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发展烟叶产业离不开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烟叶产业离不开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结合烟草行业实际,现代烟草农业已经被国家局确立为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发展”二字,体现“科学”理念,全面统筹兼顾,坚持管理创新,实现持续发展。
基层烟叶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烟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和发展创新: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行任务挂联和技术承包责任制,统一技术规范,落实责任人员,增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在基层烟叶站点的管理方式、管理质量、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创新方面,要针对过去存在的工作责任意识不强、自加压力不够、内部管理不紧、服务效率不高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行任务挂联和技术承包责任制,从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到全体中层干部,每人挂联一个中心烟叶站,负责对挂联站面积落实、物资准备、技术指导、员工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督查和宏观管理,重点监督指导各站落实好本辖区烟叶生产计划面积,力争做到面积落实、片区落实、农户落实、土地落实、烟用物资落实,确保所挂联站点生产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同时对各烟叶收购站点全面实行技术指导服务承包责任制,由收购站点和烟农签订《烤烟生产技术指导服务承包协议书》,实行技术指导承包责任制,严格落实技术指导承包责任人员、技术规范、承包指标、工作内容、考核标准等相关内容,以此增强收购站点和技术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确保所在站点辖区种植规模保持稳定,生产水平、服务质量和烟农满意度均稳步提高。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考核流程,加大考核力度,逗硬兑现奖惩,建立严格有效的烟叶生产考核机制。
基层站点的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全局工作,因此,对基层烟叶站点的管理必须严格、规范、有效,并重点加大烟叶生产督导考核力度,改进考核方式,细化考核流程,严格考核标准,增加考核频次,实行多层级多方位考核,一是烟草企业要积极加强与各种烟乡镇的工作联系,同时要求各乡镇也要与驻本乡镇的烟叶技术员保持日常工作联系,烟叶技术员则要与所在片区的烟农保持密切联系,关心他们的生产情况,确保技术指导到位。二是在加强工作督导考核方面,对技术员推行双重管理和考核,即烟草局(公司)加强对他们各环节、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和考核,乡镇政府则对他们的出勤情况、技术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监督考核,给他们的工作表现、烟农反映、技术水平等进行评分,并定期反馈给县局,县局再根据乡镇考核评分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从而有效避免过去对技术员管理存在的乡镇管不着、单位管不紧的“两张皮”现象。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专业化分工、精细化管理和系统化生产,不断提高全县烟叶专业化种植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统筹兼顾,锐意改革,创新发展,增强后劲。为进一步提高烤烟生产的专业化种植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适应密集式烘烤和农机具推广运用的需要,可尝试在各种烟村全面推行烟叶生产协会制度,成立种烟互助小组,全面负责烟叶生产从留地、育苗、移栽、田管、烘烤、分级、预检预验到交售等全程工作,每个互助小组同时下设4个专业组:
一是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计划落实、片区规划、合同签订、贷款办理、肥料和烤煤的组织、冬地的翻耕、农家肥的堆积、秸杆还田、烟叶交售等工作。二是技术实施组,主要负责烟叶科学施肥、规范移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指导烟农合理打顶留叶、统一采烤等工作。
三是专业烘烤组,主要负责指导正确区分烟叶成熟度、合理编杆上炕、科学烘烤等工作。
四是分级扎把组,主要负责指导正确分级扎把,避免混级混部位现象,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减少劳动力,节约烟叶交售时间。
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逐步实现烟叶种植的专业化,充分利用农村各类人员,从而有效实现烟农互帮互助,减少用工,增加收入。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设计,搞好沟通协调,严把质量标准,确保现代烟草示范新村建设工程平稳有序实施。
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紧密结合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按照行业推行的“现代烟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的要求,科学务实、优质高效地搞好现代烟草新农村建设试点。现代烟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工作是烟草行业关爱烟区,回报社会,构建和谐烟草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严格按照“一基四化”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标,积极借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指导,加大监督,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建设,大力改善示范村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条件,努力把该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代生态小康新村,造福一方烟农,树立行业形象。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好与地方各有关部门的关系,要积极开展沟通协调,取得地方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解决好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用水、用电、用地、环境保护、手续办理等相关问题,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宽松顺畅的环境。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烟叶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烟农的种烟积极性。
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着眼当地烟叶产业的未来发展目标,不断挖掘新的发展潜力和促进动力,以实现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行土地有序流转制度,根据烟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在国家现有土地政策许可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烟区烤烟发展、有利于烟农、有利于土地综合利用的宗旨,制定科学适用的烟区土地流转政策,充分调动烟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积极性。
