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4 10:3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3、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介绍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6.默写课文。

四、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五、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2、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六、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明确:(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 4 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1)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3)全班齐读、背诵。

七、把握写作特点,体味语言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八、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课后习题

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4.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6

第二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其浪漫主义色彩。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诗歌中的名句。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神话传说中的凄美爱情导入

二、结合《全品.教与学》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课文总结

1、文章的表现手法

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铺陈排比的手法; 起兴和尾声

2、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3、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从第三部分兰芝抗婚续写故事,尽量提升主题。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教案)

《台阶》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与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读要点”展开讨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父亲的典型形象

教与学方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需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时:1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提示: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提示: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提示: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提示: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4、学生复述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来概括、复述本文。

段:建造台阶的愿望——建造台阶的准备——建成后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通过复述,再次熟悉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促使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提示: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提示: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提示: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提示: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5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提示: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提示: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7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 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提示: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设置问题情景三:

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四)文章语言、写作手法,命题立意,关键句。

(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3.解释加粗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4.依课文把空缺的三个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A.惨叫 粗暴 烦躁 B.惨叫 粗野 烦恼

C.喊叫 粗暴 烦恼 D.喊叫 粗野 烦恼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6.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这个人物?受到什么启发? 7.文中如何描写“我”的行动?“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五、教师总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六、布置作业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2,练笔:(二选一)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b.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七、板书设计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九级台阶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 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心愿 准备

建造

熬不住 要强

尊重

坚韧

谦卑

八、学后记: 教后记: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 《台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

导语: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

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 台阶》中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屏幕投影):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2.引导回答上列问题(屏幕投影):

⑴.明确: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性格:要强(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

⑵.明确: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性格:勤劳(吃苦耐劳)

⑶.明确: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性格:谦卑

3.小结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位很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

四、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过渡语: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1.提示(屏幕投影):最难忘的是父亲

的时候,他。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

2.组织全班交流。

五、小结:

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教育着我们。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可在我们跌倒时,父亲教会我们怎样站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鼓励我们勇敢的去面对。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关注我们平凡的父亲,也关注那些与父亲一样平凡的人们。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单元编写意图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五篇课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居里夫人)《我的信念》《〈论语〉十则》(。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分析起来,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息,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无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人生寓言》也讲了选择,白兔被赐予月亮,结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选择了弃权。落难王子,在厄运中挑战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归结起来是说,她相信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也是有获得,有牺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对的。《〈论语〉十则》除讲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本单元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三篇精读课文几乎通篇都是哲理。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很明显,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是不可倒置的,现在这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二单元,正值上半学期的学习高峰期,安排这么一个单元是合适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阅读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可以从中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著地奋斗不息。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本单元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理想》是一首诗,《短文两篇》是短而好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五篇课文编排的顺序是考虑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总起的性质,定为精读课文。接着的两课,对于《理想》一课来说,都具有举例性质,是从一般到个别,感受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充实对哲理的认识。读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树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难王子的形象,感受了这些形象,又可以具体地理解《理想》中的种种哲言睿语。在两课比较轻松愉快的略读之后,再精读《我的信念》,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关注周围人们的语文生活,一方面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文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继续练习朗读,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其中“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提出来的。拿两个单元中的两首诗来说,《在山的那边》,有象征意义,但是毕竟比较浅显,《理想》一诗则通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哲言睿语,非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不可。

第6课 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字斟句酌,细心研读种种哲言睿语。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阐述、赞美理想的熏陶感染中,净化灵魂,提高人生境界。

2、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

3、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理想”两个字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并且从小到大老师一直会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我们暂且不讨论大家的理想是什么,一起来用这个词造个句。

师:理想是种子,让贫瘠的心田变成绿洲。

理想是船浆,荡起驶向彼岸的生命之舟。

理想是翅膀,承载起翱翔于蓝天的力量。

现在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发挥想象,每人造一个句子。生: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名诗人了。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王家新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流沙河的一首关于理想的诗,看看诗人笔下的理想有着怎样深厚的含义,看看这两首诗是否有某些相通之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听一段范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范读,划分诗句朗读节奏,也可轻轻地跟着默读。

