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速作文技巧-巧借现成材料
快速作文技巧
——巧借现成材料
【目标取向】
●知道在考场上快速完成一篇作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学会借助平时的写作材料快速完成写作。
●懂得快速作文的关键是平时注意积累素材、作文训练认真。
●明白抄袭和借用素材进行再加工的差别,养成合理运用现有资料的意识。【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有的同学说,我平时的作文写得蛮好的,可是一到真正的考试就不行了。关键是平时写作文没有时间限制,可以充分酝酿感情,选择素材,遣词造句等。而考试的时候,时间总是不够用,使我的水平没法充分发挥。问题描述二
有的同学到了考场上,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写好了。这种人属于思维敏捷型,传说中古代许多文人就是思维敏捷、出口成章。据说唐朝的王勃当时写《滕王阁序》就是一气呵成的,这样的人是天才,一般人可以学吗? 问题描述三
平时,我们听说有借钱、借书的,写作文有没有借时间的呢? 问题描述四
借助平时的作文素材,可以提高考试作文的速度。哪些素材可以借,怎样把这些素材“借”到作文中去? 问题描述五
有人说,把平时写的作文背熟,到时候一抄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提高作文速度。那么借助平时的材料与抄袭旧作有什么区别? 【方法指导】
影响考试作文质量的一大问题是时间不够用。不过,时间不够,可以借呀!问题是,到哪里去借呢? 大家有没有去过银行呀?把平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到了想用的时候再去取。时间能不能像银行里的钱一样,可以有存有取呢? 构思看上去是一个语言组织的过程,其实,更准确地说,构思是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物从陌生到熟悉、从表面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作者某一种思想观念渐渐形成的过程,或者说是他自己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要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看出进步,但是,作文考试不可能给你时间让你慢慢去“成长”,而只是给你一两节课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好需要花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办法只有一个,向过去“借时间”。当然,时间是不可以借的,但是,材料可以借,思考可以借,半成品的语言可以借。这些东西都是你利用平时时间完成的,一旦今天需要,把它借过来用在一篇文章中,这不等于是向过去借时间吗? 比如写跟“母亲”有关的题目,那么,从小学开始,类似于《母爱》、《我的一家》、《我的爸爸妈妈》、《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最崇拜的人》等,凡是写母亲的习作,都可以拿过来,经过改造以后嫁接到作文里。反过来,一则好的材料,又可以借到许多题目上去。比方说一个关于教师的材料,就可以借给《难忘的人》、《忘不了他》、《我的某某老师》、《我最想见到的人》等题目。甚至《温暖》、《礼物》、《一件小事》这样抽象的题目,都可以变通使用。
从小的方面来说,写作文还可以借以前见过、用过的开头结尾,借成功的过渡句子,借以前用过的漂亮、出彩的句子。从整个一篇文章来看,这些开头结尾虽然小,却是经过许多篇作文反复写作锤炼出来的警句。把它搬到文章里,不仅节省时间,往往还能起到关键作用。如果一篇文章借用的片断多了,就像盖房子有了许多预制件。用大块大块的预制件,比起一砖一瓦地砌来,当然速度会快些,质量也会好些。
以上说的是作文的硬件。其实,作文的软件也可以借。所谓软件,指的是思想立意。作文的题目虽然万万千千,但是,如果在思想立意方面归纳一下,无非是那么几类。如公德美德类,健康成长类,开放创新类,保护环境类。因此,中学生写的文章,其题目、材料十有八九不出这样的立意范围。比如:闹钟——时间意识;小路——成长足迹;小石子、小草——奉献精神;我的小天地、童年——成长主题;老师——爱、奉献精神,动物——人与自然,等等,一套就准。如果你对这些观念早有思考,并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观念,写作文的时候马上就可以根据题目找到相应的一套说法,从而省下不少时间。从来源上看,供你借的地方是很多的。可以从日记中来,从随笔中来,从以往的习作中来,从听到的故事来,从学过的范文教材中来,从读过的书籍、报刊、杂志、电视中来等等。只要合适,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借有许多好处,但是,千万要注意几点:一是借来的东西,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文章的语言风格改造一下,最终消化成你自己的东西,其次,借来的东西,只能作为零件使用,有机地改造成为你的作文的组成部分,如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就会引起逻辑混乱,效果适得其反。而囫囵吞枣或抄袭别人,不仅容易跑题偏题,还要冒道德风险,不仅不应该,也是划不来的。【实践训练】 评一评