用好用活各种有利政策,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职业烟农,对那些种烟经验较为丰富,技术成熟,基础扎实,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烟农,要进行有目的地培养,使他们逐渐成为职业烟农,通过大力发展职业烟农,逐步实现种烟面积向种烟能手集中,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烤烟分散种植存在的弊端。
制定特殊政策和待遇,允许种烟乡镇、村组干部和烟技员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当地土地流转,发展烤烟生产,其现有职务、待遇不受影响和限制。同时对种烟专业村组在烟水、烟路、烤房建设和烟机配置方面给予优先投入,重点扶持,以保护种烟专业村组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专业村组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烟叶产业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烟叶产业发展
邓绍锋
一、磨坪乡烤烟产业发展历史、现状
秭归县磨坪乡烤烟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曾有过产值税收双丰收的辉煌,有过全县产烟大乡的殊荣。但由于过去政策导向的原因和盲目发展的主观原因,致使烤烟生产、管理、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到位,加之烤烟市场起起落落、忽高忽低,全乡的烤烟处于艰难徘徊阶段,烤烟产业一再受挫,全乡烤烟生产大幅度下滑,政府、企业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农民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甚至部分干部群众得了“恐烟症”,有些人谈烟色变,心有余悸,顾虑重重。从1996年开始,乡党委、政府痛定思痛,充分认识到烤烟产业是磨坪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付出巨大代价精心培育起来的优势产业,事关全乡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大局,烤烟产业于乡、于农、于企不但不能丢,而且必须做大做强。为此,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坚持把烤烟产业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来培育,认真总结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重新研究烤烟产业的发展问题,并及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从2001年起,我乡烤烟生产终于开始从“低谷”走出,有了恢复性的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乡烟叶种植面积达7000亩,产量21000担,产值1650万,税收可达36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7.6%、31.25%、4.5%、27.7%,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二、烤烟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多年来我乡发展烤烟生产的实际和对烤烟生产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制约我乡烤烟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及症结主要是:
一是认识上没有突破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乡村领导及农户对发展烤烟是富民的好产业没达成共识,对发展烤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烤烟优质、适产、高效的精神很好地贯彻落实。群众对烟的看法没有一个质的变化,广种薄收,重栽轻管。更严重的错误是有人认为烟是为烟草公司栽的,产业核心还是种点粮食,仍然抱有消极态度,不愿把更多精力、劳力、财力投入烤烟生产。这样,全乡烤烟种植比例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缓慢,总体效益不高。近两年烤烟虽然迅速发展,量上有突破,但质上没有明显的起色。
二是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近几年,部分干部的思想不够稳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心态不够平稳,决心小、情绪大、拉客观多,缺乏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思想,不能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缺乏沉下身子、深入一线抓落实的精神,抓烤烟生产措施不够有力,工作不够到位。部分抓烤烟生产热情不高,存在有布置无检查,抓落实不力的情况;有的投机心理严重,没有从落实科技措施、落实烤烟种植面积上下功夫,没有从提高烤烟生产种植水平、提质增效上思考和研究工作,存在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
三是比较效益不明显,烟农积极性受影响。种烟收益难提高。近几年虽然对烟叶价格作了一些相应调整,烟农的烟叶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烟叶与经济作物价格比,烟叶的价格优势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中央和省减免农业税,对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其它农业产业的加快发展,粮油价格上涨,烤烟生产物资、尤其是煤炭的价格居高不下,致使种烟的比较效益不够明显。同时烤烟生产与其它产业相比存在工序较多、劳动强度较大、科技要求高、风险大等特点,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民更倾向于投入少、风险小、费工少的“享受型”产业项目,农民被动种烟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是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产业争地争劳力。首先,近几年来我乡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调整力度,蜜柚、核桃、蔬菜等产业得到发展,与烤烟产业争地争劳力现象突出。其次,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多,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投入少、风险小、挣钱快的外出务工致富渠道。在家种烟的农民多数是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无力担负起烟叶生产的繁重劳动,特别是相对文化素质较低,对科学种烟的内涵难以理解,科技推广难度较大。
五是农民科技素质低,影响烤烟生产。烤烟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的经济作物,从烤房建盖到育苗、移栽、管理、采摘、烘烤、分级、扎把等环节中都有很多严格的技术要求。但是,由于种烟农户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差,难以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烤烟生产当中,大部分群众习惯粗放耕作,无精耕细作意识,难以适应烤烟生产各环节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生产上墨守成规、知识更新滞后、观念陈旧、凭传统经验种烟的问题在一些技术员和广大烟农身上表现明显,病害的防治上重治轻防、田间卫生意识淡薄的问题在烟农中普遍存在。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不是这个环节出问题,就是那个环节出问题,有的甚至个个环节出问题,这样,烟叶的产量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
