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
2016-2018年)
工信部联电子〔2016〕30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相关行业协会、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我国智能硬件共性技术和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根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9月19日
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
根据《 “互联网+” 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为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硬件应用普及,制定本专项行动。
一、行动背景
智能硬件是指具备信息采集、处理和连接能力,并可实现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新兴互联网终端产品,是 “互联网+” 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在手机、电视等终端产品实现智能化之后,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与个人穿戴、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生产制造等领域集成融合,催生智能硬件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
当前,我国智能硬件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智能硬件市场空间广阔。另一方面,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创新支撑体系不健全、产用互动不紧密、生态碎片化等问题和风险不容忽视。本
提升高端共性技术与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智能硬件的多元化需求,培育信息技术产业增长新动能。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终端产品及应用系统智能化为主线,着力强化技术攻关,突破基础软硬件、核心算法与分析预测模型、先进工业设计及关键应用,提高智能硬件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智能硬件应用普及进程,加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智能硬件发展基础。着力繁荣产业生态,建立标准、知识产权、创业创新平台、应用示范间的联动机制,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创新驱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吸引高端人才,掌握先进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高端有效供给,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融合协同。产业链提升和生态链建设并举,围绕重大市场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组织协调,促进产用结合与产融对接,完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各地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出台适宜本地区的政策措施,完善公共服务,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促进区域间协同,引导产业高端集聚。
三、行动目标
到2018年,我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在低功耗轻量级系统设计、低功耗广域智能物联、虚拟现实、智能人机交互、高性能运动与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取得明显突破,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上市企业。在国际主流生态中的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海外专利占比超过10%。建成标准开发、产品及应用检测、产业供给能力监测三大支撑平台,智能硬件标准化及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布局若干技术先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创业创新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智能工业传感器、智能PLC、智能无人系统等工业级智能硬件产品形成规模示范,带动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产业便民、惠民成效显现。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
面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提高智能硬件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强产品功能性、易用性、增值性设计能力,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供给模式,强化应用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穿戴、智能车载、智能医疗健康、智能服务机器人及工业级智能硬件产品的供给能力。
1.智能穿戴设备。支持企业面向消费者运动、娱乐、社交等需求,加快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服饰、虚拟现实等穿戴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产品功能、性能及工业设计水平,推动产品向工艺精良、功能丰富、数据准确、性能可靠、操作便利、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加强跨平台应用开发及配套支撑,加强不同产品间的数据交换和交互控制,提升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服务能力。
2.智能车载设备。支持企业加强跨界合作,面向司乘人员的交通出行需求,发展智能车载雷达、智能后视镜、智能记录仪、智能车载导航等设备,提升产品安全性、便捷性、实用性。推进智能操作系统、北斗导航、宽带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载设备中的集成应用,丰富行车服务、车辆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等车辆联网信息服务。发展芯片、元器件及整机设备的车规级检测认证能力,完善配套供应体系。
3.智能医疗健康设备。面向百姓对健康监护、远程诊疗、居家养老等方面需求,发展智能家庭诊疗设备、智能健康监护设备、智能分析诊断设备的开发及应用。鼓励终端企业与医疗机构对接,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及数据可信度,加强不同设备及系统间接口、协议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智能硬件与数字化医疗器械及相关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数据集成。
4.智能服务机器人。面向家庭、教育、商业、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发展推进多模态人机交互、环境理解、自主导航、智能决策等技术开发,发展开放式智能服务机器人软硬件平台及解决方案,完善智能服务机器人编程和操作图形用户接口等通信控制、安全、设计平台等标准,提升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拓展产品应用市场。
5.工业级智能硬件设备。面向工业生产需要,发展高可靠智能工业传感器、智能工业网关、智能PLC、工业级可穿戴设备和无人系统等智能硬件产品及服务。支持新型工业通信、工业安全防护、远程维护、工业云计算与服务等技术架构和设备的产业化,提升工业级智能化系统开发、优化、综合仿真和测试验证能力。
