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析
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析
摘 要:目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形势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缺失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几条途径。
关键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有效性
一、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
据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网民中18~24岁的人为38.9%,25~30岁的人为18.4%,18岁以下的人为14.9%,30岁以下的青少年高达72.2%;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另据调查,大学生中91.1%的学生上过网,其中,67.5%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还有18%的学生很想上网。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经常面对的学习生活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1,网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一方面网上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文化共享,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碰撞,使得文化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成为可能。这不得不能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2,网络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网络的匿名性、虚拟化的特征使得一方面给青少年呈现真实的自我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为非道德行为打起了保护伞。同样一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势必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呈现出双重道德人格,导致他们伦理道德判断能力的弱化。
3,网络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上的人际交往不是面对面的交往,网络在物理空间上隔绝和孤立人们,缺失人际直接交往固有的丰富的人情表达和密切的情谊,以致使青少年可能在虚拟的交往环境中,以一种符号化的方式和机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真实的他人和社会,导致人际交往的数字化、非伦理化。这种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得一旦走出网络,面对直接现实的人际交往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平衡。据调查,全球有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病。
二、当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一)教育者角色德转变跟不上网络教育发展,缺乏创新能力
网络具有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使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虽然网络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更为丰富、多样化和灵活化,但是网络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并没有完全从传统意义上转变过来。他们大多缺乏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具有网络教育者的有效监督能力,不能随时监控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因此受教育者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二)网络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鲜活的教育内容
在网络中,教育者多与受教育者相隔一定距离,只能根据简单的文字来分析对方的心理和思想状态,而不能通过对方的表情、神态来准确地把握其思想状态,客观上使两者之间的感情
沟通比较困难,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导致了一部分青少年走向孤立和自私,性情变得冷漠,甚至难以拥有真实可信、安全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内容杂乱无章,具有无规则性,且受教育者的自由意识泛滥,如果没有鲜活的学习内容吸引受教育者的兴趣,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会大打折扣,学习者的学习会任意而为,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网络交流具有不可确定性和不对称性使得教育机会难以把握
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完全的个人资料,使得工作对象的身份不可确认,教师的交流和辅导便不具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完全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一旦话不投机,青少年置之不理或索性溜走都很有可能,这可能会丧失一个宝贵的交流机会,甚至使青少年产生误解。同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对称,交流一方在线,另一方很可能不在线,会使交流成为焦急的等待和无奈的独语。且机会稍纵即逝,待我们发现问题进行补救时可能为时已晚矣。
三、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有效性的途径
(一)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自身素质
教育者应顺应时代潮流,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紧迫感,提高处理信息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建立有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者开辟师生思想对话天地,在网上进行思想交流,更贴近青少年的心理世界,更准确地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正确地引导,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二)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地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第一,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和投入的力度,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创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第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BBS、E-Mail、QQ等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和优良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袭。
(三)倡导高品位和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始终坚持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坚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理念,强化信息资源建设。要让广大青少年自己积极组织并参与网上第二课堂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上学术沙龙等,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根据他们的需求与接受的规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层次,把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学、绘画等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中国革命等内容搬上网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四)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
教育者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让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根据学生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提供充足的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龙洲、廖志鹏.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3).[2]姚德利.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3]李爱民、张晓明.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期待与实现———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3).[4]康秀云.当代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
(12):35—37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林美,25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前卫南区经信三公寓1019室 邮政编码:130012
发表刊物:《青年文学家》
第二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文章标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引言
我部受社会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部队管理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科技干部的思想日趋活跃,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关系到全面建设发展稳定。因此,必须着眼科技干部的特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准确分析和把握科技干部的特点
科技干部,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有其本身特点。主要表现在:
2.1富于理想,关心国内外大事,报国热情高,但政治意识不够强,党性修养不够深
