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时间:2019-05-15 07:2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篇: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当前,我国包括深圳制造业发展都处于亟须从制造转向智造的发展时期。机器人作为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方向。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智能化产业,机器人产业具有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所表现的突出特征,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技术、高难度、高潜能和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产品新等特点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最有活力的经济领域(本文所指机器人主要为应用于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并包含特定情况下的服务机器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重要市场。2013年,中国购买了约3.7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工业机器人全球销量的1/5,较2012年增加了近60%。2013年底,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政府纷纷通过出台具体扶持政策、规划建设专业产业园区、搭建产业服务平台等方式扶持发展机器人产业,力争抢占先机。

——深圳产业初具规模,新应用领域潜力巨大

深圳市机器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深圳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的产值超过了200亿元。在本土机器人企业中,富士康的本体、雷柏的系统集成、汇川的伺服器、固高的控制器在国内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深圳在工业机器人的产学研结合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建立了10多个跟机器人产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机器人孵化器和产业联盟。深圳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也是全球电子产品的制造大本营。

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

1. 打造经济创新发展新引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都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的下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它将带动和引领其他产业发展,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撑,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深圳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锋,应充分认识到机器人产业对深圳经济创新增长的突出作用。

2.机器人引领多产业发展。从深圳实际情况来看,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将对家电、通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软件、互联网等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不亚于深圳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3.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全球正在以信息通信技术(ICT)推动工业4.0工业革命,机器人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集大成者,是工业4.0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深圳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既能有效解决制造业人力资源问题,更能推动尽快实现深圳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从而进一步向智能制造发展。

——可行性

1. 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深圳在机器人系统集成、控制器、伺服器、多传感融合、信号处理、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培育了汇川、固高、雷柏、众为兴等多家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建立了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为主的10多个跟机器人产业重点相关的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以及机器人孵化器和产业研资产业联盟。只是在科研院校人才方面稍显不足,暂时不能满足深圳对于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另外,作为与机器人产业紧密相关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可观,2013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4163亿元,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约150亿元,涉及机器人和数控装备的企业近千家。

2.庞大的市场辐射能力。根据行业共识,电子行业是继汽车之后的第二大机器人应用领域。目前国内电气、电子行业的机器人普及率不到50台/万名员工,数量明显偏低,未来的需求很大。此外,未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物流仓储自动化装备需求将迎来高增长。上述的电子、电气、通讯、家电、物流、仓储等领域全部都是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辐射能力非常强。

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主要路径

——打造新产业领域机器人智造中心

3C产业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机器人应用可预期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时通过深圳信息通信技术(ICT)优势,又能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并推动工业4.0工业革命。因此,深圳应该将机器人产业的应用领域重点聚焦在3C产业领域,以3C产业为代表,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的新产业领域机器人智造中心。具体理由包括:

1.传统应用领域难以逾越。全球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市场在汽车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而在这些传统领域,库卡、安川、发那科、abb等四大机器人龙头本体企业占据了超过一半的绝对市场份额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行业壁垒和技术壁垒,而且也是龙头企业严防死守的重点产业领域。因此,深圳机器人产业不应该从机器人应用的传统领域作为突破点。

2.以智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3C产业是深圳发展新产业应用领域机器人的基础,但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不能完全停留在传统发展模式上,更应该在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深圳ICT产业发展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机器人产业有机结合,率先开展机器人应用领域智能制造。既包括机器人产品本身的智能制造,也包括通过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各行业的全面深入应用,推动深圳尽快步入智能制造行列,同时也实现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

——打造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

机器人三大关键零部件占到了总成本的72%,其中伺服系统成本占24%;减速器成本占36%;运动控制器成本占12%。三大关键零部件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质量及价格,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方面,应重点支持本土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的自主创新。对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环节的固高、众为兴、雷赛、麦格米特、汇川、英威腾(行情,问诊)等深圳本土核心部件企业,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在部分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尤其在核心算法、软件控制系统等方面要抓紧缩小差距。

另一方面,应想方设法强化硬件技术项目的引进与合作。减速器、伺服电机等硬件方面对材料、工艺的要求更高,更有赖于国家装备制造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当前条件下,引进与合作应成为首选策略。目前上海机电(行情,问诊)与日本纳博已成立合资公司从事中低端精密减速器研发生产(上海机电控股51%),深圳也应在关键硬件方面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并优先考虑与深圳本土企业开展项目和技术合作。

——打造机器人集成服务及人才辐射中心

一是集成服务中心。虽然前文着重阐述了上游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但机器人产业终端产品的个性化特点,注定了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市场在于系统集成。不仅是终端应用产品的个性化集成,更主要的是产品的后期维护与服务。尤其是面对深圳及周边地区众多3C厂商的机器人需求,集成服务能力将成为机器人市场空间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这块市场一定要为深圳所牵头占领。

二是人才辐射中心。国内制造业的机器人应用环境相对复杂多变,巨量的系统集成与技术服务进而产生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的人才需求。而人才集聚会带来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因此,应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育为纲,立足深圳既有技术、产业与市场基础,在深圳构建中国工业机器人人才培育与技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三是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在深圳机器人产业调研中,2007年开始做机械手臂的深圳本土企业——深圳市福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建立公共工艺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这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机器人产业对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要求非常高,同时涉及对各行各业的应用服务,应用领域非常广,对普通企业来说,无法承担所有的研发与服务,亟须通过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基础服务、共性服务,降低企业研发和经营成本。同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可以有效地吸引产业发展资源,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

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抓紧出台专项产业政策

为鼓励本地企业发展,引进外来优质资源,做大做强深圳机器人产业,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机器人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具体建议:前期鼓励企业采取对外采购与成套设计、系统集成相结合的“韩国模式”,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尤其在电子信息、通信、家电、物流仓储等深圳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本地企业“应用和集成技术”,扩大与占领新领域应用市场。同时借鉴“日本模式”,充分发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等科研院校带头作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集体攻关,重点突破“伺服系统”、“控制器”、“核心算法”等关键核心部件,尽快形成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整体推进。

