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战非公经济创新
解放思想 加强服务 积极引导
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统战工作创新”申报材料
******委统战部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吸纳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区委非常重视非公经济发展,提出了“**********” 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非公经济发展。我部根据区委的中心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有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和法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统战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大力推进非公经济工作。截止目前,我区共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06家,全区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了44.9亿元,占到全区增加值的32%,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繁荣城乡市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重视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识
我区是全市的工业区,区内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为弥补这一经济发展的短板,就必须重视非公、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真正理解非公企业、支持非公企业家,特别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解决非公经济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各种障碍,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以狠抓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
[2010]16号文件)为重点,深入领会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帮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上来。同时采取召开非公经济人士联系会、专题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和学习文件精神,不断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代表人士发展壮大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在与非公经济人士的交流和沟通中,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不断发展壮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搭建平台,创新方法,加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力度
一是坚持落实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联系制度。为了进一步
加强与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联系,了解和掌握非公经济在发展终于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制定了《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制度》,确定了10户非公企业,40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重点联系对象,经常性走访企业,不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全区经济发展重点工作和党对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通过了解和沟通,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持。为切实解决因融资难而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提高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经我们多方联系和调研,决定采取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2009至2011年连续3年举办了银企座谈会,增进了非公企业和金融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共识,通过这个平台,***银行和****支行先后为9家非公企业贷款2.18亿元,切实解决了非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为非公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三是积极支持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为我区经济社会建设建言献策。非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非公企业也有参与地方建设和参政议政的需求,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非公企业主的政治培养,通过发现培养了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地方经济建设的非公企业家。在今年人大、政协换届中,我们推荐了非公企业家政协委员29
名,占到政协委员总数的20%;推荐区人大代表17名,占到全区代表总数的9.4%,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开通了言路。在我部和区政协共同举办了第三产业发展论坛上,非公企业家们结合自身企业和我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畅所欲言,部分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关于我区进一步发展物流产业园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得到了采纳。
四是认真开展“两个健康”工作,切实推进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努力践行“两个健康”工作,首先我们多次召开培训班和座谈会,着重围绕非公经济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破除部分非公经济人士“小富即安”的思想,积极引导非公企业二次创业,加快我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原*****是一家经营陶瓷卫浴的非公企业,在企业发展中因场地、经营品种等问题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后经市场调查和分析,组建了****房地产公司二次创业,目前开发的***住宅小区销售火爆,使得企业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其次来我区发展的外地非公企业主越来越多,随着企业的逐步稳定和壮大,非公企业主子女落户、就学难等问题也同时暴露了出来。我部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先后为
***************解决子女入学、*******落户等问题,解决了非公企业主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在***安心发展。
三、积极引导,认真动员,大力开展好“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等活动
近年来,我们在非公经济人士中组织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投身于“光彩事业”,在自己致富的时候,回报社会,为社会多做贡献。*****集团董事长张利军投资400万元为**公园捐建的大门,不但美化了环境,还传为一时美谈;为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投资400万元投资改造建设的***乡文化站窗明几净,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所;投资150万元为***乡各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方便了村民夜间的出行;为****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生活费及1吨取暖用煤。******的这些善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得到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交口称赞,在****的带动和影响下,*******************************************饮公司等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纷纷投身到“一企帮一村,共建新农村”、“帮助困难群众献爱心月”及“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等活动中来。近年来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非公有制企业响应号召,纷纷解囊捐款捐物,帮助困难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两节;“5.12地震”发生后,据不完全统计,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款捐物50多万元,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后,***区非公企业
先后为舟曲灾区捐款捐物达47万余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重建。
