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

时间:2019-05-12 19:5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

第一篇: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

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

马军红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但受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道德价值观出现困惑,道德行为选择错误,使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文章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途径的分析,探索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措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词:高校 德育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我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肩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重任。高校德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整体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为落实德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各高校都大力开展各项德育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随着国内外对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渗入与碰撞,我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道德价值观念出现困惑和焦虑,道德行为选择错误,使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高校现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德育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德育工作人才的缺乏等。因此,要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解作用,积极探索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措施,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进一步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针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研究创新符合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高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措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注重德育过程的优化。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的优化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科学合理建构。要做到德育目标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发展性;德育内容的客观性和可接受性;德育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确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道德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因此,高校德育目标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从基本的道德行为和基本文明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竞争与开拓创新精神。科学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些大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都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德育手段和方法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从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合理选用现代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实现德育手段、方法的彻底转变,增强德育的信服力和说服力。从课堂内的知识教育到课堂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从提高思想教育到以制度建设加强约束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多管齐下,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从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达到优化德育过程、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目的。

2.加强德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于人。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好成效,关键也在于人,在于德育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在于德育工作者创新实践工作的能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德育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加强德育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首先优化选人机制,把素质高且有培养潜力、道德品质好、乐于奉献、热爱德育工作的人选拔到德育队伍中来;其次制订培养方案,强化竞争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使德育工作者掌握基本的岗位技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将不能胜任者从队伍中分离出去,保证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努力改善德育队伍的地位,使其与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吸引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培养专业的德育队伍,开展专业的德育工作。

3.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作用,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方位教学,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客观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良好效果。如依托校园网、广播、橱窗和板报等宣传手段,为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征文、演讲、文艺晚会、辩论赛等形式,给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高校各种社团的作用,给大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舞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体会道德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高道德品质,加强践行道德的自觉性,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趋势。大学生没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是很难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的。屡屡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足以证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普及宣传和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等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角度地正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加强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处理好适应社会、成长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思想道德评价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使大学生对德育目标与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清晰明辨是非的标准,而且对大学生有巨大的督促和激励作用。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避免评价体系形同虚设。这样,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准确地制定相应对策,完善教学管理工作;被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纠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从而使道德评价体系起到应有的道德督促作用。科学的评价制度,必须通过改进学生的评优评奖体制,改变不合理的评审办法,实行学生申报制,并辅之以公正的奖惩制度来建立。高校德育工作中,要以硬性科学评价制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道德自觉、自律、自省,珍惜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任务。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把德育工作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但是,道德教育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提高内在修养,又需要具有强有力的外在约束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工作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网络,进行立体化教育,取得综合教育效应,增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达到教育目的,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刘瑞复,李毅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胡锦涛.进一步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

4、胡炳俊.高校德育课期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来源:《教育与职业》2012年8月中

第二篇:如何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一方面是要坚持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德育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德育队伍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大对德育的投入;一方面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必须力突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

德育的针对性,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主动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醉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就中学德育来讲,就取要针对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及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针对同一年级不同性别和发展水平不同层次曙晕生的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针对一段时期内中学生思想品檀和心理上带倾向性的问题,等等。

德育的实效性指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效应,是德育的生命力时体现。德育的实效具有长期性、综合性、不易显现等特点。长期性: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成效,不只是着眼前的变化,更主要是看长远效果。正如柳斌所说:“应该看到一个祟高理想的树立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即使是某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露要一个教育、训练、内化的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综合性: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表现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变化发展状况;同时,还应当体现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和师生员工作整体精神面貌的变化上;再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德育的实效性也应该体现在促进学生家长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大小上。所以,德育的实效性应当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一种综合的整体效应。不易显现性:德育的实际效果和综合效应是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不可能如掌握知识和某些操作技能那样可以直接量化;德育对素质教育、学校各项工作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动、椎进作用,也需要通过各方配合、长期努力,才能显示其效果。

学校德育工作之所以长期存在“费力不小、实效不大’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厂是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人一切从利益驱动出发,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腐败现象。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指出:*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忍、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S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窟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二是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在实际上削弱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重智轻檀、重分数轻做人的不良后果。