——精准定位产业链布局策略

在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方面建议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重点引进“精密减速器”龙头企业研发制造项目,或与深圳本土企业进行合作,填补深圳在产业链环节的技术空白;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技术方面,深圳已有一定技术积累,可以采用加大扶持与重点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形成技术集聚效应。在中游本体环节,根据机器人产业链分析,深圳在机器人本体环节与国外知名企业技术上存在较大差距,且本体生产投入巨大,占用土地等要素资源较多,不适合大范围推广,可以鼓励深圳已有的大型生产企业,如富士康、华为、比亚迪(行情,问诊)、创维等企业加紧内部研发使用。在下游集成应用方面,深圳应用环境较好,应在本土企业基础上,加大引进高端“系统集成”龙头企业,结合深圳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集聚中心。

——加强行业推广支持产业载体建设

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决于市场培育和市场空间。建议深圳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等方面加大市场应用示范,拓展机器人市场空间;同时建议深圳市政府在大沙河创新走廊、国际低碳城等重点区域进行机器人产业载体规划布局,支持多种形式的专业园区载体建设,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整合优化本土机器人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资源等优势。

第二篇:天津机器人产业发展

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推进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按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描述,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包括控制、感知、执行三大模块,缺一不可。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于工业生产过程,如焊接机器人、打磨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服务个人或家庭,如助老助残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于特殊环境,如核工业机器人、反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医疗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以及行业应用四大环节。其中,核心零部件又包括减速器、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

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随着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机器人产业发展也成为科技研发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

由于机器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是现代科学综合水平体现,所以机器人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代表,大力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国家制造业提质增效,促进国家整体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意义重大。一是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智能产业的兴起;二是机器人产业应用促进我国工业制造业从人力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转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口红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三是机器人产业能够有效弥补我国逐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带来的财政冲击。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机器人得到了一定发展。根据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9万台,同比增长4.4%,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中国市场机器人年销量达到8.5万台,同比增长23.5%,占全球总销量的32.8%。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突破10万台。预计到2019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将达到41.4万台,中国市场机器人销量可达28.5万台。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我国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预计到2020年,将升至150台/万人,挤进世界前十。

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医疗康复机器人形成了较大产业规模,空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和反恐防暴机器人等特种作业机器人实现了应用。

(二)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础

天津装备制造业传承了近150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建国后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业体系。2016年,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计10978.8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7.3%。2017年我市机器人产业年产值达57亿元,较上一年增加近40%。我市装备工业逐步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态势,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目前,我市以机器人作为主营业务企业百余家,产品门类齐全,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形成整机规模约30亿元,考虑相关软件、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应用整体产业规模约100亿元。

2.技术条件和创新平台

我市现有机器人专家百余名,技术处全国领先水平。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均建有机器人研究所,在机器人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和机械学院分别在视觉测控、医疗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攻克复合想象动作信息解析与处理等技术,开发全球首台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研发了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2016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自主研发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S”,已在湖南实现临床试验,部分指标已超越最高水平,填补了国内领域的空白。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下设机器人微纳级操作研究室等8个专业研究室,现有教授、海归等高级专业研发人员30余人,拥有 “智能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网点开放实验室”,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处国内领先地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立智能制造学院,设有机器人研究所,数控加工工艺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国家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德基地,联合固高科技有限公司着力研发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

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大背景下,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研究院等各地创新资源集聚天津,已经成为天津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最重要研发机构。

3.应用环境 天津作为北方工业超大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装备等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行业中,形成了全覆盖。

——汽车制造。目前天津拥有一汽丰田、一汽夏利、长城汽车、清源汽车等23家具有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大众变速器、爱达变速器、天海同步、天汽模等二百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从外资到内资、从加工制造到销售,从国际品牌到自主品牌的完整汽车链条,形成包括天津经济开发区、天津西青工业园区、天津武清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天津专用汽车产业园在内的四大汽车制造产业聚集区。预计在十三五末期天津汽车产业将超过三千亿元,整车产量达到150万辆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天津支柱产业,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移动通信、片式元件、集成电路、化学与物理电源四大产业被信息产业部授予首批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华苑软件出口基地成为六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

——新能源装备。我市拥有大型水力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整车、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产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截至目前,天津拥有新能源企业百余家,产业初步形成了滨海高新区、开发区、西青区、宝坻区和北辰区5个聚集趋势明显的科技园区,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传统制造业。我市金属品加工机械行业有一机床、天重、天锻等大型企业,以及一重天津、太重天津、天锻压力机、中重科技等行业骨干企业;医药行业有天士力、天津医药集团、达仁堂等;化妆品行业有宝洁、郁美净等;食品行业有康师傅、鼎新、可口可乐、雀巢等;物流行业有东疆港保税区、菜鸟物流等。另外航空航天、高铁及轨道车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石油化工等都是天津的支柱产业,这些都是未来机器人重要的应用领域。

4.存在的问题

我市机器人产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技术壁垒。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涉及多项学科领域,产品系统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从事本行业的产品供应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多学科的先进技术集合为一体,熟练掌握上游行业所提供的各类关键零部件性能,并对下游行业用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引导,高度综合相关技术并对系统进行集成后,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成套装备及产品。而从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来看,主要为高等院校开展的基础研究,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比较单一,在支撑机器人发展的关键零部件的研究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的集成与成套技术、对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象的深入分析与流程再造等技术方面存在较大障碍。

(2)人才壁垒。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制造人才,掌握先进系统控制软件、装备机械、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集成等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以及多学科性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对客户需求、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征深入了解,具备丰富经验的项目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滨海新区虽然拥有一定的设计、制造、控制、软件、市场营销等基础人才,但缺少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工作经验,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缺乏了解。

