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2011-2012第一学期实验总结(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2:2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2011-2012第一学期实验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2011-2012第一学期实验总结》。

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2011-2012第一学期实验总结

2011——2012学年年度第一学期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总结

本学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目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9月份,课题组接到了河北省电化教育馆的立项通知书,随后全体实验成员在原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从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课题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思路、课题的研究方式与实施步骤进一步展开了论证,由胡学贤老师执笔完成了开题报告,实验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二、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为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素质,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了《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媒体在教学当中应注重实效性》的理论学习,进行了《Flash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操作层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采取集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使实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进行实验课例研讨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研讨活动。几位实验教师每人上了一节研讨课,研讨课体现了以下特点: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绚丽夺目的光彩。比如阎亚楠老师的实验课《太阳是大家的》教学第一小节,展示“朵朵白云”和“红彤彤的云朵”图片,夕阳西下的美景以其特有的魅力闯入学生视野,刺激着学生的心理,唤醒了他们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老师又配上舒缓的音乐去感染学生,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这样学生的朗读就有感性基础了,学生心底的热情被激起来了,朗读又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2、教师从课堂中心退居为辅导者,为学生广泛地收集学习资料,做好学生学习的后盾,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如在郝秀红老师的实验课《漂亮的剪贴画》中,教师提供漂亮的剪贴画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教材设有给学生确定具体主题,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确定主题制作剪贴画,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工具,要做到立体感强,给人以形象逼真,制作精美的感受,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美。

3、所有上课教师都能综合应用动画、影像、图像、图形、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体素材,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孙秀丽老师的实验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分割图形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纵观第一阶段研讨课的始末,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教学效益,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

四、取得得初步成果

1、组建了具有丰富、实用、适时更新的素材库:我校采取购买、自建相结合建设我校资源库,特别是各位实验教师自建的资源库,内容丰富,收集整理了自己开发使用的课件、试卷,以及大量的音像、图片、常用软件。为今后实验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及操作平台。

2、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学习知识,利用计算机创造知识。”在学校开展的科技节“主题电脑创作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加,有2位同学还在市比赛中获奖,这不仅检验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3、在课题实验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开发了许多教学课件,多位教师的课例、论文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胡学贤、郝秀红老师的课在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奖,黄贵敬、郝秀红在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中获二、三等奖。

五、实验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实验正在探索中进行,不可避免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个别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还不够清晰,课堂上绝大多数实验教师只存在“用”的阶段,下一步我们的设想是:

(1)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

(2)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符合各学科实际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不仅包括学会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培训,使教师学会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合理地设计教学,传递教学内容,继续组织相关活动,推进实验进程向纵深发展。

(4)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实践的积极性。(5)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更加开发化。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能根据教学内容,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推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我校“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心灵艺术教育”、“数字化校园”有机结合。

三、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我校创建市级名校、省级名校。

2、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科学实施,初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4、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

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5、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出版相关专著,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涌现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一定的教育理念。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现代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

1、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信息获得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以信息形式存在,教师是唯一的信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教师、媒体、学生三者间立体、交互的传递,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成功体验、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从此理论来看,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

3、现代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为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人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把人脑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存储、操作和使用信息的。而“信息获得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视为信息获得、加工的过程,通过接收、存储、处理、检索、传送等环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信息获得的能力。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面对21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和手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本文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提出一种新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自主探究学习、基于情境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过程

随着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应抛弃纯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提倡“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 体现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把握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 为之创设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信息资源以及有组织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环境中,利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使他 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为前提,以个人独立学习结合小组合作 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

1、该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指导与监控阶段、重点讲授 阶段和组织评价阶段。

(1)、在实践研究中论述了“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围绕“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习,是一种教师与网络、学生与 网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研究阶段采用了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不同研 究方法,其中行动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正近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有效 的教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学校品质。

(2)、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采取“靠教研打基础、以科研为路标”的教育研究策略,鼓励 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当中,并从研究问题发展到研究课题,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思路、制定新方法,直至出现新成果。现将我校教研中的具体做法“问题 式听课评课”、“专题式教研活动”、“说评式集体备课”、“驱动式课题研究”、“教师自主学习”、“教师互动反思”作简要阐述、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需求,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的整合模式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是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2、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 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进行顺畅坦诚的交流。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2)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举例讲解后,设立一个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创作。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

(3)分组合作,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布置一些较平时难的作业,让每个小组内部成员间配合完成。每个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样,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负责上网收集资料,有的文本输入,有的负责图片处理等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4)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各类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利用学生的自豪心理,培养学生对该教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同学优秀的作品,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积极构建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流程。(1)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有关课件,或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自行编制课件,并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和组织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2)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包括学习方法指导。

