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教学环境下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研究实验方案
《创新教学环境下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研究》实验方案
一、实验课题的背景与目标
1、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全面推开,此次改革是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当前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我们的学生英语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出现低效或无效。此外,我们英语的课堂也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益不大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实行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因此我们的英语老师必须认识到要在创新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传统做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场所。目前,国内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关于创新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量先进教学理论和教改经验为我们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存在问题:
在当前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我们的学生英语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出现低效或无效。此外,我们英语的课堂也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益不大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实行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虽有改观,但基本上还是老经验、老办法、老路子,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比较陈旧,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缺少教师自主发展、专业发展的欲望。在教学的预设方案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角度,从诱导学生探究的角度去考虑。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行为的跟进都缺少主动性,缺乏应对的策略。所以,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3、理论现状: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在不断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那么,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就更加应该去了解新课改,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教学环境下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研究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提升英语学科的教学效益,最重要的就是把创新英语课堂教学作为重点,要在创新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近年的英语中考试卷来看,英语题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很巧妙灵活地考查了英语基础知识,更深层次的揭示了创新英语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知识为目的的重要性。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主要是通过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活跃;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在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综合知识和技能。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有利于教师用好教材,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2)能调动教师实践方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常态教学研究进行规范化提升。
(3)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还未能充分体现在创新教学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还未能实现英语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在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活跃;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突破之处
研究重点:主要是通过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活跃;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研究难点:创新英语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如何进行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学案的设计研究。创新英语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研
突破创新之处:通过创新英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评价,通过学习与研究,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素质。充分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创建和谐英语课堂,提高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技巧,从听、说、读、写情景创设入手,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向45分钟要效益。
五、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个案调查,搜集教学一手资料,从实施研究环节等方面分析、论证。
2.理论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广泛采集国内外有关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教学的
经验报告、交流论文、学术论著等材料,供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并筛选出可供借鉴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构建理论框架。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研究成员通过对各自的实验班级信息、数据的处理、分析,总结、验证其可行性、先进性,并定期进行交流,不断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使课题研究在实验中不断得到确认、完善和升华。
4.总结论证法:编制研究报告,定期研究经验,分阶段写好课题总结,撰写论文,编撰成材料。
六、具体实施步骤、成果及成果实现形式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论证实验可能
1、填写申请表
2、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验阶段:
第一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8月)按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阶段 1)积累和筛选与课题有关的有效经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2)组织对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课题《创新教学环境下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研究》的认识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3)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考察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制度详细的实验方案、计划和操作体系。4)定期研讨“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不断调整操作体系。5))抓好教学质量的跟踪调查分析。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课题组做好中期总结,对实验的操作效果作出评价,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调整实验方案。
第二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5月)
(1)根据第一实施阶段的经验和已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操作体系。
(2)组织前期成果汇报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8年6月)
(1)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对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研究关系)
四、提升与结题阶段(2018年76-8月)
全面分析整理调查数据、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七、研究保障条件
研究人员的水平
课题组成员都是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组成,分布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每人都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各自都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有着一定的研究水平,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1.主持人李小珍和其他成员均为教学一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研
