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大学人事代理暂行办法
吉林大学人事代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我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根据《吉林大学新聘人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校发〔2016〕50号)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学校除新聘教师和接收的复员、转业军人以外的各系列人员聘用及其管理。
第三条 学校人事代理聘用方式分A、B两类:
(一)A类人事代理:适用于按照学校A类人事代理年度人员补充计划,通过公开招聘形式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以A类人事代理方式聘用和管理的新聘人员,以下简称“A类人员”)。
(二)B类人事代理:适用于按照学校B类人事代理年度人员补充计划聘用的管理服务岗、专业技术服务岗、各类项目聘用的新聘人员以及其他聘用形式聘用的新聘人员等(以B类人事代理方式聘用和管理的新聘人员,以下简称“B类人员”)。
第二章 代理权责
第四条 学校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人事代理机构(以下简称“代理机构”),并与代理机构签订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第五条 代理机构权责:
(一)负责A类、B类人员的人事关系、档案管理,A类、B类人员的工资发放及保险、公积金的代扣代缴。
(二)负责为辞职、辞退、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的A类、B类人员办理手续。
(三)负责为辞职、辞退、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的A类、B类人员办理人事关系的转移。
(四)负责学校与A类人员聘用合同的鉴证及人事争议的调解,与B类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办理各用人单位与B类人员任务合同的鉴证。
(五)负责依据档案内容,出具A类、B类人员相关证明。
(六)负责办理A类、B类人员其他人事代理业务。第六条 学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权责:
(一)确定A类、B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考核标准等基本工作要求,并负责为A类、B类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条件。
(二)审核A类、B类人员的聘用资格,负责A类、B类人员来校工作手续的办理。
(三)负责A类人员聘用合同的签订以及解除聘用关系意见的提出。
(四)负责向代理机构支付A类、B类人员工资、人事代理费用和保险等相关费用。
(五)负责A类人员的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晋升、业务培训及出国(境)审核事宜。
第七条 校内各用人单位权责:
(一)负责A类、B类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并与B类人员签订任务合同。
(二)负责提供项目聘用的B类人员的工资、保险及代理费等相关费用。
(三)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合同期满的A类人员提出聘用建议(纳入学校事业编制管理、签订续聘合同、解聘等);对合同期满的B类人员提出聘用建议(签订续聘任务合同、解聘等)。
第三章 聘用和管理
第八条 A类人员聘用管理
(一)聘用合同的签订
A类人员与学校签订《吉林大学聘用教职工合同书(A类)》,其内容包括:合同期限、聘用岗位及要求、工资福利待遇、聘用合同解除及终止、聘用合同的续签、违约处理等。
首聘期结束后,由学校及用人单位对A类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纳入学校事业编制管理;考核合格的,学校继续以人事代理方式聘用;不合格的,学校不再聘用。对于首聘期考核合格继续聘用的,第二聘期结束,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的人员,学校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不合格的,学校不再聘用。具体事宜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二)聘用合同的解除、终止、续签及违约处理
聘用合同的解除、终止、续签及违约处理,按照具体合同内容执行。
(三)争议处理 因解除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应先由A类人员、用人单位及学校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可向代理机构或有关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
第九条 B类人员聘用管理
B类人员与代理公司签订聘用合同,同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任务合同,B类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由用人单位负责,聘用、管理及考核办法由用人单位自行确定。
第四章 人员待遇
第十条 A类人员待遇
A类人员享受学校事业编制在编职工的同等福利待遇。在聘用合同期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参评专业技术职务,其考核、晋级、工资调整、岗位竞聘等与其他教职工同等对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以及住房公积金按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规定,由学校委托代理机构办理缴存手续。
第十一条 B类人员待遇
(一)项目聘用的B类人员的薪酬待遇由代理人员及用人单位双方协商确定,按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由用人单位通过学校委托代理机构的方式办理保险及公积金缴存手续,涉及的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二)管理服务岗、专业技术服务岗的B类人员实行“市场化工资”,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具体工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和调整;按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由学校委托代理机构办理保险及公积金缴存手续。除上述待遇外,B类人员不享受学校事业编制在编职工的其他福利待遇。
第五章 聘用程序
第十二条 A类人员聘用程序
(一)学校根据各用人单位年度用人需求并结合编制、岗位情况,制定A类人员年度补充计划。
(二)各用人单位按照《吉林大学新聘人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修订)》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A类人员的年度补充工作。
(三)经学校审核批准后,A类人员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办理来校工作手续,签订《吉林大学聘用教职工合同书(A类)》。
第十三条 B类人员聘用程序
(一)学校根据各用人单位年度用人需求并结合编制、岗位情况,制定B类人员年度补充计划(管理服务岗、专业技术服务岗、项目聘用岗位)。
(二)各用人单位发布B类人员补充的通知,负责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并报学校审批。
