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营商两难选择
运营商两难选择
无论是应对传统话音业务,还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的做法正在一步一步地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从原来的“盟友”变成“敌人”。
每分钟高达3元甚至8元的国际长途电话和每分钟1角的网络电话,你会选择哪一种?2010年12月,工信部网站“严打非法互联网协议电话(VoIP)”通告,让不少热衷于越洋“煲电话粥”的中国用户感受到阵阵寒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经营VoIP业务需要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也就是说,国内市场上几乎大多数的网络电话公司都属于“非法经营”。
“对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电话技术进行限制甚至封杀,是为了保护国有电信企业的利益。”著名电信专家阚凯力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短暂的保护垄断行业利益阻碍先进通信技术推广的做法违背趋势。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电信运营商赖以生存的基础话音业务也在受到VoIP的巨大挤压。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国内网络电话用户数量达1800万,而国际网络电话巨头Skype在中国的用户量已超过美国。
多年经营传统语音业务的商业模式,使得电信运营商形成了思维定势,习惯了居于产业链老大的地位。随着传统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的转型,电信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呈现出竞合的态势,运营商的竞争优势不再局限于企业本身的强大,而在于对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
运营商的奶酪
互联网电话,也称“VoIP电话”,由于其广泛地采用Internet和全球IP互连的环境,用户可以在使用了互联网协议的网络上进行从电脑到固定电话及手机的语音传输。与固定电话相比,VoIP电话最大优势就是资费低廉,通常国内用户用固话在拨打国外电话号码时,每一分钟的费用可能高达2-8元,而借助网络电话资费能够降低九成,这样巨大的价格差异让无数用户把票投给了网络电话。
但使用VoIP电话,无疑是动了垄断性企业电信运营商的奶酪。因为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通信方式几乎可以绕开运营商,让它们无利可图。国外咨询机构Juniper Research预测,到2015年,全球范围内的移动VoIP应用将给运营商造成50亿美元的“损失”,基于手机终端的互联网电话会绕过运营商的蜂窝网络,使其无法从中收取费用。
当然,网络电话的难以监管,以及随之出现的网络电话诈骗等活动,也是工信部采取行动的重要原因。“除了合法取得资质的几家外,事实上国内提供网络电话服务的更多是小公司,它们在国内租几个电话服务器,和东南亚运营商合作,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卖充值卡,但可能在几个月后就不能用了,或者连公司都消失了,这种类似‘黑市’的市场亟待整顿。” Frost&Sullivan高级咨询师陶勤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按照工信部的相关规定,“合法网络电话”只有4个试点――深圳、上饶、长春、泰安。然而到目前为止,即使在这些试点地区,了解并实际体验过该项业务的普通用户也是凤毛麟角。且这项“试点”从2005年“试”起至今,鲜有看到普及推广和商业化,相关人士甚至连是否“试”下去,都语焉不详。
“网络电话想堵是堵不住的,未来肯定是会放开网络电话服务。运营商们只是担心一旦放开这一市场,用户都去使用网络电话了,其传统语音业务的钱就更难赚到了。”陶勤珠分析认为,电信运营商对待网络电话市场的开放是一种有条件的开放。“联通在2009年引进iPhone时并没有WiFi功能,当时的运营商担心网络语音服务对传统话音业务造成冲击,但到2010年时,联通版iPhone4引进WiFi功能,正说明电信运营商并不是完全反对开放,WiFi功能有可能更好地与中移动竞争,反而变成了联通的优势。运营商需要找到一种好的商业模式,既能够放开网络电话,又能平衡在网络电话开放后损失的利益,达到平衡。”
流量之殇
在传统的营收主力基础话音业务饱受冲击的同时,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走得亦不算顺利。2010年12月末,中国移动总裁李跃低调造访腾讯公司和马化腾会面时,坊间有消息爆出李跃就腾讯“移动QQ以极低的代价吞噬移动GSM网络流量”问题和马化腾直接面对交涉,要求该服务另行计费或改变分成方式。
尽管中国移动和腾讯双双出面否认此事,但“谣传”背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流量已经给运营商带来沉重的压力。此前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王建宙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就明确表示,中移动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电信运营商有可能不再是天然的产业链中心,另一大挑战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数据流量,中国移动运营成本明显增加,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
中国移动与腾讯在移动增值业务上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1999年,腾讯与中国移动合作将QQ与手机短信相结合,推出了“移动QQ”,向用户收取每月5元的信息服务费,与运营商采用二八分成。移动QQ注册用户一度达到约500万,几乎占了腾讯盈利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中国移动也因此提升了其数据增值业务。彼时,二者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直到2006年6月,中移动自行研发的IM产品“飞信”进入公测,与此同时,中移动宣布于2006年底中止包括腾讯移动QQ在内的聊天类梦网业务。作为对策,腾讯推出自己的IM客户端“手机QQ”,以减少对移动运营商的依赖。
现在,当各方都把主要的目光聚焦在移动互联网这块大蛋糕上。中国移动和腾讯两家分别掌握了最大通道和最大用户群的巨头无疑短兵相接,竞争和冲突加剧已是不可避免。
随着腾讯手机QQ用户的增多,过多占用通道资源势必令中移动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去年8月,王建宙在“中国移动2010年年中总结会”上点名批评腾讯移动QQ,“广东40%左右的数据流量来自QQ一家,而我们收到的钱是每5块20M,把我们的2G容量都吃掉了。”而据腾讯201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6.951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3.1%,比去年同期增长55.8%。QQ活跃用户达6.366亿人,而移动及电信增值业务的包月用户数为2530万人。
敌人与盟友
无论是应对传统话音业务,还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的做法正在一步一步地把它上下游合作伙伴从原来的“盟友”变成“敌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运营商的竞争优势不再是本身的强大,更多地在于其对整个电信产业生态链的整合能力。如何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合作、如何分成、如何共赢,都是需要所有运营商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应对网络电话带给传统话音业务的冲击上,国外“开放”的做法或许更值得借鉴:新加坡把原先只有35家运营商提供IP电话服务的规定扩大到600多家;英国政府已把VoIP纳入现有的电信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美国FCC自2004年就已决定将VoIP定位为不受制于传统电信法规的“信息服务”,为VoIP发展扫清政策障碍,在美国目前已有 Vonage、Level