究的正常运行,同时学校每周一下午集中研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实验学校都已建成校园网、电脑室、语音室和软件制作室,硬件设施齐全,并且都曾经开展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等多项校级课题研究活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
3.学校每个班已安装了多媒体白板,开通了互联网,共享了多所网校的网络资源。
4.本课题的研究费,包括参加会议、购买资料、数据统计等,均由本校计划经费开支。
前期成果:校级课题《英语活动式教学》已经圆满结题;所撰写的论文《读写结合,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探究》获小都中学论文比赛一等奖;论文《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写联动”的研究与实践》获小都中学论文比赛一等奖;论文《浅析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获移动杯论文比赛三等奖;论文《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英语课堂》在“2013年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第二篇:《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方案
《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电学教学的研究》实验方案
山东省寿光市孙集街道孙集二中
刘照华
一、课题的提出 1、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应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国内国家级的远程教育传输平台已经建成,具备了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条件;但是,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基于网络的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为此,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以往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基于宽带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校园网教学模式的研究”。
2、信息时代化,国家对信息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应于多媒体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力争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跃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连接,开设信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地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市教委在2001年4月份建成了全省第一个高速宽带教育城域网。该网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可扩展性强、集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发布、网上考试、远程教衣、电子备课、VCD视频点播等于一体,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有效地融合地一起。我校突出抓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学校现有高配置电脑280台,多媒体网络教育7个,并且建立了百兆校园网联入城域网,达到了终端至教室、办公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教师宿舍等。实现了宽带城域网下的“校校通”、“室室通”、教工“户户通”。36个教学班均能运用计算机网络上课,能运用校园网与因特网上信息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的知识建构。我们通过“九五”国家级立项课题“语文四结合”、“计算机与各科课程结合”等试验研究,已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和方法,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为我校深层次、全方位地深化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鉴于此,我们把研究的主攻目标进一步定位构建网络下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层面上;并明确提出将“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学校的“十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题的指导思想、课题界定和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该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建构一种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
通过该课题的试验理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以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
课题的界定: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对象运用自身和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即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个别上的学习者通过讨论、互相等方式来互促学习,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策略。主体性学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的支撑,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便成为学生的主体发展的有效手段,我们所提出的“基于教育宽带城域网网络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合理适度地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辅助功能,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来为学生的认识过程建构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筛选获取和创造性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个生特长和创新实践能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达到主体的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理论;脑科学理论。
1、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剌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发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能源,因而对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的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时代背景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结构和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指“学习”的含义--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和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中有关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所指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说”、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表明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把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带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在学习全过程中,通地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说话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使每个学习者获得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化的“help”。在这种学习者都有成功的感受,从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三、课题目标
总目标: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形成一套优秀的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实施教学的裁体和媒介,在教师的主导下,使学生具有自主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在网络环境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知识意义建构。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开发“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新一代网络资源等。
1、指引如何获取信息能力。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引和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去寻找有关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信息资料。
2、熟练运用网络能力,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是达到网络教学所必需的条件。
3、分析综合处理信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信息进行筛选鉴定,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可信的信息进行分类,并且对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4、意志调控能力。意者包括学习者的态度、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策略和调控能力。它指导和控制整个信息获取和加工深层次处理,因此培养学生的意志调控能力至关重要。
5、协作交流的能力。能够在多媒体的网络教室等平台下扩展“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信息和范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能利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真正达到资源技术的互补。