进驻以来,社会全方位的变化扑面而来,给我们科技干部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双重效应。从对科技干部调查看,90的人把为国家富强、为社会做贡献、为国防科技事业献青春作为自己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联在一起,以大局为重,安心部队工作,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特殊敏感性。但部分科技干部政治意识淡薄,一是少数人对政治教育有一种盲目的“逆反心理”。把政治教育当作任务,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错误地认为“教育与不教育一个样”。二是少数同志对入党的态度不正确。有的认为“入了党,发展的机会多”、“领导的要求”、“党内腐败现象多,不想入党”。三是少数同志不能正确对待政治荣誉。有的认为评个先进不如写篇论文、做个课题实惠,把立功受奖单纯物质化。四是少数干部看问题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少。考虑个人需求和利益多,考虑国家和军队大局少;个别人片面认为地方什么都好。对部队严格的纪律和艰苦的条件缺乏辨证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有的认为部队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抱着“干几年就走”的想法;有的认为“艰苦奋斗”只适合过去的情况,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又驻在开发区,凡事讲“效益”,处世态度功利化。
2.2渴求知识,希望事业成功的愿望强烈,但业务技术不够精,深钻细研精神不够
近两年分配来的新科技干部,一是感到自己知识不够用。从调查来看,普遍不满足已有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紧迫感。80%以上的同志“希望有机会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希望把自己锻炼成“复合型人才”。大多数技术干部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及特长,制定了近期或远期的学习计划,确定主攻目标,注重“复合”技术能力的提高,21的干部还申报了硕士研究生。三是强烈希望获得事业成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自强、自尊、自信,希望工作得到别人的承认,有更多的机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有少数科技干部技术水平不够硬,加之航天发射任务间隙长,缺乏实践经验,而人员更新快,大队出现了某些业务技术上的断层现象。有些科技干部建设应急救生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强,上进心和钻研精神差,学习风气不浓,工作成绩平庸,满足于完成任务就行,倾向于学习民用知识,学习专业技术的动力明显不足,不能适应数字化、信息化航天应急救生建设的发展要求。
2.3敢想敢干,民主意识和开拓精神强,但军人意识不够强,作风纪律不够严
科技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对不合理的现象敢于直言不讳地提意见和建议,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凡事都想亲自尝试;民主意识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但有的科技干部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军人意识不够强,强调个人意识,对民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把民主概念简单化,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时有发生,命令意识、服从意识淡薄,做事讲条件,讲价钱。有的作风散漫,推一推动一动,有时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作风纪律养成不严,出操、公差勤务、打扫卫生等不愿参加。
2.4勤于思考,渴望进步,求实精神强,但自我认识不够正确,人生观不够成熟
科技干部知识面宽,思维敏捷,遇事不轻信,不盲从,不满足于接受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分析和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谈问题喜欢直来直去,讨厌形式主义。喜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容易接受与现实、形势接轨的教育,希望政治教育针对性强、形式活、内容新。在接受教育上不仅看你说的如何,更重要的是看现实怎样,做得如何。反映了科技干部勤于思考、求真务实的性格特征。但是少数科技干部自我认识不够正确,人生观不够成熟,一是“怀才不遇”。个别科技干部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便产生失落感,怨天尤人,抱怨自己身边没有“伯乐”。二是好高骛远。有的科技干部眼高手低,不给他科研课题,就觉得领导看不起他,给他一个科研项目,又不能自己钻进去。三是自命清高。个别干部认为自己上了几年学,掌握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对工作不踏实,重理论、轻实践。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人生观的不断改造。
3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加强五个“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3.1针对社会发展新形势、新情况,加强思想引导
新形势下,出现了新旧体制、观念和意识的摩擦和碰撞,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给官兵的精神状态、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带来一些影响和冲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注意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克服抛弃传统、另搞一套的倾向,又纠正固守传统、不求创新的倾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深入开展教育。如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也在乘隙而入,带来了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给官兵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针对这些问题,加强革命人生观教育,既讲透大道理,也讲清小道理,提高干部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的能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在教育官兵自觉奉献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游离于我们的工作之外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应该使科技干部的牺牲奉献得到最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激励官兵在建功立业方面有所成就。
3.2针对科技干部对人生观的不同认知层次,加强观念引导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在教育中实行“分餐制",要按照不同的教育内容,区分教育层次,采取分层组织、分类施教及重点辅导的方式,针对科技干部的特点,因人施教。要在教育中,注意引导科技干部打牢“三个基础”,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树立科学的革命人生观。青年科技干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理论灌输,使其在政治上、思想上逐步成熟起来,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锻炼成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二是打牢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树立自觉奉献的观念。要根据教育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对科技干部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进行国情和形势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进行党史、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增强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党的领导的观念;进行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教育,树立为国防科技事业自觉奉献的信念。三是打牢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观念。要立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就必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观念。要把艰苦奋斗精神渗透到部队担负的各种任务中去,克服“在部队就是奉献,能吃苦就是奋斗”、“守住摊子就是能力,不出问题就是政绩”的模糊认识。首先抓住部队进驻内地以来出现的思想反映,引导官兵正确看待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暂时困难,进一步增强艰苦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其次紧扣艰苦奋斗的时代要求,引导官兵看到市场经济充满挑战和竞争,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勇立潮头;第三弘扬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如学习“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先进典型,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立足本职建功立业。
3.3针对希望进步、渴求知识特点,加强教育引导
科技干部自主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明显,但他们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及业务技术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仍需要加以引导。当前,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导致青年科技干部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而我们的教育和价值导向不能多元化,必须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因此,在理解和尊重科技干部的主体意识基础上,要在教育中不断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激励他们增强自我教育意识。首先,通过实现自我教育,把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再转化为自觉的能动的学习行动。其次,引导科技干部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创造能力。适应军事变革,履行新时期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再次,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注重提高综合素质。要在搞好大课教学和倡导自我教育的同时,积极提供自我教育条件,通过开展自学辅导、专题提示、答疑解惑、辩论会、专题讨论、学习体会交流、演讲会、知识竞赛、参观调查、互教互学等适合科技干部特点的教育形式,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3.4针对科技干部思想、作风纪律特点,加强行为引导