三是蕾育工作自身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比较突出,脱离学生实际,违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成人化、空洞说教、突击性活动较多,未e2深入细致地研究·以德育人”的规律。以上分析说明:加强“针对性”只是德育工作本身的措施,要增强德育的·实

效性”,还必须从多种因素考虑采取综合措施。只有在学校具有正确办学思想的前提下,在全社会日益增进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有实际意义和可能。

二、全方位增强博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牵涉德育观念、穗育内容、簿育途径、智育方式、德育手段、椿育评价、德育环境和德育队伍等一系列要素的改革和创新。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恤育观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德育观就是现代德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念:

1.德育人本观

德育人本观,指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目的和出发点,一切从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应试教育”是重分不重人、重智轻德、“目中无人”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来关心人的成长,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德育观则要求必须·目中有人”,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德育,获得德育的实效。应当指出,德育人本现与发挥德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不矛盾。德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可能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去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可能使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2.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要求转变把教师作为传道施教的权威,把学生视为被动受教、受训的’听话机器”的传统观念。要树立教育者是组织、实施、指导德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能动地参与德育活动主体的观念,使德育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过程。

3.德育民主现

德育民主观是德育人本观和主体观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其基本含义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要相信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扬民主,才可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切实加强针对性;同时,也只有发扬民主,才可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树立德育民主观,教育者必须彻底摒弃专制、独裁、高压的思想作风。

4.大德育观

现代德育观要求突破学校德育的视野和范围,树立大德育观。大德育观的基本含义是:一是不能把德育只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相互沟通,形成合力二是要以学校德育为基础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5.德育创新观

德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品德,而人的思想品德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变化的。青少年思想活跃、反应敏捷,他们已有的品德心理结构更容易出现新的矛盾和新的表现。因此,对青少年的德育不能用固定不变的内容和干第一律的模式,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才可能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系列化的檀育内容体系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三个主要方面。构建德育内容系列化体系,就是以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目标为依据,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按照(中学德育大纳)的要求,将上述三方面的德育内容和活动归类、分解,并按年级、学期、周次有序排列,依次递进,形成分阶段、分层次的螺旋上升体系,同时还要使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交叉配合,形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整体内容结构。

每年周期性出现的各种节日、纪念日活动和常规性活动(如朝会、升国旗、入团仪式、成人仪式等)都是德育的重要资掠。按德育系列化要求,对这些活动也应有序安排,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主题.加强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形式主义。

(三)以学生生活需要作为健育的起点

德育的起点不是从书本开始,也不是从道德训条开始,而应从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开始,即德育起点生活化。德育起点生活化,要求德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并满足学生对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格的内心需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践行道德准则,才可能形成和获得良好的品德。

德育起点的生恬化,并不是让学生只关注个人的生活。狭窄、被动、封闭的生活塑造不出高尚的人格。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关

(四)拓宽馆育渠道,形成立体化惶育网络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要打破德育渠道单一的局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立体化德育网络渠道。

首先是发挥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要积极探索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起到德育课的核心带头作用。同时,要大力探索各科教学如何有机渗透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使文科、理科、艺术学科都能绗学科特点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课校外活动是德W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发展的基础。要在糟9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搏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要灿加强学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点和精9,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锻炼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杜女在学生德育方面所起作用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必须使之紧密躺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构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才0形成tt育的整体合力。

(五)采用多样化的掉育方式方法

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与学枨期受“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束缚,采用

“成人化的徘、知识化的内容、课堂化的模式”和以灌辖为主的方法有着直挂的关系。因此,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改进传统德育蝉一方式,针对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特点栗用多样化的德育方式方法。

1.首先要综合运用已有的德育方舫法

通过长期德育实践形成的德育方鞋,大体分为四类,即:说理教育法(讲述、讲演、谈话、讨论、辩论);e染敦育法(参观访问、榜样示范、情景陶冶);实际训练法(日常栅规范训练、实践活动锻炼);评价反馈法(评定、评比、批评与表S、奖励与惩罚)。这四类方法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过程中,各有XQ特的作用又彼此关联是我国穗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应当继承,2展和创新。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

