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数学故事 巧分马
智慧数学故事 巧分马
从前有一位阿拉伯的老牧人,在他临终时对着围在床前的三个儿子说:“我有十七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但是不许把马杀死或者卖掉。” 勉强说完这几句,老牧人人就去世了。三兄弟执行遗嘱时,一致认为这些马是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决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几块瓜分,而且牧人是不许残害自己的朋友的(马)。但是遗嘱又要完全照办,如何是好呢?
正巧,这时他们的老娘舅骑马赶来了,听完事由,了解了三兄弟的难处后,眉毛一扬,说:“我来分。” 猜猜看,老娘舅怎样分马? 怎么分马才能让三兄弟服气,而且还不损害马呢?
因为希望每人得到的马都是整数匹,所以根据遗嘱,在分马的时候,马的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的公倍数。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因而在分马时的马匹总数最好能成为18的倍数。老人留给儿子们的马是17匹,老娘舅把自己带来的一匹马临时借出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加分配。
准备就绪,老娘舅开始宣读和执行遗嘱:
“……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宣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9匹马,让老大领过去; 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6匹马,让老二领过去;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读完最后这一句,老娘舅数出2匹马,让老三领过去: 三位晚辈分到手的马,总和恰好是父亲留下的17匹:
9+6+2=17。
分马场地上的18匹马,现在剩下最后一匹,这当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带来临时借用的那匹,依然物归原主。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了吗? 这就是有名的借马分马的故事。
第二篇:对阿凡提分马故事的数学思考
对阿凡提分马故事的数学思考
在古代的蒙古草原上,有一个商人拥有11匹价值连城的骏马。商人临死前立下了一个奇怪的遗嘱。遗嘱写明,他的11匹马全部留给他的三个儿子。可是他的分配方法太奇怪了,遗嘱中说:“11匹马中的一半分给长子,分给次子,分给小儿子。”看到这份遗嘱大家都感到迷惑不解。11匹活生生的骏马怎么能分成相等的两份?抑或分成4份?6份?正当商人的儿子们正在为怎么个分法争论不休时,阿凡提——骑着她的枣红马来了。他对三个小伙子说:“你们好啊!你们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我能帮忙吗?”小伙子们向他诉说了原委,阿凡提便把她的马牵到了11匹马中间。然后她问道:你们看这里有几匹马?那些小伙子一数,有12匹。
于时,阿凡提便开始履行遗嘱了。他把这些马的一半,6匹给了老大。老二得到12匹中的,即3匹。小儿子得到12匹中的,即2匹。阿凡提分完了以后说:“6加3加2正好是11。余下的那匹,是我可爱的枣红马。好了,小伙子们,再见吧!”说罢,他便跳上马向远方驰去。
故事一波三折,结局也令人惊叹,但学生并不觉得这样的分法合理,理由有二:①根据遗嘱,老大、老
二、老三分别是分得老人11匹马的、、,而阿凡提却变成分得12匹马的、、,显然,这里阿凡提有“偷换概念”之嫌。②阿凡提分得并不公平。因为根据原来的分法,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各应分得11× =5 匹、11× =2 匹、11× =1 匹。而遵照阿凡提的分法,三人实际分得12× =6匹、12× =3匹、12× =2匹,三人比原计划各多分、、匹。大儿子本来分得的就多,按照阿凡提的分法,增加的也多,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从这个角度看,二儿子、小儿子所得是多么不合理啊!的确,学生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因此教学如果沿着这条道走下去,或许我们可以强迫学生接受结论,但很难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分法,更难让学生认同阿凡提那过人的智慧?所以教学必须另辟蹊径。
事实上,方法是有的,而且很简单。具体地说,老人将11匹马中的一半分给长子,分给次子,分给小儿子。因此三人分得的马匹数之比是 : : =6:3:2。这样,全部财产可以看作6+3+2=11份,大儿子分其中的6份,所以大儿子应得11÷11×6=6匹。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算得二儿子、小儿子各应分得11÷11×3=3匹、11÷11×2=2匹。
至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不过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洞察隐藏在悖论背后的真相。个人认为,上述悖论的解答基于以下的事实:原来的遗嘱提出的分配比数相加不为1。如果用宰杀马匹的方法来执行遗嘱的话,就会余下 匹马(即一匹马的)。阿凡提的办法是把这多出的 匹马依旧按照 : : 的比例分给儿子们。这样老大、老
