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众多的教学方法,按其总的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的两种对立的指导思想。
所谓注入式,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无视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否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单纯地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储存信息的“仓库”,教师主观地决定教学过程,向学生灌注现成的知识结论。
启发式是与注入式相对立的一种指导思想,它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贵在启发、引导、点拨、激励,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实现系统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的结合。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的共同特征是以语言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应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法相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和发挥应有的功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讲授法都是学校教学中既经济又可靠,而且最为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缺点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少,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容易形成教师满堂灌的僵死局面。
在实际的教学中,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讲述是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的主要特点是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既有教师的讲与读,也有学生的讲、读和练,是讲、读、练结合的活动。
讲演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并做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有分析、有概括、有理论、有实际,有据有理,这种方法多用于中学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
讲授法的要求是:
(1)讲授的内容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运用概念要精确,论证原理、结论要严密,定理、定律的证明要充分,引用材料要确凿可靠。不允许以错误的知识和唯心主义的思想影响学生。
(2)讲授条理要清楚,讲课安排要合乎规律,由简及繁,由易到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授内容要坚持少而精,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能力。
(3)讲授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如通过设疑布障,边讲边问,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4)讲授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调和谐,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
谈话法源远流长。孔子就经常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学记》总结谈话法经验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是运用谈话法教学的大师,并称之为“产婆术”。
谈话法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谈话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谈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智力活动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从教师的提问中,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住教师的教学思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谈话法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可应用。传授新知识的谈话,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和检查知识的谈话,主要用于复习旧课,检查掌握知识的质量;指导、总结性的谈话,主要用于参观、实习、实验、练习、调查访问等教学活动之始和结束。
运用谈话法的要求是:
(1)运用谈话法的关键在于精心设问——所提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牢牢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关键词语等)和难点(如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于理解的定理公式等);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繁简、大小等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2)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积极主动的思维。
(3)提问方式、方法要具有灵活性。
(4)要面向全体学生。
(5)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真诚。
(6)提问结束后,教师要作总结。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其他书籍,使他们独立地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是:
(1)教师要指导学生学好教科书,充分运用教科书。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性阅读,预习前要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具体要求。
(2)指导学生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认准目标,一往直前;因人而异,善自选择,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务必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3)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主要有:摘录——把书中精辟的词句,主要事实的论述和结论等抄写下来;提纲——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概括地写出来;概要——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写出来。
(4)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运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或现场参观等方式,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使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理解间接知识和培养观察能力。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为学生做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要求是:
(1)要根据教材内容考虑演示的目的,用什么直观教具,什么时候演示,事先要检查直观教具,示范实验要预先做一次。
(2)要把演示同讲授、谈话等方法结合起来。
(3)要明确提出观察的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对演示的直观教具或示范实验,集中注意力,仔细地观察。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学生到现场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观法的要求是:
(1)参观必须服从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来组织。
(2)参观前,教师应确定参观的目的,了解参观地点和对象的实际情况,并制定参观计划。
(3)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围绕参观的主要内容收集材料,作必要的记录。
(4)参观后,教师要检查参观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谈话,要求学生整理参观笔记,班或小组写出参观的书面报告。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运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和完善学生的技能、技巧,养成行为习惯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智力、体力活动,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和形成良好的习惯的基本方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1)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练习的基础知识。
(2)要系统且循序渐进地练习。
(3)要精选练习题,注意类型的多样性、代表性和针对性,提高练习质量,防止题海战术。
(4)要及时评价练习结果。
(5)组织练习要因材施教,重视创造性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控制一定的条件,作用一定的对象,以引起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和具体数据中获得直接知识的一种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是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实验法可以使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仪器而获得一定的直接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际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求知欲望。
实验法的要求是:
(1)实验前教师要编制实验计划,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将学生分组,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操作过程,写出实验安排等。
(2)学生独立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但切忌越俎代庖。
(3)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出实验报告,并对作业进行检查,最后教师要进行小结。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学自然学科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实习作业的方式也不同,劳动技术教育课主要是进行生产技术的实习,如数学课有测量、作图实习等。这种方法的作用与实验法、练习法相似,但其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它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都有重要意义。
实习作业法的要求是:
(1)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实习前要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
(2)教师要加强指导。
(3)实习结束后,教师对实习活动要进行总结,并做出评定。
选择、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
1. 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