科技干部求知欲强、思维敏捷,遇事不满足于接受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分析比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另一方面,有的科技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钻研精神不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军人意识不强,认识深层次问题能力弱;我们就要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上下功夫,注重提高教育的行为说服力,加大教育者的行为引导力度。针对党员干部,主要通过抓党风党纪和先进性教育,强化党性观念,引导他们自觉用坚强的党性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增强免疫力;针对新入伍的干部,加强优良传统和革命人生观教育,学习老一辈航天人的光辉业绩,奠定他们安心服役,为航天事业敬业奉献的献身精神;针对个人困难多、思想不稳定的干部,特别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力度,交心谈心,对症下药,激励与疏导相结合。
3.5针对科技干部实际困难多的特点,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解决相结合,加强利益引导
大队执行任务时,分散全国各地,任务繁重,条件相对艰苦,影响官兵个人切身利益的因素多,如业务发展问题、个人婚姻问题、家庭问题等。针对技术干部十分关心自身业务发展,认为现有条件使他们的发展受限制,科研动力不足,焦虑感和紧迫感增强的特点。一要把引导官兵安心、敬业、奉献、奋斗、建功作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把战斗精神、历史使命教育和“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大讲我们基地在新时期国防科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讲大队优良传统和历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弘扬“五种精神叫响“敬业就是奉献”的口号,倡导在敬业中奋斗,在奉献中创业。二要把实施教育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要稳定科技干部队伍,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贯彻“办实事,促稳定,求发展”的精神,努力为科技干部创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要认识到许多思想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现实问题的影响,解决了现实困难,思想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要从人才培养、锻炼到工作、学习,从医、食、住、行到婚姻恋爱、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千方百计为科技干部创造条件,解决实际困难。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篇:浅谈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措
浅谈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措
摘要:本文展?_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措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增强其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在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科学技术得到普遍的更新,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在其发展中,均认识到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于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意义加以分析,同时重点研究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举措。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前言: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其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少高校工作者认为,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实现对高校学生的综合培养,对于促进高校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念方法和举措的探讨,能够为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普遍的研究价值。
一、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意义
(一)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
通过对以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能够明确以往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教育形式主要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为书本中的知识、报刊中的内容等[1]。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发展,其信息量相对较小,并且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下,各高校通过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能够通过网络终端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到全校各个角落,使高校学生能够借助网路,从事虚拟性的人际交往活动,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由此可见,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空间的拓展。
(二)增强高校思政活动的吸引力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有效性,不仅能够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同时能够增强高校思政活动的吸引力[2]。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容易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厌烦心理。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到网络教育中,能够通过网络本身具有的先进性和技术性,将传统思政教育下的技术、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相对新颖的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由此,通过对网络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为思想政治的教育传播提供载体。
二、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举措研究
(一)建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
在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时,可以根据高校网络发展情况,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水平,建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在大学生未来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的作用。为此,结合高校发展情况,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党建总体规划中,明确政治思想教育阵地的具体工作思路,树立比较强烈的阵地意识。同时,根据高校发展水平,建立相对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高校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和交友等,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倡导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文化
在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时,不仅要建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同时也要倡导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文化。从某种角度而言,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精神的树立[3]。为此,在增强思政教育有效性时,高校应充分将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对高校学生的综合性熏陶。同时,高校管理者也要指导广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网上第二课堂活动中,包括学校举办的网络正文、网上辩论赛等。通过对多种网络活动的参与,充分提升高校学生的语言组织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立良好的思政教育网络文化环境。
(三)创建科学的思政教育互动平台
各高校管理者在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时,要通过对高校学生的了解,创建科学的思政教育互动平台。明确高校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高校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创建思政教育互动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互动平台中,并根据其所面临的问题,对教育平台进行自主选择。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建后,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通过网络指导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下,我国个行业均取得快速的发展。现阶段,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和大学生的数量普遍增多。在此发展环境下,不少高校在发展中均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利用,实现了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增强。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从思政教育的空间、思政活动的吸引力两方面,展开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意义的分析。同时从思政教育阵地、思政教育网络文化、思政教育互动平台等方面,实现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举措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关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相关内容的探讨,能够为日后促进高校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周俊森.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高教学刊,2017,02(07):161-162.[2]白岩,唐全中.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1(06):77-79.[3]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5(03):33-36.
