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志愿者招募信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

时间:2019-05-14 11: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志愿者招募信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志愿者招募信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

第一篇: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志愿者招募信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

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志愿者招募信

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成立于2007年8月,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主要服务于新公民学校,从事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社工服务。

机构所在领域: 教育

职位类别: 艺术类志愿者

工作地点: 北京

招聘截至日期: 长期

招聘人数: 8—10人

项目名称:新公民儿童特色艺术团

项目简介:

新公民学校的孩子们热爱艺术,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曾经在春暖公益晚会、新公民儿童文化艺术节等各种大型场合进行表演。

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新公民学校成立了“新公民儿童特色艺术团”。“特色”主要指孩子们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深厚的民族艺术精华亟需被挖掘,拥有独特的群体特点。

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团的举办:

 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团队意识、提升自尊自信  提倡“根”的教育,促进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认同  保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族文化财富

志愿服务描述:

 民乐乐器类志愿者(1-2名):教授孩子们演奏技巧,协助艺术团排练节目

 西洋乐器类志愿者(1-2名):教授孩子们演奏技巧,协助艺术团排练节目  京剧类志愿者(1-2名):教授孩子们京剧表演,协助艺术团排练节目  戏曲类志愿者(1-2名):教授孩子们地方戏曲表演,协助艺术团排练节目

申请条件:

 对农民工子女群体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接纳农民工子女,尊重,无歧视

 热心公益事业,热爱挑战,主动思考,积极热情地用艺术的形式点燃孩子内在生命

 拥有艺术特长,尤其是对上述乐器、戏种非常熟悉者优先  认真阅读并同意签署志愿者活动协议  周一至周五至少有一天

如何申请?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一并发送到:newcitizenteam@gmail.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新公民儿童特色艺术团”项目志愿者。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您的来信和资料仅作招聘使用。联系电话:010-52012610

志愿服务回报:

 志愿服务结束时,可获机构志愿服务积分册及志愿服务证明,项目结束时有小奖品送出

 了解NGO组织机构工作环境,认识更多的志趣相同的公益朋友  为农民工子女们服务,收获来自他们的信赖和温暖

 中心提供志愿服务日的车费报销(5元)和餐饮(午餐)

附:

志愿者活动协议

为保证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志愿者须明确参加活动需要承担如下责任:

1、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对危险不敏感,请志愿者在活动期间确保自己所照看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孩子摔伤、磕碰,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在志愿服务时间孩子的安全责任由志愿者承担。

2、对孩子耐心、接纳,拒绝对孩子大声呵斥等行为;

3、至少参加一次中心社工组织的志愿者培训活动;

4、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即帮助孩子完成正常的喝水、如厕事宜,帮助孩子看管好自己的物品。

5、志愿者须佩戴好自己的志愿者胸卡,保管好孩子的个人资料,每次活动做好例行的签到工作(活动开始前、结束后各一次),活动结束后将孩子安全交还给老师。

6、如果需要和孩子一起照相,需要征得孩子自己或家长的同意,再拍照。

本人(姓名)

来自

,愿意接受此次活动小组的调遣分配,愿意参加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进行项目活动,并对我们所照看的孩子承担上述责任。

签名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

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概念,到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再次提出公民概念和公民教育问题,再到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昭示着公民养成教育问题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公民是一个统称,在一个国家中,无论是从年龄、职业还是阶层来看,公民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因此,公民教育也就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教育活动。这种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所能涵盖的范围。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现代公民的养成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推进器,大众传媒对于公民个人的社会化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公民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