下面这篇作文的材料多是生活中的小事,你认为可以怎样重新组合一下?或者结合你的阅读、生活积累再为文章选一两则材料,说说自己补充这些材料的理由。老 班 儿
老班儿,就是我们的班主任,一个比我们大四五岁的女孩:梳着马尾辨,常和我们一起蹦蹦跳跳。
上中学没多久,我们便发现我们这个20岁的老班儿清纯得有些幼稚,她总认为世界到处充满阳光,做事似乎不如我们成熟。
初次拔河比赛,我们向高年级同学取得经验——可以买通监视老师加一个人。还没等我们把计划说完,老班儿便虎着脸坚决反对。结果我们在最后一轮输了。同学都很生气,老班儿却笑脸可人,扔给我们一句“我们有实力”,就忙别的去了。
老班儿还很骄傲。一开始教我们语文,说自己有信心使我们班的语文成绩超过所谓的快班。可没想到,我们班比慢班还要落后。她承认太高估了自己。当然,她仍不放松对我们的要求,因为她“爱生如弟妹”。
老班儿还有些脆弱。全校会操比赛,我们班败得很惨,老班儿竟趴在桌上哭了,就像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因为老班儿在比赛前告诉我们:在比赛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纪律,不然就不喜欢我们了。于是,我们安静地坐了一个下午。比赛结束后,老班儿很高兴,说这一次没有一个班比我们更安静、更守纪律。可最终,我们却与“精神文明奖”无缘。一听结果,我们的老班儿像孩子似的赌气转身走了,接着便是躲进办公室恣情哭泣。唉,老班儿,不要这样嘛!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难免会有一些世俗的举止,但只要我们不嘲弄理想,不亵渎感情,不背叛友谊,不玷污亲情,我们问心无愧!那些奖不奖的,不要也罢嘛!别哭了,好吗,亲爱的老班儿? 修改意见: 可以补充的材料: 练一练
1.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的标准不同,对事物的评价就不一样。自然风光是美的,高楼大厦是美的,流行服装自然是美的,同样,少年的天真是美的,飘落的树叶是美的,奶奶的白发也是美的,在你经历中,有没有在一瞬间感动了你,改变你对美的看法呢? 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点拨:一是对美的外在特征层面的描写,即写美的事物。最常见的美有这么几类:景物美,社会行为美,人的心灵美等。前者可以写一次旅游当中看到的一片美景,或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变化,或一个心地善良,心灵纯洁的人物。常可以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比如以前这个地方怎么不好,现在变得多么可爱;刚开始遇见一个人物多么可恶,最后证明他表面不美,行动却很美。不过,这样的构思既要新颖,又不能过头。二是对美的观念层面的议论,即通过不同美的阐述,写出对美的独特看法,美的观念。比如对流行歌曲、宠物热、哈日族、追星族等的看法,可以批评商榷,也可以为另类美正名。这一类文章难写,但易得高分,可谓风险与收益同在。
2.留在我心灵深处的
提示:空格内可填上“伤痛”、“记忆”、“悔恨”、“一幕”、“剪影”、“风景”等。
3.原来是这样
提示:可以按照“误会,悬念,解密,升华”的模式选择和处理材料,省一个步骤,减一分精彩。读一读 亡命初三
清晨,窗外没有阳光。冲出家门,天上没有太阳。
“今天早读读什么?语文还是英语?”路上,我问同学。“不知道。反正读什么都一样。” 第一节是数学课。
“昨天的试卷做完了吗?”这是老师每课必问的问题。“做完了!”声音好响。
“那好,我来检查一下。”老师不愧是老谋深算啊。做完的暗自庆幸,剩下的,自动到后面站成了一溜儿——识时务者为俊杰嘛!一看,嗬——都是刚刚喊得最响的!看来我们又得接受教师的“列数宇”教育法了。“看看你们班!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有41天就中考了,你们怎么还不紧不慢的啊?一班只有一个没做完的,五班也就两个,你们„„还有上次考试„„”
课间有一半人还在座位上,因为又发了两张试卷。
物理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了进来——我们倒宁愿他板着脸——笑里藏刀是他的杀手铜。果然在他龙飞凤舞地写了一黑板习题之后,转身送给我们一个可怕的笑容,“我这儿有几张试卷,有时间就做做,没时间就拖一拖吧。但我可能随时会讲评。”天!这比限期完成还可怕!如果真有人不做„„
“好恐怖啊!”后座的女孩小声说。“三十六计‘做’为上策。”同桌苦笑道。
第三节语文课,听课率“高”达20%——大家都在忙刚刚发的试卷。“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下课的时候,课代表抱来了5份试卷。
然后是英语课、化学课,教室里只有刷刷的写字声了„„