二、朗读

1、师播放音频文件范读

2、再次播放范读,生跟读一遍

师:下面我再将范读播放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其中的语调、音律和词语的轻重缓急,自己轻声地跟着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情感和韵味。(生有感情地跟读)

3、正音、正字。

师:将书P29的字词齐读3遍

4、自读

师:好的,刚才已经听了两遍范读,前几个星期我们已经反复地强调过,朗读要根据文中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来调整语气和节奏。在这首诗中,共有12个小节,根据内容和情感的转换,我们要注意对朗读语气作这样的把握:第1小节,明朗坚定的语气,2~7小节,悲壮沉思的语气,8~11小节,劝告警醒的语气,12小节,欢快奋发的语气。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揣摩这些语气的不同。

5、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选拔赛,每组读3小节,其他三组做评委,对朗读的这一组做出点评,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6、各小组作朗读点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比赛,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了,很好。我们反复强调,语文,尤其是诗歌,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背诵,才能逐步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具体来探讨每一小节的诗句。

三、精读研讨

1、品读第1节

师:这是一首哲理诗,现在再将第1小节的诗齐读一遍,四人小组讨论、思考:

a)这一小节的四句诗有什么特点?

b)这一小节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路”、“黎明” 指的分别是什么?

生:第一节诗句之间好象是一个连环套,一句扣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师:对了,在这一小节中,下一句诗的开头就是上一句结尾的词。这种“以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叫做“顶针”,又叫“顶真”。我们还可以形象地称作“蝉联”、“接龙”、“连环套”等。那么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使得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气势连贯。

师:很好,今天我们又学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那么在这一小节中,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用了4个比喻,分别把理想比作“石”、“火”、“灯”、“路”。师:很好,这里运用了4个比喻,使“理想”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那么,这里的“路”和“黎明”又分别指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生:“路”指人生前进的方向,“黎明”指理想境界。

师:很好,把这个意义加进去,诗句就变成了“理想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引你走到理想世界。”这里用了四个比喻,重点放在后两句,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这一小节起到一个总领全诗的作用,总说理想的意义。下面几个小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的意义作出诠释。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2~7 师:上节课,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比赛,这节课上,我们要举行一个诗歌评论会,请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说说你们最喜欢哪句诗,或者哪一小节的诗,为什么,好处体现在哪里?每位同学做一个小小诗歌评论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生: 明确:

①第2节: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想。

理想具有时代性、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也运用顶针,从生活状况、社会秩序两个角度说。)

②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珍珠链”:把理想比作珍珠,从古到今,人类的理想有如串起来的珍珠链。“脊梁骨”:一代一代人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③第4节:重点在后两句,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艰巨性和长期性。

罗盘,导引方向——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船舶,载你远航——理想必然能够实现

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④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

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人乐观

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人充满斗志

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人充满活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⑤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奋斗,往往要牺牲个人利益 理想应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黄金梦” 牺牲:黄金梦的破碎,个人利益;

获得:自私心得到洗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

⑥第7节: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反对,从而使奋斗者陷入寂寥的境地。

寂寥里的欢笑——享受斗争的欢乐 欢笑里的酸辛——遭人误解、反对

第三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8~11小节

师:后面几个小节的诗句较难理解,我给每个小节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只要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a)第8节中“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b)第9节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明了理想具有什么作用?

c)第10节中,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理想被“玷污”或“扒窃”,“考验”指什么?

d)第11节中,为什么说英雄“可厌”、庸人“可笑”?

明确:

a)大写的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b)比喻,理想能让罪人恢复正常人的灵魂,引导浪子走回正轨,理想的教育引导作用。

c)“十年”间,共产主义理想被玷污,共产主义信念被动摇(扒窃),考验你是否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定不移。

d)英雄夸耀当年,不再立新功,躺在功名簿上争名夺利,因此可厌;庸人不愿意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因此可笑。

二、品读第12节

师:“理想开花”、“理想抽芽”比喻的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生:今天的理想之花,结出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长成明天的浓荫。师:很好,概括起来,也就是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为之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结句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照应开头?形容的是怎样的一片景象?

