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业的改革与发展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业的改革与发展
-------------------------
编辑整理: excel视频教程下载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随着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应该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会计,尤其是加入WTO后,会计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其发展将受到那些因素的制约,如何进行创新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会计行业内部执业规范以及行业外部的整体环境上来寻找与国际会计行业的差距,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关键词: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会计国际化
第二篇: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业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随着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应该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会计,尤其是加入WTO后,会计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其发展将受到那些因素的制约,如何进行创新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会计行业内部执业规范以及行业外部的整体环境上来寻找与国际会计行业的差距,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会计国际化
本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强,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不失时机地加入WTO世界经贸组织,这是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加入世贸的影响和冲击,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为国内会计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会计机构的进入和会计业务的开放,将大大增加中外会计机构的接洽、合作的机会,同时会计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业将如何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这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会计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主题。笔者从行业内部执业规范以及行业外部的整体环境上来寻找与国际会计行业的差距,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会计领域也开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目前,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并将继续颁布我国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具体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已正式步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但是,会计的特色问题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即为经济服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情背景的制约。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传统,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不同的国情孕育不同形式的会计,这是会计改革必须走国情化道路的基本原因。但是入世后,在坚持会计国情化特色的同时必须及时转变观念,尽快缩小与国际间的差距,使会计改革的国际化与中国特色长期协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首先,仅就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的具体条款上来讲,就与国际会计惯例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产品成本核算方面。国际通行的做法倾向于制造成本法,而我国多用完全成本法。会计核算方面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定价、关税等,进而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我国现阶段考虑到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除了在某些高科技行业外,绝大部分行业都是采取平均折旧法,这使我国固定资产回收期相对较长,不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且难以及时筹集资金,造成固定资产更新缓慢,企业经营风险加大。(3)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面临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商务交往日趋复杂,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完备性以及滞后性都将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为防患于未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企业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方式要改变,应采取账龄法与企业资信评估相结合;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适当增加坏账准备金提取的范围和比例。(4)无形资产计量方面。从会计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形资产在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中显著上升;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它的比重甚至已超过固定资产而位居企业首位。这些情况说明,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进行联营以及合作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empirenews.page--] 其次,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渐取消对国际会计机构在业务管理方面、数量方面、国外从业人员以及规模方面的限制,使其享有与国内会计机构同等的竞争机会与权利。因此,国际会计机构凭借其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强大的国际背景涌入我国,抢占国内会计机构的市场份额,与我国还在成长中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势必是受到严重的冲击。新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自1981年,上海成立第一家会计师事物所到现在不过是20几年的发展历程,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会计师行业相比,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其行业内部的执业规模小,业务单一,新的业务领域开拓缓慢。而在执业水平上也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综合素质偏低;工作方式落后,审计质量偏低,行业规范较差的现象。而行业外部的整体执业环境较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经济签证类中介机构的一种,在我国的现状是过多、过滥,同时不少政府部门直接兴办中介机构的行为使其独立性受到影响,而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恰恰是其生命力所在,一旦这种独立性受到质疑,必然影响起权威性和责任意识,丧失权威性的中介机构难免有取悦市场的行为,最终使得中介机构执业行为不规范。而依靠政府授权来垄断市场,缺少竞争和监督,执业质量难以保证,造成经济信息的大量失真。