经历了亲身传播时代(原始社会的非语言符号传播)、印刷传播时代之后,广播及随之出现的电视和网络将人类传播推进到大众传媒时代。今天,人们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称为四大传媒。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大众传媒的影响可以说无孔不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某种意义上,大众媒介是一种可以改变人类的难以置信的力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或沟通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形成。现代公民的养成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密切相关。公民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它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宗旨,既涵盖了德育教育中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文明教育等精髓;也涵盖了政治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核心内容,还涉及人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要求的方方面面教育”。[1]当今,立足于现代公民的塑造,培养公民的意识、观念与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推进器,无论对于社会进步,还是对于公民个人的社会化,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公民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组织性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大量生产、复制、传播利于推进公民道德水平,提升公民各方面素质的新闻、信息、影视产品及娱乐节目,努力打造现代公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现代公民教育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一般而言,大众传媒被认为有三种主要功能,即公众服务、商业服务、政治倡导(教育)。大众媒介虽然不是学校,但却担负着培养社会公民的重任。列宁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种组织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对社会意识的一种整合。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使社会的精神遗产代代相传”,社会学家沙莲香也指出“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不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这与我国公民教育研究专家王东提出的“全社会的公民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与学校规范性、系统性、层次性的教育活动不同,公民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虽然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人不可能在学校读过一生,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成为一种伴随人类终生的活动。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必然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它以传播范围广、知识更新快、受众层次多而具有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优势。可以说置身大众传播媒介中,就是置身于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此外,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与公民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具有本质的契合性。公民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经济、政治到法律与道德,可以说无所不包,因此,能够适应不同人群、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们把大众传媒称作“百科全书式的电视大学”等,实在是既形象又贴切。大众传媒担负着引导公共舆论的任务。公共舆论是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又称舆论。公共舆论通过言谈或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通常在具有一致利害关系的社会群体中容易形成共同的舆论。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倾向于了解大众传播媒体所关注的问题,并依据媒体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确定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媒体的这种功能通常被称为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功能,意思就是帮助观众理解社会和政治中哪些是重要的、需要他们来思考的。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进行公民教育,就公共舆论的形成来说一方面是公民自身的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知识的形成,可以说是来自群众的自发;另一方面,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在从群众中来的基础上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总结、升华、传播。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唤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

大众传媒的这种议程设置理论在我国政治传播领域也有鲜活的体现。无论是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1992年3月26日在《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种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政治动员,也可以说是一种“议程设置”都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直至今天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媒体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三贴近”原则是议程设置理论与中国特色的新闻体制的完美结合,是公众议程和媒体议程的统一,是政府和公众在所关注的事情和问题上的耦合。实践也必将证明,现代公民的养成,公民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众传媒这个公共舆论的“指向标”。

大众传媒是现代公民养成的培育场。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个政治宣传的渠道,是一个民意表达的渠道,它还是一个培养公民意识、唤起公民觉悟、实现公民教育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授受合一”的培育场。公民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公民教育也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教育活动。这种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所能涵盖的范围。在过去,大众传播媒介相对单一的年代,人们在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是相对被动的,而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的知情权得以迅速的扩大,人们表达和参与社会事务有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民的参与渠道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畅通。如果说公民教育在过去是在单向灌输的条件下完成的,那么今天随着各种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做到了随时随地与人对话、交流。任何人可以随时在公开的站点上发表自己对有关事物的意见和建议。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使主动的、探索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的手段与方式也必将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大众传播媒介所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向受众传递信息,对受众施加着系统的公民教育影响;同时,受众也对大众传媒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媒介本身也担负着反映民意的重任。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可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它的传播对象,而受众也不是一个被动、次要的角色,他们也积极地对大众传媒的信息进行反馈,有时候甚至“对讯息的制作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公民教育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我讲你听”,为“授(讲授)受(接受)合一”,无疑是新时期公民教育理念与方式的新发展。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传播者与受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个平台实现了主客体统一。

但大众传播媒介本身不是一个“规范的学堂”,大众传媒的不当使用也会对公民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三、正视与遏制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大众媒介的不当使用对公民教育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传递主流道德文化信息进行公民教育的功能。因此,当前在我国进行公民教育应当正确认识并有效遏制大众传媒的消极作用。

首先是大众传媒的过度娱乐化问题。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大众传媒的第一角色应该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其次才是经济利益创收者”[4]。但著名传播学者维尔伯·施拉姆在对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却提出:“大众传播主要被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的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

