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推荐)

时间:2019-05-14 19:2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推荐)》。

第一篇:“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推荐)

“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经过6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经营管理机制和体制上有了大跨步的进步,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已经甩掉了多年亏损的巨大包袱,正在轻装前行。但是,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内金融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受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特别是在“新常态”经济形式的影响下,必须遵循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好农村金融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广阔的农村金融发展的空间,创造出更新的辉煌。

所谓的“新常态”,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是指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结构上,是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经济发展动力上,是指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对于金融业而言,则是指“新监管、新市场、新增长”。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新监管就是适应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监管;新市场就是打破固有的存、贷市场,拓展更新的与农村金融经济相适应的新市场;新增长就是要突破原来的增长极限,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崭新的增长极。然而,这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不仅需要农信人要在新监管下“看清形势,抓住机遇,打破常规,突破自己,开拓创新”,更需要不断研究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拿出干事业干工作的魄力,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去开创农信事业的新天地。

二、大力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做好农村金融主力军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拥有着巨大的农村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农村金融远不止存款、取款那么简单,在中间业务领域、信贷业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以说,目前对于农村的信贷支持还很单一,广大的农民中还有很多的金融需求不能满足,也正是由于信贷支持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大力支持自主创业的今天,合理的资金支持则是自主创业的有力推手。然而,农村抵押品的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等制约了农信社对农村市场的信贷投放,而过去形成于农村的众多不良贷款也成为农村信用社限制涉农贷款投放的重要因素。鉴于此,面对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民的信用意识也在逐步提高,新一代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上辈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时代的农民懂电脑、有眼光、有胆识,但现实条件的制约就使他们只能靠种地、打工或者从事低成本、小规模的工商业来满足他们内心的那些“奢望”,他们只能依靠慢慢的资金积累来实现他们那很难实现的梦想。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着力巨大的农村市场,绝不能“趋本逐末”的去一味的追求大客户。

就农村市场来说,抵押不足的确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拓展一些不需抵押的信贷产品,或者一些辅助抵押的东西,比如探索开展林权、仓储、农户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土地、养殖户水域滩涂、存栏畜禽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有效方法,还可适时开办留守妇女、农民工、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受到各级表彰的劳模、先进人物、信用示范户等信誉担保贷款直通车,推出联合贷款、联保贷款、龙头企业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家庭农场贷款、专业大户贷款等系列特色支农产品。同时,拓展代理保险、代收代付、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帮助农民改进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还有就是对于农村来说几万元的小额信贷产品还亟待开发,对于农村一般正常的家庭来说,几万元的贷款很容易在一两年或者两三年还清,如果做好农户联保、循环贷等业务,农户贷款形成不良的几率会很低。如果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子能够实现五百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那么这个村子的经济发展肯定比没有信贷资金支持的村子发展快很多。创新农村信贷产品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掌握好第一手的资料,这应该是实现普惠金融和自身发展双赢的必由之路。

三、在学习、借鉴中推陈出新,提高银行业竞争力

近几年,随着各地方商业银行的增多,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在不断加大,存款市场、信贷市场、中间业务市场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中,承担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是从信贷品牌、揽储引存、理财产品等业务品种方面,农村信用社却处于劣势地位。就固安县来说,目前就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兴业银行、河北银行、中国银行、廊坊银行、沧州银行、张家口银行、农村信用社等11家银行,还不包括小额信贷公司等机构,有限的县域市场,就有如此多的银行,可想而知其竞争会多么激烈。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有力的品牌,就会被其他的银行挤垮。当然,农村信用社占有网点多、员工多、土生土长的优势,但在其他银行业务品种多的情况下,难免丧失不少存款与信贷阵地,势必影响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快速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不仅要多向其他银行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业务品牌,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加强电子虚拟网点建设,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和特约商户的合作,积极打造立体化的城乡服务渠道,延伸服务的空间和时间,满足部分客户线上线下不间断服务的新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利用网点多的优势,大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农村信用社突破城市银行业竞争重围的必由之路。

四、建立人才的选用机制,提高企业生存发展能力

金融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优秀的人才,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人才又包括管理型人才、社交型人才和业务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善于组织和管理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每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人文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则是关键所在。这就像一架飞机,如果其发动机的动力不足,那么飞机是如何也飞不起来的,更别说飞得高了。所以,一个金融企业必须配备一个完整高效的管理层,他们精诚团结,人气旺盛,领导能力较高,业务素质精湛,头脑敏捷,善于创新和敢于创新。这样的管理者定会带领一个企业闯出一片新天地,也会带领这个企业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社交型人才是指那些善于社交,有较广的人脉关系和有效的人力资源,能够处理和解决较为棘手问题的人。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能够游刃于政府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并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各金融单位的经营动态,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可以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开展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而业务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很强的业务素质,同时具有较强事业心的员工,他们精于业务,却不墨守成规,他们遵章守纪却不失灵活变通,他们能够高效率的办理各项业务。

然而,要想达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目的,农村信用社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创造合理的选人、用人、提拔人的机制和体制,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不同的岗位上脱颖而出,要把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与组织任命相结合,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绿色通道”。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人数不少,但真正用起人来又觉得人才匮乏,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研究创新激励机制,让员工学有目标、竞争上岗、岗变资变、动态管理。通过送外培训和锻炼,造就一批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和实践,培养一批人才;通过典型示范和引导,吸引一些人才。只有这样,未来的农村信用社才不会落伍,不会被淘汰,也才会有更强的生存发展能力。

五、有效防控各类风险,打造和谐金融环境

员工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作为农信社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什么呢?简要说那就是“遵章守纪、爱岗敬业、优质服务”。这十二个字虽不多,却包含很多的内容,首先要守法、守规、守纪,不可有丝毫贪心,要谨于言行;次之是爱岗,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爱就能认真的去做,也才会有敬业,才会有优质服务,这是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不可缺少,否则就会“掉链子”。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防控发生于我们自身的风险,比如在发放贷款方面的关系贷、人情贷,还有就是由于我们工作人员的不自律而出现的“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只要有这些现象存在,我们的信贷资产就会有风险。因此,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大力提高,我们农村信用社也必须切实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严控此类风险的发生。

