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企业实践管理机制探索与实践(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0:2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卓越计划”的企业实践管理机制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卓越计划”的企业实践管理机制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基于“卓越计划”的企业实践管理机制探索与实践

摘 要:文章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企业实践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企业实践管理机制。

关键词: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73-03

2010年,教育部正式推行了“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的和培养特点看,高校、企业和学生是三个主体,其中企业实践阶段培养非常重要,也是“卓越计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一环。因此,探讨企业实践阶段的管理机制和组织保障措施问题,对企业实践阶段培养质量好坏具有决定作用。

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实施推进过程中,以2011电气卓越班31人为例,进行了为期18周的企业顶岗生产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体会深刻。本文主要从学生顶岗实习和下一阶段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企业实践阶段管理机制问题出发进行探讨。

一、“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的意义

“卓越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采用的是“3+1”培养模式,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实践学习。我校电气专业“卓越计划”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结合多年来形成的自身优势和行业背景,遴选了四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建立了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其中,2011级电气卓越班学生分两批分别进驻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索凌电气有限公司,主要完成有源电力滤波、风光互补路灯以及智能开关成套设备等方面的顶岗实习。

电气类卓越班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企业生产环节,完成生产加工、装备维护和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训练[3],了解电力生产、运输、电气设备生产和设计等过程。通过企业实践,熟悉各类电气项目工程安装规范、项目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行的过程与规范。同时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产品安装等实践,培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独立从事完整的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工程思维习惯[4]。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企业实践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阶段,因此怎样实施好这一阶段的实践学习和管理非常重要。

二、“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现状

(一)对企业实践不适应

学生进入企业开始实践后,对新的环境和工作、学习方式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对学习方式的转变不适,习惯了学校课堂学习,现在一下子进入企业,什么都要靠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去看、去问、去思考,顶岗定位实际操作,角色的转换十分的不流畅;另外思想上的准备也显得不够充分,这在进入企业之前的动员会上已经给学生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虽然事先已经预料到了,但没预料到其普遍性。其次,由于要顶岗实习,很多学生习惯了学校的懒散生活,要求他们做到普通员工的标准,他们非常的不适应,大部分学生一天工作下来,感觉就支撑不住,随着刚开始几天的新鲜感过去,低落的情绪在实践初期就会蔓延。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入,大部分同学的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逐渐适应,但仍有少部分同学不适应,甚至个别学生想退出。

(二)思想上好高骛远

学生没有实际接触过企业,对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认识不足,导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偏差被放大。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人才,应该坐到办公室搞设计、搞开发,不应该下车间和工人一起干一些所谓的重复性劳动,认为顶岗实习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只有设计部、开发部才是他们应该去的地方。理想和现实的偏差使得思想情绪低下,甚至抱怨。殊不知,最基础的一线知识都不熟悉,掌握不牢,设计和开发都是空中楼阁,纵使能设计出东西,其运用到实际中也是要出问题的,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想改变学生的思想观点非常不易。后来,经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多次同学生开会沟通,并以实际电气柜设计为例,设计人员设计图纸时应考虑一线车间柜子组装的问题,说明基础实践的必要性,大部分学生通过多次沟通,思想观念明显改变。

(三)实践企业不同,学生攀比思想严重

本专业签订“卓越计划”合作协议的企业有4家,这些企业都是行业内实力比较强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例如河南森源电气有限公司、许继集团等,但这些企业产品不完全一样。例如,这次实习的两家企业河南森源电气集团和河南索凌电气有限公司,河南索凌电气主要从事智能开关柜的成套设备设计安装,森源电气除此之外还有风电、太阳能、有源电力滤波等产品设备。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内容肯定不完全一样,造成在两个企业的不同学生会产生对比,这个对比是全方位的,比如学到的知识、企业管理方式、住宿条件、就餐环境、生活补助等。为此,部分学生还要求调换实习企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四)实践周期长,工作之余缺乏有趣的其他活动

这次企业实践总计18周,将近一学期,工作、吃住全在企业,时间比较长,受客观条件影响工作之余的其他活动比较少,时间久了,学生难免精神上比较压抑。和企业里面的正式员工相比,学生整天都待在企业里面,包括上班和下班时间。宿舍没有网线,无法及时地了解外界信息,企业的其他文体活动也不像学校那么丰富,导致很多学生比较苦闷,尤其是下班后无事可做,精神压抑。

(五)企业实践和找工作时间冲突的矛盾

大四的上学期正是很多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的时期,络绎不断的招聘会影响着学生的企业实践,毕竟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签订就业协议,需要外出找工作。不像在学校的学生,参加招聘会的机会比较多,“卓越计划”的学生由于在企业,为了参加招聘会,将不得不多次请假,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招致合作企业的不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实践的效果。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好,甚至将影响到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三、企业实践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要求专业教师全程实习带队