(3)资金壁垒。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是一项综合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因此,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国内由于主要依靠科技部门研究开发计划的支持,从资金到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在关键部件、产品产业化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差距还在拉大。滨海新区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研发投入不足,缺少融资渠道。

(4)政策壁垒。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产学研各自为战。从国外经验看,美、日、德、韩等国在发展机器人初期都有政策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化的发展。

二、总体思路

基于中国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结合天津市机器人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天津市发展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总体思路:技术引领产业、应用推动行业;项目重点突出、“换人”以点带面;政策顶层设计、规划持续统一;龙头引培结合、平台功能齐全。

三、总体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规划筹建包含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品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多功能的天津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全天津市机器人联盟、协会、学会三位一体行业组织机制;打造全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机器人博览会(展会);完成机器人各方面服务人才培训3000-5000人次;培育以机器人及机器人零部件为主业的上市企业3-5家、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省部级及以上)3-5项;实现机器人换人、智能工厂项目30-50项。

四、重点任务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我市产品特色,重点推动十大标志性产品率先形成突破。

(一)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1.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研制

全面突破摆线磨齿、小偏心曲轴磨削、整机装配测试、寿命试验等高精密减速器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产品,在国内主流机器人配套应用,替代进口,提升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

2.高性能的伺服驱动系统

通过电机的数学模型,研究伺服控制的带宽拓展和控制参数的优化,研究实时系统参数辨识和观测器的配合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通过实时的FFT分析和双惯量系统模型的建立以提高系统的自动抑振能力;开发高速总线通讯和机械特性分析软件工具,实现伺服驱动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本体之间的互联,形成产品并进行小批量的试制。

(二)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 1.混联机器人成套装备及示范应用

TriMule机器人具有工作空间大、刚度重量比高、可重构能力强、且可实现全闭环控制;以该混联机器人为主体构成的可重构混联加工装备因其大范围移动能力、良好的工作空间和动力学性能、末端工具的更换能力灵活等优点,加快开发由一个3自由度并联机构与一个2自由度串联手腕组成的5自由度混联机器人,并实现在航空结构件的高速铣削加工、螺旋铣孔加工,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打磨和抛光工艺的产业化应用。

2.轻型协作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智能制造过程中订单的多样性要求,以及产品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为特征,以轻量型模块化中空串联协作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研究模块化关节设计、机器人构型综合、基于EtherCAT通讯的具备拖动示教和碰撞检测等功能的控制系统开发、快速标定等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一种轻量型、模块化、便携式、负载/自重比大的串联协作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还可与人协同工作,以适应工业发展自动化和多样性的要求。

3.高压水射流除锈、喷漆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石化、船舶等行业对储罐、大型船体等装置的除锈、防腐自动化作业及环保需求,研制高压水射流除锈机器人系统、喷漆机器人系统。突破适应多壁厚、多变摩擦系数壁面的机器人磁吸附行走、防爆、防水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类型复杂工况下除锈、喷漆作业执行模块,研究机器人除锈、喷漆作业工艺,实现代替人工无脚手架完全作业目标,形成定型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4.白酒行业用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采用机器人技术解决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上甄及后装工序中带盖装箱装盒操作,研制用于上述操作的机器人成套装备并开发相应辅助配套设施,完成生产线集成,实现自动化生产与车间级生产调度管理。

5.自动化柔性高铁车身焊缝打磨系统

针对高铁铝合金车体焊缝的打磨处理的自动化需求,开发融合工业机器人、焊缝打磨组合工具系统、渗透探伤系统、吸尘及铝屑回收装置、在线及离线编程软件、激光视觉定位跟踪及检测系统的自动化柔性车身焊缝打磨系统,用于高铁车身铝合金侧墙焊缝的自动打磨作业和焊缝自动渗透探伤作业。

6.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近年来对于飞行机器人农田施药、物流运输、巡查巡检、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等应用需求,以制约飞行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的瓶颈问题为对象,研究飞行机器人优化设计、飞行机器人自主导航、复杂环境智能感知、任务作业网络化管理等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2-3种面向典型应用的飞行机器人系统,并完成农田施药、物流运输、巡查巡检等不少于3种场景的规模化应用。7.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针对海域的温跃层的温度、盐度、水质等海洋环境数据收集的需求,研究开发搭载水听器、CTD等各类科学传感器,以获得全方位的海洋环境数据为目标的水下滑翔机,并完成海洋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8.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成套装备及示范应用

针对养老助残等家庭服务需求,开发采用非特定人(SI)的语音识别技术,识别各类语音,具有吸尘、人脸识别、血压监测、老人跌倒报警等功能,可连接整个家庭的电子设备,通过红外系统,学习各类遥控器功能,控制整体家电的智能家庭服务型机器人。

9.系列教育机器人及其仿真系统

针对机器人教育需求,开发采用串联/并联机器人、AGV、立体仓库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虚机实电技术、全软件仿真技术,开发机器人3D虚拟装配系统、模拟操作系统半及实物仿真系统,研制系列机器人实训及竞赛平台,形成机器人可展示机器人抓放、装配、搬运、入库、检测等多种教学/实训/竞赛生产线,开展机器人服务人才培训,在国家级机器人大赛中实现整体或部分应用。

10.手术机器人开发及产业化

针对外科微创手术自动化需求,开发基于视觉识别、虚拟力触觉反馈能力、三维成像技术、计算机精确遥控技术等,开发机械手臂可以360度自由转动胆囊、心脏微创手术机器人,进行临床实验。

(三)推动重点基础能力建设 1.机器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专业,促进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型人才;鼓励工业机器人教育装备开发、机器人应用技术培训等相关企业发展,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训设备及骨干师资培训;培育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具备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传帮接代能力的师范人才;建设一批职工继续教育品牌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业机器人紧缺人才培训和转岗职工培训;利用网络的便易性,整合、开发优质在线课程,普及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