还有就是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这是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尽快出台保护农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执法力度。对涉农企业和农民进行“金融扫盲”,以法律之手制裁“不良信用户”,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为金融服务“三农”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进一步开展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评级活动。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活动,让“诚信是金、诚信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人们内心深处种植诚信的花朵,并让诚信企业,诚信农民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获得创业发展更多的金融服务,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将失信者列入“不讲信用”的黑名单,对“老赖”实行联合信用惩戒,进行媒体曝光,让“老赖”寸步难行,插翅难逃,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氛围。

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拓宽互联网金融服务领域

当今,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摆在金融业领域的一个新课题,而且各大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开发该领域内的新的业务品种,而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于其他银行,为此,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必须面对的很艰巨的问题。就现在农村信用社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虽然有了比如POS机以及离行式柜员机,但其功能却远不如其他行的全面,而且像网银系统、手机银行等业务的使用效率也很低,这必然会影响到客户源和业务量,进而影响到经营和发展。所以,大力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科技水平,强化IT技术的支撑作用,建立内外部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将信息化应用由业务领域向管理领域纵深推进,提升核心业务系统运营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是农村信用社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农村信用社必须大力提高科技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强有力的创新激励机制,致力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发创新,让科技真正成为促进农村信用社快速改革发展的催化剂。

“新常态”不仅是新时期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能不能更好的适应新常态,能不能使得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走向成熟,这是一个关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关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逐步展开的当口,在中国的金融经济快速走向世界的时刻,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该更好的承担起中国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第二篇: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作者: 邓聿文 | 发表时间:2015.03.16 刊发于总2101期《中国经营报》[评论]版

2015年是一个具有标签意义的年份。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还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结构调整的紧要之年。这诸多“之年”碰到一块,说明了2015年的不同寻常,其实正是新常态的表现。那么,在新常态下,当几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集北京,召开两会,共商国是,部署一年发展,人们能够从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中读出什么新变化?

经济仍是重中之重

经济是中国两会的主题。对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表述的: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去年经济增长7.4%,首次低于年初预定目标。今年这一目标定为7%,足以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困难有充分预估,两会前央行的再次降息也显示了这点。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告别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对于中国经济能否保证中高速增长的问题,学界其实并不乐观,很多人忧虑经济的问题不是强身而是保命,有可能较长时间锁定在中低速增长的路径中。一些学者最近发文表示,中国去年较为平稳乐观的经济数据存在两个“看不懂”:平减指数与CPI、PPI的关系出现了显著背离,发电、运力和货币这三个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与实际经济增速背离。如果按照消费与工业物价走势,以及电力、运输和货币所表现出的经济运行态势,去年的实际经济增长水平可能已经“破5”,现价增长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经进入负值。假如这种看法是真实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实不低,不经过努力很难达到。

当然,既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要跟着改变。即使是保增长,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大上项目,尤其是上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必须在保增长的同时,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为此,需要进行程度更深、领域更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多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行力度更大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遏制国企大扩张;围绕实体经济进行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引爆地方债务危机的燃点;扎实进行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率;下决心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蔓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这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年,中国经济必须保增长和促改革同步推进,才能真正体现新常态之特质。

改革须向纵深挺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今年仍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并未因国力增强而有所改善乃被克服,相反,进一步恶化,如贫富分化加剧;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经济结构失衡,转型升级缓慢;社会结构的固化与碎片化;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解释力;腐败的弥漫性蔓延,政府信用恶化;权力失控,法制松弛,滥用专政工具等等。上述矛盾和问题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可以因蛋糕做大,收入增长而被暂时遮蔽或不显突出,但在金融危机后的近二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剧烈,债务问题凸显,影响财政、就业和公共服务,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多,若它们迟迟得不到缓解,中国将极可能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鉴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加上人口庞大,如果走不出这个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堪忧,用执政党的话说,很可能“亡党亡国”。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

去年实施的重点改革,包括简政放权,财税、预算、税收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试点,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以及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改革、公务员车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等,应该说,取得的成效还是不错的。像公务员车改,十几年来屡次试点,但总是在原地踏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多年来无法突破,这两项改革均被认为涉及既得利益,但去年在中央力推下,都有了进展。

2015年的改革,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将继续把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作为重头戏,在投融资体制、价格、财税、金融、国企、户籍、土地等改革方面取得实效,让人民从改革中受益。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新常态下的改革,必须围绕治理现代化来进行,只有这样,才是中国需要的“新”改革。为此,在实施上述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推进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因为从中国的情况看,越往后,经济改革受政治的羁绊越大。事实上,一些经济改革举措从形式而言属于经济改革,但就其所起作用及内容而言,却是政治改革之一种,如预算改革。故而,经济改革最终要成功,必然触及政治和社会改革。

经济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治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分权和制衡机制;社会改革的目标则是建立社会自治,推进社会民主,解决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问题,三者合力,形成一种广泛的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法治开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今后十年部署的任务,而2015年则是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如何,两会是一个检验。

两高报告不用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处涉及到依法治国。即使是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看起来和依法治国关系不大,但其实大有关系。国家的规划和预算安排能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进行,直接关乎依法治国的质量。

在中国的政治设计中,人大是立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是司法机关。立法的质量如何,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司法公正,是衡量真假依法治国的试金石。今年的人代会有一项重要议程,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作为“管法的法”,《立法法》在颁行的15年里,影响了国家的立法宗旨、程序乃至效果。单单根据《立法法》中“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这一条,就废除了严重损害公民权利的收容遣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

