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0: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一篇: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华职业学校辛桂耀 摘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系列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由学科教学的目的决定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学科渗透。当前,中职生的感恩意识缺失非常普遍,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论文从中职生的现状、时代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中职校德育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德育教学中怎样渗透感恩教育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关键词:感恩教育德育课教学实践探索 前言: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随处可见,并已造成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陷。而我们的学校的德育课中虽然强调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我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中职学生需要增强感恩意识,需要感恩教育;同时科学发展观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样需要学生有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感恩。感恩教育是职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正文:

一.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并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动。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是责任也是义务。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感恩教育实践中,中外教育工作者尝试了许多做法,有通过创设感恩情境,加强家庭教育,有从社会宣传、家庭重视、学校创设感恩情景等角度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感恩情境教育法,故事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我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中切身感到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学科渗透。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探究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我在职校的教学教育生涯中,感到当今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家庭生活中缺少亲情氛围

在《哲学与人生》课堂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是幸福家庭?多数同学的回答是希望父母多给自己零用钱,不约束自己上网的时间,不干涉自己外出的自由,尊重自己的选择等等,几乎都是对父母的要求,只有少数同学谈到了自己要尊重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和父母多交流沟通,他们对于同学朋友的友情重视远远大于亲情,很多学生平时和父母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甚至有的学生只有在要钱时才和父母说话。(2)孝文化的缺失

学校目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交流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在家里,学生们觉得做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有的学生大言不惭地说做家务必须有报酬。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家没洗过一次碗,没扫过一次地,自己的衣服也不会洗,床要靠父母铺,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必须把早餐端到孩子面前,他才会吃上几口。在经济上也不懂得体谅父母。另外,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很清楚情人节、光棍节、圣诞节等节日,而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却知之甚少。(3)同学交往淡视友情 我们常说的九零后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周围的同学不知道或很少知道去帮助和体谅,接受他人的付出心安理得并不知回报,但对于拒绝自己要求的同学却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常常掺杂利益关系,同学之间缺少纯洁的友谊,有的同学甚至不愿与同学、老师来往,沉湎于虚无的网络情怀,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冷漠。(4)日常言行的随意

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与在原则方面被要求,而在文明礼仪等细节方面不注意。如不习惯说“谢谢”。当你进了办公室,发觉有学生要进来,你拉开门等他,他进了门,有些同学就不会说“谢谢”的;当你看到有人冷得发抖,把门窗关关好,当你在教室里帮健忘的人借支笔,当你在楼梯口给急于上楼的人让道,有些同学也不会说“谢谢”的。其实,这是学生没有感恩的心态。

(5)社会生活中漠视恩情

在公共场所缺少社会公德,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知爱护人们共有的生存环境;在学校忽略师恩,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对他人的不满,对周围环境的抱怨,甚至对自身也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在顺境中不知珍惜;在逆境中更不知感恩,而是怨天尤人。青少年中也有唯我独尊,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什么都看不惯,冷漠欺诈,推诿指责,忘恩负义,落井下石,仇恨社会,铤而走险„„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探究

对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淡薄的现状,我在教学教育实践中,经调查与分析后认识到,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也有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还有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具体情况如下:(1)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家庭角色的定位中,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这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使得孩子理所当然的接受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关爱,却忽略、淡忘了甚至根本没学会怎样去爱自己身边的每个人,更没有学会在生活中宽容、善待和帮助他人。有的父母自己本身不孝敬父母,感恩他人,同样对孩子的意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

由于教育制度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到今天为止,学校、教师及学生仍没有真正的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更谈不上重视感恩教育了。而且,从目前德育工作的方法上看也明显落后,内容单一,手段呆板,德育实际上成了一种“空”对“空”的说教活动,育人工作更难落到实处。又由于目标往往过于高远,与现实反差太大,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学生也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可以说,教育者没能正确地在孩子身上撒下感恩的种子。

