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访山东省青岛市低碳交通建设的发展新路径
探访山东省青岛市低碳交通建设的发展新路径
地铁、隧道和“绿色”公交车
中德生态园位于山东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目前,园内规划建设的绿色交通体系已有四大类二十多个项目通过国家交通运输部评审。它以构建高端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实现低碳发展。
“近年来,青岛从低碳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组织形式及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积极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现已入选全国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这给青岛建设绿色交通、更好服务于蓝色经济创造了条件。”青岛市交通运输委主任郑明辉表示。
在青岛,“低碳节能、便捷惠民”正在成为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在公共交通领域的鲜明特色:城市公共交通网的低碳、多元、立体化趋势愈发突出。地下,地铁3号线加紧推进,预计2014年建成通车;地上,主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30%,85%以上为环保型新车;在胶州湾隧道、胶州湾大桥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环胶州湾轻轨及第二条海底隧道。交通运输工具首选“绿色”。该市城区90%以上公交车达到国III以上排放标准(2016年将全部达到环保标准);而最近两年更新的20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中,天然气公交车为1600辆;目前,全市10560余辆出租车中已完成“油改气”8100余辆,占总量的77%
9项目获节能补贴851万元
近年来,绿色能源、新技术在青岛交通运输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效益显著。青岛港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已为社会各界所熟知,它通过移动滑触线的供电技术方案增强了设备运行安全,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作业噪音,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3000万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作为行业标准已被交通运输部批准颁布实施,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青岛开展的“车、船、路、港”千家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专项活动中,更多的企业单位将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作为节能减排的首要选择。青岛高速公路今年121套设备外场道路摄像机太阳能供电设备全部投入使用后,年节电量达5万度;胶州湾隧道应用LED照明灯具7076套,是全球范围内单体隧道应用规模最大的项目。
随着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的推进,青岛在前年两个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节能减排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339万元的基础上,去年有9个项目获得国家节能减排补贴851万元。
智能化管理
青岛首个3G区域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在宏达巴士公司试运行后,目前运行良好。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智能调度,车载屏幕可显示开车信息,能实现调度员与驾驶员的直接视频沟通,从而优化行车时间。另外公交超速会自动提醒、车上发现窃贼还可及时报警,保证了乘客安全。”截至目前,青岛将建成5个智能调度指挥中心,100条线路、3000辆公交车实现智能化调度管理。
另外,行业监管也因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步入了一个新天地。以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和行业应用系统为依托,交通运输系统各管理部门实现无纸化办公;“两客一危”车辆GPS监控系统通过全球定位中心平台对全市1808辆车实现24小时监控,有效防止了车辆超速、超时运行等违法行为。而通过青岛市干线公路信息平台,青岛实现了一号对外(96586),电话短信、网络同步信息传送,公众可通过电台、广播、网站和公路上的可变情报板获知最新路况信息,从而大大方便了出行。
第二篇:建设低碳城市 南京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建设低碳城市 南京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园林机械行业网7月1日消息:闻名遐迩的绿都南京,近年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合力,积极探索营造绿色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树多了,水清了,生态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环境更好了,800万南京人民持之以恒的绿色追求,生动诠释了即将在这里召开的上海世博会第四场分论坛的主题--环境保护与城市责任。
千年古都 层林尽染
夏日清晨,伴着优美的旋律,南京河西新城区名仕嘉园小区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广场上,65岁的王青云与几位同样年过花甲的老人们正惬意地晨练。王青云告诉记者,以往晨练都要去公园,现在省事多了,小区内、广场上处处都有绿地花木,是老百姓舒展身心的好场所。
浓荫蔽日的行道树是绿都南京的鲜明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特征,如今,这条绿色隧道已由城市主干道向街巷社区、郊县农村、河道公路、铁路沿线延伸,并拓展出数以百计的市民广场、街心公园和公共绿地,形成覆盖全市、多层次的绿化网络。
金陵新绿满眼春,得益于2002年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起实施的绿色南京战略。据南京市园林部门介绍,随着近年城市与人口的迅速扩张,一些新建道路与小区出现了绿化的空白点。为彰显城市个性特色,营造优良人居环境,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南京,实施纵贯全城的绿色通道、绿化新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村、荒山覆绿、江河防护林、城市生态林和工业防污林等造林工程。8年来,全市新增造林11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5.2%提高到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平方米,均居国内前列。
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绿色南京建设显著改善了全市的生态环境。被誉为城市绿肺的中山陵园风景区经5年综合整治,退耕还林、清淤还湖、荒地覆绿,新增绿地7000余亩。经专家评估,整治后的景区生态功能从净化空气、制氧固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方面得到充分释放。这片面积达31平方公里的城中园林,让更多的城里人享用天然氧吧的乐趣。
爱绿、植绿、护绿,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年逾八旬的柴乾岳老人十多年坚持在紫金山上义务捡垃圾,成为市民学习的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榜样。在老人的带动下,全市涌现出小红帽护绿队等一大批志愿者服务团体,呵护母亲山、建设绿色家园,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自觉行动。
历史名河 碧波重现
营造绿色家园提升了南京市民对优良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态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曾经藏污纳垢的秦淮河经多年治理,重现碧波,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官员称之为政府财力、公共资源成功用于环境治理的样板。
未整治前的外秦淮河水乌黑一片,不能吃、不能用,枯水季节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成了臭河沟、垃圾场,难闻的气味使沿河老百姓夏天不敢开窗,两岸的房子也都是背河而建。南京大学包浩生教授表示,秦淮文化是南京人民的骄傲,但遭受污染的秦淮河却成了南京市民心中的痛!8年前,为呼吁整治秦淮河,包浩生与南京大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学10多位院士、教授联名向市政府提出建议。许多南京市民也通过市长信箱、两会提案等多种形式,为治理秦淮河建言献策。
面对群众的呼声与期盼,南京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多渠道筹资30多亿元,实施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风光带建设。这项整治工程得到市民的拥护和支持,18.1公里岸线顺利搬迁6000余户居民和近百家工企单位、清淤200万方、截流排污口550个、种植绿地100万平方米,维修明城墙和中华门城堡等一批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碧波荡漾的秦淮河,每年吸引2000万人次在此休闲娱乐。
联合国人居署官员经实地考察认为,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生动展现了南京综合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危旧房改造、城市绿化、历史文化保护和新城建设等工程造福百姓的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成效,显示了南京市政府成功实施人居环境改善的成就。据此典型案例,南京在2008年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秦淮河整治效应现已在南京进一步放大提升。综合治理水环境使城市主要河湖水质显著改善,全市城市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近年实施的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明城墙风光带建设,长江路、朝天宫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惠及上百万市民的老城改造安居工程,赢得百姓赞许。
低碳城市 不懈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追求
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铁南京南站,是京沪高铁的关键枢纽,也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站房工程和南京未来的新地标。整个南站站房大面积采用了绿色节能设计--8万平方米的主站房屋面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地板由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幕墙采用敞开式循环体系呼吸通风,雨水则通过虹吸技术在站房内循环使用。
