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销售收入证明
销售收入证明
销售收入证明
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销售的货币收入总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数量×产品单价。企业商品产品销售和其他销售所取得的收入。前者的销售收入包括产成品、代制品、代修品、自制半成品和工业性劳务销售收入等。后者的销售收入包括除商品产品销售收入以外的其他销售和其他业务收入,如材料销售收入、包装物出租收入以及运输等非工业性劳务收入。企业专项工程、福利事业单位使用本企业的商品产品,视同对外销售。
销售收入的发生,是以商品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和已提供的劳务为依据,其主要标志是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在采用分期付款销售的情况下,通常以每期收到的货款作为该期实现的销售收入。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产品,通常按生产完工程度,分期确认销售收入。例如,建筑安装企业按项目施工工程进度计算的销售收入。
企业销售商品时,在下列条件同时满足时确认收入: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如仍然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然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成立,不能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
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为销售商品的价款。企业销售商品时,如估计价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也不应当确认收入。
(4)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销售收入的一般确定准则
销售收入确定的方法较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它包括①它销售成立时确认营业收入;②在收到货款时确认营业收入;③根据生产完成程度确认营业收入。属于权责发生制范畴,属于收付实现制范畴,而我国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即以商品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即收到销售货款或取得收款凭证的权利为准。
权责发生制确认销售收入的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交易行为已经发生或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
2)获取收入的过程已经完成或已得到取得货币资金的权利。
不同的销售方式下,销售收入的确认
1)用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若货款已经收到或取得收取货款的凭证,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已交给购货方,无论商品、产品是否发出,都应作为销售收入实现。
2)托付承收和委托银行收款结算的方式销售。以商品产品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并已经将发票、账单及运输部门的提货单等有关单据提交给银行并办妥托收手续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3)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以本期收到的现款或以合同约定的本期应收现款的日期作为本期收入的实现。
4)预收货款方式销售。在商品、产品发出或劳务提供给接受方作为收入的实现。
5)用委托其他单位代销方式销售。在代销的商品、产品已经销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6)出口商品的销售。陆运的以取得货物承运单或铁路运单,海运的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的以取得空运运单,并向银行办理交单后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7)自营进口商品销售。实行货到结算的,在货物到达我国港口已取得外运公司的船舶到岸通知单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后,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实行单到结算的,凭国外账单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后,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8)采用商业汇票方式销售。在发出商品和取得商业汇票后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第二篇:房地产销售收入的确定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销售收入具体确认理解不准确,还存在按照原税法规定预售收入的概念理解并判断确认销售收入,出现申报错误。《国家税务总局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以下简称《办法》)第六条规定,企业通过正式签订《房地产销售合同》或《房地产预售合同》所取得的收入,应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按不同结算方式分别在收到款项时或合同约定应收款项时确认收入。现结合文件进行说明。