2.机器人检测平台建设

建设天津市机器人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机器人整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标准制订与修订、系统评定与认证、机器人质量体系建设、机器人产业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专业检测设备研发、技术咨询、机器人专业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等工作。为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全面提升我市机器人产业的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增强检验检测及科研综合实力,促进我市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3.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建设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机器人科技重大成果产业化转化平台。研究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和工程化开发平台,促进其提升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服务能力;制定机器人技术转化、服务综合考评制度,择优按合同科研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促进科研院所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引导我市科研机构更多开展从科学技术到产品的研发和服务,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创建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市场牵引、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充分挖掘我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在机器人领域内的智力资源,面向钢铁、汽车、机械、船舶、石化、医药、电子、食品饮料等领域,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以技术服务队模式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不同层次的进行技术改造与提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建设100家智能制造推广企业,提升我市智能制造产业整体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在工业机器人用量大的汽车、电子、金属制品行业,在劳动强度大的轻工、纺织、铸造等行业,在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医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通过双创平台整合资源,在焊接机器人方面实现多个行业应用拓展,完成焊接机器人在京津冀地区的快速量产。

——服务机器人。鼓励我市有基础有条件的社区,养老、医院、教育机构,开展陪护与康复训练机器人在失能与认知障碍人群中的试点示范,开展智能假肢与外骨骼机器人在行动障碍人群中的试点示范,开展教育机器人在辅助教育的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助老助残、康复、教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特种机器人。在救灾救援领域,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在自然灾害、火灾、核事故、危险品爆炸现场的示范应用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将机器人项目上升为市重点发展计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选择重点项目持续稳定支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设立机器人发展专项科研基金、设立本地机器人应用专项补贴基金、创立科技金融模式。畅通多委、办、局信息交流途径,促进机器人技术突破和本土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合理引导和推进机器人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大型机器人龙头企业。

(二)设立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

依托机器人协会专家委,联合天津市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端精密加工联盟等行业组织力量,面向国内产业重大需求,立足支撑我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发展,组建天津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分别设政策服务和技术咨询两机构,主要完成全市有关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发展中,长期、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重点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决策预案等。

(三)建立人才引进制度

建立充分体现不拘一格引人才的制度,对象涵盖技能型人才、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海外人才等,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措施。如支持柔性引才引智,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租赁制度,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四)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的组织优势,创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创新热情和创业潜能;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及技术发展线路图,保障行业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进产业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聚集行业高端创新人才以及搭建联合攻关平台,促进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做好机器人领域的重大项目的组织、论证和推动实施,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和特殊需求,确保项目按计划推动实施。针对自主创新、技术领先、产业带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统筹全市相关领域的财政资金,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撬动重点项目建设。未来三年,在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产业化、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领域,将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

(六)加强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

围绕滨海新区、华苑、武清区等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与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交流,寻求项目落地的可能,打造我市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包括机器人产业四大家族: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的安川和发那科,中国机器人两大巨头:广州数控、沈阳新松。充分利用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建立针对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基金,大幅提高我市机器人产业的规模,使我市机器人产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三篇:机器人产业发展概况

机器人产业概况

一、发展前景

近年来,不少国家将机器人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SPARC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中国制造2025”、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等,纷纷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机器人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

《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中国十大重点推动领域之一,而智慧型机器人更跃升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方针。2016 年3 月21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规划提出了五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两突破”、“三提升”;五年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以及五项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我国从2013年起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机器人使用量约占全球销量的1/4。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偏低。韩国是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一万名工人使用机器人437台,而我国仅有35台,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潜力巨大。按照预测,2017年,我国将成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180万台。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201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85亿美元,工业机器人为123亿美元。2011-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速仅为8%,服务机器人为13%。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最终将超越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业内共识,且大多预计赶超时间仅需三至五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IDC在《全球商用机器人消费指南》(Worldwide Commercial Robotics Spending Guide)上发布预测报告称全球机器人行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7%,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而2015年机器人行业规模为710亿美元。新兴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囊括了机器人系统采购、系统硬件支持、软件支持,机器人相关服务以及后期硬件维护等13个关键行业和52个细分市场。

二、发展现状

(一)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机器人发展格局是一个美日欧三分天下,韩后发奋起直追的格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深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日欧美先发优势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日本一直将机器人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为该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今世界四大机器人企业巨头中,日本独占其二,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在世界机器人市场的地位难以撼动。

欧洲工业基础雄厚,德国库卡、瑞士ABB在世界机器人四大企业中各占一席。为巩固领先地位,欧盟不仅在“第七个框架计划”和“地平线2020”项目中投入巨资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还于2014年6月推出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同时,德国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英国首个官方机器人战略“RAS2020”以及法国“机器人发展计划”,皆彰显了占领机器人产业制高点的决心。

作为科技强国,美国虽有造出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荣耀,但由于当时对机器人前景看淡而没能持续发展,终被日欧赶超。知耻后勇的美国在2011年6月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发展机器人重振制造业。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近些年美国开始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力,百特、Adept等企业已有资本向传统四大机器人企业发起挑战。

韩国机器人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在2009年发布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后,韩政府于2014年8月宣布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规划,希望通过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机器人产业的扩张。韩国已成为世界机器人产业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2014年世界前五大机器人供应国中,我国的机器人密度显著低于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机器人的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该比例也低于机器人密度的全球平均值62台/万人。

就汽车工业来看,日本和意大利分别达到1436和1299,德国为1130,法国1120台,西班牙950台,美国770台,瑞典630台,英国610台,我国仅141台(2011年我国汽车从业工人约为370万),发展空间相当巨大。而2010年日本电子电器行业机器人密度则可以达到300台/万人左右。按照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重庆汽车产量将从现在占全国的12%增长到15%,电子方面也将达到年产1亿台笔记本的产能,产业工人达到100万人,预计未来重庆两大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整机需求在4.5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同时,化工、装备制造、采矿等行业市场对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越来越高,此类需求也将带动工业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多。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庆市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重庆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地,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地,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地,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16年,重庆市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将达到6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到2018年智能化率达到75%,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最终形成“整机+配套”、“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二)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群。北部的环渤海地区、南部的珠三角、东部的长三角和中西部,均呈现出比较迅猛的发展势头。其中,环渤海科研机构扎堆,研发能力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大。

