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读感悟拙笔巧练点燃智慧
精读感悟 呈现精彩 拙笔巧练 点燃智慧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片段反思
中山街小学樊军
《在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人肺腑。
在教学过程中,我匠心独运,运用“一线四步”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品读感悟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霍金那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其中,在“精读品味”这一教学环节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教学片段:
师:指读9-12自然段,再齐读。什么是“不无悲悯?”
生:就是很哀怜,很同情。
生:就是很哀悯。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女记者为什么会“不无悲悯”地问? 生:因为她认为病魔已将霍金永远固定在轮椅上。
生:她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了。
生:她认为命运对霍金不公平。
师:那你认为命运对霍金公平吗?我们再来认真地默读课
文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想,他都失去了那些?
生:一个个认真地默读课文,还有学生在“轮椅上生活了30年”下面画上了着重号。
师:是啊,整整30年,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多媒体出示)。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不能……。
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能力,他不能,不能……。
生:命运让霍金失去腿,他不能踢足球,不能打羽毛球,不能爬山。
生: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的功能,它不能朗诵,它不能唱
歌,不能呼唤自己的孩子。
生:………
师:从大家的发言里,老师感受到了命运对霍金是十分残
酷的,那么,霍金是怎么认为的呢?
生:(女生齐读)我的手指还能活动……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男生齐读,再集体读,边读边思考,你对霍金的回答
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霍金乐观……
师: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去再读霍金的话。
生:带着崇敬的心情去再读。
师:此时此刻,假如霍金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请把你说的话写下来。(课堂小练笔)
生:动笔写话。
……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注重情感的体
会。这一要求,也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特别是我们学习的语文,它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每一篇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而要体会出其中的“情”,那就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在我校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一线四步”的教学模式中,特别强调了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酝酿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读中积累优美语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这一片段中,我运用多种读的方式,如:指读、齐读、男女生分读、默读等,让学生充分地读。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有益处。最重要的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学生可以体味出文字背后的画面以及蕴涵的不同情感,从而打开学生的情感的闸门,为学生下一步的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
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了霍金勇敢顽强的力量,感受到了命运对霍金是十分残酷的。但由于学生受到年龄,生活经历的限制,他们难以与文本产生共鸣,很难体会出“残酷”的内涵,从而也就不能较好的体会霍金作为生活强者的另一面。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变得丰富起来,我采用了填补文本空的方式,抓住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不能,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功能,他不能,不能,由于多种形式的读已经为这一环节做好了铺垫,因而学生思维的闸门很快被打开,学生们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命运对霍金如此残酷,而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这样,就为学生理解霍金所说的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教学难点也不攻自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话有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一线四步”的教学模式中,也强调了“写”的重要性。但写话要讲究时机,让学生觉得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在本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读、充分感悟霍金人格魅力的之后,来抒写心中对霍金想说的话,这样,学生会有感而发,有话想说。这样的教学,才是充满智慧的教学。我想学生在进行写话练笔的同时,霍金伟大的人格魅力一定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可见,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及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融读、说、思、写,甚至演于一体,在师生自主,积极和融洽的多项互动中,才能“教”出智慧,“学”得智慧。
第二篇:点燃智慧
点燃智慧的火光
放飞五彩的风筝
—— 谈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指导再造想象,启迪创造想象,以拓宽和变通思维来升华学生的创新行为。这种创新来源于学生思维的灵活与发散,它不仅仅是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一触即发”、“异想天开”,让教材变得更加厚重、宽广,更加丰富多彩。
风靡一时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有句名言:“大脑不是一个等待被灌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语文课堂的形式与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是否能自由发散。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能拓宽思路,自由思考,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在课堂是不仅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明白:不“人云亦云”,追求新颖和与众不同才叫做优秀。
2、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就是要与众不同,在理解上有自己的见解,在表达上要有自己的语言;“活”就是要灵活机智,透出灵性,在理解、思考、表达时思路要宽,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要善于举一反三。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上,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强化创新过程。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1)假设质疑。以一点一疑在已有的结果上进行创意。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乌鸦上了狐狸的当,吃了一堑。引导学生去想:如果不下次狐狸再骗乌鸦,乌鸦怎么做?如果狐狸又改变了策略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明白分清真诚的赞美与虚假的恭维是多么重要。
(2)发散思维,以一点多疑进行发散思维。如在《大海的歌》结尾讲:大海正在唱一曲新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大海正在唱一曲新歌?“老歌”又是什么样子?后来有的学生甚至想到了油田泄露对海洋造成的污染,站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就会思维广阔,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
(3)探究质疑。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维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质疑。如在学习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诗中写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屋万里船。”有学生质疑: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说明春天来了,为什么山上还有雪呢?他认为春与冬在这里矛盾了,却不迷信书本的权威,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也可视为一种思维发散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可以包括世界的一切,可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多阅读充满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鼓励展开异想天开的想象,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3、培养、完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主要是指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则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创造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的思维,及时给予鼓励。
发散思维,需要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起到一个“导火索”的作用,从而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但思维的发散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和周围事物都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尽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轻松、快乐的,思维是自由的。和老师一起学习思考,能够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第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多问学生一些“为什么?怎么样?”如《大海的歌》一课,讲到“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最终明白了那是各国的国旗,说明我们和许多国家有海上贸易往来,把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第三,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要在课堂上做到会受到一定限制,可把要思考的问题留到课下完成,时间充裕,效果会更好。第四、要善于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孩子们的思维在不受束缚的时候是充满灵动的,会有许多令人惊讶、令人欣喜的想法。此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热情,并且也是一种极大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一种新颖的,他人所不曾思考的问题,并以此来认识事物,这就是一种创新精神。