取消预售收入的概念
按照新税法实施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开发产品完工前的收入为预售收入,完工后才按规定确认销售收入。而国税发〔2009〕31号文件规定,开发企业只要按照房地产销售相关规定与销售对象正式签订了《销售合同》或《预售合同》,不管开发产品是否完工,税收上均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虽然会计核算方面存在预售收入或预收账款,但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只有完工前销售收入和完工后销售收入的概念,而不再有预售收入的概念。按照《办法》第三条规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包括土地的开发和建造、销售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除土地开发之外,其他开发产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视为已经完工:
(一)开发产品竣工证明材料已报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二)开发产品已开始投入使用。
(三)开发产品已取得了初始产权证明。
完工前销售收入仍要预计毛利额
虽然取消预售收入概念,但由于开发产品完工前发生的成本费用尚未结算,企业会计上无法计算产品成本,税收上也无法计算计税成本。因此,《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完工前确认的销售收入还是采取预计计税毛利额的方式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办法》第九条规定,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应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度(或月)计算出预计毛利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开发产品完工后,企业应及时结算其计税成本并计算此前销售收入的实际毛利额,同时将其实际毛利额与其对应的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企业本项目与其他项目合并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
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2008年取得开发产品完工前销售收入1000万元,当地省级税务机关确定的计税毛利率为15%。则当年预计成本为850万元,计税
毛利额为150万元应计入2008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减除相关税费后缴纳企业所得税。如2009年开发产品完工,该部分的实际计税成本为800万元,则会计上在结转销售收入1000万元同时,确认成本为8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税收上允许减除2008年预计的计税毛利额150万元,其差额50万元计入2009应纳税所得额。
完工前销售收入可作为三项费用计算基数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是以当年实现的销售(营业)收入为计算基数的。房地产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可以在不超过销售收入15%范围之内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可以结转到以后扣除;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房地产企业在开发产品完工前,一般会要发生大量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以及部分业务招待费,如果取得预售账款需要预计计税毛利额,同时相应的三项费用又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话,势必会增加预售的应纳税所得额,加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负担。《办法》第六条规定,企业通过正式签订《房地产销售合同》或《房地产预售合同》所取得的收入,应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按照税法确认的销售收入为基数,计算上述三项费用的当年扣除数额,按规定税前扣除。以上述举例为例,2008年企业完工前销售收入为1000万元,允许税前扣除实际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限额为150万元,业务招待费限额为5万元。但是,按照不重复计算扣除的原则,当企业会计上将完工前销售收入转为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时,不得再重复计算该部分收入基数。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填写申报表时,要将完工前的销售收入填入其他视同销售收入,将预计计税成本填入其他视同销售成本。这样,就可以将完工前的销售收入纳入三项费用的计算基数。因上述填表已经调增预计计税毛利额,因此,在填写其他调整预计计税毛利额时,要做相应的调减处理,避免重复计算计税毛利额。
第三篇:商品销售收入审计案例
商品销售收入审计案例