(二)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创新工程,支持关键软硬件IP核开发和协同研发平台建设。掌握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智能硬件共性技术。加强国际产业交流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开源或开放芯片、软件技术及解决方案等资源,构建开放生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聚集、交流、开放和共享。
1.低功耗轻量级底层软硬件技术。发展适用于智能硬件的低功耗芯片及轻量级操作系统,开发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及应用开发工具。支持骨干企业围绕底层软硬件系统集聚资源、建设标准,拓展应用、打造生态。
2.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发展面向虚拟现实产品的新型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器件、GPU、超高速数字接口和多轴低功耗传感器,面向增强现实的动态环境建模、实时3D图像生成、立体显示及传感技术创新,打造虚拟/增强现实应用系统平台与开发工具研发环境。
3.高性能智能感知技术。发展高精度高可靠生物体征、环境监测等智能传感、识别技术与算法,支持毫米波与太赫兹、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新一代感知技术的突破,加速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创新。
4.高精度运动与姿态控制技术。发展应用于智能无人系统的高性能多自由度运动姿态控制和伺服控制、视觉/力觉反馈与跟踪、高精度定位导航、自组网及集群控制等核心技术,提升智能人机协作水平。
5.低功耗广域智能物联技术。发展大规模并发、高灵敏度、长电源寿命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智能硬件宽、窄带物联技术及解决方案,支持相关协议栈及IP研发,加快低功耗广域网连接型芯片与微处理器的SoC开发与应用,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市场、标准和技术扩散功能,打造开放、协同的智能物联创新链条。
6.端云一体化协同技术。支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建设安全可靠端云一体智能硬件服务开发框架和平台,发展从芯片到云端的全链路安全能力,发展可信身份认证、智能语音与图像识别、移动支付等端云一体化应用。
(三)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
深入挖掘健康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智能硬件应用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推动智能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和推广。
1.健康养老领域。鼓励智能硬件企业与健康养老机构对接,对健康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实现与相关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集成应用,发展运动与睡眠数据采集、体征数据实时监测、紧急救助、实时定位等智能硬件应用服务,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2.教育领域。支持智能硬件企业面向教育需求,在远程教育、智能教室、虚拟课堂、在线学习等领域应用智能硬件技术,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结合智能硬件产品形态发展,建设相匹配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3.医疗领域。鼓励医疗机构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推动智能医疗健康设备在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环节的应用,加强医疗数据云平台建设,推广远程诊断、远程手术、远程治疗等模式,支持医疗资源和服务数字化、定制化、远程化发展,促进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机构协同信息服务,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4.工业领域。鼓励工业企业与智能硬件厂商协同联动,开展工业级智能硬件系统的集成适配,加快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改造进程,提高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发展基于智能硬件的工业远程维护、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服务发展。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政策协同引导。统筹利用“互联网+”重大工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支持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加强与相关“十三五” 规划的衔接,完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同机制,解决产业发展及应用推广中的瓶颈问题。探索设立智能硬件产业引导及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多种渠道投资智能硬件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硬件企业上市融资。
(二)完善标准检测体系。研究制定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体系。研制关键控制接口协议规范,推动设备间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协议的开放共享,推进产品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鼓励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完善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快速衔接机制。建立智能硬件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标准符合性、软硬件协同、互联互通、用户体验、安全可靠等产品检测服务。
(三)发展创业创新平台。选择优势地区建设高水平省级智能硬件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地方以试验床、创新平台等方式发展智能硬件众创、众包、众筹、众扶平台,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实施 “芯火” 计划,推进智能硬件基础芯片领域的创业创新。支持开展智能硬件创业创新大赛,聚集智能硬件创业创新高端人才,推动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与市场对接。
(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建立智能硬件产业供给能力监测平台,及时跟踪国内外技术路径和产业发展动向。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框架下成立智能硬件工作组,编制产业发展白皮书,为产业发展和决策支撑提供服务。鼓励公共服务部门创新应用模式,加快数据资源的有序开放。加强智能硬件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做好智能硬件知识产权布局、专利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鼓励智能硬件骨干企业在工业、医疗和车载等重点领域开展基于软硬件IP核的产品研发及应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硬件产品及方案的测评与宣传推广。加强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做好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维护产业良好声誉。
第二篇:江宁区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江宁区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上午好!
