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的处理

时间:2019-05-14 10:1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的处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的处理》。

第一篇: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的处理

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的处理

关于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处理问题

1994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建设的发展的目标,明确了建立公积金制度、推进租金改革和出售公有住房等三方面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主要是指出售公有住房而产生的纠纷。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公有住房进行房改,原承租代表人与产权人签定了出售公有住房协议并取得产权,或者原承租代表人死后,原房屋共同承租人中的一人与产权单位重新建立承租关系,并进行房改取得产权,其他共同承租人或原承租代表人的继承人起诉要求确认房改协议无效的,法院不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此类案件类似单位内部分房纠纷,法院不能用公权干预产权人依法处分其民事权利,即不能判令产权单位与哪一个共同承租人建立租赁关系并将房屋产权出售给他。(二)如果原告以原房屋为共有财产,起诉房改后新的产权人要求返还其应有份额,法院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比照前面分割共有财产的做法,给原告相应补偿(三)如果房改后的产权人起诉原共同承租人腾房,法院应该受理。共同承租人有使用权的,或对争议房屋有继承权,一般不应改变争议房屋的居住现状,应告知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求对原承租使用权,按前述方法进行分割或继承。在充分释明和调解后,如原告坚持要求被告腾房,应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根据“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被告基于共有享有的使用权不因房屋产权变化而丧失。

最好的继承诉讼纠纷律师靳双权提示各位阅读到此文的当事人,像房屋交易这类大额财产交易,在签订合同、约定履约期限及其他相关事宜时一定要谨慎,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购房政策,如果遇到不知道的一定要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以此来避免日后发生纠纷。当然,如果您遇到了纠纷,也不要着急,一定要第一时间保留好双方之间的往来信件、函件及短信等有关的证据,第一时间找到一位资深的专业房地产律师,以期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二篇:农村祠堂权属纠纷如何处理

农村祠堂权属纠纷如何处理

陈良泉 何荣香

[案情]

建于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的“严婆丘祖厅”位于江西省全南县城厢镇田心村老屋村民小组,系原告郭奇才等138位村民和被告郭玉余余等25位村民共同祖先青山公子孙所建。数百年以前,原告的祖先搬迁到别村居住数十年,而后又迁回严婆丘屋场旁居住,且另建有自己的祠堂,并使用至今。而“严婆丘祖厅”自原告的祖先迁走后一直由被告使用和管理至今。因“严婆丘祖厅”年久失修,被告即于2006年着手集资对该祠堂进行整修,与原告产生纠纷,诉至法院。原告诉称,“严婆丘祖厅”系双方共同祖先所建,被告整修祠堂没有征求本村村民的意见,且否认其对“严婆丘祖厅”享有共有权,请求法院确认其共有权,提供桃川全南郭氏五修族谱作为证据。被告辩称,几百年来,原告办理婚丧喜庆之事一直在其私厅进行,从未在“严婆丘祖厅”办理,且原告祖先(嘉谋公)画像从未在该祠堂挂过,其后代也从未在祖厅点香祭祖,原告已丧失了“严婆丘祖厅”的共有权。

[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判决驳回原告郭奇才等138人的诉讼请求。

理由是农村祠堂是农村居民信仰表达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只对农村私有住宅的所有权作了规定,而并没有对作为公共场所的农村祠堂的产权归属及登记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在法律没有界定农村祠堂产权归属的情况下,双方对讼争的作为公共场所的“严婆丘祖厅”均无权主张共有权。

第二种意见认为,原、被告对双方共同祖先留下来的“严婆丘祖厅”享有共有权。

理由是双方所争议的问题是祠堂的权属在建成后的管理使用过程中是否发生过移转变化。“严婆丘祖厅”作为双方共同的祖先所建的族产,且祖先在族谱中已写明是“众房所有”,而又没有确凿证据证实这事实曾经发生过改变的情况下,应认定“严婆丘祖厅”是原、被告双方共有的族产。

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裁定驳回原告郭奇才等138人的起诉。

理由是诉争之祠堂是否归双方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共有,理应依据“土改”时期的确权决定来处理,人民法院不宜将未经确权、产权尚存争议的祠堂确定给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共有。双方当事人仅提供族谱证明其共有,未能提供证据证明相关部门在“土改”时已经对该祠堂确权,故不属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