(3)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

看今朝,数明星大腕,高富帅,白富美“成功人士”尽显风流,对孩子们来说,要真正寻觅一个感恩的榜样,也实在是太难。(本人特别反感如湖南卫视特步天天向上的娱乐节目,尽是奶油小生变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当然,这是本人一孔之见)。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还需要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孩子们萌发感恩意识,产生感恩的情感,解决内心矛盾,最终能自觉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感恩习惯和动机。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于思想转型期,市场经济大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可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的相互撞击。但我们只要反思一下今天的社会就不难发现,当前的社会的确太缺乏感恩的土壤了,比较浮躁。中职学生正处青春叛逆期,看待事物很容易偏激,本身又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深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金钱至上’’,“物质第一"的观念使得学生看重自身利益的得失,处处要求回报,不愿付出,不愿奉献;同时经济社会带来的人际关系疏远、淡漠,人与人之间缺少亲情与关爱,也阻碍了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三.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 1.感恩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由德育课教学的目的决定的。德育课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的。和其它课相比之下,它直接指向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上海市教委推出第3版《中学生守则》,首次把“学会感恩”写进了中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包含了不少培养学生情感行为的要素。如,金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

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意义重大,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实践中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非常普遍。许多家长和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他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的培育之恩。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强化青少年感恩意识,最终目的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而培养和塑造知恩报恩的中职学生。2.中职德育课系列教学过程中多种层面渗透感恩教育 德育课的道德教育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感恩过程也可以分解为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我们可通过这三个层面在政治课教学中尝试渗透感恩教育。(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的所有作为都是在一定意识的指挥下完成的。感恩前提是要让学生要有感恩意识。其实,“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来有感恩的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跪乳,鸦反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渗透着感恩意识。

新编中职德育教材就有很多很好的感恩素材,如《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我们作为专职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来拨学生树立感恩意识。(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俗话说,“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脱离了生活,德育课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感恩教育的开展有益于德育课在生活中找到对接点。如我在讲《哲学与人生》人的社会性的时候,我首先展示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蜷缩的身体为最近怀抱里的女儿挡住了死神,在手机上留下最后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接着在“真情告白”中,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述说父母的爱;同时,我也积极参与,讲述自己尽心尽力照料九旬母亲母亲的心得。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是我,是学生自己教育着自己,感动着自己,为生命而感动,为母爱而感动。而之所以能够受到感动,是因为他们融入了感情。将来,他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具体知识,但这种体会和感动,一定会铭记一生。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只讲感恩意识而无感恩行为的训练,就会培养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有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首先,我们要注意言传身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立教”、“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确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师的高尚人格和言行,不仅会使学生油然而生敬意,而且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心理品德教育。

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德育教材的编写,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整体构建了德育课的实践活动体系,让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索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蓝本。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感恩于行。例如,在讲经济的有关章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感恩社会意识。如纸张双面用,塑料袋重复利用;购买不过度包装的商品,用环保的方式取代送纸制贺卡的习惯;随手关灯、减少空调的开放时间;抵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销售等。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于被爱,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3.中职德育课系列教学过程中多种形式渗透感恩教育

中职德育课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思想和手段。也就是说,和职业学校其他课程一样,德育课也应该包含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课中渗透感恩教育,我们更应该注重实践,探索出一套理论和实践并重,甚至实践重于理论的德育教育的最佳办法。

(1)在对德育课的形式认识上,要变“理论教育德育课”为“实践德育课”

传统的德育方式把德育教育禁锢在学校里、课堂上,形成了“学校式德育”、“课堂式德育”、“考试式德育”。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理论式德育”。作为职业学校,除有理论性形式外,更应具有实践性的形式,如我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强的联系感恩实践的操作性。(2)改革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是实施德育课渗透感恩教育的关键一步

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们应该放手把德育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对课程的难点、重点、各知识点进行引导,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景会话、自由发表对某一道德事件的感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使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增强感恩意识良性互动过程。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让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在实践中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3)学生实习实训中上好德育实践课

目前实训中把德育贯穿于技能教学的观念还比较淡薄,我们往往把技能培养与训练作为其工作的重点,把职业资格鉴定达标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而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德育处教师的事情。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不仅是实践专业课程、职业技能,也是德育课渗透感恩教育的一次最重要的实习。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逐步渗透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并将职业工作的特殊性与感恩的必要性结合起来,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在2012年暑假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下企业锻炼时,就注意配合企业领导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成功实习实训专业打好基础。(4)开设德育专题课,举行有关感恩实践体会的征文活动