这次《立法法》修改的内容超过三分之一,二审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将原来只对40多个城市的立法权扩大到全部280多个地级市,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事项作了进一步细化。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立法法》修正草案也将明确税种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此外,引人关注的还有,无法律依据,地方规章不得减损公民权利之规定。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上,动辄用限号、限行、限购等方式,来限制公民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很大意见,如果这条通过,将对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一大限制。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会前,最高法院出台了司法改革65条,提出要设立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强化人权保障;推动省级以下法院人员统一管理改革;建立院、庭长在监督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文书入卷存档制度等措施,这些改革有的正在落实,它们着眼于提高法院特别是审判的独立性,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中国的依法治国是一个长过程,在2月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中央提出了抓“关键少数”的提法。“关键少数”一般指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因为他们掌控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其法治意识如何,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带头遵守法律,成为治国理政的法治“模范”,对依法治国,带动全社会落实法治,形成运用法治监督领导干部用权的新常态,非常关键。然而,这“关键少数”能不能包括非官员代表委员,大体说来,这上千名的非官员代表委员是社会精英,他们拥有的权力和资源比起社会中的多数群体来,多得多,如果他们能够利用其影响力,真正行使法律赋予代表委员的职责,中国的法治状况将也比现在要好得多。

反腐任重道远

腐败不停,打虎不已,反腐是新一届班子施政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执政党最得民心的举措。3月2日,军方一次性打包公布了十多名副军级以上高级将领的腐败情况。紧接着,3月4日,河北省委秘书长景春华落马,这显示中纪委并不因为两会举行而推迟打虎进度。

对反腐,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指出的: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十八大后的中国反腐,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第五代领导人赢得了巨大声誉,但从目前来看,腐败状况还非常严峻,反腐要深入面临着阻力。一是尚有很多领域的腐败黑幕没有揭开或者刚刚揭开一点,例如,前不久中央巡视组对第一批央企巡视意见的反馈让外界看到,央企的腐败不亚于官场。包括央企在内,中国的国企有上万家,加上金融机构,这一大块的腐败还只是撕开一个小角。除此外,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领域的腐败尚未触及。可见,反腐任务还非常繁重。二是反腐从治标到治本的过渡,能否建立一套与法治相衔接的预防腐败体系。针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巨大腐败存量,开展疾风暴雨式的反腐是必要的,至少在未来几年里,这种反腐方式还不能退出,但客观而言,它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需要在大规模反腐后,适时推进制度反腐。这当然不是说,目前的反腐没有进行制度建设,最大的制度改变,就是加强了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和统领。

反腐的制度建设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一切公权力和政府行为的,包括公民参与、信息公开、预算民主、简政放权等,就此而言,它已经超越了反腐范畴,但对遏制腐败有预防作用;狭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腐败行为和反腐机构的,它包括重组反腐机构,加强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地位和相对党委的独立性,强化办案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及利益回避机制等。

当前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进展。去年新修了预算法,规定政府所有收入都要纳入全口径预算,加大了对政府的预算约束。刑法修订也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的惩处力度,还建立了国际追逃网络,加强反腐的国际合作。另外,进一步规范了对裸官的管理,官员财产申报也强化了抽检环节。中央深改组会议最近还通过了上海试点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以遏制涉及官员亲属的裙带腐败行为。

执政党的强力反腐是从严治党的关键一着。从一开始,这轮反腐就有着明确思路,即先治标后治本,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惩戒、教育、预防的“三位一体”,使官员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尽管如此,同腐败官员的较量还任重道远,要使反腐不出现反复,在加强执政党内部反腐力度和制度革新的同时,需要开放外部对权力和腐败的监督,调动公民反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外部多元主义去遏制政府权力腐败。

环境问题格外被关注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近年的两会上,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代表委员的重视。

对于环境问题,要说政府不重视那是假的,五大建设中就有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用了四段集中进行阐述,表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然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并未因为政府的重视而有很大改善,相反,一些方面程度还在加重,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该阶段客观上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谓先污染后治理,这可能是人类工业化的一个发展规律,至少在当下人类尚没有找出一条没有污染的发展之路,不承认这点不行。二是保护环境的法规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和落实。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在环保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尽管环保部门由以前的副部级升格为部级,成为内阁的一个机构,可在各政府部门中,一向是个弱势部门。当然,环保立法自身漏洞也很多,例如,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重滞后于今天的现实。所以如此,乃在于长期以来以GDP为政绩的考核体系,以及地区之间的竞争,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地方政府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地区之间的竞争又加剧了这一倾向。

不论富贵与贫困,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经历过多次大面积的雾霾后,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权益被激活,环境开始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与政治问题,这些年因环境破坏引起的群体事件已越来越多,政府也真正意识到不解决环境不行。所以在去年,重新出台了被称为最严厉的环保法,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对政府及其有关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了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重在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集中解决环保中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环保部门可以对污染企业实行日罚。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环保法还规定了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制度和诉讼制度,允许环保组织对企业进行公益诉讼,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它将开启公民环境参与之门。

政府工作报告除表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外,还提出要采取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措施。

从其他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来看,要改善环境,一方面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式和管理方式,做到决策透明化和阳光化;另一方面是严格环境立法,启动公民环境参与,形成环境参与的强大公民行动。如此才能还公众一个美丽家园。

让权力不再任性

中国的事情能否办好,关键在执政党和政府。事实上,对一个垄断社会关键权力和资源的政府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反腐败以及社会治理,都和它有关。而某些政府部门的问题,则是有权太任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定篇幅,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即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把中国政府建设成一个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句话,成为一个现代政府。这就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政府要“大道至简,有权勿任性”;换言之,政府不应将简单的事情弄得太复杂,太复杂了,权力就会任性,但这需要为权力划定清晰边界,精简政府职能。

尽管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提供了高效手段,但是,中国政府本质上还不是一个现代政府。因为现代政府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权由法定,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没有对权力的高度自觉,权大于法,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任性,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有利怎么来,从而,公民的各项权利势必会遭到权力及其使用者的侵犯。

