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形势下青年英语教师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形势下青年英语教师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形势下青年英语教师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改革后的考试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听说等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核,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要求都有所提高。作为大学英语教学队伍主力的青年教师,在改革中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英语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而作为一种检测手段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简称“四六级考试”),有着近20年的发展历程,早已成为每年有上千万人参加的超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在高校扩招和百万大学生就业大潮中,四六级考试已经超越了考试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毕业生素质的一个标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再加上历次四六级考试中过分重视学生的读写译水平,忽视了实际交际中很重要的听、说能力,种种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校方、学生和教师都过分重视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教育重心向“应试教育”偏移,在课堂上也以教师讲授语法和应试技巧、学生听记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未能有效达到提高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内容
在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新世纪之初,新的社会需求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能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还能以英语为工具,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讨论等。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初成立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组,制定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际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也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教育部高教司于2005年2月发布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并定为2007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四级考试,六级考试为2007年6月,从中不难看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1.强调听说,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听力理解部分从原来的不超过20%增加到35%。阅读理解部分增加了10%的快速阅读理解,选择性试题均设置成多项选择。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将增加到35%至45%。非选择性试题指的是听力部分的复合式听写,快速阅读部分的句子填空,综合测试部分的改错、简短问答或句子翻译以及写作。它更强调考生的实际操作语言的能力和多角度灵活思维的能力,不再是“一定的听说读译写的能力”,而是“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意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2.注重朝着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方向引导。鉴于高校之间地域、生源、办学条件的不同,大学英语考试改革了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自2005年6月考试起,四、六级考试的分数在经过加权、等值、正态化数据处理后,将报导均值为500、标准差为70、成绩全距在290分一710分之间的正态分。
四、六级考试不设及格线,考试合格证书将改为成绩报告单,即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成绩报告单,报导其总分和各部分的单项分。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学生也可了解自己语言能力上的强项和弱项。考委会还将研究开发入学水平考试(CET-PIacement Test)与高端考试(CET-Advanced Leve1),避免了“一刀切”的情况,也有利于各高校对英语教学提出切实的要求,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改革方案》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此,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大学青年英语教师的优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改革方案》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由于诸多原因,在大部分高校中,青年英语教师,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成为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他们年轻,有活力,在改革中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在个人气质方面,青年英语教师在大学教师里无疑是最活泼、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之一,这一特征让他们很容易接近改革。青年教师本身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也亲身经历了近20年来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整个过程,开朗、活泼、热情、积极向上,是他们的共性。对于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他们总是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再加上英语专业学生本身就熟悉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因此,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欢迎并且愿意积极接受的。这为改革铺平了道路。
其次,青年教师在年龄、心理、个性上与学生最接近,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亲和力,更能吸引学生配合协助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很多青年教师也是刚出校门,与学生年纪相仿,学生愿意接近他们,愿意咨询他们,和他们交流,支持他们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愿意主动提出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批评。而青年教师也相对愿意接受学生的意见,容易及时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
再次,青年教师更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录音、录像、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等课件的推广有推动作用。这就方便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要求,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软件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最后,由于近年来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很多青年英语教师拥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能力,语音标准,口语流利,英语实际交际能力优秀,思维灵活,知识面宽,这无疑给广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三、青年英语教师存在的问题
尽管青年英语教师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应看到,他们还存在不少问题,不仅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英语改革的推行。
1.年轻既是青年英语教师的优势也是他们的不足 因为他们年轻,思想不成熟,有时候对学生缺乏说服力,也不利于树立教师的正确形象。此外,由于刚出校园就又进校园,这些青年教师的思想容易极端化、好大喜功,理想主义色彩较浓,自负,对学生缺乏耐心,责任感较弱。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的个性意识明显增强,进取心和功利心日趋强烈,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个人欲望、个人利益和个人感情,这些不足都成为改革深入进行的羁绊。