德育课还可以邀请往届成功的学姐学哥回校介绍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成功事迹,通过经验交流和征文评比活动,引导学生畅谈、抒发对人生的看法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向他们讲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也可结合教材开展系列主题感恩活动,如结合道德行为规范一章展开“感恩父母”的主题交流。结合经济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展开算亲情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算一算自己进入职专后,平均每天学习了多少小时,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并对自己入学来的收获做出自我评价。将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投资。(5)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感恩实践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基础,职校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道德水平的高低。德育实践不能光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效应,不能做秀走过场,而应该贴近职校学生的实际,走进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识我们需要感恩。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有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到了下午,火辣的太阳透过窗户直射教室,着实使高二(3)班靠近窗户的同学难受。上课铃响起,大家纷纷挪动桌椅躲避太阳,教室里顿时混乱起来,有的大呼小叫“热死了”、“这么热的天就不要上课嘛”。我听到喧闹声走进教室,看到了大家挤坐一块十分混乱。我知道这是太阳“惹的祸”,于是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确实热得使人难受,可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感谢老天爷——给了我们这么热的天、给了我们灼热的感觉!因为这样,我们每个人方能在日后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更加感到大自然的美妙,懂得了凉爽,懂得了做人是多么美好。停顿片刻,我又说: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在炎热中静心学习,那么以后在适宜的气候时,会学得更好。这就是生命的升华。一番话,立刻使同学躁动的情绪放缓,“变形”的脸舒展开来,大家露出了会意的微笑,排好桌椅安静上课了。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我想借此表达的是:一个人在方方面面懂得了感恩,他就不会怨天尤人。真正的痛苦,方具有了某种让人感恩的意义;懂得感恩的人,很容易感受到他人对一件事的用心,知恩、报恩,并懂得受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同样,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对天地万物、对父母兄妹、对师长朋友、甚至对逆境困苦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都怀着感恩的心,常存有敬畏、宽恕、满足、欣慰,那么我们就会用心经营生活,感到健康、财富、名利、爱情就在身边。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德育课教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和准确的切入点;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行为习惯、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道德情感均有明显提高。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识恩、感恩和报恩,德育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了解学生的现状,结合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我更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3.上海市教委第3版《中学生守则》 2005年秋季,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5.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 2005.6.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孔子研究 2005 7.刘书麟《中职学校应注重学生平时的作风养成教育》中等职业教育 2008(24)8.《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中学教学参考 2012年11月总第141期 9.徐静《认知、体验、实践一一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教学2006(06)

第二篇: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华职业学校 辛桂耀

摘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系列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由学科教学的目的决定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学科渗透。当前,中职生的感恩意识缺失非常普遍,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论文从中职生的现状、时代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中职校德育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德育教学中怎样渗透感恩教育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关键词:感恩教育 德育课教学 实践探索

前言: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随处可见,并已造成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陷。而我们的学校的德育课中虽然强调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我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中职学生需要增强感恩意识,需要感恩教育;同时科学发展观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样需要学生有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感恩。感恩教育是职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正文:

一.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并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动。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是责任也是义务。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感恩教育实践中,中外教育工作者尝试了许多做法,有通过创设感恩情境,加强家庭教育,有从社会宣传、家庭重视、学校创设感恩情景等角度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感恩情境教育法,故事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我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中切身感到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学科渗透。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探究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我在职校的教学教育生涯中,感到当今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生活中缺少亲情氛围

在《哲学与人生》课堂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是幸福家庭?多数同学的回答是希望父母多给自己零用钱,不约束自己上网的时间,不干涉自己外出的自由,尊重自己的选择等等,几乎都是对父母的要求,只有少数同学谈到了自己要尊重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和父母多交流沟通,他们对于同学朋友的友情重视远远大于亲情,很多学生平时和父母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甚至有的学生只有在要钱时才和父母说话。(2)孝文化的缺失

学校目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交流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在家里,学生们觉得做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有的学生大言不惭地说做家务必须有报酬。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家没洗过一次碗,没扫过一次地,自己的衣服也不会洗,床要靠父母铺,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必须把早餐端到孩子面前,他才会吃上几口。在经济上也不懂得体谅父母。另外,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很清楚情人节、光棍节、圣诞节等节日,而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却知之甚少。(3)同学交往淡视友情

