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09-6-4信息来源:
为有效发挥金融核心作用,积极探索降低金融危机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负面冲击,支持中小企业克难攻艰,尽快走出困境,力求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近期,笔者对国家级贫困县陇县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壮大进行了专题调查与思考。
地处宝鸡市西部的陇县是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中小企业273户,占全部企业的99.3%,中小企业销售额、税收、产值占全部企业的63.6%、73%、55%,解决城镇就业人口占全县企业全部就业人口的80%。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数量较大、最具发展活力的群体,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经营问题更加凸现,矛盾相互交织,经营环境雪上加霜,大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成本加大、销售阻滞的三重压力,部分企业甚至面临亏损。如何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血脉作用,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银企双赢,使必须深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推动环境建设,构筑互动平台
一是政府要借鉴发达地区深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行业性诚信主体评选活动,为诚信中小企业制定更多优惠政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积极推动当地社会信用建设,为中小企业投、融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快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整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推广征信成果运用,努力净化社会信用环境。三是继续优化司法环境,加大对失信者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司法惩治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吸引金融资源的竞争力,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四是人民银行的县级支行要积极探索提高货币信贷政策执行绩效的途径和办法,依据上级行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办法,力求使金融机构把从当地吸收的资金更多的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努力形成内外环境和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改善资产结构,促进金融创新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客户融资方式会逐渐从商业银行转向资本市场,小企业已经或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稳定的客户源,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剧、银行资金剩余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金融机构要慎审改善资产结构,努力实现业务转型,创新适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和风险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首先,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在授信业务的经营理念上,要彻底摆脱“大就是好”的习惯性思维,从“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按照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类型客户特点、对银行贡献度大小等分门别类的管理,通过经营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来提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其次,促进金融创新,培育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盈利增长点。再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要切实转变信贷工作理念,改变“只存不贷最安全”和“县支行就是准储蓄所”的做法;要树立“只有在发展中才谈得上控制风险,不发展就是最大的风险”理念。努力培育“最重要的不是资产概念,而是“客户”概念,谁掌握了客户,谁就掌握了市场和未来,谁就掌握了财富的源泉,谁走在了前列,谁就占据了先机”的信贷文化。
三、创新组织架构,完善业务流程
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是“客户多、需求急、频率高、额度小”等,它们对金融需求往往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这就需要各金融机构在不同层次上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借鉴、吸收发达地区银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创新银行内部组织架构,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的队伍;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不断完善业务流程的专业化,设计符合小企业经营特点的信贷调查、审查、批准的信贷工作程序,努力提高信贷工作效率。要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特点实行差异化授权,积极推行信贷工作经理制。同时,结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以及中小企业状况,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对产权清晰、具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主导产品竞争力强、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在贷款利率、期限设置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稳步推行仓储抵押贷款等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自身造血、强筋壮骨提供外部营养。
四、建立评估系统,减少审批环节
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评判和分析不能停留在静止、片面、主观的水平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了解企业动态发展状况,坚持注重素质,不注重外表;注重实绩,不注重账表;注重资金流量,不注重大小,必须加大对非财务信息的了解去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为此,一是可以通过税务、工商等部门了解中小企业的纳税情况等信息,通过行业协会或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意识。通过和企业员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收入情况和对主要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评价,还要用主要经营者与主要股东个人的其它投资、资产负债状况等信息来弥补财务数据等“硬”信息的不足。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的评估系统,改变过分依赖抵押、担保,忽视对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分析做法。通过信息分类、共享,加强上下级行、部门之间的沟通,为信贷业务提供可靠的审批依据,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五、实行差异服务,打造特色银行
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的宏观政策设置上,要下放县级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用鼓励政策引导县级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力度。依据陇县3个商业银行的实践,在已有的存贷抵押、资产抵押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应收账款的质押贷款,浮动抵押如专利技术及其它知识产权、法人代表的个人财产等,或者以品牌、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作抵押,实现差异化服务。在贷款方式上,要逐步实行定期贷款,分期还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试办“三包一挂”贷款,即信贷人员包贷款发放、包贷款管理、包贷款本息按期收回,将管理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与贷款质量挂钩,努力巩固现有优质客户、不断挖掘潜在的优质客户,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和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信贷特色鲜明的信贷品牌,全力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早日走出困境。