生: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时代。

师:很好,以这样的诗句做结,诗人是在鼓舞我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下面,我们将这首诗的脉络再做一次梳理。板书:

(1)总说理想的意义(2~3)理想的历史意义(4~7)理想的人格意义(8~11)理想的人生意义

(12)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全诗赞扬理想的意义,鼓舞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三、练习研讨

师: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四、作业布置

1、模仿第一段,写一段诗句,以爱心、亲情、生活、追求等为客体。

2、同步练

第7课 短文两篇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每人提出1——2个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把握课文主旨,深入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了解作者运用的象征、比较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4、在朗读与讨论中打开语言表达的闸门,培养学生交流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进而让学生多读、多说、自愿做、自愿学。

3、了解象征、比较手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书本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也是一种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多读、多观察、多交流是打好语文功底。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老师今天挺高兴的,因为老师找到了许多美丽的或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图片,你们有兴趣和老师一起看看吗?请欣赏![关于行道树、灯红酒绿、城市的烟囱、警察抓小偷、运动场上等6张图片] 这些图片美丽吧!看图片时你应该想到了一些词来描述图片吧,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描述,接下来就让我们慧眼识宝,再看几眼这些图片,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用到的词语:翠色欲流、郁郁葱葱、朦朦胧胧、舒适„„

看来大家的语文功底挺不错的。其实老师让大家看图片是想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行道树》的课文内容。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行道树》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吗?让我们来听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心语;

三、解答问题,品味文章大意。

1、为什么说“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因为跟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们寂寞、孤独,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车辆、烟囱不断地制造烟尘,污染城市环境,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但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囱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

3、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从事神圣事业的人甘愿自我牺牲,像行道树放弃原始森林的优越条件一样放弃了他们可以享受的幸福,放弃了可以得到的欢乐。但当你为神圣的事业承受痛苦。为人们的幸福牺牲个人幸福时,别人的幸福会使你幸福,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朝霞的彩旗”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

5、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文中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了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了。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毕竟力量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它们从事了能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神圣事业。]

四、完形填空,为“行道树”画像。

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的点缀。但我们会在春天(),在夏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而我们在(),在(),在不被了解的()。但我们苦熬着,牙龈(),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当我们看到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的呼吸着(),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是的,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要迎接()。师问:作者笔下的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行道树为他人而放弃安逸生活,甘愿承受痛苦,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是无私奉献者的化身。)

五、你说我说大家说: 话题:你身边有那些“行道树”一样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学生可能谈到的话题)讨论

1、清洁工清扫街道,为我们送来清爽;

2、解放军驻守边疆,使我们幸福安宁;

3、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让人们恢复健康;

4、人民教师勤勤恳恳,传递人类文明;

5、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我们带来感动;

6、航天员飞上太空,为人类积累航天经验;„„

[ 幻灯放映救死扶伤、逮捕罪犯、运动员拼搏等的图片]

六、了解写作手法,学习写作技巧。作者写的是“行道树”,但我们还会想到身边的其他人和事,这是因为作者用了一定的写作手法,谁能说说文章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用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塑造了无私奉献者的化身——行道树,使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象行道树一样的人和事)(2、作者用了比较手法,作者把行道树和谁作了怎样的比较)

生活环境: 舒适 优雅 生活环境:在城市的飞尘里

[a、作者把行道树和山上的伙伴做了比较,说:“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行道树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行道树认为是“自己选择的”,并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b、作者把行道树与城市中的人们也做了比较,文中说:“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灯红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说明行道树甘愿承受痛苦。] 师:作者恰当的运用了象征和比较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法,写出美文佳句来。

七、升华主题,帮助学生确立人生观。

是的,是科学家、是白衣天使、是航天员、是清洁工、是人民警察、是边防战士、是运动员„„是无数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祥和、清新与感动„„ 但是,在感动的背后蕴藏着无数奔波的辛酸和被人们误解的痛苦,这个你们了解吗?

师:这个事实也正是作者想通过《行道树》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就在课文中谁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放声朗读

感受这句话的含义。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那我们就不要当什么科学家、白衣天使、人民警察了,行不行?

