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观摩后感
《品德与社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观摩后感
桐村镇中心小学
林延军
2011年5月20日,开化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在池淮镇明德小学举行。我有幸和严村小学的吴伟文老师,王坂小学的李艳老师一同前往观摩。
久闻明德小学盛名,今日一见,果然名副其实,校园整洁清新,环境幽雅,幢幢崭新的教学楼,高大巍峨,雄伟壮观,红色外墙与校外成片的青青茶园互为辉映,仿佛“绿叶扶红花”。其间,有学生在标准的操场打球、跳绳„„老师也在把手指导,有灿烂的笑容,更有声声暖人心肺的亲切问候„„让来此听课的老师们有宾至如归之感,而我心中也油然而生阵阵涟漪,想着:“明德小学之花”将绽放在祖国各地,永不凋零。
“茶园青青红格墙,古韵悠悠新明德。”明德小学虽说是一所2008年刚投入使用的新学校,但浓厚的校园文化还是浸透着明德小学前身的积淀,难怪她接二连三的承办县级的各种教育教研活动。相信一次次的承办会让明德小学越来越成熟,引领的步伐越来越矫健,飞翔的翅膀也更丰满了。明德师生秉承“明理厚德、励学笃行”的办学思想,笃守“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特色创优”的办学目标,在改革中发展,在奋进中崛起。
今天的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简约朴素却不失庄严的浓郁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第一节是村头的江艳雯带来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老师先让学生区分了“华侨、华人、华裔”,接着一首《我的中国心》让在场的师生真的心潮澎湃,在老师的引导下,历来赞美长江黄河的千古名句从学生口中朗朗而出,祖国的秀美山川在多媒体屏幕上缓缓移过,文字的隽永,图片的直观,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赞叹声,在场的老师们也仿佛置身于风景如画的长江三峡之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雄伟壮观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多久,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污染图片闪过我们眼前,却成了“永恒”的记忆。
到此,学生已开始扼腕长叹了,当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的教学目标也达成了。“国家逃亡,匹夫有责。”来自池淮的顾贞丽老师唱着《团结力量大》向我们走来了。顾老师别开生面,以自己的姓为开场白,说:“我姓顾,我喜欢照顾大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照顾。”在亲切友好的问候中进入了《集体力量大》的演绎中。顾老师让学生说班级、学校、家庭„„渐渐引出了“集体”的概念。接着,顾老师步步为营,让学生观看“蚂蚁搬豆”的动画片,又让学生玩“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的游戏,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学生悟出了“一人一双手,办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大山能搬走。”的团结精神。当然,顾老师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深挖内涵,让学生明白:集体力量大必须有“团结”和“合作”这两块基石撑起。在顾老师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达,贴切自然的评价,启发式提问及良好课堂组织和有效控制中,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到达了终点。在大家意犹未尽,津津乐道的同时,学生心中早已荡起了阵阵“团结合作”的涟漪,“集体力量”的基石会被学生抬得很高,很高„„
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今天这样一个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显得尤为宝贵,但有了这种精神还得有高科技的工具才能更好“协作”起来,这时,华埠镇中心小学的刘慧老师打着《神奇的电话》翩翩而来,热情大方的教态,铿锵甜美的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再配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引人入胜,学生听提真是津津有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电话的发展史,电话的功能,特别是应急电话的使用,学生在这节课后会一个质的提升。
打电话预约酒店吧,因为我们就要跟随徐塘的方苏霞老师去《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省》旅游了。
在四十分钟里,通过“云南民族村”这一窗口,我们在方老师的导游下,一段段优美的民族音乐,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云南风景名胜图,让我们了解了有特色的民族建筑、民族文化、民族节日等,感受云南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问候礼节,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如:
★傣族(傣家竹楼、傣族的曼飞龙塔、傣族泼水节、孔雀舞、葫芦丝)★苗族(苗族的吊脚楼)
★白族(白族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藏族(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回族(清真寺、不吃猪肉)
★纳西族(东巴文)世界各地的学子都对东巴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壮族(人口最多、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彝族(彝族的火把节)
云南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让我如梦如痴,心驰神往。
云南正敞开胸怀,喜迎八方来客,但过多的游客的前往多少会破坏着那里良好生态环境,而怎样做个文明的游客,让祖国大地更秀美,是每个游客必须思考和践行的。这就让我们明擂小学的余莉萍老师告诉我们吧!《我要向你们学习》就这样开始了。最后,林山的方丽老师向我们推介了《服务在身边》,怎么样的服务是优质的,当然我们在享受这些优质服务的同时又该做些什么呢?