(作者系人民银行陇县支行行长)作者:刘金省日期:2009-5-14
第二篇:以金融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
以金融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资金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和地方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介入,特别是需要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培育市场化的解决机制引导资金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这就要求必须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信用的重要作用。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将市场融资推动和政府组织增信相结合,不断运用和放大国家信用在物质生产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市场经济分配资源的重要基础性平台。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按照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的要求,积极开展开发性金融实践的探索,明确了把政府组织协调优势与开行融资优势相结合建设市场的方向和路径,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在实践中,大力推动银政合作,共同构造市场化融资平台,实现了项目“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全过程,形成了金融财政良性互动、共同拉动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开发性金融对促进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是1999年开行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的分支机构,10年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性金融在新疆的实践和发展,努力探索“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有效途径。截至2009年底,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36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730亿元,涉及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水利、农业产业化、煤炭、化工等20多个重点领域,有效改善了新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建设环境,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开展开发性金融合作,支持重点项目。开行新疆分行致力于加强与自治区、兵团及重要行业的政银企战略合作,推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充分发挥融资优势,对新疆基本建设领域投入大额中长期贷款,在关键时期确保了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从成立之初的2000年末至今,贷款余额在新疆金融机构中的占比由4.12%提高到了18.08%,支持新疆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支持了电网及电源点、高等级公路、农村及县乡公路、三大河流开发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拓宽了重点建设资金来源,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新疆经济增长。
二是改善边疆民生,支持瓶颈领域。开行新疆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融资推动”的指导思想,密切关注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累计贷款147亿元支持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发展;贷款16.4亿元支持全疆281家中小企业;贷款3.91亿元支持乌鲁木齐市黑甲山、青峰路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积极支持新能源、节能减排、环保类项目,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和青年创业小额贷款。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国际合作。认真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2006年实现了外汇贷款“零”的突破。截至2009年,累计发放外汇贷款24.9亿美元,余额19.15亿美元。提高了新疆中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中亚地区资源开发的能力,深化了我国与中亚国家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支持了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坚持规划先行,深化开发性金融合作。要全面参与新疆“十二五”规划工作,结合当前新疆政治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策划大战略、谋划大规划、构造大项目。与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共同推动对新疆长期和全局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力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新疆天山北坡区域综合发展规划》、《新疆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疆煤炭开发、煤电、煤化工“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疆沿边向西开放“十二五”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谋求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国家政策倾斜支持。
继续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支持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新疆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开发性金融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等瓶颈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推进水利、公路、电力、铁路、民航、农业等基础领域的开发前期工作,做好已开工项目贷款发放的统筹安排,通过融资推动为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按照区域经济梯度、点轴、网络开发的有效模式,优先支持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产业带建设,支持乌昌一体化进程、准噶尔循环经济区试点,以及铁路、公路沿线区域的开发建设。
围绕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支持在产业链中居于关键地位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煤炭、化工、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支持新疆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统筹提供中长期投融资服务,促进产业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持央企在疆项目建设,以及一批新疆本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按照专业分工和综合布局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聚集的规模化效应。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煤电、煤化工基地为重点,支持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探索股权投资等投行业务对产业项目的支持模式,支持新疆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开展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
以“民生富民”领域为重点,推进基层金融业务。对 “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文教卫生,以及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等领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突出特点,积极帮助政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