我们常说的九零后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周围的同学不知道或很少知道去帮助和体谅,接受他人的付出心安理得并不知回报,但对于拒绝自己要求的同学却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常常掺杂利益关系,同学之间缺少纯洁的友谊,有的同学甚至不愿与同学、老师来往,沉湎于虚无的网络情怀,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冷漠。(4)日常言行的随意

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与在原则方面被要求,而在文明礼仪等细节方面不注意。如不习惯说“谢谢”。当你进了办公室,发觉有学生要进来,你拉开门等他,他进了门,有些同学就不会说“谢谢”的;当你看到有人冷得发抖,把门窗关关好,当你在教室里帮健忘的人借支笔,当你在楼梯口给急于上楼的人让道,有些同学也不会说“谢谢”的。其实,这是学生没有感恩的心态。(5)社会生活中漠视恩情

在公共场所缺少社会公德,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知爱护人们共有的生存环境;在学校忽略师恩,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对他人的不满,对周围环境的抱怨,甚至对自身也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在顺境中不知珍惜;在逆境中更不知感恩,而是怨天尤人。青少年中也有唯我独尊,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什么都看不惯,冷漠欺诈,推诿指责,忘恩负义,落井下石,仇恨社会,铤而走险„„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探究

对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淡薄的现状,我在教学教育实践中,经调查与分析后认识到,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也有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还有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家庭角色的定位中,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这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使得孩子理所当然的接受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关爱,却忽略、淡忘了甚至根本没学会怎样去爱自己身边的每个人,更没有学会在生活中宽容、善待和帮助他人。有的父母自己本身不孝敬父母,感恩他人,同样对孩子的意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

由于教育制度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到今天为止,学校、教师及学生仍没有真正的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更谈不上重视感恩教育了。而且,从目前德育工作的方法上看也明显落后,内容单一,手段呆板,德育实际上成了一种“空”对“空”的说教活动,育人工作更难落到实处。又由于目标往往过于高远,与现实反差太大,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学生也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可以说,教育者没能正确地在孩子身上撒下感恩的种子。(3)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

看今朝,数明星大腕,高富帅,白富美“成功人士”尽显风流,对孩子们来说,要真正寻觅一个感恩的榜样,也实在是太难。(本人特别反感如湖南卫视特步天天向上的娱乐节目,尽是奶油小生变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当然,这是本人一孔之见)。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还需要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孩子们萌发感恩意识,产生感恩的情感,解决内心矛盾,最终能自觉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感恩习惯和动机。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于思想转型期,市场经济大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可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的相互撞击。但我们只要反思一下今天的社会就不难发现,当前的社会的确太缺乏感恩的土壤了,比较浮躁。中职学生正处青春叛逆期,看待事物很容易偏激,本身又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深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金钱至上’’,“物质第一"的观念使得学生看重自身利益的得失,处处要求回报,不愿付出,不愿奉献;同时经济社会带来的人际关系疏远、淡漠,人与人之间缺少亲情与关爱,也阻碍了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三.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 1.感恩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由德育课教学的目的决定的。德育课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的。和其它课相比之下,它直接指向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上海市教委推出第3版《中学生守则》,首次把“学会感恩”写进了中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包含了不少培养学生情感行为的要素。如,金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

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意义重大,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实践中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非常普遍。许多家长和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他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的培育之恩。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强化青少年感恩意识,最终目的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而培养和塑造知恩报恩的中职学生。2.中职德育课系列教学过程中多种层面渗透感恩教育

德育课的道德教育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感恩过程也可以分解为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我们可通过这三个层面在政治课教学中尝试渗透感恩教育。(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的所有作为都是在一定意识的指挥下完成的。感恩前提是要让学生要有感恩意识。其实,“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来有感恩的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跪乳,鸦反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渗透着感恩意识。

新编中职德育教材就有很多很好的感恩素材,如《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我们作为专职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来拨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俗话说,“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脱离了生活,德育课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感恩教育的开展有益于德育课在生活中找到对接点。如我在讲《哲学与人生》人的社会性的时候,我首先展示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蜷缩的身体为最近怀抱里的女儿挡住了死神,在手机上留下最后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接着在“真情告白”中,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述说父母的爱;同时,我也积极参与,讲述自己尽心尽力照料九旬母亲母亲的心得。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是我,是学生自己教育着自己,感动着自己,为生命而感动,为母爱而感动。而之所以能够受到感动,是因为他们融入了感情。将来,他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具体知识,但这种体会和感动,一定会铭记一生。(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只讲感恩意识而无感恩行为的训练,就会培养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有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首先,我们要注意言传身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立教”、“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确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师的高尚人格和言行,不仅会使学生油然而生敬意,而且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心理品德教育。