近年来,我区非公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统战部和区委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战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切实抓好各领域的统战工作,努力把我区统战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篇:创新四个机制,加快非公经济
创新“四个机制”,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中共眉县县委书记 王 琳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把非公经济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创新机制,放宽政策,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极具活力的增长点。主要呈现六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全县非公企业总产值由38.12亿元增加到70.58亿元,五年年均增速达12.96%。今年1-5月份,全县非公企业实现总产值34.47 亿元,上缴税金256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7.78%和 27.44 %。非公经济成为全县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成份。二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全县非公企业建成各种新、扩、技改项目364个,总投资12.63亿元。目前,全县非公企业已达 9863户,拥有固定资产21.52亿元,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有4户,上千万元的有12户,500—1000万元的有15户,100—500万元的有234户。三是社会贡献日益增多。2006年底,全县非公企业上 缴税金5353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55%左右;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9户。全县非公企业从业人员65372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3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37%。四是产业集群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全县非公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和九大优势产品。四大产业集群是:以宝深、关中压缩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业集群;以太酒、老牛、恒兴为主的食品加工业集群;以社会、东兴为主的建材业集群;以全兴、华瑞为主的纺织业集群。九大优势产品是:白酒、砖机、水泥、果汁、棉布、淀粉、面粉、压缩机、锌锭。五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县共有4户非公企业获得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专利申请累计授权159件,取得国家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2件;25个产品获省市优质品牌产品称号,其中太白酒为中国驰名商标,老牛面粉、社会水泥、宝深砖机、皇城砖机为国家免检产品。六是企业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全县共有省、部级先进企业3户,市级先进企业5户,省、部级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9户,省级基础管理优良企业15户,市级“三好”企业10户,有14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在发展非公经济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创 新”:
一、创新保障机制,形成发展非公经济的强大合力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抓工作的力度。我们始终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创新非公经济保障机制。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2003年就成立了眉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眉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切实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特别是2006年,新一届县委班子成立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县情实际,确定了“工业强县”战略,成立了“工业强县”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并以“工业强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促进非公经济率先发展壮大。二是实行领导联点。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县级领导包抓10户骨干企业的实施意见》,确定由10名县级领导包抓太酒、社会水泥、宝深等10户重点骨干企业,包抓领导每月深入包抓企业不少于1次,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联席会等形式,全力为企业搞好资金、用地、信息等各项服务。同时,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确定一批非公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列为相关部门和乡镇的重点目标任务,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并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县级五大班子领导包抓制度,一包到底,责任到人,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三是注重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家经验交流会,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种经贸洽谈会、西部交易会和“两节一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非公企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宣传非公企业家艰苦创业、回报社会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倡导尊重非公企业、尊重非公企业家的社会风气。四是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采取因企制宜、抓点带面、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法,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进一步壮大非公企业党的力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26个,从业党员261人,向53户非公企业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有力地推动了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二、创新工作机制,为非公企业搭好平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在强调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注重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在政策、企业改制、园区建设等方面全力搞好服务,扶持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认真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眉县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让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放宽非公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在土地征用、税收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在注册、审批立项等方面尽量简化手续,支持鼓励非公企业放手发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鼓励支持企业投资、扩张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非公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支持优势非公企业发展的乡镇和新扩技改项目,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制定出台了《眉县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协办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形成了“谁创业、谁光荣,谁创业、谁有功”的社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发展非公企业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全县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协办的非公企业已达到126户,仅2006年,全县新增非公企业67户。三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由家族式、手工作坊式 企业改造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目前已在太酒和宝深公司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鼓励支持有实力的非公企业以收购、兼并、入股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重组。目前,全县21户县属企业已改制18户,乡镇集体企业全部实现了民营化改造,非公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四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县城工业园区、常兴工业园区和煤化工工业园区,为非公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平台。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投资5015万元,加快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园区基本达到了“五通一平”,极大的改善了园区硬环境。目前,三个工业园区共入住非公企业927 户,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0户。