要使政府成为一个廉洁高效具有公信力的良善政府,就须按照治理现代化要求对政府予以改造,首先对政府应限权,把政府打造成一个有限政府。政府并非管得越多越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政府的效率是建立在只管该管的事情基础上,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全揽在手,事情管得多,就需要相应的权力去支撑,否则,有责无权,事情不可能做好。而赋予政府过多过大权力,又必然会带来腐败后果。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腐败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

目前,对政府限权,除了用法律明确规制政府的权力外,另一方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去年中国政府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其中,关系投资创业创新和就业的有160多项,涉及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有70多项,有力地激发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今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针对公民和法人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并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所谓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指要减少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尚未改变的、对市场或社会过多介入的事项,让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少受政府不必要的管制,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务和命运。当权力在制度约束下不再任性了,政府自身才能建设好,中国也就不会犯大的颠覆性错误。一切重在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到要狠抓落实。任何雄心勃勃的计划、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执行,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空中楼阁而已。从这个角度说,强调制度的执行力,是如何都不为过的。

中国的很多事情,不在于没有设想,而在于执行不力,宏图早已画好,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虎头蛇尾。不只计划是这样,立法、制度、政策、规章甚至领导人的命令也难逃这个宿命。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后,中央一再强调,一分规划,九分落实,担心的就是这么好的东西落实不了。特别是在当前反腐态势下,一些官员抱着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积极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对此,两会前召开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再次提出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能让事情阻断在这“最后一公里”上,这说的仍是执行和落实问题。

两会一定程度上是贯彻落实的会议。大的规划都已制定好,方向已经明确,真正要两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不会很多,两会只要把发展蓝图或者施政纲领,在代表委员讨论和审议其可行性后,再分解部署,一件件把它们落实下去。尤其是今年的两会,两个主要的决定在去年都已出台,今年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总之,要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这是基于过去历次的教训。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规划作出后,如何落实就成为攸关成败的大问题。改革和法治是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前者是动力,后者是保障,如果不能将两个决定的规划和部署一条条贯彻落实,就不可能完成改革任务,建设法治国家,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梦了。事实上,党和政府的战斗力就体现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制度、保证国家的战略部署能够得到落实上。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和决策,就不能大而化之,而应制定一个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内中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有对应的部门,有监督者,越细致越好,从这点来说,两会前出台的公安改革100条和司法改革65条,值得赞赏,因为它把要改革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都一项项列出来,并承诺完成时间,建立问责机制,这样才能倒逼政府主动作为,不得偷懒。

第三篇: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发展(xiexiebang推荐)

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发展

一、现阶段经济状态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态被定义为“三期叠加”期,即经济增长抵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三个发展”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一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二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三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对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遵循这三个发展规律呢?这需要把握“三个点”:一是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二是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平衡点;三是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三、(一)适应新常态,以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提出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同时改革所伴随的风险压力加大。我国大企业应客观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正确判断新常态带来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适时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思路决定出路。企业应主动调低对宏观经济增速的预期,放低自身增长目标,确立与宏观经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规划,避免因追求过高增长速度而进一步加大库存与产能过剩压力。加快发展具有战略价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板块;应尽快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技术优势取代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与低环境成本优势,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价值,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大企业应重新审视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优化公司治理,规范内部管理,确立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的战略定位与运营模式,放弃长期以来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和营收增长的以量取胜策略,未来新增投资增速将持续放缓,兼并重组将成为企业扩张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充分抓住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带来的机会,以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快推进跨国界、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建立起大中小产业板块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加强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我国大企业应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进而拓展盈利空间。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企业应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当今世界是以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今天大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因技术含量不高,一直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虽然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重点行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但总体信息化的水平仍然不高。第一,我国应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顺势而为,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工业转型。第二,要以智能技术开发为动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第三,要主动适应生产方式变革,围绕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我国大企业尤其应高度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现代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之后,后工业化的到来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应按照制造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会沿着“衣食-

住行-休闲娱乐”的路径进行演进,与医疗保健、娱乐等新兴现代生活服务业支出比重将迎来爆发期。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GDP的比例超过17%,成为服务业的主体,其他OECD国家一般也达到10%左右。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健康服务业蕴含的投资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我国保险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有巨大差距,相关企业应推动公众转变观念,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同时持续改善服务质量,加快培育我国人寿与财产保险市场,做大做强相关企业。

(五)着力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着力提升领导力国际视野,培养和吸引国际化经营人才。成功的跨国公司的领导力一般必须具备三大素质:远见卓识、包容开明、管理执行。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产业链分工地位和控制力。不断完善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国际化经营绩效考核机制及相应的人才晋升和流动制度,同时应理顺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制度和机制,推动管理规范化和监管常态化。不断创新国际化经营模式。国企业首先要突破原来固有的模式和观念,注重管理手段细化、标准化的建设,创新思路,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落实集团战略,创造价值,把控风险;同时也要借鉴成熟的跨国公司的先进做法,结合中国企业的特色和管理优势,创新出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全球化运营和管理模式,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实现国际一流企业的愿景。新常态下企业如何闯新路?

●新常态下,企业要去除高发展速度的迷信,降低发展的浮躁心态,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而不是生产商为入手,改进企业管理,加强企业创新,以内涵的发展和发展的质量在竞争中取胜。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一是宏观政策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二是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企业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经济发展的新辉煌,就必须找到新的着力点。

第一,以质量效益为基石。基于新常态的认识,政府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把高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直接目标,也不大可能通过强刺激政策使实现的增长率明显超过潜在增长率,但对发展质量却十分看重。因此企业今后不能要求太高的增长率,务必保持发展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即保持企业发展正常速度的心态,不能一味地追求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盲目地以扩大产能为发展模式,遵循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企业并不是以其产品数量为准,而是要以产品质量为准。同时积极地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不能完全靠借钱企业就能发展、就能获利,只有以质量效益为基础,才能做强做大。