商业化操作使得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在我国的一些调查中也显示,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例也达到70%以上。有学者还指出:“传媒的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6]94网络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低估,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靠网络来完成,那么“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人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物理世界中”。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一种“社会公器”,表达社会主流道德信息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对待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我们应该有清醒地认识,如果一切听从市场的安排,分不清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界限,任凭媒介的商业化操作,缺乏宏观的调控,那么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必将被削弱,也必将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若让大众传媒过多地承载娱乐功能,也必将造成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大众传媒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媒体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是大众传媒对民主政治也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会为公民教育开辟新的渠道,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但大众媒介本身不是一个“规范的学堂”,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不会自动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会自动培育出现代的公民。大众传媒的出现必然造就与自身的技术内涵彼此适应的文化,日益崛起的媒体文化的扩张,使传统社会民主的根基被削弱。在这种大众媒介主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下,媒体民主存在着变成一种“没有公民参与的民主”的危险,“公众都是被动地消费,而不是积极的参与”[8]。另一方面,层次繁多的媒体的存在,传递的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齐”,而一些消极、错误的文化信息对主流的公民道德文化信息产生冲击。这种消极的影响很容易消解大众传播传递主流道德文化信息进行公民教育的作用,很容易造成个体选择上的迷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其公民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必须防止大众传播媒介的滥用,切特罗姆就曾指出:“一本畅销书或是一部电影,迎合着成百万人肤浅和缺乏教养的情感,它不是我们寻求的艺术,虽然它比没有强。”[9]108曾担任几任美国总统的高级顾问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在充分注意到电视这种大众媒介影响力的同时,也指出“电视节目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轰动性的”[10]82,“电视的一些节目恰恰破坏代代继承的传统和价值观念”[11]123。由此可见,低成本、高收视率给大众传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削弱了大众传播的道德教育功能,使之陷入困境。正如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一书也指出,“媒体在积聚财富的同时,也削弱了民主的根基”[11]6,弱化了公民教育的功能,这既是一个美国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再次是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危机问题。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媒介公信力建立在公正性上,新闻媒体向来推崇公正性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的公正性常常受到挑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未经加工’的现实,而是那些经过选择的场景”[12]16。从美国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纸质的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媒介的公信力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轨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众媒介的公信力问题,近年来也渐渐浮出水面。政府“喉舌”的地位曾经赋予传媒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今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分层和文化选择的多样性,我国大众媒介的社会角色扮演早已经不是“铁板一块”[13]。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渐渐失去官方身份作为权威依托的背景下,媒介靠什么获得公众的信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也是我们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公民教育必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就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公民教育内容而言, 我们还必须充分重视挖掘我国本土的文化优势,这才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之所在。正如王东教授所指出的:“我们决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影响而照搬西方模式,况且西方各国的公民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寻求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大众传媒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公民养成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大众媒介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与其他公民教育渠道相比,大众媒介以其超时空性、广泛性、丰富性和即时性体现着自己的优势。因此,大众传媒应当自觉地服务于公民教育这个大局,生产、复制、传播利于推进公民道德水平,提升公民各方面素质的新闻、信息、影视产品及娱乐节目,努力打造现代公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篇:新媒体服务与发展中心主席发言稿

各位14级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在这里见面,我代表12级的学姐们和新媒体服务与发展中心的全体干部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外国语学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院,我们中心,更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才华,还可以收获友情和成功。我们有海纳百川、包容汇通的气魄,有昂扬奋发、力求向上的斗志,更有万众一心、通力合作的精神!选择我们,选择新媒体,是你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幸运。

对于刚跨入大学校园的你们来说,外国语学院就是你们成长和学习的殿堂,而我们中心,就是你们的第二个家。希望在这里你们可以找到归属感,施展自己的抱负。我相信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收获精彩的大学生活。与此同时,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新媒体服务与发展中心则会更加团结,更加有活力,更加激情四射!我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一下,新媒体是一个这样的组织,他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学生团体,为同学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展示青春的舞台,我们着力打造“引领潮流、务实高效、精品服务”的新媒体,同时也围绕这一工作重心来陆续展开各项工作,切实宣传与报导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服务于全校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让所有人都能通过了解学院、了解学校、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本届新媒体服务与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已有七个月的时间了,在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心从组建、改组再到换届、招新,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要感谢学院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们对新媒体的支持与理解。正是大家的齐心协力,才有了大家的发展。在这里,我借此机会,谈谈我上任以来负责部门的经历,部门的状况,我个人以及部门干事对新媒体的感想,和我对新媒体今后发展的看法与意见建议。

说实话,本人刚进入新媒体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老师突然让我负责,管理新媒体的采编部时,我甚至连部门里的工作人员都不认识,也算是临危受命。这导致了开始工作一段时间的尴尬,也正是这段时间,我在思考本部门的管理方法与建设方向。因为是刚刚成立,得不到上届新媒体的任何经验和帮助,想照学生会宣传部门的组织与管理办法也同样行不通,因为经过反复思考,这两者的工作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周围的环境根本不同,我认为,新媒体能大有作为!