3、AT&T等多家公司提供VoIP业务。尤其是全球已有几亿人使用的Skype,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电话”,不但在欧洲的手机上广泛使用,甚至已经直接预装在香港等地购买的手机上。
陶勤珠认为,电信运营商亟需转变观念,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网络电话竞争。“和网络电话相比,电信运营商有自己的优势,如大量的宽带覆盖,传统的语音服务等,它可以结合自身电信业务的这种优势,提供如Skype这种网络电话公司所没有的、更符合用户习惯的服务。”
与此同时,曾经错失第一轮互联网机遇的电信运营商们,在移动互联网的服务业态上存在着种种越位与缺位。
在移动互联网漫长复杂的产业链上,从电信基础服务、电信增值服务数据、互联网接入服务,到基础技术支撑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和具体增值空间,运营商几乎全部程度不一地有所涉足。
但事实上,产业的主导者并不是产业的包揽者。运营商要想取得话语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控制终端,另一种是抓住收费渠道。手机终端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终端厂商手中;而在收费渠道方面,互联网企业在收费上完全可以旁路化运营商。
“在互联网条件下,垄断竞争的实现方式本身已发生了变化,演变成双边市场交叉补贴战略,也就是安德森有特指含义的‘免费战略’。”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今天的垄断竞争,变为大范围产业生态合作的游戏,成为基础设施提供商与增值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博弈。”
运营商需要做的,是对这种新的业态尽早形成明晰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在电信业和互联网业两种产业中,区分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当前运营商在互联网基础技术支撑层和基础业务支撑层上缺位,在互联网增值应用层越位的不明智做法。
运营商早期的重中之重,除了争夺市场份额外,制高点是在自然垄断的平台及其开放上做文章,从而保持对未来垄断竞争格局的主导权。因此有专家指出,运营商的最佳定位是用户关系管理者和平台接口人:一方面提升用户体验、市场调研和宣传推广,另一方面搭建开放的平台,让合作伙伴在上面“唱戏”。
运营商肩上的担子不轻,因为主导者也意味着集中了最多的市场风险,如果判断失误,将把风险传导给整个产业链。
第二篇:选择两难的朋友圈说说
选择两难的朋友圈说说
选择两难的朋友圈说说1
1、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很难两全其美。有所得有所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很多时候人总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又变成了不知道怎样去社交,努力吧,做什么事情不要委屈自己,随心去做吧。
3、可能在风雨中进退两难,但是无论如何艰难,生而为人,不能选择退啊,对吧。
4、遇见两难选择的时候,好像经常选了个不该选的。
5、人的一生肯定会受委屈,但是我没有想到会这么委屈。进退两难,我选择退。
6、选择了一条很痛苦的路,进退两难,也许是年龄大了,不适合转岗了,但为啥美国俩老头还那么有拼劲儿。
7、又到了进退两难之间,要是前面是海后面是火,我也能选择一个去跳了,两面都是岩石沟壑,往前,往后都疼,往前,往后,都不是永恒。
8、长大后总是面临很多选择,很多很多生活中让你纠结的事情,有点两难,我发现我是大事果断小事纠结的人。
9、没机会的时候觉得人生枯燥然鹅选择太多也让人头疼或许就是人生两难全吧。
10、不要总是问一些让他左右为难的问题,也不要动不动就让他做两难的选择,因为爱一个人并不是要剥夺他其他的爱好,而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11、最近好多两难的选择,说实话还是自己太垃圾了,不然有什么好选的呢。
12、有时候真的进退两难,不管生活还是工作,可是再难也得走下去,因为是自己的选择。
13、要不要再拼一把呢,不想给自己留遗憾,又怕徒劳,人生总是会陷入两难的选择。
14、遇见一个人,不要轻易去喜欢因为如果不喜欢你或者喜欢别人你就会有一个两难的选择。
15、人生有很多选择都无法两全其美,既然是两难,选择谁都是对的。
16、又把自己陷入两难之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原本好的心情又变差了。
17、压倒我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两难的选择。
18、我发现但凡是我进退两难的时候做的选择,事后就一定会懊悔不已,常常会想如果可以回到从前,再选一次就好了,希望自己可以清醒而克制的做选择。
19、自我矛盾中,始终不知如何选择,生活工作两难全。
20、长大之后渐渐发现有些情绪得自己慢慢消化,有些事情得自己扛,陷入两难的时候也得自己去做出选择,生活真的太残酷了,真的。
选择两难的朋友圈说说2
1、不要总是问一些让他左右为难的问题,也不要动不动就让他做两难的选择,因为爱一个人并不是要剥夺他其他的爱好,而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2、突然害怕了,想说却不知道拿什么去说。进退两难。
3、麻烦你将心比心站在我的位置看一看曾经。
4、花钱容易,要账难。
5、压倒我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两难的选择。
6、并非神仙才能烧陶器,有志的人总可以学得精手艺。
7、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8、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9、长大之后渐渐发现有些情绪得自己慢慢消化,有些事情得自己扛,陷入两难的时候也得自己去做出选择,生活真的太残酷了,真的。
10、我发现但凡是我进退两难的时候做的选择,事后就一定会懊悔不已,常常会想如果可以回到从前,再选一次就好了,希望自己可以清醒而克制的做选择。
11、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
12、每天收到好多私信,有妹子说男生对自己不好,想分手的时候,男生又解释和挽回,搞得自己进退两难。
13、今年季节在春夏之间进退两难反反复复磨磨叽叽,把我们变成了风尘仆仆、灰头土脸、冷暖不知的笑话…
14、人,最不能忘记的,是在困难时拉你一把的人;最不能抛弃的,是和你同创业共患难的人。亲不亲,手足亲亲一世,好不好,小伙伴伴到老。祝福你兄弟爱情幸福、家庭和睦、事业蒸蒸日上!
15、你们最难过的时候是什么支撑你们走过来的以前的自己什么都不怕也不会偷偷一个人哭现在的我总是流眼泪想到已故的亲人会想到现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我更是每每哭到背气
16、一个人的美丽,并不是容颜,而是所有经历过的往事,在心中留下伤痕又褪去,令人坚强而安谧。所以,优雅并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一种阅历。淡然并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一种沉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永远都不会老,老去的只是容颜,时间会让一颗灵魂,变得越来越动人。
17、人生,有许多无奈,好多人或事,明明喜欢,偏偏不能;明明热爱,恰恰不能;生活,有许多无能,好多事情,明明讨厌,常常不做不行;明明厌倦,往往不做不成。想做的不能,想说的不行;不愿做的,却又不能,不想说的,就是不行。我们就是这样无奈,无能。何时,能随心如愿,给心身最大的自由,那该多好。
18、往事如烟,落下的总是最深的思念,你我的距离就像是明月与清泉般,只能相望却不能相依的绝望,“情”字何解?怎么落笔都不对,一曲断弦已然成殇,你的容颜成了我绘不出的青花图案,乱了我三世的遗憾,你的流年,在似锦如花的最深处走过,不是为了我,却乱了我的浮生,你一低头,写我一生的伤怀!
