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主体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石,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务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组织和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及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高中语文学习完全走上了一条应试教育的路子,“重课内,轻课外;重讲授,轻阅读;重死记,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大多只重视学习那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下,学校也不能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应有的关注,这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等现状。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广吸收,厚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刘国正老师曾多次指出:“课堂上就那么薄的几本书,极其有限,要想教好,学好语文,必须大力开发课外阅读,并进行延伸和拓展。”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教师的专断性讲读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导致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降,阅读思维僵化,阅读方法贫乏,阅读时间短缺,阅读信心消失,甚至产生“拒绝阅读”的心理,最终导致他们不会读书。我校是是一所基础薄弱、学生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市普通高中,据我们课题组对全校502位同学的问卷调查显示:58%的同学不喜欢语文课,61%的同学喜欢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课,77%的同学不会自主独立阅读,真正能主动地进行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不到21%…… 问题严重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从每年的高考反馈的情况来看,语文科最难把握的是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最低。
综观当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指导不力,有些老师还要禁止学生的“闲书”进教室;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一定的阅读方法;
3、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研究性独立阅读的能力;
4、课业负担重,缺少充足的阅读时间;
5、课外读物资源不够,阅读量不足等。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落实课堂阅读效果,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阅读;重视文本、作者、读者的三维互动;开发思维,激发阅读兴趣。其次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有序、有效的指导,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还有,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课内阅读时间毕竟有限,“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课外阅读脱离了课堂的局限,摆脱了教材的限制,没有了老师的牵制,可以使他们神思飞扬,展示灵性,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张扬个性,因此,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较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更多的阅读时间及提供给他们更多更好的书籍等。
造成高中生阅读如此尴尬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对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对症下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以期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 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
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
3、“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4、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5、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2、分析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以期从思想、行为、条件等多方面协调、提高认识,为高中生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及阅读环境。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有序有效的指导、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泛读,欣赏式、研究性阅读等)
5、通过大量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语言,形成语文素养。
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7、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增加知识积累,加强文学修养,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品味语言,提高文学修养、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语文水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2、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向学生推荐、确立与之相符合的课外读物。
3、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策略。
4、教给学生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5、研究性课外阅读。
6、课内外阅读互动。
7、课外阅读评价制度探索。
8、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五 研究对象及方法
对象:本校全体学生,参与研究的教师来自于各年级段。
方法:
①问卷法:对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
②分析法:对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进行研究、寻找对策。
③课堂实践法:指课堂教学中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效果比较研究、总结。④指导实践法: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拓展阅读课等课程实践,总结经验,积累成果。
⑤成果推广法:把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及经验逐步向全校推广。
第二篇: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班现状调查
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班现状调查
洛阳东升三中常文佳
近年来,各种补习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为了对学生参加补习班的情况有所了解,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于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1月3日,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组人员有:常文佳、高茹涵、李晓瑞、杨恒秀、陈瀚霆、刘卓琛、牛文天七位同学。