德育工作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方面是推动学校德育占领网上阵地,实现德育网络化、信息化,l檀育工作的触角深入学生热衷的上网、聊天、网页制作、软件a汁等领域中去。通过正面引导、适时监控、积极干稹和形成舆论)培养学生养成健全、健的信息素养,增强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有效途径、方法与现代信息设备、技术的有机整合,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扭转德育方式方法单一呆板的局面,为学生乐意接受。

3.充分发挥读书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德育不是空洞说教和单向灌输。要引导学生以书籍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组织、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过去,社会主流文化提倡的人格范式和英雄人物往往成为鼓舞上几辈人成长的力量。当代中学生崇拜人物呈多样化趋势,这是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的必然反映。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时,既要引导他们学习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从他们的伟大人格中受到感染、启迪和鼓舞;又要指引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人物中寻找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同时更要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六)探讨科学、规范的憾育评价标准和机制

德育评价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激励手段。由于德育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建立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机制是德育难以走出嗣境的一个·瓶颈”。

如何依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群体和个体学生制定多元化的评估标准,如何使德育评估更全面的体现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的要求,如何使tC育评估的具体操作更加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制定几条评价标准或简单沿用过去的“操行评语”方法所能解决的,亟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更深入、更切实的探讨。

(七)充分发挥师傅作为德育资谭的作用

师德既是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无形的、天天发生作用的、影响久远的、巨大的德育资源和力量。要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必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抓好、抓实。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是只有在活动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的。无论什么章程与计划,无论什么巧妙的设施,那怕想得怎样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教师在自己工作中,如表现出马虎、不切实、无纪律等等,论他怎样想唤起学生的自觉,也很难在儿童身上会养成相反的习惯”。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把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师德作为德育资源的作用,这是增强德育实必须注重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发挥师德作为德育资源的作用时,首先要注重提高班主任的素养。在中学,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力军。班主任的学识、人格、作风、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班主任的人格和业务水平对形成教师集体协调一致地教育学生关系也极大。在一定意义上讲,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养将直决定班级德育的成效。

(八)强化对裤育过程的反思和管理

德育过程是不断地把德育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的道德品格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痞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加强和改进德育,必须强化德育过程的反思。

德育过程的反思,大致可分为·前反思”、“中反思”、·后思”三个阶段:①前反思:对即将实施的新的德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再思考,以确保德育活动的目的合理、方案可行。①中反思: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注意工作的有效性和程序的恰当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③后反思:对德育实践结果进行归因分析,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强化反思实际上就是强化对德育过程的管理。注重德育的实效不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结果是从过程而来,只有强化过程管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过程,才可能取得好的实际效果。

强化德育过程反思,实质上是不断改进德育,把教育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由“他律”变为“自律”的过程。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德育就是要养成学生求善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教育者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甄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定型化,形成稳定的品德结构。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如写座右铭、写日记等,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使自己得到新的感悟,形成优良品德。

第三篇:增强高校团组织凝聚力途径探讨

增强高校团组织凝聚力途径探讨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现状,提出了利用微团课形式增强高校团组织凝聚力的方法。要“微”中见大,引领主流价值观,增强团组织号召力;“微”距离交流,凝聚感情纽带,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微”中见广,受众广泛,增强外界关注度。

【关键词】 高校团组织;凝聚力;方法途径;微团课

一、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及其重要性

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是支撑共青团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吸引团员青年及发挥共青团组织潜能有着重要意义。共青团组织凝聚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的向心力;二是团员间的吸引力;三是对外部的吸引力。团组织的价值观是否能引领思潮,服务广大青年的理想追求,团组织是否对外部有较强的吸引力,是组织拥有较强凝聚力的重要组成方面。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现状

1、团组织的向心力不强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获取方式更加自由化、多元化。团员青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这种信息海量、获得快速便捷的特点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给共青团主流价值观导向工作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在信息良莠不齐,多元文化交融冲突下,易于得来的特点使共青团员惰于思考,思想往往会受到影响,被舆论“带着走”。青年主导价值观严重缺失,也就不能高度认同团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进而严重影响团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2、团组织成员间吸引力不强