我首先是学习,学习做策划,学习采访,学习拍视频,学习写稿子,甚至学习视频的后期处理。并将我学到的传授给我的部员,带领她们尝试一次次专访,虽然期间出了很多的问题,也发现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很是不足,但总体来讲,我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当我从部长登上主席的这个位臵之后,我的目光不能局限在一个部门上了,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心的组织结构。一个高效率的团队,应该有紧凑的结构、明确的分工及密切的合作。于是我考虑将中心原有的部门重新划分为四个部:采编部、文秘部、手绘部和外宣部,并重新定义了每个部门的职责,让它们有了更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配合和协作,以达到精品、高效的目的。

接着我考虑的是部门人事。从严招新,这实是我的无奈之举。对于刚刚从中学时代走进大学校园的你们来说,新媒体是一个新鲜事物,它远没有团委和学生会那么大的名气和影响力,更别提一个刚刚成立没多久的新媒体。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不能走别人的老路。在确定部门招新人数的时候,很多人都劝我多招一些,我就问他:“我觉得做事不需要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招这么多人呢?”他的回答是:“是的,这么多人是为了有固定的观众,看起来规模也大”。我当时觉得挺合理的,但转念一想又是挺可悲的。如果一个组织的工作真的能服务于学生,举办活动真的有吸引力又何须动这种手脚呢?别人不需要你晃来晃去,你又何必忙前忙后呢,别人不想看何必发通知强行要人来充人头呢?这是说明一个问题:“这个部门的活动不是面向学院最广大同学的,而是面向部门内部的。”说的可悲点,“自己作秀给自己看,一群人在自娱自乐”。所以,我们不需要太多来凑热闹的人,我们要走的是精兵路线,我们要做的切切实实为学生服务,我们要看到的,是每一个选择我们新媒体的人都能获得他们从未想到过的成长和收获!因此,我们一再减少招新数量,加大面试的难度,到今天,到此时此刻,面对坐在台下的你们,我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我想说,你们都是新媒体精心选拔出来的人才,是我们中心未来的希望。

我知道在新媒体成立伊始,学院就对我们中心寄予厚望,对这一届更是希望能够转变上届新媒体宣传力度不够、部门业务单一的局面。我想要说的是,新媒体的成功决不是仅仅靠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它须要一个团队不懈的努力,而且不仅仅是一届,而是要两届甚至更多届去实现它。我现在所做的和所要做的就是给中心一种文化,一种氛围,让大家真正觉得新媒体是一个家,可以依靠,大家之间是兄弟姐妹,可以信赖,同时形成一整套工作程序,这种程序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够避免部门出现诸多问题。然后给大家一个方向,新媒体今后怎么发展。

那么,我们的新媒体的发展走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想这是在座的大部分同学们都关心的问题。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家获取信息、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维持友情的重要平台,无论是微博、空间还是微信,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的。同时,校园无线网建设加速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也进一步助推了高校移动应用创新热潮的不断升温,移动校园APP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竞技场。以微博、空间、微信、移动校园APP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活动宣传、服务学生生活、树立学院和学生组织良好形象的重要渠道。那么我能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些什么内容呢?概括说来有这么几大类:官方通知、活动宣传、时事新闻、便民服务、经验交流等。其中,官方通知和活动宣传是学院乃至学校各类大大小小的宣传部门一直在做的事情,而我们,不仅要保留这些传统,更要在后三者上下功夫,加大力度。我们可以广泛搜集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最想了解却一直苦于没有很便捷的渠道去了解的资讯,然后整理出来,在我们的平台上提供便民服务,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从我们这里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我们还可以去采访老师、学生干部、毕业生,从他们那里收集关于专业课学习的经验、班级管理的经验、考研的经验等等,然后在我们的平台上与大家共享,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播和传承下去;最后。也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新闻。现在的宣传部门,大都有一个毛病,太官方化了,这并不是官方的就不好,任何一个组织都是要有官方的指导和支持才能存活下去,才能走的更远。但是,如果一个宣传部门,只注重官方化的东西,那就太乏味了。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着形形色色人群,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我们感兴趣的事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你们对新闻有着高度的敏感,然后去不断的发现和采集新闻素材。可以是哪位同学在食堂的又吃出了一只苍蝇,可以是哪位我们熟悉的老师喜结良缘,可以是某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老年得子,可以是公寓的管理员又提前了十分钟断了电,还可以是哪个班级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级活动,也可以是你在我们校园里的建筑工地发现了说明安全隐患,只要是大家关心的,只要是我们的学生会感兴趣的,都是我们采编的范围。我们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外院乃至同大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养成一种从新媒体获取资源、信息、新闻的习惯,要让大家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不再是刷空间,而是刷我们新媒体!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但绝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Nothing is Impossible!这需要我们大家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不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一份在你毕业后许多年都会为之骄傲的事业!