午休铃响了。所有学生冲向饭堂——不是走,也不是跑,是冲。这个时候没人会谦让,大家都用尽全力向前跑——谁跑得慢了,不但吃不到好菜,而且排队要浪费好多时间,对于初三的人来讲,时间就是金钱啊!以至于体育老师见状,慨叹道:“要是测50米你们也能跑这么快就好了!”
回到教室,黑板上的方程式已经给人改过: 课本+试卷+习题 知识存储器(俗名学生)我摇头苦笑。
挨到了自习课,我整理一下今天的试卷:语文5张,数学2张,英语2张,物理4张,化学5张,共计18张。还好,今天没有政治课。
后座的女孩拉住我说:“你知道我昨天夜里梦到什么了吗?我梦到我们终于熬到了中考,我打开试卷正想看„„然后呢?”旁边一个最怕考试的家伙急切地问道。“我被隔壁小孩予的哭声惊醒了。”“妈的,我宰了那小子!”
同桌一本正经地按着计算器:“我6天用一支笔芯,一年52个星期,除去放假剩50个星期,一支笔芯3块5,3.5乘以50„„一个学年就是175块!简直是浪费!”
靠窗的男孩子望着羽毛球场上的初二学生恨恨地说:“看你们能高兴到什么时候!等明年„„”“等明年看到他们累死累活的样子,我会很高兴的。”有人接话。
放学后还得搞体育专项训练,因为还有10天就是体育中招考试了。人在初三,身不由已。22点45分,我上床睡觉。从上床到入睡不过3分钟——初三的字典里可没有“失眠”这两个字。
我的梦里没有中考题,只梦见我们在茫茫大海上奋力挣扎,永远也卸不掉的背包里塞满了习题试卷,指示标永远清晰地指着一个方向,可是任凭我们累得手脚麻木,却始终见不到岸„„ 【点评】
●文章生动、细腻,把初三的生活写活了。
●文章的涉及范围很广,从数学课写到化学课,从第一节写到自习课,从现实写到梦境,材料丰富,篇幅也超长。在一个小时里,要完成这样的构思是不可思议的。仅仅举一个例子:算术题“我6天用一支笔芯,一年52个星期,除去放假剩50个星期,一支笔芯3块5,3.5乘以50„„一个学年就是175块!”考试的时候哪有时间算,这不是拿分数开玩笑吗?如果不是平时算过,至少平时多次想过这个问题,我以为。记一记
关于天才与勤奋: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一一一鲁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一——华罗庚 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一童第周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高尔基
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一列宾
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
——柴可夫斯基
如果我一天不练习钢琴,我就不知道自己弹的是什么了;如果我两天不练习,我就演奏得像个初学的人一样;如果我三天不练习,那就得向我的学生学习了。
——鲁宾斯坦
我的格言始终是: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我有时候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要使它醒了以后更兴奋。
—一贝多芬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才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结起来。
一一海涅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一一—门捷列夫
要成功一件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
一一—列文虎克
懒惰就像生锈一样,它长起来要比勤劳把锈磨去还快。
一一富兰克林
第二篇:巧借遗书招
我是个语文老师,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位班主任,我充分利用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心发挥语文教材中“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即文与道相统一的特点,“润物细无声”地育德激情,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塑造其美好心灵。初二的第二学期需要讲应用文--书信的体例等内容。书信,学生几乎人人会写,但是大部分同学又写不好,然而他们又不以为然。从语文的角度看,书信也有许多知识,当然这些知识远不如小说、戏剧那么吸引人,这些知识是比较枯燥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到利用革命烈士遗书“传道授业解惑”,可以一举两得。说干就干,我找出1979年年底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革命烈士书信》看了起来。著名革命将领肖华将军的序言动人心弦,他写道:“这不是普通的书信,而是革命烈士生命和鲜血的结晶。