新媒体环境下,较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共青团员的交往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工作讨论,还是私下交流,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软件进行沟通。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快捷便利的沟通渠道及更广阔的交际领域。但是也造成了青年团员对新媒体软件的依赖。团组织成员间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大幅减少,影响了团员间人际关系,成员与成员间的关系变得淡薄,有时甚至自私自利。团员间吸引力减弱使团组织凝聚力与号召力受到严重影响。

3、团组织对外部成员吸引力不强

相对于内容丰富、形式开放的新媒体来说,共青团活动内容相对严肃单调、组织形式相对单一严谨,缺乏同学的兴趣元素,对团组织外部成员缺乏吸引力。新媒体利用一些共同兴趣和目标聚合起来的组织受到越来越多青年群体的追捧,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学生无动力无兴趣参加,导致青年群体对共青团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下降。团组织对外部成员吸引力下降严重影响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服务青年,为党组织扩大青年群体基础的目标。

三、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团组织凝聚力的途径――微团课

1、微团课的概念

微团课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载体,将党的方针政策、团的理想信念等宏大理论内容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与新闻等小事例进行教育宣传,配合论坛、社区、图片、视频等多种互动渠道,主动适应青年团员群体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新型团课教育模式。

2、微团课的特点

微团课,“微”式传播,掌上“授课”。微团课突破了过去以往团课时间、空间的局限,使团课更加日常化、持续化。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软件客户端进行上课、讲座、答题等,也能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开展网络直播,并以论坛、社区、投票等方式吸引团员青年广泛参与团课教育活动。

“微”课入心,内容实际。“微团课”的主要内容都是贴近当今时代青年的主旋律,将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融于大学生喜闻乐见、迎合时代潮流的内容,以日常叙事的形式叙述思想信念。同时提供心理培训、生活服务、学习方法等对青年有益的内容。这种“菜单”式团课按照“学生缺什么,补什么;点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将“长篇大论灌输式”内容变为“短小精悍互动式”,不但加强了思想理论宣传的亲和力,培养了青年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微”力凝聚,团结团学骨干。新媒体时代的“微团课”打破了传统“教”与“学”为主,师生角色分明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提问,答疑等沟通渠道,通过回帖、分享、转发、上传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各级团干、教育者、传播者、团组织内外青年群体在线上进行平等交流、互动,人人可当教育者,人人都是学生。大家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抽象的理论和宏观的政策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受教育者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

3、“微团课”对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作用

(1)“微”中见大,引领主流价值观,增强团组织号召力。微团课之“微”,可理解为微信、微博的使用,也可理解为将需要宣传的方针路线政策等大主题通过“微”平台转化为学生们身边“微故事”;将呆板的政治口号和标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流行话”;将团组织教育变成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话题。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小平台”占领思想教育阵地,掌握团员青年的导向权和话语权,用丰富先进的主流理论来引领大学生思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内容加强对团组织文化、理想信念的感悟,提升对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度。

(2)“微”距离交流,凝聚感情纽带,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微团课特点之一是互动性强。团员们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能通过回贴、转发、分享等方式与教育者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各级团干、青年群体相互学习、相互启发。通过“微距离”交流,团组织成员在素质素养、态度理念、价值观及其他心理因素上逐渐趋向相似性与一致性,成员之间彼此了解,能够建立一种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成员来说,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相互吸引力成为产生组织凝聚力的感情基础。

(3)“微”中见广,受众广泛,增强外界关注度。新媒体设备已经完全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信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范围扩大,传播的便利性也大大增强。“微团课”借助网络新媒体及掌上平台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课程网上直播,随时随地宣传党团理论知识,吸引广大学生能够以主体心态广泛参与互动,提升了团课教育的上课质量及实效性,同时这种广泛的参与度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及培养党员后备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微团课的实施是将教育对象由强调集体转向强调个体,教育方法由单向灌输转为多项交流,教育语言上由正式转向通俗,传播目标由“媒体支持”转向“公众支持”。这种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展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了“小中见大”、“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突出特点,表现了对大学生主体的尊重,弘扬了主旋律,凝聚了大学生的共同信念。可以说,微团课提供了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的教育平台,既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是传统团课的有力辅助。

