工作日内挂牌上市。
8、指导企业用股权融资、发行债券融资、用股权质押贷款、增资扩股。
9、指导企业用知识产权放大注册资本后的股权对骨干、员工进行股权激励。
10、指导招代理加盟经销商的企业用知识产权放大注册资本后股权对代理商经销商进行激励约束管理。
五、服务流程
1、各县市区金融办、经信局、中小企业局、总商会、行业协会推荐。
2、企业也可自主向上海融贷通申请、委托。
3、企业到上海融贷通总部详细咨询了解。
4、签订服务协议。
5、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复印件、企业组织代码复印件、12个月财务报表复印件、年度报表复印件、企业章程、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股东会决
议、全体股东签名的委托书、公司简介、管理团队简介、公司商标、专利证书、荣誉证书等照片。
6、开始服务。
第二篇:中国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 放宽市场准入(本站推荐)
中国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 放宽市场准入
http:///admin/vfs/fj/content/contentTemplate.jsp?ContentId=1020566
2007年10月30日
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
日前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又一次让中国中小企业在世界的注视下走到了前台。“中博会”上,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国美电器等连锁巨头纷纷向中小企业频抛“绣球”„„
时至今日,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目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 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 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在目前全国驰名商标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超过70%。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又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一支生力军:到2006 年底,全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2436亿美元,同比增长46.5%,高于全国增长率约23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达 13.8%。
满足小企业融资需求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中国政府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五”末期的60%左右提高到“十一五”时期的65%左右。
目前,中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市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很多省级财政部门都相继设立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全国已设立的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超过3000家,累计担保总额近5000亿元;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合同中的比重达七成以上。“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 排各类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共85亿元。今年,这项资金又比上年增长了16.7%。
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由来已久。而现在银行业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开始积极探索和落实“如何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当前,大部分银行建立了专门 的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基本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分级授权、高效审批、风险管理、独立核算、激励约束、问责免责机制。同时,各银行紧密跟踪市场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出一系列信贷产品和服务,满足小企业融资需求。
面临三大问题急需解决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三大问题急需解决:一是一些中小企业过度依靠低价竞争,一味拼价格、拼劳力、拼资源、拼土地、拼环境,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低,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中小企业应有的“专、精、特、新”特征不突 出。在大企业协作配套、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可以发挥特色的领域,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低,分工协作水平不高;在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等产业集中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小企业过多;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密集,在中西部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创业氛围不浓,中小企业数量不多、活力不强、层次不高。以千人拥有的小企业数量来看,西部地区仅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中国银监会官方人士也认为,虽然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已经得以改善,但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尚需加快完善的步伐。
放宽中小企业市场准入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从各方面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包括:放宽和规范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允许中小企业、社会资金以资本形式进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办好证券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板块;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监测体系 等。
银监会则将结合多方力量进一步优化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一是将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努力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针对目前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的外部附加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银监会将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建议对有关小企业贷款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介收费标准全面 清理,切实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外部成本。四是结合小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特点以及融资风险,在大力改善银行间接融资方式的同时,逐步培育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逐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财政部有关人士表示,“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将进一步健全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有关政策将逐步实现由扶弱济困向培育市场竞争力转移。(人民日报?海外版)
货币政策独木难支、效应递减的情况下,必须下很大力气对过于僵硬的财税体制进行深度调整,以真正给中小企业减负,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提高就传递出了正确的信号。
第三篇: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
根据工作安排,攀枝花市将在2012年完成《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制定《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目标任务》,2015年初见成效,2017年基本完成各项创建任务,2018年向国家旅游局等国家级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申请认定和授牌,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是依托丰富的阳光气候资源优势,以健康、养生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我市计划2018年成功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力争获得国家旅游局等国家级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对我市“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或者“中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进行认定和授牌。