6、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学生对有价值的信息经过分析、综合、评价进行意建构,并要与原来结构进行协调与融合,这种能力是不断地加速循环,把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再生与创新再次重新建构。
7、培养教师的导学能力。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更新教育理念,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因势利导,不断地及时纠正实验中偏差,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模式。
四、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的操作模式3.网络环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4.网络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的交互影响的研究5.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一)建设好网络设施和教育资源信息库:它主要利用腾龙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办公和资源管理系统,面向学校的各个部门和每个实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与信息资源的融合。
(二)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除了从Internet网上游览下载丰富的教学源外,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利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等创作编辑系统积极制作和开发教学软件,并上传服务器。建立教学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自能学习丰富的网上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参考资料。
(三)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发现式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特依据学科特点构建三种基本教学模式。
1、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等功能,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将获取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巩固学习内容,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2、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协作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下,将学生组织成小组,相互合作,共同求解决某个问题。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感性资料,并利用资料协商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在多媒体教学网络中,让小组中的一些学生负责整理知识、掌握技能,便能享受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独自探索问题、获取知识的乐趣。当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合作技巧和社会技能。
3、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和谐互动模式。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是教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情景,形成师生间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悟课题、初步释疑、突现难点,师生在计算机地帮助下,同学共研,和谐互动,达成意义建构。
五、课题的研究对象、实验方法与实施过程
我确定初三(2)班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突破。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的方向和内容,结合第四部发“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采用五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反馈和调整,分四个阶段循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并配以实验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一)准备阶段(2001.7——2001.9)
1、确立实验课题,制定实验规划和实施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的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确立实验班。
3、补充、完善用实验的硬件设备,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
(二)实施阶段
本阶段分为两个过程:
1、第一阶段(2001、10—2002.10)
(1)收集与课题实验有关的理论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电子教材等,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理论,认真学习网络技术理论并能熟练上机操作,提高理论与操作水平。
(2)让实验教师走出去学习,并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课堂教学。
(3)指导学生认为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学会熟练操作网络,让学生明确如何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4)建立实验教师和学生档案,收集有关资料。
(5)购置、自制部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电子教材、课件、和软件等,不断充实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和电子图书馆,并建设好网上教育信息管理库系统,充分利用好Internet 网络下的各种信息资料。
(6)初步探索“基于教育宽带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第二阶段(2002.11—2003.11)(1)不断地让实验教师走出去学习,并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课堂教学,力争拿出一流的迎合新时代特征的观摩课,确保实验取得成功。
(2)师生在学会熟练操作网络的基础上达到精通,能非常熟练地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究、创新。
(3)不断完善实验教师和学生档案,收集在大量资料并使之系列化。
(4)不断充实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和电子图书馆并使之完善,充分发挥好网上教衣信息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5)构建“基于教育宽带城域网下环境”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6)对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教案设计、课件、课例、论文等进行汇集、整理。
(三)验收阶段(2003.12—2004.7)(1)撰写实验报告,请专家到校验收。(2)搞好有关实验资料的整理工作。
(3)结合实验写出有分量、有价值、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为以后此项实验的深入打下基础。
六、实验的组织建设和物质准备
1、通过学习与实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让理论先行,以便更好地开展实验。
2、组织建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得力的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张建训
副组长:赵兴华
课题研究小组:刘照华、刘光科、张海涛、王冬梅、崔莲英、韩礼、刘鹏等
3、物质准备。不断更新计算机硬件软件,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技术指导,尤其突出作好学校资源库的补充与完善工作,便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4、突出进行三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5、加强指导,成立课题实验指导小组,定期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让实验教师走出去学习,并经常请各地专家到我校指导实验工作,不断提高理论与实水平。
6、及时总结,典型带动。
第三篇:“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学方式、教学关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明确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教师教学带来的影响,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社会资本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影响研究――基于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2017SJB2230)。
一、引言
“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使人们看到了各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学术科研、电子商贸、学习交流,都可借助网络技术来实现。在教育行业,MOOC的兴起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渗透无处不在。教育领域也受到了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互联网+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少有的具有颠覆性的变革。因此,明确“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并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储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教学资源,并且信息更新速度快。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资料,以保障教学有效展开。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资料都已经共享,在网络上有近乎标准的结论,这必然会降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也就不会在教学中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导致教学目的无法实现。