2012年12月20日至25日,我们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随机发放102、125、102份问卷,共回收262份(被某小学老师当做发小广告的给没收了几十份)。2013年1月1日至2日,我们在书店、商场、马路等场所发放问卷139份,回收131份。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8份,回收有效问卷393份,问卷回收率为84%.现将此次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是否参加补习班:参加的有291人,占74%。其中:女生211人,参加补习班的有168人,占80%。男生182人,参加补习班的有123人,占68%.2.学生所处阶段:小学生142人,参加补习班的有103人,占72.5%;初中生136人,参加补习班的有120人,占88.2%;高中生116人,参加补习班的有68人,占58.6%.3.参加补习的科目:参加补习班的291人中,语文68人,占23%;数学185人,占64%;英语206人,占71%;物理91人,占中学生的36%;化学68人,占中学生的27%(小学没有物理化学计算时没统计在内);其他80人,占27%。(该调查不包括音乐美术)
4.每年在补习班上的花费:参加补习班的291人中,低于1000元的50人,占17%;1000-3000元的128人,占44%;3000-5000元的48人,占16%;5000-8000元的35人,占12%;8000元以上的30人,占10%;
5.是否自愿参加:参加补习班的291人中,“全部自愿参加”156人,占54%;“部分自愿参加”114人,占39%;“非自愿参加”的21人,占7%。
6.参加补习班效果:“效果很好”的108人,占37%;“效果一般”的151人,占52%;“作用不大”的25人,占9%;“无作用” 的7人,占2%。
调查结果分析:
1.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大多数
学生(调查人数的74%)选择上补习班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其中女生上补习班的比例(80%)高于男生(68%),这与当前各阶段女生成绩优于男生的现状相符。
2.在参与补习的科目中,英语和数学两科补习人数最多。英语热与当前的出国热有关,现
在不少国外大学开始对中国招生,香港的几所大学招生时也十分重视英语,每年出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些都使家长和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就开始重视英语。而数学是因为比较难学,而且不少学校招生时过于看重数学竞赛成绩,因而补习人数较多。中学的物理和化学补习人数也相对较多,一方面是高考理科招生比例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感觉理科知识有一定难度。统计结果与社会上补习班的招生宣传基本吻合。
3.参加补习班的学生中,初中生比例最高(88.2%);高中生比例最低(56%)。这应该是
与高中生自学能力增强有关。
4.学生每年在补习班上的花费以1000-3000元的为最多(44%),5000元以下的占78%,因为多数学生只需补习一科或两科。但也有少数学生补习科目较多,有的甚至采取名师一对一辅导,费用自然就很高了。课外补习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经济支出,加重了一些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5.多数学生自愿参加补习班,非自愿参加的只占参加补习的学生的7%。充分说明了当前
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这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完全相左,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6.多数同学认同补习的效果,“作用不大”和“无作用”的只占11%,这一方面说明补习
班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解释近几年补习班疯长的现象。
调查结果的思考:
首先,从参加补习班的学生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所面临的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写作业,学生还要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到处上补习班,所以现在的学生成绩上去了,身体素质下来了,跑不动,跳不远,没时间玩,没时间思考,装一脑袋死知识,与国家现在提倡的“中国创造”如何对接?
其次,参加补习班不仅占用了学生运动、休息、娱乐时间,也增加了家庭经济支出,减少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时间,一些学生在上不上补习班及费用问题上与家长产生矛盾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对社会上的补习班我们也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它的存在确实能办助学生查漏补缺、总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的人们的需要。但要防范那些没有执照、虚假宣传、骗取钱财的不良补习班。
2013.2.26
第三篇: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宜昌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现状分析
开题报告
学生
张妙良 指导教师
喻坚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通过对宜昌市周边的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试图了解宜昌市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2.通过比较分析,为不同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而且也为提高宜昌市中小学的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质健康以及各学校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3.通过分析为宜昌市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做出努力,为增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提供一些积极性帮助和建议。
(二)、研究的意义
张燕、万传金在《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研究》中认为身体活动喻意为动态,课堂坐姿喻意为静态,动与静构建了学校学习的环境。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而根据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坐姿静态,身心都备受压抑。如何调整精神压抑感,课外体育活动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一些学校却将课外体育活动放任自流,并没有使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而且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减少,学习的压力也使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降低了兴趣。为探索符合现代素质发展要求的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对策,帮助宜昌市的体育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活动,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为宜昌市中小学生有关课外体育锻炼研究提供一定研究背景。为有关部门对制定干预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措施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二、文件综述、国内外学术动态、本课题主攻方向
通过索检发现,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和论文有很多,他们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都不尽相同,都对宜昌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联系。
(一)、国外体育活动现状
1、美国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美国政府1980年在《全国的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报告中重申了学校体育—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还根据美国学校体育的现状,确定了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即到1990年以后,要有60%以上的少年儿童(l0一17岁)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活动。美国是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国家,在教育上所持的态度是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的目的是向着青少年提供使其能在自由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美国的学校体育与课外体育的指导思想表述为:“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便借助健全的身体来最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具体表现在:①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维持与发展;②社会有效性的维持与发展;③娱乐能力、智力、文化的维持与发展。美国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形式是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开展越野跑、游戏、游泳、田径、高尔夫球、篮球、摔跤、曲棍球、自行车、网球、足球、民间舞蹈和登山活动等,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俱乐部受当地社区环境影响较大,如野营、射击、打猎和垂钓在有些社区相当普及。冬季一般流行滑雪和冰上运动,夏季则是游泳和水上运动。
