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单元导读+Word版含答案

时间:2019-05-14 10:3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单元导读+Word版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单元导读+Word版含答案》。

第一篇: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单元导读+Word版含答案

《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二句,便贯穿了整首诗,有激昂澎湃的感情,有回味悠长的留香,有豪情万丈的呐喊。“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只此一笔,就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世人进入那群峰之间,邀世人共观那峭壁绝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二句,酣畅淋漓,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面前。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清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

《琵琶行并序》

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一千年的情节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李商隐诗两首》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商隐是人们不能忘却的诗人之一。他用心灵去抒写,给人以朦胧之感;他用感情去铺陈,给人以凄冷之美。他出身贫寒,陷于勾心的朋党战乱。他胸怀绝技却无人赏识,他有惊世之才却为官场所排挤和打击。他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从《锦瑟》中现出他的迷惘,从《马嵬》中看出他的抑郁。他在大唐没有留下名垂青史的功名,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从此诗的国度有了“朦胧”和“无题”,也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第二篇: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至爱至亲单元导读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

第1单元 至爱至亲

单元导读 《陈情表》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可亲情却永远不会被淡忘。在倾盆暴雨中,亲情是一把遮雨伞;在凛冽的寒风中,亲情是一棵挡风树。经历了狂风暴雨,我们的心灵为什么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有亲情这棵守护心灵的大树。亲情让李密为尽孝而看淡高官厚禄,亲情让兵戎打天下的晋武帝为之动容。让我们珍视亲情,铭记亲情吧!

《我不是个好儿子》

我们成长,我们成功与失败,我们的身边永远有母爱的光辉照耀前路。母爱使我们产生尊严,产生自豪,产生激情,产生面对一切困境的信心和刚毅。母亲是我们灵魂里的意志。但母亲并不要求我们任何回报。而我们面对母亲,仅仅只能歌唱。她感化了我们,感化了人类,从古至今。让我们都爱我们的母亲吧!孝敬母亲,用我们能够的方式……

《项脊轩志》

亲情是系在古往今来所有人心灵中一条亘古不变的、柔软却坚不可摧的丝带。亲情是归有光踌躇满志接过的象笏;亲情是项脊轩外一树亭亭如盖的枇杷。“繁华落尽见真淳”,亲情在独抒性灵的笔端,最朴素也最美丽,最平凡也最深沉。细读细品令人“长号不自禁”。

《我与地坛(节选)》

“一个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如是说。确实,人生在世,忧患很多,肉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时间拷问着只有血肉之躯的众生,而只有真正的高贵的灵魂,才能笑迎命运的挑战。史铁生在地坛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永恒,欣赏到了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语文

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Ⅱ卷请务必用直径........

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题(2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袅(niǎo)娜敛裾(jū)涸(hã)辙煤屑(xiâ)....

B.霎(chà)时一椽(chuán)梵(fán)语混(hùn)沌 ....

C.愆(qiān)期杂糅(róu)自缢(yì)芰(jì)荷 ....

D.谣诼(zhuó)乘(chãng)凉溘(kâ)死匝(zā)道....

2.下列各选项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蓊郁丰姿落寞斑驳陆离没精打采

B.点缀馍馍闲暇众志成城杯水车薪

C.陨落青衿笙箫呦呦鹿鸣溘然长逝

D.婆娑迁徒瞥见揠苗助长物事人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格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不到十足。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D.幽静赏玩软弱

4.下列各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救援队上下一心,夙兴夜寐,克服困难,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救死扶伤,....

赢得好评。

B.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C.我疲累于灰暗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

D.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国内各大奶制品公司纷纷信誓旦旦地对自己产品的质量作出....

保证,但消费者却并不买账。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来,广为传布,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C.近视患者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戴眼镜。

D.孔卡这个名字对没看中超联赛的人可能还有些陌生,但对那些足球迷是很熟悉的。

6.下列的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诗经》里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分别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选编的《文选》。

7.下列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謇朝谇而夕替幸可广问讯

B.咥其笑矣偭规矩而改错何方圜之能周兮

C.士之耽兮还部白府君忳郁邑余侘傺

D.契阔谈讌进不入以离尤兮终老不复取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改变 .

B.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

C.于嗟鸠兮,无与士耽耽:沉溺 .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无,没有 .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逆:预料 .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

C.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遗:遗留 .

D.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君家妇难为B.戒之慎勿忘/慎勿违吾语....

C.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D.苟余情其信芳/自可断来信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②偭规矩而改错....

③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④汝岂得自由....

⑤怨灵修之浩荡兮⑥佩缤纷其繁饰兮....