由于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完成的手段和方法就有所区别。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讲授法、谈话法等;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就应选择谈话法或实验法等;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技能技巧,就应采用练习法、实习法。一节课往往有多种任务,应该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几种方法,相互配合。
2. 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也会有不同的性质特征。要紧紧依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的性质特征选用教学方法。例如,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多采用讲授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则常把讲解法和实验法结合起来使用;音岳、体育、美术又更注重练习法。总之,针对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应各具特色。
3.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教学方法亦有区别。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侧重采用描述、描绘,强调直观教学,而不宜进行较长时间的讲解或讲演,否则学生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等。中学高年级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增强,除进行接受性学习外,应更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导他们独立地研讨问题、获得知识。
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科书,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脱离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另搞一套。应当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科书作教学法上的加工,使教材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具有较高的水平。
第二篇: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以“任务型教学”为代表的交际教学法思想被推崇,以及对新课标中“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理解的偏颇。有教师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而误以为语法教学可有可无。于是“淡化语法”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双基”的薄弱,因此阻碍着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此,本文提出重新审视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语法作为形式语言的要素,是对语言存在的规则所做出的概括描述。其形式是一套规则,其作用是将负载语音的词汇组合成语言(language)并生成言语(words)。这样,语法就成了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完善而有价值的工具,学习者不可不学。
对于中国的中学生来说,语法教学更具有必要性。因为中国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获得更多的是靠“学得”(learning)而不是“习得”(acquisition)(张正东,2001)。这是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崔刚,2007):
第一,英语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而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
第二,英语使用的环境差。在中国没有二语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的使用环境,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
第三,学生学习英语是学业课程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多数没有直接的学习动机。
第四,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象形文字,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受汉语“负迁移”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要比其它拼音文字国家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
这些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是作为一门外语,不能象第二语言那样习得语言。虽然外语相对于第一语言是第二语言,但作为目的语,并非在目的语国家(如英、美)为移民者开设的二语(英语),外语主要通过有意学习(学得)而掌握。在学校学得外语又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要遵循知识(主要为语法)→技能→运用能力的线路发展;(2)输入之后在吸收之前都得经过理解,这种理解或采用归纳方式、类似“熟而生巧”,或采用演绎方式、类似“画龙点睛”,都离不了语法(戴淑静,2005)。
三、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是一个接受知识与完全消化并贮存知识的动态过程。英语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因此,不能用语言“习得”模式去硬套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而应根据教与学的实情,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创新语法教学方法(杨金昌,2005)。
1、归纳法。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语法。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should have done”时,教师可呈现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lives.接着启发学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 ?学生会立刻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而是应呈现更多的句子,以检验学生的对新语法项目的理解。教师呈现每个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should have done”改写句子。(1)This morning Mary was late for school.→ S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在上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和练习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should have done”的意义,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should+现在完成式”表示“本来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并未做”,常常含有责备、不满的语气。这样的归纳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
2、对比法。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关键点,发现差异点。例如,学生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出示以下两个例句:(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entrance colleg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that引导的两个从句,然后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句(1)从句不作任何成分,而在句(2)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出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化难为易”。
3、情景法。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如能为学生知觉和理解教材创设情境和构架,制作生动形象的语境,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清楚而又合逻辑的知觉组织,定能提高学习质量(万云英,1991)。如,―ing分词与―ed分词是中学语法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辨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的语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国情制约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是离不开语法的,应给予语法教学一片天地。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方法是人为多样的,正所谓“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其核心应是结合英语教学活动,体现“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的原则。
第三篇:(原创)中学人文地理教学方法
中学人文地理教学方法
何绍林 发布时间: 2010-8-1 16:35:06
人文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感觉教学有难度,举例不好做,学生又觉得学起来太枯燥,没有自然地理那么有规律,不好掌握。在新课程的人文地理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要克服这样的难度,我可以尝试采取以下这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对人文地理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现象和规律的学习。或者也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的案例。这样可以让单纯的理论知识结合到现实生活之中,增加学生兴趣,更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地图学习法,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人文地理而已也是不可小视的。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运用地图。比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图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区域,然后具体的分析相应区域发展农业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这样,在配上文字的介绍,做到图文结合,学习也会轻松起来。
对比法,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比法同样重要。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较零散。对知识的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准确的掌握,避免知识的混乱。比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就可以对比学习,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工业受社会经济影响明显。但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两者在进行区位选择中均受自然和社会影响。
实地考察法,对人文地理的一些知识,我们在进行课堂理论的学习之后,可以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比如在学习旅游地理后,可以就近到一些景点参观学习。当然要实施这一教学方法,难度较大,走出课堂是好事,但走出去的过程中学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人文地理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上的这些方法,当然,学无定法,还需要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徐伟 【专家】08月06日22:15浏览过此文章!
徐伟 【专家】08月03日12:01浏览过此文章!