本次所选的两家实践企业一个在外地,一个离市区比较远,现实条件决定学生必须在整个实习期间吃住在企业。安排专业教师全程带队实习,一方面考虑专业教师和学生比较熟悉,便于沟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便于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现场相关问题给予指导。企业虽然指定了相应的指导教师,但毕竟他们对于学生教育没有学校教师更加了解。专业教师全程带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担当学生的生活顾问,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疏导。顶岗实践期间,教师和学生一样上班顶岗,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可以更好地协调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更好地配合企业教师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工程实践技能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二)加强校企双导师指导培训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同时他们可以成为学生能力培养和企业技术对接的桥梁,为学生在企业实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技术储备,为学生树立实习过程中的信心提供了保障。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将自己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技术需求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校外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通过校外实践之前的校外指导教师岗前培训与相关讲座,拓展包括卓越计划试点班级在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避免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卓越计划”校企双导师的培养机制,由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综合实践后期,校企双导师结合企业生产与设计工作,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报实施学院讨论、通过。在卓越计划中采用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卓越计划”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知,拓展自身技术储备与能力的范围,解决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的问题,顺应社会对卓越工程师的发展要求;此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也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加强“卓越计划”毕业生在日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注重企业轮岗实训

由于企业实践总计18周,时间比较长,为了解决学生在同一实习岗位长时间出现的枯燥情绪,在企业实习前期,与企业沟通协商,确定“卓越计划”学生的轮岗机制,让学生充分参与企业的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加工生产、质检等一系列生产实践环节,使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得到全方位的认识与锻炼,拓展了学生企业综合实践的范围,明确了电气工程专业每一个实践环节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责任与义务。采用企业轮岗实训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受到了全面系统的电气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训练,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具有电气产品相关的生产加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的能力,具有电气相关产品、装置的设计能力,具有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达到了电气工程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全面系统的综合实践,挖掘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点,清楚认识自己在企业生产实践环节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择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四)购买商业意外险

学生外出到企业实践,人身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为此,在进企业之前,学校专门为每名同学买了商业意外险,为学生安全增加保障。同时,学校专门召开实习安全动员大会,重点讲解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在企业实践中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践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有效防范与避免。学生到达企业之后,专门有一周的企业文化学习和安全内容培训时间,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不可预料的,本次实践期间,就有两个学生出现意外受伤,一个被电钻弄伤,一个从电气柜上摔下受伤,虽然伤情不严重,仅仅是一些皮外伤,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问题必须严加注意,商业意外险的保额也需要适当增加。

(五)开辟丰富的文体活动

针对企业实践周期长,工作之余学生文体活动缺失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进学生精神方面需求。受场地的限制,不可能像在学校时,学生每天都可以踢足球、打篮球锻炼身体。为此,我们每周组织一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篮球对抗赛,在活动中增进学生和企业员工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这个集体。利用企业的职工之家里面的乒乓球台,条件允许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去进行乒乓球训练。另外,每周周末组织学生到职工之家进行唱歌活动等,增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沟通机会,让学生了解、学习相关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总之,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条件,开展工作之余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如同在学校一样,精神不再空虚,更好地进行企业实践。

(六)建立全方位的企业实践考核制度

对于学生企业实践的考核,分3个方面进行,分别为:企业指导教师评分、校内指导教师评分和总体答辩评分,最终成绩按照6:2:2的加权和评定,其中,企业指导教师评分小于70分的,总成绩不及格。企业指导教师分别从:纪律、团队意识、发现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后期培养能力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考核。校内指导教师分别从:纪律、沟通能力、实习周记、总结报告等4个方面进行考核。最后的答辩主要考核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是否开阔了视野、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体会是否深刻等。在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学生企业实践量化考核指标,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性,同时也促进企业实践质量的提高。

(七)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制度

为了加强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扎实提高实习的效果,必须为“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采取相关的激励政策。激励制度的建立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方面,根据企业实践最终的考核成绩,学校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一方面是荣誉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对表现好的学生,学校优先推荐到实习企业工作,免其试用期,今年和这两家企业共签订协议的有6名实习学生。教师方面,为激励青年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在教学工作量、先进个人评审、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考虑。

从18周的学生实践结果看,学生在各方面都提高很快,尤其是沟通能力、“工程能力”、社会理解能力等,总体达到了预期效果。企业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相信下一届卓越班的学生的企业实践效果会更加完美。

第二篇:关于建立楼院自我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楼院是和谐社区的基本单元,也是最贴近居民的自治单位。“楼院自我管理”是社区自治的深化与拓展。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针对辖区楼院居民反映的实际问题,围绕如何在加快社区自治进程中建立“楼院自我管理”的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

一、“楼院自我管理”的含义

“楼院自我管理”是由街道倡导、社区组织、楼院党员、楼组长及居民骨干带头,楼院居民共同参与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相关的创建活动,旨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楼院居民的自治功能,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居民关心自己生活的楼院,关爱身边的邻里,关注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楼院自我管理”既是社区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区自治的基础。建设社区自治离不开楼院自治,有了楼院自我管理这一机制,才能加快社区自治的进程。