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风险分担和补偿为保障的运行机制建设,从民生富民领域入手启动内需,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针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效果的“三高”农业、节水灌溉、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以及设施农业等领域,采取特殊措施和信贷倾斜政策,予以大力扶持。
以支持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基础,培育新疆经济“增长极”。城市化是新疆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发性金融要进一步推动乌鲁木齐及各地州、县的融资平台建设,帮助平台建立完善的财务约束和运行机制,与地方政府共同谋划充实融资平台实力的途径,提升平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能力。认真研究新疆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城市布局体系,加快支持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涵盖昌吉、阜康、吐鲁番等城市圈的形成和崛起,发挥特大城市集聚效应。有选择地支持一批有大城市依托、有商贸优势特色的小城镇,特别是兵团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兵团的特殊优势,支持兵团加快发展。同时结合自治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特色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的凝聚性,支持城市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城市化。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人才困局
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人才困局
江苏响水县委常委 组织部长郭 云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崛起,更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一些地区面临人才总量偏低、素质不优、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难引进、外流多的状况。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制约,走出人才困局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口。
坚持务实,引的进更要留的住。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在引进人才之初,不仅要考虑是否引得进,还要考虑是否留的住。这就要求引才时,立足实际、立足脚下,不盲目跟风、好高务远,提高引才成功率,降低人才流失率。一是在引才区域上,舍富近贫,选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在这些地区举行专场招聘会,向当地人才推介本地情况,靠本地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吸引人才。二是在引才属地上,内外并重,注重选择熟悉县情实际、适应岗位较快的本籍人才。实行回乡工作大学生与外籍人才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通过乡情和亲情留住人才。三是在引才层次上,高低兼顾,根据县内人才需求实际,结合本地行业、产业因需引进,因岗引才,在力所能及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在中等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淘金挖宝”。
借脑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高层次人
才紧缺的矛盾较为突出。针对这一实际,欠发达地区应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变传统引才模式,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着力引导用人单位采取柔性引才方式,解决发展中的人才制约问题。一是 “挂”,挂靠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在有关院校设立人才工作站,在本地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二是“借”,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假日教授”、“双休日工程师”,邀请他们定期到本地举办培训、讲座等形式,为本地发展提供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三是“租”,以人才市场为主体,开展人才租赁业务,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中介选聘急需的人才,用人不“养”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培“优”挖“潜”,释放本地人才活力。要促进本地科学发展,不仅要注重“引才”,更要重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释放本地人才活力。一是 “选”,坚持公开选拔、实绩优先的原则,选拔出优秀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向干事创业的前沿阵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二是 “培”,着眼于各项事业发展需求,结合人才自身特长,进行综合开发、分层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大批事业需要的人才。三是 “挖”,积极开发各种潜在人才资源,建立相应的人才库。比如,在农村,注重把转业退伍军人、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种养大户、乡村企业技术工人、初具规模的个体经营户、善闯市场的农民经济人等“土专家”、“田秀才”纳入选拔视野;在城市,关注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群体中的人才资源。
拴心留人,营造创业乐土。欠发达地区必须树立求才若渴,真心实意为人才服务的理念,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优化,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和感召力。一是落实人才待遇。认真落实在政治待遇、薪酬福利、成果分享、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许诺的各种政策优惠,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二是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人才”的用人导向,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把各类优秀人才导向经济发展一线,让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得到有效转化,人才的价值在干事创业中得以实现。三是营造舆论环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大力表彰奖励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大力宣传表彰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健康体检、定期休养和培训深造等制度,扎实营造“四尊”氛围。
通联:江苏响水县委组织部 刘志杰 转
电话:***
第四篇: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的路径选择
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的路径选择
——以甘肃为例
棚户区改造是党和国家为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深受社会广泛关注和期盼。棚户区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金融机构大力提供信贷支持。为了探索金融支持甘肃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合理有效路径,我们对甘肃棚户区改造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甘肃省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情况
甘肃省在2009年试点的基础上,于2010年全面启动了城市棚户区改造。2010年,甘肃省计划完成6.37万户、574.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由于国家对城市棚户区改造补贴政策尚未明确,全省城市棚户区改造进展比较缓慢。当前,甘肃城市棚户区改造启动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兰州、白银及酒泉部分区县。
2010年,兰州、白银和酒泉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面积364万平方米,占全省改造规划总面积的63.36%;计划建成房屋4.32万套,占全省规划套数的67.82%。据调查,截至6月末,三个地区已启动棚户区改造建筑总面积194.53万平方米,占全省已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建筑总面积的67%。6月末,三个地区已累计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10.063亿元,其中,财政补贴1.8亿元、群众自筹1.612亿元、企业自筹2.178亿元、银行贷款4.473亿元,分别占融资总额的17.89%、16.02%、21.64%和44.45%,金融机构在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情况