第二,以消费市场为导向。市场在不停变化,企业的行为、判断、战略路径要随之变化。新常态下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机遇,以消费市场为中心,以消费客户为导向。按常规算法,一家企业若保住5%的稳定消费者,那该企业的利润至少会增加25%。因此,企业的落脚点也应在于使消费者满意,只有掌握了“消费者满意”这个原动力,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要以消费市场为导向,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引导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第三,以创新为核心能力。新常态经济的发展动力是创新驱动。为适应新常态,企业应该有一种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根据自己的产品,根据技术进步程度,就能够占领市场。按彼得·德罗克的理论,创新可包括产品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社会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指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主要是服务创新;管理的创新指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它们推出上市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往往因环境情况和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创新。社会的创新指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以多种新式的创新去迎接市场的挑战乃至起到引领市场的作用,靠企业自身的能力

和活力取得竞争的优势,这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健康的新常态。商业模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被视为统领技术、品牌、资本等内部资源、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决胜未来的重要筹码。

如今,面对雄心勃勃的创业者,风险投资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必定是:“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确信,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一半。然而对于什么是商业模式,人们却未必了解。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顾问罗伯森·斯蒂文曾对商业模式做过形象的解释:“一块钱,通过你的公司绕了一圈,变成一块一,商业模式是指这一毛钱在什么地方增加的。”简言之,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

失败的企业各有不同,成功的企业却大体相似。因为成功的企业有着相同的基因,即合理的商业模式。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是特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模式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砝码。

有资料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创业型企业的失败,23%是因为战略的失误,28%是因为执行的问题,而高达49%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当前,世界经济缓慢恢复,企业面临诸多问题——成本上升、销售下降、要素制约、利润减少、库存增加。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以全新的商业思维、全渠道的运营体制,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已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如何进行商业模式转型,把握新时代下的发展先机,成为我企业面临的发展新课题。因此,正确解读商业模式,对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变战略思维模式、创新企业赢利模式提供借鉴。让新产品快速占领国内外市场新领域

目前,该公司现正与华彩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制定2014-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战略制定,进一步优化各种战略资源和商业模式,规划战略路径,确定战略目标,确保公司健康快速发展。

寻求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最佳路径

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技术、人才,既解决了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环保法规等诸多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市场销售,也获得了并购企业的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只有“科技强企”,才能牢牢占据行业技术制高点,推动企业实现由大到强的重大转变。该公司实施“科技强企”战略,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确立了新的四大板块,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突破方向。

企业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

点,通过转变投资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三大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通过转变投资模式,打造了旅业、健康、金融、酒店管理四个板块,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通过转变盈利模式,实现了虚拟经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企业盈利水平。

今年,团将重点抓好财务公司、科技平台、市场融资、债券发行、兼并重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八项任务,提高王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上缴税金亿元,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新三鼎。

“跨界发展”促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跨界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思维,创新者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门缝正在裂开,边界正在打开,更便利、更关联、更全面的商业系统正在形成,跨界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一些产业客观上也需要其他产业的优秀企业注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集团积极探索跨界发展,从现代制造业开始,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文化艺术与教育领域都进行着跨界探索。其成功的背后,决不是盲目跨界、盲目进入陌生的领域,而是理性跨界,是基于对行业机会的研究,是对“彼界”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更是基于对企业资源能力的分析和新商业模式的系统设计。因此,独特而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跨界“跨过去、跨得好”的基础,既分散企业的战略风险,还可以不断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的蛋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以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文化艺术与教育四大板块。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

现代制造业,向产业高端延伸。以石化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板块形成了从传统炼油企业向炼化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该公司本着“炼化板块保持适度加工规模,向做强做优方向发展;加快化工项目建设步伐,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的战略,实施投资50亿元的高等级道路沥青项目、轻油改质制芳烃及配套设施、低硫含酸重质油综合利用项目和柴油改质及干气制氢及其配套项目。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公司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保障油品质量前提下,公司提出注安全、重服务的发展策略,组织“安全万里行”活动。

现代农业,参与土地流转,打造现代农业标杆。该公司着力于促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人化建设,打造新型农业连锁服务模式和现代农业产业园。2012年3月投资5153万元,注册成立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艺术与教育,提升企业文化底蕴,二、对旅游业认识

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具有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城镇化动力的三大动力效应。浙江旅游,正变得精致高效。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

产业链。

旅游业是一块关联度超高、产业链极长的“超级大蛋糕”。

四、新常态下企业医院如何成长

在新常态下企业医院的发展必需转换发展模式。企业医院的发展战略应从粗放式发展转换为集约化发展,从自主式发展转换为融合式发展,从提供单一服务模式转换为多维度服务模式。但是,对于企业医院来说,由于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如何在新常态下进行发展,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经济新常态是一种经济增速的放缓;从本质上来看,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切换和制度环境的改变。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GDP的80%以上。可以预见,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必然发展趋势。作为第三产业的医疗服务业,在新常态下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对于企业医院来说,由于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在优质医疗资源占有量较少、经营理念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下,如何在新常态下进行发展,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新常态下的机遇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企业医院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医疗保健行业继续快速增长

在新常态下,我国将逐渐迈入后工业化时代,我国的后工业化进程正沿着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进行传递。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向后工业化时代进展的过程中,医疗保健业的增长速度都是超越所在国GDP的增长速度。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期的20多年中,医疗保健业的增长速度除个别年份都是以超越GDP的速度进行增长。

2、人口红利结束医疗需求增加

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益于庞大的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使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对于制造业来说,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但是对于医疗服务业来说,却意味着医疗需求的逐步增长,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医院如何进行发展模式的转换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

3、需求结构调整带动消费升级

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重点表现为: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

居民消费的升级,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对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居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的诊疗,更多的将是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以及疾病诊疗的质量。这也就要求医院为患者从过去所提供的单一疾病诊疗模式转换为多维度的服务模式。

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企业医院的发展必需转换发展模式。企业医院的发展战略应从粗放式发展转换为集约化发展,从自主式发展转换为融合式发展,从提供单一服务模式转换为多维度服务模式。

