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德育缺乏实效性。现在的学生讲起来什么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另外一套。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队员们在理论上对道德现象能够非常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书面考试时分数也不低,但在实际生活中,则常有不良表现发生。像前几年发生的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害黑雄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界人士,特别是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们的反思。这件事情的发生,暴露了目前学校德育的缺陷。我想这位清华大学的的高材生所上的小学、中学一定都是很不错的学校,这些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肯定是抓得很紧的。刘海洋对理论上德育的观点、内容等肯定都熟记于心,书面考试成绩绝对是优秀的,然而他的行为举止却是那样的无知、可恶。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德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注重了道德认知的提高,忽视了队员道德规范的内化,队员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诚然,道德队员行为的表现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但作为培养良好队员道德素质的学校德育,如何提高其实效性,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准则,只能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有意识的反复练习,以及在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所以,我认为:少先队体验教育是德育的高效之路。通过体验,队员获得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才会刻骨铭心,教学目标才能内化为队员的自身品质。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能依赖于固定的正规教材,而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和队员的实际。我在少先队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让队员去体验:
一、改进活动方法,达到活动情境体验
1、引入讨论探索式活动方法。美国学者巴特赫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媒体和方法,有些手段一定要采用,确保学生直接与被传送的新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据此,德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活动内容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信息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在队活动中引入了讨论探索式活动方法。讨论探索式活动把队员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队员就某个问题,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探索中发表各自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弄清所讨论的问题。它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活动模式。队员在讨论过程中互相碰撞,容易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而激发了队员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让队员以“我们的祖先是勤劳的,那是当时的条件太差,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可以尽情享受,不必那么辛勤劳动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为题开展辩论,并把队员分成正反两方,双方学生唇枪舌剑,内心的想法都在辨论时暴露了出来,为学文明理、激情导行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活动情境。情境体验是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针对德育需要队员情感参与才能动情晓理的特点,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队员感知形象,激起队员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过滤”、“加强”和“催化”作用。可以说创设情境的效果是其他活动方法无法替代的,因此,我在开展队活
动时对情境的创设下了许多功夫,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队员根据活动内容亲自参与角色或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能体现队员的主体意识,更易于加深内心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激情明理后,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见到一位菜农拉着装满菜的车子上不了坡,你会怎么样?接着我分别和两位一起队员扮演了这个场面,生动形象,寓教于情境创设中。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活动信息的工具,它将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旋律奉献给课堂、奉献给队员,让队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队员的道德认识能力,帮助队员辨别是非,培养队员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的枯燥、空洞、呆板的说教模式,创设情境,增强了感染力,对于提高活动效率、活动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一次中队活动中播放了一个“东方小故事”:《曾子杀猪取信》。故事中曾子的妻子为哄孩子便许诺杀猪煮肉给儿子吃。本是一句玩笑话,可曾子却认真起来了。他说:“你既然答应了孩子,就应该算话。一头猪杀了是小事,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做人的根本,可是关系他一辈子的大事啊!” 队员看了这个小故事后对“讲信用”、“一诺千金”等做人的准则、要求有了直观的感受,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校园文化,实现人文环境体验
1、精心布置育人环境。德育中要注重以境育情,以情激情,努力创设和利用文明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队员产生共鸣、移情,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队员在草木葱茏、窗明几净、环境优美、气氛热烈的教育环境中,易于养成乐观开朗向上的健康情操;在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彼此尊重的情境里,队员精神饱满,容易养成积极进取的品质。我校是一所规模不算太大的乡镇学校,经过前几年的布局调整后,如今是“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一进校门,右侧的绿化区尽收眼底;走入教学区,置于草地上的精心设计的亭子、小鹿呈现在眼前;学校各种标牌的设置精致规范,教室走廊装饰都挂有以本镇景致为题材的优美图画,更富人文色彩;设计新颖的宣传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定期更换,内容新颖而富教育意义;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内容健康丰富,贴近队员学习、生活实际。校园里随处都会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队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教育活动、雏鹰争章活动、红领巾假日小队活动、班队活动、晨间活动等都是体验教育的良好时机和阵地。上学期我们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有“体验在故居”、“小鬼当家”、“与巡警同行——社区手拉手巡防夏令营活动”等,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给队员创造亲身实践、体验感悟的机会。这学期我们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黎里古石桥的调查研究”、“为什么白天鹅啤酒不能占领本地市场的调查研究”、“争做绿色小公民”等,队员在这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又深化了道德情感,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树立身边的榜样。队员身边的榜样作为学校的人文精神之一,是对队员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引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现行少先队中的榜样虽然典型性很强,但由于其层次太高,是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榜样,所以队员总觉得这样的榜样离自己太遥远,高不可攀,从而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这些榜样的事例或精神很难使队员产生
共鸣。我校少先队活动中非常注意挖掘队员身边的榜样,让队员从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例中,感到可亲、可敬、可学。如有一次国旗下讲话时我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我校上学期被评为“十佳小公民”的翁飞同学推了出来。通过教师提问,队员思考回答,成功地树立起了一个队员们熟悉的有礼貌、有爱心的榜样,使队员懂得了任何目标的实现,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人们执着地追求的道理。后来队员们在日记中流露出了对翁飞同学的钦佩,并立志从小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思想品质。