⑦芳与泽其杂糅兮..

A.③⑤⑥B.①④⑦

C.②⑥⑦D.②③④

二、古代诗歌鉴赏(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汉乐府,选出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

长 歌 行

《乐府歌辞》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

一、二句表现了植物茂盛的园圃里充满生机。但末尾“晞”字,暗寓着旺盛之中时光将一去不返的微妙意思。

B.

三、四句写温煦的春天传播着光和热,以德惠恩泽施予万物,从而使大自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C.

五、六句写出了大自然的另一面,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但其中也暗含第二年春天一到,它们又会蓬勃地生长。

D.

七、八两句用百川东流入海不再西归为喻,既将道理加深,也加强了说服力,从表现上是一种“蓄势”,从而水到渠成地用最后两句点出主题。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13—17题(12分)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灞水),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野鸡叫的声音),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一种落叶乔木)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山殊可过过:越过 .

B.足下方温经方:正在 .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间:疏远 .

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 .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

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⑴ 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⑵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B.⑴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⑵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C.⑴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⑵ 以我应他人 ..

D.⑴ 因驮黄檗人往⑵ 因求假暂归 ..

第Ⅱ卷

1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写的是视觉形象?哪些句子写的是听觉形象?(迁移原句作答,17.请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四、填空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淇水汤汤。女也不爽,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

⑶ 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⑹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

五、阅读文章,回答19—21题(17分)

报 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得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迁移过程中错一字扣1分)(4分)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⑴ 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2分)

⑵ 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3分)

20.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

⑴ 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⑵ 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六、语言表达运用(6分)

22.下面是一则请假条,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不妥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

请假条

昨天下午放学后,我在骑车回家途中,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要请假,务必批准。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学生:李明

2013年12月13日

23.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水”“花”“月”的诗句,你能想到哪些?请任选一个主题,写出三个诗句。(3分)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痕 迹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中,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记叙文。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 兴 八 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

咏 怀 古 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沙——白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 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 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 繁霜鬓()潦()倒 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 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分享:

第五篇:(第3稿) 人教必修2演讲辞单元设计

演讲辞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三附中沈瑛

一.单元结构说明:

1、演讲辞的定义及特点: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旨在传播知识、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

一般来讲,它的体裁是议论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有强烈的对象性和现场感。要弄清听众的身份,分清演讲的场合,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演讲时间有限,所以内容需要单刀直入,高度凝练。中心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最后,演讲辞要富有感情,具有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运用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现方式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2、单元构成说明:

此单元设计是把人教必修二阅读鉴赏·第四单元演讲辞和表达交流中的演讲专题进行整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经典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并学以致用,学会写演讲辞,能够演讲。

人教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演讲辞单元是由三篇文章构成: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三篇演讲辞从内容上来说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段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这三篇演讲辞从风格上来说,也各具特色。第一篇心平气和,诚挚恳切,对青年学子们进行谆谆教诲;第二篇慷慨激昂,热烈奔放,号召黑人起来以非暴力形式展开争取自由与平等权利的斗争;第三篇高屋建瓴、深刻透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悼念之情。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表达交流”中设置的演讲这一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会撰写演讲稿并能够演讲,读写结合,说写结合。通过演讲,让学

1生去理解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的:中学生要“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二、学情分析:

1、此单元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对演讲并不陌生,但演讲词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其特点,学生并不熟悉。再加上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还有国别和时代的距离感,因而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还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问题的探究中来。

2、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再加上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也需要学生在公开场合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让学生体会演讲辞的特点和不同风格,让他们试着写写演讲辞并能够演讲是十分必要的。

三.单元教学设想:

从教学上说,学习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辞要抓住以下要点:一是要了解作者和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二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篇在教学上还应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演讲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的感召力(情理和语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演讲逻辑性(层次和条理)。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举办《我也有一个梦想》的主题演讲会,指导学生能够写演讲稿,并对措词、语音、语气、语调、节奏、抑扬顿挫有所设计,进行演讲,召开班级演讲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单元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体会三篇演讲辞的不同风格及个性特点。

3、会写演讲辞。

4、能够演讲。

四.单元进程:(总共7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介绍演讲词的特点并学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体会

演讲辞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三课时: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辞的感召力(情理与语言)。

第四、五课时: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体会演讲辞的逻辑性(层次和条理)。第六课时:演讲辞类型及特点小结并按照表达交流·演讲专题的要求,指导学生写演讲稿,说明演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课时:召开演讲会。

五.分课时教案(1、3-7课时略)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说明:

此课总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了解背景,并划分文章结构。第二课时的设计如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情感的充沛和思想的光辉。

