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借教材广州市二等奖
巧借教材资源之渠道
广引课外阅读之活水 ——“读书活动”系列主题开发与实施策略
【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作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责任也是艺术。
针对此,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从四个方面探索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以教材内容为支点,引领课外阅读之活水。
二、以教材相关要素为线索,引领课外阅读之活水。
三、以与教材表达方法类似的为链接,引领课外阅读之活水。
四、以与教材有对比性的为纽带,引领课外阅读之活水。
【关键词】语文教材 课外阅读 学生 指导方法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全部世界才是学生的教材。”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语言能力,还表现在它的拓展和发展功能方面。教材是有待开发的资源,文本背后是海洋、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所以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支点,辐射阅读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无数个信息“相似块中”,拓展个性智能发展的广阔背景。这样教师就在超越文本理念的指导下,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文本背后自由发展的广阔世界。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为主,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相配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像雏燕一样飞掠知识的海洋。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因此,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又应该如何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从教材出发,向课外拓展阅读的经验。
一、以教材内容为支点,引领课外阅读之活水。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教语文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逐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往往会使课外阅读收到更好的效果。不但开阔学生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一)对课文原著的拓展阅读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
们的文化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连贯性。
如学完三年级下册《争吵》一文,我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原著《爱的教育》,学生感受着这部历经八年呕心沥血写成的名作带给他们的激动以及无法抗拒的魅力。如在《蟋蟀的住宅》教学中,我链接到《昆虫记》的精彩片断,让学生阅读欣赏,畅谈体会。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时,我适时推荐他们阅读《昆虫记》,告诉学生类似的故事在《昆虫记》中比比皆是。
(二)对课文的空白点的拓展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背后蕴含着许多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阅读,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又能引发学生共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采蒲台的苇》一文着力描写的是发生在白洋淀的感人的对敌斗争故事。这篇课文作者的价值取向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予学生感悟的时间,把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出来。在学生群情激昂的时候,拓展阅读四个小故事片段:《小英雄雨来跳河逃生》、《白洋淀的小伙子反扫荡》、《年轻的妈妈救地道中的人们》、《老奶奶保守秘密被敌人毒打》。让学生从小孩、民兵、老人、妇女这些人物的角度再次充实文本的内涵。在读完这四个小故事以后,再回到文本“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此刻,再请学生朗读,学生对于苇的理解感悟就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样的拓展,精化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语言的领悟能力。
如在学习《咏柳》这首诗时,可以再补充两首写春天的诗,让学生阅读时互为对照,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使学生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以教材相关要素为线索,引领课外阅读之活水。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做到课堂向课后延伸。课堂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能自然的读,有目的的读,就要以课文为本,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通过让他们去多接触一些,多感悟一些,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和胸襟,丰富他们的体验和阅历。
(一)根据作者,指导阅读系列作品。
“京味小说”作家邓友梅这样表述自己读书的心得:“好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是作者对世界的探索、认识、研究、思考的成果。人类总要以前人的成就为阶梯攀登新高度。书是最好的阶梯。”我尝试根据“阶梯”将在教材所学的经典著作与课外的阅读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整
体素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并加深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
例如,学习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集》;学习了老舍先生的《猫》之后,推荐学生读《骆驼祥子》等老舍先生的其它文学作品。学生们在大量阅读了这些名家的作品后,不但会积累一定的语言,更会在文章的写法上有所顿悟。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比如说我们班的仇晖皓同学,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他基本上只是说一些重复的话,没有任何层次,更无文采可言。可是,自从他爱上读名家作品后,我发现他的作文明显有进步了。条理是那样清晰,还能把看过的书中的一些精彩句段引用到作文中,这真让人惊叹!是书籍给他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呀!
(二)根据文体,指导阅读同类型作品。
学生在学习了某种文体的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说明文《太阳》后,推荐学生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掌握了一定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后,读起这本书来更是轻松自如。课下总会听到一些孩子议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你了解那是为什么吗?”孩子的课外知识丰富了,思维也发散了,语言也更加有魅力了。学习了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后,向学生推荐《小学生成语故事》这本书。学生们在读书的同时,积累了更多的成语。在孩子们的习作中,我发现孩子们用词更加准确了,而且还能把积累的成语用上。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最想要的吗?