除此之外,我想,至少还有两样东西是你们能够得到也应该去努力得到的:

1、你将拥有一个活力四射,充满和谐的交际圈。学做事更要学做人。在新媒体的大家庭中,你会结交到很多的良师益友,你会学到如何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好,更加顺利的开展。

2、你将养成一种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走进新媒体,我们可以服务同学,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磨练自己的细细耐力,养成积极开拓,主动创新的思维模式,而你将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踏实。

同学们,你们愿意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么?愿意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而拼搏么?那就跟着姐姐们一起干他的吧!

当然,没有决心和热情是万万不能的,但光有决心和热情也做不好事情。在此,我对可爱的亲们提几点建议:

1、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热爱它,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要做就做到最好。

2、新媒体虽小,但影响到学院和部门的颜面,它控制着学院的喉舌,就像化妆,不可涂鸦。

3、培养自己的工作兴趣。不能做什么的都没劲,觉得任务是负担。最可怕的是“成果”糟粕,也就是完成工作质量差。

4、图书馆的专业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广告海报,都可以去学习参考。

5、行胜于言。每天坚持练一笔字,每天写一篇文章,多读报纸,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周围的事物,总有一天你会取得成果。除了这些建议,我们部门也有着自己的规章制度去遵循,这些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家都会逐渐接触和了解,我也相信大家都会做的非常好。

14级的学弟学妹,你们即将成为外院新媒体的中坚力量,大家的热情我们也在感受,希望这种热情能够永存。“百舸争流,奋楫者当先,万木竞秀,傲寒者夺魁”。人生就是一场竞争,现在就抓住机遇,扬起理想的风帆,人生的竞争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谢谢大家!

第四篇: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1.1 新媒体的产生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他在其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的报告中,他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次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性: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1.2 新媒体的发展

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该书概括了当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盘点了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客、大数据与云计算、社交媒体、三网融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移动应用App、OTT TV等十大热点,全面解析了中国新媒体的传播社会影响。提出,2012年以来,移动化和融合化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与变革的主旋律。在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融合大势的促推下,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媒体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新媒体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升、频频引发热点。

可见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影响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日常接触的新媒体的类型丰富多样,涉及学习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网络论坛、QQ、微博、微信等。当代大学生有各自的兴趣爱好,使用各种新媒体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大学生经常使用新媒体的目的主要还是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和娱乐休闲,较少学生以课外学习为目的。

2.2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多和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与普及,尤其是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内容,优化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总之,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2.2.1 积极影响:

(1)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大多数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学习,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显得有些封闭了,大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获取大量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式学习。

(2)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新媒体的传播的时效性和开放性,还有信

息的海量性,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拓宽的他们学习的知识面和丰富性。新媒体可以使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课外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知识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3)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使大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更加便捷和轻松,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来自其他人和社会等因素的干扰,因此,网络就成了众多交流方式中大学生最喜欢和最理想的选择,网络成了大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的有效出口。

2.2.2消极影响:

(1)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过度依赖于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感。调查显示,有许多大学生曾经有过从网上复制或者抄袭部分信息的行为,这样不仅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作弊行为,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中充斥着一些不良信息,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使有些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许多学生睡眠不够,精神不振。

(3)对大学生媒介鉴别和批判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媒介有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有依赖性,但是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批判和鉴别的能力。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弱,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他们最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人云亦云。因此,大学生的媒介鉴别和批判能力有待提高。

2.3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2.3.1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不利于思维的发展。

