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起草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用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规定。随着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各级工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近年来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例如上海市总工会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共同联手,积极推动本市区域性集体合同、行业性集体合同工作。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上海市共签订了4923份区域性集体合同,覆盖企业63559个、职工858820人;签订了325份行业性集体合同,覆盖企业3979个、职工412607人。可以说,推行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有利于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促进某行业、某区域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从而能够保护更大范围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法律明确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法律地位,一方面将更加有利于推动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发展起到规范作用。因此,劳动合同法在该条对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作出了规定。
一、行业性集体合同
行业性集体合同主要是指在一定行业内,由行业性工会联合会与相应行业内各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例如2006年3月27日,山东省机械电子工会与省机械工业办公室的首席代表分别在《山东省机械行业集体合同》,由此,全国第一份行业集体合同在济南诞生。该合同内容涉及职工工资、工作时间和休假、保险福利、劳动争议等多个方面。全省300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和300多万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协议工都适用该集体合同。该合同有许多“闪光点”:如明确规定职工最低工资在当地最低工资基础上浮20%——50%;工资要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工资增幅不得低于利润增幅三个百分点;企业应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支付工资;职工在企业连续工作满8年,职工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企业应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可见,行业性集体合同一般具有以下优势:(1)同一领域的各企业具有行业共同性,在利润和职工工资水平、职业危害状况、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往往比较接近,可以就某一方面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共同标准,从而容易达成行业性集体合同。(2)行业性集体合同能够更广泛地保护整个行业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行业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3)协商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能够减少劳资谈判的社会成本,因此行业性集体合同有逐渐向越来越广大区域扩展的趋势。
本条规定里提到的,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特点都比较显著,决定了这些行业容易订立切实可行的行业性集体合同。例如建筑业、采矿业大量使用农民工,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者造成人身危害的问题比较突出,就此工会出面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对于约束建筑企业、保护农民工利益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据《劳动午报》2005年10月19日报道,通州区总工会针对建筑业是高危行业,在制定建筑业行业性集体合同时,积极协调区建委等职能部门,把职工保险等难点问题纳入集体合同文本中,使集体合同真正起到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像餐饮服务业,劳动者工资报酬通常比较平均、比较低下,在这些方面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能够建立良好的工资调整机制、有效提高餐饮服务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二、区域性集体合同
区域性集体合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指镇、区、街道、村、行业),由区域性工会联合会与相应经济组织或区域内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根据《劳动午报》2005年11月9日报道,北京市朝阳区德胜街道工会推行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四步走”方法,一是精心做好准备;二是加强指导,搞好协商;三是严格按照程序签订协议;四是按时报送审批。街道工会牵头搞好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相对于企业内部的集体协商无疑是一种新型的实践。
发展区域性集体合同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区域性集体合同是不适合在大范围大区域内推行的,由于企业性质差异、各行业劳动者需求不同等,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往往比较困难,即使签订集体合同也往往因为缺少针对性而难以实施。(2)区域性集体合同的优势在于基层(镇、村、街道)较小的区域内,发挥好基层工会熟悉当地企业和劳动者的优势,就当地某些特殊情况、特殊需要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
三、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
该条还规定了,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这与劳动法第三十五条、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也是集体合同法律效力普遍性的表现。也就是说,行业性集体合同,不仅约束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劳动者代表(工会)和企业代表,而且约束本行业的所有劳动者和所有企业。区域性集体合同,不仅约束协商、订立该合同的劳动者代表(工会)和企业代表,而且对本区域内所有劳动者和所有用人单位具有约束力。
第二篇:正确认识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劳动合同[最终版]
正确认识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劳动合同
来源:胡律师网 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正确认识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劳动合同 据介绍 , 目前 , 武汉市新洲区全区公有制企业两项合同覆盖率达 100%。新洲区现有职工 6.3 万人 , 街镇工会 17 个 , 社区工会 47 个 , 行业工会 10 个……
正确认识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劳动合同
据介绍,目前,武汉市新洲区全区公有制企业两项合同覆盖率达100%。新洲区现有职工6.3万人,街镇工会17个,社区工会47个,行业工会10个,涵盖小型民营企业370个。2004年起,区总工会先后在邾城街、李集街、徐古镇及部分行业、社区、企业,确定了5种类型的试点。通过试点实践,区总工会统一标准,规范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及时推广。
在推广行动中,着力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职工和业主最为关注的工资问题,凡不是一年一签集体合同的单位,必须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资协议书制度,确保一年一签;凡实行集体合同的企业,工会和业主都应单独建立工资协商制度。二是突出集体合同建制及履约监督检查办法。建立区、街两级集体合同检查监督机构,对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建制履约情况实行不定期检查。同时,区总工会每年年初将集体合同和工资协议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由区委副书记、区总工会主席与17个街镇工会签订目标责任书,目标完成情况与各类评先表彰相结合。区总工会还力促将集体合同制度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厂务公开责任追究范畴,区人大法工委一年组织一次《工会法》执法检查,将集体合m嬲法及实施条例号同作为重要内容,检查结果全区通报。案例说明我国目前行业性、区域性的集体合同的正逐步普及。
行业性集体合同主要是指在一定行业内,由行业性工会联合会与相应行业内各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行业性集体合同一般具有以下优势:
(1)各企业具有行业共同性,在职工工资水平、利润、职业危害状况、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往往比较接近,可以就某一方面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共同标准,从而容易达成行业性集体合同。
(2)行业性集体合同能够更广泛地保护整个行业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行业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
(3)协商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能够减少劳资谈判的社会成本,因此行业性集体合同有逐渐向越来越广大区域扩展的趋势。区域性集体合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指镇、区、街道、村、行业),由区域性工会联合会与相应经济组织或区域内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随着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各级工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近年来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特点都比较显著,决定了这些行业容易订立切实可行的行业性集体合同。在订立行业合同的时候应该注意,针对行业的特点将涉及职工根本利益的各类问题纳人集体合同的范围,确保集体合同真正保障劳动者的根本权益。发展区域性集体合同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区域性集体合同是不适合在大范围、大区域内推行的,由于企业性质差异、各行业劳动者需求不同等,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往往比较困难,即使签订集体合同也往往因为缺少针对性而难以实施。
(2)区域性集体合同的优势在于基层(镇、村、街道)较小的区域内,发挥好基层工会熟悉当地企业和劳动者的优势,因此,应当就当地某些特殊情况、特殊需要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
自1995年《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全国总工会的推动下,行业性和区域J跬集体合同在我国已取得一定的发展。到2006年年底全国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9.52万份,覆盖企业54.27万个,覆盖职工2398.16万人;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4.02万份,覆盖企业13.4万个,覆盖职工1243.44万人。《劳动合同法》将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单独列为一条做了详细规定,必定大大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必须了解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自身的劳动关系管理,才能应对《劳动合同法》新规定的挑战。
《劳动合同法》第53条规定,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本法条意味着,在流动性较高、劳动者核心能力不强的行业,县级以下区域内的工会组织可以代表全行业或全区域的劳动者与企业方面代表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或区域性集体合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订立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意义就在于调节行业或区域内的劳动关系矛盾,构建和谐的行业、区域劳动关系。随着近年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乡镇、街道、社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具有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的特点。再加上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干部兼职多,他们依附于企业,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权,因此在与企业的商讨中没有什么主动权。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工会组织。这些原因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真正履行集体合同。加之这些行业内劳动者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相关事项。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则弥补了这一问题。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约定了全行业、全区域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的最低限,行业和区域内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标准都应不低于这一规定。这对于调节行业或区域内的劳动关系矛盾,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用人单位来讲,尤其是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的用人单位,一定要关注所在的区域有没有订立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如果有,相关管理人员则要及时拿到合同文本,保证自身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符合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标准。(文章来源:胡律师网
上海地区邮箱:hulvshi119@163.com)
第三篇: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概要
五华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为保障五华区区域管辖范围内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集体合同规定》、《云南省集体合同条例》、《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经(本区域内企业主管部门)和(区域工会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工资协议。
一、协议期限:自 年 月 日起 年 月 日止。
二、本区域内企业建立以定额工价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本区域内职工工资不得低于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标准,结合本地,即不得低于(包括小时工资标准)680元/月的 标准。
三、本区域内企业遵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在确定工资水平和岗位工资标准时,应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利税指标,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本企业的上一年工资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岗位、技能因素,以及资本、技术管理要素,合理确定企业工资水平和岗位工资差距。
四、根据本区域内实际及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奖金、津(补)贴的发放办法和发放水平由企业考核确定,职工参与民主审定。审定后的奖金、津贴水平总金额和发放时间应当向职工公布。
五、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应根据政府公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本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
六、本区域内企业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发放职工工资。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企业在支付工资时应向职工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并由职工本人和所在单位签字(盖章)。
七、本区域内企业要加强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的核算管理工作,通过协商合理确定法定工作时间内的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标准。
八、本区域内企业需要安排职工加班加点时,应与职工和工会协商,并按《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加点工资。计发加班加点工资的基数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确定。
九、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变更或终止工资协议:
1、订立本协议的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工资协议无法履行;
2、本协议所依据的政策法规发生了较大变化;
3、本区域内企业因破产、兼并、解散、分立、歇业、转制、撤消、拍卖而发生重大变动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协议无法履行的;