(一)案例线索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张军审计A公司的销售收入时,发现A公司与子公司合作开发的光华家园3#、12#楼已开发完毕,且已通过建筑工程核验,A公司就上述楼盘的部分房屋已与购买业主签订了销售合同,合同约定金额为人民币16000万元,且收到部分售房款计人民币10000万元,但尚未办理完毕业主入住手续。A公司的账务处理已确认销售收入10000万元。A公司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此予以披露。为此,注册会计师张军检查了相应的销售合同、收款凭证及其会计处理,认为不能获取其他充分的证据确定该商品房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因此,销售收入不能确认,提请A公司做相应的调整分录。
在A公司拒绝接受调整建议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为“如贵公司会计报表附注六所述,截止2000年12月31日,贵公司与子公司司f公司合作开发的光华家园3#、12#楼已开发完毕,且已通过建筑工程核验,贵公司已就上述楼盘的部分房屋与购买业主签订了销售合同,合同约定金额为人民币16000万元,且收到部分售房款计人民币10000万元,但尚未办理业主人住手续,我们未能获取其他充分的证据确定该商品房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与该事项有关的利润为人民币4000万元。”
案例二:2001年4月13日,深圳某事务所对深圳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表了带解释说明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解释说明段为“我们注意到:如附注五所述,截止2000年12月31日,贵公司开发的长丰苑A、B、C三栋楼已开发完毕,并获得工程竣工验收核验证书,贵公司就上述楼盘的部分房屋与购房者签订了销售合同,涉及的购房款16000万元己收到,业主人住手续正在办理之中,贵公司已按附注二所列收入确认原则计入本营业收入。”
案例三:注册会计师李文对×公司2000的销售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发现本的销售收入比上年明显减少,对照在前期调查了解到×公司本生产销售情况是历史上最好的实际情况,李文感到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于是,抽查了9月份、12月份相关的会计凭证,发现其原始凭证中有销货发票的记账联,而记账凭证中反映的是“应付账款”,共计120万元。李文针对这种情况,询问了有关的当事人,并向应付账款的对方企业函证,结果发现A公司是将企业正常的销售收入反映在“应付账款”中,作为其他企业的暂存款处理。
李文对此业务的审计处理为:
1.扩大抽查原始凭证的比例,检查其他月份是否存在将正常销售收入反映在“应付账款”中的事项。
2.提请被审计单位作相应的会计调整,并调整会计报表相关的数额。
3.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接受调整,则把查证金额与重要性水平相比,选择相应的审计报告的类型。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注册会计师充分关注了被审计单位与其子公司合作开发的商品房,由于“尚未办理完业主入住手续”即已确认为当期的营业收入,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商品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确实转移”,未能取得足够的证据,因而表示了保留意见。
案例二中,注册会计师依据被审计单位“报告摘要一报表附注二收入确认原则:销售开发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合同约定的开发产品移交条件已经达到、公司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相关的收入已经收取或取得了收款的凭证,该项销售的成本能可靠地计量的,确认为营业收入的实现。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的开发产品,在合同约定的开发产品移交条件已经达到后,按合同约定的本期应收款确认为当期营业收入的实现。”在解释段说明中强调提示了所确认的开发产品的营业收入“业主入住手续正在办理之中”
案例三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销售收入时,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少计或多计销售收入。
一般情况下,企业少计销售收入的途径有:
1.将正常的销售收入反映在“应付账款”中,作为其他企业的暂存款处理,将记账联单独存放,造成当期收入减少,达到少缴税的目的。此案例A公司就是如此。
2.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不确认或延期确认。
3.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相对应,直接抵减“库存商品”或“产成品”,少计收入。
4.虚增销售退回,即销售退回仅用红字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产品销售收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会计分录,记账凭证后面没有红联销售发票、销售退回单、商品验收单等原始凭证等。企业多计销售收入的方法有:
1.把没有实现的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收入。
2.虚构销售业务等次年作退货处理,虚构收入等。
3.母子公司或关联企业之间在年底互开发票,虚构收入等。
注册会计师一般要实施顺查或逆变的方法查证这些事项,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予以纠正,否则,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案例坪价