19、流年依旧,只是曾经的那些早已不再,岁月依然,只是经年的心灵早已木然。那些缠缠绵绵的故事,那些牵牵连连的剧情,早已淡然,早已黯然。时光使我们渐行渐远,曾经,就似红尘往事中一缕轻烟;过去,酷似心灵深处的一处空白,失去了音痕,缺失了波动,暗淡了激情,一切归于平淡,不再切切,不再依依。
20、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将心比心,这世间该多么美好。
21、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
22、朋友吧!就得以诚相待,做不到将心比心,也就别表面上还假装跟人好的跟穿一条裤子似的。
23、生命的脆弱与悲哀,让人感慨可也无奈。拾取这些生命最后的眼泪,让人对生而体味、对命而审视。
24、将心比心,有可能换来的是伤心。你坚强的露出微笑,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背后的隐忍给予你心疼。
25、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从今以后!嘴要甜,心要狠。该留留,该滚滚。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26、很多时候人总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又变成了不知道怎样去社交,努力吧,做什么事情不要委屈自己,随心去做吧。
27、我很珍重每一位朋友,既然他们选择我,那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份责任,能帮上的我都会帮,将心比心,说不定下次遇到困难别人也会帮你呢
28、别把爱你的人,弄丢?少了将心比心的爱情,总是意味着冲动、任性、浮夸,总认为爱自己的人永远都不会离开,于是毫无顾忌;却忘了,人是会累的。
29、窗外的雨停了,心中的雨也停了。曾几何时,还在为自己的不如意唉声叹气。曾几何时,还在为一天的碌碌无为而反思,曾几何时,面对着奉献是那么的淡然。
30、我把你当做家人来爱全心全意毫无保留…不求将心比心…只希望可以知善于心温柔以待…可我却不知…狠心的人心永远是冷的…捂不热…还会时不时出来伤人…
31、人与人的交往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真心换真心”、“将心比心”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沟通,是真诚和信任的结合。在这里,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
32、相处,最难能可贵的是将心比心,待人以善。能满足他人的意愿,不让他人感到负担,是善良;能体谅他人的难处,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是慈悲;能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感受,不因他人的不足而看低对方,是宽厚。
33、有没有能力不是你们说了算的,做了再多的努力你们用“野心”二字替代,自然不会在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没有想过有多大的成绩和收到多大的重视,只是希望那些带有色眼镜看人的人能够将心比心。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一味付出
34、人都是有感情的,进了心的人,最难忘,动了情的人,最难放。感情不是交换,无需算计得失。人心不是欺骗,不必费尽心机,记住一句话。知缘,惜缘,才得缘,将心比心,才有真心。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心决定!爱你的人,即使两两相望,也是一份无言的喜欢;即使默默思念,也是一份踏实的心安。
35、我们常常心寒的是,和不适合一起吃饭的人吃了一顿饭,和不够默契的人走了一段糟心的路,和以为是同样将心比心的人爱了一场。往往要遇到适合一起生活的人还是几率渺茫,才会那么激动、暴躁。退一步,也告诫自己,既然听不懂,何必在乎走多远。用这样的心理暗示来减轻伤害,彼此彼此!谢谢你教给我的每一课。
36、还有次,我在楼下买水,才搬到这幢楼1个月左右吧,天天打那个摊前经过,有时会买东西。那个叔叔,用生气的语调,讲“你一天在做什么啊,比刚来的'时候瘦这么多了,减肥做什么,好好的年轻人”。其实我们平时基本上不怎么说话。当然,我也没有减肥,只是心情一直不太明朗。不过好感动。真的。尤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人对你这样讲。
37、当叶子离开了枝条,才知道什么叫做依赖;当枝条失去了叶子,才懂得什么叫陪伴;不要等到缘已散,情已淡,人已远,才明白什么叫做为时已晚。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凭真凭诚,才能留心留情,心签心,日久必见人心;情验情,珍惜赢得真情;其实,人有时候仅仅需要的是一处共鸣,一点理解,一份慰问,一个陪伴,一句心疼,就足够了。所谓的幸福;就是人生有个能懂你的人!
38、人,都是有感情的。相处时间长了,惦念应该是自然的。彼此的感情深了,忘不了是真实的。进了心的人最难忘,动了情的人最难放。感情不是交换,无需算计得失。记住一句话,爱你的不会走。不爱你的留不住,疼惜你的人不会让你难过。心里没你的人,不会在乎你伤心。知缘;惜缘,才得缘。将心比心,才会回报有真心。真心对你的人都不是为了什么。要珍惜彼此那颗真诚的心,因为这辈子你只能遇见一次。
39、花钱容易,要账难。
40、还钱,也是一个再见的理由。
41、现在欠钱的都是爷爷要账难啊……
42、借钱的时候是孙子,还钱的时候是大爷。
43、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钱不是那么好挣,钱好挣了要账难!
44、世界上最悲凉的并不是这些催债人的电话。比这痛苦百倍千倍的是,你最信任的人所带来的欺骗和背叛!
45、说好的月底还,要债失败,真是欠钱的是爷,我现金流量最近也紧张。有种被朋友被同学欺骗的感觉。所谓什么时候一定还钱只不过骗我当时打钱而已,已经不止一次了,发誓以后必定不借多在我这里的信誉已经全毁了,哎。心很凉。
46、遇见两难选择的时候,好像经常选了个不该选的。
47、自我矛盾中,始终不知如何选择,生活工作两难全。
48、人生有很多选择都无法两全其美 ,既然是两难, 选择谁都是对的。
49、又把自己陷入两难之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原本好的心情又变差了。
50、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很难两全其美。有所得有所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51、最近好多两难的选择,说实话还是自己太垃圾了,不然有什么好选的呢。
52、可能在风雨中进退两难,但是无论如何艰难,生而为人,不能选择退啊,对吧。
53、人的一生肯定会受委屈,但是我没有想到会这么委屈。进退两难,我选择退。
54、要不要再拼一把呢 ,不想给自己留遗憾, 又怕徒劳, 人生总是会陷入两难的选择。
55、没机会的时候觉得人生枯燥然鹅选择太多也让人头疼或许就是人生两难全吧。
56、有时候真的进退两难,不管生活还是工作,可是再难也得走下去,因为是自己的选择。
57、遇见一个人, 不要轻易去喜欢因为如果不喜欢你或者喜欢别人你就会有一个两难的选择。
58、长大后总是面临很多选择,很多很多生活中让你纠结的事情,有点两难,我发现我是大事果断小事纠结的人。
59、又到了进退两难之间,要是前面是海后面是火,我也能选择一个去跳了,两面都是岩石沟壑,往前,往后都疼,往前,往后,都不是永恒。
第三篇:张维迎:反腐败的两难选择
张维迎:反腐败的两难选择
张维迎2012年12月19日在经济观察报·2012观察家年会
暨第二届中国改革峰会的演讲稿
未来十年对中国领导人最大的挑战是反腐败。中共十八大报告说到,如果腐败问题不解决,可能亡党亡国。民间有一种说法:“不反腐会亡国,反腐会亡党。”当然,这个说法可能过于严重。我的看法是腐败问题不解决,是可能亡党,但是不太可能亡国。反腐败可能亡党,但是也可能救党,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样反腐败。
反腐败真正的两难选择是如何处理腐败的存量,也就是如何解决已经发生的腐败行为。如果我们不对过去的腐败有一个了断,反腐败不可能成功。如果措施过于强硬,轻则政府官员可能会消极怠工,使政府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重则导致政府官员造反,改革也没有办法进行。但是,如果要了断过去,老百姓应该不会答应。这就是两难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这个两难选择,既取决于领导人的智慧和胆略,也取决于普通民众的理智和耐心。最近吴思、李永忠等学者提出有条件特赦这样一个思路,我今天讲的也是对他们的一个呼应。事实上,我在十年前也谈到过这个问题。
一
从宏观上讲,过去十年中国的腐败,最重要的是两个变化。第一个是从创造价值的腐败走向毁灭价值的腐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腐败”,很大程度上是民间从政府官员手里面赎买权利,通过这种赎买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原来只能国有企业使用的资源,现在民营企业也可以使用,他们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推动了经济增长。