发散思维不但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还允许他们从课文出发进行大胆的想象,但这种提问和想象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离谱,而要“万变不离其踪”,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有放有收,毫无尺寸与根据的思维发散也是不可取的。
孩子们的思维,就像三月的风筝,各式各样、五彩斑斓,在风中自由地飞翔,但是总有一根线牵着它,这根线是它翱翔蓝天的“安全线”,永远牵连着大地,否则它将随风而逝,或是跌落下来,而教师就是那放风筝的人,手中的线可以放得长些,再长些,但绝不能松开,这样才有飞满风筝的美丽天空。
放飞五彩的风筝
—— 谈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作者:贾青青
单位:洛阳市中信重机公司第一小学联系电话:(0379)64244565 邮政编码:471039
点燃智慧的火光
第三篇:点燃智慧放飞希望
点燃智慧放飞希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临邑县德平中心小学鲍广智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今年有幸读了《教育激扬生命》一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本书作为《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续,洋洋洒洒三百多页,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字,字里行间洋溢的是对千万教育同仁更新教育理念的期待,是对美好教育的愿景。读罢本书仍觉意犹未尽,不由地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多的感悟,对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一、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因此,生本教育的学生观体现为:
1、“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2、“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了解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位置,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
生本教育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有创造性的,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
3、“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要全面依靠学生其根本性的认识有三点:(1)资源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2)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3)现状论,现今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
1、教师应定位为“牧者”而不是“纤夫”
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个三角形,计
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再算出整个圆的面积。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其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计算出圆的面积。最后都能推导出S=Πr²。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教师应及时发现,在“危难之际”显身手,及时点拨、引导,效果远远超过教师越俎代庖式的说教。
2、学生的美丽映衬着教师的美丽。
郭教授认为,“把教育的一切都归结到学生身上去”就是教师的价值表现。由于旧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格格不入,教育者把自己的价值和学生的价值割裂开来,我们才要强调,在教师的职业——教育范围内,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价值,而没有孤立的价值,学生的美丽映衬着教师的美丽。
3、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另外即使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
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借鉴郭教授的教学理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我打算从以下两个方面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调整教学策略,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首先,完善备课内容。《教育激扬生命》提出,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生为本”,即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苏联著名数学教学专家奥加涅相认为:“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现代教学的特点在于力求控制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每位教师在备课中都要充分地备学生,即备课时要充分地猜想学生对自己所创设的情景可能会有哪些想法,而针对每一种想法,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等,都要有具体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新世纪的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渔”,而且还需要有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力,只有学会反思,才能调控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平等对话,因势利导。我们说学生的提问实际是向教师寻求帮助,如果教师能以恰当的方式回应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信心的提高、兴趣的激发、关系的融洽都有很大的作用。如:“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谁想对他提出问题?”“你还想补充什么?”几句话,用其疑问其答,立刻化弊为利。善待孩子的提问,既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倾听他人说话的良好学习品质,又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学习能力。
二、以学定教,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别人的给予,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凡是学生能说的、能通过研究得到的,教师就尽量少提示,甚至不说,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给予学生一片思索的天空,充分地相信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孩子们才能会学、善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读书体会】
点燃智慧放飞希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作者单位: 德平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鲍广智
第四篇:精讲巧练[推荐]
精讲巧练、示范准确——中小学体育课的讲解与示范
学习日志
讲解与示范是体育教师传授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 体育教学中最普通、最直接,应用最广,而且最为重要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概念的途径之一。讲解与示范是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教师讲解、示范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就是在体育课中讲解不能占用较长时间。讲解时要做到目的明确、术语规范、时机恰当、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有启发性、有层次性。讲解要抓住所教内容的重难点,就所教技术动作结构而言,可先讲解所教的动作技术的重点,再讲解各技术环节。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用最精炼的语言(术语)、最短的时间,把技术动作的概念、要领直观形象地讲明白,把各种活动办法有层次地交带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便于理解、记忆。在教学中可以用口诀强调重点动作。例如,行进间单手肩上上篮(俗称“三大步”上篮)的上篮步伐:“一大二小三上篮”。讲解也可以结合提问进行教学,它能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动作的正确与错误。教师的示范就是最直观、最形象和最生动的向学生演示技术动作,让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对关键技术动作可以反复示范,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来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示范及带领学生练习。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示范与讲解应结合运用,两者结合运用能够缩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完整、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提高练习效果。
第五篇:精读感悟 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教学
精读感悟
【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文章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受,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3、能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了解分类描写、移步换景、分镜头组合的写景方法。
4、学会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学会欣赏并恰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掌握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欣赏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总能使我们心情舒畅,激发我们对美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景吧。
运用PPT出示美丽的风景,并引导学生:
同学们,看到这些美景,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展示PPT,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次走进第三单元,走进《泉城》、《九寨沟》和《田园诗情》,二、感悟相同
师: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展现的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让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写作的呢?