第四篇: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研究
摘 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今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两国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途径和方法的相同点和差异,对如何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从而对中国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创新
一、中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并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丰富的经验。
首先,学校通过思想品德课正面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其次是榜样示范法,用他人的高尚思想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受教育者;第三是实际锻炼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最后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各级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对学生进行“不知不觉”的教育。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中国家庭常用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家庭长辈直接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示范给子女,用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和教育子女。
社区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体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精神。主要是结合社区风俗习惯、社区文化、社区风气、社区道德规范、人际交往而展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众传媒中包含着大量的国内外时事动态报道和政策法规,不同时代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众多的先进文化信息,它可以使青少年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接受时事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日本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网络化、体系化的“立体工程”,需要多层次,全方位来进行。
日本学校设置了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时间,主要包括修身科、道德科、公民科、社会科和道德“特别活动”等。日本学校不仅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环节,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
现代日本对家庭教育及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从儿童到成人期道德发展的各阶段上应采取的方法;二是对不良和不法行为的防范方法;三是对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教育的研究。
日本政府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规划、政策和具体的整改措施。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广泛建立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组织,即家庭教师协会,成员主要有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日本通过“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和强化受教育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还经常采取措施整顿和控制大众舆论工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三、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形成了由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网络”
在家庭方面。第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儿童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第二,建立温馨和睦、健康欢乐的家庭环境,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方式、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如旅游、集体踏青、家庭音乐会等陶冶家庭成员的情操和形成高尚的人格。
在学校方面。第一,中日都加强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中日都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教育。第三,中日都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中日都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寓于社会实践之中。
在社会方面。中日在各个社区都以各种社会组织、公共设施和活动为载体来补充家庭、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熏陶。另外中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收音机等载体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面的道德观念。
2、中日两国均注重直接和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两国学校都开设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正面直接灌输思想政治观念。同时,两国也有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在与语文、历史、地理、劳动、社会发展史等教学活动中也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日本学校根据不同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虽然两国都注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但是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相比较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不同点
1、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日本注重“德性养成,实践锻炼”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课程都必须以考试和打分的方式来测评,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只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来进行分析。中国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而日本提倡“体验学习”,他们认为许多的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
2、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化”;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化”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主要是在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上,其着眼点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并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之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心灵教育”已经成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显性和隐性教育在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始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隐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包括校风校纪、物质环境、管理体制、社会实践等),将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协调好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变单纯“灌输”为平等互动,注重思想渗透,不断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体验
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无论是课堂的体验学习还是实际的行为操作,都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验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究去理解和体会。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一种不需要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在体验教育当中,教师要提供一些理性材料和感受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班委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富有道德创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最后还要把学生的体验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运用社会资源,并通过优化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健全家庭、学校和社会统一的教育网络