创新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低碳城市,是南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新路径。
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依据新一轮发展规划,南京近年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电力自动化及智能电网、现代通讯、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型,产业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节能减排、节能减碳转型。十一五期间,南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7.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2.12%和7.44%。
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成功申办4年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奥运会,成为南京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最佳试验田。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汪扬介绍,正在筹建的青奥城将采取世界先进节能标准,包括使用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等绿色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交通工具;采用低碳电力作为列车动力的2条轻轨交通线;所有建筑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并采集地热和江水能源,实现建筑的恒温恒湿。
关注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已在南京市民中蔚成新风。离家拔插头少开空调选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择公交出行分类回收垃圾低碳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普遍认同和仿效,全力打造低碳城市正成为南京市民的绿色新追求
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文章在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几条适宜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必要性,可行性
引言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大量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将触及粮食、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现象,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白皮书指出,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而且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C0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5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金乐琴,2009)。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迅速采纳,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国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以重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国际上后京都时代的巨大压力,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然更加险峻。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重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齐建国等,2005)。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庄贵阳,2005)。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过孝民,2004)。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中国面临资源短缺压力。2003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的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庄贵阳,2005)。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I/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
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都相当贫乏。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的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3.中国要应对气候挑战。从1990年至2001年,中国E02净排放增长量达8.23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中“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唐更克等,2002)。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限制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Chen,Hu,Pan 2005)。因此,中国需要在未来20-50年间,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中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变也存在着潜在优势,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排空间大。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金乐琴,2009)。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减排的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的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而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金乐琴,2009)。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已有全球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了3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速度。但是,也应该看到,技术合作的实际进程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金乐琴,2009)。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按《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承诺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中国当前的优先目标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但中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环境保护政策。因此,未来中国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其可能途径包括:
1.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任卫峰,2008)。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这表明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中国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
很难淘汰或搬走(梁优彩,2005)。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发展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的。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就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但是,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任卫峰,2008)。所以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使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领域。
4.发展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任卫峰,2008)。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任卫峰,2008)。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张雪梅,2005),如轻轨和地铁系统。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
作为城市交通工具。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5.引导金融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温室气体减排量全球交易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碳金融市场(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碳金融市场面临这样的形势(任卫峰,2008):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开发关于碳排放权的商品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排放权的实际需求方——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企业为减少今后的减排费用也应从现在起筹建各类减排资产项目组合(portfolio)。目前全球已经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6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度已经达到300多亿美元。中国政府也应该大力发展金融创新,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活动,促进环保问题的解决。