但是,现在的腐败已经不是这样的腐败,而是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寻租,特别是本来已经释放到民间的权利又被收回,使得资源配置更没有效率。八九十年代的腐败是与体制改革相关联的腐败,腐败的过程当中,也释放了政府手中的一部分权利。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腐败也推进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而过去十年的腐败是与体制倒退相关联的腐败,腐败变得越来越严重,但是体制离市场化程度反而越来越远。八九十年代的腐败,是商贿赂官的腐败,而过去十年的腐败,很多已经变成了官贿赂官的腐败,我们叫“买官卖官”。当然商业贿赂官员仍然存在,但比起买官卖官,商业贿赂可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第二个是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腐败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搜索了一下“百度新闻”各年包含“反腐败”这个词的文章,2003年时总共11900篇,2004年上升到76200篇,2005年 73330篇,2006年106000篇,2010年246000篇,2012年已达861000篇。人民网上“反腐败”的文章也有类似的增长趋势。十六大以来,已经有70多位省部级官员落马了,都是因为腐败问题,或者与腐败相关。大家算一下,平均每年有七八位省部级干部被抓,这在历史上、在任何一个国家也是少有的。
举个例子,河南省交通厅先后四位厅长都因腐败落马,第一位落马在1997年,查实的受贿金额是30万元,第四位2011年11月被抓,受贿金额3000万元,14年间增加了100倍,年平均增长率39.8%。而这个期间,中国人均GDP的名义增加率是12.9%,受贿金额的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但就我观察,这个例子也许代表了腐败严重程度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败非常重视,其实上一代领导人对反腐败也非常重视。学者、政府高层先后提出很多反腐败的措施,这些措施大体归结起来有这样几条:第一,加强监督,提高腐败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我们知道,如果100个人腐败,只有一个人被抓住,这种威慑力很低,如果有50、60个被抓住,这样威慑力就比较大。第二,要有新闻自由。只有有了新闻自由,才能发挥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第三,要提高惩罚的力度,即能够使接受贿赂的腐败官员真正感到害怕。第四,提高政府官员的合法工资,也就是“高薪养廉”。现在官员之所以腐败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名义工资,或者叫官方定的工资太低,他们不得不用额外的收入补贴自己。第五,官员财产公示。这一点最近谈的比较多。第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官员的道德水平。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怎么使得官员脸皮变薄一点,现在的官员脸皮太厚。第七,减少政府部门的权力。现在政府的权力太大,如果能够减少政府的审批权,减少政府分配资源的权力,减少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权力,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那么,腐败可以大大减少。第八,真正实行民主与法治。
应该说这几个措施已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们所能采取的反腐败措施。如果我们是在建立一个全新的政府,或者政府的规模很小,又或者是现在的腐败不是很严重,这些措施对于预防腐败是有效的。但是,现在不是这样,我们是在现有政府的基础上进行反腐败,有些措施即使听起来好,实际上很难实行。比如说高薪养廉,我们有这么多的政府官员,权力又那么大,省部级官员10年已经抓了70多个,也只占官员总数的一小部分。这么庞大的政府,高薪养廉是养不起的。
这种情况下,上述这些措施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了。之所以有限,最重要的就是现在的腐败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胡星斗教授根据最高检察院的报告推算2009年县处级官员腐败的比例48%,厅局级干部40%,省部级33%。这个数字大家可以怀疑,但是就我的直观判断来讲,也许有点保守,按照现在的腐败标准,我觉得政府官员里面,能经得起查的不多。也许你没有接受现金的贿赂,但是你收过人家一块手表,或者接受过一幅名画,或者买房子的时候接受过优惠,或者你的孩子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得到过人家的资助。所以,真正能经得起查的很少,只是不查而已。
民间对腐败非常痛恨,但是我觉得好像是抽象地谈起来很痛恨,而具体到某一个人出问题了,很多人反倒表示了极大同情,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倒霉”。其实民间的这样一种矛盾心理,表现了人类本性中的一个公平概念,也就是某一种行为,好多人都在犯,但是只有少数人受到惩罚,人们会认为不太公平,人们也会提高对这种行为的容忍度。
其实对于腐败行为,真正的惩罚是两种机制:第一种是法律的机制,第二种是声誉的机制、舆论的机制。过去,某一个人因腐败被抓起来了,坐牢了,这是法律的惩罚。同时,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这是声誉的惩罚。但我们看到今天好像不是这样的,一个腐败官员被判刑之后,反倒得到更多的同情,有很多人在帮助他的孩子,帮助他的老婆。这本身就反映出可能现在抓起来的腐败官员仅仅是腐败官员当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很可能还不是腐败最严重的那部分人。
二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腐败的存量。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算老账,追查到底;另一种思路是算新账,既往不咎。当然它们的准确含义我们还可以讨论。看一下算老账所面临的问题,过去10年的经验证明,像现在这样的算老账式的反腐败,尽管看起来力度已经很大,但是与腐败的普遍程度、严重程度相比,可以说蜻蜓点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过去10年,反腐败的措施并没有真正在腐败分子当中形成一种威慑,很多官员腐败,就像买股票,或者买彩票一样,碰运气,运气不好,被抓了,算自己倒霉;运气好,就逃过去了。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反腐败可能变成权力斗争的工具,抓不抓你,可能不在于你腐败得多严重,而在于你是听话还是不听话,你是否跟对了人。这样的话,落马的腐败官员其实不一定是最严重的腐败官员,甚至不一定是真正的腐败分子。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案子,一个相当廉洁的官员,得罪了党委书记,七凑八拼,凑了4万块,包括别人给他孩子的压岁钱,判了4年。在我所知道的案子中,类似的案子其实真的不少。而且这样一个权力斗争博弈具有“先下手为强”的特点,先下手就变成腐败官员的最优策略。进一步,这样的反腐败可能还使得腐败更为严重。如同杀人灭口一样,杀了一个人,害怕被知情的人举报,就继续杀人。腐败也有类似的问题。如果钱不足以买通比你大的官员,这时候没有人保护你,很可能落马。但如果你行贿的金额很大,买通的人很多,这时候你反倒变得安全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的舆论反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舆论反腐起了很大的作用。尽管我们现在没有真正的新闻自由,但是有了微博,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一个媒体,对腐败现象产生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靠微博反腐也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就是可能侵害人权,因为微博上的信息很多是不负责任的,微博反腐可能有侵害个人隐私权的问题,也可能被人利用,即变成我前面讲的权力斗争的一种工具。
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止微博反腐可能产生的舆论暴力,因为一个人无论你干净不干净,一旦舆论说你不干净,可能就是有口难辩。特别是现在的情况,因为大部分官员屁股底下都不干净,所以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替他人说一句公道话,只要一个人被媒体曝光,上级就赶快把他“推出去问斩”,这可能会形成一些冤假错案。另外,有时候这样做也违反了法治精神,包括大家最近看到的重庆“艳照门”事件,这样一个艳照是在引诱欺骗下拍摄的,取证本身就是违法的,但是现在反腐当中已经不考虑取证程序的合法性。从长远来讲,这对建设一个法治社会是不利的。
当然,我们可以设想更大的反腐风暴。但是,我们能大到哪儿去呢?如果我们真的搞得很大,就会形成所有官员人人自危,消极怠工,也可能形成一个腐败官员的联盟。因为腐败如此普遍,它一定是一个官官相连的网络,保护别人就是保护自己,所以官员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反腐败的措施,最后政府就会瘫痪。政府瘫痪时,反腐败是没有办法进行下去的,更不要谈改革了。
另外,官员买官卖官的钱很多也是从企业收上来的,也就是几乎所有的腐败追下去都与企业家这个群体有关。现在一些企业家没有安全感,一个原因是对未来没有信心,害怕像发生重庆那样的所谓“打黑”,实际上是“黑打”,任意地剥夺私人财产。另一个原因是担心算过去的老账,包括由反腐败牵连出来的贿赂行为。这样导致民营企业家,甚至国有企业的官员都开始移民,没有人真正愿意在中国经济中投下更大的赌注,更没有人愿意搞创新,这时候失业率就会增加,民众的不满又会提高。所以,这对政府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谁来反腐?如果我们承认腐败是如此普遍,那大致来讲,很可能反腐的官员本身也未必是干净的官员,他们有多大的力度敢反腐?因为反得越深,把他们自己也牵连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想更大的反腐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强行实施,也可能带来比较大的成本。