很多大学生只是停留在信息的浅阅读层次,很少去深度的思考问题,有些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引发一些抄袭行为的发生,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新媒体提供的信息缺少鉴别和批判能力,逻辑概括和抽象能力也有所降低,尤其缺乏深度阅

读的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2.3.2 网络监管力度不够,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生存环境

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有效地执法和监管措施,而政府监管又时松时紧,从而使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2.3.3 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缺少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总体上对媒介就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也没有掌握使用媒介的基本理论知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时,不能正确而有效的利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不能很好地应对,容易迷失自我。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2.3.4 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逐渐习惯接受不耗费脑力的信息,对信息的思考能力减弱,只满足于强烈的感官刺激,很多大学生的媒介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不强,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弱,归根结底说明大学生整体媒体素养水平不高,所以,只有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3.5 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较弱

由于网络虚拟的生存环境,人们容易在交流和使用的过程中过于个性化和自由化,放松对自我行为活动的自我约束和严格要求,这种自我管理能力的松懈,就会引起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对策研究

3.1 高校要担负起教育的主阵地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大学生接触频繁的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比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红色网站,课堂讲解,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新媒

体的基本知识,发挥各抒己见的作用,集百家之长,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一些活动,主动解决学生使用新媒体时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通过这些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个人以及班级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2 利用新媒体,搭建学习交流新平台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自身所拥有的宝贵资源,鼓励专家教授开放自己的博客,通过博客将教学体会,教学日志,教学经验,生活常识,科研论文,新媒体知识等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可建立QQ群,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增强交流。

3.3 政府要为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

当前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发展的政策规范还不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政策规范还得不到有效保证,政府必须在新媒体健康发展中承担起指导者和规范着的角色,从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为大学生正确使用新新媒体提供政策支持。

3.4 加强新媒体知识的宣传、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有关新媒体的科教视频,科教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新媒体应用知识,开设网上新媒体竞赛知识问答有奖活动,将德育内容和新媒体知识做成短片或者微电影进行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能盲目依赖新媒体,从而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3.5 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教育

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宣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上,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高度发展,新媒体的使用在大学生中已经很普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新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使我们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前所未有的潜能产生着对人的影响,因此,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春红.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 年 12 月.[3]工信部,2012 年 8 月,通讯业运行状况[R].2012.1.[4]印富贵,熊炎生.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 年 10 月第 28 卷第 5 期.[5]蒋洪甫,刘永智,马博林.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 电力教育,2009.10.[6]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03

第五篇:论析公民文化的构建与俄罗斯政治发展

论析公民文化的构建与俄罗斯政治发展

自俄罗斯启动民主化改革以来,其政治发展进程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公民文化的构建对于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完善及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俄罗斯目前带有权威主义色彩的政治现状,无疑对其构建公民文化提出了挑战。

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自建立“超级总统制”以来一直受困于一些制度设计等结构性难题,导致其政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权威主义”的转向。这一转向尽管在破解俄罗斯目前的改革困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使俄罗斯的政治发展陷人了困境。而公民文化在为现有的政治制度提供必要的和良性的民意认同的同时,又天然地包含了一种继续推进俄罗斯政治体制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公民文化是俄罗斯走出其政治发展困境的可行之路。

一、公民文化与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创建和运行

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首先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创建与运行,然而新的政治制度在创建与运行过程中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政治文化或者说公民文化的构建。作为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二者是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的。区别在于:政治制度的变迁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刚性的,是政治发展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判断因素;而公民文化的变迁是内在的、本质的、柔性的,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相对隐性的判断因素,但却是决定政治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要素;民主的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发展过程中最直接的成果,可以为参与型公民文化的构建提供推动力;而参与型公民文化的构建,同样有利于民主政治制度运行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臣民向公民的转变,对民主成果的巩固将起到最重要的保障作用。