环境适宜攀枝花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岛状气候,全年冬暖夏凉、阳光明媚,年平均气温20.3度,无霜期300天以上,是我国少见的阳光地带,光热资源在内陆地区得天独厚。攀枝花独特的气候,尤其冬春两季干燥温和,对亚健康人群及中老年人的许多病症如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心脑血管病等具有显著的自然疗效。多晒太阳,不仅能防治骨质疏松症,而且能减轻精神抑郁症和缓解压力。运动员们在攀冬训也易取骄人成绩。
服务业大力发展
攀枝花市旅游局大力推广“阳光花城,康养天堂”的整体形象,抓好全市旅游营销整体策划,优化促销机制、明确拓展重点。该市以产品整合为抓手,实施旅游线路统筹行动,优化红格、二滩、格萨拉等市内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开展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昆明、楚雄、丽江、泸沽湖、西昌等大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环线;大力引导市内旅游,推进周末旅游、乡村旅游等,并在传统客源市场和潜在客源市场组织开展好冬季阳光之旅系列宣传活动;攀枝花市还将全力以赴,办好“欢乐阳光节”、“格萨拉索玛花节”、“金芒果节”、“迷昜花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
内需旺盛
而攀枝花市空巢老人13988人,独居老人5554人,困难老人22191人,残疾老人7526人,散居五保(三无)老人1940人。特
殊老人共计45545人,占老年人口的31.29%。特殊老人中,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4581人,占特殊老年人口的10.06%。也就是说,4000多80岁以上的特殊高龄老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有养老服务需求的,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低龄老人因独居、贫困、疾病等种种原因,也存在养老服务需求。
交通便利
《攀枝花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已正式通过市政府批准。按照规划,未来10年我市预计将投资344亿元,把攀枝花建成四川重要的次级交通枢纽、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区域交通中心枢纽。到2020年,攀枝花将形成连接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个大城市和西昌、宜宾、丽江、大理、楚雄、六盘水、昭通七个地级城市的交通大通道。同时,通过规划的实施,攀枝花将打通经丽江、大理、保山、瑞丽至东南亚的出口通道,直接融入东盟自由经济贸易圈;通过丽江,连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融入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通过昭通,连接六盘水和宜宾、重庆等城市,开辟资源入攀和产品东进华中、华南的进出口通道。
第四篇:政策支持
双语课程建设是我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我校高度重视双语课程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双语教学进行引导、建设,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水平,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开发优质资源的共享度。具体政策和制度保障措施如下:
我校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高度重视双语课程建设工作,把双语课程建设当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出台了《洛阳理工学院双语教学暂行规定》等文件,文件中规定对双语课程的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管理:
(1)经学院考核认定的双语教学课程,适当增加教学工作量系数。认定为双语教学的课程除按一般课程计算教学工作量外,再增加系数0.5。
(2)被评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课题组,学院按照院发〔2009〕61号《洛阳理工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根据级别给予奖励。
(3)双语教学课程评教成绩优秀的教师,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岗位聘任、优秀教师评选、职称晋升等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其次,学校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进修,积极培养能够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组织参加教育部网络课程培训,为教师从事双语教师提高英语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机会。同时,也形成一种政策导向,使更多年青教师积极踊跃的投入到专业双语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学校多方筹资,加强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硬件建设,积极推进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双语教学提供硬件环境。并在校教改项目立项上,积极支持双语课程教学研究项目,在科研经费方面给予立项扶持倾斜政策。
第五篇:提高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政策选择
提高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政策选择
何平均 罗光强
摘要:财政应积极调整支农政策的重点,完善支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协调作用,切实促进和保证农民增加收入。
关键词:财政政策:“三农”问题;农民增收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增收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完善财政体制。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如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等,对农民增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完善财政政策机制,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从目前财政支农的现状看,财政支出的效率相当低下。以农产品政策补贴支出(其中主要是粮食价格补贴和粮食风险基金等)为例,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实惠不足国家财政支出的50%.因此,要切实将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必须理顺和完善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确保支农资金收到实效。一是理顺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目前支农资金分散,管理多头,政出多门,效益不高。为此,必须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明确财政管理各项支农资金的主体地位,设立隶属于各级财政部门的支农资金管理机构,将分散于各部门的资金统归其管理,集中使用,形成财政支农的强大优势,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调整支出结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60%至70%左右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在农业建设资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比重较小;在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或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三是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主要是应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将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50%以基数加因素的办法下到省级,以增强省级支农的调控能力,降低基层向中央财政申报一般项目的机率。另一方面,省对基层的项目直接到县,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同时给予县级充分的项目申报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另外,应构建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门要从项目申报开始,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参与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中去,编制项目全程报告,对其进行跟踪问效,保证支农资金落到实处。