从信贷投放的区域看:信贷支持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富集区域高度相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好,财政实力就强,该地区也多是全省的金融资源富集区域,一般来说地方财政和金融机构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也就大。据调查,甘肃全省金融机构已发放的棚户区改造贷款主要投向了兰州、白银和酒泉。以兰州和白银为核心的“兰白都市经济圈”经济基础雄厚,发挥着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2009年,两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5.22%,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6.82%,存款余额占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的49.88%,贷款余额占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58.81%。尽管两市的经济总量仅仅占到全省的1/3,但存贷款余额占到了全省总量的50%以上。
从信贷投放的方式看:棚户区改造贷款多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注入。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成为各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进行融资的主要媒介,在地方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已实施棚户区改造的地区,信贷资金均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注入改造项目。
从信贷投放的环节看:改造项目的启动资金基本来自银行信贷。棚户区改造涉及拆迁安置、土地整理熟化、招标、项目建设等多个环节,由于国家和省市财政补贴政策还没有明确,承担改造任务的城市投资公司自身缺乏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一般都是在项目基本建成后才能到位,因此在项目改造前期,启动资金基本依靠银行信贷支持,项目贷款一般以改造的土地为抵押,还款来源为拆迁后土地的开发收益。以兰州某改造项目为例,2010年兰州国资物业有限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1.5亿元用于该项目改造,贷款主要用于拆迁安置和项目前期启动。
从信贷投放的机构看:全国性商业银行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不同。从甘肃全省金融机构实际发放贷款情况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支持步伐要明显快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文件,但全国性商业银行对棚户区改造还没有积极介入,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支持当地的棚户区改造方面多能灵活制定政策,对所在地的棚户区改造作出了很大贡献。
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棚户区改造资金缺口大。相对于一般商品房开发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往往地处城市边缘地带,区位较差,房屋密度大,基础设施落后或不具备市政配套设施,开发成本高,多缺乏短期商业开发价值,对房地产企业吸引力不大,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加之住户多为低收入群体,资金自筹难度大,商业银行对棚户区改造多观望等待,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等,导致甘肃全省棚户区改造资金缺口比较大,许多县区的棚户区改造基本停留在项目的立项审批阶段。据调查,兰州市2009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30.05亿元,但截至今年6月末,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23亿元,仅占计划总投资的10.75%。
银行贷款受到财政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的较强约束。一是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缓慢,致使部分棚户区改造项目尚未充分具备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条件。按照规划和预算,许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建设资金多由政府补助、企业自筹、群众自筹和银行信贷组成。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多要求政府配套的补助资金先到位,以此作为信贷支持的前提条件。由于甘肃经济比较落后,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比较困难,导致财政补贴资金无法落实到位,致使银行因资金风险的考虑而很难给予棚户区改造项目信贷支持。二是政府配套资金到位迟缓增加了信贷资金风险。棚户区改造中,补偿资金是最为敏感的话题。由于财政补助资金及部分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导致动迁补偿资金少,致使拆迁户动迁积极性不高,工程久拖不决,银行贷款无法如期归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也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棚户区改造的信心。
部分改造项目因相关信贷条件不完备,致使银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一是部分改造项目手续不齐全。棚户区改造项目用地多数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土地以划拨方式为主。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衔接不顺畅,项目用地手续无法及时过户到项目法人名下,导致在建工程抵押借款存在法律风险;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项目立项、土地划拨、建设指标、规划审批、招标投标、工程监管等环节办理各种手续所需时间太长,致使改造项目无法及时获得银行贷款所需手续。二是项目资本金不能及时到位。棚户区改造基本上由当地的城市投资公司承建,改造项目所需资本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或到位资金不足额,从而不具备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条件。三是担保手续落实不到位。部分改造项目是以在建工程抵押和项目法人控股股东(一般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连带保证担保为主。由于政府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从而使在建工程担保不足值,影响了改造项目按计划进度进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负担重,银行信贷面临的风险较大。棚户区改造政策性强,政府主导的特点非常明显,各级政府多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进行棚户区改造。在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银行过度信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等问题,使银行贷款面临较大风险。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增长得非常快。2009年年末,甘肃省有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35家,从银行获得贷款609.9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18%,截至2010年6月底,又新增贷款84.51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引起了各方的严重关注。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金融机构重点防范信贷风险的领域,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也将很快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建 议