以俄罗斯的民主化改革为例。首先,摧毁一个政治制度是从政治文化的变迁,即公民对于现有政治制度认知的转变开始的。苏联时期,由于国家秩序一直是处于一种低层次的有序状态,集权、僵化、低效一直是描述苏联体制的修饰语,这一方面导致了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的政治制度产生疏离感,甚至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认为国内一切危机都是苏联制度造成的,尽快打碎这一制度成为俄罗斯人的普遍愿望;另一方面,俄罗斯人非常向往西方的民主制度,普遍认为只要在俄罗斯实行了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种政治认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及俄罗斯民主化进程的开启。其次,一个新的政治制度的创建与运行不能逾越其所根植的政治文化土壤。新的政治制度从建立到运行,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有一个适宜的运行环境。由于俄罗斯人只是把民主当做解决俄罗斯面临的各种危机的灵丹妙药,一旦这种渴望落空后,人们对民主的态度就会心灰意冷,其政治发展就会出现向权威主义回归的迹象。例如在叶利钦执政时期,由于“休克疗法”的失败,俄罗斯人对民主的热情急转直下。1994年,詹姆斯·亚历山大在对俄罗斯两个城市的调查中发现,尽管大部分被调查者希望议会能够更加规范化,但是由于对议会的失望,人们已经更加倾向于对强势领导、总统权威、个人权威的支持,议会中的反对党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因此,在目前的俄罗斯还不可能建立像美国那样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所以说,“超级总统制”是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政治文化底蕴与西方民主思想融合的时代产儿。

可见,从旧制度的瓦解到民主制度的创建与完善的发展程度是与俄罗斯公民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在公民文化构建过程中,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遭遇严重的社会危机时,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甚至会占据公民思想的主流。因此,要巩固政

治发展的成果,构建民主的政治文化,从而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二、公民文化与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与之相对应的是“臣民文化”。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在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进程中,两种文化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这对于培养和提高俄罗斯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树立服从合法权威、遵守法律的意识,以及培养尊重和容忍不同意见的精神构成了巨大挑战。考虑到俄罗斯精英政治的特点,构建符合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兼有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公民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必须面对和回应的重要课题。

俄罗斯历经几百年的专制统治,在民众中形成了崇尚权威和被动接受专制政治的思维习惯,恰达耶夫说:“俄国人民从来都只将政权视为严厉程度不同的家庭权威,任何一个君主,无论他是怎样的,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一位父亲”。这生动地体现了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的家长制特征,臣民们对“父亲”的崇拜与依赖溢于言表。此外,受东正教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弥赛亚精神、强大帝国心理在俄民众中盛行,集体主义、极端主义、平等主义构成了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涵,表现出典型的依附性。这种依附型的政治文化在俄罗斯人的行为中表现为缺乏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似乎天生与公民生活相抵触,社团生活也不成熟。俄罗斯民意基金会于2001年6月对1.5万名俄罗斯居民所作的民意调查显示,73 %的公民不愿意为任何公共组织工作,只有巧%的人愿意为公共组织工作;80%一90%的俄罗斯人不愿参加任何志愿性组织。俄罗斯人参与公共组织的人数很少,大约仅占人口总数的5%。由此可见,俄罗斯人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公民意识较缺乏。用科尔顿的话来说,“历史使俄罗斯人先天地倾向于不信任,禁欲主义地接受政府所做的一切而不是信心十足地影响它”。这导致诚信、守法、宽容等公民社会的积极品质难以成为俄传统政治文化作用下的社会基质。

因此,俄罗斯要实现政治发展,首先应解决其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即要完成构建民主的政治文化的任务。而传统的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即体现为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化。

公民文化,尤其是参与型的公民文化,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发育与运行,而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是推动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因为这种参与有利于公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这不仅能够保证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民只有通过积极地参与国家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断促进国家的政治向前发展。因此,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经历过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时代的国家来说,通过构建公民文化来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进而培植一个发达的公民社会,最终实现政治发展,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三、俄罗斯的政治精英集团与公民文化的建构

去除经济的、文化的以及一些外部力量条件,在发展中国家,精英的互动和领袖的推动通常会成为推进其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民主政治是一场由国家和公民社会中的少数精英参与其中的博弈”。例茹,在民主改革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民主思想的启蒙,一般都要由一个国家中思想最先进的群体—新政治精英来完成,并由他们来主导民主化开启的进程。在民主改革的第二阶段,即决定阶段,各种势力,包括新政治精英