4、因不可抗力致使协议不能履行的;
5、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变更或者解除的;
6、协议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解除、终止条件出现时即行终止。
十、工资协议变更的程序:
1、一方提出建议,向对方说明需要变更的工资协议条款、变更的理由与条件;
2、在工资协议期限内,签订工资协议的一方就工资协议的执行情况和变更提出商谈时,另一方应给予答复并在7日内双方进行协商。经协商一致后,由企业在7日内将变更修改后的工资协议及变更工资协议的说明书提交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新工资协议成立,原工资协议即行终止。
十一、本协议在履行中发生争议,按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程序进行。
十二、本协议未尽事项,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本协议条款如与国家、省今后下达的规定相抵触时,以国家、省新规定为准。
十四、本协议一式四份,报五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各一份;区域企业和区域工会各执一份。
区域企业: 区域性(总)工会:(附后)(盖章)首席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XXX 集体合同 单位名称(盖章): 经济类型: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职工人数: 甲方
乙方 单位首席代表: 职工首席代表: 姓名:姓名: 职务: 职务: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代表人数:
代表人数:
第四篇:关于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思考
关于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思考
——东高地街道总工会
刘利华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区域(行业)内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同级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区域(行业)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劳动定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行为。2011年,全国总工会出台《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强调将着重抓好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特别是要在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行业,重点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着力解决一线职工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北京市总工会在制订的《北京市工会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中也强调,在中小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集中的街道、乡镇、社区、楼宇、村镇和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区域工资集体协商;在同行业特别是餐饮服务、家政、零售、加工制造等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内,重点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由此可见,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着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发展方向,是深化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选择。
为贯彻落实好全总及市总有关文件精神,东高地街道总工会本着对企业、对职工负责的高度自觉性,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先建制、后规范、再深入的工作思路,遵循 “区域协商谈底线,企业协商谈增长”的协商模式,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全面掌握目前我街道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实际情况,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我街道总工会对辖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展开了调研,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辖区内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一、我街道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东高地街道属于典型的单位型街道,下辖10个社区。自2010年开始在独立建会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工作中始终把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力量扎实推进。2012年,结合我街道属于单位型街道,小微企业多而分散,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推进行业协商难度较大的实际,开始以10个社区联合工会为依托,重点推进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截止目前,我街道共有建会非公企业165个,签订集体合同(含区域性集体合同)及工资集体协商专项协议共149份,覆盖职工2100人,同比分别增长6%和9%;其中,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建制覆盖企业137家,覆盖职工445人,分别增长了6%和16%。区域内最低工资标准由1420元增长到了1600元,涨幅达到13%,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涨幅达到14%。
通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特别是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效地维护了辖区内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稳定了劳动关系。推行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实行工资协商制度的企业大量增加,职工收入普遍增加,并且随着工资集体协议不断规范和完善,许多企业确定了年增长机制,职工福利待遇也逐步提高,企业的劳动关系日趋和谐。二是促进了企业发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推行,激发了职工劳动热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大效益,促进了企业经济发展。三是提高了工会地位。开展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后,工会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工会的凝聚力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形象与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街道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但通过实际调研和对其他街道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关情况的参观学习,发现在基层工会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对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虽然对在县级以下区域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作出了规定,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人们要认识和接纳它,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最大的困难和阻力,在于缺乏对此项工作的正确认识。综合起来看,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会影响投资环境,导致投资减少,影响GDP的增长,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二是部分企业经营者心存疑虑,有的担心工资集体合同会过度保护职工利益,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会影响企业效益;有的担心工资集体合同会束缚和削弱自己的权力;有的认为工资集体合同条款一旦不能完全落实,会引起职工的不满,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三是部分职工对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性质、内容还不够了解,认知度和认同感不高。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的现状下,职工往往放弃合理的要求,使得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缺少群众基础。四是部分工会干部存在畏难思想,认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专业性强,难度大,担心搞工资协商会得罪老板,谈得不理想还要得罪职工,出现怕协商或参与不力的局面。上述思想认识,给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这些认识的存在与下面宣传引导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思想和舆论基础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商的主体缺位