另一种可选择的办法叫做不算老账算新账,不往后看往前看,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吴思、李永忠等最近提出的有条件的特赦。按照吴思的观点,通过有条件的特赦,换取官员拥护民主化的政治改革。李永忠认为,如果算老账,问题会越来越多。当然,我想他们只是提出一个基本的思路,具体措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事实上,国际上已经有好多经验,包括香港地区也有很多经验,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几乎所有原来腐败严重的国家,在反腐的过程当中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个人的建议是,以十八大为界,十八大之后不再腐败的官员就既往不咎,十八大之后继续腐败的官员新账旧账一起算。所以,也不是说都那么很容易过关。同时,要启动政府官员的财产公示和注册,接着要研究超过合理收入之外的部分,究竟是没收,还是设立特别税,交税之后就归他们自己。
但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如果你不说实话,你就应该受到惩罚。比如你有10套房子,你公示的时候只说2套,一经查实,另外8套应该全部没收,也就是政府官员在这个时候不说真话要冒更大的风险。当然,也可以施行自愿公示,不愿意公示的官员离开政府岗位。在这样做的时候,同时要加强我前面提到的那几项反腐措施,包括减少政府的权力,实行新闻自由,加强舆论监督,还有更为长远的就是建立一个法治社会和一个民主体制。当然,在政府官员的权力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合理的报酬也确实应该提高。
三
但是,这样的措施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化解民众的不满。民众会认为这是相当不公正、不公平的,凭什么这些腐败分子就可以轻易豁免。这种不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二个挑战是怎么使得这个政策本身变得可信。因为任何政策,不可信是不会有效果的。
首先,怎么求得民众的理解。我们必须告诉大家反腐败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而不是为反腐败而反腐败,更不是为了杀人。杀再多的人,抓再多的官,如果我们未来的政府仍然有像现在这样严重的腐败,那我们可以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其实,有条件特赦就像资不抵债的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一样,即使对债权人而言,免除一部分债务让企业活下来,也总比拖死好。当然,我们人类有一个弱点,我们经常注意了手段,忘记了目标,就像我们赚钱一样,本来赚钱是为了活得幸福,但是我们经常为了赚钱而牺牲幸福。我们反腐败当中同样要避免类似的问题,不能只注重手段,忘了我们的目标。
还应该看到,过去的历史真的相当复杂,体制不合理是腐败现象普遍化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一些被抓起来的官员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同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真是干事儿的人,那些不干事儿的人反倒没有被抓起来。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进行全民大讨论,因为这对中国的未来太关键了。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全民公决投票,像阿根廷等国家就做过这样的措施。政府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案,然后全民投票,同意还是不同意,我们可以规定一个比例,比如50%以上的人认同,我们就做,如果大部分人不认同,我们就不要做。我也相信,如果我们有周全的设计,政策在实行1~2年之后,民众就会认识到它的好处。当老百姓看到腐败现象大大减少,政府服务大大改进的时候,他们就会更能够理解这样一个政策的好处。当然,这要求老百姓有一定的耐心。可信性问题怎么解决?靠政府出一个红头文件恐怕不行。政府的政策多变,经过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其可信度还是大大高于政府的红头文件。所以,我建议可以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保证这样一个政策的可信性。同时也可以搞试点,可以选择几个县,或者几个市,取得经验,再在全国推开。
这样一种有条件的特赦政策,我把它叫为“理性的宽恕”。宽恕是我们人类具有的伟大美德之一,基督教讲赎罪,佛教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人也有宽恕的文化。但是,我说它是理性的宽恕,不是无原则的宽恕,不是为宽恕而宽恕,不是为显示宽宏大量而宽恕。理性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时候必须超脱自身的定位、身份、利益,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理性也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政策的时候,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而不只是考虑我们的主观愿望。理性也要求实施一项变革政策时,必须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应该过多地纠缠于历史的旧账。
南非图图大主教在曼德拉当选总统以后,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我在这儿加上一句话:没有理性就没有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够理性地处理我们现在面临的腐败问题,如果中国的反腐败不能走出我刚才讲的那样一个两难选择,我们将被持久地锁定在腐败陷阱当中不能自拔,中国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
第四篇:葛剑雄《乱世的两难选择》
乱世的两难选择
冯道其人其事
葛剑雄
小时候看过一种通俗的中国历史,将冯道称之为无耻之徒,大意是说他一生经历四个朝代,曾向契丹称臣,居然当了六个皇帝的宰相,一直保持着荣华富贵,还恬不知耻地自称为“长乐老”。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一直认为冯道不是好东西。文革后见有人俨然如不倒翁,就称之为长乐老,意其与冯道颇多类似。一次偶与季龙(谭其骧)先师议及冯道,先师说:“欧阳修对冯道的评价是不公允的,还是《旧五代史》说得全面,只看《新五代史》是要上当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冯道的正面评价,所以就把新、旧《五代史》中的《冯道传》对照着看了一遍,原来的看法发生了动摇,觉得冯道这个人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作出贬褒。
近年来前南斯拉夫战乱不绝,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信仰、道德、伦理危机。不止一次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事例:由于国家分裂,新建立的国家与原国家间、新建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实在无法在忠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宗教,甚至哪一位家庭成员间作出抉择,往往非此即彼,不能兼顾。选择原来的国家,它已经不存在了;效忠新国家,却被视为异族、异教;投入本民族,又不一定是同一宗教;顾了宗教,就顾不了民族、国家、家庭;以至夫妻离异,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朋友相斗,出现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不知什么原因,我忽然又想到了冯道。
为什么由前南斯拉夫的形势会想到一千余年前的冯道?这里得先简单介绍一下冯道其人其事。
冯道(八八二——九五四年),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唐末投刘守光作参军,刘败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当巡官。张承业重视他的“文章履行”,推荐给晋王李克用,任河东节度掌书记。后唐庄宗时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代晋后任太师,后周代汉后依然任太师。周世宗征北汉前,冯道极力劝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不让他随军,令他监修周太祖陵墓。当时冯道已患病,葬礼完成后就去世了,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就是这位冯道,竟引起了千古毁誉。