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德育教材的编写,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整体构建了德育课的实践活动体系,让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索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蓝本。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感恩于行。例如,在讲经济的有关章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感恩社会意识。如纸张双面用,塑料袋重复利用;购买不过度包装的商品,用环保的方式取代送纸制贺卡的习惯;随手关灯、减少空调的开放时间;抵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销售等。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于被爱,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3.中职德育课系列教学过程中多种形式渗透感恩教育

中职德育课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思想和手段。也就是说,和职业学校其他课程一样,德育课也应该包含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课中渗透感恩教育,我们更应该注重实践,探索出一套理论和实践并重,甚至实践重于理论的德育教育的最佳办法。

(1)在对德育课的形式认识上,要变“理论教育德育课”为“实践德育课”

传统的德育方式把德育教育禁锢在学校里、课堂上,形成了“学校式德育”、“课堂式德育”、“考试式德育”。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理论式德育”。作为职业学校,除有理论性形式外,更应具有实践性的形式,如我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强的联系感恩实践的操作性。(2)改革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是实施德育课渗透感恩教育的关键一步

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们应该放手把德育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对课程的难点、重点、各知识点进行引导,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景会话、自由发表对某一道德事件的感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使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增强感恩意识良性互动过程。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让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在实践中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3)学生实习实训中上好德育实践课

目前实训中把德育贯穿于技能教学的观念还比较淡薄,我们往往把技能培养与训练作为其工作的重点,把职业资格鉴定达标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而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德育处教师的事情。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不仅是实践专业课程、职业技能,也是德育课渗透感恩教育的一次最重要的实习。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逐步渗透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并将职业工作的特殊性与感恩的必要性结合起来,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在2012年暑假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下企业锻炼时,就注意配合企业领导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成功实习实训专业打好基础。

(4)开设德育专题课,举行有关感恩实践体会的征文活动

德育课还可以邀请往届成功的学姐学哥回校介绍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成功事迹,通过经验交流和征文评比活动,引导学生畅谈、抒发对人生的看法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向他们讲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也可结合教材开展系列主题感恩活动,如结合道德行为规范一章展开“感恩父母”的主题交流。结合经济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展开算亲情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算一算自己进入职专后,平均每天学习了多少小时,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并对自己入学来的收获做出自我评价。将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投资。(5)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感恩实践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基础,职校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道德水平的高低。德育实践不能光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效应,不能做秀走过场,而应该贴近职校学生的实际,走进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识我们需要感恩。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有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到了下午,火辣的太阳透过窗户直射教室,着实使高二(3)班靠近窗户的同学难受。上课铃响起,大家纷纷挪动桌椅躲避太阳,教室里顿时混乱起来,有的大呼小叫“热死了”、“这么热的天就不要上课嘛”。我听到喧闹声走进教室,看到了大家挤坐一块十分混乱。我知道这是太阳“惹的祸”,于是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确实热得使人难受,可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感谢老天爷——给了我们这么热的天、给了我们灼热的感觉!因为这样,我们每个人方能在日后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更加感到大自然的美妙,懂得了凉爽,懂得了做人是多么美好。停顿片刻,我又说: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在炎热中静心学习,那么以后在适宜的气候时,会学得更好。这就是生命的升华。一番话,立刻使同学躁动的情绪放缓,“变形”的脸舒展开来,大家露出了会意的微笑,排好桌椅安静上课了。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我想借此表达的是:一个人在方方面面懂得了感恩,他就不会怨天尤人。真正的痛苦,方具有了某种让人感恩的意义;懂得感恩的人,很容易感受到他人对一件事的用心,知恩、报恩,并懂得受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同样,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对天地万物、对父母兄妹、对师长朋友、甚至对逆境困苦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都怀着感恩的心,常存有敬畏、宽恕、满足、欣慰,那么我们就会用心经营生活,感到健康、财富、名利、爱情就在身边。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德育课教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和准确的切入点;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行为习惯、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道德情感均有明显提高。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识恩、感恩和报恩,德育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了解学生的现状,结合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我更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 3.上海市教委第3版《中学生守则》 2005年秋季,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5.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海豚出版社 2005.6.任现品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孔子研究 2005 7.刘书麟《中职学校应注重学生平时的作风养成教育》中等职业教育 2008(24)8.《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中学教学参考 2012年11月总第141期 9.徐静《认知、体验、实践一一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教学2006(06)10.高杰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哲理故事全集 2008