2、学生能够领悟这篇演讲辞“以情感人,以理动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的一段视频,同学们初步感受其演讲的感召力。(约5分钟)二:研读:

◆活动一:

现场的观众群情激昂,试想,黑人听众听到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时会深深地被打动,为之鼓掌、欢呼、甚至呐喊?(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黑人听到那些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地方时,更容易被打动。

比如:

第 2节中作者以悲痛之情叙写了黑人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受歧视,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并且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历史事实相呼应;以排比句的形

式增添了讲演的气势,突出了黑人的痛不欲生,表达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第 5节 中,“现在绝非..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向..”,作者是要表明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阴暗深谷”走向“光明大道”;是把“流沙”改为“磐石”,如此抒写增加了这次游行正义的分量。会让黑人觉得斗争是那样急切。

第 10~14节,连用四个“我们决不会满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过程,从生存权到生活权到政治上的权利,层层深入,表明作者的愤怒情感,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会让黑人意识到斗争的坚定决心。

第17—25节,用排比的句式,呼喊出黑人心底的梦想,表明了对未来热烈的憧憬。第26-32节,信心坚定地相信自由一定会实现,极大地鼓舞了黑人的士气,激发了斗争到底的决心。

„„

◆活动二:

现场也有一些白人朋友,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也会打动他们,让他们鼓掌欢呼呢?(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白人听到那些体现马丁路德金伟大思想的语句时,更容易被其理性的光辉所打动。比如:

第7、8两段中出现的两处 “不要”和三处“不能”等话语,从而可以明白,马丁 ·路德 ·金倡导的黑人自由运动不是为了消灭白人,不是在以暴制暴,以恶抗恶。体现了其博大的胸襟。

第 15~16节中“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说明马丁 ·路德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支柱之一,从中可见其高尚的忍耐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仰。

第 17节,马丁 ·路德 ·金强调说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表明 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美国的民主,为了美国的自由,为了美国的发展。马丁 ·路德 ·金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视全美国人为同一个民族,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更显示出作者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第 26节中“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用交响乐章作比喻,恰当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一位饱经患难的黑人,依然能够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的心胸与伟大的爱国情怀。

„„

◆活动三:

此时坐在教室里的你,再读这篇演讲辞,你还会受感动吗?为什么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引导学生看到马丁·路德金为了追求梦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信心不改的执着精神。)

实施步骤:1同学思考交流讨论。

2、同学发表个人见解。

3、老师启发、点拨。

4、学生带感情朗读,体味。

三、教师小结。

马丁 ·路德 ·金的演讲是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这种感染力来自他充沛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作者从美国伟大的历史到百年后令人愤怒的现实,从黑人生活现状的悲苦到需要政府兑现诺言的急切,从斗争需要理智、坚韧的精神到高度张扬伟大的爱国情怀。并能够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使作者表达的感情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

我们从他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辞中还体会到作者博大的胸襟,爱国的情怀,文章扬的是悲苦、急切、愤怒之情,抑的是他诠释的爱国情怀、斗争策略的理智、斗争精神的坚忍。扬的是情,抑的是理。因此,这样的情理交融犹如一道翻滚不息的海浪在敲击着听者的心胸,时时地激起他们的共鸣,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艺术魅力。

◆ 教师小结:(板书)

对现实的悲愤

感召力

副板书:

语言形象(比喻)

语势有力(排比)

思想伟大平等自由以理感人 博大爱国感情充沛 对斗争的坚定 对未来的憧憬 以情动人

六、单元推荐拓展阅读: 书籍杂志:

1、《中外著名演讲辞赏析》

2、《影响中学生一生的60篇演讲辞》

3、《演讲与口才》杂志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单元导读+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单元导读+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小结

    潼南一中学案2014级历史必修(3) 第2单元小结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 姓名( ) 班别学号( )评价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知识结构〗 〖单元测评〗 一、选择......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同步习题三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性必修2第二单元同步习题三(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四牡翼翼,象弭鱼......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臵人物来......

    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小结[五篇]

    潼南一中学案2014级历史必修(3) 第2单元小结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 姓名( ) 班别学号( )评价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技巧示例〗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第5课学案

    潼南一中学案2014级历史必修3 第二单元第 5 课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 姓名( ) 班别学号( )评价 【结构整合】 1.地理因素:以______为依托,彼此____ ____,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 教学重点:1、理解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通过心理描写、情节布局等分析玛蒂尔德夫人的形象,从而透视当时的社会。 3、分析小说的......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单元导语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单元导语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在人的一生中,这些也许是伴随终身的叩问。尽管人......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9劝学训练-落实提升含答案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D项,“生”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