尽管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的《冯道传》对他有不同的评价,但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一致的。冯道的不少好事,就是连称他为“无廉耻者”的欧阳修也没有否定,例如:他“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在随军当书记时,住在草棚中,连床和卧具都不用,睡在草上;发到的俸禄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毫不在意;将士抢来美女送给他,实在推却不了,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找到她家长后再送回去。在丧父后辞去翰林学士回到景城故乡时,正逢大饥荒,他倾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又没有能力耕种,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地方官的馈赠也一概不受。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却告诫明宗:“我以
前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马上颠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
情。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现在丰收了,又没有战事,便纵情享乐。”明宗问他:“ 丰收后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冯道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历来如 此。我记得近来聂夷中写过一首《伤田家诗》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让左右抄下这首诗,经常自己诵读。另一次临河县献上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杯”,明宗很喜爱,拿 出来给冯道看,冯道说:“这不过是前世留下来的有形的宝,而皇帝应该有的却 是无形的宝。”明宗问是什么,冯道说仁义才是帝王之宝,并说了一通仁义的道 理。明宗是没有文化的武夫,不懂他说些什么,就找来文臣解释,听后表示要采 纳。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即贫穷的、无背景 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无论如何,这是值得称道的措施。明宗年间,冯道还与李愚等委派官员,将原来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 刷。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 大事。此事竟然发生在战乱不绝的五代时期,与冯道个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冯道最受诟病的是他的政治道德,欧阳修自不必说,司马光也称他为“奸臣 之尤”,就是对他持肯定态度的《旧五代史》,在盛赞“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 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之后,也不得不对他的“忠”提出了疑问:“ 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 直到范文澜作《中国通史》,还花了不小的篇幅对冯道大加挞伐,主要也是针对 他的政治道德。这些批判看来都是大义凛然,但联系冯道所处社会和环境的实际 来分析,结论却不是如此简单。像欧阳修这样生在承平之世的人,又遇到一个优容士大夫的宋朝,实在是三 生有幸的。所以他尽管也不时受到谗言的攻击,在宦海中几经沉浮,却能位致宰 辅,死后获得“文忠”的美谥。他不必像生在乱世或改朝换代时的士人那样,必 须在不止一个的君主或朝代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还可以从容地用“春秋遗旨 ”(见《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来审判冯道一类不忠之臣。相比之下,冯道可谓不幸之极,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 的时期,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晋、汉、周)加上契丹、十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合计 不过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仅六年余,每帝仅三年余,最长的唐明宗和晋 高祖也只有八年。如果冯道生在康熙、乾隆时,他的一生仕途刚刚超过皇帝享国 时间之半,不用说换代,还等不到易君。而且这四个朝代都是靠阴谋与武力夺取 政权的,契丹又是趁乱入侵的;除了个别皇帝还像个样,其余都有各种劣迹暴政,晋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卖领土、引狼入室才当上儿皇帝的卖国贼。即使按照儒 家的标准,这些帝王大多也够得上是“乱臣贼子”或昏君暴君。但事实上他们又 都是统治了中原地区的君主,连欧阳修也承认他们的正统地位,一一为之作本纪。因此冯道除非住进桃花源,或者优游林下,“苟全性命于乱世”,否则总得为 这些皇帝效劳,总得忠于这些皇帝或其中的某一人。逃避现实自然要容易得多,但如果当时的士人都是如此,难道真的要靠那些“乱臣贼子”和以杀戮为乐事的 军阀刽子手治天下吗? 欧阳修在严厉批判冯道的“无耻”时,提供了一个懂“廉耻”的正面典型:
没有积蓄,一个儿子年纪还小,妻子李氏带着儿子送其遗骸回故乡。东行过开封 时,到旅馆投宿,店主见她单身带一个孩子,心里有疑问,就不许她留宿。李氏 见天色已晚,不肯离店,店主就拉住她的手拖了出去。李氏仰天大哭,说:“我 作为一个女人,不能守节,这只手难道能随便让人拉吗?不能让这只手玷污了我 全身!”拿起斧头自己砍断了手臂。过路人见了都围观叹息,有的弹指警戒,有 的流下了眼泪。开封府尹得知后,向朝廷报告,官府赐给李氏药品治伤,还给予 优厚的抚恤,将店主打了一顿板子。欧阳修明知此事不过是一篇“小说”,却认为“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 固尝有其人而不得见也”,然后教训冯道们:“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 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言下之意,从李氏的例子说明即使在五代这样 的乱世,连一个女人都还是有廉耻之心的;不仅李氏,围观的人、开封府尹、朝 廷也都是是非分明的;只是流传下来的事例太少了。李氏能断臂,冯道们为什么 不能用自杀来避免“忍耻偷生”呢?读完这令人毛骨悚然的“节妇”事例,我非 但不为欧阳修的良苦用心所感动,反而要为古人担忧了。从公元九○七年朱温代 唐至九六○年赵匡胤黄袍加体,五十余年间换了六个朝代,皇帝有十个姓,如果 大臣、士人都要为本朝守节尽忠,那就会出现六次集体大自杀;如果要忠于一姓,就得自杀十次;欧阳修效忠的这个宋朝在开国时就会面对一个没有文人为之效 劳的局面,或许就永远不会有“宋太祖”和“欧阳文忠公”的称号。相反,与冯道同时代的人对他就赞誉备至。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 同寿,“时人皆共称叹”。宋初的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厚德稽古,宏才 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 一引)显然这是由于范质等人至少都有历二朝、事二主的亲身体会,理解冯氏的 苦衷,不像欧阳修只要说现成话那么方便。其实,欧阳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为皇,当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与宰相韩 琦赞成,天章阁侍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反对,结果吕诲、范 纯仁、吕大防等都被贬黜,而赞同欧阳修意见的蒋之奇被他推荐为御史,被众人 目为奸邪。欧阳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风不正派。蒋之奇为 了摆脱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对欧阳修进行查办。欧阳修闭门接受审查,因得到故 宫臣孙思恭的辨释,蒋之奇等被黜逐,欧阳修也力求辞职,降任毫州知州。这一 事件说明欧阳修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也不见得有李氏那样的廉耻之心。引经据典 迎合皇帝的心愿,贬斥持反对意见的人,早已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蒋之奇的 行为说明此人完全是一个无耻小人,但因为赞同自己的意见,就加以引荐提拔,显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当。受人污蔑后并没有像他要求别人那样以死明志,只 是老老实实接受审查,以降职为台阶,看来事到临头就不像议论别人那么轻而易 举了。《宋史·欧阳修传》说他“数被汗衅”,但他的反应至多只是要求退职,说明他从来就没有李氏断臂的勇气。有人喝着参汤作发扬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报 告,带着浩荡的豪华车队去访贫问苦,儿子拿了绿卡后再提议限制出国,挪用公 款后却要公教人员体谅国家的困难;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责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独 立人格,入了外籍后来教导我们应如何爱国;大概都深得欧阳文忠公的真传,继 承了假道学的传统。冯道另一个污点是对契丹的态度。范文澜写道:“他(晋高祖石敬瑭)要冯道 出使辽国行礼,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 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好个奴才的奴才!”(《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册