2.在教师知识水平方面也有不足。鉴于我国目前英语专业人才的缺乏,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多一部分教师是本科毕业。本科生教本科生,容易出现理论知识不牢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严重偏科的弱点也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理科知识匮乏,甚至汉语知识基础也很薄弱,难以完成好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任务。
3.在大学英语教师中存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由于青年女教师占绝大多数,她们的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都成为阻碍其成长的重要因素。
以上三点是青年教师自身的问题,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妨碍了教师的进步和英语教育的发展。一方面,高等师范教育育人观念的僵化和片面,导致高师教育忽视“师范人格”的培养而仅仅完成了“半成品”教师的培养任务,却将另一半教育推向教学实践去造就。由于我国在师资培养上历来把教育方面的课程压得很少,称为公共课,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课教学。因此,教育工作者一经进人工作,就主要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学习,导致青年教师缺乏课堂组织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监控能力和课堂教学操作能力。他们有心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往往凭直观感觉主观臆断,容易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失误,又缺乏补救的办法,容易引起学校和社会上的不信任或指责。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不被重视也妨碍了教师的进步和英语教育的发展。很多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过就是读读单词、讲讲课文”,没有技术含量,因此出现了指导思想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示范性、评价要求片面等问题。青年教师到校后来不及“充电”,就要迅速进入角色,被安排大量教学任务,出现了有时候一个人兼四五个班的课,或者一节课两三个班级近百人合班上的状况。此外,教师还缺少进修和提高的机会,从而对教师提高科研、教学水平不利。这样就造成了一方面教学质量低下;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感到不受重视,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在所处高校没有发展前途,不利于自己业务的提高与发展,难以出成果,待遇相对来说不高,出现了“公司热”“第二职业热”“跳槽热”。最后,由于地域和办学条件的差异,有的学校设备简陋陈旧,无法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推广,甚至无法保证每周必要的听力课的正常教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使有所长的青年教师无用武之地,大学英语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空话。
四、扬长避短,提高青年英语教师的素质
如前所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不能忽视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的优势是难以替代的,由于后天的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完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站在面向2l世纪的高度来系统地学习教育史和现代教育理论,要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不能把工作仅仅停留在备课、评课或组织一些参观之类的活动上。
对于各高校来说,要做的还有许多。首先,要借鉴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加强岗前培训,增加进修机会。培训和进修的内容不能限于英语知识技能的训练,要把英语教育理论的学习放在首位,不仅要强化他们的教育理念,更要加强教育实践训练。其次,在培养中要重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老教师不仅要做“督导员”“裁判员”,更要做“教练员”。新教师可以从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做助教开始积累经验,完成自己过渡适应时期的角色转换,还可以根据新老教师的长处安排教学。例如,让青年教师担任听力、口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读、写、译交给老教师来讲授。再次,学校要完善教学监督,全方面进行教学评估,给青年教师指引方向。最后,学校还应该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问题。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师待遇,优化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总之,提高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素质,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工程。要求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高校的大力支持。
第二篇:大学英语选修课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选修课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雷晓棠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四川省《2011 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为基础,选取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1 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发现,大学英语选修课选中率较低;课程偏向工具性、应用性;概论式、入门类课程较多;专业英语类课程特色不突出。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更新课程设置理念,确立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的重要地位;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建设一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
【文章来源】2012 年第2 期(总第988 期)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作者简介】:雷晓棠(1978—),女,四川自贡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化研究。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全国各高校按照2007 年7 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规定,设置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选修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调查四川省本科院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了解当前四川省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英语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也可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衡量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估模式等四个方面着手(教育部高教司,2007)。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按照刘智运(2009)对大学的分类,以教育部公布的四川省《2011 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教育部,2011)为基础,选取进入985 工程高校的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部属211 工程高校的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省属211 工程高校的四川农业大学、省属重点院校的西南石油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及内江师范学院等五个级别共计11 所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情况。
本文限定选取四川省的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意义。原因如下:一是四川虽不及教育较发达的北京、上海,但也在改革中积极进取。二是教育部公布的《2011 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中普通本科院校共820 所,四川有32 所,占3.9%,名列第12 位,处于中间位置。三是四川的院校类型多,较有代表性;既有进入985工程高校的四川大学,也有市属成都大学;既有中央部委管辖的西南民族大学,也有自治州管辖的四川民族学院。这11 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反映了整个四川省本科院校的普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全国本科院校的现状。