三、创新服务机制,为非公企业开启绿色通道 环境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环境可以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没有环境的改良与创优,就不会有非公经济的大发展。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发展环境建设,致力建设最佳创业环境、最优服务环境,为非公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一是提供便捷服务。不断完善政务大厅服务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从项目引进、洽谈、办照到建成投运,全程为非公企业跟踪服务。制定了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直查直办和责任追究制度,设立了客商投诉中心,24小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及时查处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为非公企业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二是提供资金服务。县委、县政府将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的贷款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每年年终按照贷款增加数额予以重奖。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累计拿出20多万元,用于奖励金融机构支持非公企业发展,调动了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坚持每年召开1-2次银企洽谈会,让非公企业与金融单位面对面商谈资金贷款事宜,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2006年,全县各金融机构共向非公企业提供贷款1.7亿元。强化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发展计划、乡企、科技等部门每年年初都协助非公企业研究上级产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包装项目,全方位、多渠道争取国家对非公企业扶持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提供保护服务。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全力为非公企业搞好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项目准检制度,由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非公企业,执法部门针对企业的检查活动都要事先经过包抓领导同意和县环境监督办 公室审批。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实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制度,所有罚没性收入,都要统一上缴财政,坚决管死“三乱”流行的“通道”和“出口”。坚持开展优化环境公开民主评议活动,从非公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了100名环境监督员,每年年终都对各职能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凡部门民主评议处于后位的,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或纪律处分;连续处于末位的,主要领导予以免职。四是提供人才服务。一方面,积极为非公企业引进人才。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吸收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优秀人才来眉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引进的急需人才从工作安排、工资待遇、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照顾;坚持每年举办2次非公企业人才招聘会,积极为非公企业招聘管理、营销、研发等方面的紧缺人才。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为非公企业高薪聘请引进人才41名。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抽调县级机关10名优秀后备干部包抓社会、老牛等10户重点非公企业,切实解决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非公企业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讲课等方式,多渠道提高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依托县职教中心教育培训阵地,积极为 非公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每年为非公企业培训人才600多名。充分调动非公企业培训人才的积极性,太酒、社会水泥、恒兴果汁等企业每年都选送30—80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外出定向培训。目前,全县非公企业拥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管理人才58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发技术人才达46人。五是提供科技服务。县委、县政府聘请西交大、西农大专家教授成立了眉县企业专家服务组,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对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义务诊断和咨询服务活动。鼓励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全县共有9户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8户非公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
四、创新激励机制,为非公企业增添进取动力 对非公经济带头人,全面落实“政治上给信任,政策上给优惠、服务上给方便、发展上给支持、经营上给指导”的“五给”方针,激发调动非公企业家干大事、创大业的积极性。制定了《关于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资金,对发展非公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积极安排非公经济知名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家的政治待遇。目前,全县共有 名非公企业家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2名非公企业家担任县级以上政协委员。今年县政府还专门聘请了太酒、社会水泥等10名非公企业家为县政府经济顾问,参与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活动。积极推荐优秀非公企业家参加评选各级先进个人活动,先后有34名厂长(经理)被省、市、县评为优秀企业家或全国、省、市劳动模范,非公企业家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不断提高,全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活力不断增强。
第三篇:县工商联创新工作当好非公经济“助推器”
县工商联创新工作当好非公经济“助推器”
近年来,县工商联努力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围绕发展非公经济,诚心诚意为非公企业服好务,特色亮点工作凸显,成为了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为促进我县非公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县工商联充分利用工商联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优势,组织干部定期深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开展调研,引导非公人士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积极发挥其作用,2011年,共撰写了各种建议、提案18件,较好的反映社情民意。建立了商会班子联系企业制度,制定了“小老板工程帮扶方案”,为更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通过帮扶促进了罗场酱油厂、兴隆塑胶制品公司等四十户企业实现了硬件、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加强与经贸、商贸、工商等部门协调,发挥商会会员传帮带作用,促进居民创业,增加就业岗位。2011年,通过会员帮带新增企业、个体经营户578户。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明确专人服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促成两家贷款公司为全县428户企业、个体户发展提供了贷款。
为推进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县工商联加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深入各乡镇商会及非公有制企业,以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为载体,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等方式,向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宣传中央、省、地、县当前经济发展战略,提高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增强创办公司、企业的自信心。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全县乡镇会员入网登记工作,加强了新会员入会指导,对各乡镇商会会员进行了清理,新吸呐了会员223名。并全面完成了县工商联(商会)和乡镇商会的换届工作,为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夯实了组织基础。