二、老三就又得到、和 匹。这样既刚好分完了老人的马,又使每个儿子所得的马数就是整数,自然也就用不着杀马来分了。而阿凡提的睿智正突出表现在阿凡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洞察了“原来的遗嘱提出的分配比数相加不为1”,并戏剧化地创设一个情境,提出一个解决方案,让人们既折服在他的智慧中,又沉浸在欲罢不能的思辨里。
第三篇:数学故事中的智慧
数学故事中的智慧 韩信点兵
有一次,韩信去校场清点兵马,手指令旗,调遣军队,只见韩信呼啦啦把旗一挥,发出信号。士兵们的队形马上发生了变化,排成3列横队,前后对的整整齐齐。韩信默默记下了不足三人一排余下的人数。接着,韩信的令旗有一挥,士兵们排成5列横队,每五个人一排也对齐。韩信又记下最后一排不足5人的数。最后,韩信在变一次队形,把整个军队变成7列横队,每七人一排也对齐。韩信就根据这三个数,算出缺席士兵的人数,看上去很容易,很快就完成了。
这道问题运用的是剩余定理
人们把这类问题成为 中国剩余定理或孙子订立,中国古文明的火花闪耀出夺目的光辉。
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
1先算3、5、7的最小公倍数3*5*7=105
2再算符合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的最小值
除以3余2的数:5,8,11,14,17,20,23,26…
除以5余3的数:8,13,18,23,28…
除以7余2的数:9,16,23,30…
由上得出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的最小值为23
3韩信原有1500名士兵,苦战一场死伤四五百。现剩余士兵应在1000-1100之间,并且现存的士兵数应可以被105整除并且余数是23.所以现存士兵数应该是105×10+23=1073人。
斐波纳奇和兔子
有一对兔子,每一个月可以生下一对小兔子,而且假定小兔子在出生的第二个月便有生育能力,那么过一年后,问一共能有多少对兔子?假设每产一对必须是一雌兔一雄兔,并且所有的兔子都能进行相互交配,所生下来的兔子都能保证成活率。
究竟有多少对呢?我们不妨计算一下,一对兔子,在一个月后生出了一对,总数是两对。而在这两对当中,只有第一对兔子有生育能力,因而两个月后一共有三对兔子,三个月后第一第二对兔子都有生育能力,因此又新出生两对兔子,总共有五对兔子,这样依此类推,经过一年(十二个月)后,兔子总数为233对。
我们现在把从1,1开始,两数相加得出后面一个数的数列叫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纳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有趣的是:前一项除以后一项,愈往后愈接近黄金分割比。而黄金分割比这一漂亮的比例结果早已深入人心,应用十分广泛。
沈括数坛
第二天。这堆酒坛果然吸引了不少顾客,老板望着酒坛,乐不可支。这时,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书生走了过来,面对酒坛,若有所思。老板心想:我昨天为了数清这堆酒坛,花了很大的功夫,这位青年相貌不凡,我倒要考考他看。
“年轻人,你知道这堆酒坛一共有多少个吗?”老板半开玩笑地问道。
“这很容易,只要你告诉我这堆酒坛最上面的那层一共几排,每排多少个,一共有几层。根本不用数,我马上就知道这堆酒坛的数目。”年轻人这么说话,显然有十足的把握。
“噢!”老板心想:这位年轻人真会说大话,不妨把他提的条件告诉他,看看他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于是老板爽快地说:
“最上面那层酒坛是四排,每排8个,第二层是五排,每排9个……”
“好了,一共七层,”年轻人打断了老板的话,不加思索地报出了答案,“一共567个酒坛。对吗?” 沈括回答老板说:“我数这坛子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最中间那层共77个,共七层,只要再乘7,最后加上常数28就行了。” 也就是
4*8+5*9+6*10+7*11+8*12+9*13+10*14=4*11-4*3+5*11-5*2+6*10-6*1+7*11+8*11+8+9*11+9*2+10*11+10*3=7*7*11+(-12-10-6+8+18+30)=7*7*11+28=567 沈括数坛的方法就是利用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方法。数学上还可能碰到数字更大,项数更多的题目 投针试验
试验开始公元1777年的一天,法国科学家D•布丰(D.Buffon 1707~1788)的家里宾客满堂,原来他们是应主人的邀请前来观看一次奇特试验的,但见年已古稀的布丰先生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纸来,纸上预先画好了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接着他又抓出一大把原先准备好的小针,这些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离的一半。然后布丰先生宣布:“请诸位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往纸上扔吧!不过,请大家务必把扔下的针是否与纸上的平行线相交告诉我。”
客人们不知布丰先生要玩什么把戏,只好客随主意,一个个加入了试验的行列。一把小针扔完了,把它捡起来又扔,而布丰先生本人则不停地在一旁数着、记着,如此这般地忙碌了将近一个钟头。最后,布丰先生高声宣布:“先生们,我这里记录了诸位刚才的投针结果,共投针2212次,其中与平行线相交的704次。总数2212与相交数704的比值为3.142。”说到这里,布丰先生故意停了停,并对大家报以神秘的一笑,接着有意提高声调说:“先生们,这就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