它凝结着烈士全部的爱与憎;它聚集着烈士的壮志和豪情;它象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把旧社会席卷而去;它象燃烧的火焰,划破阴霾,把新中国照得通红。”“这些书信表现了革命者气壮山河的高尚气质,他们的献身重于泰山,他们的遗言一言九鼎,显示着革命烈士的伟大胸怀、耿耿丹心和铮铮铁骨。”“这血泪拌和着刀声、雷声而成的书信是烈士的理想、情操、憎爱的结晶,是革命者的诺言付诸实践的见证,是雪山青松上的一片片碧叶,是人生大海里没有价值可以兑换的珍珠,是革命后代万古不朽的珍贵教材。烈士的遗书,一个字一滴沸腾的热血,一句话一个鲜明的足迹,每一篇短短的遗书都是一面火红的战旗,在激励着我们革命的后代,踏着先烈的血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肖华将军二十余年前撰写的序言难道不是一首生动的诗篇,不是一篇生动的教材吗?我首先把这篇力透纸背的序言刻写下来。然后我坐在书桌旁,用眼用心又一次阅读《革命烈士书信》。江竹筠烈士,1920年生人,1949年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赵世炎烈士1901年生人,1917年结识李大钊,开始革命生涯,1927年不幸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我党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烈士牺牲时年仅39岁;著名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时年仅39岁;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时年仅35岁;王孝和带领工人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斗争,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敌人杀害,时年24岁……他们的遗书是最好的教材,最后我选了陈觉夫妇二人的书信做应用文的典范。课堂上,我请擅长朗诵的孙茜薇、李莉、阎杰分别朗诵了肖华将军的序言和陈觉夫妇二人的书信。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我结合自印教材讲了应用文--书信的基础知识。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枯燥的生硬的书信知识变成了生动引人的课,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德育进课堂,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说讲德育,便是赤裸裸的政治说教;说讲科学文化知识,则置德育于脑后或抛之于九霄云外。我借革命烈士书信传授应用文-书信的知识,我借传授应用文-书信的知识之机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思想教育,文与道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学科德育是个重要的课题。
第三篇:巧借优秀资源(精选)
巧借优秀资源,打造高效的课堂
教师除了有效备课外,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研究课堂教学效率上。应该打破传统的旧模式,巧借优秀资源打造师生高效互动的高效课堂。
(1)巧借经典作品,师生同享“课前鲜奶”。
针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的现状,笔者巧借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优质资源,利用将笔记本电脑的信息输送到电视机的“土办法”和学生一同分享丰富多彩的“课前鲜奶”。
纯真的农村学生目睹色彩绚丽的画面,耳闻名家吟诵美文的声音,陶醉在色彩、乐音所营造的书香课堂里,心里浸染着墨韵书香,这缕缕书香如杨柳风、杏花雨在心田上萦绕,朵朵心花悄然绽放,也能演化出无数感悟的诗行。
(2)巧借媒体资源,师生同品“课中盛宴”。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除教材资源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和影视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把课堂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巧借课件资源,直接在屏幕上展现阅读材料,就可以省时,保证训练的大容量,高效率。
(3)巧借精品报刊,师生共尝“课后佳肴”课后是延伸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泛读报刊杂志,上好课外之“课”。最是书香能致远。精品报刊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与最爱。
第四篇:巧借材料勤练笔