(3)教师通过媒体授课或指引学生利用媒体学习,师生与媒体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多向互动。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自创,教师巡回辅导,因材施教;必要时,教师面向学生群体进行指导,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个别自学结合起来,把个别指导与群体指导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讨论,还可以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测自评,开展反馈——矫正活动。

(4)归纳,总结,并提出课外自学要求。

二、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成了学习的方式,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2、通过研究,初步建构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得到不断提高;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断养成。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等。

4、在玩游戏中上好信息技术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乐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走进了许多孩子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青睐。在当今社会下,也只有兴趣才是促使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让电脑课的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能够“寓学习于游戏”,从游戏中开始,把电脑操作的技能训练寓于游戏当中,使小学生从电脑游戏中熟悉电脑键盘操作,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真正使电脑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5、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以课题教学为主线的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培育与养成。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范文模版)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工作报告

062711187-94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区域互动促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行动研究》的子课题

常熟市实验中学 朱永发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在“十五”期间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批准设立的江苏省“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招标课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经过四年时间的研究,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教学资源初步形成规模,为教务管理、教学应用提供了支撑。在建设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还重视应用与研究,各学科度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实验教师形成了一部分研究成果,部分作品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屡屡获奖或者在出版物上发表。其中有两个网络课件分别获全国一、二等奖;《学摄影》获全国专题网站二等奖;两篇论文分别获全国、省三等奖;一个教学案例获大市一等奖;10篇文章在出版物上发表。并于2005年3月31日由江苏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和省电教馆组织专家到校进行验收结题。为了进一步巩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数字化校园”的内涵,真正把建成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创新应用,使数字化校园建设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亮点。所以我们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二、课题的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质量”,站在生命的层次上研究和处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过去更多地关注电脑,转向关注人脑,着眼于为师生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三、研究的方法

我们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 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行动研究法认为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发现以及推广普及,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问题来自实践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行动研究强调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必须意识到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研究的动力来自实践者本人。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本课题于2006年2月开始启动,有二位副校长直接参与课题研究,这样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经费,并可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业务指导。信息中心主任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人员,信息技术老师对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支撑,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每年制定一次研究计划和做好小结,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每年2-3次),及时收集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思阶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四、阶段研究主要成果

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和结合本校实际,依托学校优越的信息技术环境,(附网络拓扑图)着眼于教师、学生的各方面素养的提高,不断增强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意识和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论文、课件、教案、科技活动等获奖。其中国家级的有徐晨老师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赛一等奖等8项;江苏省级的有邓辉老师的《消化系统》课在2007年江苏省初中生物教学优秀课评比中获二等奖等14项;苏州市级的有我校英语团队(张明亚、奚建新、邹惠云)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一等奖并获初中组十佳网络教学团队等14项;常熟市级的有丁方老师的《传媒的发展》在2006年常熟市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中获一等奖等22项。(详见附表:阶段研究主要成果一览表)

五、小结与反思

1、课题研究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即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创造力的源动力,决定了人们对创造寄予无限的希望。

创新能力,即教师解决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由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因素构成的。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性、维持性的教育,创新教育一方面牢固地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以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求这种新型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求这种新型的教育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信息技术具备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储存和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显示,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育信息源一定时间内大量高速率地传输,同时映 2 象的切换伴随着声像,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信息技术不仅显示出教育内容的创新,更在教育界的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创新教育思想,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科学研究的量化过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情况,解决问题的思维展示过程,动画实验等虚拟现实仿真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演示,在动态中观察,使问题的结论迅速形象地展示,提高了教学速度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这些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例如:丁方老师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课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水法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然而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今天象圆明园这样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老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另外,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显示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以及多种教育媒体的综合利用,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教育的质量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必须经过教育过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大大地扩展了教育过程的内涵外延。从而达到促进师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例如我校化学组的老师由主备课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其他老师集思广益充实课件内容,制作了一整套化学教学的课件,然后全体化学老师资源共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的化学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2、课题研究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教学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我校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大部分老师都能使用Word来制作教案、制作讲义、出测验题;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内容的课件进行上课;利用因特网搜寻相关教学主题的资源并作整理分类,形成自己的教学材料资源库;或使用网页编辑软件如FrontPage和DreamWeaver来制作自己的专题网站(目前有十个)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并向课外延伸。还整理资源并提供分享,这样不但自己下次准备类似的课程内容时可以事半功倍,而且校园网的特性,也可以让其他教授相同课程的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参考使用。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3、课题研究的反思和今后的设想

①我们工作做得很多,但理论学习不够,今后要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研究理论 学习,使研究工作有指导、有方向,少走弯路。

②有些师生由于升学压力过大,信息技术掌握得不够,制约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③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资料积累很多,但缺乏科学的管理,今后要加强资料的归类做好便捷检索工作,使现有研究成果发挥最大作用。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继续要认识到课题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继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继续深入扎实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后备力量作出更大的贡献。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及时把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充实课题网站,争取更多的研究成果迎接专家们验收。

2009.3.