布冯先生的理论后来发展成了概率论。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按照布冯的思路建立起了我们现在经常用的“蒙特卡洛方法”
第四篇:马智慧 论文
扬州大学医学院毕业论文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专班
业:[
护理学
] 级:[ 2012级护理学 ] 学生姓名:[
马智慧
] 指导教师:[
刘宝梅
] 完成时间: 2015年6月8日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姓名:马智慧 学号:12220212044 所学专业:护理 班级:2012护理本科班
【摘要】 静脉留置针因其具有操作简单,保护血管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这里本人对血管的选择,留置针的固定,留置时间及封管技术做一综述。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最长不超过96 h,使用患者减少了痛苦及经济损失。0.9%氯化钠注射液可替代甚至优于肝素稀释液封管,选用10 ml生理盐水封管效果最佳。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血管;固定;封管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作而成,作为头皮针的替代品,因其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中。在这里本人仅对血管的选择、留置针的固定、留置时间及封管技术做一综述。血管的选择
研究表明,血管条件越差,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血管条件评分与静脉炎发生率呈负相关。因此,在留置套管针前首先应做好血管的选择。有文献报道,下肢静脉留置针血栓及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上肢,原因是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有研究者认为,成人及小儿静脉留置针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在具体静脉选择上,小儿应首选颞浅静脉,而成人应首选手背静脉,且通常选用四肢浅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如有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选择在下肢静脉穿刺的话,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以便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同时减少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此外,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抗化学性、机械性损伤能力下降,故留置套管针时应尽量选择直径≥3 mm的血管。固定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无效固定会造成留置针脱出、移位;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1 小儿留置针的固定 研究认为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用3M胶布并在穿刺针眼处压一碘伏棉球“#”字型固定的方法,既可减少渗漏的发生,又延长了留置时间。使用输液贴先固定针眼处,再用无菌敷贴分两半或三片效果优于使用3M透明贴膜,一是固定牢固,二是减少静脉炎发生。将弹力帽剪至4~5 cm宽,套在婴幼儿额头上固定收到良好效果,目前就临床实践来说有很大的优越性:舒适,透气,固定牢固,比较美观,便于观察。
2.2 成人留置针的固定 推荐选用大小,弹性适中的棉袜减去足底部分,留下袜子入口部分,套到患者(手或手臂等)用留置针敷贴固定好的穿刺处,优点是取材方便,经济实惠,便于固定,感觉舒适,适用于不同年龄患者。而采用将3M透明贴上的纸质胶带撕下,固定在穿刺点的位置,用3M透明敷料作封闭式固定,将延长管盘曲使静脉帽位于针眼上方,再用透气胶带以穿刺点为起点环形固定一周(注意暴露穿刺点上方利于观察)加强穿刺部位的固定的改良方法极大地减少了留置针打折,脱出的机会,不需额外取材。留置时间
关于留置时间,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要求有一定的差异,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建议留置时间为3~5天,最好不超过1周,德国贝朗公司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成人为3天。而本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发现留置针留置时间最长为33天,最短为3天,平均留置时间为7天。观察100例留置套管针患者,并对导管前端进行细菌培养,试验研究表明,5天可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可适当延长至7~9天,但注射刺激性药物、化疗药物仍应严格控制留置时间。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机体免疫功能较差,故浅静脉留置时间应在4天左右。据相关试验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保留72~96 h后,血管内中重度炎症发生率24%;静脉留置针保留120~168 h后,血管内中重度炎症发生率60%,明显高于保留72~96 h的血管,建议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应在96 h以内。封管液的选择