二、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必须搞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等,形成优势互补结构,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财政部门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在政策方面,配合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基地和大户,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产生聚合效应,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巩固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在资金方面,多方面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刺激银行信贷、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并引导资金流向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支持目标产业的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在配套服务方面,积极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鼓励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力引进农技人才和农业专家,为农产品品种改良提供技术保证,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铺平道路。
三、加大财政调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收益率低。吸引资金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特别是财政通过宏观调控对其进行支持和保护。一是财政部门要切实将支持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业和搞好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明确财政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位置。由于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户,所以,财政着力解决的是农户、企业和市场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为此,财政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项目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光靠财政支持显然不能满足其需要。财政应充分动员和引导企业、集体、农民、银行信贷、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注入,并鼓励承包经营、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为农业产业化奠定雄厚的基础。二是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环境,完善税收调节机制。以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对农业产业化的激励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要在鼓励农民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与做法,实施对农业部门流转税额的税收调节,这样,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农民可将其增加的实际负担通过价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改变现行优惠政策手段较为单一状况,通过税率、税基、抵免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进一步挖掘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的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税收管理和服务。按照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抓好税收政策服务。
四、调整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和保障
完善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机制主要有:一是适当调整投入方向。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项目,县域范围内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很有限,难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全国性、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性差。因此,要注意加强配套设施和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投资体制。多年来,很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明确投资主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以目前的情况看,财政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应是责无旁贷。其次,应按受益范围和项目等级进行职责划分,凡属全局性、根本性和综合性的跨区域项目都应由中央政府负责,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一些地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再次,要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划分,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管理,合理分担,使农业基础设施发挥长效作用。
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其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加大农业科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将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增加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财政的重点之一。应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增加对科技成果推广与运用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尤其是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各部门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出口加工区同其他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协调发展。
(三)拓展出口加工区功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加工区作为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按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求,出口加工区应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加工制造功能。包括设立研发机构、加工制造企业。二是采购、配送、仓储等物流功能。包括设立仓储、物流、运输企业和专业采购中心、配送中心企业。三是售后服务功能。包括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和专业的售后服务企业,主要是产品的测试、返修和零配件供给等。四是国际贸易功能。主要设立国际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等。经营功能扩大后,允许入区注册的企业范围应相应扩大,从原来只允许入区经营加工制造企业、仓储企业、配套运输企业,应扩大至允许设计研发机构、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贸易、综合物流、专业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入区经营,并扩大加工制造企业经营范围,允许产品和零配件的采购及销售。
(四)完善海关监管,推行贸易便利化。一是简化加工贸易备案手续。尽管出口加工区企业的加工贸易已实行电子备案,但备案手续仍繁琐,数据共享和转换功能不强,应发挥出口加工区围网监管的优势,进一步简化备案手续。对诚信守法企业,变海关备案审核制为企业申报制,规范企业备案申报行为,明确企业法律责任。二是简化核销程序。在加工贸易核销方面,应实现海关与企业联网,避免双重监管造成的资源浪费。海关对电子账册数据的获得方式应由“提取式”变为“企业申报式”,强调企业对申报内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而将海关的职能转变为通过事后稽查等手段规范企业的申报行为。三是简化通关程序。在H2000海关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为出口加工区设立专门的便捷通关程序,真正实现“备案制”管理;以电子口岸执法系统为基础,与外贸、外汇、银行、税务等部门实行联网,充分利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独立数据源进行交叉稽核、相互印证,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在确保海关监控有效的同时,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五)进一步发挥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要简化出口退税的程序和手续,平衡产品内销、外发加工等问题上的区内外政策,鼓励区内外企业间的经济协作,消除抑制产业链延长的政策性障碍。
参考文献:
[1]何炳权,陈裕海。保税监管区域和场所整合改革研究[J].海关研究,2006,(1)。
[2]钱建中,薛晓星等。论出口加工区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先行区的可行性与相关对策[J].海关研究,2005,(3)。
[3]朱剑冰,董 瑾。我国出口加工区建设问题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中国海关学会出口加工区分会调研组。上海、江苏两地出口加工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海关研究,2004,(4)。
[5]韩金喜,马春明。出口加工区快速通关模式的产生与发展[J].海关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