同学们,平时老师让大家写作文,你感到最苦恼的是什么?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来看,大家作文的苦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今天,谭老师先为大家解决第一个方面的苦恼——让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谭老师太了解你们的苦恼了,老师一叫写作文,就不知道写什么,好不容易想出点什么来写,老师又说题材没新意。今天谭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有米”而且“有新米”的方法——巧借材料(板书)
课前给大家发了资料,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烛心》这篇短文,想一想:
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反映了什么?(“我”的小气和邻居的热心)你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到的? 文中有哪几个角色?(“我”、小弟弟、小弟弟的妈妈)
这篇短文我们基本了解了。下面,我们怎么样巧借这个材料来练笔呢?方法就是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件事:把小弟弟变成我,“我”是你们的新邻居阿姨,小弟弟的妈妈是你们的妈妈。那么,这件事就变成是(我们家搬新家了,一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妈妈让我去给邻居送蜡烛,邻居开始以为我去借蜡烛,知道我是送蜡烛后很惭愧)
我们换个角度来观察这件事要反映的是什么呢?(妈妈和我的热心以及邻居的小气)
好。下面请同学们写一写这件事,写的时候注意,你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反映妈妈和我的热心以及邻居的小气的,原文中能用上的语句尽量用上。另拟题目。
同学们,刚才我们展开想象,换一个角度来写送蜡烛这件事,那这件事属于哪方面的题材呢?
大家看,如果运用了这些材料来写作文,还会不知道写什么吗?那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呢?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老师强调我们作文要写真实的事,这件事不是真实,行吗?我们所说的真实,是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只要是符合我们生活实际的,让人觉得可信的,我们就可以视为真实。当然,我们最好是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新鲜的事,但是如果确实没有新鲜事可写的时候,“巧借材料”也是一个好办法。只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巧借材料“勤练笔”,这样,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第五篇:远程教育巧借三上
裕民县巧借“三上”搭建远教新课堂
近年来,裕民县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大胆探索远程教育“上电视、上互联网、上手机”的有效途径,初步构建了远程节目“多网并行、多网传输”的工作格局,形成了“网络课堂”、“家庭课堂”、“掌上课堂”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电视栏目助推。今年5月,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中心与县电视台合作,筹办开播了 《红色远教、幸福裕民》栏目,设臵党建动态、致富信息、红色影院等节目,使全县城镇近95%的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收看到远程教育节目。目前,栏目已播出16期,群众反响良好。
二是辅助网站助推。投入5万元,对《裕民党建网》进行了扩版提效,新开辟了《红色远教、幸福裕民》栏目窗口,将栏目每期内容及时上传至窗口平台;并增设农村商务平台、新农村致富信息、人物典型等涵盖农牧民实用技术类、党员教育类学习专栏,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随时可以收看到远教节目,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
三是手机平台助推。通过与县移动公司合作,在全县开通了《小白杨—红色手机报》,充分发挥手机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优势,定期免费发送服务党员干部学习生活和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截至目前,《小白杨—红色手机报》共发送农村实用技术类、党建类等信息2000余条。
远程办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