1、集约化发展

集约化发展,要求医院的管理从粗放转向节约、约束与高效,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的有效调控,将成本与质量管理相结合,最终获得效益价值的最大化。

当前医院产业的发展还大多停留在盲目无序的扩大规模阶段,以至于国家卫计委不得不屡次发文“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在现行的按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模式下,医院并不注重成本控制,所做项目越多收费也就越多,医院也就有更多的扩张动力。据统计,大型公立医院(床位数大于800张)的数量从2003年的206家增长到了2012年末的1032家,年均复合增长率22%,而同期9年间全国医院数量只增长了39%.美国医院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医保控费之后,激发了医院自身改革动力,医院开始注重规模经济而不再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在美国和英国开展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医院的床位数在200张以下以及600张以上会产生低效率现象),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增强了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随着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与健康需求的增加,客户对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的服务质量可直接体现出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医院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作为医院的品质形象体现,同时也是集约化管理模式效果能力的有效评价指标。

2、融合式发展

对于企业医院来说,融合式发展有三个含义:第一是人才的融合,第二是医院间的融合,第三是资本的融合。

人才的融合--企业医院的发展大多受制于人才的匮乏,如何高效地获得人才,则是决定医院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获得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一是作为全职人员直接引进学科带头人;二是以院际间协作方式进行合作,带动其相关专业发展;三是与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的专业机构(如大型医院或医疗专家/团队开设的医院咨询管理公司等)进行学科共建,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做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医院间融合--医院间的融合发展包括:一是通过并购方式组建医院集团,对外部民营医院的并购,可以实施多元化的股份制;二是以契约型方式促进医院发展,契约型方式又包括医院托管、医联体、对口扶持医院、松散型医院集团等。

资本间融合--企业医院只有通过多元的产权架构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才能够改善医院治理结构和提高运营效率。多元产权结构的实现,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模式下,企业医院能够有效地进行不同资本的融合,可以将民营资本、员工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融合在一块,充分做到各路资本为我所用。在混合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混”而“混”,否则只是“混”而不“合”,“混”是基础,“合”才是关键。

与单一产权相比,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更能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增强活力。产权多元化的目的在于转变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现代医院制度,通过无形之手让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各种所有制资本相结合的内在要求。

3、多维度服务模式

随着居民的卫生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医院的功能正在从单一的疾病治疗向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服务模式转变。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要求医院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多维度的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涵盖了现有的疾病治疗服务还包括疾病管理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等。

疾病管理服务--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是由于发病原因的改变,这一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十年前有慢性病导致的患病率是39%,新发疾病的患病率是61%.在今天这一结构已经发生逆转,有慢性病导致的患病率已经达到61%.据统计,在美国80%的医疗费用被用于20%的慢性病人群。如何减少慢性病人群比例以及延缓慢性病人群的发病,已成为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这也给医院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机会。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疾病管理目前已成为一项常规的医疗服务,它支持医生和病人建立一种交流的合作模式,医生可对病人进行医疗知识教育,帮病人改变生活方式,以此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蔓延,并有人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评估。

移动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是指提供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或健康信息和服务。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已经发挥出愈加重要的作用,通过移动医疗服务能够帮助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让医生更便捷的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和追踪随访。在效率提升方面,可以通过移动医疗服务更好地平衡与安排患者的就医时间,缩短患者的导诊与候诊等待时间等。

康复医疗服务--我国现有8300万残疾人和2.7亿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康复医疗需求已经远远超出现有医院的服务能力。康复医疗目前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蓝海市场,企业医院应通过融合社会资本,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从疾病治疗领域向后延伸。

五、“新常态”下的增长战略

中国企业以往的增长模式往往是通过现金流放大经营规模,因此获得资产溢价,再通过资产溢价进一步融资获得更大现金流,周而复始。但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成本高企资金短缺的“新常态”中,伴随着去杠杆化和资产贬值,旧模式开始失效,在这样的“衰退”环境中如何取得新的增长?

不确定的挑战

除了宏观经济政策与滞涨博弈、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外,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外部环境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渠道差异。

首先是销售渠道的差异。随着互联网线上交易出现,交易渠道越来越多变,但在线上销售模式孰优孰劣仍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何种模式、如何规划投资回报,都是企业面对的艰难抉择。

其次是信息渠道的差异。中国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比较是在全球范围内即时进行的,因此那些反应速度和质量水平停留在旧时代的企业遭遇挑战是必然的。不仅如此,口碑传播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消费价值会很快被发现,而期望隐瞒过关的侥幸心理很快就会遭遇惩罚,这同时让那些拥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不敢怠慢,因为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产品、服务都会很快被复制。

再次是资本渠道的差异,由于中国市场的需求旺盛,全球资本快速介入,使中小型企业通过快速复制扩大规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所谓的成功企业消亡的速度大大加快。因为商业环境变化太快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快速反应。

需要指出的,还有社会发展与消费习惯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M型社会》中描绘了美国与日本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中产阶级走向消亡,而高收入与中低收入群体扩大。

首先,快时尚品牌的定位创新极好地契合了细分市场需求。其次,善于运用先进管理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再次,高度关注组织创新能力。重新定位因时而变

首先,关注细分市场需求的变化,并通过精确定位和创新提供更高的品牌价值。

其次,关注新经济模式,并积极参与。再次,加快组织建设,重视创新和效率。

通过资产溢价获得增长的模式已遭遇挑战,我们必须回归商业常识,通过创新、效率来获得竞争优势。过去,本土企业决策层的精力大多在思考如何扩大规模、平衡利益、资本运营,新环境则要求决策层更多关注细分市场的微妙变化,让渡部分权力,并通过打造平台来培养核心团队,关注运营细节并从中改善效率水平。这要求决策层提高学习能力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对很多习惯了赚快钱的老板们而言,这可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最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为了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都会出现的不确定性,本土企业有必要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保留更多的运营现金,减少负债都是有必要的。而

提升规划能力,建立滚动规划的管理体系,时刻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并快速进行战略调整,则是当前相对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