队员们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思品教育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结合家庭教育,实施家庭生活体验
队员在手脑并用的劳动中,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一定会有所体会、有所感受,感受和体会又是再次行动的基础。我们就德育渗透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体验中,组织队员开展“与父母角色对换”、“今天我当家”等少先队体验活动,要求队员在家里做到“六个一”:洗一次衣服、买一次菜、做一次饭、搞一次家庭卫生、浇一次花、自制一件小礼物送给方面、并且布置队员以后每天要参与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每周由队员自己和家长进行评价,做得好的打“★”,暂时做得不好的要努力去做好,把结果作为期末少先队评先的依据之一。由于队员有了真切的体验,形成了由知到行的内动力,所以在家务劳动中都力争得“★”。队员从活动中体验到父母的辛劳,激起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而转化为为方面分忧的实际行动中,做一个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四、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要多动手、多实践操作,而不是注入式、死记硬背。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队员的道德发展是在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队员的道德行为只有为社会公德所认可,才能说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所以德育只有增强社会实践体验,才会提高教育的实效。我让队员结合黎里镇上的有关名胜古迹,去调查一下有无损坏。有一组队员对黎里的石桥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古桥损坏严重:如青龙桥上有部分石栏杆不见了,且有下沉的现象。再如接桂桥的桥墩是条石,而桥面、栏杆是水泥,这是后人为方便行走而改建的„„队员通过实地摄影、考察,非常真切地了解到家乡古石桥的变化和损坏的程度,并呼吁人们爱护石桥,以实际行动做一个爱护名胜古迹的“小卫士”。再如尊敬老人是德育中的一个基本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可以组织队员开展“敬老院里献爱心”的活动。组织队员到敬老院为老人们祝寿、送礼物、表演节目等,送温暖、送欢乐、送爱心给老人。队员们也在活动中增进了为别人服务的意识,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队员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少先队体验教育是德育的高效之路,德育只有与现实社会、队员的生活实际等联系起来,让队员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这样队员的道德认知才会内化为道德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增强。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马向南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将德育管理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同时,也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知识,再把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新型人才。为了确保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更富有实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工作
学校的德育队伍主要是班主任,德育队伍建设的好坏取决于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那么班主任队伍应该如何建设呢?班主任的选拔。选拔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品德好、知识水平高、责任心强、年龄小、身体素质好的教师。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选拔好班主任后,要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学习《班主任工作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内容,扩大视野,提高管理水平。成绩优秀的班主任推荐参加省、市骨干班主任培训班;获得丰富的经验后,结合工作实际,在学校班主任经验交流上进行讲座,让学校所有的班主任都具备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及时对班主任进行考核、指导。班主任考核要注重事实和绩效,掌握标准和尺度。考核过程要科学合理,考核结果一定要公开,这样才能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后要与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等强化措施结合起来。对考核成绩差的班主任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习理论,学习先进班主任经验材料,结合实际进行有效指导。
二、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今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组织纪律的养成。每学期开学后要利用两周的时间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组织纪律。学习习惯的养成。利用早自习时间养成自学的习惯;利用午间读报时间养成朗读的习惯;利用课后时间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利用考试养成求真、求实、求知的习惯。3 安全意识的养成。每学期开学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讲座,了解安全知识。注意交通安全,养成在马路上按交通规则通行的习惯;注意防水安全,养成不私自下河洗澡的习惯;注意放火安全,养成不玩火、不放火的习惯。
龙源期刊网 http://.cn卫生习惯的养成。每年在春、秋两季传染病易发季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染病知识讲座。同时,利用卫生宣传板报使学生养成勤剪指甲、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利用预防传染病宣传单使学生养成勤消毒、勤换新鲜空气的习惯。
三、提高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家庭教育能促进学校德育,要搞好学校德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辅助。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呢?学校德育对家庭教育的制约。学生从一生下来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一上学就带来了很坏的习惯,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改造”工作,使家长了解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动参与学校德育的意识,同教师接触的频率增加,对学校、班级的教育活动过问增多,到校听讲座的人数增多等等,从而使家庭教育向学校德育靠拢,家庭教育受到学校德育的制约。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学校德育搞好配合。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希望老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希望老师教育的手段方法与家长教育的手段方法一致;希望借助老师的力量教育好孩子;形成家长与老师共同教育孩子的合力,使家长能够虚心向老师请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它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除了在学校教育外,还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所以学校德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指导。学校首先要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对家长进行一至二次讲座,向家长委员会汇报一次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要求老师及时家访,逐渐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走向社会。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作战,以各种形式拓宽德育渠道,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有利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
第三篇: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1.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深刻、尖锐地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纵观历史,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之情。对此,我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基地,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觉悟与学术本领、红与专、德与才结合起来。