(二)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提出了新挑战
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问题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干扰和影响。一方面,传统教学的学科知识以教材为载体,知识以体系化形式而存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即知识是零散、无序、片段、不成体系的。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又缺乏强制性要求,学生对碎片化的知识缺乏深度思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认知。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量是海量的,而且良莠不齐,存在信息超载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思考,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能够引导学生在庞大且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搜索并选择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主获取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对碎片化知识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这无疑是教学的又一挑战。
(三)互联网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学关系。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依据专业和课程需求自主安排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教学从知识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这也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素养、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挑战
“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互联网+”对教育技术将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对教育方法也有重要影响。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首先,教学观念受到挑战,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评价观等。其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挑战,观念变了,随之而来的是方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期望。再次,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对象服务的,教?W方法变了,教师角色也必然改变。最后,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挑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的变化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迎接挑战。
(二)庞大的数据处理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大数据是一场革命,海量的数据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教育部门、商业部门还是政府,几乎所有领域都将卷入这种进程。”根据美国著名的课堂观察应用软件开发商Classroom Observer的研究,在一节40分钟的普通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生所产生的全部数据约有5GB―6GB,而其中可归类、标签并进行分析的量化数据约有50MB―60MB,这相当于他在传统数据领域中积累5000年的数据总和。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如果不对其进行专业提炼、研究分析,那么互联网数据统计功能带给教育的价值就是空中楼阁。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这将给高校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将迎接的挑战。
(三)繁杂的信息收集
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历史性变革,以往一直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化革命正在逐渐改变着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每一细胞。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信息纷至沓来,充斥着教育工作者的眼球,其特点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找出哪些信息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信息对教学科研更有价值,了解通过什么途径更有效地搜集信息,有哪些好的学习信息可以利用,如何辨别各种信息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获取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提高?n堂操控能力,全方位迎接挑战
提高课堂操控力,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犹如灯塔,指引着课堂教学的航向,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优化,是高校教师应对挑战的首要环节。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再次,要改进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培养数据能力,提升数据素养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一方面,学生在线学习时,会留下大量学习行为方面的数据;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的课堂信息都可以实时转化成各种数据反馈给教师。教师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学生设计出更具实效性的学习环境,开发更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因此,数据能力是未来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素质能力培养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师“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的培训。通过培训,加强教师对“互联网+”本质的认识,增强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形成“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在自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和管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高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将简单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技能与理论相结合传授的同时,不断学习各类前沿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01):6-11.[3]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 [EB/OL].http://,2015-04-13.[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5]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72-75.[6]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03):12-15.[7]毛姣艳.“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广场,2016(03):90-92.[8]汪洋.“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3).[9]王俊,贾风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导刊,2017(19).
第四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能力提升的探讨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能力的提升的探讨
雷杏荣
孝感高级技工学校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和物流热,主要通过提高物流配送打竞争战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然而,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中,物流业的发展显得相对落后,本文分析了当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特别是城市物流配送的现状与问题,进而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配送能力的提升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城市配送物流配送物流作业一体化
结合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其基本流程下的任何一笔完整交易,都会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其中前三者都可以完全通过信息网络的技术和手段得以顺利完成,而唯独物流,是用物理方式传输。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物流能力的滞后对其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物流配送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日益突出。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尽管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服务在我国仍占主导地位,但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 物流基础设施的“瓶颈”现象。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完成工作量居世界第二,每公里完成的货运量居世界第一,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物流需求。特别是城市配送物流基础设施,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城市配送设施少,城市配送通道限制,设置不合理。