再次,人才培养与流失问题也是制约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会计行业是高智商行业,人才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加入WTO后,我国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广泛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因此一部分会计人员将面临严峻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风险。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的“两大法宝”,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事务所的管理、人员培训、客户开发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与此同时,跨国的会计公司为了在我国迅速扩大业务量,将会以高薪、出国培训、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与国内会计行业进行人才争夺战,造成我国会计人才的流失。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为我国目前会计领域的特点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我国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沿袭计划经济的行政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的许多方面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全面考虑相应的对策,在制定与国际会计标准相一致的准则的同时,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制度和体制层面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的尝试。
第一,要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制定发布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分仅限于上市公司应用,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来华投资合作的外方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逐步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去。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在适当时候允许上市公司直接采取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来处理我国会计准则没有涉及或规定不够具体的方面。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其广泛的代表性、权威性和独立性,从会计界公认的客观规律出发,公平反映社会的公共利益,保证会计师在责任和道德两方面保持客观独立,加快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empirenews.page--] 第二,加大开放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力度,提供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数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不相匹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员老化严重,年轻的合格人才缺乏,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执业不规范,独立性与权威性经常受到质疑。这些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入市后,由于WTO运行规则的需要,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必然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突出新的要求。因此,必须下大力气,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促进我国会计行业尽快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应强化行业的监督,净化行业队伍,吸纳优秀人才。完善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现行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遏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对弄虚作假者予以严惩。逐步建立事务所执业备案制度,利用信息网络对其执业情况进行监管。再次,必须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尽快调整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加大后续教育和人才培训力度。同时提供优越条件,开通高级人才的引进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积极储备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内部审计以及法律等多方面人才,为未来多元化服务打下基础。并通过引导和促进国内事务所之间的合并,走强强联合的道路,使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发具备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能力和优势。通过合并可使事务所上规模、实现所内的专业化分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满足客户多方位的需求。同时通过强强联合,能出现一批可以与国际会计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企业公司,不但能进一步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而且将对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带来划时代的飞跃。
第三,加强财务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速会计手段的现代化。加入WTO后,电子商务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我国会计电算化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其软件部分主要是模仿手工会计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处理,缺少企业财务管理与决策功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将更多依赖虚拟的网络,网络经济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网络技术,将会计电算化发展成为会计核算的必由之路。前几年,我国在财会软件开发设计中,采取国际先进技术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出了适用性较强的财会软件,然而随着一些国外大软件公司进入市场,国产软件的优势开始削弱,而国产软件管理功能不强的弱点日益突出。尽管,国产软件已经加快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的步伐,但与国外软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在软件开发设计中扬长避短,增强管理功能,解决在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的不足,这样不但提高软件市场的竞争力,又加速了会计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全球共享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的会计应努力排除各种不良影响,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尽快建立一套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作的国际会计准则型会计模式,最终实现我国会计业与国际会计行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第三篇: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研究
伍刚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中数量占据多半,对发展国家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新经济形式下,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大力发展,在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就业压力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就必须充分提高对外贸易的能力。本文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关键词:新经济形式 中小企业 对外贸易 发展对策