美国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男生比女生长。5一12年级学生平均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时问12.6小时,其中7~9年级最长,为13.2小时,10一12年级则减少为12.1小时。在美国,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一般放在下午3:oo一6:00,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内容和活动形式。美国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通常是以比赛方式进行的,间断性地安排了竞赛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田径、游泳、曲棍球和网球等,以年级、班级、年龄等级为单位,进行竞赛活动。美国一向很注重课外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个体社会化方面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体育课时间的分配常常是极为有限的,那么指定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了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好办法。在美国,虽然不同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各具特色,从总体上看,仍可把课外体育活动分成以下三种形式: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俱乐部。班级课外活动是指在一所学校范围内组织进行的体育活动,主要以班级为集体进行。校际课外活动是指几所学校的学生进行的体育交流,如传统项目竞技、行军、越野长跑、体育联欢,或校际间运动会等。而运动俱乐部是指按学生的运动特长与兴趣,以自由加入的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纳入到各类专项俱乐部中去,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和比赛。与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重合之处在于,校园内出现的各类运动俱乐部间比赛可在一所学校内进行,可在不同学校间的同类运动俱乐部中进行。后者同样也属于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美国中小学体育必修大纲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课外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其功能与体育课有所重叠。但课外体育活动的独立功能则更加突出,集中体现在除可借助课外体育活动完善学生的身体、熟练运动技术外,还可以完成更广阔的社会教育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学生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②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及各种能力;③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和睦友善的处事态度;④儿童的个体社会化。据美国的专家统计,现在美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特别多,大约占总人数的86%。一些学者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很灵活,学生自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②所有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可以的,不取决于他们身体训练的水平;③活动的多样性;④课外体育活动的个别针对性。美国明确规定了课外体育活动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运动水平,借助健全的身体来服务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英国的中小学生都是早上9:oo上学,下午3:00~4:00放学,因此,他们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利用放学后和周末时间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各校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被挑选为本校的传统项目运动队(如,足球、橄榄球、游泳等)的训练,有的学生是当地体育中心举办的运动队(如体操)的队员,这些学生是为了参加校级或更高一级运动会做准备的。有的学生参加学校或地方组织的培训班,有的学生放学后在本校或外校的PlaYGround玩,由看管小孩的人带他们做一些包括体育项目在内的活动,还有的学生周末或假期则由家长带领到郊外骑自行车或爬山。由于英国的天气雨水较多,因此学生们大多在室内活动,每个学校都有大小不一的室内运动厅或运动日,运动的项目多是英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如:女孩通常有网球、曲棍球、体操、室内网球、羽毛球和田径;男孩有足球、橄榄球、室内网球、篮球和田径。
3、日本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在日本,文部省制定了从1990年开始实行的新教学大纲与体系。学校提出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指导方针:①根据生涯体育(终身体育)理论,课外体育活动应从单纯的追求比赛优胜转向青少年愉快地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乐趣的方向;②应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充分体验失败与成功、痛苦和快乐等多种情感,以培养和恢复逐渐失去的人性和社会;③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安排运动量,进一步搞好场地设置管理,以防伤害事故;④进一步加强学校和社会以及体育团体的相互配合,把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据1993年文部省对中小学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新调查,有55%以上学生参加了不同项目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开始朝向学校体育新思路来实施。据日本文部省体育局统计,日本公立学校的98%开设了俱乐部,全国共有25.2万多个俱乐部,平均每所学校就有十多个。在俱乐部中,学生凭兴趣选择活动项目,小学必修俱乐部人数最多的是垒球,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中学最多人数选择的是日本象棋、围棋;其次为排球、乒乓球、网球、篮球、垒球、棒球、田径、足球、剑道、柔道等,高中阶段则增加手球、硬式棒球、器械体操等。日本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日本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一般有三种:①俱乐部,由学校制定整体活动计划,由学校教师指导进行自主的、协同的活动,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班级,具体活动计划由部内成员自己决定、执行;②运动部:代表年级、学校参加比赛,由教师推荐和选拔;③同学会:有一些志趣相同的学生自发形成,一般以娱乐、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日本的学生是自愿选择俱乐部进行活动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在课后参加体育运动俱乐部,活动时间分别由俱乐部安排。在安排竞赛内容方面,他们认为运动竞赛只是较高水平的运动队任务,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一校内运动竞赛目的应是增进身心健康和交际,加强合作和娱乐。现代日本的学校体育中,围绕课外体育活动,各学校形成了二类活动形式。一类被称之为特别活动,或称必修俱乐部活动,另一类为自由体育俱乐部。必修俱乐部活动主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全面发展。