讳,但全面分析冯道与契丹的关系就不难看出,他采取的是实用态度,与卖国贼 石敬瑭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冯道并没有参预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勾当,他说这样的话,只是他 “滑稽多智,浮沉取容”(《资治通鉴》卷二九一)的一贯本色。因为石敬瑭为了 取悦于契丹,认为只有冯道才能充当使者,已经说了“此行非卿不可”的话,再 说“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只是假惺惺表示关怀。老于世故的冯道自然 明白自己的处境,索性表示得心甘情愿。据《旧五代史》所引《谈苑》,契丹主 曾派人劝冯道留下,他回答:“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皆为臣,岂有分别哉!”话说得很漂亮,实际还是不愿留在契丹。他把契丹的赏赐全部卖掉,得来的 钱都用来买柴炭,对人说:“北方严寒,老年人受不了,只能备着。”似乎作了 在北方长住的打算。契丹主同意他返回时,他又三次上表要求留下,被拒绝后还 拖了一个多月才上路,路上边行边歇,两个月才出契丹境。左右不理解,问他: “别人能够活着回去,恨不得长上翅膀,你为什么要慢慢走。”冯道说:“你走 得再快,对方的快马一个晚上就追上了,逃得了吗?慢慢走倒可以让他们不了解 我的真意。”可见他表面上的恭顺只是一种韬晦的手段。契丹灭晋,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冯道应召到达,辽主问他为何入朝,答复倒也直率:“无城无兵,怎么敢不来?”辽主又责问他:“你是什么老子(老东西)?”冯道答:“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辽主听后欢喜,任他为太傅。有一次又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使他能在暗中保护 汉族士人。契丹北撤时,他与晋室大臣被随迁至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 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 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等到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 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安定。冯道出使契丹的目的或许能推测为贪恋后晋的爵禄,那么他应辽主之召以及 以后的行动就不能说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契丹军只占领了开封一带,他 所在的南阳并无危险,要投奔其他割据政权也不难,以他的声望和政治手腕,博 取荣华富贵易如反掌。但他却甘冒风险去开封,在复杂的形势下减少了契丹入侵 造成的破坏。当时的文武大臣中,一心卖国求荣,争当儿皇帝、孙皇帝的;趁机 烧杀抢掠,大发战乱财的;对辽主唯命是从,不敢稍有作为的;比比皆是。冯道 的行为自然算不上大智大勇,但似乎也不应苛求了。前些年有人要为石敬瑭卖国辩护,说什么契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所以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是卖国行为,而是促进了民族团结。这种 谬论不值一驳,因为当时契丹与后唐、后晋还不是一个国家,无论石敬瑭的主观 愿望和客观效果都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可言。但如果认为卖给契丹罪孽深重,而卖 给其他汉人政权就无所谓,那也是不公正的。尤其是到了今天,我们绝不能再用 “华夷之辨”作为评判历史是非的标准,对冯道与契丹的交往也应如此。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 一点上,司马光与欧阳修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 节致死”才算得上忠(《资治通鉴》卷二九一臣光曰,以下同)。但他也知道在“ 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的情况下,不能 要求大家都在国亡时殉葬,所以又提出了一个“智士”的标准:“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你冯道纵然不能作忠臣死节,当一个
几个人能自由自在地“灭迹山林”,就是在治世,要是皇帝看上了你能逃得了吗 ?自从朱元璋创造了“不为君用”就有灭族罪的法律以后,士人连不服从、不合 作的自由也没有了,天地虽大,哪里还有山林可隐?再说,大官、下僚本无严格 区别,更无本质不同;当大官是失节,当小官就可保住“智士”身份,岂不是笑 话?如果司马光生在近代,看到曾国藩对“粤匪”斩草除根,蒋介石剿共时实行 格杀勿论,或者在文革中连一般国民党员、保甲长都要被揪出打倒,那就会懂得 当“下僚”是再愚不过的事了。话说回来,冯道并不是绝对没有选择灭迹山林或 优游下僚的自由,不过冯道大概不愿意如此了其一生;他真这样做了,欧阳修、司马光和我们今天就没有冯道其人可评论了。但还会有张道、李道,因为知识分 子总是要扮演自己的角色,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现在可以讨论文章开头的问题了,要是冯道生在前南斯拉夫,在国家分裂、民族仇杀、宗教冲突时,他能做些什么?最容易的自然是“灭迹山林”,国内找 不到,可以到国外去找,有钱就做寓公,没有钱也可以当难民,先在外国爱国,等天下太平了再回去爱国。在国内“灭迹山林”就没有那么方便,且不说在纷飞 的战火中难保不中流弹,激烈的国家、民族、宗教情绪大概也容不得你置身度外,不过却能避免后人说长道短。另一条路就是当忠臣,选择一方后就竭尽全力,这样无论生前生后都能博得一部分人的赞扬。但旁观者已经可以看出,冲突中似 乎没有一方握有全部真理,忠于一方的代价必定是是非参半,或者是更多的生命 财产损失。这样的忠臣越多,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人民蒙受的损失也越大。如 果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 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 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这样做的人或许只是为了实现自 己的价值,但他对人类的贡献无疑会得到整个文明社会的承认。冯道走的就是第三条道路,尽管他没有走得很好,也没有最终成功,就像他 在《长乐老自叙》中所说“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 以答乾坤之施”;但与“灭迹山林”或效愚忠于一姓一国的人相比,他无疑应该 得到更多的肯定。
第五篇:善用两难故事引导学生的价值选择
善用两难故事引导学生的价值选择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萌发的重要时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善用两难故事可以对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行引导,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从而在情感深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设计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两难故事
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对新奇的故事充满兴趣,因此设计的情境一定要是学生感到新鲜的、具有吸引力的两难故事。
(一)设计的情境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
在沪教版《生活俭朴,行为文明》一课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设计了一个两难故事。有一些学生认为买东西还是要买贵的,因为质量会更好。理由是:“便宜的钢笔一会儿漏墨,一会儿写不出,只能扔掉了再买新的,反而浪费钱。倒不如买稍贵一点的,可以用得更长久一些。”但是这又与俭朴的要求之一“花费上量力而行”相冲突。就此两难问题,学生们针对“价格高就一定质量好”“名牌笔与普通笔的质量比较”“中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功能的笔”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问题层层递进,最终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在“花费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
关于“民主”问题,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某初中要开展一次关于考试管理方案的座谈会,想听一听学生如何看待考试作弊这个问题,由此来制定防止作弊以及处罚作弊等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学校希望学生讨论的问题涉及是否曾经作弊,如何作弊,是否被监考老师发现,曾经接受过怎样的处罚之类的敏感问题。请学生讨论是否愿意如实回答这些问题,是否认为如实回答了这些问题会有利于制度的建立,是否希望其他同学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情境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意亮出自己的立场。最终通过讨论利弊,学生坚持了正确的价值选择,增加民了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理性表达的能力。
