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热情,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一、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的热情,引导他们认识创新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敢于置疑的精神,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思考和创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建立引导、鼓舞、激励青年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使青年学生认清历史形势,端正学习态度,抢抓历史机遇,努力开拓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从自我的小天地走出来,增强历史责任感,在知识时代即将来临的历史机遇中,学会学习,向往创新,并努力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把学生内在的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创新创造的不懈追求。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可以通过合理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乐于创新,自学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创新,使他们把创新热情投入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大业中来。
二、发挥思政教师的引导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其根本和关键在教师。
1.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为培养其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扎实而浓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进和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成果等,借此强化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借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可借此机会,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对学生可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也容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这样做既能把有关科研成果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讲解,加深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深入了解,又有激发起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某些学术问题探究的欲望,深受学生的欢迎,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与榜样作用。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 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 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 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发生了研究创新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
4.教给学生基本的创新方法、途径和技巧,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给他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研究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三、为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最终要转化为创新实践。而创新实践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曲折的实践过程,其中还可以遭遇各种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为青年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总而言之,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在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优势,发挥重要作用,与专业课教学和每二课堂形成合力,使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二篇: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论文
镇江市上党高级中学柳海燕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政治课堂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巧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
1、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全体的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发展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从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的传统,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参与者”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充分体现地位平等性,充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教师还应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由“演员”到“导演”,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甚至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角色转变。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儿童,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学生只要感到生活在一个可预料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即知道自己远离对身体有害的环境,没有了恐惧和不安,心里上才会产生安全感,在探索活动中才能够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
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为此,教师要少对学生说 “不”。“不” 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于这种环境气氛中的学生,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探索的主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1)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构造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之分、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气氛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造成障碍。作为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实施角色转换,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和谐交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这样,学生不会因害怕提问而紧张,担心答错而恐惧,真正从内心把教师当作讨论交流的合作伙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以正面激励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做消极的评价,就会造成学生的紧张,产生提防心理和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从而也会使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以他人评价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将从此被束缚在教师、课堂、教材的圈子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之举,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其创造个性受到抑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要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气氛,一旦发现学生有闪烁创新火花的行为和想法时,要积极地评价,把一声声称赞及时送入学生的耳畔,把微笑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让情感进入课堂。学生沉浸在这一美好的心境下,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新的创新火花。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精辟的话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无论解决什么问题,必定先有怀疑,尔后才有可能创新,创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又需要新的怀疑。人类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认识人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社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本质特征。但传统的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仍然压抑着创造力得以诞生的前提——生疑质疑和提问。这种制约的结果导致:一是学生不敢怀疑不敢提问;二是学生不会提问,提不出问题;三是学生不愿提问。可见,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十分重要。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万条,起点一个问。”生疑质疑和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不仅是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措施。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大家平等讨论,互相指出不足,可以促使其共同进步。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一旦出现矛盾时,大家共同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不休。对于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应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教师千万不要拒绝或加以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智慧火花。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得质疑学生,使他们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度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并进而能提出更多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求知和创新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若出现疑难,应立即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或纠正,学生可以自由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学会探索创新的方法,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群体合作的精神,从而诱发学生群体智慧的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著名的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得把知识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将知识全盘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创造问题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金子珍贵,然而点金术更珍贵;知识和能力重要,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方法更重要。因为,其一,任何知识和创新能力都不是天赋的,要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努力学习,主动参与探索,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其二,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则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和学生都应把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2、改革课堂教学、激发主体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政治课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积极参与、双向交流、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论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1)“小老师”授课活动。即事先由学生集体推荐两位同学来当“小老师”,然后笔者把下一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步骤及可运用的教学手段等大致告诉“小老师”,由他们自己准备教学材料并具体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如笔者把“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这一课题交给“小老师”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兴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组织、协调、沟通的才能。“小老师”联系同学们关注的-些社会热点,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中间穿插有各组同学自编自演的几个简短、有趣的小品,提示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上带来的正、负效应,加上几位同学有准备的高质量的发言,让全班同学认识到当前哪些道德观念及行为表现是应该摒弃的,而哪些又是应当发扬的,且意识到加强道德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并由此讨论如何进行道德建设。整堂课由“小老师”主持、串讲,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生动活波、情趣盎然,又不乏教育意义,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