围绕推进社会经济目标任务的完成,县工商联积极参与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多次赴外地招商,成功协助完成了文昌公园地下商场的招租。通过协调资金,指导管理,引导理念,帮扶县内40户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扩大了生产,增强实力,拓宽了发展空间。与工会一起开展了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制度,在促进就业、关注民生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在努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县工商联积极履行社会职责,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积极开展“光彩扶贫、光彩济困”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帮扶困难学校,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帮扶贫困学生,组织相关单位和党组织积极帮扶困难村寨或困难家庭,动员单位干部职工帮扶贫困党员、农户,形成“一帮一”工作机制。在县工商联的牵线搭桥下,全县多家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捐款或赞助资金,推动了国际男篮NBL挑战赛等重大公益活动在印江的顺利举办;县净团茶叶公司为永义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住校生送去了100套新棉被,县巨创公司资助了李旭等7名品学兼优的贫困中学生学费1.5万元;县富民小额贷款公司、和谐房开公司捐资1.2万元,为板溪镇渠沟村沙湾组新建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峨岭镇商会组织了部分会员捐资4万元对木黄灾区群众进行了慰问。在工商联组织开展的“光彩捐赠、光彩捐助”活动中,全县19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和16家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向县慈善总会爱心捐款了99.06万元,为救助县内外受灾个人、家庭或群众提供了救助保障。
第四篇:非公经济汇报
大理非公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大理州人民政府(2012年4月24日)
我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通过全州三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4月中旬我州召开了全州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大会,决定打造一个千亿元、2个500亿元、5个100亿元工业园区,为非公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
一、非公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2011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外部环境变化和融资困难、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增加值完成2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5.7%,比全省高出4个百分点;上缴税金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39%;从业人员达到23万人,比上年增长10%,占全州企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截止2012年3月 底,全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9.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达到6349户;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比上年增长13%;上缴税金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项目建设。我州紧紧围绕“工业强州”战略推动非公企业项目建设,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州级财政每年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项目扶持资金,支持全州非公企业项目建设(我州工业项目以非公企业项目为主)。同时,增强危机意识和增量意识,我州每年都储备和推出一批新项目,真正使项目策划推介、项目快速实施、项目跟踪服务成为加快工业和非公有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支撑。
(二)优化政策环境。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云发【2009】9号)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服务创优、全民创业、企业创新、金融支持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的要求,制定出台了《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州工业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发【2010】10号)和《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大发【2011】24号)。
(三)拓宽融资渠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州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通过不定期举行银企合 作座谈会,推动银企银政合作。同时制定优惠条件鼓励股份制银行落户大理或建立分支机构,整合民间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州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关键技术、工艺问题,加大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非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全州有9户通过省级技术中心认定企业中,有8户企业是非公企业,占89%;有1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50件商标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17个产品荣获“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祥云飞龙公司“难处理氧化锌矿”、“氧化锌矿浸出渣提锌技术”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和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五)强化服务意识。为帮助非公企业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十一五”期间,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由州工信委和州国税局牵头梳理编印成《大理州涉企优惠政策汇编》、《国税优惠政策摘编及涵养税源的探讨》,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种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在项目发展以及规避风险和损失方面作出更有利的决策,让非公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六)培植龙头企业成长。我州对重点非公企业,实行一厂一策,在资源配置、融资担保、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 倾斜,着力培植其成长。我州有55户非公、中小企业列入省级成长性中小企业名单,在全州61户产值超过1亿元工业企业中,有42户是非公企业,占69%,祥云飞龙、力帆骏马两户非公企业成长为大型非公企业,进入全省“百户优强工业企业”20强行列。
(七)推进节能减排。非公企业是我州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对象,我州采取了一系列节能降耗有效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州累计淘汰水泥熟料产能91万吨,淘汰钢铁产能15万吨,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责任目标和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非公、中小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洱海流域工业企业点源污染得到控制,基本消除了企业污染直排,为保护洱海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州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发展工作无论是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还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一是氛围不浓。近年来,我州在思想舆论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正面的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个别地方和部门对发展非公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还不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思路还不够清晰,发展机制还不够灵活,服 务措施还有待改进,真正“亲商、富商、安商、扶商”的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思想观念的差距仍然是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近几年我州非公经济可以说一年一个新台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非公企业从事的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总量不够、质量不高仍然是我州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三是融资渠道不宽。