二、建立“楼院自我管理”机制的客观必要性

第一,建立“楼院自我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楼院则是家庭的集合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社区,从楼院抓起。楼院自我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符合千家万户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楼院自我管理”搞好了,有助于加快和谐社区的建设步伐,必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建立“楼院自我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推进社区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第二,建立“楼院自我管理”机制是解决城市建设工作中难点和盲点的关键所在。当前,随着城市居住生态的变化,社区的结构与秩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没有物业管理的“弃管楼院”,脏、乱、差现象非常普遍。虽然经常组织整治,但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掘居民群众的自主管理意识,而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在有些楼院甚至社区,往往商居矛盾突出,邻里关系紧张,卫生没人管,安全有隐患,居民对此极为不满。即使有的有物业管理的楼院,由于单靠少数人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或者不符合业主心愿,常常引起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对立情绪,市内个别地方出现了业主“炒”物业的现象。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通过深入调查,感到根本的问题在于楼院管理长效机制,没有充分调动起居民群众的自主管理、自我维权的积极性。而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建立“楼院自我管理”机制。

第三,建立“楼院自我管理”机制是实现社区自治的有效途径。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楼院管理、社区管理,都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提出了“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创建和谐楼院活动方案,旨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使居民最大限度地让楼院居民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建设楼道文化、普法宣传、治安防范、邻里互助等各项事宜,逐步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建立起一种由街道倡导,社区组织,楼院党员、楼组长及居民骨干带头,楼院居民共同参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民主协商氛围,组建一支强大的楼院管理志愿者队伍,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共同受益的平台。从而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共建、共管、共享),密切邻里关系(相知、相爱、相助),提供安全保障(安心、安全、安定)目的,加快了创建和谐社区的进程。

三、“楼院自我管理”的基本内容

在开展“和谐楼院”建设活动的实践中,我们把“楼院自我管理”的内容简化概括为实现“七有”。即:健康有人问;卫生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矛盾有人解;科学有人讲;安全有人抓;红旗有人扛。街道作为“楼院自我管理”工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我们对这“七有”通过组织管理、环境建设、楼院文化、遵纪守法、安全防范和邻里互助等六个方面,制订了具体的落实措施和考评标准。如“楼院文化”这一项,就划分为(1)有学习带头人;(2)普及健康知识,有科普健康方面典型;(3)有板报、墙报等法制、文化、信息园地;(4)学习型家庭普及力度大、楼院学习氛围浓厚;(5)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文体比赛;(6)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等六小项。总括起来,这“七有”的六个方面共有31个小项,集中体现出“楼院自我管理”的总要求。当然,这项工作尚属起步阶段,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居民群众自愿参与、乐在其中的活动,充分调动居民的创建热情。

四、“楼院自我管理”的特点

(一)“楼院自我管理”形式规范化。一是建立形式完备的“楼院自我管理”组织,即楼院管理委员会。街道在试点过程中,按着地理位置相近,以一栋或几栋约100户左右住户为一个楼院,通过居民推选由楼组长、党员骨干组成的管理委员会5—7人,根据楼院工作需要设立民调、治安、卫生、计生、宣传、文化等委

员。这些“楼院管家”们要以“服务居民、服务楼院”为原则,以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为目的,以“协助社区居委会抓好治理工作,搞好文化活动,整治环境卫生、完善社区服务、共建和谐家园”为职责,全天候为居民提供无偿服务。二是居民参与评议。在建立楼院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通过委员会的“楼院管家”发动住户参与楼院卫

生整治等各项工程,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使大家都看到了实效。进一步提高大家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的责任感,并对“楼院管家”的工作实行有效评议。

(二)“楼院自我管理”过程民主化。一是楼院管委会成员由居民推选产生。具体程序是首先由社区居委会在楼院居民中选择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的楼组长、党员骨干作为管委会成员候选人,然后召开楼院全体居民或住户代表会议,对候选人进行投票表决。二是楼院事务必须民主决策。凡涉及全楼院的事务,不论大小,在做出决策前,都要征询居民尤其是直接涉及到利益的居民意见和建议。

(三)“楼院自我管理”工作志愿化。楼院管委会为居民做事、办事,应该是无偿的。主要依靠的是管委会成员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以及热爱家园、爱护家园的主人翁意识。为激励楼院管委会工作热情,促进“楼院自我管理”工作良性发展,社区居委会应定期组织“楼院管家”进行学习、培训和交流。街道应组织一次评比活动,并予表彰鼓励。

(四)“楼院自我管理”制度化。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在楼院自我管理中的管理制度可归纳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引导楼院管委会开展工作,规范管理制度,强化主人翁意识,当好“楼院管家”。二是协调各方的关系,楼院有些事情涉及到有关部门,而管委会又自身解决不了时,街道和社区出面给予协调,促进问题的解决。三是街道办事处对此项工作,根据不同楼院的具体情况以资金和实物予以支持,确保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五、“楼院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社区“楼院自我管理”目的和价值就在于社区居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与政府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合作解决社区问题,尽可能满足自身多元、多层次需求,切实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楼院自我管理”是社区自治的拓展,具有提升社区自治水平,促进社区和谐的功效。