《教学要求》(2007)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各高校按照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有机结合。本文所指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指除大学英语这门综合英语类课程以外的各高校外国语学院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而设置的其他任意选修课课程,包括其他语种选修课课程。
二、调查结果
(一)课程类型和教学目标
四川大学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属于文化素质公选课;电子科技大学的属于素质教育选修课;西南交通大学的实际是限选课,要求选修的学生“已通过CET4 或已完成1—4 级英语课程”;内江师范学院的属于通识选修课;其他高校都统称公共选修课或公共任选课。换句话说,各高校都把大学英语选修课看作是和大学英语一样的基础课程,而不是提高课程,也不是应用课程。教学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表1 11 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占通识教育总学分的比例
(二)大学英语选修课在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分量
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英语选修课在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分量反映了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表1 可知,各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占通识教育总学分的比例普遍都不高;大学英语选修课并未引起各高校足够的重视,连四川大学“985 工程高校”的比例也低于10%。个别学校如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一半左右。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根据各高校网上公布的2011—2012 学第一学期的课表,可以把这11 所高校外国语学院设置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按照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专业英语类和他语种类进行归类比较[划分标准参见蔡基刚(2006:125—126)]。
1.语言技能类课程的设置
此类课程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从表2 可知,6 所高校开设技能类课程共15 门。语言技能类课程是高校设置大学英语选修课的优先选择项之一。此类课程主要有六类:(1)听说类(共计4 门),如“英语听说”、“高级英语听说”、“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2)阅读类(共计1 门),如“英语网络阅读”;(3)写作类(共计1 门),如“高级英语写作”;(4)翻译类(共计3 门),如“英汉互译基础”、“英汉互译”、“口译”;(5)演讲类(共计2 门),“英语演讲稿写作与演讲技巧”、“英语演讲”;(6)综合类(共计2 门),如“英语提高”、“高级英语”。听说和翻译是此类课程的首选。
2.语言应用类课程的设置
此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从表2 可知,4 所高校开设应用类课程共6门;占36.37%的高校选择。策略和写作是此类课程的首选。
3.语言文化类课程的设置
此类课程的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从表2 可知,6 所高校开设文化类课程共13 门;占54.55%的高校选择。此类课程可分为4 类:(1)文学诗歌类(共计4 门),如“英美戏剧”、“英美短篇小说选读”、“英美文学欣赏”、“西方文学批评导论”;(2)文化知识类(共计6门),如“人类的语言———语言学入门”、“圣经文化”、“中国文化概览(双语)”、“英国社会文学与文化”、“英美文化概论”、“英美国家概况”;(3)艺术鉴赏类(共计1 门),如“译品赏析”;(4)文化应用类(共计1 门),如“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英语)”。文学诗歌和文化知识是此类课程的首选。
4.专业英语类课程的设置
此类课程侧重专业领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表2 可知,5 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类课程共7 门;占45.46%的高校选择。此类课程的设置与各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无明显的关系,随意性较大。
5.他语种类课程的设置
从表2 可知,9 所高校开设了共计44 门的他语种课程。开设日、德、俄、法语课程的高校分别有8 所、5所、4 所、4 所,开设西班牙语课程的有两所高校,开设韩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课程的高校各一所。开设的他语种课程以入门或初级课程为主,以语言技能学习为主。985 工程高校和部属211 工程高校较其他学校更加重视他语
种课程的设置,学生在语种和难易度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选修课选中率较低
从表3 可知,各高校对公共选修课都有相关规定,学生的选择自由度受限,学生不能完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各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少则16 门(电子科技大学),多则328 门(四川大学)(见注释①),要学生在如此多的公共选修课中选中大学英语的选修课实属不易。如果开设的课程既不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又与学生的专业不大相关,该门课程被选中的概率较低。表2 11 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表3 11 所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选修要求
(二)课程偏向工具性、应用性
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地强调语言的工具功能,语言的“工具论”导致我国外语教育过多地强调“技能性”或“实用性”,这个观点影响到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为了能够满足开班要求(单班至少30 人),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各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多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表1 可知,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和他语种类是这11 所高校课程设置的重点;学生和社会对他语种有较大的需求,因而各高校的他语种类课程的设置是重中之重,985 工程高校和部属211 工程高校更是如此。宋永燕(2010)的研究也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属于技能类的“高级听说”和文化类的“影视欣赏”。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并未真正从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入手,更未强调语言的整体培养功能。
(三)概论式、入门类课程较多
考察这11 所高校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目录可以看到,概论式、入门类的课程较多。它们的特点是主题不够鲜明、开口大、专业性不强。连最受学生欢迎、开课最多的他语种类课程,也是以“XX(初级)”、“XX 入门”、“初级XX”为主。从表1 可知,11 所高校共计44 门他语种类课程,入门类、初级阶段课程占28 门,比例是63.64%。讲文学或文化课程,并不是集中于一个人、一个国家或地区,题材不够具体;更多的是泛泛而谈的纲要式的“XX 概况”、“XX 概论”,名家经典著作解读的课程设置几乎为零。
(四)专业英语类课程特色不突出
蔡基刚(2006:178)预测,随着我国大学生英语总体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减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尽管专业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各高校并不够重视本校专业英语的设置,也没有与本校的特色紧密结合。由表1 可以看见,有5 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类的课程,但只有四川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英语1”与本校的特色最接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选修课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使大学英语选修课成为学生了解、学习外国文化传统、吸收外国文化精华的桥梁,培养既精通中文、又宽容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全人”,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四、改进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对策
(一)更新课程设置理念,确立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重要地位