六位教师分别展示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参赛选手个性化的教材处理方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其乐融融,带给听课教师一种享受,一种顿悟。
九九归一,这次活动是引领我们的品德教学向前走的,县品德学科带头人付彩霞老师对六堂课的精彩点评则让我们醍醐灌顶,正如县教研室吴振清老师最后总结的那样,品德课不是语文课,“活动、体验、生活„„”是她的关键词,希望今天的六堂课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我县的品德课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玉山镇黄峪完小
王桂宝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在山东召开的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会。会上观摩了来自全省十余位优秀教师的授课,印象深刻的有姜春玲老师执教的《神奇的中医》、王海侠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国粹——京剧》、黄叙妍老师执教的《我们爱和平》等,她们的课各有千秋,但又折射出无处不在的共性——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
首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生活(真实)的课。从教学理念上说,品生(社)课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老师们的授课内容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荡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触及其灵魂的深处,使他们愿意想,愿意说,愿意参与,也使他们在不断的参与、体验、感悟中提升道德品质,学会生活。例如:在讲《需要帮助吗》一课中,老师把健康的人快乐地活动拍下来,里面有同学们在跳绳、跑步的,有同学们熟悉的老师在转呼拉圈的,还有自己在做游戏的。这些录像资料,来源于平时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些来源于生活的资料,让同学们感到:健康的人确实快乐多。另外,老师的授课改变过去那种孩子只是外在地动,在忙于教师的各种花样,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维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移动的热热闹闹和华而不实的教风,而是回归真实的课堂。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开展各种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有深度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积极地参与进来,由内而外地动起来,达到自我发展、自主提高的目的。观看这十多节课就是比较实的,没有经过提前加工,教学完全是老师和陌生的同学之间的随机生成。
第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活动的课。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将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使课堂活而不乱,这是本次观摩课的又一亮点。所有授课的老师,都设计了一系列的引生入胜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
第三,《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开放的课。从这次听课中可以看出:《品德与生活》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是开放的,它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学生生活的社会开放。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是开放的。它强调教育应在活动之中,课程目标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如《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情境剧表演、《神奇的中医》的讲故事、《需要帮助吗》的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等,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充满了儿童趣味,愉悦了儿童的身心,放飞了儿童的情思,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认知和道德水平。
再次教学时空上是开放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打破学校教室这一框框,教学活动时间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主题与学生实际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社区、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随时随地那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
总之,我觉得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活动都应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才能起到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作用。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只有这样才是一节有生命力的好课。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我校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基本程序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教师可采用多种有情趣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入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动画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等。
2.开展活动,体验感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道德感受能力。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讨论交流、分组辩论等多种形式辨别对错,进一步提高认识,指导行动。
4.总结升华,引领生活。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继续完成课后的观察、探索与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品德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经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
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步骤
一、调动情绪激发兴趣阶段。
具体操作步骤: 课堂常规
1、教师整队(一、二年级):体委整队(三、四、五、六年级)
2、报告人数
3、师生问好
4、检查服装
5、宣布本课内容
6、提出目标要求
7、安排见习生活动
8、队列队形联系
二、合作探究激活思维阶段
1、跑步:通过跑步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主要采用跑走交替(一、二年级),慢跑200米(一、二年级)、慢跑400米、自由场地跑、绕图形跑等。