1.展示PPT,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好,齐读:首先从语言上,课文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这就是文章的“语言美”(板书:语言美),语言美呀,除了华丽词语的运用,还离不开两种修辞手法,它们是?(学生举手,指生回答)对,是比喻和拟人(板书:比喻 拟人)。比喻句拟人句的运用,让文章变得更美,美得充满趣味。
展示PPT,师:我们翻开课本,从这三篇课文里找一找,划出比喻句,拟人句,并进行小组交流。
生: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们一课里找一个,来美美的读读,读完告诉大家,这句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谁先来?
老师也给同学们找到了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我们来齐读。PPT展示,学生齐读。比喻句等修辞手法好在哪里?我们看看这句话:“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可以改成“绿色的草原上”吗?为什么?谁来说?我们来看看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PPT展示:比喻句、拟人句可以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化、形象化,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运用修辞,我们还会发现每一课的语言特点又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泉城》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其中不同泉水流动的形态就各不相同,打开课本,珍珠泉是“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黑虎泉是“泉水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喷吐出来”,而趵突泉,它的泉水是“从泉底往上冒”。
《九寨沟》的语言又显现出另一种特点,它的语言整齐,辞藻格外华丽,作者可谓不惜笔墨,大肆渲染。我们不妨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个小老师可以领着我们一起读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田园诗情》一文的语言相对平实,读来感觉老成持重、娓娓道来,我们来读读课文夜晚图就会深刻的感受到。小老师在哪里?齐读。
2.除了语言,完整、清晰的结构也很重要。展示PPT,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好,齐读。从结构上来看,本单元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清晰明了、巧妙的篇章结构对我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景物特点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文章的结构美(板书:结构美)。这三篇课文都是课文开头都是先从整体上介绍景物特点,然后再分别介绍几处景物的具体特点,文章最后再做总结。这是运用了哪一种构段方式?(学生举手,指生回答)对,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板书:总分总)。
三、体会不同
PPT展示,师:这三篇课文,各有各的美,作者是怎么样分别展示不同景物的美的?,想一想,同样是写景状物,它们的写景方法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2、这三篇课文写景状物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PPT展示,《泉城》是抓住有特色的景点介绍(板书:抓主要景点),济南有72泉,作者没有去一一介绍,而是选取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让我们加深对泉城的理解。而在具体介绍每一个泉水时,分段的构段方式都相同,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再写泉水的特点。我们来找一找泉水的位置和特点。
PPT展示,《九寨沟》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板书:移步换景)。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地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你来找一找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眼,谁来说一说?先是“从南坪西行40公里”,再“继续向纵深行进”。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先领略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又了解到九寨沟的异兽珍禽。
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先看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美不美?那我们来美美的齐读一遍。我们来找一找,这一段中写了哪些景物?谁来说一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雪峰:插入云霄 湖泊:清澈见底 森林:古木参天 瀑布:高低错落
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湖水、瀑布是详写,雪峰、森林是略写。因为水是九寨沟的灵魂,九寨沟最著名的景观是湖泊,而瀑布的形成也与其他地方的瀑布不同。那么瀑布是怎么形成的呢?你来找一找。谁来说一说?(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继续向纵深行进,来到第四自然段,都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异兽珍禽?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都有什么特点?
PPT展示,《田园诗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是分镜头组合写景方法(板书:“分镜头组合”),作者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采用了荷兰景物的几个分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荷兰美景,哪几个?谁来说?对,是奶牛图、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和夜晚图,从这五个既不相同但又极具代表性的方面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画卷,把荷兰田园的美丽风光一个个向我们做了介绍。
写景状物的方法有很多,这三篇课文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写景方法。
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PPT展示:先自由读,再齐读:在写景文章中,通常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并使用合适的结构方式来谋篇布局,这样文章能更加条理、清晰。而不同写景方法的运用,让每篇文章都美得不同,美得有特色。
四、作业设计
1、再次体会三篇课文的写景方法。
2、小练笔:《我的美丽家乡》
【小练笔评价标准】
1、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2、展开合理的想象,情景交融;
3、语句优美;
4、书写认真规范,标点符号使用准确。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写景状物 泉城:分类描写 九寨沟:移步换景
田园诗情:“分镜头组合”
语言美:比喻 拟人
结构美:总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