【参考文献】

[1] 马作宽,屈冠银.组织凝聚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 王霞玉,邓听.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团员意识的新途径――微团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3] 贺丽,陈晨.“微党课”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优势与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 于扬.“微团课”――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作者简介】

徐 鹤(1988.2-)女,助教,沈阳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第四篇: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性途径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永嘉县乌牛镇仁浦小学柯向阳

[摘要]在积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切实加强开放性,调整沟通策略,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让更多的家长融入教育进程。在我校 “家校联营社团” 的创建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着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携手,共同去认识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组建家校联营社团,让家长的家教理念渗透到学校中来,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甚至学校管理中来,开辟出了德育教育的另一条路径,摸索出了我们学校特有的德育工作之路。

[关键词]家校联营;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德育

一、背 景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整个大教育体系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在教育者、教育场所、教育手段以及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二者在教育工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合作的好,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因此,作为实施教育的机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应该首先认真审视自己。囿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整体偏低,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育人方向上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颇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方面,学校教育试图囊括一切教育功能,以期学生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其实还有社会教育)被在相当程度上矮化了———与其说是学校单方面漠视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能量,不如说是家庭和社会赋予了学校教育过多的责任。而这直接带来的是:学校教育职能被无限的放大,达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步,家庭教育被极为不该的沦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鉴于此,我们尝试着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携手,共同去认识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组建家校联营社团,让家长的家教理念渗透到学校中来,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甚至学校管理中来。下面就以我校开展的环保特色教育为抓手,阐述如何进行家校携手,创建家校联营社团,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一)家校合作

本课题中的“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有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家校联营社团

我以学校的环保特色教育为例,指的是以家长为引领者,按照学校设置的环保课程,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主题定时进校授课,以及进行环保社会实践的组织。突现家长的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

三、“家校联营社团”创建实践过程

(一)社团组织的管理

为了使家校联营社团有序、有质的进行,我们在创建时,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布署:初级阶段,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家校联营社团管理部,直接隶属于班级家委会。委任主要负责人、班子和主要任教家长名单。班主任和社团成员共同参与讨论和设定课程的长远安排规划,及近期的授课内容,并在每期授课前小组讨论授课内容。

中级阶段,成立年级段和班级两级家长授课社团,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活动。每个班级选派2名社团团员代表参与年级段社团的家长授课教研交流活动,共同探讨课题方向授课方式及深浅安排,以及在相同阶段可以选派代表统一备课,让不同班级执行授课,这样可以弥补一个班级家长某些版块知识不全的缺陷。

高级阶段,学校成立家长课堂社团研究组,具体负责家长社团的活动组织,并成立学校和班级两级社团模式。每班级选派一人参与学校社团,并设立学校社团的负责人。由学校和学校家长课堂社团共同参与授课大计方针的制定,授课方向、课程内容规划的讨论、交流和制定,进行家长授课常态化管理和执行。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成立的研究组需深入参与进去,并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

(二)社团组织的课程设置

家校联营社团的课程应常态化规划。首先从课程设置框架入手。我们了设置四大授课课题方向:其一,环保知识,包括环保小知识、环保医疗、航天环保等科技知识;其二,环保社会生活知识,包括衣、食、住、行、裁、缝、编、织等环保社会生活技能和知识;其三,环保实验科学知识,包括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等。其四,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等。这就解决了家长授课时“接下去该从哪里入手、讲什么”的疑惑。

其次,做好环保教育授课进程的长期规划。以目前家长授课每月2次为例,学生每年在校8个月计,每年共授课16次,那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共6年合计授课96次。如果按上述四大课题计算,每个课题在6年中平均可获得24课次,上述任何课题都拥有极广的知识量,分6年24课(每年4课次)进行教授并不多,家长有足够的内容进行

授课,将这24课次平均分成三个阶段,每2年一个阶段共8课次,每个课题在第一阶段选择最简单易懂的话题和知识便于学生接受,并逐步提升难度,提高学生知识深度,难度控制可由老师和家长课堂社团共同决定。这样的长远规划就解决了家长可能遇到的“深浅怎么把握、该怎么讲”的疑惑。