人文地理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案例教学”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材最好取自本地或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让他们感觉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同时,要在课外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样做,既符合人文地理自身的特点,又能很好地凸显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益处。
第四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陕西省神木中学
武海军
邮编:719300 内容提要:世界各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我国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探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类比迁移
设置问题
拓宽认知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已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设置问题: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调整,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宽认知:促进发展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所以,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Mp3播放器等,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第五篇: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段晓玲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文言文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 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优化文言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大量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学生学好文言文, 还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对白话文的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精讲、鼓励学生自读自讲、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 精讲精练 灵活方法 提高实效 积累迁移
绪论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下面结合人教版古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一)、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我初中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快速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会讲的。”但我们哪肯罢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记第一句,我记第二句,他记第三句。真是语言美、艺术美的享受,如坐春风,让我从此迷上古典文学。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溢美。仔细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过这样的课,让您曾经有过很大的思想触动?创造出这样的课,老师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应该说,要想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就应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试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不懂苏轼,怎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弃疾,怎能理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与激愤?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价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
(二)、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试举几例:以重温旧知识切入,《核舟记》导语可为:“我们学过一篇描写古代艺人技艺高超的作品,还记得吗?还能背出一些语句吗?”同学们是可以回答出的,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是描写雕刻家高超技艺的文章,请留心写法上的异同”;《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以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导入,《大道之行也》导语为:“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们已预习课文,大多数可以猜出应为“天下为公”。《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捕蛇者说》导语为:“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税制被废止了,而且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作为对比的《捕蛇者说》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猜谜式入题,《观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儿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钱塘湖惊心动魄的气势”。导语相当文章的开头部分,岂能不吸引学生?
(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求紧扣文章重点、难点,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下面试举几例:《捕蛇者说》——文章写了哪两件事,以哪件为主?《核舟记》——本文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什么样?它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它可能实现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请回答“我认为苏轼是一个()的人”,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绘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三峡》——山水有何特点?请你想象2009年三峡大坝建立以后,三峡会有哪些变化?《观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观潮”的?本文在描写浙江潮景象之后,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教师的提问少而精,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四)、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和谐的一体式。
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之类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
2.教学方法灵活化。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三峡》预习作业与其他课文不同——不看课文,而是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先描写三峡山水,可纯想象,可参照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进行描写。课上再阅读课文,看看郦道元是如何写三峡的,选取什么景物,依什么顺序?并体会语言的美妙。《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可介绍他的轶事,可朗诵他的诗词,可谈他的性格胸襟。借此活动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谢中书书》语言非常凝练,可作对偶句练习:出上句,找下句。或反过来。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
3.讲究教学语言。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
二、提高实效
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形式能力。具体如下:
(一)引导学生预习。重视预习,而教师要给予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资料。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
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做好领读。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可以说,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师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重视课文的诵读,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非常少?是不是领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有的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等特点,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两三遍,再自己去读,效果好。有的老师认为对初中学生还要领读,方法太幼稚。我们觉得只要方法有实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级”。有的老师担心领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为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三)重视字词教学。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应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确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你必得让学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这里有一个培养积累习惯的问题。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这要灵活掌握,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课文浅显,就没必要串讲;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最后,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
(四)促进学生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另外,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
1.鉴于历史原因,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分析《捕蛇者说》,就得让学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忧国忧民的一贯情怀;中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
(五)指导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
1、明确目的,集中精力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是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的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2、确定任务,寻找窍门
一个人文言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其熟背篇目的多少来衡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摸索好的读书方法,这是很重要的。为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能够踏踏实实地读书,聚精会神地思考,培养理解、记忆、判断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我们常用字词提示法、图画示意法、要点引路法、纲要回忆法等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
使用任何方法,一般遵循这样三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要从容不迫,一段一段地背诵,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理解清楚,不能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二是“读”与“思”相结合。熟读中要有思考,思考也为熟读和背诵提供更清晰的思路,二者相辅相成、携手并进。三是多读少讲。学生需要更多的是感性的认识,他需要反复实践已学过的知识。
只要明确学习任务认真背诵,每个人都可以摸索到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来。
3、坚持复背,及时检查
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有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学者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重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的学习。
与其他任何学习活动一样,背诵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并能持之以恒。开始背诵时可能有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背诵方法的不断改进,背诵会成为一种轻松、愉快而又事半功倍的学习文言文的方式。
结论:
“教无定法常常新”,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教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教为不教”。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即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提高古诗文素养而教。愿我们广大的教师多一点平常心,刻苦钻研,找到文言文教学“回家”的路。把学生被异化了的能力重新找回来,陪着学生走到到达语文世界的大道上,把学生引到到达知识彼岸的渡口。
参考文献:
1.龚仁贵;;中学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05期
2.宋爱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几种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1993年12期 3.杨传凯;;中学文言文教学浅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05期 4.苏忠文;中学文言文朗读教学改革谈[J];教育评论;2004年06期
5.刘桂萍 博乐市第六中学;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N];博尔塔拉报(汉);2010年
6.晏志萍;论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彭蔚兰;中学文言文教学困境思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向旭;中学文言文现代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