第三篇:浅谈生命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渗透

浅谈生命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渗透

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蔡

摘要:世上最可贵的是人的生命。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提升生命的质量,是目前中职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难题。生命教育是中职德育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中职德育课可以借鉴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终极目标,整合其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生命教育。我们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把生命教育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生命教育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轻视自身生命价值,自残甚至自杀者有之;无视他人生命尊严,侮辱、殴打同学,甚至残害他人生命者有之;虚度生命,浑浑噩噩,挥霍光阴者大有人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现象在中职学校尤甚。虽然这只是中职校园的支流,是阳光下的阴影,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可否认有来自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但是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生命成长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作为中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与生命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交叉性等优势,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极具必要性和可行性。下面笔者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德育教师素质,挖掘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资源

1、正视职业价值,激扬生命活力。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指出,“但凡生命教育一定是师生生命相互敞开和走进的过程”。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感动生命、教育生命的过程。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对生命的认识、情感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诚然,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与偏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积聚负面情绪。这要求我们应树立科学、积极的生命观,充分认识职业价值,认识到德育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教学相长,更是自身生命成长的一个途径,是促使学生成长成熟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式。德育教师在充分认识自身职业价值的基础上,还应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积极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正能量点燃工作的激情,感染学生。

2、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引领者、组织者、激励着、欣赏者,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德育课教师应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提高生命教育的能力。这对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死哲学的理论素养,对学生有终极关怀的意识,不仅能看到德育课的工具价值,更应认识到其对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意义。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差异,用心、用情、用爱走进学生的生命,敏锐的洞察自己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点燃生命的智慧,捕捉有效的教育机会,引领生命的健康成长,赋予思想政治课以生命的活力。

二、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1、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抓住契合点。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清生命的本质,提高处理生命困顿的能力,敬畏生命,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而“从哲学层面看,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是与全面提升人性的层面,建构人性本身,探问人的存在价值和追问人生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课课,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尊严、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挖掘生命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与德育课教学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德育课教师在设定教学的知情意行目标时应充分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实现两者的契合。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应注意学生当下生命状态与理想生命状态的距离,学生个体的生命差异,对教学目标设计加以层次化、具体化,处理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提高可操作性。

2、深入挖掘教材,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依据生命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教育,生命差异性教育,生命和谐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作为人文学科的德育课教学与生命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只要我们做一个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抓住两者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教材,整合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我们就可以将生命教育自然而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课必修四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第一部分“人的价值”时,我们首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此基础上自然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奉献是超越自然生命上的大爱,生命个体可以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重新认识自身生命的价值,获得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材。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概念、技能和信念需要一种情境使他们具有意义并且有用,情境能促进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中职德育课书本知识加以“活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克服德育课抽象化的弊端,转变学习方式,赋予课堂以生活气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到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教学气氛的活跃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选取的情境素材应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实、开放的世界,切勿想当然的伪造、虚构生活情境。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情感体验的独特性,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引导学生广泛的参与,体验生命,成长生命。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叶澜教授指出: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基础性的保证。生命教育需要生命体的充分参与,生命体的良性互动,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弊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生命叙事法、两难问题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欣赏讨论法、随机点拨法等都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需要灵活、综合运用。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全身心的投入,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给予真诚的欣赏、期待与激励,引导性的注入正向的价值观、生命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良好教学氛围,使师生在良好氛围下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情感,实现师生、生生生命的良性互动。