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哈尔滨、沈阳为代表,科研实力较强,研究机构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工大、北航等,在机器人方面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具有人才培养优势。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在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这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必要条件。珠三角地区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生产线升级需求使得机器人应用有广阔的空间。而以武汉、长沙、重庆为代表中西部集聚区,则依托外部的科技资源,衍生出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2015年深圳市机器人企业435家,机器人产业产值约630亿元,同比增长31%。

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服务于集成组装,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汽车制造。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3万台,其中10万台应用于汽车行业。其他广泛使用机器人的行业还包括电子、金属、橡胶、食品、制药、化妆品等。

国内工业机器人大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搬运、码垛及家电、金属制造领域,在高精尖的多关节机器人仅占有10%、焊接机器人仅占有16%、汽车组装仅占有10%的市场份额,在产业链中偏低端且并未进入主流市场。

有超过六成的国内产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搬运与上下料领域,其中用于塑料成型件的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最多,其次是金属铸造的搬运与上下料和码垛的搬运与上下料。焊接和钎焊是国内产机器人应用的第二大领域,约占总销量的17%,其中主要以钎焊机器人为主。用于激光切割、机械切割、磨削、抛光等领域的加工类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速超过90%。

国内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新松、广州数控、启帆、埃斯顿、新时达及遨博等。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的全球领导者为韩国。在此情况下,韩国的机器人密度超过全球平均值的7倍(478台),紧随其后的是日本(314台)和德国(292台)。美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是164台,居全球第七的位置。

仅达到全球均值的一半,居世界28位。在整体的全球统计中,这大致与葡萄牙(42台)或印度尼西亚(39台)相当。但在大约五年前,中国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追赶游戏以改变现状,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和增长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一年的机器人销售量为57100台,而此前从未达到这个数字。这种爆发式增长将在预测期内继续:2018年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的占比将超过世界的1/3。

第四篇:加快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大力发展“机器人” 助力经济“升级版”

——关于加快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

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业的核心代表,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引领世界新一轮制造业革命的重要力量,引起了发达国家和国内各地区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推动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日,我们对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科技发展正在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代表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最高水平的机器人产业,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制造模式变革的核心,正处在爆炸式发展的前夜。

1.从全球范围来看,发展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经济,抢占未来制造业发展先机和主动权的战略抉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制造业回归”计划,即通

过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等前沿技术,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打败中国的低成本人力制造,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连续19年蝉联全美首富的比尔〃盖茨也曾撰文,如果他现在是二十岁的话,肯定会选择机器人作为创业首选目标,并预言,机器人创业将会再现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崛起之路,在不远的未来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欧盟也提出了“新工业革命”,以机器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制造模式的变革。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表文章指出,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制造业大转型。欧美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变,绝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处心积虑实施的国家战略。

2.从国内情况来看,发展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把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但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机器人拥有量只有日本的1/5,美国和德国的1/3。从机器人密度(万名员工使用机

器人台数)来看,韩国是347台,日本是339台,德国是261台,而我国只有10台,距离55台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有相当距离。特别是我国正遭遇劳动力日益紧缺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涨的问题,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逐渐削弱了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而机器人价格却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性价比优势逐渐体现,将刺激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步入黄金发展期。

3.从其他省市来看,机器人产业呈现出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竞相发展态势,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全国30多个省市都把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战略部署,力求把这个新兴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浙江省提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江苏省把大力发展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作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上海市聚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提出了建设我国最大产业机器人基地的目标;重庆市以建设“全球机器人之都”为目标,准备用未来2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千亿级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深圳、青岛等市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机器人产学研联盟,将在未来实现“抱团发展”;哈尔滨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并与富士康等1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达成了合— 3 —

作意向,努力建设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二、我市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优势和挑战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积极制定鼓励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机器人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培育壮大了新松机器人这一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了“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成为全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我市素有中国机器人“发源地”之称,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1.拥有我国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于2000年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是国内机器人领域最具实力的龙头企业,代表了我国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公司业绩突出,市值接近110亿元,约为2009年上市发行市值的17.8倍。新松公司还是全球唯一一家对工业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五大种类全面布局的企业,通过提供自动化成套装备、物流与仓储成套装备,形成以独有技术、核心零部件、领先产品及

完整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全球客户提供先进的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工业、军工、交通、能源、民生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对以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为核心的高端装备需求。近年来,公司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实现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收入超过14亿元,国内市场销量和占有率在国产机器人企业中均排在第1位。2013年公司发展迅猛,上半年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新签合同超过16亿元,迈出了从设备制造商到大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坚定步伐。

2.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我市现有各类高等院校30所,34个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为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自动化所老所长蒋新松院士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开拓者。国内顶级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水平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核心和带头地位。特别是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领航者,新松公司在创新能力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已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近百项,每年申请专利百余

项,起草并制定了10项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拥有“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博士后科研基地”。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也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新松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3.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强劲,据预计,2012-2015年需求增速将达到30%以上;2013年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将达到8.5万台;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2025年,国内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元,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智能装备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我市的机器人产品,已经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市场垄断,开创了中国机器人产品出口的先河,在国内机器人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新松通用工业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系列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种机器人已实现国防行业重要客户列装,移动机器人核心竞争力国际领先,是该领域我国唯一出口的设备供应商,占据国内汽车市场份额80%以上。2012年,新松公司销售各类机器人1220余台,在国产机器人销量排名第一。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我市机器人区域市场需求旺盛,一些重点企业已经开始批量应用机器人,— 6 —