审查这11 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目录,可以发现,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强,缺乏课程设置理念的指导,存在着“杂、乱、散”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选修课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更新课程设置理念,建立课程标准,确立课程的重要地位,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在通识教育总学分中的比重,突出大学英语选修课纵贯中西的作用。高校应以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有知识、有责任心、有创造力、有欣赏力、有批判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为己任,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之一。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概论式、介绍式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高校必须重新确立一种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即经典阅读模式、专题分析模式或互动研讨模式。在集中研读一个人、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经典著作的同时,学生学着批判性地阅读、听讲和发言,教师也不断地提高自己批判性的眼光。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分析专题或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深入学习了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批判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更释放了自己对个人目标追求的热情,这份热情为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证。
(三)建设一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成败在于是否开设了高质量的选修课程,而后者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雄厚的专业知识,更要了解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是一个具备高专业水平、高智商、高情商、高德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6.[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教育部.2011 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edu.ifeng.com/gaokao/news/detail_2011_04/29/6075411_0.shtml.[4]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4).[5]刘智运.实施高校分类评估要有科学合理的标准[EB/OL].http://drc.scu.edu.cn/dr/newsinfo.asp?id=1316.[6]宋永燕.高等院校开设英语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7]肖志伟.语言的人文性:外语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的接口[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6__
第三篇:浅谈当前形势下青年职工如何与企业共命运
浅谈当前形势下青年职工如何与企业共命运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作为企业方,立足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各类诸如“节能降耗创新增效”劳动竞赛,“技术技能大练兵”,“劳动培训”等等,全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进步,促进我县经济平稳发展。那么,作为一名青年职工,面对这一严
峻形势,又该如何树立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共度难关呢?
企业就象是一艘航行的船,而职工不单纯是乘客,更是主人,他们的命运与船的命运紧紧相连。因此,作为青年职工应将自己当成是企业这艘船的主人,将自己的热情与精力百分百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当企业有困难时,应树立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的主体意识与工作态度,尽心尽力的去解决困难,以“三颗心”即:责任之心、感恩之心、平和之心来对待工作对待企业。
首先是责任之心。“工作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任务就是一种责任。“负责任、忠诚而敬业”应该永远是每个青年职工在工作中遵循的人生原则,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应该永远用这样的理念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只有当我们自己对工作充满责任感时,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从中找到快乐。只要个人能力提高了,工作态度改变了,那么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
其次是感恩之心。感恩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是生命中的大智慧,它能使我们保持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然而,这一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观念的冲击,人们的感恩意识逐步淡化,对培育自己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弱化,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精神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每个青年职工都应该树立感恩意识,来回报企业的关心和培养,与企业同呼吸,共进退。
第三是平和之心。平和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性,更是一种处世智慧,是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的从容淡定。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社会人受外界各种思想和潮流的冲击,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就不会盲目浮躁,急功近利,就会以一颗沉稳之心面对现实,凝然专注于一个目标或一种工作,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
作为一名青年职工,当企业有困难时一定要更加团结包容,互相帮助,常言道:“家和万事兴”,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方向一致才能全速前进,员工之间应积极营造政治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的良好氛围。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这艘船就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为企业的一名青年职工,在企业面临困境时,更应该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出好谋,划好策,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助手和参谋。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以主人翁的心态考虑问题,真心实意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为企业的一名青年职工,应永葆创业精神,有了创业精神才能更加勤奋敬业、克制节俭。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应更新观念,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企业跨越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企业带来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和新信息,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下功夫,增强产品技术含量,拓宽服务领域,为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而努力。
作为一名企业青年职工,我们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现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商品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诸多的因素:科学技术、人才储备、企业文化建设、经营管理策略等等,这些因素最终的载体还是人。人才成为企业腾飞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就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紧迫性而言,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今天这么突出。竞争形势的残酷,使企业对知识、对人才有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作为一名企业青年职工,我们还应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超值的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使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当我们选择企业并成为它的员工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踏上了一艘船,从此这艘船的命运就和你我的命运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企业是船,你我就是水手,让船乘风破浪,安全前行,是你我不可推卸的责任。相信,有你在,有我在,企业这艘船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的彼岸。