4.1 稀释肝素液 肝素是一种硫酸化的、带有负电荷的酸性黏多糖混合物,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故被常规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据研究:将平均年龄在56岁的712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肝素盐水(A组)、5%GS(B组)、10%GS(C组)对留置针封管进行比较,发现A组其留置针保留时间较B、C组长。将1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脑挫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1∶100 u肝素稀释液与生理盐水对留置针进行封管对比,结果1∶100 u肝素稀释液大大减少堵管现象,留置针维持时间较生理盐水封管长。将36例年龄在3~12岁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分为两组,分别用肝素封管液(62.5 IU/ml)2 ml和生理盐水2 ml作正压封管比较,结果显示使用肝素封管液对ITP患儿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PLT)无影响,不会加重患儿原有的出血倾向,且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使用生理盐水封管液。对120例血液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用50 u/ml,100 u/ml,150 u/ml的肝素生理盐水2 ml作留置针封管试验结果表明:血液患者用100 u/ml肝素生理盐水2 ml封管有效,安全,可靠。但对于有明显出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血小板<30×109/L)应当使用生理盐水封管较好。
4.2 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用其封管对血管刺激性小,生理盐水封管不受病种的限制,尤其对肝素钠禁忌证如出血性疾病比较适用。另外,使用生理盐水操作简便,无需配制,避免配制过程中的污染,也不用放置冰箱,价格便宜。研究表明多人次使用配置后保存在冰箱内,24 h 内反复多次使用的稀释肝素溶液进行封管出现输液反应。将90例留置针分三组试验,分别采用三组封管液(肝素组12 500 u/200 ml,3 ml;生理盐水3 ml;生理盐水10 ml)作对比。研究表明,采用10 ml生理盐水封管效果优于62.5 u/ml肝素液封管。用10 ml生理盐水封管能明显降低堵管率。
4.3 静脉输液原液 直接用输液器及输入的液体(等渗液或等渗液加广谱抗生素)进行正压封管,对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时间与肝素稀释液和生理盐水封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管方法
5.1 体外管腔正压封管 在输液结束后,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一边推注肝素盐水,一边将针头左右旋转向外拔,当还剩1 ml肝素盐水时,将留置针上的小卡夹住留置针根部,再推注0.5~1 ml肝素盐水至推不动为止,再将肝素帽中的头皮针拔出,完成封管操作。试验证明,通过上述体外管腔增压封管方法封管效果优于常规正压封管方法封管,管腔外增压避免了管腔回血,防止血液回流减少了患者见到回血产生的心理压力。
5.2 输液器封管法 当输液完毕时,将输液器的调节器调至最大,输入液体约10 ml,夹闭留置针延长管的Y接口端,然后拔出针头。此方法简便、易行,减少了操作步骤及污染机会,既降低了护理工作量,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封管液剂量与浓度的选择
6.1 肝素液 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对套管针通畅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量的肝素封管液对通畅率的影响差异有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本着达到最大效果选择最小剂量的原则,故认为在这四种封管液(50 u/ml的肝素液5 ml,50 u/ml的肝素液10 ml,125 u/ml的肝素液5 ml,125 u/ml的肝素液10 ml中),选用50 u/ml的肝素液10 ml的效果最佳。