智能电网产业是江宁区“十二五”期间“2+2+2”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江宁区委、区政府瞄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趋势,按照“世界一流,国内第一”的发展定位,科学谋划,合力推进,建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2011年,我区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火炬江宁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并入围国家首批41个培育类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今年,已通过国家科技部智能电网产业化基地评审,等待授牌,还先后被省发改委授予江苏省智能电网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江苏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础(智能电网产业)等称号,现正向工信部申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力打造出独具江宁特色的智能电网产业品牌形象。
一、发展思路明确,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2011年以来,我区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智能电网产业1000亿产值的宏伟目标,着力打造智能电网技术创新中心、标准质量中心、产业研发制造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等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五大中心”,并明确了产业发展“十条路径”,实现了智能电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1.产业规模日渐显现。近年来,我区智能电网产业规
1模持续以近25%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已聚集了国网电科院、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为龙头的249家智能电网企业,其中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即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6家。今年1-8月,全区智能电网产业实现产值330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近20%,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已跃升为我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2.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我区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现状,整合资源要素,在物理空间上明确了以江宁开发区为核心,以滨江开发区、东山街道配套产业园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格局。东山街道以孵化平台建设为主,江宁开发区以研发和高端制造为重点,滨江开发区着力打造智能电网一次设备生产基地。目前,东山街道宁东智能电网孵化器一期载体建设已竣工,江宁开发区集聚了国网电科院、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知名高端研发制造企业,滨江开发区环宇智能电网产业园等已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从孵化、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格局。
3.产业载体支撑有力。由区政府规划建设的20万平方米宁东智能电网孵化器一期6.2万平方米工程已经竣工。总投资100亿元的国网智电网科研产业基地25万平方米大楼已主体封顶,将建设包括1个研究中心、8个研究所和10个研发实验室。项目占地300亩,总投资超16亿元的南瑞继保智能化电气装备产业园和总投资超30亿元,建筑面积达22万平米的国电南自智能电网产业园等载体项目正有序推进。规划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核电科技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
总投资超30亿的国家电网南方客服中心已落户滨江开发区。由省质监局和江宁合作共建的江苏省智能电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获批准建设。曙光云计算中心、中科院数据云东南节点暨江宁开发区云数据中心已正式揭牌,必将有力支撑江宁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化发展。
4.产业领域全面覆盖。全区智能电网产业领域现已全面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信息通讯各个领域,并培育壮大了一批知名企业。在发电环节,聚集了中电光伏、南高齿、环宇集团、科远股份等骨干企业;在输电环节,聚集了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骨干企业;在变电环电,聚集了金智科技、西门子等骨干企业;在配电环节,集聚了光一科技、菲尼克斯等骨干企业;在用电环节,集聚了新联电子、金智远维等骨干企业,在调度环节,集聚了国网电科院等骨干企业,在信息通信环节,聚集了爱立信等骨干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覆盖面。
二、紧扣“五大中心”,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打造智能电网产业新高地
1.坚持示范带动,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智能电网博览馆已建成开馆,集中展示我区智能电网产业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为企业相互交流成功经验提供了重要平台。江宁高新园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及纯电动公交车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省内首座集公交充换电和储能应用于一体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区住建局利用建设中的人才公寓,启动了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小区建设。中电电气
集团在高铁南京南站实施了全球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示范工程等。应用示范项目的广泛开展,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发展平台。
2.坚持高端引领,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逐步增强。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我区国电南自、南瑞继保等智能电网龙头企业均实现了快速稳步增长。今年以来,国电南自实现产值17亿元;南瑞继保实现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32.2%;金智科技实现产值4.2亿元。龙头企业的快速增长,吸引和带动了南京佳盛机电等一批相关配套企业的入驻和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智能电网产业稳步发展。
3.坚持创新发展,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全区智能电网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
4.2%,科远股份、金智科技等企业均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实验室。现区内智能电网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7家,博士后工作站8家。培育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苏省名牌和著名商标8个。多个高新技术项目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继电保护、电网安全稳定控制、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等技术上一直保持国际领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宁分中心”现已落户宁东智能电网孵化器。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全区智能电网产业核心竞争力水平。
4.坚持人才支撑,着力打造产业人才培育中心。全区
智能电网产业共有从业人员2.76万人,其中高级技术人才超500人,涌现出了薛禹胜、沈国荣、潘垣、雷清泉和杨奇逊等众多知名院士和高级人才。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智能电网人才引进和培育为抓手,积极开展省“双创人才”和市“321计划人才”的申报工作,上半年,共有6名智能电网领域人才入选市“321计划”,并对12名高层次人才兑现扶持资金250万元。我们还依托区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了智能电网职业技术培训教程,每年培养各类智能电网技术人才近1200人。
三、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切实保障智能电网产业“五大中心”建设
区委、区政府设立了多个专项资金,支持和促进产业平台建设和企业创新发展。2011年,区政府出台了《南京市江宁区促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大力推动全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中心、标准质量中心、产业研发制造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今年,项目申报工作已经结束,我们正根据各单位申报情况,并结合“五大中心”建设的整体要求,拟对全区企业和相关单位在研发投入、应用示范项目、研发制造基地和标准质量检测中心等方面的建设给予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同时,区委、区政府还设立了人才专项资金,大力引进和扶持智能电网领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区创投集团与省高投合作设立了“智能电网创投引导基金”,规模总额达5亿元,并已储备了40多个意向投资的智
能电网企业,力求通过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创新发展 全民行动
创新发展 全民行动
科技改变生活。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无法预知的巨大影响,科普活动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协就将每年9月的第三周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普活动已成为了广大群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重要节日。主题为“创新发展全民行动”的201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于本月20至25日举行。
记者从市科协获悉,“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我市各级科协和各相关单位将以“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改变生活、创新在我身边、创新圆我梦想”为主线,深入农村、社区、学校等地,面向农民、青少年、社区居民及广大公众开展广覆盖、多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共40多项。
