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巧借诗文分自高
作文巧借诗文分自高
巧引歌词谱华章
从我们祖先“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开始,我们人类就与诗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它们陪伴我们整个民族甚而是全人类走过了千千万万年的漫漫长路。人类的诸多感情都是通过歌曲来抒发的,而好的歌词本身就是极具魅力的诗歌。诗是情感的艺术,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类情感的表现。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醉心于歌曲、诗歌的季节,歌曲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极易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作文教学中,如能指导他们恰当的将歌词引入文章,这些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歌词,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表现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同时也能使作文教学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来说,歌词的妙用在以下几方面对文章写作起着积极作用:
一、用在开头直接切题
歌词的触角无处不到,特别是当代歌曲,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歌词又是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力较强,若能恰当的运用歌词作为文章的开头,常常会取得让人意想不到艺术效果。形式化的导语极易走向机械呆板,即使费心费力设计得使之能够切题,艺术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新颖、别致。而恰当的歌词运用则不然,既省却了一般性的导入语言,直接切题,又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歌颂母亲文章的开头,一个学生使用《白发亲娘》的歌词:“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你的那一根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这几句歌词把一位老母亲对儿女的惦念之情细腻地描绘了出来,很具感染力,同时又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又如在《感谢亲情》的文章中,作者开篇写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首叫“感恩的心”的歌曲被传唱之后,曾经打动过无数个被关爱、被呵护的人,但那偏重了纯音乐的欣赏,而今作为文章的开头,既扣题,又具感染力,不能不说是别具匠心。
二、用在中间层次井然
写文章要放得开,收的拢,要靠写作技巧,更要靠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技巧不多,文化底蕴不是很深厚的中学生来说,在行文中,如能一线串珠,会使文章收放自然,行来错落有致,层次井然。开头、结尾、主题等多方面往往是作文教学与写作的重点环节,而另外一个也同样重要的环节却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过渡。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不能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然而,有许多文章在行文中却缺少很有必要的过渡,趋向于叙、议等部分的拼凑成为一种机械的“拼盘”模式,这显然是忽视过渡所致,文章只有拥有了过渡这一“润滑剂”,各部分才能运转自如,如果说没有过渡的“拼盘”模式是最低等的过渡的话,那么运用歌词就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过渡手段了,它将文采、诗情与过渡等完美地融为一体,淡到无痕却境界全出。
如一位同学在“歌唱祖国”的作文比赛中,恰当地运用了歌词。她回顾祖国痛楚的历史后,又继续写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伟大的新中国诞生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这是个巧妙的过渡,既是上面一段历史的结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又是下面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启。又如在《追随梦想》的文章中,作者列举了许多名人成名前的梦想后,又谈到了自己的梦想及不懈的追求:“万水千山独行,找我登天路径。让我实现一生的抱负,摘下梦中满天星。”这位同学用《摘下满天星》中的歌词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志
向,从而引出后面的阐述。
三、用在结尾具有鼓动性
一个好的结尾是文章的总结,是点睛之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引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歌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会收到“览胜而来,余芳不尽”效果。如一个学生在《我爱国旗》的文章中用《红旗飘飘》的歌词结尾:“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这样的结尾无需更多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尽在其中。又如在以《祖国,你是我成长的沃土》为题的作文比赛中,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是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永恒的歌。”作者引用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既总结了自己与祖国难以割舍的关系,又鼓舞每一个炎黄子孙去报答祖**亲的养育之恩,让人激情涌动。
感染力与震撼力应该是很多文章追求的艺术效果,但这种妙处不是一两句口号或“口号”式的语言所能达到的,兼具深刻性与抒情性双重特征的歌词无疑是文章结尾的上佳之选。
四、首尾俱用圆合呼应
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需要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如何运用歌词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可用同一首歌词。如学生在《分别的那一天》的文章中,这样开头:“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欢笑,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朋友,友谊万岁。”通过谈学习奋斗及几年同窗建立的真挚友情,最后又写道:“我们情意相投,让我们紧握手,让我们来举杯畅饮友谊地久天长。”首尾用同一首《友谊地久天长》的歌词,使整篇文章成为一个紧凑、缜密的整体,感情更真挚缠绵。
有时根据文章内容的深入、变化、铺垫等方面还可使用两首或更多首歌的歌词。如在以“献给老师的歌”为话题的文章中,有的学生这样开头:“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的窗前,明亮的灯火照耀我心房,啊„„每当想起你,亲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引用《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词,开门见山,紧扣主题。结尾处又引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就成了你„„”从他引用的歌词可以看出,以“歌颂老师”开始,以“心怀梦想”结束,传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自然而符合逻辑,使文章浑然一体。
另外,将歌词用作标题或题记,可直接起到揭示主旨的作用。凭借读者对歌词的熟知和喜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平添一份亲切感、亲和力,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便于读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全文主旨。如在以“诚信”为话题的文章中,一个学生用《我心中你最重》来作为文章的标题,既说出了“诚信”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又让标题拥有诗情画意、哲理韵味。又如一生的习作以《男儿当自强》为题,豪情万丈,振奋人心,勉励同学们为了理想要不懈地进取与奋斗!