该俱乐部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由学校作为相对固定活动内容编入课表,事先由学生在艺术、科学、体育三项中选择其一参与活动。从日本中学生的选择结果看,选择体育的学生居多。必修俱乐部一般在同一时间展开,各种不同选择的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在特定时间里,分别到自己喜爱俱乐部参与活动。那些未参加必修俱乐部的学生想参加体育活动,则可选择自由俱乐部活动形式,即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其他由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这一般针对高年级,有一定自我组织能力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或其他科目教师的帮助下,以更加自由和自主的方式,参与体育锻炼。日本把课外体育活动与生涯体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习体育的习惯培养,把体育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增进健康和生活乐趣。日本的学校竞赛活动主要在各俱乐部或俱乐部内部各队之间展开,他们的目的虽不是提高运动水平,但通过竞赛这种有趣的形式,调节课外活动气氛,促进交往、合作,并带来集体娱乐情感。日本是在合作、团结、一致中取胜的国家,故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了更多的个体娱乐性,运动合作性、集体性和社会性,因此课外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体育活动服务于个体,培养终身意识,并在集体性运动中带来乐趣和荣誉感。现在以知识、技能和体力教育为基础上,把人的情绪、态度、理想、意识、价值也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领域,提倡知识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以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我国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己有近百年的历史。考究中国学校体育发端于光绪二十三年,由美国传入。当时只有教会学校,开风气之先,有足球、棒球、田径运动等作为课外运动,有的学校竞设课外运动一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的健康的决定》,其中规定“学生每日娱乐体育活动或从事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劳卫制》的颁布,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955年,为配合小学教学计划的执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小学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课,坚持做早操、课间操,安排好每周2节课外体育活动。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保证每一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建国以来至八十年代初,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而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以及培养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开发不足。1983年n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一文,这是我国首次公开提出了`第二课堂'这一命名。随后展开了关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也有人提出`第二渠道')的讨论。这是因为在研究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学校教育方式的演变,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那部分内容,对于培养现代社会的人才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赋予它应有的地位。对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应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1987年以前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纳入周课时总量,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活动时间的安排。1987年首次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周课时总量。1988年规定为体育活动课,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进行了分类,与学科并列纳入课程体系,体育活动是其中的一类。
1982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对学校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多种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1990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教委下达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都对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这些皆为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政策基础,确保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与地位。关于我国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4版)中指出:①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②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③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④培养社交能力;⑤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包括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全校性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等。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内容是:①早操(15分钟~20分钟),也称为早锻炼,是早晨起床后或课前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一般以徒手体操为主,也可开展如跑步,太极拳、气功、游戏等活动;②课间操(巧~20分钟)也称为课间体育活动。这是学生在上午第二、三节课之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③班级体育活动,包括课后体育锻炼则由班干部和体育小组长负责,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各项体育教学技术和达标锻炼,活动时间一般是下午课后。竞赛活动的安排主要也在课后体育活动中,由年级、班级等为单位,虽然内容比较单调,但对激发体育兴趣、宣传体育意识却起到不少作用。全校性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指作息制度体育活动以外的全校性体育活动。一般有“体育周旧)”和“体育节”两种形式。我国中小学日常开展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全校性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等组织形式保证了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进行,多年来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校课外活动也强调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力求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促进青少—一一—-止选兰竺哩些全堕型竺垫塑塑壁些选醚年的身心健康,并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各种课外活动配合各种教学活动,构成校内教育的完整体系,二者都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从功能上看,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使体育课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功能大致为五方面:①满足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②为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奠定良好基础;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④具有文化传递作用;⑤培养体育骨干。