[剖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严婆丘祖厅”由双方共同祖先所建,已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其共有权是否发生转移,双方当事人均陈述不清,又未能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法院难以查清该祠堂的所有权。

根据1951年6月原内务部(51)地字第7号《关于寺庙房产处理的意见》规定,“(五)私人所立之寺庙(如佛堂)、祠堂在进行土改之农村中者,由农民协会决定处理。在非土改农村及一般城市中,仍归原主所有;如其失去私有性质或无人管理者,可以归公有或代管。”本案当事人诉争的“严婆丘祖厅”自原告的祖先迁走后一直由被告使用和管理至今,并未丧失私有性质或

无人管理,故不可以归公有或代管。江西省全南县城厢镇田心村老屋村民小组系当年农村土改范围之内,该祠堂位于此,其所有权归属应坚持以“土改”确权为准。

祠堂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现有法律规定尚属空白。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方面考虑,应根据国家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和政策处理。根据1957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祠堂产权问题的批复》之精神,“严婆丘祖厅”的权属纠纷,应依据“土改”时期的确权决定来处理,人民法院不宜将未经确权、产权尚存争议的祠堂确定给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共有。双方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证明相关部门在“土改”时已经对该祠堂确权,则不属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

综上,本案应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若日后当事人能取得“土改”时对该祠堂的确权证据,还能另行起诉,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三篇: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沪高法(1996)250 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各区、县人民法院: 自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公有住房出售以来,房屋纠纷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处理好公房出售后的纠纷,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听取了有关部门意见,提出了《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业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1996年第36次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现发给你们,请你们在审理这类案件中参照执行.执行中注意总结经验,有何意见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一九九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处理公有住房出售纠纷的若干意见 本市公有住房出售以来,相应纠纷陆续发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处理好公房出售后的纠纷,保障住房制度的改革,现根据《民法通则》、国务院、建设部及本市有关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意见.一、受理

1、出售人及有购房资格的人直诉要求确认购买公房协议无效的应予受理.2、购房人起拆要求同住人迁让,同住人起诉要求确认房屋居住权的,应予受理.3、为修缮楼房的公有设备或相邻房屋、设备利害关系人起诉要求相邻方予以配合的,应以相邻纠纷受理.4、违法改变房屋使用性质,妨碍相邻住户的正常生活或在单元房屋内安放危险物品,影响楼房住户安全的诉讼,以相邻纠纷受理.5、楼房中的单元房屋产权人、业主管理委员会为楼房的墙面、屋顶、共用部位、公共设施全部或部分被人占有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6、楼房房屋产权人以物业管理委员会违约或侵害产权人产权、使用权等利益的起诉,应予受理.二、产权与使用的确认

7、除天井和庭园外,单元房屋业主自用部位和自用设备的产权为房屋产权证登记人所有.自用部位是指单元房屋业主自用的客厅、房间、厨房、卫生间、阳台、天井和庭园(含围墙)以及室内墙粉饰等部位.自用设备是指单元房屋内业主自用的门窗、浴缸、抽水马桶等设备.8、除内天井外,楼房中的共用部位、共用设备,整幢房屋业主共有.住宅区内的公共设施为住宅区域的业主共同使用.共用部位是指整幢房屋业主共同使用的楼梯间、水泵间、电表间、电话分线间、电梯机房、走廊通道、门厅、传达室、内天井以及房屋承重结构、外墙、外墙面、走廊墙、墙面粉饰和屋顶等部位.共有设备是指整幢房屋业主业同使用的上下水管道、落水管、共同照明灯具、拉圾通道、天线、水箱、水泵、电梯、避雷装置和消防器具等设备.公共是指住宅区域内住房共同使用的道路、上下水管道、窨井、化粪池、垃圾废弃物储存设施、照明路灯、绿化地等设施.9、按九四方案购买的房屋,产权证登记为一人的,在诉讼时效内,购房时的购房人、工龄人、职级人、原公房的同住人及具有购房资格的出资人主张房屋产权的,可确认房屋产权共有.10、婚姻存续期间购得的房屋,房屋产权虽以配偶中一人名义登记的,除有书面约定外,该房屋产权为夫妻共同财产,房产取得时间以房买卖合同签订的时间确定.11、对该处公房无购房资格而与有购房资格人协议出资购房的人,主张房屋产权的,不予支持.12、在审理房产确权案件中发现系争房屋产权登记错误的,可建议房屋发证部门撤销错误登记.也可根据查证的事实重新确权.三、产权的分割