2.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将会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有少数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目标要求势在必行。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制定了《中学生学生守则》、《中学生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开展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态度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实践研究证明: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中心,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同理想和信念,就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
二、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能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献身精神,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作为一个学校,其目的是培养
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我认为要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政治素质高的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我们的做法是:⑴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的源泉。
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⑴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⑵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体验。⑶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们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三、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对此,多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体有以下认识:
1.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如:结合教材内容播放一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等内容的录像等。电教手段的运用,向学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增强了爱国主义的热情,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要做如下工作:
1.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2.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第一,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应采取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比较,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第二,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成立了义务服务队为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服务。学校开展了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四篇:加强学校德育研究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加强学校德育研究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大埔县洲瑞镇中心小学
房顺康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一、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首要位置
作为学校,其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做到领导重视,提高认识,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增强育人效益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渠道、最基本的途径。我们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几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
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课堂教育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即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受益者,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包含德育。如果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全体教师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求各科任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结合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实际,不失时机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深入教学领域,进行教学评价。领导随时深入各学科教学领域。对各学科的教学思想、政治方向、教学方法进行详细了解、监督、检查、指导。进行教学评价时,把每一堂课是否进行道德教育、是否达到德育目标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三、贯穿《守则》、《规范》,立足养成教育
我校按照县教育局部署,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制定实施计划,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宣传《守则》、《规范》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一位副校长专抓此项工作,确保《守则》、《规范》的贯彻落实,同时,还制定了学习贯彻执行新《守则》、《规范》的实施计划和每个月的具体工作安排,使贯彻新《守则》、《规范》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有时间安排、有专人分管抓,真正把执行《守则》、《规范》工作落实到行动上。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是出版学习宣传专栏和悬挂《守则》、《规范》;二是印发学生人手一份《守则》、《规范》,让学生带回给家长看,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三是利用升旗礼、班会课、队活动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理解、背诵、强化记忆,做到人心人脑;四是各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五是组织红领巾小喇叭广播,通过多渠道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开展“行知杯”评比等活动。在掀起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知、行相结合。邀请法制副校长上民主法制课,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一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教育,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讲解培养阶段和习惯形成阶段;
二是抓两头,促中间,开展“学雷锋、学英雄”“遵纪守法、尊师爱校”等主题教育;三是学校不定期检查各班落实《守则》、《规范》的情况;四是开展“行知杯”学习《守则》、《规范》评比活动和征文比赛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力争做一位执行《守则》、《规范》的好少年。
四、发展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乃至对孩子的整个一生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在大多数家庭子女少,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有求必应,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
第五篇:少先队开展体验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先队开展体验教育的几点思考
塘湾初级中学
李乃斌
“体验教育”即是根据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现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利用少先队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内外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和创新技能,充实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全国第四次少代会把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第五次少代会工作报告再一次指出:“党中央把体验教育作为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基本途径,少先队的责任就是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少先队辅导员纲要》也提出“按照‘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竭诚服务少年儿童”的观点。