最后,可进行授课的阶段性效果检验。在每个学期结束时,由班主任主持举行知识竞答活动,对家长授过课的知识进行一次选择性的趣味竞答,以考核学生的课外知识掌握情况;也可以在每一个单元的测试卷上安排一至二道题目,针对家长教过的课外知识进行考核;这样也更能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

(三)社团组织的开展情况

家长联营社团活动,已进行将近一个学期了。每月二次,家长定时定主题来校进行授课。授课主题由家长自身的特长进行确定,本学期分别给孩子带来了系列的课程,如:《汽车的尾气》、《环境保护小知识》、《臭氧层被破坏了》、《环保安全》、《我们生存的环境》、《环保漫画》、《环卫工作生活》等,有课堂上的游戏、实验生活;有现实生活的实践、参观;有现代技术的操作学习等,孩子们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是课程设置所不能包括的,再加上每位家长上课的风格各不一样,有些家长幽默恢谐,有些家长娓娓道来,有些家长激情风趣,有些家长严肃可爱等,使孩子们爱学、乐学,盼望着每周家长环保课的到来。真有“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四、基于“家校联营社团”创建的启示

(一)各方面的反响

1、家长——积极响应、踊跃参与

“留驻绿色”家长联营社团活动自开展以来,家长反应热烈,积极参与,并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关心,从以下几点看出家长对活动的反应态度:

A、对活动倡议的积极响应和关心;本活动于开学初在全校家长会上提出,获得全体通过,并积极报名参加家长环保社团。

B、后续跟进的家长众多,个个欲试。

C、通过活动,环保教育的理念从校内一直延续在校外,形成了比较强的合力,不仅提高了师生、家长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外在对学校评价更加积极,提高学校的品牌度和认可度。

D、家长以参与家长环保社团为契机,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2、学生——兴趣盎然、知识扩展

A、学生每到家长社团开始前,就已经非常期待,这不仅为他们带来乐趣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总会在下课后围着上课的家长积极据探讨的场面。

B、学到了更多环境保护的知识,成为他们课间讨论的话题,扩张了知识面。

3、其他学校——学习借鉴、跃跃欲试

其他学校老师对我们学校这种活动的开展,持支持意见,觉得很值得借鉴:不仅更加丰富了孩子的环保教育生活,而且让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直面接触孩子,为以后学校的管理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启示

在积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切实加强开放性,调整沟通策略,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让更多的家长融入教育进程。通过我校 “家校联营社团” 的实践,不难发现家校联营的张力和活动,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更好的开辟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另一条路径,摸索出了我们学校特有的德育工作之路。

1、通过家校联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

2、通过家校联营可以优化教育环境,因为家长的职业、兴趣、知识、阅历、技能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3、通过家校联营有利于强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4、通过家校联营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内外获得更大的成功。学校作为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必须与家庭教育的正确结合,才能给学生更全面的教育影响。家庭、社会有着取之不尽的德育资源,学校结合当地社会现实,因势利导,这会比简单地逃避社会现实更行之有效。特别是当地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可观可感,其与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也有益于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对于一切受教育者,我们不怕其先天的缺陷,不怕后天的不足,最可怕的是道德流失、心灵沙化和精神污染。选择家校联营的德育方式,遵循德育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一切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 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 ] 徐明峡,吴建成.影响现代家校合作制度建构的环境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7.[4] 周乾坤.基础教育新理念.[ EB/ OL ].http : pep.com.cnP200406Pca492307.htm,200601.

第五篇:增强新时期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增强新时期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苍溪县元坝镇中心小学校侯泽全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小学德育工作的内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增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在认真分析教育形势、研究教育对象、反思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实际,对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教育”、“德育实践活动”和“德育研究”,三套马车并驾齐驱,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涵盖全程构建立体教育网络。

2002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启动,我们在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把视角转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社会环境教育。在大德育观理论指导下,积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全程教育网络建设。

办好家长学校,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最有效的途径。2002年9月,我校第一期家长学校开班,在七年多时间里,一方面构建家长学校运作的机制。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组建了家长学校教师队伍;确立了家长学校学制;编制了家长学校教材;健全了家长学校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丰富家教活动,提升家教水平。一是班级授课活动,重点对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家庭教育行为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荣辱树新风、科学发展观等专题内容培 1