(一)缩小了社区的“民主单位”,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当代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民主单位越小、公民参与的可能性越大,而民主单位越大、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就越低。“楼院自我管理”分解了社区自治的范围。一般一个社区包括几十个楼院,社区住户从1000户-3000户不等,以每户3人计,社区自治的主体即居民约有3000-9000人不等,如此大规模的社区,要想组织好一次全体居民的民主活动非常困难,更不要谈经常组织,而且,参与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居民自身有效性体验也必然会大打折扣,这实际上是我国社区居民参与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划小社区内的“民主单位”,是提高居民参与水平的必然选择。而“楼院自我管理”便是小规模“民主单位”的自治,是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现真正的家门口的民主,必将极大地提高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实化”了楼院的功能,有利于社区自治骨干力量的培养。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地的实施办法规定,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楼组,负责完成居委会交给的任务,并及时向居委会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居民的志愿精神,居民组长工作的无偿性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居民楼组其实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处于“虚化”状态。“楼院自我管理”活动试点以来,枫林社区海事大院自我管理委员会,由以前楼组长管理为楼院共同管理、由以前一个积极性变为多个积极性,商讨的是与每家每户密切相关的议题,行使的是全体居民赋予的权利,履行的是维护绝大多数居民利益的职能。原来“各家顾各家”的局面不见了,居民轮流值日,安全有了保障。组织义务清扫楼院,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观。稳定了楼院,和谐了邻里。进一步发挥了楼院在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三)和谐了邻里关系,鼓励了志愿精神。目前,楼房越盖越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而社区居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关系越来越淡漠的现象成为了城市生活的写照。这对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让居民真正熟悉起来,互动起来,就成为了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必须要首先解决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楼院自我管理”实际上为居民的深入交往搭建了平台,极大地增强了邻里之间的团结,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服务效能。目前,社区居委会负担尤其是行政负担过重在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自治向纵深推进的一个“瓶颈”。虽然各级政府为给社区居委会“减负”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没有找到“治本”之策。而“楼院自我管理”为社区居委会“减负”探索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通过充分发挥“楼院自我管理”,发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困难自己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自治功能,会使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得到有效缓解。社区与楼院的关系协调了,楼院不论是居民中发生了什么事,都能通过楼院管委会及时向社区反映,有利于社区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以上是我们对“楼院自我管理”工作初步实践得来的体会。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做好了,既是对新形势下社区服务形式的创新,也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战略高度上定位企业文化为管理新资源,认为企业文化是有别于技术、人才、资金等传统要素的第四种资源,是构成企业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史上第一份由国务院部委颁发的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

人们对于企业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一些部门和企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企业管理,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开展起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活动。我国企业20多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文化建设以“活动”、“标语”、“标识”等有形载体为主,文化建设主要“发力”在表层,企业在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取和培植上下的功夫不够,尚未渗入到“骨髓”中去。

近二十年来,我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经营被置于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经营体制的调整要求企业改革内部经济运行中与市场不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实质是利益格局调整和价值理念再造。企业经营观念和员工价值理念的转变是企业改革的前提条件,企业改革过程也是企业文化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在企业文化的改革实践活动中,企业对文化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的手段、措施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与现代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把脉企业文化运动的轨迹,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更好地建设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普遍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其中的“管理”包括“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以“人”的管理为主,“软”管理和“硬”管理兼备而以“软”管理为主。群体意识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心理态势等;行为规范则指企业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习惯风俗等。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存在着差异性,表现为强烈的个性特征,但企业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

1.企业文化与企业同时存在。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在其著名的论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但以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作用于企业的管理活动,却是与企业同日而生的现象。有企业就有人的行为,就存在文化活动,企业文化与企业同时存在,并且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有无问题,从来没有搞过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就不存在。

2.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所所长吴春波教授对企业文化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的重要程度要高于公司的有形资产,而且高于产品品牌的无形资产。”;正因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艰难而且漫长的过程。企业文化从开始建设到最终走向成熟,需要6-8年。海尔执行官张瑞敏说过:“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在于无形的东西,这些就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全新变革。否则,其他搞得再好也是瞎掰。”

3.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和影响具有持续性。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职工对本企业生存发展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反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精神境界、理想追求和是非标准。它对企业宗旨、目标、方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起决定作用,是企业群体意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漫长,正是因为企业价值观“深植”于职工内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一旦为职工“内化于心”,实质上就是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形成了心理契约,员工自觉自愿的认同了企业对他的要求,在不需要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自愿、主动、自发地工作,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监督成本并持久生效,强有力地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4.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的文化,也是企业全员的文化。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企业领导者的文化”。何谓“领导者”?顾名思义,“领”就是“带领”、“率领”、“带头”之意;“导”指“导向”、“疏导”、“引导”,“领导者”就是带领组织成员继往开来,努力完成组织目标并不断开辟新目标的带头人。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位居多个“第一”,即第一倡导者、第一创造者、第一设计者、第一实践者等。企业家的人格魅力、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都会直接作用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准、成败和好坏。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