第四篇:关于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于当前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县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县火化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殡葬业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殡葬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不断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搞好优质服务,使广大群众传统的殡葬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火化意识不断提高,全县的火化率逐步上升,但由于综合原因,这项工作一直得不到很好落实。分析起来有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对群众思想影响深远,目前,特别是农村封建迷信活动、认为人死了用火烧了就是坏了八辈子的霉,对祖宗的不尊重,而是应该完好无损的埋在地下,这样才能对得起上辈。
(二)私葬乱葬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丧主采取隐瞒、偷埋等手段实行土葬,县、乡民政部门每年都接到有群众举报案件,这种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但影响极大,如不及时查处,就会造成其他群众相互仿效,给殡葬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殡葬特权依然存在。部分领导干部滥用手中职权,带头违反殡改政策,在亲属去世后实行土葬,大操大办丧事,还有的热衷于办丧事时唱大戏、大办宴席,个别人还借机敛财。这些现象不仅引起相互攀比,增加群众负担,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丧葬负担费过高。政府推行殡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而实际上却是遗体火化后,骨灰再装棺土葬,大操大办。丧家不仅没有从殡改中得到实惠,反而,加重了负担,增加了麻烦,所以群众对殡葬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殡改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基层认识不高,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乡、村两级认为此项工作难度大、不好抓,积极性不高,不能把殡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没有建立诸如红白理事会等一些群众自治组织,个别村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有的村干部还参与婚丧事大操大办之中。
(二)殡改政策宣传不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全县近年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对殡改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但由于没有开展经常的、系统化的殡葬法规知识的宣传,致使个别干部群众对殡葬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不够,传统的殡葬风俗习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还不能自觉地做到移风易俗,革故鼎新。
(三)执法稽查力度不强,管理工作不到位。乡镇每年集中开展多次殡葬工作督察活动,特别是在清明节前后,把殡葬工作做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但由于殡改执法队伍薄弱,不能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了民不告,官不究状况。造成违反殡葬法规的人和事难以得到及时查处,长此以往,一定程度加大了推行殡葬改革的难度。
(四)公墓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使土葬、火葬没有本质区别。殡改执行初期,虽然部分行政村建立了公墓,但也是出于应付检查的需要。目前,全县14个乡镇设有公墓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偷埋土葬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被迫活化的也二次装棺土葬,不仅没有达到节约耕地的目的,也加重了丧家的经济负担,所以大部分群众宁愿选择偷埋土葬,也不愿意光明正大的实行火葬。
三、进一步做好殡葬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把殡改工作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乡、村两级要把殡改工作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组织、制定措施、定期研究、明确责任,及时解决殡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殡改工作,特别是派出所、民政所、工商等部门要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殡改工作大格局。
(二)大力宣传殡改政策,切实转变群众的传统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坚持长期地宣传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殡葬法规知识,引导群众节俭办丧事。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引导群众文明治丧。逐步引导农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制订文明规范的乡规民约,自觉创造以讲排场搞攀比做婚丧为耻,以俭朴文明办婚丧为荣的良好风气。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旧观念,提倡厚养薄葬。把精力和金钱用在学科学技术、用在发展生产上。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农村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要带头刹住殡葬攀比之风,首先从自己做起,勇做文明节俭办婚丧事的先锋模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大殡改执法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殡改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健全殡改督察检查工作的各项制度,组织专业执法人员,对殡改工作进行定期巡查检查,使这项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二是对违犯殡改政策的各种案件,及时有效地依法查处,特别是对一些私葬乱葬现象要处理到位,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抓住一些正反面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公开宣传和处理,起到教育震慑作用;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殡改政策的案件,在政策法规规定范围内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对参与违纪的有关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四是建议上级制定殡改工作中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和细则,使基层单位在执法中便于操作。
(四)研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鉴于目前农民群众对殡改政策的认识程度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际需要,建议在执行和落实殡改政策中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群众自觉执行殡改政策的积极性。如减免农民群众的运尸费、火化费等,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所有火化费用应有政府买单;对合法经营丧葬用品的商户应减免有关税费;积极鼓励社会化兴办各种殡葬设施;对农村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对模范执行殡改政策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建设。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殡改事业的资金投入;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乡镇建设一座规模较大的公益性公墓,每个村要建立一个公益性公墓或安息堂,积极引导群众在公墓安放逝者骨灰,以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第五篇: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摘 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企业开始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薪酬回报制度的绩效核心化,并且开始重视企业核心价值的建设。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改革;建议