一、对外贸易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现状
站在机会的观点上分析,全球的资源配置中跨国公司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产品价值关系的各因素里面,由于核心要素需求上的差异,跨国公司把成本最低化的实现作为所有相关生产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在对跨国企业的流程上,借助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的生产,本国只负责进行产品的营销与开发,使竞争的优势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使用成本低廉的中国而言,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新经济形式下,新技术革命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使得更加丰富的技术资源能被中小企业所利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中小企业通过便捷的电子商务系统和规范化的互联网销售系统,使得发展空间变得更加的广泛,成为对外贸易企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风险性上分析,三年之内,所有中外企业都可以得到外贸的经营权,是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这样一来在国内就有很多外国企业进行进出口的活动,同时代表着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应对外贸的竞争上有了更多的挑战。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因为竞争方式的落后,只能被迫使用价格降低的形式进行竞争,但是一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在面对强烈的价格竞争时跌进了低谷,加之技术性贸易的差异、反补贴、反倾销等对贸易的相关变相的保护措施,使得我国的产品在世界受到反倾销的比重最高,给我国出口贸易额上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损失。这就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小型企业在出口上面临困境,加之融资环境产生的恶劣现象,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下滑,资产负债率有所增长,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来应对对外贸易的工作开展。
二、对外贸易企业中的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规范性不够
在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产业数量少、规模小,平均产值在96.8万元,在全部产业中的产值只占0.53%,苗木业和规模化的种植更是稀少,只是有一些小型的树苗育苗和大棚蔬菜,由于科学性的重视程度低,使得养殖业的规模化虽然有了一些成绩,但在总比重中占据的比例仍然非常低。煤炭产业链作为其中的第二产业,占据的比重比较大,其中煤炭产业和建筑建材在第二产业中分别占39.78%和28.3%,两大项共占68.1%。通过此数据可以发现由于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缺乏,使得第一产业的比重很低,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占的比例也不高,而且因为技术水平的低下和生产方式的落后,第三产业仍然不符合国际的竞争标准在其发展水平上。这些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上产生负面影响。
2、出口方式的不当,产品竞争力的缺乏
专业外贸公司的集中收购,再对香港等地中间商进行转售,是目前我国企业的产品主要出口方式,是一种生产和销售分离的方式。由于生产企业有效销售聚到的缺乏,专业性外部贸易公司又无实体作为保障,使得两者在发挥具体作用时都产生了阻碍。工贸企业间在分配利益时由于国家管制的不利导致协调性不一致,是工贸企业间频繁的产生摩擦。另外,由于在国际市场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产品价格的低廉,就使得市场所处于的地区和国家出现反倾销现象,使得很多产品市场在海外范围内完全的失去。而且,相对于国外的规范先进标准或国际的标准规范,我国生产的产品标准普遍达不到要求,外国就可以以此为理由对我国企业的出口进行阻挡。就目前的形势看,在我国生产出的产品上逐渐加快了限制的速度和种类,进行产品技术是否达标限制的地区和国家也愈发的增多,于是技术的不过关限制成为了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时所遇到的巨大阻碍。
3、原材料及运输价格的上调
由于金融危机产生的重大影响,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发展而言,急速下滑的对外贸易需求量是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同时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起到了阻碍作用。原材料的价格在我国的大幅度上涨,以及稳定性低的经济复苏,都直接导致了产品用工费和成本投入的提高,但是产品不可改变的出口价格,波动不停的汇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共同进行作用,使得出口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之前在国际竞争中通过人民币升值这种单一化优势取得成绩的中小型企业,就要面对重大的考验,或者转变之前商业结构的模式,或者直接面对企业的破产[1]。对外贸易在金融危机出现后出现持续的下滑,使得国际物流运输得价格有所提高,许多轮运和航运减少了物品运送的次数,一些地方出现的**,价值某些特殊的因素都能对国际物流运输提价,物价又因为遭受延迟影响的国际联运,使物流的服务没有了充分的保障。
4、技工的缺乏与培训难度的加大
用工的困难,已经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农民工和下岗工人作为许多中小企业的主要人员,他们的技术较为缺乏,年龄比较大,在对新技术的学习的新观念的接受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要对其进行持续的培训工作。因为培训所需要的成本较高,对技术工人能力的要求有一定的标准,要想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在工资的发放问题上要同非技术工人比较高出一部分。但现在的用工情况却是,很大一部分技术工人的工资甚至都不如非技术工人发放的工资多,比如在超市连锁店、快递公司、装修行业及一些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与中小企业中的技工相比工资普遍高出一截,这就是造成中小企业难以长期留下固定技术人员,出现企业用工难的根本原因所在[2]。另外的一个难点是培训上出现的困难,企业大半都没有剩余劳动力和充足的空闲时间,轮岗制度难以实现,这就使员工没有单独的时间来进行专业的培训。企业要想真正的更新技术和与时俱进的观念,实现产品结构的合理化转变,又必须对员工定期的进行培训,一般传统化的出口企业和技术比较落后的企业都存在着这样双方面的问题,培训的困难,后续力量的不充足,价格优势的渐失,产品利润低,技术含量少等因素,都是对传统企业的严峻考验。
5、产品质量下滑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使经济得到快速持久的发展,就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那么生产技术的创新与产品本身的创新,就成为了我国中小型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但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在当地丰富资源的依托下而逐步进行的发展。技术水平的落后,生产设备的落后,是这些企业所具备的主要特点,利用自身的队伍做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工作更是天方夜谭。这样持久下去,只会对原材料产生更多的浪费,生产成本进行更多的投入。由于中小企业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和判断力,就导致了国际激烈竞争中我国中小企业的落伍,无法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
6、融资难度大
融资难不仅作为一个各国在经济的发展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同样非常的困难。融资授信的难题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对的主要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在目前的融资工具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做制度上的加强与规范[3]。对风险考虑过多的银行,在中小企业中办理综合授信业务的机率是极小的,会对受理的业务分批次的进行审批,如此一来就很可能耽误了中小企业的大好商机,而起对与中小企业,实际能够在银行得到融资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这就使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授信需要得不到保障,中小企业国际对外贸易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加之国家在税赋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进行的增收,即便是国家对税率的征收进行了不断的下调和降低,在对资金稀少的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仍然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成长与积累产生消极作用。