日本非常重视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教育作用,有遍及全国的pta跨行业组织,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只有构建和完善“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全面渗透、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从全局上根本改变薄弱现状,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为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提高教育实效性做出保证。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在研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传播媒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类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在11年3月份,我国网民达到了4.04亿,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群。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他们的生存方式、思考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被网络深深地影响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网络时代将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取决于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多大程度地使用网络以及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统计数据表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在网民中所占比例为20.1%,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00年11月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指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20.3%,另有15%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同时,初中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群体中的网瘾比例高达29.8%。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一代积极利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应对网络本身对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挑战,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新时代所应肩负的历史责任。
一、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有利影响
网络环境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课堂的外延空前扩展,数量巨大、内容各异的网站成为新的课堂,而且优势明显,并且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投入后还可以复制和共享。通过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上网获取的时政信息占总信息量的25%左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渠道大量增加,教育模式更多地由内向型转向了外向型,优势更加明显,教育效果自然会更好。而且网络环境还增强了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青少年作为求知欲和想象力极强的群体,始终走在使用网络的社会前列,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青少年都可以在同一时间里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的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过程中潜移默化,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种信息传播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互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再者,网络开辟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黑板报、宣讲会和宣传栏等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比如博客、论坛、手机短信、MSN、QQ等崭新的信息传播载体。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新颖性,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固定、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引力,成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第一,西方网络文化在网络中的强势手段容易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倾斜。目前,国际信息秩序极不平衡,存在着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的巨大差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技术和语言上的巨大优势,其信息的数量、品种、规模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对网络信息构成了垄断。他们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网络控制权和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推销他们的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在国际互联网中,英文信息占90%以上,而中文信息还不到1%。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势手段的冲击,对于世界观、价值观都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极为有害的误导。一些人在这些媒体信息的影响下,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并且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并依赖;进而削弱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动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造成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倾斜和迷失。
第二,网络信息尤其是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一些色情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色情信息,英国学者研究发现,网络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是与色情有关的。在网络上,音乐、影像、游戏等也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信息,且很容易调阅,也可以下载。一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谋求商业利益和政治目的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有个别成年人利用网络上交友的便利欺骗诱拐青少年,网上交友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交往的危险。此外,网上赌博、网上贩毒等对青少年学生也会带来极坏的影响。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过滤的,各种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特别是那些淫秽、反动、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上网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在不良的信息情感威逼和暗示作用下,由欣赏走向趋附,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
第三,互联网络极容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在传统社会中,青少年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旁人的监管,他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相对严谨。然而他们合乎道德的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尤其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从本质上说,他们的自律意识还是较差的。因此,一旦他们进入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那条由熟悉人的眼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容易崩溃。同时,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特点,使得人们彼此之间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其行为加以确认和监管,造成青少年因无人干预而放纵自己,如:出现计算机网络犯罪、网上交友过度、浏览色情信息、痴迷电脑游戏等行为,从而导致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不健全。
第四,互联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特征,还会使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形成障碍,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出现情绪低下、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等精神症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症状有:“上网成瘾”,俗称“网痴”,表现为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浮躁不安,有的人甚至为了上网而不惜荒废学业;“电脑狂暴症”,其病因一般来自出现故障后产生的沮丧和焦躁,主要表现为向电脑发泄无名怒火,或将不满情绪转嫁给同学甚至不相关的人;“消极孤僻”,上网者上网时,由于多用化名,可以毫不遮掩地倾吐自己的心声,极容易得到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而当面对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的时候,容易引发其消极避世的思想。另外,由于长时期痴迷于虚拟的数字世界,必然会减少其与同学、朋友的交往,容易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形成孤僻离群之性格。