13、购得的房屋在法定限制上市的期限内,由于离婚、继承等原因要求分割该房的,房屋能分割尽可能予以分割.对房屋能予分室分割的,可确一各房的房屋产权;对无法分割实房的,除双方协议一方得实房,一方得房屋折价款外,一般暂不分割,确定房屋产权共有.在产权共有期间,对无亲属关系的当事人,可参照租赁私房的规定由住房方给付让房方一定的房屋使用费,待该房依法能上市交易时,按当时的市场价,由一方得房屋折价款.法院只能就房屋的产权、使用权作出判决,不应对当事人户口迁移作出判决.四、产权的转让和继承

14、未经有购买公房资格人的同意,冒用名义购得房屋,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在法定限制交易期间内买卖房屋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15、依法可以出卖的房屋,房屋的共有人、同住人、承租人在出售时,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16、房屋所有权人在法定限制转让的期间将房屋产权赠与他人的行为无效.房屋所有权人在法定限制转让期届满后将房屋明示赠与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的,该赠与行为有效.17、房屋所有权人在法一限制转让期限内立遗嘱将房屋产权遗赠他人的,该遗嘱又符合其他法定条件为有效.五、产权的使用与收益

18、房屋产权人要求无产权的原公房同住人迁让的,对有抚养、监护关系的同住人应保护其房屋居住使用权;对其他同住人可根据其在他处有无住房等情况,分别作出处理.19、因擅自改动或拆除房屋主体的承重结构,擅自在内天井、天井和庭园内搭建,擅自移动或损环共用设备,占用共用部位,侵占或损坏住宅区域内的公共设施等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应按相邻关系原则处理;违反物业管理合同约定的,按约定处理.20、因装修等造成相邻住户的房屋或设备等财产损失的,判令责任人予以修复或赔偿.21、未经批准,擅自改变自住房的使用性质,影响相邻住户生活或者安放影响房屋安全的物品的纠纷,应判令排除妨碍、恢复原状.22、为修缮房屋及其公、私设备,相邻住户应予配合而不配合的,可作排除妨碍处理,因此造成相邻住户财产损失的应予补偿.但因相邻住户自身原因造成损失的除外.23、单元房屋产权人或第三人楼房外墙或屋顶做合法商业性广告、进行经营性活动等,须经同楼房的产权人同意,并给付使用费.对公房出售前就出租外墙、屋顶的,在原合同期限内所得的收益,应由楼房的产权人按房屋产权证明的建筑面积的比例分得.

第四篇:当前处理林地权属纠纷的难点

当前处理林地权属纠纷的难点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涉及农村为主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断趋向复杂化,特别是农村山林权属、土地权属等纠纷迅速增多,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诱发农村不稳定因素的突出原因。自1982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后,把山林权属划分到户管理,农民拥有了山林的管理使用权,并进行登记造册,政府颁发了相应的使用证或承包合同书。但因我国刚开始进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在山林管理使用权方面出现证界不符、界址不明、界述不准、权属不清、重复填证等现象,成为当前发生山林纠纷的客观原因。当前处理林地权属纠纷还存在以下难点:

一是取证艰难。从82年责任制至今有26年多了,责任制时的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大多数病故,健在的同志也是年岁很高失去记忆,无法证实当时详细情况,就是知道当时情况的同志也不愿出据真实证言了。当前还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出现势力证,利益证(谁出钱就给谁作证,没钱就保持沉默),权利证(谁有权就给谁出证)。