(三)根据课文背景,指导阅读相关作品。
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课文出发,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或辅助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如学习《绝句》古诗时,学生会质疑:作者当时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快慰喜悦?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份写作背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是在穷困与战乱中度过的。晚年时,他漂泊到了四川,靠亲戚朋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营建了杜甫草堂。这里环境优美,清静自在。杜甫在这座草堂里居住了4年,那是他一生中最平静、最快乐的时光。这一年春天,战乱终于平息,杜甫得知这个消息,心情无比舒畅。站在草堂的窗前,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千古名诗——《绝句》。学生在品味诗句语言的同时,进一步以多个角度理解诗句,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并借此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笔下的其他古诗。
例如,学了《将相和》,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史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以及和氏壁的不平凡。学习了《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对诸葛亮非常佩服,也很想知道他的有关故事,同时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便可告诉学生:《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会使你增加一些历史知识,进一步了解诸葛亮,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以与教材表达方法类似的为链接,引领课外阅读之活水。
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那些和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增加语言和文化储备。
如学了《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与《青蛙的眼睛》、《会说话的灯》等文章结构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的阅读类似的文章,达到“自能阅读不需教”。
又如:《白杨》一课,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歌颂了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学完后我推荐秦牧的作品《仙人掌》,学生深刻领悟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为习作实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以与教材有对比性的为纽带,引领课外阅读之活水。
比是最容易启发思考,帮助领悟的。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
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两文,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前者描写燕子的可爱,后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侧重点不同,写法就不有所区别。前者笔法细腻,意境优美;后者淋漓豪放,气势磅礴。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课内的《燕子》和课外的《海燕》放在一起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学习了《桂林山水》之后,让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阅读课外的《漓江游记》,两相比较后,学生自然地感受到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契机,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4年3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月
[3] 魏所康:《创新教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4] 徐冬梅 刘咏春:《儿童阅读教育课程研究和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巧借遗书招
我是个语文老师,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位班主任,我充分利用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心发挥语文教材中“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即文与道相统一的特点,“润物细无声”地育德激情,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塑造其美好心灵。初二的第二学期需要讲应用文--书信的体例等内容。书信,学生几乎人人会写,但是大部分同学又写不好,然而他们又不以为然。从语文的角度看,书信也有许多知识,当然这些知识远不如小说、戏剧那么吸引人,这些知识是比较枯燥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到利用革命烈士遗书“传道授业解惑”,可以一举两得。说干就干,我找出1979年年底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革命烈士书信》看了起来。著名革命将领肖华将军的序言动人心弦,他写道:“这不是普通的书信,而是革命烈士生命和鲜血的结晶。它凝结着烈士全部的爱与憎;它聚集着烈士的壮志和豪情;它象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把旧社会席卷而去;它象燃烧的火焰,划破阴霾,把新中国照得通红。”“这些书信表现了革命者气壮山河的高尚气质,他们的献身重于泰山,他们的遗言一言九鼎,显示着革命烈士的伟大胸怀、耿耿丹心和铮铮铁骨。”“这血泪拌和着刀声、雷声而成的书信是烈士的理想、情操、憎爱的结晶,是革命者的诺言付诸实践的见证,是雪山青松上的一片片碧叶,是人生大海里没有价值可以兑换的珍珠,是革命后代万古不朽的珍贵教材。烈士的遗书,一个字一滴沸腾的热血,一句话一个鲜明的足迹,每一篇短短的遗书都是一面火红的战旗,在激励着我们革命的后代,踏着先烈的血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肖华将军二十余年前撰写的序言难道不是一首生动的诗篇,不是一篇生动的教材吗?我首先把这篇力透纸背的序言刻写下来。然后我坐在书桌旁,用眼用心又一次阅读《革命烈士书信》。江竹筠烈士,1920年生人,1949年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赵世炎烈士1901年生人,1917年结识李大钊,开始革命生涯,1927年不幸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我党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烈士牺牲时年仅39岁;著名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时年仅39岁;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时年仅35岁;王孝和带领工人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斗争,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敌人杀害,时年24岁……他们的遗书是最好的教材,最后我选了陈觉夫妇二人的书信做应用文的典范。