三、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1、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是在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占多数,这些产品在企业发展的领先行业里起不到任何的带头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的上浮、退税制度的改革和生产成本的逐步提高,使得与印度等不发达国家竞争时国内产品不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技术要求标准的不断加强,包括对节约能源、产品的环保功能等方面的硬性规定,使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在以成本的降低进行对外贸易的竞争时不断的遇到阻碍。这就说明了中小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加快新产品研发的进展,注重产品科技含量的成分,优化产业的结构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4]。这就能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有一个更快更好的提高,还能够随着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加入产生出产品附加值,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
2、技术水平的提升
技术上的竞争才是现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掌握国际竞争权的主动性就意味着其已掌握了先进的高超技术。渗透性强、适用范围的广泛,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内部中构成的主要特点,它能够在经济的增长上利用自身市场开发的能力做出成绩,同时能广泛应用在传统产业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中,从而使国际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产品的出口现状,最关键在于应整合产品的观念,包括品牌、质量、品种及产品样式上的创新意识,做好优质化的核心产品是其根本目的。此外,产品在售后服务上想要得到加强,就要加快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进行服务措施和服务项目的改进,持续不断地进行更新,使消费者能够发自内心的得到满足。
3、出口渠道的扩展
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已经逐渐从工贸分离进入到工贸一体化,通过有机的工贸结合,代理制度的推行,使外贸领域中的价格系统渐趋完善,工贸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得到了改善甚至是消除,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允许生产者进行价格自定,生产规模上同样可以参照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安排。另外,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产品因为进出口国的反倾销使得成本有所提高,对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了消减。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要积极对外国反倾销活动的这种游戏规则进行投诉,一味的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最终只能导致市场的丢失。国外市场在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上来说是有一定范围的,市场的丢失往往造成一个企业的破产,再没有翻身的资本。积极的应诉虽然会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本和精力,但从整个利弊问题分析,积极的投诉是最佳也是唯一的出路,要在应诉中充满至始至终的耐心与勇敢的其实,这同样也离不开国内商会进行相关方面的援助工作。
4、金融服务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政府的大力扶植
首要的,是对中小企业中金融服务稳定性上的改进与加强,把风险评价的判断标准做得更加的完善,并科学地在信贷风险性上做出合理评价。对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早,做好信贷员在基层中贷款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制度和风险防范的加强,还要对带宽的激励制度做出制定,奖惩分明以及责权明确。客观的去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诚实的做出质量要求的标准在新增贷款上。发放适度的信用贷款的方式给信誉度高的小企业。另外,要针对中小型企业的特点进行金融服务方式上的改进和创新,比如授信和信用评估对中小企业主要求上的提升,个人的贷款从企业主的抵押财产和资信上进行发放。
此外,针对融资这个中小型企业所普遍面对的问题,我国的政府为保护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必要建设出完整的政府资金扶植系统。比如在国家的营业年收入和财政拨款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5];根据小规模纳税人符合中小企业的标准,在实行增税时单独制定出一个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基本标准,对部分税收实行降低,比如可以对税收中的增值税由百分之六减少到百分之四;中小企业中安置有残疾人员和下岗工人的则给予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发展时把下岗工人第一年的生活救济费全部性的进行投入;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区域的中小企业,应将其的要求标准有所降低,对登记费用的减免,手续审批步骤的简单化,注册用的资金也尽可能的进行减少[6]。我国政府要特别注重产品竞争力强、调整结构积极合理、前途广阔的企业,增加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度。建设出完整的政府资金扶植系统,并对企业资金累积的不断提高和重视,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力保障。
总而言之,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发展对外贸易的我国各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根本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样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相关支持。目前由于经验的不足,一些问题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政府只要能够对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植,结合企业自身不断的努力,相信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必将在国际中取得客观的成效。参考文献: [1] 刘宇杰.人民币升值对中小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06):42.[2] 林翰.浅谈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困难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2011(05):68.[3] 辜晓康.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如何走出发展困境[J].中国商贸,2011(11):225-226.[4] 李璨,郑歆.人民币升值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9):196.[5] 杨霞.当前中外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和对策——从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的视角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9,(1).[6] 叶丽红,杨光.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8,(4).