工资集体协商是劳资双方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需要劳资双方有合法的协商代表的存在。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方或双方协商代表缺位的问题。从工会组织建设看,乡镇、街道、社区的工会组织相对比较健全,而作为企业方代表的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组织,尤其是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在县一级还有待完善,在街道、乡镇、社区往往没有对应的组织。由于企业方协商代表的缺位,工会一方往往找不到协商“对象”,影响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行。在实践中,为了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有的地方工会或行业工会组织将行业内的企业主召集起来与之签订工资集体合同,但是,当地方工会或行业工会组织与毫无组织资源的个别企业主签订工资集体合同时,它无法证明这种工资集体合同是平等协商的结果。有的地方采取了县级以上的企业代表组织指导行业内的企业经营者民主推选企业方的协商代表与职工方代表进行工资协商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的签订,但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企业方代表组织,工资集体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时,往往难以及时协商解决。
(三)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重点不突出、程序不规范 当前,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协议内容单
一、雷同,协商程序随意、不规范等方面。从协议的内容上看,协议中的条款大多照搬照抄现有法律条文,缺乏具体的细化和量化标准,而反映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关心但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的条款却很少,真正对劳动关系有协调力度的条款更少。如在工资标准方面,只写明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只是写明了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的增长而增长,但对于工资增长的幅度、奖金、补贴、计件单价、劳动定额标准等都没有写清楚。由于协议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往往成为“摆设”;从协商的程序上看,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没有很好地与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没有同步建立,协议的确认缺少合法有效的载体。实践中,不少工会组织采取了变通的方法,一些上级工会往往拿着事先拟定好的协议范本,分别送达所覆盖的企业,指导企业按照相应的民主程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得到认可后,再由企业方代表与行业工会或上级工会组织签字确认。这种方法虽然也履行了民主程序,但是延长了签订的时间,特别是各企业职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时,增加了达成共识的难度。有的工会组织为了迅速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现签约数量要求,更是直接省略了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的环节,将起草好的协议文本,送交企业方代表签字。由于缺少民主程序,许多企业不愿意将协议内容向职工公布,即使公布了,由于内容虚的多,实的少,职工也觉得协议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因而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
(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不仅涉及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等工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这就要求协商双方必须充分掌握行业信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协商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劳资双方代表在协商知识与能力对比上并不均衡。代表企业利益的一方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熟悉行业政策和标准,了解市场情况,有较强的协商能力。而代表职工利益的一方,虽然有协商的热情,但协商知识、协商能力缺乏,总体上懂维权、会算账、能协商的为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迫切需要得到上级工会的帮助和支持。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地方工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机构不健全,对工资集体协商的代表培训不到位,职工一方缺少自己的专业队伍,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但覆盖面还比较低,指导力度不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具体实践来看,切实有效的集体协商应当是有重点、分层次、系统性的集体协商模式,从而能够不断增强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同样需要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级的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合,即区域协商发挥其覆盖面广的优势,谈一个地区的底线标准;行业协商发挥其行业特征明显的优势,谈一个行业的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企业协商发挥其针对性强的优势,谈一个企业具体的增长水平,形成一个“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多层次、相衔接、立体式集体协商体系。因此,在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宣传引导工作贯穿于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始终,在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工资集体协商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浓厚氛围,不断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影响力。
(二)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建设
一是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建设,尤其要加大对街道、乡镇和社区工会建设力度,把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作为乡镇、街道工会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大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把乡镇、街道、村内非公企业覆盖到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范围。加快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等组建步伐,促进工资集体协商在区域和行业层面的有效开展。
二是要结合基层实际,指导在中小型非公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培育具有充分代表性的企业代表组织。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尤其是县以下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等企业代表组织的组建力度,完善行业协商主体的构建,为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特别是有效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三)进一步增强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