领导者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方向和行动,但并不能认为企业文化纯粹是领导文化,领导再能,没有员工也是孤掌难鸣;领导的决策再正确,也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实践。企业领导所倡导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行为规范,需要职工群众从思想上认同、吸收,逐渐取得共识,逐步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自觉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之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当职工群众齐心协力地为弘扬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为实现企业目标而付诸行动的时候,职工对企业便产生了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企业对职工就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三、传统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比较分析

本课题中“传统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研究的时间范畴仅限定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概念引进至今的特定历史阶段。

1.经济体制的不同决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企业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我国企业20余载的企业文化实践活动中,企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大体制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一般是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对于市场需求不重视,也不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文化实践主要用艰苦奋斗、勇于奉献、集体主义、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念统一大家的思想,引导职工去完成国家计划,鼓励大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要取得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生存空间只有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效率的竞争,而效率的客观表现是绩效,追求高绩效是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企业必须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有利于绩效提高的新的价值观念,诸如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公平观念、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法制观念、科技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等,竞争和创新是主流的价值观念。

2.企业组织变革中传统文化理念遭遇挑战

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不愁销路,企业经营风险性很小,企业组织机构比较稳定。实行市场经济后,国家将企业推向市场,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经营思路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发生剧烈碰撞,原来的经营理念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甚至成了企业改革的障碍。企业多年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格局也逐渐成了经营的巨大包袱,经济效益日渐滑坡,不少企业严重亏损,甚至到了断炊的境地。企业为了求生存,不断地进行流程再造,致力于组织机构调整,然而,许多调整工作并不是一调就见效,周而复始,反反复复,企业固有的核心价值观不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但新的价值观念又未形成,企业就象海行中失去了方向的船只,企业文化所表现出的是表层的混乱与零散,缺乏核心的价值理念。

3.两种文化对人的价值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计划经济时代,生产环境艰苦,机械化程度不高,因此,“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过去企业和社会弘扬的典型,老实肯干讲奉献受到尊重和表扬,并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过分强调组织利益,“讲待遇”会遭到批评和指责。职工工资依据技能和工龄等要素“套标”,以“论资排辈”为主,领导与员工收入差距小,“绩效分配”只能占其中很少的份额,而且“多劳多得”是“绩效分配”的指导思想;人才不能自由流动,“辞职”一词听起来都觉得新鲜。

企业被推向市场以后,企业真切地感受到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中一条公认的真理。随着沿海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迅猛崛起,内地人员开始流向沿海一带,起初还只是以民工流动为主,层次相对较低,但随着民营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并将矛头转向国有企业高级的技术、管理、操作人员,所开出的薪酬标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国企;另外,外资企业除少数高管外,高级管理人员及员工也逐渐“本土化”,国有企业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是“猎头”的首选对象。企业外部人才市场象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国企员工。如果说几年前养老、医疗等保障措施还让我们的一些员工有所顾忌的话,如今国家规范劳务用工,养老、医疗等保障措施也不再让人担心。现代人时间和金钱观念、个人成就感和受尊重的意识强烈,在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员工“辞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高管人才、技术管理型人才发展到高级操作型人才,国企成了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意识到对人才的重视光靠口头喊几句是不见效的,企业已开始研究人才的激励问题,并制定一些人才激励措施,如绩效薪酬制度,技术骨干聘任制度、特殊人才薪酬谈判制度等,从尊重人、重视人、理解人的角度为员工的成长营造制度环境和工作氛围,以体现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也许某些制度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但企业对待人才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迈出的这一步也许还不成熟,但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4.从企业文化认识的深浅程度到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以及业文化建设的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概念开始引入中国,立即在国有企业掀起一股文化热,其实当时多数人对它的认识还是狭窄的、浮面的,感觉企业文化是个新鲜的东西,并不知道它有多大的用途,好像很时髦。因为对企业文化没有真正理解,一些企业并不知道建设企业文化有什么用处,看着别人搞,自己也不甘落后,争着赶着上,模仿的东西很多,缺乏个性。不少企业文化口号雷同,人云亦云。有人作过统计,在企业文化的宣传标语中,有80%的企业均打出“以人为本”的旗号,如何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各取所需,不仅不能统一思想,相反却造成理念的混乱。