(2)小组竞赛活动。讲市场经济时,笔者曾让学生为一个曾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出谋献策。让全班四组学生都参与这次活动,看哪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的“拯救方案”最切合实际。笔者要求四组学生思考它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预防性方案”,以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赛看那一组的方案最具有科学性与操作性。当然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讲解、评析。通过这种 “猜猜看”竞赛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热情中认真思考市场经济中的有关问题,从而对市场经济具有激发企业经济活力的功能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一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等心理素质,激发了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辩论活动。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4)角色体验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节目,让学生或体验现实生活,或体验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1)加强实践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是进行开放性教学、拓展主体性参与活动空间的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演讲会、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等,这些活动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参与学习为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学会如何搜集资料,得出结论,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能给学生提供广泛学习、拓宽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机会,从而激活了学生各科知识储存,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基本上能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落实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思想觉悟相统一的原则,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前沿课题,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使其逐步完善,并发挥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便益中学
吴旺辉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的评价单一死板……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全面张扬,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言堂”的教学不是素质教育,更不会有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要我练”到“我要练”进行转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时,教师要抓住大好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向“我要怎么练”的更高层次发展,真正把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探索知识海洋的摇篮。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大搞“听话教育”,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翻等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1.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创造“育场”,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3.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可能一次性达到规定标准,因此,教师应借助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结合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感悟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采用讨论法,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当然,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学习内容应由教师把握,而一些具体的学习环节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练习、去创新。例如:准备活动,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带,教师只规定时间和要求,内容上不管是徒手操还是游戏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对于不足之处教师予以适当弥补。另外,技术动作在介绍要领时,教师要把握住动作的重点予以提示,而练习的方法和如何运用等细节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教师可以提出范例,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范例有所创新,而不拘泥于教师所规定的要求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以鼓励作为回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均能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树立起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五、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创新必须求变求异,而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如跑步教学时设问:腿蹬地腾空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多向思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如:动作方法的创新。常见的有每次课的准备活动常规都是教师或体育委员带,且动作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时,教师可教会学生依据课的内容和练习专项的准备活动自己编操。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如:在舞蹈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方法,自己选择音乐曲目。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如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完成课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让学生先实践后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养成认真思考,求异求新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
王华萍 宋玉琴
摘要:一线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平等和谐互动 领会课改的意图 三贴近原则 时政教学 正文:从2008年秋季开始,山西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此时,全国已有不少省份进行了三年高中新课程实验。他们在这三年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后加入课改的教师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是高中政治教师,教的正是第一批学习新课改教材的学生,因此参与新课程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政治备课组不断学习较早课改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拿出来以和大家共同探讨。我们认为要顺利完成新课程政治教学任务,一线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要绝对服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效率低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建立合作、和谐、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达到最优化,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多种感官,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政治课堂教学要重视师生交往,强调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我们认为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为建立这种关系,我们主要从以下角度做了努力。
1、对学生抱一颗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
我们努力做到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给予理解、宽容。除课堂和学生接触交流以外,我们课下花时间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多关心,以增强老师的亲和力,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十分注意谈话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转变观念,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抱着对学生充分信任的态度,我们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我们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新的时代,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新教材以实践为逻辑构建知识体系,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老师要真正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能再以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自居。虽然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就会有收获。
二、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调整,新教材的课本虽然薄了,但从教学实际情况看,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课时有些紧张。究其原因:课本虽然薄了,但知识点、高考考点却增加了,教材设置的活动栏目多,材料容量大;学生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是开卷考试,学生积累的政治术语少,识记基本观点的方法没有掌握、习惯没有养成;教师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补充多,耗时长。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转变观念,用新的课改理念武装头脑。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新教材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多看、多读、多思、多说、多动手。作为教师要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千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否则,会使课时更加吃紧。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要认真阅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教师应该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定位,分为了解、识记、理解、掌握、运用、情感、价值观等几个层次。这样教学时有重点,训练时有选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所有的内容都一样对待,即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做到精讲精练。如《经济生活》模块教材,相对来说知识点尚比较多,也比较杂,而且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时间比较紧。因此,教师应抓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按照“淡化知识、注重情景、强化解析”的要求,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进行适度拓展。对教学难点,尽量补充一些背景材料,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尽量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二、处理好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关系
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有些在旧教材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在新教材中只是部分的提出并没有展开讲,有些内容在旧教材中讲的很条理,很详细,新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到。