据悉,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为抓手,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科普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扎实推进“三个服务、一个加强”工作的落实,科协各项工作和事业都取得新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科协组织紧紧围绕中心,创新工作载体,更新工作理念,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优势,在学术交流、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10年来,市科协连续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成效显著。每一年都突出工作主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的成效,抓好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工作,深入农村、社区、学校,面向青少年、社区居民及广大公众,创造性的开展广覆盖、多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科普,人人受惠科普的社会氛围,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市科协被中国科协评为2012年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动员社会和全民共同参与创新,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期间,我市将重点开展提升自立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以及科技惠及民生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民生、群众喜闻乐见,影响较大的科普和科教活动40多项。仅活动启动当天,汕头科技馆内各主题科普展厅和全市各科普基地就将全面开放,开展“科普一日游”自由行活动,提供新的科普感受和体验,激发公众“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此外,还将举办“2014极地学府—南极科考”科普讲堂进校园系列活动、积木科普巡回游活动、机器人亲子体验互动活动,并启动科普微信阅读号和“科普漂流书屋工程建设”等,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助力美丽幸福汕头建设。
全国科普日到今年已经是11个年头了,每年都有这个主题,今年为什么选定“创新发展 全民行动”为主题?
[尚勇] 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主题战略,也就是我们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这种情况靠什么?主要是换发动机了,要创新驱动,原来是要素驱动,各种投入和资源消耗,现在是创新驱动。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特别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重要支撑,要放在全局核心工作位置,特别提出来把人才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最优先位置。我们现在能不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所以创新驱动关键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最根本不光在科学家,还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使广大公众能够理解科学、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能够把创新驱动战略转化成全民自觉的社会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公民对我们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把这个主题确定下来,就是要把创新战略化成全民的一个自觉行动,让大家都来自觉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们发展,不光是换挡,而是换上发动机,实现我们又好又快持续快速发展。
据了解,“全国科普日”活动是纪念《科普法》颁布和推动《科普法》实施的一项全国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把每年9月的第三个双休日定为科普日,活动时间持续1周,旨在营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良好氛围,激发全体公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为科学普及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今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为“创新发展、全民行动”。我区将围绕“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改善生活、创新在我身边、创新圆我梦想”等内容,开展青少年学生走进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一系列群众性活动。
第四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推进“中国制造2025“、”6+1”专项行动总体要求,在总结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基础上,继续做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标准、核心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一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四、重点行动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轻工、服装、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网络等技术,建设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成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家居、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利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设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五)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机械、航空、家用电器、家居、医疗设备、信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集成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软件、工业互联网联网、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等技术,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展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试点。
五、重点工作及进度安排
(一)制定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2016年2一3月,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调研,编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4月底前,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
(二)遴选2016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5月底前,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中组织行业专家遴选;6月底前,确定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选择20个以上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三)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
2016年6月底前,组织相关单位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重大软科学课题,进一步完善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启动并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工作
2016年2一12月,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在石油化工、化工园区、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船舶、航空、汽车、电力装备、机床、纺织、食品、医药、轻工、消费类电子、新型显示高世代线、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民爆等行业,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智能化标准与模式并进行复制推广。
(五)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推进工作
2016年2一12月,组织企业在工业以太网、工厂无线应用、标识解析、IPv6应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示范,支持相关单位开展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工业互联网关键资源管理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商用流转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六)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016年6月底前,完成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工控网络安全防御平台、工业控制系统仿真测试与验证平台等项目立项论证;12月底前开展关键技术预先研究。
(七)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2016年5月,召开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高端论坛;11月底前完成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项目的立项工作,下达智能制造标准编制立项,形成10项以上重点标准草案。
(八)开展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与推广工作
2016年9月底前,组织召开2016年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10一12月,组织开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民爆行业典型案例经验交流与模式推广;12月底前,编制完成《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一一2016年试点示范项目汇编》。
(九)组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集中展示
2016年11月,继续在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设专区,集中展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果。
(十)开展专项行动评估与总结
2016年11月,完成专项行动检查与效果评估,完成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加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领导,有效推进专项行动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加强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联动,协同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加强与国家其他重点工程、科技计划的衔接。加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力度,推动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双创”平台,推进开放创新。