二是佐证难。一是时间演变长,山林权属从76年就开始,先后经历了76年划定烧柴山(村或组登记造册),80年完善烧柴山(核发《社员烧柴山使用证》),82年林业三定,是林业一次全面变革,烧柴山变更为自留山(核发县级人民政府林权证),其它山林承包到户经营管理,2003年全面进行林地权属登记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二是管理机构变化频凡,从76年至2006年各级组织机构也发生为多次变化,撒区并社、撒社建镇(乡)、撒小并大、合村并组,在机构变更时档案混乱极不规范,绝大部分林地权属存根遗失,部分村组干部将历史资料消毁或私藏、涂改。三是证件管理不规范,领退手续不全。2003年以前的证件《林权证》是县发到区,区发到大队,部分地方大队发到组进行手工填发,当时的存根部分有的填写有的没有填写,就是填写的存根也不上交,至今还有空白证件流落民间(或原村组干部手中),当时公社、大队制的各种林地权属证件也是同样,一但发生权属纠纷无法查证原始证件真伪。三是案件性质界定难。林地(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有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七十四条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根据以上法律条款规定,林地权属纠纷认定是一种财产所有权的民事纠纷更为合适。而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所有的林地权属确权都要通过政府裁决,如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林地权属纠纷就变成了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就依行政诉讼法进行审理,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法庭上出现,本该是民事案件,变成了行政案件。

四是诉讼难。一宗林地权属一但产生争议,就要进行马拉松式诉讼过程,林地权属纠纷案件是双方当事人财产利益的纷争,意味着裁决给甲方,乙方利益受到侵害,如乙方不服就有权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2002年某县两镇的A村与B村一组在两镇交界处发生林地权属争议,该县人民政府林地权属纠纷调处办公室多次调解不成后以山林决字〔2003〕第5号处理决定,将争议山场林木、林地所有权确权给B村一组所有;A村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市政府维持县政府的处理决定;A村不服,上诉到县人民法院,法院维持决定;A村上诉到市中级法院,市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县政府的山林决字〔2004〕第5号决定,并判决县政府在重新做出处理决定。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进一步核实证据的基础上,以相同的事实和更确实的理由做出与第5号处理决定基本相同的处理决定。A村不服,再次以同样的程序起诉到市法院,市法院以同样的理由再次撤消县政府的处理决定,并判决县政府限期内重新做出处理决定。直到现在,案件尚未终结,A村发费诉讼费、路费等各种费用10万多元,村里没钱了,村民集资,而沉重的费用开支,村民是难以承担的。就算把纠纷山场卖了也不够各种费用的支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五是司法监督难。法院是行政权力的监督,这是法律赋予的职责。而在林地权属纠纷行政案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法院的职权:一是具体行政行为正确的,维持判决;二是行政行为违法、证据不足,事实不清等因素存在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鉴于以上法律条款规定,法院在审理山林纠纷案件中无权直接将争议林地权属确权判决给当事人,只是维持或撤销两种结果,撤销案件最终还要由政府裁决,按两审终审的原则,到中级法院应实现案件终结,但是在山林纠纷案件的实际操作中,因法院职权的区限性,无法进行权利监督,无法保证当事人的权利,只是案件程序上的终审,而案件的实体并未结束。

六是政府左右为难。当前有的行政机关不作为,也不敢作为了,特别是在林地权属纠纷处理中更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湖北省林业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的规定,确认林地和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各级政府即是确权机关,又是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机关,还是被告机关。各级政府在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时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做出处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在权属纠纷中以调解者的身份出现,对调解不成的纠纷案件作出行政裁决,只要当事人对裁决不服,提起诉讼,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法庭上出现,由当初的调解者变为被诉当事人,如是败诉,不但要承担诉讼费,还要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按《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做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被法院撤消案件中,如政府改变了原来的裁决,将争议地裁决给相对方,就有失政府的权威性,也严重的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政府也将在工作的开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现实的工作中,政府也根本无法改变裁决,因为当初的裁决都是在反复论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裁决。所以,在一些林地权属纠纷案件中,政府想作为而不敢为,导致基层矛盾不断积累,权属纠纷出现多年不调,群众反复上访的现象。

七是显示公平难。《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确权在审理行政行为的判决是:一是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二是对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等因素存在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判决被告限期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第五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做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被撤消,根本无法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违背的行政行为,否则,政府将失去威性,同时,另一方群众不服又要上诉。老百姓想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法律的局限性,当事人常年跑在政府和法院之中,把积蓄发光了,就算是把山上的树买光了,也不够支付各种费用的支出,失去了对法律公正、公平的信任度。