(三)经学校审核批准后,B类人员与代理公司签订聘用合同,与用人单位签订任务合同,明确代理机构、用人单位和代理人员的责、权、利等事项。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A类、B类代理人员的党、团、工会关系,按照中央及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接转手续。第十五条 各附属医院按照本暂行办法执行,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涉及的工资、保险及代理费用由各医院自行承担。
第十六条 校内各单位按照劳动合同关系聘用的编外工勤岗位人员不适用于此暂行办法。
第十七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负责解释。
二○一六年九月三十日
第二篇:重庆市人事代理暂行办法(范文)
重庆市人事代理暂行办法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 | 日期:2010年11月19日 | 浏览:1101 次] 字体:[大 中 小]
重庆市人事代理暂行办法
--渝人发[1998]94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体现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个人择业自主权,提高人事管理效率,使人事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人事代理是指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按照法律法规和人才人事政策规定以及一定的程序,为其承办、代办有关人事业务,提供社会化服务和管理。
第三条 市和各区县(自治区、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是人事代理的工作机构。其它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非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中介机构不得从事人事代业务。
第二章 代理对象
第四条 人事代理对象为:
(一)凡在我市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国商社、外国企业派出机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无人事主管部门或不具备人事管理权限的单位。
(二)实行聘(任)用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股份制单位及社会团体。
(三)经营或应聘到上述第(一)、(二)款中所列单位的各类人员,包括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以及军队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内调干部等。
(四)辞职或被辞退以及以其它方式与原单位脱离了工作关系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五)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各类毕业生。
(六)自费出国(出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七)农村中的农民技术员、乡土人才。
(八)其它要求提供人事代理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章 代理内容
第五条 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开展以下代理服务。
(一)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二)办理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借阅、查阅并出具以档案记载为依据的有关人事证明。
(三)按有关规定计算存档人员连续工龄,调整档案工资,办理转正手续。
(四)负责流动人员的身份认定。
(五)为存档人员评定职称。
(六)办理因公、因私出国(出境)政审及相关手续。
(七)负责存档人员计划生育工作,代办集体户口。(八)按党章、团章的有关规定接转党团组织关系。
(九)协助办理存档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及其他保险。
(十)办理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的聘用合同鉴证。
(十一)提供人才信息咨询,包括人才供求信息、人才价格信息和人事管理政策法规等。
(十二)受用人单位委托代理工作岗位设计、人事发展规划、人事诊断、薪资管理、激励机制设计等。
(十三)受用人单位委托代理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员培训、人才引进等相关业务。
(十四)开展其他人事代理业务。
第四章 代理程序
第六条 委托单位或个人向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提出书面委托人事代理业务申请,明确人事代理的内容。
第七条 单位委托代理凭单位介绍信,并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同时提供委托人事代理人员名单以及要求进行人事代理的内容。
第八条 个人委托代理凭本人身份证,并明确代理内容。
第九条 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受理后,与委托单位或个人签订《人事代理合同书》,并根据合同内容为单位或个人提供单项代理服务或全权代理服务。
第十条 合同期满需继续委托或合同期未满需增加代理内容的单位或个人,应提前到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办理继续代理或增加代理内容的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 合同期满不再进行代理的单位或个人须提前到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办理转档手续。
第五章 代理责任
第十二条 在人事代理工作中,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和委托单位或个人认真履行合同,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应正确执行人事法规、政策,维护委托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委托单位或个人应按要求及时向人才交流机构提供有关材料,自觉履行合同的各项义务。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各类非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中介机构及其它任何单位不得从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非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中介机构按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和《重庆市人才市场条例》确定的范围开展业务。
第十四条 人事代理工作机构本着“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向人事代理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第十五条 各区、县(自治县、市)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工作细则,报重庆市人事局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今后国家如有新的规定,按新的规定执行。
第三篇:吉林大学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
吉林大学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
为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创造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引进人才层次、条件及相关待遇 ㈠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1.聘用资格与条件