六是种烟条件差,基础设施脆弱。我乡山区分布散,面积广,海拔高差大,大部分烟地都位于高山区和半高山区,土地瘦薄,交通不便、水利设施配套不足,水利化程度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沟、渠、路不配套,抗灾能力弱,烟叶产量和质量不稳定。大部分烟地要“靠天吃饭”,每年的春旱、伏旱,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烤烟的产量、质量,烟农收益相应受到影响,制约了烤烟产业的发展。
七是规模连片种植区域小,轮作面积不大。我乡种烟土地零星分散,大部分的烟地基本属于烟农随意选择少量的承包土地种植烤烟,加上户均耕地面积不大,轮作的余地很小,村、组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控能力较弱等,致使烟地规化难度大,百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区域少,种植烟地的随意性、掠夺性使用及田间管理较差等导致烟地地力衰退、营养失衡、病虫害严重。
三、做大做强烤烟产业的对策
当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给烟叶生产带来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对烤烟种植产生较大冲击,主要是争地、争劳力现象突出;菜价高和烟用物资涨价给烤烟生产带来很大压力;行业规范和加强管理给基层工作带来困难。为此,烤烟生产如何发展,值得深思。为了让烤烟这个产业可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根据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真抓实干
烤烟生产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农、工、商、科、教、金融等部门多方面的密切配合,鼎力相助。各级党政组织、烟草部门以及各行各业,都要把烤烟生产放在振兴经济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真抓实干,进一步完善干部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有关烤烟生产的扶持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造就一个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烟草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烤烟生产的稳步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各级部门,重视科学技术学习,提高干部和职工的知识水平,提高引导群众种好烤烟和为烤烟产业作出贡献的能力,认真落实“严、实、细”的工作作风,促进烟草经济繁荣昌盛。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粮食是基础,烤烟是支柱”,这是山区人民的共同体会。如何加强基础、巩固支柱,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依靠科技种好烤烟,提高经济效益。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拓宽思路,放开手脚,转变观念。由于烟叶生产技术含量较粮食作物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有的人对发展烤烟生产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还有的人对烟叶生产部门效益好,待遇高,产生抵触情绪,这对我们发展烤烟生产极为不利。为此各级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要增强发展烤烟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树立抓好烤烟生产的决心和信心;二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市场竞争讲到底是商品通过交换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烟叶,才能满足工业生产,达到优质、适产、高效的目的;三要树立质量效益观念。提高效益的核心是在于烟叶质量。为此,我们要在“三化”措施上狠下功夫,努力提高上中等烟比例和等级合格率;四要转变拼面积、凑数量的陈旧观念。过去一提到烤烟生产,不论是适宜区不适宜区,通上拼凑在此积,完成任务,导致烤烟生产水平低。要在从量上增加效益的空间不大了的前提下,必需从数量效益型转为质量效益型,烤烟才能可持续发展。各级要破除陈旧观念,树立新观念,集中精力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质取胜来搞好烤烟生产。要牢固树立“市场经济就是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并用这一观念来指导烤烟生产。用好用活用足政策,严格遵守经济规律的运行轨迹,夯实基础,主攻质量,力争几年内把我乡的烤烟质量搞上去,凸显质量效益。
(三)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夯实田间基础设施建设
应充分利用目前全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重视田间基础工作,做好烟田布局和规划,重视投入扶持,切实为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改善烟区的交通、水利等生产条件,实实在在地抓住良机,开发新烟区,建设一大批烟水路配套工程,提高烤烟生产综合抗灾能力,确保烤烟丰产丰收,增强烤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为了使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要避免投入的主观随意性,要充分考虑长远性与现实性,这就要求在建设基地烟田的基础上,对农田、水利、电力、道路、收购网点进行综合规划,尽快实现以烟促粮,以粮保烟,走优质高效的农业路子,把优质连片样板与水浇地工程配套起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四)重视培训,认真落实各项科技措施,走科技兴烟的道路
树立科技兴烟理念,是广大烟农急需解决的难题,更是做强烤烟产业的关键。如果对移栽的烟苗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烘烤时又缺乏技术指导,那么就是种得再多,产量再高,最终还是没有效益。因此,加大烟农的科技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应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形成共识,切实把科技兴烟,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落实到行动上,增强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培训网络,将科学种植、烘烤技术培训开展好,做到人人参加培训、人人掌握技术,增强广大烟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下决心、花气力、全方位的办好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干部和群众种烟的水平,使每户烟农有一个科技种烟明白人,积极用好各项科学技术,依靠科技,提高烟叶质量。一是适当集约经营,提高群体水平,发挥规模效益。近年实践证明,要继续完善以村为单位,规划区域连片轮作。过去对轮作认识不够,缺少预见性和长远性,使烤烟地块病害越来越重,肥料越施越多,产量却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差。