探索解决途径

一是《行政诉讼法》需进一步完善。因为政府参与林地权属纠纷裁决,法院把政府裁决后的林地权属纠纷案件作为行政案件受理,政府就成为被告。按现在审判程序的审判结果只能是司法程序上的终结,而不能在实体上作终审判决。也就是说不是维持政府的处理决定,就是撤销或部分撤销,并要求政府重新做出处理决定,不能把纠纷最终了结,导致循环诉讼。因此,建议修改《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条款,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改为由法院判决,法院有权对经政府裁决后的行政确权案件作出判决。这样既体现了审判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又明确了法院的责任,按两审终审原则,在诉讼程序终审时,案件的实体也终结,防止司法腐败和循环诉讼的产生。

二是林地权属纠纷应归属于民事诉讼范畴调整。林地权属纠纷是双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的纠纷,因政府参与纠纷案件的确权裁决,只要当事人不服,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案件中周旋,最后变成了政府与法院的较量,林地权属纠纷成为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相互踢皮球,相互推诿,很难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对财产权的争议处理,法院可以适用调解原则,调解不成再判决,同时政府也可以确权,这样就避免了政府与法院在处理林地权属权属争议时相冲突。

三是《行政复议法》需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也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监督,但《行政复议法》规定很多行政行为要先复议后诉讼,只要是政府不维持其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上诉,政府就成为被告,也就意味着政府将与法院开展行政权和审判权的较量。为减少麻烦,行政机关不想发挥所谓的监督权,采取维持行政行为的决定,远离被告的麻烦。建议对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不管是维持、还是撤销,都应是行政监督权的终止;对行政裁决不服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法院要以申请复议的当事人作为被告,不能以内部监督的政府作被告,实现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对独立和相互监督。

第五篇:山林权属纠纷处理意见书

关于A村与B村山林权属纠纷

处理意见书

申请人:A村民小组

代表人: A村民小组组长

被申请人:B村民小组

代表人: B村民小组组长

案由:山林权属纠纷

A村D岭位于A村西面,B村E岭位于B村东面,均有C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两村领地相邻。X年中,B村将两岭交界处土地出租给电信公司安装信号塔,从而引发B村与A村对两岭边界权属的纠纷。申请人向我镇相关部门提交处理申请后,我镇依法组成工作组,着手处理两村山林权属纠纷。我镇多次组织双方调解,因双方意见不一,未得出结果。同时申请C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到现场定位测量。我镇相关部门于X年X月X日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调解,现已调解完毕。

一、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争议理由及举证情况

(一)申请人称:D岭从土改至今一直由我A村所有和经营。并有2004年C市人民政府给我村颁发的《林权证》,明确了D岭上是我村所有,面积22亩,地理位置在本自然村西面,B村租给电信公司的林地属于我村D岭范围。申请人要求镇政府依法处理山权纠纷,并将D岭山现争议范围的山林所有权确认为申请人所有。举证有:

1、C市人民政府2004年11月29日颁发的《林权证》。

(二)被申请人称:E岭我B村所有和经营。并有2004年C市人民政府给我村颁发的《林权证》,明确了E岭上是我村所有,面积72亩,地理位置在本自然村东面,我村租给电信公司的林地属于我村范围,并没有侵占A村D岭林地。举证有:

1、C市人民政府2004年12月2日颁发的《林权证》。

二、镇人民政府调解意见

在相关证明证件方面,申请人与被申请人都提供了由C市人民政府2004年颁发的《林权证》,都能确认本村林权。

根据市林业局现场定位测量结果显示,B村E岭与A村D岭分界线明确,以两村争议地为界,经GPRS定位,两村山林均满足林权证上全拥有的面积。

秉着公平公正态度,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调解意见:

(一)将两争议山林范围做出划分,在双方确认的争议地,以路边“苦练木”为起点,至岭顶最高“松树”处,两点之间呈直线,再以该“松树”为起点,至岭脚“葵树”处,两点之间呈直线,三点之间连线为分界线。

(二)以上三点之间标志植物“苦练木”、“松树”、“葵树”,均经过双方当事人确认位置。

如不服本调解处理意见,可接到被调解意见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上级人民政府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办公室申请复议。

C市个F镇人民政府

X年X月X日

下载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的处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有住房在房改过程中产生的权属纠纷的处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