身体健康,能胜任所聘岗位工作。2.工作条件及待遇
⑴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实验室建设与科研配套经费。⑵除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外,享受校内岗位津贴10万元/年(含税)。⑶安家费10万元(含税)。⑷购房补贴款65万元。
⑸配备科研助手,提供实验室等必要的工作条件。㈡学术带头人 1.聘用资格与条件
⑴具有良好的学风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已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
⑵主持过重大或重要的科研项目,具有领导本学术方向独立开展工作并在预期内取得一定成果的能力。
⑶近年来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本学科领域论文或出版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并能够讲授本学科领域的核心课程。
⑷近三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应超过我校同学科破格聘用教授的条件。⑸年龄一般应在50周岁以下,应具有博士学位。对于特别优秀的人员的年龄和学历条件可适当放宽。
2.工作条件及待遇
⑴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经费,原则上,自然科学学科不超过5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超过10万元。
⑵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5万元,人文社会科学3万元。⑶安家费5万元(含税)。⑷购房补贴款26万元。⑸可考虑安排配偶工作。
其他待遇按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执行。㈢学术骨干 1.聘用资格与条件
⑴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已取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
⑵具备学术带头人的潜力。
⑶近年来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本学科领域论文,主持或做为主要参加人参加过重要科学研究项目,具有讲授本学科领域核心课程的能力。
⑷近三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应达到我校同学科破格聘用教师高级职务的条件。
⑸年龄一般应在45周岁以下,应具有博士学位。2.工作条件及待遇
⑴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经费,原则上,自然科学学科不超过25万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超过5万元。
⑵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学科4万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2万元。⑶安家费4万元(含税)。⑷购房补贴款18万元。
其他待遇按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执行。㈣博士
1.聘用资格与条件
年龄一般应在35周岁以下,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国内外博士后出站人员的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
2.工作条件及待遇
⑴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学科2万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1万元。⑵安家费3万元(含税)。
⑶学校安排过渡住房或提供租房补贴。其他待遇按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执行。㈤双聘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1.聘用资格与条件
⑴身体健康,能胜任所聘岗位工作。⑵能保证每年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三个月。2.工作条件及待遇 ⑴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提供必要的实验室建设与科研配套经费。⑵学校支付月薪1.5万元(含税),按每年实际来校时间发放(不足半月按半月计,超过半月不足全月按全月计)。
⑶为受聘人提供短期来校工作居所。
⑷受聘人在学校工作期间医疗费用由学校负担。
⑸学校每年提供受聘人不超过3次的来校工作往返旅费。3.聘期
一般为3~5年。㈥流动编教授 1.聘用资格与条件
⑴具有良好的学风,已取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科研成果。
⑵国外应聘者一般应担当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其他相应职位。
⑶近年来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本学科领域论文,主持或做为主要参加人参加过重要科学研究项目。
⑷近三年的学术成果应达到我校同学科破格聘用教授条件。⑸每年来校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三个月。⑹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2.工作条件及待遇
⑴学校支付月薪0.5万元/月(含税),按每年实际来校时间发放(不足半月以半月计,超过半月不足全月按全月计)。对于聘任的境外人员,具体工作时间由学校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出入境时间认定。
⑵每年由学校为受聘人提供不超过两次来校工作的往返国际国内旅费。⑶为受聘人提供短期来校工作居所。
⑷受聘人在学校工作期间的医疗费用由学校负担。3.聘期
一般为3~5年。
二、编制和岗位 1.学术带头人
聘任通过后,学校单独下达编制和岗位。2.学术骨干
聘任通过后,占用中层单位的编制和岗位。在本单位编制和岗位全部使用以后,可向学校申请借用编制和岗位。当本单位的编制和岗位出现空缺时,自动占用,所借用的编制和岗位由学校收回。
三、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引进人才工作小组,主任由主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引进人才层次、相关待遇及所聘教师职务提出初步意见。
引进人才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处,负责日常工作。学校引进人才工作小组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工作。
2.学校成立引进人才专门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副主任由校党委书记和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担任,成员由校学术委员会部分成员组成,负责确定引进人才层次、相关待遇及所聘教师职务。
四、工作程序
1.个人申请。应聘人本人填写《吉林大学引进优秀人才申请表》,并提供相应材料。
2.单位推荐。各单位召开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会议,对拟引进人才进行评议,提出引进层次及拟聘任意见。
3.小组审核。学校召开引进人才工作小组会议,对引进人才层次、相关待遇及所聘教师职务提出初步意见。
4.确定人选。学校召开专门委员会会议,确定引进人才层次、相关待遇及所聘教师职务。
5.校长聘任。学校与引进人才签订合同及工作任务书。
五、考核办法