㈡ 物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信息化、集成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当前物流企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城市配送设施少。在全国大部分的城市物流配送中,现仍大量使用手工作业,不能及时跟踪货物以取得在途信息,货损货缺的状况时常发生。物流企业上网仅限于介绍企业状况、业务范围等,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管理尚未实现自动化,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应用范围有限,企业之间的物流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的利用尚未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整合。
㈢ 物流模式粗放,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现有资源利用不足,社会物流依然粗放。
㈣ 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不清晰,行业中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专业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短缺,也成为了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如何提升物流配送能力
企业如何提高物流配送水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㈠ 正确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内涵,将环境压力转变为企业动力
明确电子商务环境对现代物流配送提出的新要求,理解环境压力所在。.强化物流配送中与电子商务环境相适应的新观念,形成企业动力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首先应树立以最终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即高效的物流服务将最大限度地减少顾客时间和精力的支出,从而使顾客的满意度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应坚持以效率领先为主的现代竞争观念,把物流配送效率作为物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来建设,使物流配送体系对市场反应的敏捷性成为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第三,要贯彻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互利合作观念,使协同竞争、合作“双赢”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企业的普遍共识和最优选择。
㈡ 理顺城市配送管理体系,实施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现代城市配送物流几乎囊括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回收、信息等各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基本要素,紧密结合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因此,要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主要协调运管部门、交警、规划、工
商、税务关系,应当由运管为主导,建立城市配送统一管理的委员会或办公室,来加强配送管理。委员会要打造城市配送物流信息平台,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物流的发展。
㈢ 把握与电子商务环境相融合的物流配送新特征,提高配送行动力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配送应针对挑战和新要求积极响应,具备不同于传统物流配送的新特征,着实提高配送行动力。⒈物流配送信息化。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要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中。⒉物流配送智能化。提高物流作业过程中运筹和决策的智能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线的选择、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等,可以借助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加以解决。⒊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已不单单是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和其他各种服务,以及一些特殊增值服务。4.物流配送柔性化。柔性化物流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现代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层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㈣ 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信息化平台软、硬“两手抓”,为配送提供强劲支撑力建设物流配送信息化平台,首先应该加强物流硬技术的建设和改造,奠定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物质基础。物流硬技术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道路建设、仓库建筑、场站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在物流软技术上,一是信息传递与处理逐渐采用EDI系统;二是计算机在进货、配货和选址等方面辅助决策应逐渐成为主角;三是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相结合,如与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等。同时,在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中,要充分利用Internet、POS、电子商务安全等技术。在构筑物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方面,逐步普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卫星导航与定位GPS、移动通信、CD-ROM电子地图等。为此,必须大力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特别是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专门提供物流方案或进行物流人才培训的第五方物流。
㈤ 合理选择配送模式,有效整合配送能力
企业应根据环境、自身实力和配送资源分布状况的差异来匹配和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整合配送能力。1.有选择地使用自主配送模式。它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然而自主配送模式投资规模较大,在企业配送量较少时,配送成本和费用相对较高。在当今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如企业对物流控制、处理能力强时,可以选择使用这种模式。2.突出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有条件的也可以发展第四方物流。选择第三方物流,首先要把高信用度作为保证履行合同的前提要求;其次是强调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为商品售后提供技术服务。第四方物流指供货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能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货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3.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是发挥集群优势、整合分散资源的有效途径,实现社会物流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4.大胆尝试基于虚拟物流企业的物流联盟配送模式。由于物流配送动态联盟是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所以只有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分配。
结束语
总之,企业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实施有利于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设好信息化平台为配送提供的强劲支撑力。企业应正确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内涵,将环境压力转变为企业动力,同时必须具备了配送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系列化和柔性化新特征,增强物流配送的行动力,通过对配送模式的战略性选择有效整合配送资源,整体提高配送能力。
第五篇:创新教学实验方案
《小学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研究》实验方案
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
一、课题内涵的理解
我们对创新性教学的基本内涵的理解:
1、创新性教学的本质是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己个人的创造力;
2、创新性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和延续;
3、创新性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个人的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
4、创新性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学生认识的自然发展,这种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的实质在于重演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
二、课题背景简析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中,百年之前就提出并展开创新性教学实验研究,而且取得了百年后令人瞩目的成果,民族整体素质提高了,科技发达了,成了发达国家。