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一是要从本行业、本区域劳动关系的特点和企业实际出发,在协商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议题集中,签订工资集体合同条款要具体,标准要量化,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要重点围绕劳动定额、计件单价、工时工价标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动标准及职工工资水平、工资增长幅度进行协商,通过集体协商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推进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机制。双方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二是规范协商程序,形成长效机制。要依法规范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程序,保证协商代表具有合法性,协商过程充分表达职工和企业方意愿和要求。三是规范协议内容。切实防止合同文本空洞化、形式化、低标化的问题,协商内容得到双方一致认可,接受职工监督并有效履行。
(四)进一步加强工资集体协商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立健全队伍。可以依托聘用的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安排专项资金从中择优选聘一批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也可以面向社会聘请一批专家、律师,委派到区域、行业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积极拓宽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来源渠道。二要充分发挥工资协商指导员的作用。加强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为当好工资集体协商“宣传员、发动员、指导员、谈判员、信息员”等“五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真正让他们掌握法律、政策、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管理、谈判技巧等知识,成为行家里手,培养出一批敢于谈、善于谈、懂政策的专家,为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第五篇: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资协议书
工资集体协商
协 议 书
(2010年)
山东泰山钢材大市场
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一、基本情况
覆盖企业数: 覆盖职工人数:
二、双方协商代表:
职工方: 首席代表: 其他代表: 行政方: 首席代表: 其他代表:
三、协议内容
为了保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劳动法》、《集体合同法规定》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按照的要求,泰山钢材大市场工会联合会与钢材大市场管委会和辖区内企业经平等协商,就职工工资等方面的有关事项达成如
下协议:
第一条:有关职工劳动报酬事宜:
1.企业方根据本地区公布的工资指导线、本企业 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年工资总额的调整幅度。2010年职工工资目标为:职工年人均工资水平达到 元,较上年增长 %。
2.企业方应当以货币形式在每月15日(工资支付日期遇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应当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足额支付职工的工资。
3.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只要付出了正常劳动,企业方支付给乙方的最低工资不得低于岱岳区的最低工资标准。
岱岳区2010年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600元、每 小时2.5元(最低工资标准遇调整后的规定执行)。4.因工作生产需要,确需安排职工加班加点,经与职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确需延长劳动时间的,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每日延长劳动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最长不超过36小时;加班加点工资支付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执行。企业方支付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为每日不低于30元或每小时不低于3.80元。
5.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职工在法定节假日、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
假、探亲假、年休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应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应当按照《劳动法》等规定依法支付工资。
6.员工在停工学习、下岗放假、病假、事假期间以及工伤医疗期满后的工资支付办法为:员工在停工学习期间,其岗位工资、计件工资按正常上班期间的70%发放;非因本人原因造成员工下岗放假的,第一个月按照前十二个月本人平均工资计发生活费,以后按照本企业有关规定执行;病假人员,在国家规定的医疗期,按本人基本工资的70%计发生活费,最低不低于480元;员工因私事请假,请假期间不计发工资;因工负伤人员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7.新进企业员工的工资处理办法为:新进人员按照每天28元计发生活费,经试用期满合格后按照其所在工作岗位的企业标准计发工资。
8.企业方应按规定建立本单位的工资支付记录(如工资支付表)并至少保存2年备查;企业方支付职工工资应当向其提供1份本人的工资支付清单(包括通过银行划转方式等发放工资的)。
第二条:根据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经双方代表商定如下:
(一)企业方的权利和义务:
1、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可以制定与工资支付相关的规章制度。
2、根据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考核和奖惩。
3、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经与企业职工代表协商,科学合理制定生产(工作)定额标准。
4、根据对员工工作的考核情况,按时足额支付员工
工资,不得无故拖欠、克扣或降低员工工资待遇。
5、在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故时,经双方代表集体协商,可以调整员工工资发放标准,并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但员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情况下,员工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
1、职工方集体协商代表有权参与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充分反映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2、员工应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生产工作任务。
3、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4、企业确因生产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的,员工应积极配合,努力完成生产工作任务。
5、做到安全生产,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责任事故。第三条:除本合同外,双方认为需要谈判的与工资分配有关的其它内容,经双方代表集体谈判达成的协议,可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一并执行。
第四条:本协议期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即行终止;期满前1个月内,任何一方均可向对方提出重新签订或续订的要求。
第五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变更或解除本协议:
(一)企业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的;
(二)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或部分
无法履行的;
(三)本协议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六条:本协议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第七条:本协议条款中未尽事宜及与国家或省、市、区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以国家及省、市、区有关规定为准。
第八条:本协议一式 份,钢材大市场管委会、辖区内各企业与市场工会联合会各一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备案各一份。
本协议经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或收到后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异议的,即行生效。
双方应当自协议生效之日起由协商代表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双方全体人员公布。
第九条:本协议的期限从2010 年4 月 1日起至 2011年3 月31日止。
职工方(盖章):
首席代表(签名):
市场管委会及企业方(盖章):
首席代表及各企业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