(二)设计的情境是虚拟却可信的故事
在讨论“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一课中,教师用了一个虚构的经典两难故事。情境设置在一条马路上,由于道路改建,旧马路暂时封闭,新马路通车。在新的马路旁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有车通行,严禁在此玩耍”。有四个学生放学后来到了新的马路旁,一个学生看到牌子上的警告后,劝另外三个学生不要在新马路上玩,但那三个学生不予理会。为了安全,他只好自己跑到原来的旧马路上去玩。这时,一辆汽车疾驰而来,速度非常快,学生们都来不及从马路上离开……课堂中,学生分别从汽车驾驶员、在新马路上玩耍的同学、在旧马路上玩耍的同学三个角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学生认识到了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到避免矛盾的最佳方法就是遵守规则。
二、两难故事引起冲突,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很多相矛盾或相冲突的价值两难选择的情境,学生认知能力亟待提高,包括分辨、选择和决定的能力。运用两难故事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明确正确的价值选择方式。
(一)设计的情境只有两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在两种价值观中进行选择,可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但如果涉及了第三种价值选择,则容易变成过于复杂的情境,反而减弱了两难故事讨论的预期效果。
在讨论“什么是真挚的同学友谊”一课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事件设计了一个两难故事。故事中一位同学遇到了难题:“我的零花钱不算多,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能积攒起来买一个变形金刚。这次期中考试,我考得很好,同学们让我请客,我也挺高兴的,能有这么多同学一起分享。但如果请客,就不能买变形金刚了。我该怎么办呢?”
学生们对这个难题很感兴趣,分别站在这位同学的角度或班级其他同学的角度展开了讨论,最终得出结论:“真正的朋友应该真诚相待、真心分享,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如果这个故事把学生自己想买一个变形金刚,变为学生想为妈妈买一件生日礼物,则将“两难问题”变成了同学友谊与孝敬父母之间的选择,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判断的难度,也减弱了对核心问题即真挚友谊的讨论深度。
(二)两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价值观上的冲突
初中学生对故事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辩论和解决问题。在两难故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色位置考虑问题,在思想冲突中,对原有观念深入质疑,进入认知上的不确定状态,从而促使新旧价值观的转化。
在讨论“法律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两难情境:一位妈妈担心女儿遇到了难以自我解决的困惑,所以想翻看女儿摆放在书桌上的日记。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了两难冲突:翻看日记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但如果妈妈不及时监管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通过层层剥笋式的分析,得出了妈妈应该用适当的方法及时与女儿沟通,女儿应当将日记收起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等具体做法。
在探讨两难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不应强制学生去接受特定的认识或价值观,而应向学生展现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启迪学生去猜测和判断事情接下去的发展状况,最终由学生自己判断什么是合理的。在两难故事情境中,学生因为对问题感同身受,激发了思想上强烈的冲突,所以会自己去探索可能的原因和结果。海德格尔在《什么是思想》中写道:“我们在目前可做的或可以学习的,就是去切近地听。学会倾听也是师生应当共同关注的事。”通过对两难故事的课堂讨论与倾听,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会持续培养起来。
三、升级价值选择的推理方式
道德推理对道德规范的内化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逻辑判断、对照现实进行检验等方式对不同的道德推理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引领自身参照和学习不同的推理方式,从而升级自身的价值选择推理方式。
(一)两种典型价值选择推理方式
两种典型的价值选择的推理方式,一种是后果主义,价值的选择取决于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一种是绝对主义,价值的选择取决于绝对的道德准则,倾向于评判行为本身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后果。在上文的两难故事中,都涉及了这两种选择推理方式,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两种推理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如“诚信”问题,两难情境里的同学小曹最近有一个烦恼:“我有一个笔友小铁,书信交流有一年多了。小铁是学校的运动健将,举凡足球、篮球、乒乓球,无一不精。他还把获奖照片寄给我看呢!而且小铁的知识可丰富了,天文地理,都有所涉及。我不想失去这个笔友,所以在信中谎称自己是学校足球队的成员。可是小铁来信说,暑假里要来和我切磋一番球技,这可愁死我了,你们知道,我可是一个运动盲呀!”在班级中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现在交友的途径有哪些,交友的标准是什么?假如学生现在是小铁,了解真相后,是否愿意继续和小曹做朋友?如果学生的朋友就某件事情没有跟你说实话,是否会就此事与朋友进行交流,会如何交流?关于“善意的谎言”,究竟应该选择评判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对多样的价值选择作出一步步地分析。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往往出现认识的分歧和失衡,教师必须理清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考虑不同的价值选择推理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升级自己原有的方式为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二)价值推理在情境中得以发展
善用两难故事,必须强调故事本身的力量和价值,用情境附有的道德判断、丰富的情感本身生成学生的道德共鸣,学生所体会到的道德感是充满个性特征的。
仍以“诚信”为例,康康就读于某所知名初中,初一时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但是在初一的暑假,康康迷上了网络游戏,到了初二,他的成绩下滑得很厉害。眼看期末考试就要来临,听老师说此次考试成绩关系到初三的“推优”资格,康康就想:“一定要想办法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于是,他在考试过程中开始偷看邻座同学的答案。引导学生讨论康康的学习动机,出现的问题,偷看答案的初衷,考试的意义,作弊的危害等问题,最终明确了必须通过自己的真实努力,脚踏实地、诚信考试,才能获得成长与进步。
情境可以是说明的情境,用两难故事生动地向学生说明进行价值选择时的艰难;也可以是体验的情境,学生通过假想式的亲身经历,获得对某种价值要求的切身体验;更可以是体谅的情境,学生用叙述方式和提问方式,作为当事人身临其境,培养道德敏感性,包括对人的需要、利益、情感的观察和理解,从而对问题作出理性判断并且温情体谅的行动。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善用两难故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在变换角色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冲突双方的态度,理解不同角色的感情。因为换位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会减少对他人的道德高要求,并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设计好并用好两难故事,是提高学生价值选择和提升思想品德课育人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
责任编辑/杨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