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目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在各级学校也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主体运动,发展个性,发挥特长。②针对内容进行课堂练习,说明学校在项目上的转换,形式上的改变,内容上的更新,可以大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生机活力。③采用规定和志愿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内容、项目、人员、场地等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练习有很大的帮助。④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这种形式虽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但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凭着“玩玩”而已的心态,没有目标,从而影响锻炼效果。⑤大课间体育活动,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将会哪此方面进行改革”时,其中就指出在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突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在人们的观念中,传统课间操等于广播体操。但早在加世纪70年代后期,学生人数激增,一些学校由于场地原因不能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全校集体广播操,在课间操活动时就开始了以多种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活动。如1977年3月份的《新体育》就有图片报道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坪小学丰富多彩的课间操活动。江苏体育科技1982年第三期也报道原南京化学公司职工子女第一中学自1979年9月开始,课间操集中在操场上交替做广播操和自编的身体素质操、艺术体操等。可以说,70年代末期就已成为我国开展和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端倪。1979年刘绍曾先生译自苏联《学校体育》杂志上的“日本中小学体育”译文中出现“课间大休息”一词,文中介绍了日本中小学课间大休息活动的方式。这是目前已找到的最早使用与“大课间活动”相近说法的资料记载,之后上海市学校体育界也开始将课间操称为“课间大休息”,如1985年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外体育活动》一书中就有该市某小学“课间大活动的安排。”我国1982年第1期的《学校体育》杂志上报道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小学“保证学生每夭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文中,有了“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除外)”说法,这可能是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最早出现的说法。1999年教育部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如“课间大活动”、“课间大锻炼”、“间操课”等不同的说法。如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教育局就曾下发文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改为“间操课”,中学40min,小学35min,并列入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要求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必须按照文件要求执行。1978年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印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草案)和“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lh体育锻炼的通知”等文件颁布后,为了认真落实每生每天lh体育锻炼的精神,一些学校已开始了由传统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转变。如北京古城二小、上海育才中学、辽宁台山一中等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80年代初就开展的有声有色。到90年代初,天津和辽宁的营口市已着手进行大面积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验并进入了在该市推广这一经验的阶段。早在1992年,天津市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都将开展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系统工程,长抓不懈。为推动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9%年,该市教育局先后在津南区实验小学、河北区育婴里小学、河西区二师附小、河西中学和河西区微山路中学召开了推广中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场会。该市把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保证落实上午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后又在下午增加了一次大课间活动时间的实验,中学15min,小学20min,1998年该市开展上下午两次大课间活动的学校达到30%,到2002年全市中小学基本落实了两次大课间活动。1999年5月25日~28日来自全国教育系统的300余名代表观摩了辽宁省鞍山市、营口市和大连市27所中小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该省教委为了进一步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自19%年起至1999年5月连续四年举行了四届全省中小学课间操体育现场会,通过几年的不断总结经验,该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推动了该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早在1999年10月马林:兰州市西固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5日,国家教育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改革开放20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就确定了将辽宁营口市提出的“以操促德、以操辅智、以操健体、以操审美”的主题作为全国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做出了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决定。河北省唐山市从1999年开始,以体育活动改革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全市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引入体育活动中,大胆进行改革,把原有的课间操延伸为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并明确安排在学校的课程表中,即上午第二节课后的30min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第二节课后30min大课间活动。进入21世纪后,大课间体育活动被提升到活动课程的层面;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验、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省教育厅、鞍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0日一12日在辽宁省鞍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会议代表先后参观了鞍山市铁东区钢都小学、二一九小学、华育中学、铁西区居义小学、立山区中华小学、鞍钢高中和鞍山一中等七所学校优良的体育硬件设施和自制的百余件体育器材以及“快乐园地”、体育文化长廊,观摩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展示课,在闭幕式上观看了鞍山市中小学大型体育、艺术、国防教育汇报展示。汇报的体育课外活动,有特色运动队(足球队、轮滑队、乒乓球队)、传统运动项目(篮球、排球、键球、软式排球)、体操运动(广播操、小垫子操、自编健身操)以及几十种丰富多彩的快乐运动(花样跳绳、动感竹竿、呼啦圈、键球、攀岩、蹦蹦床、双轮飞扬)、快乐游戏(扁担、踏板、攻城、跳房子、早龙舟、红白球、跨钻轮胎、快乐迷宫、少儿投篮、少儿射门、高低梅花桩、四人二足鞋)等。为代表们展示了运动与健康、柔韧与健美、技巧与艺术、游戏与快乐、整齐与韵律、紧张与活泼、提高与普及、传统与现代的大课间活动,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国课间操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间操形式,即课间操仅做一套部颁广播操。另部分学校己开始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陕西、山东、湖北、浙江、四川、广西、广东等省的中小学校。组织方法有:一种是一天开展一个大课间,即将原来上午第2节课后的课间操延长为30~45min不等;一种是一天开展两个大课间,即上、下午各组织一个大课间,如天津市、河北唐山市各中小学。活动内容大都以徒手操(广播操、素质操、健美操、武术操等)、轻器械操(健力操、绳操、哑铃操等)、舞蹈、队列训练和游戏等为主。如某市中学的活动内容是从跑跳操、健美操、韵律操、武术操、太极拳、游戏、广播操、舞蹈、模仿操、部位操、队列训练等11项中选择其中5一6项进行轮换。某市小学课间操的内容安排及顺序是:无声操、队列操、小学生系列广播操《初生的太阳》和《雏鹰起飞》、哑铃操、二部操、韵律操、放松操、结束。