四、创新教学评价,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传统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相对单一,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评价学生,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内容重视认知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双方是平等、互惠、协作的民主关系,评价内容是主体间的自愿选择,相互沟通和心理协商的互动过程”。因此,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与作用,建立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有机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使学生体验到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欣赏与尊重,实现生命的互动与发展。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从有利于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评价的内容也应全面、多元化,不仅看到认知能力的提高,更应重视生命情感的培养,积极生命态度和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生命成长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成长是一个过程。因此,中职德育课的评价体系既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探索意识,实现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学习过程评价中要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薄弱的同学加以人文关怀,尽可能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其自信心,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当然,一味的赞美并不有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在对学生真诚欣赏的前提下,还应客观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帮助其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推进思政政治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定能在生命教育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柳礼泉,张红明.生命伦理观视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 李明.上海市中职学校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J].学理论,2011,(27).[4] 夏晋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构建 [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0(2).[5] 王志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生命关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

第四篇: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内容摘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的推进,在地理课中渗透感恩教育非常必要,本文从确立感恩教育理念、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等几方面阐述了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感恩教育 渗透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地理教学中确立感恩教育理念。

说到感恩,我们马上想到感恩父母、师长,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时刻得到周围许多人的关爱和大自然的给予,我们需要对自然、社会进行感恩,地理教师应通过地理教学这个载体体现这种情感。

说到感恩,我认为我们人类最应该感恩的就是我们的大自然了。想想每天升起的太阳吧,她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和能量,是她的光芒和能量温暖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地球吧,她供给人类肥沃的土壤以让我们能够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为了让人类有充足的淡水可饮用,她便隆起一座座的山峰蓄积冰雪、雨水,这样我们才有了不断流淌的河水,为了我们人类有适宜的温度,她让一层厚厚的大气包裹着地球,不让太阳的光辉灼伤我们的皮肤,也不让夜的寒冷冻着了她的孩子 ——我们人类。地球无愧是我们的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孤独、寂寞,大自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来做我们的朋友,并且用美丽的鲜花、青草、绿树点缀着我们周围的环境……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泰山的高大、张家界的神奇、桂林山水的秀美、老忠实泉的诚信无不给我们享受和启迪。我们还要感恩月亮、星星,是他们给我们人类以无尽的遐想。

说到感恩,我们要感谢伟大的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和谐环境。在学习中国地理时,我们要体会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亿万国民。我们不仅要从学习她的疆土、资源中了解祖国,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还要从历史渊源、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更要从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感知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无尽恩情。

说到感恩,我们要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生活中回报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其他成员的帮助,我们要感恩农民、感恩工人、感恩所有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们……是他们的辛勤劳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更加惬意。

二、在地理教育资源中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

我们在地理教材中,常看的把黄河比作中国的“母亲河”,把洞庭湖比作湖南的“母亲湖”。其实地理课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感恩教育,老师就必须要用“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在学习太阳的辐射时,结合歌颂毛主席的歌词“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万物生长靠太阳”等,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在其中渗透感恩大自然,感恩革命先烈的情怀。学习地貌和气候时,从地貌和气候对水资源的分布,能源的分布,农业的分布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激发我们感恩地球母亲的情怀。

在学习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例说明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没有土壤、没有水、没有森林、没有矿产,地球就会象火星、木星一样荒芜,也就没有我们人类。在教学中通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但对地球母亲是一种伤害,同时也深深的危害着人类自身。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慷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也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开发,如在学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时,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这是他们对大自然感恩的一种方式,如草原人对狼的敬畏、回族对猪的敬重、印度人对牛的敬重等,又如蒙古族的那达幕大会就是对自然的感恩,那达慕大会是在水草丰

美、牲畜肥壮、牧业丰收的夏季,蒙古人通过举行两至三项竞技运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恩赐的感激之情。我们还可以介绍西方国家的感恩节。通过师生的交流,这样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明白要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三、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实施感恩教育。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小组探究合作、创设情景模式、师生互动模式、小组辩论模式等等。

比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过去我们重在课堂的说教,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那么明显,在新课改下,我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调查,写出小论文,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环境的变化,感受更深,今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地球小博士”科技比赛,其中就有社会调查和科技论文的撰写,学生从中受益非浅。又比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讨长沙坪塘镇工业污染的现状和建设长沙大河西背景下坪塘工业出路的活动,学生读在课堂上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争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评,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又感受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人类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可行的,人类应该保护环境,感恩大自然。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关爱别人,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知恩、报恩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 唐晓龙.感恩的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刘春平.全国高中试验教材:环境保护[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6 3