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手段方面,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许多企业在总结企业文化建设成就时,大多要宣传本单位在职工住房修建、厂区绿化、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医院、学校、托儿所、职工活动场所等后勤服务功能建设情况,企业文化建设给人更多的是看得见的东西,并且投入很大,一些人由此认为企业文化“闲贫爱富”。在资金捉襟见肘时,企业省减了许多与生产经营短期效益不直接相关的活动,企业文化也在其中。企业文化建设在遇到“挫折”之后,热情退却,理性升温,人们开始冷静的思考,开始客观地看待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开始由口号、仪式、活动转向行动,由浮华转化为朴素。不少企业在市场搏击过程中,认识到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活下去关键在于它有没有核心价值观,对于未来有没有完整系统性的思考,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认识的质的飞跃。企业核心价值观、愿景和使命不再简单定格为“以人为本”、“顾客是上帝”、“世界一流”,企业文化不再是飘扬在企业半空中的一面旗帜。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开始以人的文化品牌培养为核心,发自内心的尊重人,并将它渗透融合于企业的各种关系之中。

四、建设企业文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相比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差异,正是基于核心理念的差异,企业对于文化建设的态度、手段、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认识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异,科学把握企业文化运行轨迹,企业才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展和创新企业文化,并选择合适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理念的提炼和培植过程中,领导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重组方兴未艾,重组文化的融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在企业价值导向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1.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人”的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是企业的“头脑”,决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企业文化理念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企业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及日常的管理行为诠释着企业的文化。对于企业来说,考虑的不是有无文化和是否需要文化的问题,而是怎么去认识和改造文化,有意识的建设文化。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不会自然形成,有意识培养企业文化和没有意识地建设企业文化的区别只有在企业长期经营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

(2)企业文化是个性文化。假如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那么企业文化就是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样,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文化也难以寻觅。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提到IBM公司就想到“IBM就是服务”的企业精神,提到沃尔玛就知道“低价销售,保证满意”。人的个性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企业文化的“个性”也是如此。华为的狼性文化与万科的温情文化截然不同,但均造就了他们企业的成功和卓越。企业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培养自己的文化品牌,别人的东西再好,也只有经过本企业充分消化吸收才有用,一味的效仿“拿来”,其结果就是没有特色,缺乏个性,这样的文化缺乏核心理念,难以凝聚人心。

(3)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和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塑造人心,改变观念。观念的塑造与规章制度的实施不同,规章制度可以采取一些非常强制的措施和手段,一般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往往很难在企业表层感受到。

企业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要指望搞一搞活动,让某个部门或几个人抓一阵就能取得什么显著效果,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必要的形式也是需要的,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过多的活动、过分的口号往往让人产生厌烦情绪。建设文化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分步实施。文化建设要做的是要刨耕土地、浇水、施肥、播种、开花、结果,辛勤耕耘。要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做实际的工作,要冷静系统的思考,科学提炼价值理念,精心培植核心价值观念,并在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充分诠释企业的价值理念,让理念“自外”化于行、固于制,再“向内”化于心。

(4)建设企业文化要把握好时机,对文化的作用不可否定也不能无限夸大,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企业文化的定位应准确。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不能雪中送炭,但是可以锦上添花,不能指望企业文化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说到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绩效不是短期直接有效的,对于那些追求发家致富的企业家而言,辛辛苦苦培育企业文化对于其“暴富”的目标意义不大。文化与企业时刻相随,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从一开始就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文化向前推进的前提条件,一个企业如果效益低下,就不要奢谈文化,否则员工会非常反感,企业需要兢兢业业把效益搞上去。企业在具有一定文化存量基础,并且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需要管理升级,或者面临二次创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导入企业文化,效果会更好。

2.企业领导重视和身体力行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企业领导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对内影响着员工的价值取向,对外代表着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来源于企业领导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决定于企业领导的文化自觉。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依靠自身的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强调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和全过程学习。那么,作为企业领导者该学习什么呢?企业领导者要学习的东西可能很多,但提升思想境界的东西必须学习。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领导者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曾经有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张瑞敏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这里“有”指产量、利润、生产工具等有形的东西,“无”指看不见的文化理念、氛围等无形的东西;张瑞敏还从老子的思想中悟出 “以柔克刚”,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万科集团的掌门人王石将万科定位于“高峰”与“低谷”,他说:“万科把自己放在高峰,这样才能有做大事的胸怀。同时也要把自己放在低谷,这样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王石所说的也是一个关于企业家思想境界的问题。企业领导者只有思想境界提高了,才能志存高远而高瞻远瞩,也才能虚怀若谷脚踏实地。

企业文化是领导者的文化,“领导者”是个集合的范畴,这个集合就是领导集体。张瑞敏代表海尔文化,但不能说海尔文化就是张瑞敏的个人文化,企业文化思想是企业领导班子集体智慧的结晶。企业核心价值观念首先是企业领导班子所共同

持有并身体力行的价值观,是否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决定着领导团队的战略规划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对员工的凝聚力和企业挑战困难局面的能力。因此,企业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炼领导层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是第一要务,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核心的团队注定是要失败的团队。