如华晨宝马沈阳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上,AGV(移动机器人)精确地执行着配件及物料的运送任务,华晨金杯使用自动导引车进行汽车生产线总装生产线,沈阳机床采用上下料机器人代替传统工艺流程,均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别是随着我市华晨宝马扩建、上通北盛(三期)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步伐的加快,对移动机器人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将迎来我市机器人市场需求的黄金期。这些重点企业的示范,不仅将有效带动其他企业应用机器人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会激励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区域市场需求。

4.拥有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导地位。在全国范围内,沈阳率先开启了产业联盟的筹建工作,目前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联盟机制,新松公司和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同产业链上游企业汇川科技、百利天星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同产业链下游企业如沈阳机床、华晨汽车、上海宝钢、四川长虹等建立了良好的示范应用关系。联盟内企业共同申报承担国家级课题数十项,极大的促进了联盟内企事业单位的研发实力,提升了下游行业用户企业的自动化水平。

(二)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市加快发展机器人

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1.各地竞相发展,产业竞争激烈,保持住机器人产业国内领先地位难度较大。目前,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全国展开,形成群起之势,众多城市都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这些都将对我市在全国机器人产业中的地位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南方一些城市采取了“挖墙脚”等竞争策略,开出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部分城市的市领导亲自到新松公司进行游说,以资金、土地和个人待遇等优越条件,说服新松公司到该地设立分厂,甚至整体搬迁。与各地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重大举措相比,作为中国机器人摇篮的沈阳,却在机器人产业上缺乏明晰的统一规划和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阳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2.产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同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虽然沈阳机器人产品种类较国内外其他城市有显著优势,但沈阳机器人产业规模总体尚小。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公司虽然产品种类齐全,但与国际机器人巨头相比,产业总体规模较小,2012年,新松公司各类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排名第7位,与发那科、安川电机、KUKA和ABB超过3000台套的销量相比,仍有较

大的差距。此外,新松公司尽管已经掌握工业机器人产品开发技术和机器人应用工程集成技术,但是关键零部件仍然依靠进口,核心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3.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配套企业不足,我市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有待加强。上游配套企业基础薄弱、数量不足,导致机器人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加工和采购往往依靠南方城市进行,增加了本土企业的物流、生产成本,间接影响了沈阳机器人的价格优势。同时,下游用户企业效益不佳、盈利能力不强,导致很多沈阳地区的工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通过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来进行企业转型升级,这就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会阻碍了沈阳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更会阻碍沈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从而影响沈阳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是一项带有战略性、导向性的发展战略,顺应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现有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推动我市成为全国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中心,努力成为全球新一轮制造业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推动机器人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是应对

当前持续趋紧的外部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需要。全市上下一定要进一步深化对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市政府要把发展机器人产业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臵,强化组织领导,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推进。有关部门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尽快编制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和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我市机器人产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发挥已有优势,做大做强企业,努力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基地。沈阳是中国机器人的“发源地”,新松公司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领航者”,是我国机器人行业的“龙头老大”,这些都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我们一定要举全市之力保持住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真正把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作为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源动力,切实用机器人和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把制造模式变革作为决胜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利器,从而抢占高端制造的制高点。

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对新松公司的扶持力度,并发挥其辐射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争取行业话语权和未来发展主动权。要加快机器人产业园建设,鼓励机器人企业整合全球机器人产业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外机器人领先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入住,形成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沈阳机器人产业基地。

3.推动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机器人在未来既是“劳动者”,也是“生产力”。谁掌握了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机器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和新松公司,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突破瓶颈技术,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专项。要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管理、数据共享、联合行动等方面的协调,整合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积极组建以企业主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机器人检测中心、机器人智能制造体验

中心,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搭建起科技支撑平台。

4.加强人才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快构筑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人才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第一资源。沈阳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了中科院蒋新松院士、新松公司曲道奎总裁等一批行业翘楚,他们为沈阳乃至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我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众多的优势,以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成立中国机器人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职业教育,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机器人技术人才。要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机器人科技精英和学术带头人,引进一批优秀的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高端团队。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实施积极的激励政策,优化人才资源配臵,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5.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浓厚氛围。完善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是推动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进行谋划,充分借鉴其他省市及发达

国家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我市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发展优惠对策和支持措施,在用地、人才、财政、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倾斜,在做大做强企业上给予重点扶持,在企业推广应用机器人方面给予重点资助,逐步形成灵活、优惠的机器人政策支持体系。要进一步优化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深入新松公司等重点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尽心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用真诚的服务、满腔的热情赢得企业的信任和支持,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深圳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013年第二批扶持计划拟支持项目名单

序号 单位名称

项目名称

面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纳米溶栓靶向体系及其性能研究

溶液法生长碳化硅单晶中台阶聚集现象的控制研究 基于纳米柔性界面的氮化镓自支撑衬底制备及自剥离研究

压电式柔性振动能量收集器及其关键材料的优化 动物标本制作和保存的环保安全新材料的研究 氧化铁-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提升)

薄膜太阳电池用纳米上转换材料的优化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重点实验室提升)石墨烯增敏微结构光纤SPR传感器研究

高容量混合聚阴离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特性研究

钛合金人工椎间盘关节面耐磨改性及磨损/腐蚀性能研究

石墨烯场效应管暂态输运性质研究

机制砂颗粒形状与级配对混凝土界面及耐久性的影响 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在结核性慢性伤口的应用研究 超快光开关用二氧化钒薄膜研究 001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02 003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004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05 深圳博物馆 006 深圳大学

007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08 深圳大学 009 深圳大学

01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11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12 深圳大学 013 深圳大学

014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015 深圳大学 016 深港产学研基地 017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细菌纤维素复合敷料应用于皮肤创修复的研究 单分散多孔二氧化锆微球的研制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炭包裹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肿瘤前哨淋巴结示踪的研究

富勒烯细胞防护与抗衰老应用机理研究

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复合组装体的研制及其在柔性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气凝胶/Sn基合金高容量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穿孔箔的研究 锂电池负极材料Si-M合金/石墨烯的制备及嵌锂机理研究