2、活动操:通过做操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
主要采用徒手操、拍手操、广播体操、韵律操、动物模仿操、持机械操(球操、棍棒操、绳操等)
3、游戏:通过小型多样、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来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如:老鹰抓小鸡、快找伙伴、钻山洞等。
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具体内容:
1:放松,主要通过游戏、舞蹈、抖动、轻松大步走等活动来达到身心放松。
2: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纪律表现情况。3:收拾器材,清理场地。4:师生再见。我们认为:
各校的环境、场地、设备器材、教学人员各有不同,各乡校的教学“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教案设计不应“死板”,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
第四篇: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非常高兴能够跟罗xx老师们一行去xx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此次外出学习,收货颇多。
一、开拓了思维,教无定法。
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有朗读教学课、有作文指导课、有口语交际课等。就拿作文指导课来说,有人物肖像描写、有幻象作文指导、有现场作文指导。这些课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评价、修改、顿悟,训练面广,重点突出可谓是点面结合,训练强度适中、学习密度合理、片段练习有效、评价修改及时确实能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使用让枯燥的作文练习变得有滋有味,新的突破点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给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既开拓了教学思路又为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语用的训练,夯实语文教学的基础。
三、教师基本功非常扎实,语言文字引领学生。
本次大赛上教师的语言从容不迫,语速缓和有味,交代问题清楚易懂和学生交流亲切和蔼,正是这种师生对话为教学动态生成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教师的书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示范的指导,平时在课堂当中穿插总比临时强调来的好“润物无声”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就是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用,比起读理论书籍强得多,所以此次学习多多,收获满满。同时为今后的教育教学之路指明方向,努力前行。
第五篇:观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有感
观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有感
湖北枣阳一实小 吴云岚
10月11日,我有幸观摩了湖北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参赛老师们带来了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高质量的语文课。虽课型有别,风格各异,却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令听课者如饮甘霖,如沐春风。我学习后有这样的感受:
一、语文课要以读为主。在这次大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沉醉。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溜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些课上,我们不仅看到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悟”后“读”,或别具声色的读,或静心潜思地悟。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以我最喜欢的课《枫桥夜泊》,也是本次比赛一等奖的课为例,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因为我的记录有可能会疏漏)读诗多达15处之多:揭题之后,整体感知这首诗,就有连续4次的读,自由读――指名读(问学生感受到什么:凄凉)――师范读(并告诉学生读得好的原因在: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又安排学生边读边品味诗人的感受“愁”,体会诗人情感。接着在学生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每悟出一种感受,就引导有感情朗读。比如“霜满天”读出清冷,“对愁眠”读出孤独,思乡不断的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朗读悟情,一次比一次打动人。并且教师在本诗教学中,巧妙的使这节课诗中有诗:诗中有古诗,诗中有新诗。一次次的引导学生读相关联的古诗,读根据诗境创作的新诗,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悟读交汇,动人心弦,启人心扉,令人佩服。
二、语文课要以情动人。这些课还有这样的特点:教师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使整堂课情味盎然,情丝丛生。但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仅有情感的互相激荡,还有师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师生或披文入情,或辨析明理,或情动于中,或思发于言。因为情理交融,学生根据文本所悟出的情,自然升华为做人应该明的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撼人心魄,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三、教育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得把自己“~”成为一个造诣很深的语言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语文课堂不仅要体现与体音美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横向的整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一次的学习串起相关的语文内容纵向的整合。以达到温故而知新,或深化理解,感悟。如《枫桥夜泊》中,一个“霜”引出李白的《静夜思》,一个“客”想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那感动人的新诗创作,令人佩服的朗诵······有这样整合的课堂,老师上一节课花费的心思可想而知。有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学生学习的效果自不必成问题。
四、注重方法的指导。教材的分类安排,习作的分类练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前几年我看过一本书《本领的恐慌》提到“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和作文”。我想还应该加上:进而学会做人。
当然,大赛的课毕竟有一些“秀’的成分。作为平时的教学,更多的要讲“实”:实用,实在。因此在教学实施环节中,我们的目标: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通过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