喜看稻菽千重浪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

ⅩⅩ年,是ⅩⅩ农村信用社发展史上改革力度最大、业务发展最快、成绩最辉煌的一年。全州农村信用社在州委、州政府和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以改革促发展,办事处顺利挂牌,七家县工行全面实现整合,“金农网”建设工程胜利完成,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能力和支农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办事处顺利挂牌、有效开展工作

快速筹建,顺利挂牌。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大理州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银监、人行等部门的支持下,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大理办事处于ⅩⅩ年6月22日正式进入筹建,通过办事处人员的共同努力,短短3天时间,于6月24日办事处便顺利实现了挂牌。

建立工作秩序,有效开展工作。办事处成立后,根据办事处的工作职能、性质和特点,在省联社尚未明确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初步明确了综合、稽核和统计三个职能部门,并针对办事处划转人员和借用人员的特长,进行明确的分工,落实了相应的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一是做好会统工作,按时按质按量收集、分析上报全州农信社统计、会计、人事、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报表资料;二是加强信贷管理,办事处及时设立了信贷评审咨询小组,按照审慎性原则,做好信贷咨询回

复和咨询上报工作,积极引导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增量,逐步介入到全面介入烟草等优质行业和项目,通过努力,通过努力,洱源、弥渡、巍山、云龙、南涧县农村信用社投放烟叶收购贷款4900万元,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大理市、祥云、弥渡、剑川农村信用社对大理州四个建设项目发放社团贷款24500万元,在拓展信贷业务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是加强稽核检查工作,组织完成了全州农信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同时完成了对洱源、大理市、祥云、弥渡、巍山、云龙、剑川、鹤庆、南涧9个县联社主要领导的离任稽核;四是宣传工作成绩斐然,办事处十分重视农村信用社对外宣传工作,以“宣传信合,推进改革;展示信合,促进发展”为宗旨,办事处和各联社分别设立外宣组织,指定外宣人员,编发简报,开展宣传报道,办事处成立以来共编发简报22期,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进行重点的宣传报道,并结合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宣传周”活动,与《大理日报》合办了三期宣传专板,图文并茂展示我州农信社改革与发展丰硕成果,年内全州农村信用社120多篇宣传稿件上了国家、省、州级主流媒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应;五是重视调研工作,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和经营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适时进行调查研究,7月份重点完成了《关于大理州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和扶持政策建议》的调研课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歧视性的政策,提出建议和意见,向省政府调研工作组进行了汇报,引起了政府和上级的高度重视;六是组织学习培训,办事处始终坚持每星期一学习制度,通过学习努力建设和打造一支学习型、业务型、知识型和政策型的管理团队,并及时组织人员参加省联社组织的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稽核业务培训、会计业务培训以及录用新员工的学习培训等,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划转行按时开业,实现完成整合

办事处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工商银行7县支行整体划转工作,把确保划转行按时开业,平稳运行和圆满实现整合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做到了“三个及时、一个优先、三个原则”。

“三个及时”,一是及时召开会议,为确保大理州7家县工行划转农村信用社营业部ⅩⅩ年6月29日正常开业,实现平稳运行,按照工总行和云南省政府整体划转协议要求,办事处挂牌成立的当日下午,及时召开涉及划转的7家县工行行长和县联社主任会议,办事处领导在会上进行了思想动员,分析了改革形势,明确了工作任务,强调了工作纪律,统一了思想;二是及时深入划转行进行指导,会议刚结束,办事处便马不停蹄地先后赶往洱源、宾川、弥渡、巍山、云龙、永平、剑川7县实地调查了解县联社营业部开业情况,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三是在省联社的帮助下,办事处及时为7家县联社营业部准备各种存单、存折、卡等办公用品,协调通讯线路,测试网络等,确保了全州七家县联社营业部的正常开业,平稳运行。

“一个优先”,即优先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思想通,百事通”,大理办事处把做好划转行职工的思想工作作为做好整合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针对划转行职工一时的复杂思想,营业部和县联社两个机

构长期并行不利于信用社业务发展、不利于机构和人员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实际,办事处多次深入到划转的7个县,分别召开不同层次会议,耐心细致做营业部和县联社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希望工行划转的员工要放下架子融入农村信用社,县联社职工要敞开胸怀接纳划转行的员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真正形成合力,经过上上下下不懈努力。整体划转的7个县工行的整合工作于ⅩⅩ年12月18日全面完成,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确保了业务稳定、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三个原则”。对营业部的整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对机构整合本着符合政策、设置合理、符合业务发展,有利于增强服务功能和提升竞争力的原则,进行机构调整;二是对人员整合本着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的原则,按照大稳定、小调整思路,分别对划转行班子成员进行了考察,一次进入统一法人后县联社领导班子,部分职工充实到县联社和城区网点,个别职工根据需要安排到县城附近交通便利营业网点;三是对工资问题本着总体上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妥善解决,确保了人员思想稳定。

------------“金农网”工程顺利完成,提升信用社竞争能力 大理州农村信用社成立50年代初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但由于结算滞后,长期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发展“瓶颈”。大理办事处把解决结算滞后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州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联网上线(“金农网”)工程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

力,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办事处及时成立了全州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联网上线领导小组,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领导组下设技术组、业务组、后勤保障组三个职能组职,各组职责明确,并在领导组的统一指挥下,扎实有效工作。

业务培训确保运行。办事处在省联社科技结算中心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四期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联网上线培训班,培训400多人次,同时利用县联社营业部(划转工行)业务网络,由县联社分批组织人员到营业部坐柜培训,另外,在综合业务上线时,涉及划转行的7个县,由营业部抽调业务骨干到信用社业务薄弱网点进行指导,其次,办事处抽调大理市、洱源县农村信用社熟悉业务的技术骨干到祥云、南涧、鹤庆、宾川、漾濞县进行业务指导。由于组织得力,准备充分,确保了全州12县市农村信用社联网上线的平稳运行。