6.2 生理盐水 采用10ml生理盐水每日封管是一种符合生理要求、安全、经济、有效的封管方法。封管频次有试验研究显示,机械性刺激是引起静脉留置针静脉周围组织炎症的主要原因。相同留置时间,增加静脉留置针封管次数可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的程度。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两次输液间隔时间选用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封管液。小结:静脉留置针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小年龄组应首选颞浅静脉,而大年龄组应首选手背静脉,成人通常选用四肢浅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老年人应尽量选择直径≥3 mm的血管。留置针的固定方法上,本人认为小儿固定可选择将弹力帽剪至4~5 cm,套在婴幼儿额头上固定的固定方法较好,优点是舒适,透气,固定牢固,比较美观,便于观察;成人采用3M透明敷料作封闭式固定,将延长管盘曲使静脉帽在穿刺点上方,再用透气胶带以穿刺点为起点环形固定一周,主要是不需额外取材,也不影响美观,值得推广。封管技术方面,为了既不影响封管效果又经济,实用,方便,又可减少留置套管针带来的并发症,建议最好选用10 ml生理盐水封管注射器封管或者采取输液原液输液器封管法封管,液体输注完毕封管后勿中途冲管,以免增加静脉炎发生率。研究表明,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几率越高,建议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在96 h以内为宜。
参考文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沧州儿科网。
2周洪波,赵秀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利与弊.科学时报,2008-04-11.黄慧敏,彭新惠,巫建芹,等.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探讨.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4):349-351.4 贺丹.一种创新的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7):1500.5金京姬.优力舒弹力绷带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巧用.护士进修杂志,2008,23(7):587.6李世芳,李世英.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对留置针打折影响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20):1907-1908.7李卡路,梁薇.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0):4009.谢谢!
第五篇:智慧故事
施耐庵考弟子
明朝有户刘财主,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刘文,老二刘武,老三刘斌,都想拜施耐庵为师。施耐庵见了他们三个,说:“想跟我学习不难,但要先考一考你们,谁聪明就收谁做弟子。”施耐庵发给三人每人一张试卷,上面写道:“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在方井上。”接到卷子,只见刘文赋诗,刘武作文,只有刘斌坐着不动。一盏茶功夫,施耐庵来收考卷,刘斌这才不慌不忙地在卷子中间提笔写上“姓名”两字,交了“白卷”。结果,施耐庵只收了刘斌当弟子。以下是谜语故事;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后来逐渐形成了谜语。
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谜语就逐渐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妙评“天下第一味”
有年春天三位赴京赶考的举人在途中相遇。于是结伴而行。走累了,大家坐在大树下歇息。四川举人心头一动,拱手笑道:“两位才子,你我今日幸会,实为难得,眼下已近中午,大家饥肠辘辘,小弟请问二位仁兄,何谓天下第一味?”浙江举人笑道:“这还用问,糖醋肉排味最佳。”广东举人说:“蛇肉之香味更美。”四川举人笑道:“二位仁兄皆未道中,在下觉得天下第一味为大头菜。”听罢,那两人大笑起来,说:“西蜀之地,美食甚少呀!”四川举人连连摇头,接着解释了一番。那两个举人一听,拍手叫绝,连说:“妙,妙!” 谜底:“天下”为“大”,第一为头,所以指“大头菜”
少年“谜”倒孔夫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学识渊博、诲人不倦,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但你可能不会想到,就是他也有被人难倒的时候。一年春节过后,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来到燕国,突然有一少年拦住马车,上前说道:“我叫项方,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孔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项方问道:“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非常纳闷,说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项方摇头喊道:“不对!”接着得意地说出四物。孔子感慨地说:“不错,不错,后生可畏啊!”