与旧政治精英之间围绕着政治游戏、民主规则的设计与制订,通过互动、博弈、妥协最终决定政治发展的方向。其中精英们根据利益取向,一般会被划分为执政派与反对派,保守派与改革派,温和派与激进派。当民主化进程进人第三阶段,即适应阶段时,针对重新构建的民主制度等各方势力已基本形成认同,政治精英之间的互动则多数以妥协为主了。在这一阶段,推动国家政治发展的重担就落到了广大的公民身上,因此一个健康的公民文化能否形成,将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起着最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证明,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进程从开端到目前的整个过程就是在政治精英引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转变过程。“对俄罗斯而言,当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政府政策选择不再为以民主化为中心的政治转型提供资源的时候,社会精英及其行为便成了政治转型成败的关键”。从1985-1991年的准备阶段或者叫民主启蒙阶段,到1991-1993年的决定阶段,即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阶段,再到1993年至今的权威主义转向阶段,无论是民主理论与改革思想的准备,还是具体过程的操作都是在苏联的旧政治精英和独立后俄罗斯新政治精英的直接领导下展开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的民主化改革主要是由俄罗斯政治精英推进的。然而,在精英主导下,如何发展自己的公民社会,将决定俄罗斯未来政治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目前,俄罗斯的公民社会在整个政治转型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承受的弱势地位,因此,公民社会要取得发展就不得不取决于政治精英的偏好选择。如果政治精英对于建设民主国家的意识不强烈、意志不坚决,那么公民社会在俄罗斯的发展至少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国家的支持,甚至会遭到挤压而逐渐萎缩。叶利钦执政时期,政治精英关注更多的是任期、政府和立法机构等事关自身权力的问题,对构建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以及培育公共性活动组织,乃至于政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给予关注。普京执政后,认识到公民社会不仅仅是对于民主,而且对于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便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俄罗斯公民社会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普京对于发展公民社会所做的努力,似乎证明了俄罗斯政治精英已经意识到,现代民主政治是广大民众的实践,而不可能是少数政治精英的一相情愿。因为从一个社会结构变迁到另一个社会结构,必须要经过人的主观活动才能形成习惯,进而是自觉,并最终形成文化。而构建参与型公民文化正是发展中国家巩固民主成果,实现其政治发展的关键一环。

尽管如此,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在俄罗斯由政治精英主导一切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种精英主导下的政治不会给公民参与社会组织提供太多的机会。而没有国家支持的社会组织通常是非常弱小的,由于国家掌握着大部分资源,单纯依靠少数积极分子的热情来维系,开展组织活动更是无法长期坚持下去。正如俄罗斯政治学家米格拉尼扬认为的那样,“私有产权、法治、有效立法机构的确立以及正常运转的市民社会等自由主义的基石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来安排”。这里所说的国家,就是指政治精英主导下的国家,而非一切由选民决定的国家。所以说,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俄要发展自己的公民社会,在努力做好自下而上的思想准备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寻求政治精英支持上,在他们的主导下着手公民文化的构建,进而带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关注俄罗斯公民文化的动向,也就把握了俄罗斯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作为政治发展核心要素的公民文化的构建,将是俄罗斯未来政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下载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志愿者招募信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公民社工教育与发展中心志愿者招募信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与发展

    浅谈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与发展 单位: 姓名: 2015年12月22日 【摘要】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各种传输、接收产品,让各式各样的传媒工具形成网络化,并逐步占据了人......

    新零售:内涵、发展动因与关键问题

    新零售:内涵、发展动因与关键问题 内容提要:电子商务在经历了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面临线上用户数量增速放缓、流量红利渐趋萎缩等现实问题与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居民......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道 摘 要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文章从区(县)委宣传部的角度,探索试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剖析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问题,......

    “新基础教育”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001年8月,广州市先烈东小学非常幸运地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的试验学校。“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

    我国体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研究浅析

    我国体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研究浅析 摘 要 文章主要分为3个部分:首先,从广播、电视、网络等3个主要方面对体育媒体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其次,从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融资形式这3......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新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新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它虽然与历史上的社会保障实践有着渊源关系,却又与旧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无直接继承关系。考察社会......

    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速,在地市级区域内的媒体市场竞争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呈现出融合互补、共同繁荣的态势。增强互动,传统土壤衍生新体系......

    开创山村建设与发展的新奇葩

    开创山村建设与发展的新奇葩 ——记织金县三塘镇大方寨村党支部书记郭正武在织金县三塘镇大方寨村的每条泥泞小路上、困难户家中、脱毒马铃薯土地里„„村民们经常会看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