在一篇优秀的习作《我心中的英雄》中,作者用《三国演义》中那首荡气回肠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作为题记,既把读者带回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他们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又道出了自己对沧桑世事的无限感慨,使文章行来错落有致。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歌词的恰当运用能平添文章许多魅力,由此,我们也能发现歌曲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写作就应多听多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既能为文章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又能怡神悦情,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歌词虽好,但也不可滥用。在引用歌词入文时要注意:一忌多而杂乱,一篇文章处处引用,就有堆砌之嫌;二忌华而不实,即一味追求语言的华丽,企图以花哨的歌词取
代自己的观点和真情实感,表面洋洋洒洒,其实空洞无物。
总之,求作文之妙,使用歌词贵在引用得当,运用得科学得体。妙引歌词,必能谱写华章,拓出文章新境界。
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敢问路在何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历史的天空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淹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曹操(林俊杰)歌词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淡薄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淡薄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有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新三国主题曲)的歌词
风云起处 苍黄变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允文允武 三分天下
鼎之轻重 可以问吗 弹剑作歌 披挂上马霸王大业不是空话
男儿碰撞 一团火花百年人生 瞬间光华 塞北秋风猎马江南春雨杏花千古江山如诗如画还我一个太平天下 千古江山如诗如画
动画片版《三国演义》片尾主题曲:吴炜-川流不息
云行在天 浪行在川 英雄出世逆流行险 欲度关山 何惧狂浪 风生水起正好扬帆 豪情相依 生死相伴 天涯无处不念桃园 三人成众 何惧患难 诚信能纵沧桑变幻
莫道功名需百战 愿效滴水洞石穿 为有胸怀摘星志 手足协力共登攀 莫道征途路漫漫 愿效江水去不还 大势所向天地宽 终究奔涌归浩瀚
.发如雪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编:林迈可 导演:周杰伦
狼牙月 伊人憔悴 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
缘字诀 几番轮回 妳锁眉 哭红颜唤不回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我爱不灭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妳化身的蝶
妳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妳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 我用无悔 刻永世爱妳的碑青花瓷歌词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 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菊花台-周杰伦_歌词
你 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 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的绝望
雨 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 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 成双
花 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 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 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 微微亮 你轻声的叹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 成双
1.也许时间是一种解药,也是我现在所服下的毒药。——《彩虹》
2.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幸福总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听妈妈的话》
3.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
我接着写把永远爱你写进诗的结尾,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七里香》
4.乘着风游荡在蓝天边,一片云掉落在我面前,捏成你的形状,随风跟着我,一口一口吃掉忧愁。——《星晴》
5.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千里之外》
第二篇:妙用诗文巧作文
妙用诗文巧作文
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构思更为新颖,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语言更为华丽多姿,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分数。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呢?下面我们就从“运用古诗文的作用”“运用古诗文的形式”“运用古诗文的位置”“运用古诗文的误区”和“运用古诗文的训练”等五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运用古诗文的作用
1.巧用古诗文可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可感易知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2.可以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
2003年高考佳作《用旁观的眼神》用议论的笔调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写道: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的坚强。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迸发与升华1
3.可以深化主题,彰显文章主旨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甲卷《知行合一,提高语文素养》:
社会生活实践是知识付诸行动的必由之路。西汉学者戴圣说“无征不信”,意思是说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都不能相信,这就说明了社会生活实践之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更是强调实践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重要性;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是叮嘱我们学习必须亲自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显出真知灼见。
4.可以形成整句,增加文采
2016年山东卷《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开篇即写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落红在期盼着春天的万物复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流水在期盼着奔向大海的机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桃花在期盼着故人的归来….5.可以使抒情的语言更有感染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的,馨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春天哟,春天,紫燕翻飞,柳丝吐芽的春天;万物兴盛,如花美眷的春天。走进春天,融进春天,你就会成为春天的一朵芽苞、一泓碧潭、一枝花叶、一只翩然欢翔的飞燕……
二、运用古诗文的形式
在作文中运用古诗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有不同的用法。比如有“全部引用”与“局部引用”,有“援引”和“嵌用”,有“直接引用”和“化用再现”,有“仿写”与“翻新”等等。下面就这些用法分别加以说明。
全部引用,即援引,就是将某句诗文以直接引语的形式用在文章中。例如:
《论语》中说:“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局部引用,即嵌用,就是将某句诗文的一部分嵌入自己的句子中,引用?r只有引号,有时引号也可不用。例如:
读无字之书,即是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包括为人处世原则,如古语所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知识书本上不一定有,需要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7年高考浙江满分作文《读好三本书,人生臻佳境》)
直接引用,即将某句诗文直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加任何变化。如上文所说的“援引”例子。
仿写,即模仿某句诗文写出一句新的文句来。翻新,即根据原诗文的意思,写出新的理解与意义。仿,着重在语句的形式;翻,则着重在语句的内容。例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改写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典名篇中寻找“空隙”,对内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例如2001年天津考生的《新六国论》。该文从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提出六国破灭是“由于六国国君缺乏诚信”的观点;然后紧扣“诚信”剖析史实,论证观点;最后化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以“前人之鉴,后世之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岂不更让人悲哀”收尾。文章立意深刻,分析独到,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三、运用古诗文的位置
引用的古诗文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出现在文章中任何地方,具体说来,有“标题…‘题记…‘开头…‘结尾”等处,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因此着重谈谈在文中这几个地方引用古诗文的妙处。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巧妙地运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使作文题目靓丽夺目,扣住读者的心弦,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可直接引用名句,如《似曾相识燕归来》(2015年浙江卷满分作文题目,直接引用了宋代晏殊的《浣溪沙》中语),《何处望神州》(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满分作文题目,直接引用辛弃疾词《南乡子》中语),《花气袭人知骤暖》(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该句出自陆游《村居书喜》,《红楼梦》中“袭人”的名字即出自该诗)。
可巧妙化用名句,如《怎一个“情”字了得》(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是我在人间的四月天》(2017年天津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林徽音的“人间四月天”)。
2.以名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之下、正文之前,自拟的凝练的句子或引用的名言警句。它独立成段,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或揭示其主旨,起引导全文的作用。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既可以起到点题、揭示主旨、渲染气氛的作用,又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成为一大亮点。
如2017年天津卷高考佳作《英雄不平凡》的题记:“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该语句出自《荀子?天论》,引用之以作题记,启人深思)
3.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文章开篇就引用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往往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吸引住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2016年天津卷《墨海泛舟》开头:
手捧一卷书,心中无纤尘。泛舟于墨海之上,任逝者如斯,我自守一份清凉自在。看千古江山,风景如画,慨叹“浪花淘尽英雄”;听“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悟相思之苦;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品评豪情干云霄。与其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倒不如说“书籍是一味救心的良药”。泛舟墨海之上,时光也安静下来了。