谜底:井水、萤火、枯树、雪花
蒲松龄戏弄老财主
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满怀抱负,只可惜连试不第,无奈之下只好以教书为生。据说有个财主望子成龙,听说了蒲松龄的学识,于是慕名请他去教宝贝儿子。时间过得飞快,三个月后,临近春节,蒲松龄便要告辞回家过年了。财主见老师要走,急忙问:“吾儿学识如何?”蒲松龄答道:“八窍已经通晓七窍。”老财主非常得意,旁人却偷笑,你知道蒲松龄的话是何含义吗? 谜底:一窍不通
施耐庵智考弟子
明朝有户刘财主,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刘文,老二刘武,老三刘斌,都想拜施耐庵为师。施耐庵见了他们三个,说:“想跟我学习不难,但要先考一考你们,谁聪明就收谁做弟子。”施耐庵发给三人每人一张试卷,上面写道:“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在方井上。”接到卷子,只见刘文赋诗,刘武作文,只有刘斌坐着不动。一盏茶功夫,施耐庵来收考卷,刘斌这才不慌不忙地在卷子中间提笔写上“姓名”两字,交了“白卷”。结果,施耐庵只收了刘斌当弟子。谜底:施耐庵出的对子是个字谜,答案就是“姓名”
唐伯虎妙赞牡丹
明代唐伯虎堪称绘画奇才,在诗文字谜方面也颇有见解。他的好友、才子祝枝山的家里有一个花园。春天到来,园中牡丹盛开,色彩缤纷。有一天,祝枝山邀了许多好友前来赏花,并且要大家从各色牡丹花中各选一株,然后评点花中之魁。一时间,众说纷纭,有的说红的,有的说紫的,有的说黄的,只有唐伯虎赏而不言。大家都知道他是评花的高手,便异口同声地要他发表高见。唐伯虎微微一笑说:“百无一是。”大家听了愕然,都认为唐伯虎过于狂妄出言不逊,牡丹本是花中之王,更何况在这姹紫嫣红之中竞没有一株牡丹是他看得上眼的吗?唯有主人祝枝山听了恍然大悟,连称:“高见!高见!花中自无一是。”聪明的读者,唐伯虎与祝枝山之言本是一谜,你能揭开这个谜吗? 谜底:唐伯虎说的花中之魁是“白”牡丹
厨师做菜寓诗文
有位厨师精通诗词,据说他做得每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来。一位秀才不相信,只给厨师两个鸡蛋,却要他办成一桌酒席,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炖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个队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清炒蛋白;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浮着四个蛋壳。秀才看了,连声称奇。
谜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纪晓岚巧逃惩罚
纪晓岚从小聪明伶俐,被誉为“神童”。一天,他玩累了,口干舌燥,便偷偷地在果园摘了两个桃子来解渴,谁知恰巧被果园的主人看见了,那主人知道他才华出众,就想考考他。于是他叫住纪晓岚:“你偷摘我的桃子,本该受罚,念你年幼,若能猜中我出的谜语,另有嘉奖。”纪晓岚精神大振,请主人出题。主人不慌不忙地摸了摸胡子,说:“四个‘不’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四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站中间。”纪晓岚眼睛一转,马上回答道:“上看像‘不’,下看像‘不’,不是不上,就是不下,对吗?”主人一听大喜,连忙摘下一大堆熟透的桃子,让纪晓岚吃了个够。谜底:米
李清照猜谜借物
南宋女词人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词。一日,她与丈夫赵明诚正在家中研究古诗词,邻居鲁二婶进来了,说要借东西。鲁二婶也有点学问,再说知道这两口子喜欢吟诗作对,于是往书桌上指了指,笑着说:“一宅分两院,两院人马多;多的比少的少,少的比多的多。”这句话乍一听,好像矛盾,但是李清照才思敏捷,随口答道:“弟兄七个,一个模样;老大老二,高高在上,五个小弟,隔着大墙;总是打打,进出忙忙。”说罢,把那件东西递给了鲁二婶。现在就要请你猜猜,他们说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谜底:算盘
郑板桥读联助人
清代以诗、字、画著称的郑板桥,早年生活在扬州。他家里并不富裕,却常常拿卖画得来的钱去周济那些贫寒的百姓。一次,郑板桥去扬州南门外的文峰塔游玩。走到南门街,看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蹊跷的对联:上联写着“二三四五”,下联写着“六七八九”。郑板桥眉头一皱,急忙返回家去拿了东西,送到贴对联的这家。主人一看,郑板桥送来的东西,正是自己需要的,非常感激,问道:“你怎么知道......”郑板桥说:“我一看门上的对联心里就明白了。”读者朋友们,你知道这家人缺少什么吗? 谜底:缺一(衣)少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