最近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体育上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响亮口号,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也是贯彻这一口号的一项实招、硬招和高招。
台湾中小学课余体育活动与休闲运动,台湾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很重视,制定了相关规定与计划,如《各级学校体育实施办法》、《学校体育教学发展中程计划(2001一2004)》、《体适能优异学生奖励要点》。其中,《体适能优异学生奖励要点》明文规定,凡每学期规律参与运动达12周以上,每周至少3次且每次运动30min以上,经体育授课老师审核通过者,核发运动参与奖章。根据台湾《各级学校体育实施办法》,学校体育应启发运动兴趣,体验乐趣与效益,建立规律运动习惯,开展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并要求中小学每周至少进行晨操或课间健身3次。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亦可列入弹性课程,必要时得与综合(社团)活动配合实施。同时也要求各级学校应运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定期举办体育乐营,充分提供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机会。但从相关调查资料的情况看,台湾中小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程度不高,大部分中小学生觉得参与的运动不够,没有形成运动习惯,想参加运动社团的人很多,但实际参加的人很少。目前台湾中小学正在积极推广多元化的早操及课间操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学校也积极辅导学生成立运动社团,以扩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层面与范围。在青少年休闲运动方面,有青少年周末假日休闲运动,寒、暑假青少年休闲运动育乐营和海外参访队。同时,亦要求和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区休闲运动。从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看,台湾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学校推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也不够,相关的调研也较少。在课外休闲运动方面,台湾学校体育娱乐与休闲运动开展的较为普遍,中小学生经常参加由学校、社区和家庭组织的各类校内外休闲运动。同时,也要求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日时间,邀集家人或邻居、朋友,一同到户外从事身体活动。台湾很重视学校体育,其相关体育立法比较完善,在经费上也相对充裕。台湾对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亦非常重视,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优秀竞技运动选手的摇篮,学校竞技运动水平也较高,通常在台湾奥运体育代表团中有3成以上的中学生选手,这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在中小学体育竞赛方面,台湾每年主办一次中学生运动会,并积极组织中学生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台湾小学没有统一的运动会,由各县、市、地政府教育部门自行安排。3.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已有的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影响宜昌市中 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提出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方案。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进度
1.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已有的资料和文献以及调查问卷找出宜昌市羽毛球大众参与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归纳并作出解决思路和方法。2.研究的对象
宜昌市所有中小学生 3.研究的方法
采用文件研究法找出宜昌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调差,确定统计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
采用综合法就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方法。4.研究的进度
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初稿交给老师修改。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并打印成稿。毕业论文资格审查,接受指导老师布置的论文正文写作任务,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查阅。
完成论文正文撰写,完成正文初稿,并修改,定稿与打印。指导老师批阅并评定成绩,组织教师评阅并评定成绩。
四、参考文献
[1]、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科研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4]、马林.兰州市西固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出及对策研究 [D]:[硕士研究生论文].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5]、陆俊.北京城区和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8 [6]、刘毅,一气开发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影响分析 [D]:[硕士研究生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7]、辛琼,宜春市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D]:[硕士研究生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8]、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9]、汪孝英.杭州市百余所中小学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6 [10]、李宝凤,美国、日本、加拿大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 1994,5 [11]、周丽君,关于影响中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03期 [12]、孙晋兰.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太原大学学报,2005(2)75—76.[13]、谢琴,赵克宁,王念理.英国的中小学体育[J].体育师友 2000,5 [14]、李林,倪才华,张小红.中国——博茨瓦纳两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6 [15]、张迎春.中美日三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8 [16]、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17]、兰自力.台湾学校体育概览闭体育学刊2003,1 [18]、张迎修.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校医,2004,5 [19]、骆映.对厦门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3,2 [20]、徐晓华.我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年02期,146—150.