师:对了,人是要有理想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会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有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心系社会的人生是灿烂辉煌的。在这里老师愿你们人人有梦,并祝愿你们把理想写在今天,把成功写在未来。

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行道树》,是以“我们”为中心,写了“我们”这些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

顾名思义,“行道树”就是马路两旁的高高耸立的绿树。它们在喧闹繁华的尘世之中,头顶没有凉凉的白云;身旁没有丛丛的花草;脚下,也没有清清的小溪。有的只是城市中的烟尘。它们被人忽视,没有人会去赞颂它们,欣赏它们。于是,它们懂得了“痛苦中的深沉”。再无怨恨,依旧吸进的二氧化碳,散发的是清新的空气;依旧默默地立在两旁,装点着这繁华的都市;依旧带着笑容,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不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么?不在乎旁人是否注意自己,只是一味地微笑地挺着胸膛,静静地努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点缀着世界,尽管也有寂寥,但同时也有“寂寥里的欢笑”。我们中国的雷锋!不就是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例子吗?一个沉默的英雄,中华的骄傲!

我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也没有无私奉献过,甚至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别提奉献了,有时我连小小的事也做不了,因为我并不想做。我现在还无法像雷锋叔叔那样舍己为人。但是难道我连一棵树都不如吗?行道树,用它们所能拥有力量为人类奉献着,我也有一份力量!我也可以奉献我所能做的小小的事:为穷苦的人捐资;给可怜的人多一点慈善爱;对别人多一点宽容„„,只要我,哦,不!是我们只要从小小的事做起,今后我们一定能做很多大大的事!就像,一排行道树一样。

路灯(仿写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路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我们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种命运使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黑暗中发出光亮,不必在风雪中傲立于路边,我们愿意在这里做一列路灯。有人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我们认为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工作了,发出光亮。而我们却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而我们仍然发出光亮,为行路的人们照亮夜行的方向,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带去温暖,为整个城市照亮夜间。

晚上或许有人下晚班的人们在匆匆地迎着光亮回家,或许有些人在有说有笑的散步。是的,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立在城市的风尘里,我们是一列没有华丽衣着的路灯,但我们是一列快乐的路灯。

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游泳------你们第一次的感觉怎么样?生:《第一次真好》!那么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作者简介

周素珊,台湾女作家

四、教师检查学生连词成段并作点评

五、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第一次看到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化小鸡,第一次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2、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明确:

(“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小鸟”是详写的,其它的“第一次”是略写的。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能更好地表现“第一次”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3、周素珊她认为“第一次真好”,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要求:速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后明确: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4、探究:既然说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5、下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

(要求: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经历和句子简单地写下来,然后回答。)

6、学生回答后小结: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请齐读最后一段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回答:因为第一次越多,经历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

7、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哪些第一次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可以尝试的”(如谈恋爱、吸毒、抢劫等)

9、(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三幅图片(①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及感言。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及其感言。③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及其感言。)

(2)引导学生看图片后总结:三位知名人士的第一次,感言各不相同,意义也各不相同。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杨利伟的第一次,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的第一次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正因为这么多人精彩的第一次,才推动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地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编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让这不寻常的第一次,把我们人类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

以《第一次,我忘不了你》为题,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喜悦——新奇 奇妙——低回品味——不可磨灭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作用:使生命多姿多彩 感悟:珍重第一次

第8课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 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第9课 我的信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 2报酬 3奢望 4蹂躏 5懊恼 6泯灭

7猝然长逝 8问心无愧 9获益匪浅 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问心无愧 尽己所能 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生活简单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五、课外作业

习作

第10课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人生寓言》教案

    《人生寓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2、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5世说新语

    25、《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自主、合作、探究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精品教案 语文版

    《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七年级语文 世说新语教案

    安徽省芜湖市第三十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2》教案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 学案(苏教版) 第二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巩固古文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1、沟通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堂、课本、学校内外的联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认识二者关系密切; 2、练习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丰富多彩的语文世......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9我的信念 课型:自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②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新人教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