企业人事档案是充分反应企业人员信息、个人经历、政治思想、道德作风、工作表现和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成绩等内容的文字性资料,是企业人事部门培训、选拔和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企业可以通过人事档案详细的掌握企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但目前我国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凸显出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档案管理员专业性不强以及信息化水平太低。在这种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举步维艰,无法满足现代化的企业需求。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建议对其现状进行改革,切实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
1.1 为选用干部人才提供参考 人事档案管理是企业人事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对象,其较为全面的记录了每个企业干部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和业绩以及兴趣爱好等详细情况。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具有动态性、机密性、真实性、系统性等特征的文件材料,具有较强的使用和保存价值。人事档案管理是企业考察任用干部时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企业干部人才的正确选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2 为规划人力资源战略提供支持 企业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整合规划,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事档案的主要管理内容是真实反映企业全体人员的全方位信息,包括以往与现阶段。人事档案科学化的管理,能够为企业科学合理的预测人才的需求数量级类型,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供支持,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第一,企业领导不够重视人事档案管理。目前部分企业领导忽视档案管理,认为档案管理是企业内部的小工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在精力以及资金方面投入甚少,造成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模式、方法得不到有效的更新;第二,档案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差。由于上级领导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部门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够明确,使工作观念产生了偏离,不认真对待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工作上的失误。另外企业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有的是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兼任,极大地降低了档案的权威性。
2.2 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员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胜任人事档案管理这项复杂、繁琐以及连续性较强的工作,否则就会对档案管理的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影响。有的企业分配的档案管理人员较少且有的是兼任,不仅要进行档案资料的日常维护及管理工作,譬如收集、整理、编目、分类、电脑输入、排架、编研等,同时还需要担负多方面的工作,例如企业文书的编写、科研管理、基建等,这就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精力无法过多的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上,从而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信息化水平低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多、要求高、任务重,仅就档案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而言,诸如标引著录、数据录入、重要档案的全文存储等工作相当艰巨。虽然目前有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但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操作中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事档案管理缺乏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以及科学化的广泛应用,部分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在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上只是简单地将个人信息、档案目录进行录入,而资料检索、调阅则进行手工操作,导致人事档案材料归档整理不及时,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而且耗费时间长,耗费人力多,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改革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3.1 强化人事档案管理意识 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其是企业的一项隐形财富。各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安排充足的专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并确保档案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定期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完善定期交流与培训进修等制度,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要明确,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做好监督与管控工作,加强定期、不定期的深入管档工作进行督查,同时强化业务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革建议或解决措施,并责令迅速整改到位。
3.2 规范、完善制度和程序 要进一步系统档案的搜集、整理归档、更新等一系列程序。档案信息搜集要全面、严谨、规范地利用多种方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档案信息整理归档根据材料的内容、时间以及属性等条目,优化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避免录入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存在出入,不便于日后的查检阅工作;档案信息更新要严格落实制定的更新计划,档案管理工作要根据企业人员的流动实况制定相关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更新方案。
3.3 信息化管理 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革滞后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以及结合企业的实况改变管理方法,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与时代接轨。充分利用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数据系统,例如运用人事档案日常管理软件进行档案编目、检索及日常查借阅等工作,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此外应积极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如计算机、扫描仪等,实现纸质档案向数据档案的转变,推动以及加快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灵活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社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事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部分,企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完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管理程序,同时加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保障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