近紫外激发型RGB三基色纳米荧光粉产生白光的光谱匹配机理研究

印刷电子用铜基合金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与应用性能研究

氧化石墨烯/纳米银-Fe3O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净化水技术研究

全生物降解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快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复合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光电转换应用的基础研究

制备三维层次结构银微粉改善银浆渗流效果的研究 聚酰亚胺功能化膜材料净化室内细颗粒物PM2.5的应用研究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固态电致化学发光联用及超痕量酚类环境激素分析研究

上转换荧光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光动力学治018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019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020 深圳市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02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022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23 深圳大学

024 南方科技大学

深圳市龙岗区华宇新材料研究中心 025 026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027 深港产学研基地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028 02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30 深港产学研基地

03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032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疗中的应用研究

033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

基于氮化硼微纳米结构的电子器件封装用高导热绝缘聚合物复合材料

提高生物检测荧光灵敏度的新型纳米柱材料 倒装聚合物太阳电池中溶液法加工的空穴提取层研究 高效苯并二噻吩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 新型纳米碳复合材料应用于高效氧气还原催化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原子层沉积表面处理研究 微纳超结构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超电容应用研究

非晶电机用非平衡振动场作用下Fe基非晶钎焊连接机理与应用基础研究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醚醚酮牙种植表面活化修饰处理对骨整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基于电纺连续纳米碳纤维制备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研究

一种具有可梯度生物吸收的细菌纤维素/壳聚糖/硼酸盐纳米人工皮肤支架的研究

石墨烯-铁电薄膜超薄复合结构中的去极化制冷效应 UV光固化型碳基复合纳米导电银浆的研制与开发 激光预备牙体用双液型粘接组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空气芯光子带隙光纤光栅的写入技术及应用 多孔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吸波型连续碳化硅纤维的电磁性能及其控制机理 034 035 南方科技大学 036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037 南方科技大学 038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3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40 041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42 043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044 045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046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047 深圳大学 048 深圳大学

049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050 深圳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纳米氧化镁/石墨烯/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

柴油车尾气净化的四效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研究 051 052 利用蓝-绿光超材料获得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Cu2-xSe基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热电性能研究

基于磷酸盐介观自组装体系的高性能效协阻燃剂设计、制备及其对尼龙66的阻燃机理分析 导电聚合物作为储能器件正极材料的研究 大尺寸LED衬底材料蓝宝石晶体晶界问题探索 基于大功率LED封装用碳化硅自由薄膜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ZrO2/PVDF改性复合膜新材料的研究

高储能密度聚丙烯基柔性薄膜电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新一代材料的组装合成—可调纳米石墨烯的高效制备方法研究

具有阻燃及多层次预警功能的新型电气绝缘材料研发 基于微波加热技术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基NO2及CO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刹车用低成本炭/炭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研究 核设施中利用二氧化碳制备高防辐射型水泥基材料的技术研究

有序介孔g-C3N4/C复合物的合成及可见光催化研究 聚合物纳米粒子载银体系协同抗菌性能的研究 基于高灵敏度微制造生物芯片研究镁及镁合金的神经053 深圳大学

054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55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56 深圳大学

057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058 059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060 061 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 062 深圳大学 063 深圳大学 06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65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066 深圳大学

067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毒性

068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

微纳颗粒材料光学表征用高通量成像光谱仪的研制 基于石墨烯新型NO2有害气体传感器研究

超声引导缓释化疗药多模乳腺癌植入Mark的基础研究 新型储能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功能型高分子复合粒子合成的热力学方法及其结构调控

交联羧甲基甲壳素三维支架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

FDM技术3D打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 069 深圳大学 070 深圳市人民医院 071 深圳大学

07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73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深圳市光华伟业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飞世尔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力兴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深圳市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074 075 各向异性导电膜的关键技术研发

076 用于LED及汽车照明V0级阻燃高透聚碳酸酯制备技术

077 高性能聚酰亚胺3D打印耗材的制备与应用开发 核电站用1E级K1类无卤阻燃热缩管的研发(高分子材料辐射工程中心提升)

硅晶太阳能电池正电极用铜浆料替代传统银浆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及工艺的研究开发

高容量长寿命固溶体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工程中心提升)

新型钛陶合金耐磨损人工椎间盘研发

共挤吹膜制备高安全性锂电池复合隔膜研发(工程中心提升项目)

柔性OLED产品用高性能、低成本树脂基板及电极技术078 长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圣龙特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079 080 081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82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83 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084 深圳中兴创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深圳市翔丰华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

凝胶聚合物特种锂电池隔膜关键制备技术研发

085 新型三维软体防护织物制品的开发与应用

086 动力电池用新型高性能微膨石墨负极材料的研发 高导热有机硅胶粘接复合材料的研究 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一种新型导热塑料的新材料研发 087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88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89 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泓亚光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国志汇富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领亚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市富兰克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东冠纸品有限公司

深圳市联懋塑胶有限公司 090 智能LED灯具的新型热磁材料研发

091 宽视角TFT偏光片开发项目

092 土木工程用玻璃纤维增强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093 飞机抑爆材料应用研究

094 超薄聚酰亚胺薄膜工艺技术研究

095 新型不含锑阻燃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096 环保型高效多功能全合成切削液研发

097 PET转移全息镭射防伪材料研发

电子产品的塑胶外壳、玻璃、陶瓷等纳米级金属质感的表面处理技术研发 098 09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00 深圳市福英达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贝加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三维打印成型技术制备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研发 半导体封装用超微无铅焊粉研发

用于高密度互连印制线路板(简称HDI)多次高温无铅焊接的铜面防氧化剂(OSP)研发

高能密度钒电池电解液的稳定化机制及其宏量制备技术研究

基于有序硅纳米线阵列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

高功率半导体照明封装散热界面结构设计和装备研发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用磁分析检测柱的研制 高性能既有建筑玻璃节能改造用透明涂覆材料研发 101 102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03 104 105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06 深圳市绿光纳米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奇源康生物医学有限公司