训;二是家长经验交流活动;三是“留守儿童”家教管护活动;四是校外辅导活动;五是家庭作业辅导活动;六是家校互动活动。

实践表明,家长学校提高了家教水平,使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有效地弥合了过去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鸿沟,变冲突为互补。我校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成功做法,在2006年4月苍溪县社区三结合教育现场会上交流推广。

社会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与相关单位或社会团体建立“共育”机制。例如,我校与派出所是长期的警校共建文明单位。今年又进一步开展了“警校共育”活动,派出所的每位干警都承担有对小学生的教育任务,他们每学期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法制图片展、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小学生心理辅导等活动;二是社区辅导员教育。我校按学生家庭的分布,在每一个社区(村、组),聘请多名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作为学生校外义务辅导员,重点对学生在假期中、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事物、现象进行辅导教育。这些同志比较熟悉学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懂得教育规律,在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特别是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中心开展的免费读书活动、绘画活动、器乐培训活动,参加社区中老年文体健身服务活动、宣传活动,参加城镇环境建设活动等。

二、活动育人在活动中习得良好品行

小学思想教育必须要通过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感知、感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在活动中育人,重点开展三大系列的教育活动。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系列。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多年来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轴,展开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活动:坚持20年为“五保”老人温暖活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坚持15年为青年英雄李君烈士扫墓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每学期参观、考察文明新村、文化新村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近年来组织的“双日”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题活动”、“知荣辱、树新风”,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育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以自我教育为主的“五自”活动系列

21世纪德育的主题,将进一步加强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方面的教育。因此,以自我教育为主的“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活动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组织低年级学生学会整理书包、穿衣、扣扣子、正确刷牙,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叠被、整理教室、寝室,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自理能力对抗赛”。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自我防范、食品卫生安全防范专题活动。通过参观、考察大自然、生活环境,“手拉手、心连心”互助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以艺术熏陶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活动系列

学校十分重视艺术育人,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确定每年“六一”所在的一周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周,每一个孩子都要参加一项艺术表演、展示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歌舞表演、书画作品展览、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科技创新比赛等。学校设立艺术教育活动课,每周四下午按课表进行,把全校学生分别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分编到舞蹈、鼓号、笛子等16个项目中,选派教师分项目指导。学校坚持多年开展主题中队会展示观摩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受到积极健康的教育。

三、德育研究提升德育质量

实效性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生命。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面对新形势,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2002年9月,根据我校教育研究氛围较浓,研究力量较强的特点,学校确立了两个德育研究课题,从理论认识上,实践上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新世纪德育工作特点的研究》。在这一课题研究中,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品德形成动力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人们更加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和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教育。为此,我校在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下,对德育的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加强了学生责任感、公民道德规范、完善自我人格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与时代特征相符,与学生的道德心理需求相符,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的“实”和“效”。

《新世纪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该课题根据“大德育”理论,重点关注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分析当代教育形势,反思传统教育手段。通过研究,我校改进了德育工作方法,注重在活动中育人,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全程教育,伴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活动育人,适应现代德育的形势和小学生的心理;德育研究,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上、方法上的保证。这三套马车拉动着我校德育工作走上高速高效发展之路。

下载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

    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腐败问题也如影随形,漫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也不再......

    努力增强高校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有效性

    努力增强高校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有效性郭平根据《高等教育法》,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办公室是学校党委的综合性办事机构。作为党委办公室主任及其工作人员......

    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田永清 摘要:高校担负着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

    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析[合集五篇]

    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析摘 要:目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形势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

    增强激励的有效性

    增强激励的有效性 ●邹维荣 激励,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常用的方法。要用好这个方法,就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

    浅谈高校德育

    推进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高校德育 刘有锋白雪峰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当前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剧增,高校学生的思维和道德水准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道......

    浅谈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措

    浅谈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措 摘要:本文展?_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措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增强党性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增强党性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党性修养也称党性锻炼,它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对共产党的本质属性的内化;是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觉运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