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一、快乐预习
【学习目标】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4、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预习内容】
(1)革命者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2)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3)表现了闻一多作为革命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4)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1、阳光展示:
﹙1﹚小组内交流:解决上述疑问,检查上述答案
2、教师点拨: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将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导学点拨
<1>找出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的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
4、小结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三、感恩达标:(10分)
阅读课文“闻一多先生的作为革命家方面,1、概括次部分内容”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7.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第二篇: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课前延伸:阅读课文,阅读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的文章。【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章标题醒目、新颖,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虽不是一篇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2、走近作者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3、相关资料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仰之弥高()
3.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6)他,是的巨人。他,是的高标。
二、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三、拓展练习近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6、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7、文中记了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xiá
hè
kuī
lì
mí
2.①很不一样。迥:差得远。②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③全身心、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④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⑤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1)诗人、学者、民主战士(2)做了再说(3)钻之弥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4)凶多吉少
慷慨淋漓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5)鼓壮志,声震天地。(6)口
行
4、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5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7、第一件事:父亲画一个人牵几只羊,青年农民看到。他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
8、父亲说到做到
9、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具体的理解略。
第三篇: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3课时
青
岛
超
银
中
学(四 方 校 区)教
师
教
案
2012年
月
日
年级:七年级
学科:
语文
执笔人: 郭翠真
审稿人:
课题: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述中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的手法.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学重点::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教学难点::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内容:
1、了解臧克家
2.闻一多: 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3、检查预习情况
⑴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2)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三、展示拓展内容:
本文围绕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都选取了哪些事例,从文中找出来。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四、归纳总结内容: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五、检查反馈内容:
六、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青
岛
超
银
中
学(四 方 校 区)教
师
教
案
2012年
月
日
七、板书设计:
学者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闻一多
革命家 起稿政治传单、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群众大会演讲、参加示威游行
八、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 “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青
岛
超
银
中
学(四 方 校 区)教
师
教
案
2012年
月
日
三、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第三课时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题的形式
一、朗读•思考•研讨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 “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
① 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目的是什么? ②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③ 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
(1)起稿政治传单 勇敢无畏 革命家方面(2)群众大会演讲 大骂特务 不怕牺牲(说→做)(3)参加示威游行 言行一致
目的:争取民主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1、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 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四、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青
岛
超
银
中
学(四 方 校 区)教
师
教
案
2012年
月
日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五、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六、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七、总结全文:
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中心思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
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八、作业:
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处 描写,表现出。
(4)、怎样理 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 达上属于。在文中 所起的作用是。(6)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1)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特点(2)对偶 寻找民族文化繁荣的方法(3)细节 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
(4)这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一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迈出了第一步(5)议论 总结上文
板书设计:
学者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闻一多
革命家 起稿政治传单、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群众大会演讲、参加示威游行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
饱含的激情。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们看屏幕,他是谁?(臧克家)
1、作者简介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人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⑴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⑵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⑶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初读课文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文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三、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知道(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危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炼含蓄
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敬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五、小结: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导入
第三单元是名人单元。我们先认识了霍金,又认识了邓稼先,今天我们认识另一位优秀人物闻一多先生。
看视频简介。学生注意抓关于人物的重要信息。随后说出来。
二、读文探究
(一)整体探究
听读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先生的说和做。找出中间衔接的语句,指出衔接语句所起到的作用
2.围绕两方面各写了几件事
3.作者如何评价闻先生(找出文中评价性语句)
学生解说。
板书展示: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闻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及其评价。
(二)人物形象解析
A.初步探究
分别找出关于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相关语句,说出人物特点,给出读者评价。
B.深入探究
质疑:怎样理解作为诗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闻先生的说和做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放在同一个人身上不觉得奇怪吗?)解析:我们不妨把闻先生放在时代大背景中看待人物的成长变化。
1.了解闻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
闻一多(1889-1946)身处中国近现代,外敌入侵,国内风雨变幻,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
期间中国社会的大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探求闻先生成长的思想历程
观看视频:红色地图闻一多雕像
3.名人对闻先生的高度评价
教师小结:体现不同时期闻先生认识的不同,先学术救国,后革命意识,义无反顾。无论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本质上是言行一致的,核心精神在于爱国精神。
无论是潜心学术,还是民主展示,核心都出于爱国,如果生于和平时代,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热情的诗人,潜心治学的学者,一个极具儒雅的文人。生逢乱世,心怀国家,民众。转身间成为一个民主战士,振臂高呼“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是一个有勇气有魄力的英雄。他做到义无反顾,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者姿态,令人钦佩。
三、拓展延伸:人生价值观的探讨
1.陶渊明与闻一多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的诗人也像闻先生一样,生活在政局多变、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曾有着自己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
耳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也可以潜心研究学问,但最后他却不顾自身安危走出来投入到革命中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可参照:赞同后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先生心怀大义,没有仅仅想到自己,想到的是为国家为民众做点事,是值得钦佩的。
赞同后一种,这样的人心怀天下,并且付诸实践,中国的文人
历来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陶渊明等人只达到了修身的境界,而闻一多达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为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对于闻一多来说,他是幸福的。
2.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
中国近代,风云变幻,有许多如闻先生一样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振兴,为了民主革命,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曙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的:
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敢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从倡导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与闻先生同时代和他有着相似精神品质的鲁迅先生和后来领导中国革命获得国家解放的毛泽东。
他们的语录:
谭先生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孙先生说:“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习近平评价:“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鲁迅先生说:“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毛泽东评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闻先生《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些人多为文人,更是勇士,前仆后继,引领时代的潮流,终于领来了新中国的曙光。他们是国民的灵魂,是国家的骄傲。向他们致敬。
四、寄语学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我们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要立志早日实现习主席倡导的中国梦。中国梦自少年起,少年强则国强。这样也不枉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锦绣山河。
五、推荐影视作品
爱国歌曲《霍元甲》主题曲《我的中国心》;电影《十月围城》。
不完全是史实,但革命党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爱国之心与历史使命感尽得体现。
影视的画面视觉冲击,让我们体会什么叫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惨烈与悲壮。
希望这种爱国心与使命感代代相传,唤起激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