经济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在旧教材中是重要的知识点,课本以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为标题,详细讲述了价值、使用价值的含义,各自的特点、二者的关系。新教材中并没有在正文中详细讲述,而是在辅助文中之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对于类似的问题还有货币的产生过程在旧教材中作为一个框题讲货币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新教材中在商品的含义讲了以后,就接着引出货币的产生,并且过程并不像旧教材明确、详细。哲学部分的知识,旧教材原理及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讲得很系统,新教材有些原理不明确,甚至没有方法论。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讲了以后性赢得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下一框讲。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都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方法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影响了教学进度。我们认为处理教材的主要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认真领会课改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三、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想普遍提高成绩,就需放慢速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
1、贯彻“三贴近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于政治课程中理论性强、原理抽象、枯燥的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 择当前的学生感兴趣的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让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材料的选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素材很多,不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是要典型、贴切,一个能说明问题的,不要用两个,课本上的案例能说明问题的,就不要再舍近求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采用也要符合学生实际。方法恰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课型、不同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如其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要讲求实效,不能只图热闹,走形式。
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做了不少尝试。比如 4
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探求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当中,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对问题下结论,可以高度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在这过程当中可以达到高中政治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应该说是高中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所在。
尝试采用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三至八位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它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比如可以将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基本原理结合时事设置成有争议性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兴趣,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让他们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正确的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去解决他们认为深奥的问题,从中并获取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则是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强大动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少了,在课下花费的时间多了。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教师要在课前有充分准备,以解答学生的疑难。我们课堂像一件艺术品,教师要精心设置,精刻细雕,这需要教师用心,需要用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预设。学生最有发言权。课前可以和部分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本课知识的了解程度,困惑在哪里。政史不分家,政治课上的理论,引导学生课前搜集历史书上的事例来论证。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课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课文中有教育意义的切入点,及时扫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动力。
3、运用时政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也是贯彻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需要。我在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政治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后,我要求大家关注会议的进程和内容,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发表体会的准备。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政党制度的理论来阐述会议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也有同学试着从经济生活的“消费”、“分配”等方面分的知识分析会议内容的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
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不断对高中政治教学进行探究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作为高中政治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不断努力。
2010年10月25日
第五篇: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理念,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创新和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国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本文就新课改条件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68-02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作为德育的主要渠道,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一、政治教育在新课改过程中凸现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魂,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但随着课改的深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一)培养方法不科学,教学方式不适宜
多数教师只知道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但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学习方式的实际含义。走进政治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或者让学生写小论文、做调查报告。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许多的内容选择得并不恰当,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合理,老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许多问题讨论的并不深刻。同时,探究式学习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
(二)评价体制尚未完善
在现行政治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的内容仍然过多的偏向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查[1]。评价过程中仍然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评价者的活动结果,却忽视了他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分强调共性和一般的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很少采用对新课程所提倡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教师自身素质偏低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我国教育的突出症结是教师素质不高,而教师自身的素质又直接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现如今,随着国家对学历的越来越重视,一些学历不达标的在职教师也通过自考等方式取得了合格的文平,从而迅速提高了学历的达标率,但是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在新课改条件下,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偏低的缘故,许多政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概念十分模糊,缺乏开发、整合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兴趣,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政治教师的素质低也是造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教育目标,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以考试为中心来进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的教育。[2]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通常实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考试为中心,思想保守,缺乏创新,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教学方法传统陈旧,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长期的应试教育也成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障碍,它是造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高中政治新课改的不断演进,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到底怎样才能持续深入的发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及对新课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以生为本”。虽然新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打破了过去单一灌输性的教学,将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教学当中,突出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存在着这样的误解: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量,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因此,不能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只停留在宣言的表面,而应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全面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3]。”许多教师在从教十多年后都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已经被“掏空”了,没有东西再教给学生。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自己原有的“那桶水”上止步不前,没有再进行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在知识、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去将自己的“那桶水”时不时地更换一下,注入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清泉,使学生得以汲取到最新的知识。作为与时事热点联系极其紧密的政治学科,其教师必须有很强的求知欲,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都要尽力去关注了解,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评价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重视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无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统一编班,统一授课,统一作业,统一答案。在这种统一的尺度下,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不到发挥,同时,也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新奇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因此,在评价改革中,评价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应特别关注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挥。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姜红梅.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的策略研究[J].苏州大学,2009.[2]付宜红.普通课程建设与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2010.[3]丁小燕.高中政治新课改中的几点思考[J].新作文,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