虽然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加以限制和禁止,毕竟社会的网络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关键是如何在继续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通过有效途径消除其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运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许许多多的事例说明,如何在当今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推动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已经迫在眉睫。我认为,加强学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大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网络素质包括对互联网的认识水平以及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只有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德育工作者才能将互联网技术灵活而有效的运用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现在许多德育工作者由于知识结构和技术上的缺陷,在网络环境下并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日前对2010获得“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的100名同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中,拥有电脑初级证书的占58%,有电脑中级证书的占8%,没有证书的占34 %。回答能使用电脑写作的占43%,能上网查询的占64%,不会使用电脑的占2%。调查表明政工干部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能力还不够强。应该指出的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管理是高科技管理,必须启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监管。目前存在的一些间题,比如网站的内容更新周期长,并且与青少年学生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不多,造成师生对一些德育网站兴趣和认可度不高;对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仅局限于零星、琐碎的了解,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等,是和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分不开的。因此,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环境,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又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从事管理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当务之急。通过培训,使德育工作者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具有对信息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要能与青少年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倾听青少年学生的心声和热点问题,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时解决青少年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青少年的知心朋友。在与青少年的对等交流互动中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学校应建立德育保障体系
青少年中,在校学生占的是大部分。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网络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改善德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尤其是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德育传播工具,保障德育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道德规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足量的经费投入,来确保德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做到德育信息与传播的决策、管理权力、管理运作、管理方略、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在德育信息管理运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各个学校责任制的管理,做到德育责任、权力、效益相统一,建立起严格的德育信息传播管理责任制。
(三)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发挥家长的监督引导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家长还缺乏必要的前瞻性,缺少思考及心理准备,没能合理面对一些还隐而未发或己暴露出来的问题,更不用说如何去引导子女合理使用网络了。任何问题在刚萌芽的时候处理起来总能够事半功倍,如果不能及时发觉问题并控制引导,待一旦学生产生网瘾或受诱导而使认识跟现实出现偏差,那时再来处理就麻烦得多了。
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零花钱充裕,但对学习缺乏兴趣,一有时间便想去玩网络游戏;而家长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子女做到充分的监督与教育,使孩子一放学回到家便成了没人管没事做的现状,就更容易受到网络游戏所吸引;有些学生家里早就买了电脑,一完成作业,便打开电脑玩起游戏来,甚至有些学生在等到家人全都入睡后偷偷起来玩游戏的。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育。因此,学校要了解并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要让家长意识到网络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的负面影响,重视家庭对孩子的监督与引导,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与爱好,为孩子的键康成长缔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开展各种有益的网络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网络人格
由于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对待学生上网问题上,以往家长和学校往往视为洪水猛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办法,学生难以接触到网络知识,强烈的好奇心造成了一些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和极度的向往,于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非正常的时间和地点去上网,往往是一发而不可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学校可通过网上论坛等等有益的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在数学化、虚拟化网络中,正确辨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特点,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学会自我控制,增加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审视、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不断强化诚实、自制、互助等道德心理素质,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
(五)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科学推荐绿色网站。
网络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教师也应优先掌握,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时常为学生推荐教育类网站或健康内容的网页,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有意义的网上活动,才能对学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如:不要轻易把自己及家庭中的真实信息在网上告诉别人;不要在网络上散发对别人有攻击性的话语,也不能传播或转发他人那些如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的内容;“儿童不宜”的网站,不要进去。即使不小心进去了,应立即离开;如果遇到网上有人刻意伤害你,要立刻告诉家长或老师;适当控制上网时间等等。
总之,网络时代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采取相应而具体的对策,才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应当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努力建造好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平台,为当今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高水平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经涛、王俊英主编《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1。
[2]刘薇.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23日第4版。[3]朱美燕:《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第20页。
[3] 宋德如、张晓旭:《论网络教育的负向效应及其纾解》,《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第67页。
[4] 孙延蘅:《校园网络文化:利弊有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第13页。
[5]刘永安: 《网络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1998年第4期。
[6]王敬红.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7]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7期。[8]汤悦:《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上海电教》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