商品销售收入审计的目标主要是确定销售收入的内容、数额是否合理、正确、完整;销货退回D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处理是否适当;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等。
围绕上述审计目标,对销售业务的审计通常实施以下审计程序:
1.查明销售业务收入确定的原则、方法,注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收入实现条件,前后期是否一致。
2.选择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本期与上期进行比较;本期各月各种销售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计算本期商品毛利率、重要客户销售额及与利率,分析有无异常变化等。
3.抽取本期商品销售发票,检查开票、记账、发货日期是否相符,是否与发运凭证、销售合同等一致等。
4.获取商品价格目录,抽查销售价格是否符合定价政策,并注意销售给关联方或关联关系的重要客户的商品价格是否合理,有无低价或高价结算以转移收入现象。
5.实施销售的截止性测试。重点围绕发票开具日期、记账日期、发货日期等三个重要日期,实施销售收入截止性测试程序。
6.结合对决算回应收账款的函证程序,观察有无未经认可的巨额销售业务。
7.检查销售折扣、销售退回与折让业务是否真实,内容是否完整,相关手续是否符合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8.调查集团内部销售情况,记录其交易价格、数量和金额,并检查其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是否已予以抵消。
9.检查销售业务收入在利润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第四篇:虚构销售收入的审计对策
针对公司虚构收入的审计对策
虚构收入的手法 1.销售环节
1.1 对外销售
• 伪造或虚构客户
即虚构一个不存在或不知情的客户,在此基础上制作假订单、假发票、假合同、假发运凭证等。由于业务和凭证全部造假,一般来说其审计难度并不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验证凭证真伪、函证客户等手段进行检查。因此,如果不存在审计合谋和监管合谋的情况,大多数企业并不敢通过该种手段造假,而敢于采用这种方式的公司通常具有某种行业特殊性,使审计人员难以通过上述手段进行查证。如农业类公司,其客户通常是农户这样的自然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函证、检查凭证等常规审计手段的审计难度,因此,农业类公司常常会使用这种舞弊手段。
• 利用真实客户,夸大收入规模
即在现有真实销售的基础上多报收入,将一部分虚构的收入分散到众多真实客户头上。利用真实客户进行舞弊,往往是虚开真实发票或开具“鸳鸯发票”,增加了审计难度。
• 利用隐蔽的关联方,虚构交易
①直接设立空壳公司、虚构交易。这些空壳公司表面上看与舞弊公司没有任何关联关系,但其业务和财务实际上完全由舞弊公司所控制。
②故意隐瞒关联方关系,虚构交易。通过隐蔽的关联方来虚构交易,舞弊公司通常虚开真实的销售发票,并无真正的经济交易发生,即发票本身是真的,但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子虚乌有。
1.2销售回款
针对虚构收入,销售回款环节最简单且成本最低的做法是借赊销名义虚挂应收账款,但这样做会导致期末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容易被发现。
应收账款增加是收入质量低的一个重要预警信号,异常的应收账款不仅会引起投资者的怀疑,也会引起审计师的注意。
因此,越来越多的舞弊公司在销售回款环节并不会选择赊销方式,而是想方设法通过现金流造假,制造虚构销售的回款,使期末收入增加的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也相应增加。
具体而言,销售回款的现金流造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利用公司自有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舞弊公司需先将公司资金通过某种方式转移至体外,再借销售回款的名义转回体内。转出资金的手法主要包括以采购业务或自建项目的名义转出资金和利用子公司或其他关联方进行现金流造假。
利用外部资金。包括利用外部拆借资金和利用其他收入来源充当销售回款。
虚构现金流。在既无自有资金又缺少外部资金的情况下,便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进行造假。但不存在的资金很容易在审计时被发现,因此,需要进一步的造假来填补资金黑洞。常见的做法是将虚构的资金以采购或是投资的名义转至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较难审计的科目上。
1.2采购及生产环节
一般来说,企业是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采购和生产计划,即以销定产,这是企业处理产销关系的重要原则。
对于虚构收入的公司,由于销售是虚构的,往往并无对应的产量和可供销售的产品,为了舞弊,这类公司需要同时在采购和生产环节进行造假,即虚构采购、虚构生产,进而虚构销售,形成整个供应链的舞弊。
采购端舞弊的核心是供应商造假,其手法主要也有三种,即伪造或虚构供应商、利用真实供应商造假以及通过隐蔽的关联方造假。
供应链特征
1、以销售环节为核心,覆盖采购及生产环节
虚构收入是销售、采购乃至生产整个供应链上的造假。在这三个环节中,生产环节的造假存在较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如原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间接费用的造假难度远大于销售造假,特别是水电费等一些间接费用。