3.企业重组文化融合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掀起一股企业兼并重组热潮。重组双方各自持有的企业文化原本有差异,彼此之间的不适应和不理解肯定会存在。据报道,国外大公司的重组,约有一半以上都因文化的不相融而产生无休止的摩擦,严重影响到经营效益,最后不得不宣告重组失败。于是文化融合就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文化融合的实质是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合,由此决定了经营战略、经营目标是否能在双方取得共识。文化融合以强势文化为主,以弱势一方的优秀文化为补充,这是重组文化的必然选择,但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操之过急。重组方在将自己的文化植入被重组方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被重组方对于植入的文化是否能有效吸收,有无“排异”反映?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相互理解、学习、消化及至互相渗入的过程,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任何一方均应持有的态度,如果文化强势的一方将自己的管理理念强行移植到弱势一方,很有可能会“水土不服”。任何一个企业重组,员工“本土化”是大趋势,因此,研究被重组方的文化传统,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条件。文化融合的初期不妨从小事入手,从物质和行为等表层文化建设开始,让别人感受到你做事为人的态度,逐步拉近与被重组方员工的距离,待时机成熟后再灌输你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一开始就大势宣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被重组方的员工可能因不理解而反感,并产生强烈的排斥作用,以致重组失败。

4.绩效管理制度应在价值理念“根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把有关“人”的各项需求如工资报酬、招聘晋升等向组织中每一位员工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用人力资源机制去引导人的行为,去驱动人的行为改变。绩效管理系统将企业价值理念的诉求体现在绩效指标中,考核就是刚性的牵引,通过绩效指标的层层分解,将上层管理理念迅速地传递到员工。员工对于绩效指标有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员工照着企业所要求的考核指标去努力,在完成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将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与实现员工个人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企业与员工在绩效目标及达成绩效目标的资源、手段等不断沟通协调的过程中,理解并认同企业目标,逐步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取向的统一,做到组织与员工共同提升和谐发展。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都是隐藏在言行背后的,属意识形态的范畴,对企业来讲,将价值理念融入到绩效管理中,通过人力资源机制让员工真实地感觉到企业理念的要求是什么,管理层真正需要的、重视的、奖励的是什么。通过绩效管理系统,员工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企业经营理念的存在,将价值理念这种不易感觉的东西变得可以触摸,员工将企业高层传递的价值理念与自己的价值追求进行比较,并迅速作出认同与否的反映。如果员工认同了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将在努力完成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养成习惯,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稳定的价值取向。

第五篇: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

摘要: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团柏矿通过全面开展“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活动这一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的“深入渗透”,有力地促进了矿井安全生产、和谐稳定,确保了矿井持续、长足发展,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的探索和积极尝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

实践

党的发展历史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调节人际关系、凝聚全员力量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矿工长期受水、火、瓦斯、煤尘和顶板五大自然灾害威胁,工作环境艰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更好的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和矿工的身心健康?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团柏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是全面开展了“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活动。

活动内容:

“干部上讲台”就是选聘责任心强、表达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现场经验丰富、具有助理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干部和正队、副科级以上管理干部根据职工培训需求全部上讲台授课。

“培训到现场”就是熟悉安全生产技术原理、操作工艺的副队、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具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到生产现场参与生产过程,观察分析班组干部和现场职工的生产指挥和生产操作过程,然后利用工作间歇时间或利用家访对职工进行现场培训和思想教育。

“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活动在逐步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的同时,面对面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和安全生产难题,从而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安全生产和和谐稳定的双丰收。

具体做法:

按照“干部上讲台一个不剩、职工被包保一个不少” 的原则,以“一切围绕现场,一切为了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认真考察和筛选,共聘请专兼职教师83人(其中:兼职教师77人,专职教师6人)。237名管理干部对口包保职工2213人。(其中:井下职工1433人,地面职工780人)

活动中,为使每一名干部对所包保职工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等熟知和了解,该矿专门制作了干部包保职工“连心卡”。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包保人员单位、职务、联系电话等个人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包括被包保人员单位、工种、政治面貌、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籍贯、配偶、子女情况等个人基本信息,让职工清楚明白谁在包保自己,并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和包保人员取得联系,同时,全矿管理干部也清楚明白自己包保对象及个人详细情况,方便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口包保。

在干部上讲台过程中,该矿首先结合教师专业知识和特长,制定了全年培训学习教育计划,要求授课教师要有丰富的课堂知识和过硬的业务知识。为此,各级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带头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学安全业务技术,不断丰富充实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要求上讲台干部教案内容以职工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安全操作规程、技术管理难题、事故案例分析等为选题标准,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职工易学易记,这样才能在职工培训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解疑释惑,增强培训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授课教师一方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讲授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实践中需要的灾害预防技巧和操作技能等知识,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技能和安全意识,一方面联系下属单位职工进行家访谈心,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的帮助职工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共有240余人次干部上讲台授课,8291人次职工接受培训教育,共有300余人次干部进宿舍、到家庭走访职工,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为职工办实事50余件。