要做好连片轮作这一工作,就要充分发挥统一的功能和服务功能,调整种植业结构。对连片内有地但无栽烟能力的农户,要采取调整、租用等有效办法,帮助农户各有所得;二是在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上要有创新,重点突破。要根据市场需求,即工业生产需要来确定种植品种。在结构上,要在区域布局、空间布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同时在推广优良品种时,要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对烟叶质量的重要性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优良品种的普及和推广;烟农则要根据技术要求自觉行动,做到良种良法;烟草部门要积极引进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三是要抓早,早育苗,早移栽,要提高烟苗素质,大力推广机耕、预整地,提高覆膜质量,坚持揭膜培土,把传统的精耕细作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四是要施肥好,保证施肥量,要根据烟株需肥量、品种、气候、土壤、烟株生长情况等合理运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比例,做到底肥、追肥、水肥结合,分层、分次施足施够肥料,要做好测土施肥,提升科技,把经验施肥和科学施肥有机地结合起来;五是要继续抓好各级样板,提高科技到位率。办好样板,典型引路,不仅可以起到科技示范作用,而且是提高烟叶质量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哪里的样板办得过硬,哪里的科学技术普及程度就深,普及面就宽,哪里的烤烟生产整体水平就提高,哪里的烟叶质量就好,哪里的经济效益就明显;六要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田间卫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五)保证投入,连片种植,提高烟叶质量
我乡烟叶种植分散,千家万户,烟农素质差别大,其产量、质量不但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烟农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产量、质量关键在连片种植,只有连片种植,才能更好地推广优良品种更好地落实种植面积、签订种植合同、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到栽培品种、移栽时节、施肥水平、移栽规格、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成熟采摘、科学烘烤、分级预检九个统一,提高群体生产水平。但是连片种植,也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为推广这一措施有必要制定鼓励、扶持和优惠政策。在烤烟生产扶持政策上,要增加投入,保持化肥、薄膜、农药等价格要相对稳定。为提高烟叶质量,对上中等烟分别实行奖励。
(六)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完善技术体系,促进烟叶科技化
随着市场对烟叶质量要求的愈来愈高,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与技术要求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农村相当部分有文化、体力强的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致使从事烟叶生产的劳动者素质和体质不断下降,由于他们对新技术接受能力有限,无疑加大了新技术推广实施和烟叶经济政策宣传的难度。为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和改进烟叶生产管理方式,完善技术指导网络,开展多层次培训,为烟农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提高烟叶生产管理水平是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是提高烟叶质量和培养企业发展后劲的关键。要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充实和加强烟叶生产技术队伍,并逐步优化技术队伍结构,实现技术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技术队伍的建设上,应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采取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等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将一批思想文化素质较高、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大中专毕业生招聘到技术队伍中来,提高技术队伍的技术指导、业务管理、科技创新能力。还要充分发挥党政公务人员的作用,做到人人懂技术,人人当师傅。在技术服务上,要建立分工负责、上下紧密、管理到户的技术推广网络,要真正做到技术服务到田、烘烤指导到炕、预检把关到户、质量管理到组。
(七)建立烟地耕作保护制度,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
在进一步调整优化烟叶种植结构的同时,要用政策和加大投入力度的方式引导、组织烟农向优质产区、好田好土转移,扩大种植规模,稳定烟农队伍。通过统一规划烟地,向种烟能手、种烟大户转租种植,实行土地合理流转,促进烟叶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通过组织发展育苗专业户、种植专业户、烘烤专业户,让烟农分别从事专业化育苗、专业化种植,解决烟叶种植分散、技术推广困难、效益低下不稳、种植风险大的问题。通过建立烟农协会的组织形式,实现烟农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行发展,以提高烟区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升烟叶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效益水平。在合理生产布局的基础上,要制定优质烟叶产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把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统筹规划,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积极采取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结的有关措施,防止污染生态环境。
总之,要进一步打牢基础、进一步深化认识、进一步强化领导、进一步重视科技、进一步规范种植、进一步增加投入是循序渐进做大做强烤烟产业的关键因素,既不能盲目乐观,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也不能碰壁即屈,停止不前。要找准症结,逐步加以解决,努力实现烤烟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乡人民政府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必将激励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下面,我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有对前人智慧的继承,又有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和创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一、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时代课题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