投入巨资夯实基础。为了确保全州12县市农村信用社能成功联网上线,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州农村信用社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主要用于:一是对新旧系统的移植程序进行了开发;二是对柜面业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三是搭建了县到州之间2M主干线路和64KDDN备用线路网络;四是购置大量的设备,各县市农村信用社对原有不适用的设备进行了更换,分别购置了密码机、键盘、打印机、终端机等外置设备和路由器、中心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五是印制和更换农村信用社原有的所有会计凭证、支票和存折;六是抽调各县市业务人员到大理办事处进行综合业务系统联网上线大量数据的核对;七是在省联

社科技结算中心的帮助下,办事处和各县市农村信用社科技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测试、数据核对、数据移植工作,派出人员到营业网点处理系统故障等;八是分别利用媒体和短信对全州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联网上线进行宣传。

通过办事处和辖内12县市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不懈努力,短短的2个月时间,ⅩⅩ年11月9日全州12县市农村信用社成功实现联网上线,顺利开通了全省通存通兑,全国汇划实时到达,“金碧卡”神州通行。“金农网”工程,实现了几代“信合人”的梦想,彻底解决制约全州农村信用社结算业务发展的“瓶颈”,结束了信用社与商业银行“龟兔赛跑”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水平,不仅为“三农”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服务,还提升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效率和效益。

-------------改革稳步推进,取得实质性成果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按照省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成立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州长赵立雄担任组长。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用一年半时间,分批完成全州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经营机制转换等工作。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信用社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改革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全州已有洱源、祥云、弥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理市农村合作银行已获准开业;云龙、鹤庆、巍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

社已获准筹建;剑川、南涧县农村信用社进入了筹建材料上报阶段;宾川、永平、漾濞县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了改革前期的准备工作。2006年6月,全州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将全面结束。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成为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机构。

-----------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经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三农”的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存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盈利大幅度增加的好势头。截止去年12末,全州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57.6亿元,比年初增加20.7亿元,增长56.1%,高于全州银行业存款增幅40多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42.8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增长34.55%,高于全州银行业贷款增幅20多个百分点;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7.3亿元,占全州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0%;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9506万元,比年初下降4.8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5倍。清欠工作成效显著,收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和为他人担保的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877笔,1042万元,占应收回数的35%。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任务,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植于白州“三农”沃土的信合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汗水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铸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幅胜景!

第五篇:新常态下地区发展的定位与作为

新常态下地区发展的定位与作为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地区发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党中央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各地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系统谋划好“十三五”发展蓝图,更加精准定位,更加担当有为,全力投身于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地区发展定位决定了地区发展路径的战略抉择

要找准在全局之中的位置。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地区在整个改革发展格局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地区改革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国家的命脉紧密相连。地区要找准自身的“政治区位”,坚持把地区改革发展的长远大计,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定位,切实担当应有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要找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和方位。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各地区必须清醒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及本地区发展基本走势,全面把握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空间跨度和历史维度,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务实制定发展定位,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断提升新的工作追求。

要找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坐标。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审时度势,亲自提出和推动形成了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重点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并从国家层面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前我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已经形成,正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各地区要看大局、明大势,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找准在区域内的坐标和定位,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地区要在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当前,地区经济升级版正处于深度孕育、浴火涅??之中。地区经济发展在经过较长时间、较快速度增长之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起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各地区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刻把握“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做大、做强、做优,扩量、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住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必须贯彻落实好国家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发展之路。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地区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有利”,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打破思维定式、冲破观念障碍,敢于触动更深层次的矛盾、更深层次的利益、更深层次的关系;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统筹兼顾、“弹好钢琴”,抓好改革方案的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突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思路、遵循规律,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耦合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敢于担当、善谋善为,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切实用改革的办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让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总书记指出: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是将更多机会留给勇于创新的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各地区要自觉担当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使命,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地区科技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以更加主动地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坚持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全要素、市场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坚持推进落实“互联网+”行动,强化“互联网+”融合创新,努力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资源配置创新、投融资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管理创新,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在更大范围内走向区域协调。总书记指出: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给我们以深刻启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果我们的眼界仅仅聚焦于一省、一市、一县的范围内,是远远不够的。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找准定位、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在更大范围内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同打造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依托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弱化行政区划,整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现代流通等规划,强化区域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要素集聚和流动,彰显“同城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合作、错位发展;着力提高地区对接、承载和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要区域发展规划的能力,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持把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来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相对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让法治的土壤更加厚实。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各地区要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深远意义,积极谋划、认真落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路举措,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用法治建设的新成效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认可的答卷。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地区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行使地方立法权,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以立法引领改革,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恪守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依法行政;抓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法治对维护公平正义的保障作用,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地区领导层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担当历史使命

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总是由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领跑。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坚持实事求是。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把握新常态下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理性思考“三期叠加”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不为解一时之需牺牲长远利益,不为求一时之急透支长期潜力,不为创一时之绩葬送长久基础。同时,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把叠加在本地区的多重机遇利用好,把本地区发展形成的多重优势融合好,把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政策落实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始终奋发图强。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发展永无止境。我们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更不能畏难畏苦、碌碌无为。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发展、靠实干、靠奋斗。要树立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认清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永远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永远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作风,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永葆“山清水秀”。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进作风,始终心系人民、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必须把选好人、用对人作为头等大事,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刷新吏治;必须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钱国华

下载“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

    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如何攻坚(精选5篇)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如何攻坚? 从原地质矿产部管理下的地质找矿事业单位开始,地勘单位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探采分离体制;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地质工作管......

    浅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浅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处河北的农村信用社又有着与其他省份相区......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摘要]我国的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现已逐步放缓了发展的速度,由原来的粗放型、数量型、扩张型发展状态转为集约型、质量型的发展......

    舟山市建筑业行业协会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交流材料

    市住建局林伟国副局长在 舟山市建筑业行业协会与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 建立友好协会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2015年8月7日) 尊敬的纪迅厅长、汪士和会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

    关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时期,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