4.以名句结尾,升华主题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2017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青春》在临近结尾处如此写来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日月不淹,历史老人抖擞精神,将发展图强的使命放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我们有青春,有热血,我们有理由为脚下这片热土奉献一份力量。志存高远,方可不负韶华。“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的这句话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同一理,都在提醒我们要建立宏大的人生格局,有了大格局才能有大胸襟,有了大胸襟才能有大作为。视野若限于一隅则只能做个自了汉,唯有放眼四方,才能做兼济天下的大豪杰。
四、运用古诗文的误区
恰当地运用古诗文,才能为作文添彩;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为文章添堵。因此,了解引用的误区,并在作文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是十分必要的。
运用古诗文的误区有哪些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了四个方面:记忆错误,理解错误,不会剪裁,卖弄之嫌。下面分别阐述。
1.记忆错误
记忆错误有两种情况:一是记错了作者,即将诗文张冠李戴了;二是记错了诗文,或虽然记对了但是由于粗心大意而写错了。引用虽好,如果出错,亮点反成败笔,则不禁令人叹惋。
2.理解错误,即对诗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者错误
比如,有篇作文中描写鲜花盛开的时候,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其实,该诗写的是塞北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飘飞的情景,雪花落在树枝上,像梨花盛开了一样,而不是写春光明媚之时万紫千红的情况。
3.引用过多,不会剪裁
比如有篇《今年花胜去年红》的作文,其中写道:“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该文说的是花开之美,只引用“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可以了,再加上“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就有了狗尾续貂之嫌。另外,引用该诗句之后,在评论时说“那里的落英缤纷”,也是理解上的错误,因为白居易是写江边花开之美,而不是说花落之姿。
4.引用过多,卖弄之嫌
在运用古诗文时,要当用才用,不可为炫耀而堆砌。比如下面这篇作文《一名高中生的忏悔》中写道:
我为上网经常迟到,看到迟到被抓的难友们,我安慰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课也不注意听讲,地理课上“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数学课上“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政治课上不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辩证法,历史课上不体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语文课上不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文经验,而是偷看无聊小说,然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看小说的心情并不好受,有时干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打起了盹儿,甚至打起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呼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被老师叫醒回答问题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回答不出不得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罚站在大庭广众之下。
上课迟到,不注意听讲,本来就是坏习惯,所以文章题目说是“忏悔”,但看文中之语,尤其是引用的诗文,真让人觉得他真的不是在忏悔,而是在调侃。如此“掉书袋”之作,虽然当年被评为满分,但笔者认为,实难及格。
五、运用古诗文的训练
要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文为文章增光添彩,进行适当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临场写出精美的文章。如何进行训练呢?根据历年高考作文中因恰当运用古诗文而得高分的文章来看,可从记忆、理解、梳理分类、仿写、再现、多读诵而潜移默化等方面着手。前三点是基础工作,后三点是实际练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记忆要准确,要牢固。理解要全面,要充分,要辩证。梳理分类要及?r,要细致。梳理分类有助于准确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恰当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犯引用不当、理解偏差等方面的错误。
仿写可结合“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中的“仿用”“补写”等专题来进行训练。再现可结合该板块中的“扩写”展开训练。多读诵而潜移默化则是平常学习的功夫,可结合每天早读来进行。当然,这些训练都不能仅仅靠高三,在高二乃至高一就要进行。另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也可以结合每天的日记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做这种练习时,每次不一定要写成篇,多数情况下只写一个片段即可。因为这种片段就是组织成整篇作文的材料,材料写好了,准备的充分了,临场写作时,则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第三篇:巧借遗书招
我是个语文老师,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位班主任,我充分利用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心发挥语文教材中“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即文与道相统一的特点,“润物细无声”地育德激情,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塑造其美好心灵。初二的第二学期需要讲应用文--书信的体例等内容。书信,学生几乎人人会写,但是大部分同学又写不好,然而他们又不以为然。从语文的角度看,书信也有许多知识,当然这些知识远不如小说、戏剧那么吸引人,这些知识是比较枯燥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到利用革命烈士遗书“传道授业解惑”,可以一举两得。说干就干,我找出1979年年底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革命烈士书信》看了起来。著名革命将领肖华将军的序言动人心弦,他写道:“这不是普通的书信,而是革命烈士生命和鲜血的结晶。它凝结着烈士全部的爱与憎;它聚集着烈士的壮志和豪情;它象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把旧社会席卷而去;它象燃烧的火焰,划破阴霾,把新中国照得通红。”