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2006.2-----2009.2 国家级: 1、2006.2 我校蒋雯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在《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年第3卷第4期上发表,该论文被该刊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2006.7 夏梅芳在“首届全球ET学术峰会—200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3、2006.7 蒋雯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网站在“2006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中荣获网站评选二等奖暨特色教育主题网站。4、2007.4 朱永发《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研究报告论文在《中国名优校长创新全书》评奖中获一等奖,并录用出版。5、2007.6 徐晨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赛一等奖。6、2007.6 蒋雯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获电脑绘画类指导工作二等奖。

附:学生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 卢婷二等奖、梅雅婷二等奖。7、2007.7 蒋雯的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氛围》被《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杂志录用,并获一等奖。8、2008.5 张明亚的论文《新课程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及注意点》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及教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入编《2008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与教案选》

省级: 1、2006.5 丁方的《传媒的发展》获第四届苏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中学组二等奖。2、2006.7 蒋雯指导郑纯在2006年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应用竞赛中获初中组二等奖。3、2007.1 二00六年江苏省中学数学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张建良《通过网络延伸与学生交流》二等奖。4、2007.4 徐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浅谈》在“DELL杯”第五届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文、方案及课件评比中获初中组论文类三等奖。5、2007.4 朱永发老师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活动中被评为活动优秀科技辅导员

附:朱永发、徐晨老师辅导学生获奖江苏省第14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活动

投篮机器人:温李延

一等奖张本骞、二等奖、叶敏超

二等奖

赵凌洋

三等奖

足球机器人:邹戴晓

三等奖、张佳汇

三等奖、顾

三等奖 6、2007.8 二00七年课改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徐

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优秀论文。7、2007.11 邓辉的《人体的激素调节》获二00七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 8、2007.12 邓辉的《消化系统》课在2007年江苏省初中生物教学优秀课评比中获二等奖。9、2008.11 我校被评为创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10、2008.3 徐晨的论文《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获2007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11、2008.8 2008年江苏省课改优秀教育论文评比

二等奖:蒋

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12、2008.10 徐晨的《数据的筛选》获二00八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 13、2008.5 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模型(军舰拼装)竞赛活动:

初中组

二等奖:钱亦翔

三等奖:钱子安、殷梓勋 指导教师:蒋雯、张明亚 14、2008.6 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

投篮机器人:第一名

支宇航

第二名

秦阳光、祁志豪

第三名

朱经炜、唐学范

足球机器人:第一名

健 指导教师:蒋雯、张明亚

苏州级: 1、2006.2 苏州市第二十三届化学教学年会交流论文

夏梅芳《对初中化学新教材实验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一等奖; 徐文琴《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初探》一等奖;

徐步田《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实践活动的体会》三等奖; 盛培红《浅议化学教师在信息技术中对学生的引导》三等奖; 2、2006.10 蒋雯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3、2006.10 邓辉《消化系统》课获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6年中学生物评优活动初中组一等奖。4、2006.12 徐晨在2006年苏州市第三届中学信息技术优秀课评比中获初中组二等奖。5、2007.6 孙霞执教的《新闻专题》一课荣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2008.1 张暐的论文《网络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在2007年苏州市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分会的论文评审中被认定为交流论文 6、2007.7

2007年苏州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素质竞赛

初中组:郑

一等奖

指导教师:朱永发

二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吴沁祺

三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王莹姿

三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王怡嘉

三等奖

指导教师:朱永发 7、2007.12 沈嘉骏在2007年苏州市”星海杯”中小学生科技模型制作竞赛活动中两栖动力组个人二等奖。8、2007.12 徐晨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 术教师专业发展》在2007苏州市教育技术研究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9、2008.1 我校英语团队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中获初中组十佳网络教学团队。10、2008.1 我校英语团队(张明亚、奚建新、邹惠云)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一等奖。11、2008.1 苏州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

蒋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活动设计研究》三等奖。12、2008.4 苏州市教育学会二00七年优秀教案评选 徐

晨《数据的筛选》

二等奖

张明亚《WORD中表格制作与数据规划》三等奖 13、2008.11 《常熟实验中学校园网》网站在第二届苏州市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中获教育门户网站类一等奖

常熟级: 1、2006.2 朱永发主持的课题“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在常熟市“十·五”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2、2006.5 丁方的《传媒的发展》在2006年常熟市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中获一等奖。3、2006.8