在培训到现场活动中,该矿做到了“六个明确”:一是明确包保培训对象。按照对口包保、注重实效的原则,考虑单位、工种、班次等因素,将全矿237名副队级以上干部进行人员划分,每名干部包保7-14人,井上下2213名操作岗位工人全部进行包保。二是明确包保培训内容。包保内容包括对培训对象个人情况、家庭情况、技能情况的了解;与培训对象沟通,答疑解惑,听取培训对象的建议和意见;重点培训安全规程和各工种应知应会操作技能、安全事故案例等。三是明确包保培训次数。矿副总以上领导每月不少于两次,其他包保人员每月不少于三次,与培训对象联系开展培训工作。四是明确包保培训责任。培训对象在培训期出现“三违”,造成安全事故,要追究包保培训干部的责任。五是明确包保培训载体。建立了包保培训记录本,详细记录被包人员基本情况、家庭情况以及每次培训、交流等情况。六是明确包保目标。做到被包保人杜绝不安全行为、被包保人现场操作达标。截至目前,1611人次管理干部到现场培训职工6467人次,到班组面对面培训职工849人次。

活动中,要求干部下井下现场必须做到“三讲”,“五到”,一是现场存在问题必讲,对工作现场存在的隐患问题和不安全因素,设备设施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与保养、职工安全操作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必讲;二是事故案例必讲,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展事故案例宣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安全宣教的时效性;三是规程措施必讲,对照各工种、岗位及阶段性工作重点,讲《煤矿安全规程》、讲规程技术措施、讲安全管理制度。“五到”即到井口、到班前、到队组、到现场、到职工家中有针对性的对职工进行学习培训和思想教育。

活动效果:

“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平台和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以及时深入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成为反映职工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的“晴雨表”。

管理干部在家访谈心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职工的生活状况、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还要询问职工的子女就业、业余爱好等情况,针对性的解决实际困难,从而及时化解各类矛盾问题,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引深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同时,这一活动还能使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使各级管理干部认识到上讲台讲课是自我应尽的职责,到现场培训是份内的事情,把与职工同上同下,率先垂范作为工作任务,勤勉自强,在职工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既能形成尊重平等互助的良好风气,又能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

该矿通过“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活动积极问民情,解民意,慰民忧,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引深开展了“你的难题、我的课题”活动,确保与职工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桩桩件件的事情都落到实处。

针对职工反映周三培训时间长、效果差、占用职工休息时间的问题,该矿把每周三的集中培训改为每个班前培训10分钟,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了解到因淋头水大职工作业时,水顺着袖口流进衣服里,导致职工经常穿着湿衣服作业,影响规范操作和职工身心健康的实际,引进了新型手套连体雨衣,彻底解决了职工现场作业淋水浸泡的难题,并且为洗衣房增加了一台烘干机,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烘烤衣服的需求;针对职工反映的人车乘车时间不合理,使职工在上下班路上“耽误”了更多时间这一情况,该矿责成责任科室进行调研,并根据各个区队上下班时间合理调整乘车时间,使各个站台发车时刻与职工上下班时间紧密吻合,调整后职工上下班时间分别缩短了20分钟左右。针对工作面淋头水大需要铺设玻璃钢瓦向两帮导水材料投入大的实际情况,生产部室经过研究用铁皮代替了玻璃钢瓦,有效节约了成本投入;针对职工反映的班中餐花样少、搭配不合理的情况,后勤服务部门对班中餐种类进行调剂和合理搭配,确保每周不重样;针对圪塔条工区地处偏远,职工文化生活单调的实际,为工区配备卫星电视接收器,解决职工收看电视的难题,同时,针对工区反映的师资力量不足,职工培训效果不好的情况,由培训科专门派教师利用职工交接班时间人员集中的便利对职工进行培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通过“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活动的全面开展,通过卓有成效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渗透”,有力地提升了全员综合素质,通过持续的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和提高职工安全意识,该矿杜绝了轻伤以上事故,矿井安全隐患和职工三违率成逐年下降的趋势,矿井保持了安全生产平稳、工程质量优良、节能降耗显著、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彭志安.与时俱进,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价值工程,2010(16).[2]李寒.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2).[3]沈明.浅谈如何做好供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价值工程,2012(07).

下载基于“卓越计划”的企业实践管理机制探索与实践(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卓越计划”的企业实践管理机制探索与实践(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兴衰成败。多年来,净石沟煤矿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建设中心任务,改革发......

    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3年9月,东江镇田心村被列入资兴市首批36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一。为切实把试点工作搞好,把远程教育站点建好,并发挥效益,田心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初步实......

    大联动机制探索与实践

    “大联动”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做法:以“整合资源抓源头、服务民生谋发展、综合治理保稳定、化解矛盾促和谐”为目标,建立了区、街镇和居村委工作站三级组织架构;整合了职能部......

    《实践与探索》说课稿

    实践与探索——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践与探索》,取自华东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象》,第五节的第......

    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3年9月,东江镇田心村被列入资兴市首批36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一。为切实把试点工作搞好,把远程教育站点建好,并发挥效益,田心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初步实......

    思想政治实践与探索

    在中宣部、教育部下达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

    企业人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企业人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文化创新,也是文化传承与落地的生命力所在。笔者所在的鸡西热电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探索,注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