各级政府应积极为金融机构支持棚户区改造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部门联动,特事特办,边批边建,限时办结,提高办事效率,尽量降低改造项目的相关手续不完备对争取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不利影响,力争为棚户区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切实落实担保手续。银行信贷资金要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与降低资金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点,政府相关机构应该建立地方性财政担保基金或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切实落实有效担保手续,协调配合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和后续支持类似项目的信心。三是政府补贴资金应按时到位。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公益性较强的建设项目,往往需要政府出资作为先期配套启动资金,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拨付计划和按期到位承诺。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些重点项目投入资金,先期建设样板示范工程,让拆迁户看到希望,从而减轻后续改造的拆迁压力。四是应建立棚户家庭住房贷款补贴制度,对棚户区住房贷款予以部分或全额财政贴息,或者定期给予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补贴,专项用于偿还贷款本金,减轻贫困家庭偿债压力。五是中央财政补贴应尽快明确。甘肃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应先行投入,以便于棚户区改造项目能够按时启动。
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和途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可以考虑重点扶持一些优质企业,鼓励发行企业债券筹集社会资金,投入到棚户区改造项目中。二是扩大融资渠道。由政府出面协调,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丰富融资品种。各级政府在争取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各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三是创新信贷模式。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行的信贷政策支持,注重研究各类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综合考虑贷款方式、利率和期限搭配等因素,设计和提供有针对性、宜于操作的信贷产品。四是国家应将住房公积金贷款试点范围扩大,降低准入门槛,加大对西部地区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支持。
强化银政合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同地方党政和棚户区改造相关实施主体的沟通联系,与地方政府联手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情况通报机制,及时了解、掌握棚户区改造的实施进度和资金需求情况,向上级行及金融监管部门反映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的困难,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联手搭建融资平台,解决担保难题,有效拓展金融服务的政策空间和发展条件。各金融机构还应把支持棚户区改造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货币政策,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对关系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行业和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从更广阔的领域支持棚户区改造。
强化风险监测,降低贷款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大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力度。高度重视监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状况,密切关注在国家政策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政府融资平台和棚户区改造领域的信贷风险变化。金融监管部门应妥善处置金融风险。按照事先防范与事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和棚户区改造领域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规程,增强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化解和处置风险苗头,防止群体性事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金融监管部门要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借贷和银行放贷操作,扎实做好贷款风险控制工作,要求金融机构对投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要逐包打开、逐笔核对、认真评估,使贷款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降低未来还贷风险,帮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第五篇: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现状、成因及措施
--以文成县为例
文成县总人口37万,下辖33个乡镇,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41亩。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97年全县基本脱贫,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30个乡镇,人口27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1.46亿元,尚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决定金融,欠发达的文成县决定了其辖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经营状况一般等。全县有农发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太平洋财险、寿险公司、中华联合五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家证券公司分理处等金融机构。2003年,全县存款余额26.8亿元,贷款余额12.3亿元;保险收入0.4亿元,理赔支出0.1亿元;证券交易额2.02亿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弱化
1、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主要表现从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县工业总产值每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从1999年末的7533万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万元,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速度高达22.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3%,同期农业贷款的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幅度,但波动幅度也大,农业贷款大幅减少或相对增加少的年份里,农业总产值就相应降低。列表一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及其增长幅度变化表单位:万元内容日期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工业贷款工业贷款增长(或减少)幅度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农业贷款农业贷款增长(若减少)幅度1999年53883/7533/37666/11835/2000年6050112.3%4637-38.4%37409-0.1%8081-31.7%2001年6939814.7%3429-26.1%408229.1%1234252.7%2002年746667.6%2517-26.6%38893-4.7%1830848.3%2003年8820918.1%25601.7%407364.7%3011864.5%年平均增长速度/13.2%/-22.4%/2.3%/33.5%从存贷款增长速度及存贷比变化趋势分析(列表二):1999--2003年,文成县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贷款的增长速度是极其不相称的,存贷款虽然都在同步增长,但二者的增长速度相差一倍以上,存款年平均增长率为29.6%,同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2.6%。金融机构存贷比也从1999年末的80.3%下跌至2003年末的46%,呈逐年下降趋势。列表二:存款、贷款及存贷比增减变化表单位:万元内容日期各项存款各项存款增长幅度各项贷款各项贷款增长幅度存贷比1999年96051/77095/80.3%2000年11279517.4%802044.0%71.2%2001年14151225.5%9308016.1%65.8%2002年19621438.7%10713715.1%65.8%2003年26802636.6%12339415.2%54.6%年均增长速度/29.6%/12.6%从经济总量发展趋势和贷款总量增长趋势分析:1999--2003年,文成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12.6%,略高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贷款年平均增长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明显不足。
2、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