虽然我州为非公、中小企业融资难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融资难问题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仍然是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四是发展政策还不优。与省内外发展快的地区相比,我州政策环境差距很大,还没有强而有力的招商引资和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受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放水养鱼”仍然不够。个别地方对中小、非公企业还是索取多于给予,限制多于支持。五是发展要素制约严重。项目用地、准入门槛、环境保护、林地审批以及资源配置等生产要素制约严重,供需矛盾突出。六是服务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质量还不高。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继续努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九次、州七次党代会和省、州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扩大总量,转型升级提高质量,项目拉动增强后劲,着力壮大非公经济骨干产业。突出“三个注重”,即更加注重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全州经济跨越发展总体思路,围绕2012年全州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28亿元,同比增长26%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同比增长8%以上的发展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全州非公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抓政策落实。今年我州相继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工业园区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气魄、更有力的措施和更快的速度加快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彻底根除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
二是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起州财政每年安排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我州非公企业占中小微企业到99%以上)新建、技改扩建、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等项目的贴息和补助。通过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各类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投入。三是抓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项目工作,把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决心、思路、目标、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非公企业项目上。对重大非公企业项目实行“部门联动、提前介入、各尽其责、平行推进、联审联批、限时办结、依法规范”的行政审批和服务制度,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我州非公企业项目建设,确保每年都有一批非公企业项目建成投产。
四是抓招商引资。抢抓“央企入滇”、“ 民企入滇”和东中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理念、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引进资金,加速全州非公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积极支持“以商招商”、“以外资招外资”,积极支持本地大企业、优势企业引进合作伙伴做大做强,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到我州投资兴业。
五是抓融资支持。改善投融资环境,推进银政、银企合作,开展重点项目融资指导,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融资服务。发展壮大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发挥我州被命名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的优势,继续做好引进金融机构的工作,支持金融企业拓展业务,积极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非公经济融资提供优质服务。通过财政注资、吸纳民营社会资本投入、整合县市担保机构等方式,做强做大州中 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和州融资担保公司。鼓励民营资本投资融资担保机构,对民营资本在大理州境内投资成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其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州政府给予200万元的奖励。
六是抓企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的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坚定不移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和支持非公企业创新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贡献。
七是抓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加强非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非公、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实施名牌战略,支持非公、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进一步加大对我州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自主创新产品的开发、保护和宣传,提升大理品牌的知名度。
八是抓服务质量。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今年我州制定了《大理州工业项目联审联批例会制度》,编印了《工业项目审批事项办理指南》,启动了大理州政务服务中心,为广大非公经济组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树牢树立“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的理念,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切实提高服务企业发展的水平,营造合力推动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九是抓人才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核心,重点抓好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以高层次人才、紧缺性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性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依托滇西技师学院,培养、培训一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技工队伍,为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十是抓监测分析。继续做好非公经济运行监测,完善非公经济统计制度,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州非公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对非公经济的统计、监测和分析,不断提高非公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水平,准确把握非公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策制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篇:非公经济讲话
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大会上的讲话
包 钢
(2013年10月22日)
同志们:
为了深入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按照凤岐书记的要求,前不久召开了全市工业经济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一批在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受到了表彰。今天我们又召开全市非公经济大会,还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可见市委政府对非公经济的重视程度。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特别突出非公经济的重要地位
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当前,乌海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着城市的未来。
首先,发展非公经济是中央和自治区的战略要求。党的十八大重申了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为非公经济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三个着力”之一,提出到201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要居西部前列,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的目标,并成立了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70条政策措施。可以说,国家和