第四篇: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这是一份无记名调查问卷,本问卷纯属调研性质,你如实的回答将为我们提供有建设性的信息。调查结果仅用作语文课课堂教学研究。谢谢你的合作
1、我学习语文,感到
A、很有兴趣B、有兴趣C、兴趣一般D、没有兴趣
2、我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
A、升学要求B、考试C、未来职业需要D、迫于家长压力E、培养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F、语文的人文性、探究性吸引了我3、在各学科中,语文是
A、属于优势学科 B、一般学科C、较差学科 D、差学科
4、你语文课前预习情况
A、经常预习B、偶尔C、从不预习
5、我在课外用于复习语文的时间占所有复习时间的比例是
A、80%B、50%C、20%D、06、在语文学习遇到难题或困难时,我会
A、认真对待,动手动脑,尽自己所能去突破、克服或解决。
B、经过看书或思考仍不能解决,就去问老师和同学。
C、想一想就算了,反正老师会讲。
D、无论解决与否,总喜欢去和同学讨论交流。
E、能做则做,不能做就放在一边,很少想办法去克服,包括问老师、问同学和看书。
7、在语文课堂上,我A、经常主动提问。B、很少主动提问。C、偶尔提出一些问题。
D、有时想提出一些问题,但没有时间和机会。
E、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学生没有必要提出问题。
F、有时不知道怎么提问题,有时感到题目太死,不好提问。
8、我在语文课堂上最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是
A、以被动的听记为主(如听讲、记笔记)
B、以积极思考为主(如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
C、以讨论活动为主(如小组讨论,同桌交流)
D、以个人活动为主(如不听讲,自我安排)
9、我使用语文读本的情况是
A、自觉主动地独立阅读,配合教材作进一步地学习。
B、根据老师要求,完成指定的阅读篇目。
C、有时间就翻一翻,没时间就不看。
D、没有时间,所以基本没有看过。
10、“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我认为自己
A、做到了B、做到了三分之一C、做到一半D、远远没有做到
E、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
11、到目前为止,我感到语文学习中最困难的地方或内容是
A、语言知识和表达(高考试卷第一大题)B、语言实际应用(高考试卷第六大题)C、文言文
阅读D、诗歌鉴赏E、科技文/社科文阅读F、文学作品阅读G、文学常识H、名句名篇默写I.写作
12、在进入高中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你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
A、常常B、偶尔C、从未
第五篇: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综合类
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
摘要: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本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本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认知良好,但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女生。学生对“终身体育”理解不深,体育保健知识缺乏,体育器材、场地有限是影响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特征对策
前言:中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随着“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本县农村中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更好的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中学生健康人格,树立全民健身意识,深化中学体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查阅近几年本县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有关文献资料,并向乡镇学校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38份,有效问卷738份,其中男生425人,女生313人,回收有效率达92.25%,最后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常规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与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强身健体、体验体育乐趣是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从表1中显示,有38.35%和47.9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这充分说明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是良好的。但从表2显示,男女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概念不了解的占了55.69 %,很了解的占4.47%,这说明男女学生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相当低,还未能深层次地意识到体育健身运动与未来生活的密切联系。
表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认识调查统计一览表男生 女生 共计百分比(%)
很重要 168 115 283 38.35
重要 196 158 354 47.97
无所谓 52 26 78 10.57
不重要 9 14 23 3.1
1表2.学生对终身体育了解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
男生 女生 共计百分比(%)
很了解 20 13 33 4.47
了解 166 128 294 39.84
不了解 239 172 411 55.69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从表3中显示,有29.53%和57.46%的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但不感兴趣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主观上是由于女生喜静,怕羞、爱美,不喜欢有身体对抗及相对枯燥的运动项目,更喜爱具有娱乐性特点的项目,如果学校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与她们主观愿望出现差距,她们希望的锻炼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她们思想中的主观思想倾向可能转入消极状态,就会对参加体育锻炼没兴趣。
表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调查统计一览表
男生 女生 共计百分比(%)
很感兴趣 147 71 218 29.53
比较感兴趣
268 156 424 57.46