因此,虚构收入的公司往往会表现出收入大幅增加但成本却控制得很好。由于这一特点,虚构收入通常具有以下异常信号:
成本不正常或产量不正常。相对于披露的成本,其报告的高产量难以实现;或相对于披露的产量,其报告的低成本不切实际。
异常偏高的毛利率。成本偏低、收入大幅增长,会直接反映在毛利率这一指标上,使该指标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2、以信息流造假为基础,辅之以资金流造假甚至货物流造假
信息流造假,无资金流和货物流。
此时虚构的收入虚挂在应收账款上,大幅增加的应收账款是其舞弊的重要预警信号。同时,由于没有真实的货物流出,实物流转和会计信息不相匹配,审计人员可以结合存货审计发现舞弊线索。
信息流造假,配合资金流造假,但无货物流。
这类舞弊相对隐蔽,常规的审计思维认为收到货款的销售收入其真实性较高。因此,这种制造了销售回款的虚构收入,极易误导审计人员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审计人员在主观上降低对这类交易的风险评估等级,导致在实质性审计阶段未能采取充分有效的审计程序。此类舞弊是当前虚构收入的主流。
信息流造假,同时配合资金流和货物流共同造假。
这类舞弊不仅虚构销售信息进行资金流造假,同时还制造真实的货物流,其舞弊成本更高,审计难度也更大。
虚构收入的审计策略
1、审计计划阶段,重视舞弊风险的评估
舞弊风险评估是舞弊审计的关键,对于收入审计,在正常情况下,审计人员认为那些收到货款的销售其真实性更高,往往不会向客户进行函证,函证客户一般是针对赊销(应收账款)。
然而,通过舞弊案例可以发现,即便收到货款,收入也可能存在造假,因此仍然有必要对客户进行函证,甚至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客户的背景,看其有无关联关系存在。可见,舞弊审计对审计程序和审计范围的要求远远超过常规审计。
关于舞弊风险评估,审计准则提出三大风险评估程序:询问、分析性程序、观察和检查。在这三大程序中,询问、观察和检查有助于审计人员发现管理层是否进行了财务报告舞弊,即报告层面的总体风险。分析性程序则有助于进一步定位具体风险点,即报告认定层面的具体风险。不同的舞弊手段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识别出虚构收入舞弊风险,分析性程序非常重要。
根据上文分析,虚构收入的异常信号有:应收账款增幅大于收入的增幅、收入异常增加、成本明显偏低、产量不切实际、毛利率异常偏高等。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舞弊风险高,更需关注其财务指标的变化。
当发现这些预警信号时,审计人员要警惕被审单位可能存在虚构收入的舞弊问题,制定下一步的审计对策。
2、实质性审计阶段,拓展风险应对程序
基于业务整合视角,开展全方位的供应链舞弊审计。
虚构收入是整个供应链上的系统性舞弊。在实质性审计阶段,需树立审计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审查某一环节,审计重点应由原先的销售端扩展为供产销全过程,基于供应链的业务逻辑开展全方位舞弊审计。这样才能更有效、更全面地发现问题所在。
基于业务流程视角,重视供应链的“三流”审计。
针对虚构收入,应对采购、生产、销售各个业务循环的“三流”进行审查,三个层面的证据需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如万福生科造假案,该公司通过现金流造假制造销售回款,由于其开户银行提供的银行对账单未显示付款方,从对账单上难以发现造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其销售单据是虚开的真实发票,销售回款也确实存在,函证银行存款余额也没有问题,此时若不进行资金流和物流层面的详细审计,将很难发现疑点。
因此,对于存在虚构收入舞弊嫌疑的公司,一定要在信息流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资金流和物流审计,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
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对隐性关联方关系的审计。
从舞弊的发展趋势看,虚构收入由早期的“形式上假、实质上也假”发展为“形式上真、实质上假”,利用隐蔽的关联方制造出虚假关联交易,这些交易从形式上看均合法合规,但实质上却是制造出来的虚假交易。因此,审计这类舞弊需立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计的关键在于查找出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关联关系。此时,不仅要调查主要客户与被审单位之间的关系,也要了解供应商与被审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客户、供应商与被审单位之间的三角关系。
识别客户、供应商与被审单位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审计虚构收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倘若未能发现这些隐藏的关联方关系,一些针对虚构收入非常重要的审计程序(如函证)便名存实亡。
第五篇:关于如何认定销售收入的复函
关于如何认定销售收入的复函
农业部政法司农政综[2000]13号)
武冈市农业局:
你局《关于请求对种子经营中“违法所得”所指的“销售收人”给予解释的请示》(湘武农呈字[2000]第11号)收悉。经研究,我们认为,“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销售收人”是指销售产品时所取得的收入,包括成本和可得利益(利润)。
此复
农业部政法司
200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