第四篇: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研究
一、新经济形势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制度等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机遇、挑战,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如何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21 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以知识促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智力资源融入到了我们的社会,并且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知识经济的大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企业管理创新上下工夫,主动迎接我国企业即将面临的挑战。其次,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企业在主抓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尽快转变企业管理干部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重新认识环境,重新审视企业和社会关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反馈的速度,重新安排作业流程,在提高企业人员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管理的创新。总而言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所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大变革与创新。
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
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三、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下的公司在形成多元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比之前付出更多的整合成本。资金、原材料、人才、资源都可以在这个“日益被推平的世界”里顺利流转整合,然而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整体操盘下,价值观变了,文化也将随之变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组织必将带来企业难题。
1.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 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
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合作,战略伙伴间优势得到互补或互相加强,劣势得到弥补以创造组合的竞争优势。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一种“双赢”游戏,战略联盟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四、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网络经济的出现将促使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网络化管理是指企业前台资源和后台资源能够链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可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内、外部的信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状态中。企业实施网络化管理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客户、供应商、企业员工共享的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加快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网络化管理包括对企业支撑网络的管理、网络人才的管理、网络的安全防范管理等内容。网络化管理需要实施企业管理的根本变革。透视管理领域,不难发现,网络经济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这种变革,要求企业的内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3.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惟一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成为可能。通过业务外包,“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适应这种需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应运而生。
4.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决定企业优势差异的不仅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环境变异的感知能力和企业的响应速度,决定这种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与前网络经济时代相比,出现了从“充满竞争与不
信任状态”向“精诚合作相互信任状态”转变,从“被动的自我保护型”向“自觉的积极创造型”转变,从“简单的服从”向“实现自我价值”转变等新的特点。而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又必然形成新的竞争能力。
5.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由单一的商品经营拓展到了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向。当今的企业权属商品市场已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交融意味着“规模制胜”的财富分配规则面临着失效的可能。
五、结论
在用户主导和技术制胜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规模导向的企业已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深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响应能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以提高竞争能力:
1.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变幻的条件下,企业首先需要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产品之间、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系统的供应链管理范畴,以明确各种要素在相关界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取得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2.优化组织设计,提高反应速度。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的设计原则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一,组织设计的基础应由传统的物质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第二,组织设计的目标由传统的效率性转向适应性;第三,组织能力强化的重点应由资产的竞争性转向员工和企业的学习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的简化调整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来提高其反应能力,并建立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即实时企业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组织形式。
3.加强客户管理,提升顾客满意度。随着现代生产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态势的转变,企业应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即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
4.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总之,面临新经济环境的挑战,我们要分析、明确并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努力进行管理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第五篇: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
编辑整理: excel视频教程下载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会计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应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本文以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模式为依据,对面向21世纪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一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