第五篇:在生物日常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生物日常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体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体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长期以来,我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越来越浮躁的文化意识的背景下,人文教育远没有高分来得实在,教育过度功利化带给学生和社会很沉重的伤害。因此,各种人文素养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家庭需要孝顺父母的孩子,社会健康发展呼唤高素质的公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青少年面临道德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峻,时代迫切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教育。

现在的初中学生所面临的德育问题:留守儿童为数不少,这些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爷爷奶奶根本没有有效办法约束孩子;独生子女中较多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感受,无视周围人的付出;虚荣心强的人养成攀比的习惯,比吃比喝比穿,甚至比谁的老爸更有钱;有的学生课堂上打瞌睡,把教师苦口婆心的规劝当成耳旁风,不知感恩他人;迟到进教室不打报告,课堂玩手机;对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反而肆意享用、随意损坏污染而心安理得,公德意识差,如乱丢垃圾现象屡禁不止;自控能力差,翻墙外出上网彻夜不归等。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生物学的教育价值,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

德育不能孤立于日常教学存在,它应该常常存在于每一节课中、在师生接触的每一天中,它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其实,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挖掘和思考,就一定会发现许多感人至深的感恩教育素材,对开展和实施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素养大有裨益。

一、感恩父母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那么他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怎么会有感恩之情呢? 七年级下册有“人的生殖”章节教材,“怀孕和生育的艰难”应该是实施感恩父母教育的最佳素材。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胎儿发育过程时,首先让学生看胎儿各发育阶段图和胎儿、脐带、胎盘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胎儿产生的废物靠谁排出?怀孕对母亲造成哪些影响?”让学生感悟到妈妈怀孕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观看分娩录像让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生育的艰难和不易,学生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之情。

针对一些父母“只要孩子成绩好,家务父母包办了”的现实,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章节有关内容时,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动手实践,亲自设计并烹饪一次营养合理的午餐,让学生用心和行动去体会父母的艰辛付出,关心父母的饮食健康,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实践说明,感恩需要感悟,感恩更需要行动。学生在感悟和行动中学会了感恩。

二、感恩他人

七年级下册“输血与血型”章节教材,要求学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在实施教学时,我对学生先做了一项民意调查:如果你长大后身体的各方面都符合无偿献血的条件,你是否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呢?结果只有极个别的同学愿意。不难看出,当前的孩子们“关心他人的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多了”。

在学生正确理解“无偿献血”对自己、亲属和他人都有利的社会积极意义后,我对学生讲了个真实的故事:徐州帆布厂有一位女工,十几年间一共献出约12000mL的血液,救活了上百名全国各地的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症的小生命。紧接着我说:“请大家想一想,12000mL血液,是将全身血液抽干了几次?一个人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使上百个人健康活着,让上百个家庭充满了欢乐。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假如你是这被救的百人之一,你又会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表示自愿参加无偿献血,之后班级里漠视他人、漠视生命的现象少了。

三、感恩大自然

人是大自然中的成员,人和生物的生存、延续、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因此,感恩大自然应该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人的职责。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章中的课外阅读“生物圈二号”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圈二号实验的失败告诉了我们什么?人类生存能不能完全离开生物圈? 在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并交流了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到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资料。学生认识到不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回收,任意排放含重金属的污水,重金属就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对砍伐森林、沙尘暴、捕杀小鸟、太湖水域污染等环境破坏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后,学生们意识到了人类行为的无耻。面对大自然的无私给予,我们却不知感恩、只知索取,这种以怨报德的行为最终危害的是人类自己。由此,课堂上学生提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含磷洗衣粉”、“拒食青蛙、天鹅等野生动物”等倡议,开展了“爱鸟周宣传”、“校园护绿行动”等实践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美化校园、回报自然、感恩大自然。

钟祥市兰台中学 万 芳 联系电话:***

下载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数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应小于江敏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发展理念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加强感......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最终定稿)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呈现“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特点,最终导致德育课的教与学处于非常尴尬的......

    在中职德育课中加强自立教育

    自立教育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之一,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全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中自立的定义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具体分析,自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行为......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诸暨市枫桥镇中副校长余生华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校园悲剧的逐渐增多,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不幸事件的背后是人格扭曲、心理阴暗、缺乏良好教育的结果。这些悲剧向全国的......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摘要:聋生由于耳聋的局限,限制了其自然地学习语言,这就直接阻碍了其语言以及思维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