幼儿和少儿期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少先队作为队员发展的主阵地,怎样才能使各项体验教育活动的目标潜移默化为队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如何更好地开展体验教育?我在工作中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体验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灌输,轻体验 [案例]
某中队一次班队课的主题是“做个遵守纪律的好队员”。活动伊始,辅导员机械地逐条朗读学校的规章制度,最后请队员集体签名。其间,辅导员不厌其烦地讲空洞的教条理论,队员昏昏沉沉地听理论,这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少先队活动课,效率实在令人担忧。
有教育家认为,当队员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时,也就意味着你的教育已经失败。队员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尤其是正处于心理过渡时期的小学高年级队员。倘若我们活动意图过于直接,只重视道德认识的灌输及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很容易引起队员的抵触心理,导致他们对活动的漠视,甚至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言行不一”、“知情不动情”等。故而,成功的少先队活动不应是单刀直入式地说教灌输,而应该是春雨润物,使队员在活动中产生真实、真切的道德体验,从而真正达到道德的内化。误区二:重形式,轻教育
[案例]
有一位辅导员组织了一次“游子吟、慈母心”的少先队活动。活动中,队员们兴致勃勃地表演了相声、快板、齐唱、乐器演奏等文艺节目,可谓不亦乐乎。可活动后问起他们小队员讲文明应从哪些方面做起时,却很少有队员答上来。
综观时下的一些少先队活动,许多辅导员往往过于讲求活动的娱乐形式,歌曲、小品、相声„„应有尽有,其内容多为辅导员信手拈来,形式又多为单一的表演式,性质定位为“少先队文艺活动”更确切些。这样的少先队活动仅为活动而活动,以至于掩盖了少先队活动的本质—— 一种集体教育活动。一旦陷入这一误区,少先队活动就失去了其教育意义,削弱了育人功能。从此意义上说,成功的少先队活动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既注重形式美,更讲求实效美,即通过实践活动给予队员一定的道德体验,从而达到道德品质的提高。因此,少先队活动应该走出表演化或木偶化的围苑,让活动富有教育意义,让孩子的道德修养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和提高。误区三:重自主,轻引导
[案例]
有位辅导员组织开展“水果拼盘”主题队会,旨在通过买水果、做水果拼盘、赠水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队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可是,辅导员在无组织的情况下放手让队员自己去做,顿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有的队员扔水果,有的抢吃水果。活动过后,队员道德上的收获微乎其微,而教室却一片狼藉。
少先队活动设计应多给予队员参与的机会,让其成为活动的主人。然而,在实践中却有些矫枉过正。为培养队员的组织能力,一些辅导员往往将活动的权力下放给中队干部,进行“放羊式”的活动。从少先队活动的选题、内容到形式,都由队员(多为队员干部)自定,辅导员很少过问。虽然部分队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但少先队活动的质量却难以保证,其育人的功能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班队课中,辅导员“导”的作用不能丢,否则所谓的“自主”只能是放任式的自主了,这与少先队活动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体验教育的主阵地——队会改革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要求现代的教育必须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洗涤陈旧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思想,以体验教育为统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对少先队队会从内容、形式、载体上进行大胆创新。
1.在队会内容创新上下功夫。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四比、四不比”争章达标活动。即:“不比吃穿、比品学兼优;不比享乐、比奋斗向上;不比虚荣、比务本求实;不比索取、比无私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队员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开展了小四比活动,即“比谁作业好;比谁处理能力强;比谁节省不乱花钱;比谁关心社会积极奉献。”通过宣传鼓动与典型激励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结果,形成了比学习、比发展、比进步、比奉献的良好风气。
2.在队会形式创新上下功夫。在保证重要节目、活动日对少年儿童进行必要的传统礼仪教育的同时,我们将孩子们从“要我参加”变为“我要参加”,从“要我说说”变为“我要说说”,从被动转为主动,改革了原有的队会模式,以原有的队会赋予了新的内容。开展“体验式”队会。通过建立少先队种养殖基地,帮助少年儿童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建的少先队花苗圃种植基地,少年儿童们身临其境受教育,亲自动手长知识,不断提高了环保意识。
3.在队会载体创新上下功夫。建立校园少先队报社,全部由学生担任编辑和记者,每期报刊都围绕一个主题,而且在广大学生中展开讨论。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少先队的动手、组织、研究、思辩的能力。
三、体验教育中劳动教育不能少
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劳动实践,才能使孩子懂得爱、懂得珍惜,从而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劳动能培养孩子珍惜他人劳动果实的良好习惯。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为劳动可以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灵活协调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所以少先队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队员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树立起以爱劳动为荣,不爱劳动为耻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此来实践体验教育。
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在劳动中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这就要求少先队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合理地安排,精心地组织,逐步形成长期而稳定的劳动技能。
1、开展公益劳动
少先队的公益劳动已有几十年的光荣传统,实践证明,它不仅能帮助队员学会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与祖国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情感,激发他们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在校内,组织队员修苗圃、修桌椅、搞卫生;在校外,可以建立卫生区、环保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
2、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
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是培养队员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效手段,当前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如在低年级开展“穿衣服”、“洗衣服”、“钉扣子比赛”;在中高年级开展“学做小厨师”、“争当妈妈的小帮手”、“跟妈妈学本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同时还可以结合家乡的传统节日,组织队员进行喜闻乐见的活动如:野炊、包粽子、做香袋„„这样的活动既让队员学到了劳动技能,又使他们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还使他们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对培养队员的生活体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组织劳动性的兴趣小组
少先队员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辅导员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把他们组织到兴趣小组中来。比如:编织、雕刻、剪纸、养花、饲养小动物、采集制作动物标本等等,为了提高队员的积极性,还可以举办兴趣小组的成果展览,以便把更多的孩子吸引到活动中来。
4、利用社会条件,丰富教育内容。
少先队的劳动教育,不应局限在校园,而应以整个社会为课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这个大课堂,把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起来。把少先队活动与社会活动有效整合。既可以让队员练出一双灵巧的手,又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验教育是活的教育,只有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只有体验,获得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才刻骨铭心;只有体验,才能加速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只有体验,教育目标才能化为少年儿童的基本素质。我们将认真贯彻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精神,在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中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一代具有自主和创新意识并勇于实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