1.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性,主要解决那个时代的首要任务。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弊端和社会问题纷纷暴露出来,“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问题逐渐成为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有针对性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些根本问题。主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主要回答了“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2.科学发展观具备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清晰的框架体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贯穿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不仅指导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渗透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论断和观点之中。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用联系的观点统筹整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等。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如前所述,科学发展观主要深入研究解决和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当代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对这一中心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回答,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为其他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先导,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全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新课题,形成了若干创新性的新论断。科学发展观围绕“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对我国未来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进行了系统论述,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的系统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1.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社会主义向人的回归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以人为本”意味着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摒弃,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人本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这在社会主义的认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提升,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社会主义,将重新确认社会主义的一条最不容忽视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应是真正的“人的社会”。
2.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目标。科学发展观认为,只有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全面的观点显得更为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
3.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要求,这就是中国经济社会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协调发展,揭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关系。协调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就是要通过统筹协调,解决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理论有一系列重要创新
1.对发展的内涵、实质和内容作了新阐述
科学发展观倡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指出了发展不仅是物的GDP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发展,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要促进“五个统筹”,要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这就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发展的内容作了完整的概括和论述。
2.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根本目标有重要创新
为谁发展? 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出发点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正是这一回答,使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并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目标理论。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取代了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以人为目的,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自身发展的完整性;强调不但要注重发展的物质因素,更要注重发展的精神人文因素;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实际上矫正了我们过去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偏离和价值缺失,增加了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向度和道德关怀。
3.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道路理论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道路的理论,就是立足中国实际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友好,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4.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动力理论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明确了新的依靠力量。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强调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中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动力的新认识,使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更加全面和科学,更加符合时代特征。