(二)加强财税金融支持
充分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等现有渠道,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专项行动的支持力度。研究鼓励智能制造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建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展基金,加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试点示范宣传推广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国内外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相关研究机构、人才培训中心等,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四)加强人才培养
组织发布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预测,充分利用现有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有针对性地实施技能人才培育,开展智能制造职业技能竞赛表彰活动。鼓励试点示范企业加强顶层设计人才、跨界人才培养,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
第五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
施方案
编号:2016-03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摘要: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推进“中国制造2025” “6+1” 专项行动总体要求,在总结 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基础上,继续做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 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 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十三五”期间要同步推进数字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工作。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 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 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 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 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 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 装备,以及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 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四、重点行动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轻工、服装、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 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纺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 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利用工业互联网网络等技术,建设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成企业间研发 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家居、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利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 术,建设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 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五)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机械、航空、家用电器、家居、医疗设备、信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集成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软件、工业互联 网联网、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等技术,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展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 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试点。
五、重点工作及进度安排
(一)制定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2016年2-3月,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调研,编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4月底前,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
(二)遴选2016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5月底前,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中组织行业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专家遴选;6月底前,确定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选择20个以上离散型智 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三)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
2016年6月底前,组织相关单位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重大软科学课题,进一步完善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启动并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工作
2016年2-12月,在石油化工、化工园区、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船舶、航空、汽车、电力装备、机床、纺织、食品、医药、轻工、消费类 电子、新型显示高世代线、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民爆等行业,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智能化标准与模式并进行复制推广。
(五)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推进工作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2016年2-12月,组织企业在工业以太网、工厂无线应用、标识解析、IPv6应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示范,支持相关单位开展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工业互联网关键资源管理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商用流转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六)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016年6月底前,完成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工控网络安全防御平台、工业控制系统仿真测试与验证平台等项目立项论证;12月底前开展关键技术预先研究。
(七)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2016年10月,召开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高端论坛;11月底前完成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项目的立项工作,下达智能制造标准编制立项,形成10项以上重点标准草案。
(八)开展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与推广工作
2016年9月底前,组织召开2016年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10-12月,组织开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子、民爆行业典型案例经验交流与模式推广;12月底前,编制完成《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2016年试点示范项目汇编》。
(九)组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集中展示
2016年11月,在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设专区,集中展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果。
(十)开展专项行动评估与总结
2016年11月,完成专项行动检查与效果评估,完成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加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领导,有效推进专项行动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加强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联动,协同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 作。加强与国家其他重点工程、科技计划的衔接。加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力度,推动组建智能制造产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双创”平台,推进开放创 新。
(二)加强财税金融支持
充分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等现有渠道,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专项行动的支持力度。研究鼓励智能制造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建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展基金,加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试点示范宣传推广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国内外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相关研究机构、人才培训中心等,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四)加强人才培养
组织发布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预测,充分利用现有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有针对性地实施技能人才培育,开展智能制造职业技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能竞赛表彰活动。鼓励试点示范企业加强顶层设计人才、跨界人才培养,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