“这些书信表现了革命者气壮山河的高尚气质,他们的献身重于泰山,他们的遗言一言九鼎,显示着革命烈士的伟大胸怀、耿耿丹心和铮铮铁骨。”“这血泪拌和着刀声、雷声而成的书信是烈士的理想、情操、憎爱的结晶,是革命者的诺言付诸实践的见证,是雪山青松上的一片片碧叶,是人生大海里没有价值可以兑换的珍珠,是革命后代万古不朽的珍贵教材。烈士的遗书,一个字一滴沸腾的热血,一句话一个鲜明的足迹,每一篇短短的遗书都是一面火红的战旗,在激励着我们革命的后代,踏着先烈的血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肖华将军二十余年前撰写的序言难道不是一首生动的诗篇,不是一篇生动的教材吗?我首先把这篇力透纸背的序言刻写下来。然后我坐在书桌旁,用眼用心又一次阅读《革命烈士书信》。江竹筠烈士,1920年生人,1949年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赵世炎烈士1901年生人,1917年结识李大钊,开始革命生涯,1927年不幸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我党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烈士牺牲时年仅39岁;著名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时年仅39岁;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时年仅35岁;王孝和带领工人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斗争,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敌人杀害,时年24岁……他们的遗书是最好的教材,最后我选了陈觉夫妇二人的书信做应用文的典范。课堂上,我请擅长朗诵的孙茜薇、李莉、阎杰分别朗诵了肖华将军的序言和陈觉夫妇二人的书信。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我结合自印教材讲了应用文--书信的基础知识。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枯燥的生硬的书信知识变成了生动引人的课,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德育进课堂,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说讲德育,便是赤裸裸的政治说教;说讲科学文化知识,则置德育于脑后或抛之于九霄云外。我借革命烈士书信传授应用文-书信的知识,我借传授应用文-书信的知识之机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思想教育,文与道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学科德育是个重要的课题。
第四篇:巧借优秀资源(精选)
巧借优秀资源,打造高效的课堂
教师除了有效备课外,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研究课堂教学效率上。应该打破传统的旧模式,巧借优秀资源打造师生高效互动的高效课堂。
(1)巧借经典作品,师生同享“课前鲜奶”。
针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的现状,笔者巧借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优质资源,利用将笔记本电脑的信息输送到电视机的“土办法”和学生一同分享丰富多彩的“课前鲜奶”。
纯真的农村学生目睹色彩绚丽的画面,耳闻名家吟诵美文的声音,陶醉在色彩、乐音所营造的书香课堂里,心里浸染着墨韵书香,这缕缕书香如杨柳风、杏花雨在心田上萦绕,朵朵心花悄然绽放,也能演化出无数感悟的诗行。
(2)巧借媒体资源,师生同品“课中盛宴”。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除教材资源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和影视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把课堂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巧借课件资源,直接在屏幕上展现阅读材料,就可以省时,保证训练的大容量,高效率。
(3)巧借精品报刊,师生共尝“课后佳肴”课后是延伸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泛读报刊杂志,上好课外之“课”。最是书香能致远。精品报刊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与最爱。
第五篇:巧借材料勤练笔
同学们,平时老师让大家写作文,你感到最苦恼的是什么?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来看,大家作文的苦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今天,谭老师先为大家解决第一个方面的苦恼——让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谭老师太了解你们的苦恼了,老师一叫写作文,就不知道写什么,好不容易想出点什么来写,老师又说题材没新意。今天谭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有米”而且“有新米”的方法——巧借材料(板书)
课前给大家发了资料,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烛心》这篇短文,想一想:
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反映了什么?(“我”的小气和邻居的热心)你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到的? 文中有哪几个角色?(“我”、小弟弟、小弟弟的妈妈)
这篇短文我们基本了解了。下面,我们怎么样巧借这个材料来练笔呢?方法就是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件事:把小弟弟变成我,“我”是你们的新邻居阿姨,小弟弟的妈妈是你们的妈妈。那么,这件事就变成是(我们家搬新家了,一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妈妈让我去给邻居送蜡烛,邻居开始以为我去借蜡烛,知道我是送蜡烛后很惭愧)
我们换个角度来观察这件事要反映的是什么呢?(妈妈和我的热心以及邻居的小气)
好。下面请同学们写一写这件事,写的时候注意,你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反映妈妈和我的热心以及邻居的小气的,原文中能用上的语句尽量用上。另拟题目。
同学们,刚才我们展开想象,换一个角度来写送蜡烛这件事,那这件事属于哪方面的题材呢?
大家看,如果运用了这些材料来写作文,还会不知道写什么吗?那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呢?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老师强调我们作文要写真实的事,这件事不是真实,行吗?我们所说的真实,是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只要是符合我们生活实际的,让人觉得可信的,我们就可以视为真实。当然,我们最好是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新鲜的事,但是如果确实没有新鲜事可写的时候,“巧借材料”也是一个好办法。只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巧借材料“勤练笔”,这样,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