课堂上,我请擅长朗诵的孙茜薇、李莉、阎杰分别朗诵了肖华将军的序言和陈觉夫妇二人的书信。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我结合自印教材讲了应用文--书信的基础知识。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枯燥的生硬的书信知识变成了生动引人的课,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德育进课堂,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说讲德育,便是赤裸裸的政治说教;说讲科学文化知识,则置德育于脑后或抛之于九霄云外。我借革命烈士书信传授应用文-书信的知识,我借传授应用文-书信的知识之机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思想教育,文与道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学科德育是个重要的课题。
第三篇:巧借优秀资源(精选)
巧借优秀资源,打造高效的课堂
教师除了有效备课外,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研究课堂教学效率上。应该打破传统的旧模式,巧借优秀资源打造师生高效互动的高效课堂。
(1)巧借经典作品,师生同享“课前鲜奶”。
针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的现状,笔者巧借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优质资源,利用将笔记本电脑的信息输送到电视机的“土办法”和学生一同分享丰富多彩的“课前鲜奶”。
纯真的农村学生目睹色彩绚丽的画面,耳闻名家吟诵美文的声音,陶醉在色彩、乐音所营造的书香课堂里,心里浸染着墨韵书香,这缕缕书香如杨柳风、杏花雨在心田上萦绕,朵朵心花悄然绽放,也能演化出无数感悟的诗行。
(2)巧借媒体资源,师生同品“课中盛宴”。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除教材资源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和影视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把课堂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巧借课件资源,直接在屏幕上展现阅读材料,就可以省时,保证训练的大容量,高效率。
(3)巧借精品报刊,师生共尝“课后佳肴”课后是延伸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泛读报刊杂志,上好课外之“课”。最是书香能致远。精品报刊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与最爱。
第四篇:巧借材料勤练笔
同学们,平时老师让大家写作文,你感到最苦恼的是什么?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来看,大家作文的苦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今天,谭老师先为大家解决第一个方面的苦恼——让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谭老师太了解你们的苦恼了,老师一叫写作文,就不知道写什么,好不容易想出点什么来写,老师又说题材没新意。今天谭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有米”而且“有新米”的方法——巧借材料(板书)
课前给大家发了资料,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烛心》这篇短文,想一想:
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反映了什么?(“我”的小气和邻居的热心)你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到的? 文中有哪几个角色?(“我”、小弟弟、小弟弟的妈妈)
这篇短文我们基本了解了。下面,我们怎么样巧借这个材料来练笔呢?方法就是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件事:把小弟弟变成我,“我”是你们的新邻居阿姨,小弟弟的妈妈是你们的妈妈。那么,这件事就变成是(我们家搬新家了,一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妈妈让我去给邻居送蜡烛,邻居开始以为我去借蜡烛,知道我是送蜡烛后很惭愧)
我们换个角度来观察这件事要反映的是什么呢?(妈妈和我的热心以及邻居的小气)
好。下面请同学们写一写这件事,写的时候注意,你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反映妈妈和我的热心以及邻居的小气的,原文中能用上的语句尽量用上。另拟题目。
同学们,刚才我们展开想象,换一个角度来写送蜡烛这件事,那这件事属于哪方面的题材呢?
大家看,如果运用了这些材料来写作文,还会不知道写什么吗?那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呢?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老师强调我们作文要写真实的事,这件事不是真实,行吗?我们所说的真实,是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只要是符合我们生活实际的,让人觉得可信的,我们就可以视为真实。当然,我们最好是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新鲜的事,但是如果确实没有新鲜事可写的时候,“巧借材料”也是一个好办法。只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巧借材料“勤练笔”,这样,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第五篇:远程教育巧借三上
裕民县巧借“三上”搭建远教新课堂
近年来,裕民县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大胆探索远程教育“上电视、上互联网、上手机”的有效途径,初步构建了远程节目“多网并行、多网传输”的工作格局,形成了“网络课堂”、“家庭课堂”、“掌上课堂”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电视栏目助推。今年5月,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中心与县电视台合作,筹办开播了 《红色远教、幸福裕民》栏目,设臵党建动态、致富信息、红色影院等节目,使全县城镇近95%的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收看到远程教育节目。目前,栏目已播出16期,群众反响良好。
二是辅助网站助推。投入5万元,对《裕民党建网》进行了扩版提效,新开辟了《红色远教、幸福裕民》栏目窗口,将栏目每期内容及时上传至窗口平台;并增设农村商务平台、新农村致富信息、人物典型等涵盖农牧民实用技术类、党员教育类学习专栏,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随时可以收看到远教节目,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
三是手机平台助推。通过与县移动公司合作,在全县开通了《小白杨—红色手机报》,充分发挥手机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优势,定期免费发送服务党员干部学习生活和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截至目前,《小白杨—红色手机报》共发送农村实用技术类、党建类等信息2000余条。
远程办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