不感兴趣 10 86 96 13.01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持续时间 从表4显示,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2次为最多,为40.47%和38.12%,每周3次的为38.12%,3次以上的为17.65%;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2次为最多,为25.24%,每周3次和3次以上的分别为16.29%和8.31%,明显低于男生;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从表5显示,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30-60min为38.83%,60-90min为21.65%,而女生分别为19.81%和11.18%。结果表明:学生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相对差。
表4.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周)调查统计一览表男生百分比(%)女生百分比(%)
0次 54 12.7 157 50.16
1-2次 172 40.47 79 25.24
3次 124 29.18 51 16.29
3次以上 75 17.65 26 8.31表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一览表
男生百分比(%)女生百分比(%)
30min以下
26.82 59 18.85
30-60min 165 38.83 62 19.81
60-90min
21.65 35 11.18
不参加 54 12.7 157 50.16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调查显示,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女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是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跑步,这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项目,主要以小球为主。造成这种现状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受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限制。
(3)学生对体育保健差事的认知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表1),学生掌握基础健身知识的情况一般,还不能满足科学健身的实际需要,为了保证学生锻炼的持续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健身知识的传授和主动健身意识的培养,仍需把传授和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树立人人健身,科学健身,终身健身的体育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农村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 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处于良好水平,但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不尽如人意,与认识程度有较大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女生甚至不参加。
(2)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基本上是以球类为主;(3)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是以校内体育场馆、设施为主;
学校运动场馆和运动器材的不足是阻碍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因素。
(4)农村中学生只掌握了极其有限的健康知识。
2.建议
农村中学应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面推行健康教育,倡导科学健身,实施健康促进,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娱乐体育为主,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1-2种体育锻炼项目,真正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为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活力,最终使学生成为懂体育、爱体育、学体育、会体育、乐体育的真正体育人口,并形成牢固的终身体育思想。
(2)学校应增加体育场地、运动器材的建设与投入
可以让在职、有一定基础的教师进修深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他们喜爱的项目。
(3)加强体育隐蔽课程建设,优化体育教育环境,提高农村中学生体育健身意识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方式教育影响学生,它的实施主要包括体育物质文化素质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素质要素,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安排体育场馆设施,设计相关的体育板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节目;另外,要注重非物质化的体育精神文化,举办富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定期举办体育节、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等,让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4)加强体育教师的多项目培训,提高其健康知识教育水平,为满足广大学生的多种需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段峰.谈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J].承德职业学院报.2006,3期
[2] 张淮全.浅谈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弊病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4,01期
[3] 张延玺 , 孙鲁芳等.南阳市农村中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阳师
范学院院报.[4] 杨芳.学校体育的症结与出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4:48
[5] 温国强 , 武胜奇.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院
报.2005,9期
[6] 郑旗.山西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9期
[7] 夏云.中小学生健康与学校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9期 [8] 姚蕾,公冶祥乔.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科
学.2000,21(4):25
[9] 肖谋文 , 邓卫东.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邵阳学
院学报.2003,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