6.注重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Carbon Sink)上花力气下功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任卫峰,2008)。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亿到15亿吨。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江泽慧,2003)。
结论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总的来说,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肖歆 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9期
第四篇: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
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
王 立
2011年第1期 ——生态建设
建筑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类能源、资源消耗的综合载体。作为节能建筑的新兴概念,“绿色建筑”最早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2006年我国正式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武汉市建筑能耗约占社会能耗总量的28%,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源消耗的主要增长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努力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落实节能减排,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业,实现城市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到2009年,设市城市总数已由改革开放初的216个增加到660个,增长两倍多。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22亿人。中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6.6%,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而推动城市化进程要求配套建造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有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建筑耗能,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热水、家电等在内的总能耗已经超过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4,达到约30%。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这一比例还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不仅如此,建筑物还日益成为城市碳排放的“大户”。据估计,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维持建筑物功能所耗能源上,而交通汽车只占到约30%。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耗费了地球大约50%的土地、矿石、木材等资源,城市的发展与建筑业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努力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必须推动建筑向节能、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武汉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武汉市在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正在为城市建设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作出贡献。
一是广泛宣传,加深了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必要性的认识。如:在电视上做公益文告、开展“发展节能住宅,造福江城人民”户外宣传活动、《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宣传月活动,在建筑工地悬挂宣传建筑节能的条幅、标语,免费发放宣传册、培训建筑管理人员,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建筑节能业务水平等。
二是制定措施,强化监管,确保节能设计标准在新建建筑中得到严格执行。武汉市先后出台了《武汉市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条例》、《武汉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未经审查或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同时,多次组织相关管理和质量监督部门对在建工程进行建筑节能专项监督、检查。目前,武汉市新建建筑项目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启动绿色建筑,不断提升全市建筑节能水平。在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50%强制性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和新标准的研究,以进一步提升建筑节能水平。
四是以建设“王家墩绿色中央商务示范区”为契机,推进我市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及施工。示范区的建设以绿色建筑为基础,为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探索政策、积累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
五是大力推进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应用。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武汉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武汉市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地源资料评估报告》,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激励政策。
六是打造低碳生态新城,为武汉市节能减排作贡献。武汉市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快,建设总量大,在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大有可为。对武汉市发展绿色建筑、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议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武汉市正式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市率先将“绿色建筑”作为“两型”社会建设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抓手,从建筑节能入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构建低碳生态城市,建立可实现、可复制、可持续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
——加强宣传,进一步强化绿色建筑发展理念。一是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使参与建筑活动的各方主体和公众提高对“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三是向公众宣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宣传绿色建筑的经济政策、建设方式、经营方式,激发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工作机制。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监管体系和财政税收激励政策,涉及建设行政主管多个职能部门,涉及项目立项、规划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房屋拆除等全过程,因此应建立发展绿色建筑“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区城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完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根据《节约能源法》、《建筑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市长令,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建设各方主体责任、明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推进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规划对绿色建筑的引导和调控。认真研究城镇发展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城镇规划和运行模式,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加强农民建房的引导和管理,促进城乡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加强规划对城镇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利用方面的引导和调控,切实体现城乡统筹和区城统筹。
——抓好科技创新,建立技术标准,为绿色建筑提供政策支撑。充分发挥武汉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展规划设计与集成优化技术。拟定和建立适合武汉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建立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标准、竣工验收规范和运行管理标准;加强技术指标管理和服务,建立发展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库,开展绿色建筑学术交流和推广,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以绿色建筑为契机,规划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绿色产业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应用;重点扶持光电、光热、地源热泵的生产企业,节水设备和节能门窗生产企业,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产业支持。■