深圳市柏瑞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普诺光电有限公司

深圳市环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07 可吸收生物活性骨诱导材料的产业化

导电高分子型固态电解质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开发与产线建设

离芯激远程塑胶荧光粉技术产业

纳米银负载稻壳材料低成本高效净水杀菌过滤技术产业化

深圳新能源材料人工设计重点实验室 深圳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深圳人体组织再生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有机硅及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深圳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108 109 110 11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12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113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114 深圳森日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升)116 深圳八六三计划材料表面技术研发中心 深圳市德厚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顾康力化工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星轻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星轻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力兴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材料分析与测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涂膜新材料在深圳市华晶玻璃瓶有限公司原工业厂房的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环保节能净味喷胶应用示范项目

环保型高性能低成本超薄变形镁合金板带材研发及产业化

高性能铝钛硼(碳)母铝合金研制及产业化 117 118 119 120 121 高性能改性工程塑料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高性能生态友好胶凝材料及混凝土应用技术 面向高密度封装的薄膜埋阻材料及其在封装基板中的产业化应用

超材料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

面向高密度封装的薄膜埋阻材料及其在封装基板中的产业化应用

多功能硅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储能用纳米碳材料的功能调控及机制研究 对介观尺寸非常规超导体的理论研究

泡沬材料的高温本构及泡沬夹芯结构的热冲击阻力 氮化硅梯度薄膜为过渡层生长高密度硬盘磁头用非晶碳保护膜 123 124 125 深南电路有限公司 126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27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28 南方科技大学 129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30 13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光学波段超材料的研究

化学键合海工及早强胶凝材料关键技术合作研究 碳化硼纳米线的声子输运特性及在高温热电中的应用研究

砷化镓纳米线的尺寸与生长方向对其光伏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滨海自修复混凝土及其性能研究

恶劣环境与荷载作用下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研究

氧化亚铜的n型磁控溅射掺杂及同质结研究 中红外光子晶体光纤超连续谱产生的机理和关键技术研究

腐蚀环境下混凝土保护层表面及中部初始缺陷应力场诱导的不同锈胀破坏形态研究

具有调幅分解的稀土化合物RTe-PbTe-(GeTe或PbS)赝三元系相关系及热电性能的研究

滨海混凝土基础设施劣化识别和基于可靠度的优化控制

光子晶体光纤导光机理可逆转换及应用 环境友好型磷酸盐胶凝材料机理与性能研究 微波热解CVI工艺制备炭/炭复合材料仿生界面研究 多孔纳米氧化镁的无模板水热合成与掺杂离子作用机制研究

CO2诱导纳米乳液介质内中药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绿色组装、微结构调控与构效关系

各向异性NdFeB纳米复相永磁材料的制备及基础问题133 134 135 深圳大学 136 深圳大学 137 深圳大学 138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142 深圳大学 143 深圳大学 144 深圳大学 145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147 深圳大学

研究

深圳大学 149 深圳大学

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研究

碳/碳表面化学液相气化沉积/水热法制备掺杂型羟基磷灰石涂层研究

薄板微成形摩擦尺寸效应及其模具表面固体润滑薄膜改性研究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包覆相变微胶囊/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和导热机理

FRR栅格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界面力学及设计理论

碳纳米管生长机制和手性控制的理论研究

利用金属激活离子掺杂的铁电薄膜材料实现电场调控光致发光的研究 超分子选择性碳氢键活化 150 深圳大学

151 深圳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152 153 154 155 156 温度变化和温度梯度下锆合金中氢化物的形成和断裂

157 蠕变黏性土固结沉降计算新简化方法的推广和验证 HCl气体辅助生长GaN纳米线阵列及其物性分析 基于反转层压电材料的新型高频超声换能器阵列 拓扑超导薄膜的外延生长及表征

国产芳纶Ⅱ蜂窝芯材及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158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59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160 南方科技大学 161 深圳市龙邦新材料有限公司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162 超材料空间调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介质基及本征型超材料的机制探索与材料制备 163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大型医疗装备核心部件及重大产品研发之新型压电单164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晶复合材料和基于新材料的超声探头研发之基于压电复合材料的多功能超声换能器研发

165 深圳广田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贝特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室内健康型建材产业化技术与集成示范(所属课题:建筑室内健康型建材技术及产品研发)

稀土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及应用(基于稀土发光材料的超高亮度半导体光源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石墨烯开发及应用

飞轮储能式功率型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用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产业化开发 166 167 168 深圳飞能能源有限公司 169 深圳市今朝时代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森日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

深圳市晨日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冠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70 耐高温低永变激光打印机胶辊注射成型液体硅橡胶

171 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LED封装固晶焊膏

172 国产氟硅橡胶的工业产业化

下载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财务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中小学财务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管理中的各个部分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中小学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创新,保证中......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

    辽宁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精选5篇)

    关键词:辽宁机器人产业 技术创新 市场培育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12-0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柔......

    关于天津开发区金融产业发展的问题和路径分析

    关于天津开发区金融产业发展的问题和路径分析金刚天津开发区关于发展金融业的探讨和实践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由于历史和区域原因,天津开发区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

    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发展方向的探索,以高校行政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方向为导向,引出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即更新高校行政管理的理念,转变高校行政管理思维,创新高......

    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4(5篇)

    深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4年 第三批扶持计划申请指南 目 录 1、新能源产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专项扶持计划 2、国家/省级项目配套扶持计划 1、新能源产业高技术产......

    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开放政策和比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是在没有任何基础、国家及地方政府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和政策扶持的条件下,由外资......

    深圳要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深圳要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深圳市创新发展大会召开 王志刚王荣讲话 许勤主持 昨日,全市创新发展大会在市民中心礼堂举行。2011年度创新创业团队和广东省第二批创新研发团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