5.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论有重要创新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分为三个领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更全面的社会建设理论,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这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而且还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6.科学发展观关于对外方针理论方面有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努力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后,进一步把这一理念推广到国际领域,鲜明地提出中国坚决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新论断。中国需要并将坚持走对内和谐、对外和平的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之路意味着中国将全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发展自己,同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富强的需要,也是中国根本利益使然。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谋求和平、维护稳定、推进合作,构建和谐的世界。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和包容的世界。
7.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公正性作了进一步强调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但一些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如失业、贫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分配的公正性问题开始困扰我们。针对这些新情况,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建立社会发展的公正机制,着眼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协调,着眼于当代人和后来人的承前启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环境,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保证每个人平等竞争的权利和机会,创造良好的追求公平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中药材产业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中药材产业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2010-06-29 18:45:2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中药材产业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中药材产业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2)
摘要】**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药材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有利于发展**的医药产业,因此,**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调研,对我县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意见。【关键词】 **县 中药材种植 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和谐**”的主题,努力做到“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在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促进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掌握我县中药材种植情况,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局近期对全县的中药材种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政策背景。国家2002年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对发展中药种植(养殖)应给予各项农业优惠政策支持,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
展绿色药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绿色经济强省和发展云药产业的战略目标。州委、州政府也提出了生物经济富州和建设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发展战略。以上表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由此看来,当前在我国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前景非常巨大,特别是我县这样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气候适宜,土壤多样的农业县,发展中药材的种植是大有前途的。
(二)市场需求。中药材的用途越来越广,除了用于中成药品、中药饮片生产,还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近几年来市场需求逐年增长,野生中药材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必然的趋势。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中药材的价格也在上
涨,这对中药饮片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加大,但对中药材的种植来说却是利好消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二、我县中药材野生资源及种植情况
(一)中药材野生资源 我县地处**大峡谷腹地,西侧有高黎贡山,东侧为碧罗雪山,峰峦叠障,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以独特的垂直自然气候而闻名,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能满足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药材资源,素有“物种基因库”的美称。经调查,我县野生的中药材有云南红豆杉、厚朴、杜仲、天南星、云黄连、川滇小檗、粉叶小檗、山乌龟、苦良姜、雪胆、秦艽、重楼、竹红菌、松茸、岩白菜、岩陀、青羊参、三分
三、胡黄连、茯苓、猪苓、木香、黄精、石斛(黄草)、香附等上百个品种。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经多年的掠夺性采挖,资源急剧减少,生
态告急,有些甚至趋于濒危,使我县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二)中药材种植情况