(作者系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第五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亟须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亟须加强制度建设
2013-04-25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由此,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明确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必须结合我国发展的基本现实,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构建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才能保证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制度保障
要将绿色低碳发展贯穿于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中,加强研究,明确牵头部门,加快制定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从总体上明确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政策。
第一,尽快制定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将绿色经济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中。要将绿色低碳发展贯穿于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中,加强研究,明确牵头部门,加快制定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从总体上明确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政策。目前,我国在节能、生态环境、新能源发展等方面都编制和实施了相关专项规划,对各自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从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对这些规划和政策措施进行统筹。在专项规划出台前,可先出台指导意见,以明确发展导向,规范和引导各地、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第二,逐步推行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形成各地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约束机制。一是逐步推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建议“十二五”期间,逐步推进“指导性”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即能源主管部门对各地区可设置一个“指导性”的化石能源消费控制目标值区间,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引导,逐步推进能源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碳排放强度的控制制度。结合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以2020年国际承诺的40%~45%目标以及“十二五”规划17%的目标为指导,加快指标的量化分解,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逐步构建起适合国情和有操作性的碳排放控制制度。三是继续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标准、目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控制目标的完成。
第三,积极推进开展国内碳交易,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各地的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碳交易。首先,加快推进七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工作,指导各地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待条件成熟时,择机进行跨区域碳交易,直至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实现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碳减排的目标;二是加快制定完善碳交易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交易规则等规章制度的建设;三是积极有序推进碳市场建设,加快电子报送系统、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四是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利用财税、金融以及其他一系列措施,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
第四,加快推行与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统计、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统计体系建设。积极借鉴国际上的有关经验,从减碳、能源安全、节能、新能源发展、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多个层面,建立绿色低碳的跟踪、统计和评价机制,为制定绿色低碳相关政策和进行国际化比较提供有效的支持。二是加快资源利用、环保等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为确保“十二五”规划能耗、CO2及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要完善资源利用、环保、碳减排等领域标准的制定,制定和修订一批终端用能产品的强制性功效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回收产品的技术标准,并且要根据技术进步状况,不断调整现有标准,实施标准的动态升级。三是加快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设,完善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为增强国内,特别是地方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动力,要注重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设,完善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在考核中加入效率考核的指标,彻底改变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高增长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资金投入
不仅国家要加大绿色技术研发资金的刚性投入,也要利用各类政策手段激发企业研发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内在动力。
第五,加快构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不仅国家要加大绿色技术研发资金的刚性投入,也要利用各类政策手段激发企业研发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内在动力,集中多部门的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重点开发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努力突破资源节约的一些技术瓶颈。二要与发达国家建立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的转让机制,特别是充分利用各种政府间的清洁发展机制,获取绿色
低碳技术创新或产业化的资金,并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三要大力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加快绿色低碳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加快培育一批绿色低碳的产业项目。第六,加快推进税收制度的“绿色化”改革。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发挥税收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税制的“绿色化”改革。具体来看:一是加快现有税制的完善。继续贯彻实施增值税全面改革方案,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提高部分消费品的消费税率,引导公众绿色低碳消费,体现国家限制污染性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导向。二是研究开征如环境保护税、燃油税、污染税等一些新的税种,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及项目的盲目发展和过度扩张发挥有效的约束作用,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三是加快资源税、消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改革,明确体现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的政策导向作用,更好地促进政策效应的发挥。
第七,完善我国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为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时,应当把保护环境的绿色采购理念作为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加以明确,并与其他的政府采购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强化人们的绿色采购意识。应制定具体的绿色采购制度,包括绿色产品服务的认定标准、认定机构、产品服务清单等。虽然环保部已经公布了国家认定的绿色采购清单,但是缺乏动态的调整机制。当前应该着力建立权威的资料信息系统,动态地调整绿色产品与服务的标准范围,满足企业对产品服务绿色化升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帮助采购者及时有效地进行选择,为经营者与政府采购部门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张亮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