促进社会和谐、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说,未来乌海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需要我们支持和培育大量的民营企业。
同志们,乌海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国有企业的成功转制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没有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今天乌海的成就和强劲的活力。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发展需要相比,非公经济还有不小差距。一是总体规模小。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虽然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地区70%至8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乌海的非公经济规模总体较小,2.4万户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户,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3户,上亿元的仅有86户。二是产业层次低。非公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其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涉煤企业达到53%,而且绝大多数是以原煤生产和初级洗选加工为主,产业链条段、附加值低;服务业领域86%是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机械修理等传统服务业,大型、高端、新兴消费服务业不足;农业领域从事精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制约因素多。大多非公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融资贷款难度大、技术人才引进困难多等要素制约明显。此外,一些产业和行业准入门槛高,民间资本难以真正进入;一些国家和自治区的优惠政策,由于玻璃门、弹簧门的制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历史发展形成的客观原因,也有乌海特殊产业结构的因素影响,但是也有我们思想不够解放、优势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同时,要注重本土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中小企业和各种经济成分合力推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公经济是乌海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要促进民营企业的转型。一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为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我们认真落实自治区电价补贴等政策,出台了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等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但这不是长远之计。未来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要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说,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自身长期生存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迅速、调整适应能力强的优势,引导非公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关于工业领域转型升级的方向,我们在前几天的工业大会上,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工业经济重点围绕现代清洁能源、现代煤焦化工、现代氯碱化工、现代精细化工、现代装备制造和特色冶金建材“六大”产业发展下游产业,促进转型升级。其他领域总体围绕“由资源导向为主的传统产业体系向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的思路做大做强。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市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科技投入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有限。下一步,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内蒙古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和氯碱化工技术研究院建设,组织民
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当前的重点是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优化中小企业信息网,打造担保融资服务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管理咨询服务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各类商会的作用。强有力的商会协会,既可实现行业自律,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又可推动行业资源共享,实现产业组团发展。鼓励组建商会协会,规范商会协会运行,对机构健全、运转良好,在行业自律、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等方面业绩突出的商会协会,给予一定补贴奖励。
三、要切实加大非公经济的扶持力度
环境是竞争力,政策是推动力。实现非公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政策要先行,倾力打造爱商、尊商、亲商、富商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支持。从2014年开始,我们设立5000万元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对转型升级有引导作用的项目进行奖励补贴。设立园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用于三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土地收储及重大项目引进的前期等费用,各区按1:1进行配套。同时,每年对首次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奖励100万元,每年对工业重点项目投资额前2名的企业各奖励100万元,每年对2户转型升级先进企业各奖励30万元。二是落实财税政策。要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5000万元,不足部分由被支持项目所在区财政和基金的其他资金来源解决,用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要全面清理调整体现所有制
出台关于进一步简化房建类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意见,今后房地产开发环评、能评、水评等手续由政府按区域统一来做,不再要求企业报批。要逐步改革商事登记管理制度,免收各类企业注册登记费、年检费、营业执照工本费,逐步试行商事主体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三证合一”。切实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态度,真正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三是打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在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这既是对政府组成部门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增强非公经济市场主体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维护好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生产经营监管,坚决杜绝企业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第三,要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推动非公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一是多支持非公经济。各区、各部门要把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作为重大任务,明确落实责任,强化工作举措,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要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我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从降低准入门槛、减少税收、简化融资、财政补贴等方面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让每一项政策真正发挥作用,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实惠。二是多关注非公经济。各部门、各单位要多了解、多理解民营企业,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查实情、听真话,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困难的大环境下,要多为企业出谋划策,多为企业分担解忧,实实在在的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渡过难关,让企业真正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