由于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要求比较高,我县中药材种植起步较晚,原来的中药材产业均为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发展集体“副业”的形式,种植了一些木香、贝母、黄连、砂仁、草果、红花等。但受市场信息不灵通,中药材种植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价格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小,上不了规模。目前,我县的中药材多属农民自发种植、自产自销。主要品种及分布情况如下:
1、草果 植种面积较大,全县有5000余亩,生产有序且逐渐形成规模,产量较高,年产量20多万公斤,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主要分布在上江、大兴地、老窝、鲁掌四个乡镇。
2、砂仁 仅在上江乡有零星种植,种植面积小,产量较小。
3、萝芙木 为引进品种。由**方正植物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州食品药品检验所从2003年开始引种,截止,共种植850亩。上江乡境内种植有590亩,其余的260余亩分布在老窝乡、鲁掌镇、大兴地乡等地。经云南省科技情报所进行查新和有关专家评审,列为**州科技成果,2007年获**州科技成果奖。
4、黄连 为**县原生品种。云南福维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曾在福贡县驯化种植。在**县鲁掌镇三河村种植有150亩,秆杆乡堵堵洛村种植有10多亩。
5、薏仁 为引进品种,由**州分水岭科技示范园引进,种植面积1060亩,目前长势良好。主要分布在老窝。
6、
第五篇: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指导银行卡产业发展
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指导银行卡产
业发展
[找文章到☆第1文秘(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各项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金融工作中,就是要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
一、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准确分析和把握全省银行卡业面临的问题
运用科学的金融发展观作为全省银行卡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就是要在具体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面临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目前全省银行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传统观念和认识已成为银行卡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山西地处内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卡的发展。首先,对银行卡业务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其次,发卡机构普遍重视提高发卡市场的占有率,而忽视对银行卡基本知识、使用方法的普及和宣传,在发行的1340余万张银行卡中,有近30%没有使用记录,一些工资卡、福利卡更多的是当作存折使用,同时,公众和商户对现金、支票等传统交易方式的依赖性也极大地制约了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第
三,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在用卡过程中不能充分感受银行卡的快捷、安全和方便,降低了用卡需求。所以,致使银企持卡人三者利益脱节,势必制约银行卡联网联合的步伐,影响山西省银行卡产业的整体推进。
2、信用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缺乏完善的个人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制度,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全省统一的银行卡风险防范体系是制约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信用不理想,信用程度相对不高,直接影响了发卡行的积极性。因此,目前银行卡业务仅局限于借记卡领域,而真正具备循环信用的贷记卡凤毛麟角。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银行无法通过对个人的监控来约束持卡人的行为,所以,银行更愿意发行风险较小的借记卡,从而规避发行贷记卡所要承担持卡人恶意透支的信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用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信用卡业的健康发展。
3、经济效益不明显。单从银行卡的业务量来看,我省银行卡发展速度很快,但没有带来特别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各发卡金融机构均把发卡量作为考核的首要指标,只片面地注重了银行卡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客观上造成了沉淀卡和睡眠卡过多。另一方面各发卡金融机构发行的基本上为借记卡,信用卡仅占发卡总量的,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偏低,卡功能相对单一,无法为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
4、缺乏统一规划和配套机制,阻碍了银行卡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一是机具布放不合理。各发卡金融机构普遍注重传统意义上优质商户的开发,对大型购物中心、酒店等会努力发展,并在机具布放上对其倾斜。这样,造成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在行业、规模上的集中,以及机具的重复布放现象。二是交易成功率不高。我省目前虽已实现全省银行卡联网通用,但由于采用金卡总中心模式,交易环节多,层层传递加以确认,清算差错时有发生。出现清算差错后,差错的查找、确认和处理需要追踪各个环节,不能做到快速、及时。三是银行卡结算手续费标准不统一。随着银行卡市场份额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各发卡金融机构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或暗的降低回佣率,甚至出现一家超市同时执行着三个银行卡结算手续费率,这种无序的、过度的市场竞争,不利于银行卡的长远发展。
5、银行卡业务的不规范发展,形成极高的银行卡风险。首先,目前市场流通使用的不同行、不同名称的银行卡达百余种,其功能覆盖了储蓄、ATM取款、消费、通存通兑、代发工资等项目,甚至有些卡的功能重叠,适应范围不清,增加了对银行卡监管的难度。其次,由于各银行防范银行卡犯罪的识别方法、防伪技术等不统一,不利于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案件的发生。再次,银行卡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较高,随着联网联合的进行,其
潜在的风险也会加大。
6、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我国银行卡业务与在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山西省银行卡从业人员的相对数量较少,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技术不强,服务行为较为随意。特别是在银行卡市场策略、营销管理、操作技术等领域的人才更为缺乏,成为制约银行卡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指导银行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