——在中国,纵观历史,创造发明有过辉煌与自豪,虽然创新教育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就提出来了,但是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重视,在开放搞活的今天,从被人“轰炸”与“限制”,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国民整体素质不相适应的反思中,找到了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既方向准确,又便于操作的新感觉,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培养新型人才,是创新性教学的目标。
——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本,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严重地束缚了受教育者思维火花的迸发,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灵气,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蕴含的基本规律并有相应能力、勇于 创新的人才。教育上的削足适履,本末倒行,导致亿万人争过“独木桥”,为闯过独木桥,学生视分如命根,教师视分为能力,学校视分为荣誉,家长为分不惜重金。学生超重学习,不堪重负。其结果是知识水平提高了,实践能力却没有了。
——领导是氛围,政策是环境,邓小平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为这一理论创造了氛围,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千年之交,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与政策、时间与空间的环境。基于这样的背景与现状,又逢这样的氛围与政策,真乃开展创新性教学的千载良机,我们不可错过。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分析中,指出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这一论述为教育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
2、现代脑科学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是本课题的生理学依据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们的大量研究成果,证明了人的创造能力与人脑的功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且只有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得到相互协调、平衡发展,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高度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优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右脑功能的新认识,给我们进行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供了科学的生理学依据,只有创新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右脑功能和左脑功能的 高度协调。
3、创造力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是本研究的教学基础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自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创造力进行专门研究以来,这种研究就未曾间断过。特别是80年代,在以往进行的创造力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创造力的新认识、新理论,如创造力的各种构成模式、创造力认知成份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一些符合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理论诸如建构主义学习论,主体教学论,活动数学论等等,也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了借鉴模式。
四、实验目标
1.实验探索教会学生会学习,会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
2.实验探索把课内创新学习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活动中去的实践活动教育体系。
3.实验探索以人为本,感悟生活,体验人间真情的教育体系。4.实验探索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五、实验研究的内容
1、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实验研究。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转变,开展无挫伤教育,成功体验教育,允许探究中犯错误,不求全责备。
(2)实现由封闭办教育,向开放办教育的转变,实现生生沟通,师生沟通,领导与教师沟通,家长教师沟通。开展校内科际之间开放,教学一科想多科;低中高年级间开放,教低年想高年,幼小开放,小学中学间开放,教今天想明 天,校际之间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主管领导开放,向家长开放,取得监督与支持。
(3)实现由传授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人为本教学观转变。开展把培养思维想象,创新求异意识做为教学目标,评价重心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倾斜。
2、课堂创新教学实验研究。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是组织、引导、参谋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和谐·主动·探究·感悟”的发展目标。把创造思维训练做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贯穿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始终,为其产生新思想,想出新问题提供创新意识氛围,寓创新教学与各个环节之中,各科教学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开辟一个新天地。
(1)课堂环节创新实验研究。课堂各个环节,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2)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尽力减少强制灌输和划一性,创造出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研究评价学生的观点、方法。学生互评、自评应成为主要形式,目标由学校设定,要开放,不封顶,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4)超常学生的教育培养研究。鼓励冒尖,发现与保护,培养与提高特长生。
六、实验方法
1、学习法(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以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学习先进的成功经验,以缩短探索研究的周期,防止走弯路;举办学习理论、先进经验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
(2)不定期举办专家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学习,解决急需解决的认识与实践问题。
(3)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教育科研成果展示活动,如学习心得、论文、教案、作业设计等,在展示汇报活动中学习先进经验,补充不足之处。
2、实验法
(1)因实验法具有控制性、因果性、变革性、教育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对开展教育科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遵循方向性、科学性、继承和创造相结合的实验原则,遵循以人为主体的原则,这是开展教育科研关键所在。实验法开展教育科研便于操作。
3、沟通法
(1)领导教师沟通,建立有利于开展教科研的上下级关系;为教师提供勇于研究,敢于实践的“土壤”和氛围。便于排除教育科研的变量因子干扰。(2)师生沟通,建立和谐、平等、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师道尊严”破除了,学生的思想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减少或避免教育实验中的因变量干扰。
(3)生生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最自然实在,能互补、能内化,发挥更大潜能。
4、信息法
(1)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凭借报刊资料、“千里眼”、“顺风耳”、“网络搜寻”等手段,获得“新、快、准”信息,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对实验的 最真实、最本质的指向调节。
(2)取得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向领导汇报,倾听批评与指导,从中获得权威性信息,调整实验研究的方向或指导思想。
5、开放法
(1)对外开放。举办实验成果开放日活动,向同行开放,向家长开放,向社会媒界开放,向教育主管领导开放,在开放中倾听批评意见,深化实验研究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功能作用。
(2)定期举办教育科研探索与实验的内部开放活动,科际之间开放,年级之间开放,达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七、成果假设
如果按此方案实施教育教学,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创新思维品质会逐步形成,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实践能力会大大地加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八、实验管理与措施
1. 科学地设置机构,成立以校长为核心,以主管校长为执行、操作责任人的由各部门负责人、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及课题管理小组,或教育教学研究室。
2. 建立健全创新教育实验规章制度。研究确定创新教育实验工作方向及指导思想,研究确定实验科研领导、机构、责任的规定,研究确定学校教师承担实验课题。
九、课题实施步骤与内容
启动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2006年12月~2007年7月:启动、筹备、组织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 织论证,确定方案。
2007年5月~12月: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制定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并交流研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2008年4月~12月:召开结题会,出成果。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初颖
副组长:吴丹阳成员: 王燕闽
安晓波
李枫 李广贤侯健 郭清艳7
《小学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研究》实验方案
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