2006年常熟市中小学课件论文评比结果:

信息技术论文:吴庆丰《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新课程整合的一些探讨》二等奖; 多媒体课件:吴庆丰《声音》一等奖;

方《传媒的发展》二等奖。4、2006.12 常熟市初、高中学校信息技术青年教师评优课决赛: 初中组:一等奖

晨 5、2006.12 2006年常熟市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比赛

一等奖: 孙霞

初一语文《七颗钻石》。6、2006.8 朱永发被命名为常熟市第六批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7、2007.5 常熟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科学幻想电脑绘画比赛

玥《太空漫步》二等奖

指导老师:徐晨 8、2007.12 常熟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科学幻想画:瞿乃隽《海底之城》初中组一等奖

指导老师:卓

顾凌枫《新世界》初中组二等奖

指导老师:顾君瑜、顾建平

求《太空火车站》初中组优秀奖指导老师:顾君瑜、顾建平

拱桥模型制作:胡晨迪、孙子豪 三等奖

指导老师:吴庆丰 9、2007.12 我校被命名为常熟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0、2、2008.1 我校获2007常熟市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中学组团体二等奖。11、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中学组

个人一等奖:李颖佶、倪雨婷

个人二等奖:平荪艺 12、2008.1

2007年常熟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

中学组 一等奖:徐

晨《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

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氛围》

二等奖:陶剑华《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实践与探索》

三等奖:张明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雏论》 13、2008.1 我校被评为2007年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先进学校。14、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活动优秀学员:倪绍棠、田心馨、卓佳、季叶红、王蕾、宋韧、吴庆丰、陆晓丹、薛梅、周玮贤、沈燕 15、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远程学习伴我行”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

吴庆丰《远程学习伴我行》 钱

维《远程学习伴我行》 范

沩《远程学习伴我行》 蒋

雯《远程学习伴我行》 季叶红《远程学习伴我行》 殷

歌《远程教育学习心得》 许

欢《远程学习伴我行》

暐《远程学习伴我行》 周玮贤《远程学习伴我行》 16、2008.1 常熟市2007年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

一等奖:许

初三物理《变阻器》

二等奖:徐文琴

初三化学《铁的冶炼——合金》 17、2008.7 秦阳光在“奥运在心中”2008年“我爱祖国海疆”苏州市青少年航海模型竞赛中获中学组电动遥控快艇项二等奖 18、2008.12 周沁心的“理想家园”在常熟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科学幻想画三等奖 19、2009.2 我校被评为2008年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先进学校 20、2009.1 2008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优秀学员:刘英、顾洁、蒋雯、陈建平、薛梅、李艳、冯新 21、2009.1 第二期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伴我行”征文比赛

二等奖:蒋

雯《远程教育学习心得》

三等奖:殷

歌《远程教育伴我行》 22、2009.1 2008年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

二等奖:周洽、庞宇洋

三等奖:汤嘉豪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涂杰

[内容摘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利用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本文主要从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来论证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 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对人才﹑对人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离不开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入门学科、基础学科。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对语文教育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促使语文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的教授知识转变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工作要坚持“三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四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之中已见诸现实,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面临反思,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场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难以培养其主动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外部刺激。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长期以来,这种理论使语文教育深受其害。近几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重视。2﹑语文教育应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是语与文的结合体。学习语文,不仅仅要掌握汉语语言和正确使用汉语,还要学习其中的“文”。这里的“文”突出其人文性,包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儒家文化。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德育”。同时,也重视语文教育的功用性,注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致用。但是受许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普遍缺乏对文化底蕴的重视,缺乏良好修养。如: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来过多否定传统文化,新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以及港澳台思想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人文性基础来支持、维护。人文性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徐州举行的叶圣陶教育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一些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等级,界限分明,教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迷信于书本,迷信于教师的思想,从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语文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

二、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建构性的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网络中得到更多地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的心愿表白、诵诗、唱歌),学习者不但要现场表演,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要能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举办好主题班会),学生们要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商店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提前获得即将要学习的有关信息,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全班资源共享。例如在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随想”这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举办一个“青春颂歌”主题班会并办一份青春知识的手抄报(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同时把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操作,充分准备。这也就解决了如何帮助学生“学”的问题。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其中,学习环境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是外因条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这里主要指两种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基于计算机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汇的。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是指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处理,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而网络技术(Network)是指将计算机相连接,组成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一个全新的、相对自由、平等、自主的交互式开发平台。自主学习策略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为中心,并非是“放羊”教学,并不意味着它将要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传统的并不等于落后的。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笔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手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1919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下载《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2011-2012第一学期实验总结(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2011-2012第一学期实验总结(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