1.学校对引进的优秀人才进行3年的跟踪考核,考核分为考核和3年的聘期考核。
2.考核由本人提交工作报告,中层单位学术委员会提出考核意见后,交学校引进人才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办公室向校引进人才工作小组通报。
3.聘期考核由本人填写《吉林大学引进人才聘期考核表》,向中层单位学术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中层单位学术委员会提出考核意见,交学校引进人才工作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向校引进人才工作小组汇报有关情况,经工作小组讨论确定引进人才考核结果。
六、经费管理
1.科研启动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⑴人事处按照学校教师职务特殊聘任工作委员会确定的引进人才享受的科研启动经费额度,通知引进人才本人填写《科研启动经费使用立项申请书》,经主管校长签批后,报学校财务处。
⑵财务处审批科研启动经费,并制作经费使用卡。
⑶引进人才本人领取经费使用卡后,按照科学技术处或社会科学处制定的自然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管理和使用。
⑷科学技术处或社会科学处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管理。2.过渡住房及租房补贴的发放
⑴博士毕业生来校工作后,填写《住房情况登记表》,可选择申请过渡住房或租房补贴款,报学校人事处审批。
⑵对于申请过渡住房的人员,人事处将名单报后勤处,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对于申请租房补贴的人员,经人事处审批后,按照700元/月(含税)的标准,发放至本人工资卡中,连续发放三年。
⑶对于取得学校住房的人员,在取得学校住房的下月起,停发租房补贴。3.临床医学院引进相应层次人才,所提供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由学校与学院各承担百分之五十,科研配套经费及其他待遇由学院提供。
七、其他
1.提前留校的博士毕业生取得博士学位后,学校发放安家费2万元(含税),租房补贴款按两年发放,其他条件及待遇按引进博士对待。
2.对于引进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须在校服务满8年,其他人员须在校服务满5年,且考核合格,在入校时须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对于考核不合格及违约者,按照协议追究违约责任。
3.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原《吉林大学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校发[2003]243号)及《吉林大学教师职务特评特聘暂行规定》(校师字[2002]9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武汉市人事代理工作暂行办法
武汉市人事代理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人事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促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省人事厅《关于开展人事代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鄂人[1996]18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所称人事代理,系指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或授权的人事代理工作承办机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接受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委托,代理有关人事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条 全市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是人事代理工作的承办机构,其它非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中介机构一律不得从事人事代理业务。
第四条 人事代理工作的范围和对象主要是武汉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对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科技实业、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以其全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实行全员人事代理;对国有、集体和股份制企事业单位,以其新增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实行部分人员人事代理,条件成熟的可逐步扩大到全员人事代理;对未能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流动和待业人员实行个人事代理。
第五条 人事代理工作内容
1、提供人才招聘和人才推荐服务,并负责办理有关流动手续;
2、管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的档案,负责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归档和保管,办理查阅和转递,并出具有关证明;
3、保留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原有身份的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调整、记载档案工资及计算工龄;
4、负责办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定和选拔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有关手续;
5、代管党团组织关系及户、粮关系;
6、代办社会保险,受理聘用合同鉴证和人事争议的咨询、调解和仲裁;
7、办理因公、因私出国(出境)政审及相关手续;
8、组织开展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9、为委管单位提供人事咨询和人才测评服务,并协助制定人员发展规划、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改革方案;
10、其它人事代理服务工作。
第六条 人事代理工作实行契约化管理,双方签订协议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的责任和委管期限。
第七条 人事代理工作程序
1、企事业单位委托人事代理的,须向人事代理工作承办机构提交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事业单位须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单位人事代理委托书及委管的人员名册;个人委托人事代理,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毕业证及职称证,在职人员还须提供原单位同意其档案关系转出的相关证明。
2、人事代理工作承办机构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提供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后,与单位或个人签订人事代理协议书。
第八条 人事代理工作承办机构本着“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向各委管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人事代理服务费。
第九条 人事代理委管单位或个人须在人事代理协议期满前一个月内到人事代理工作承办机构办理协议续签手续,对逾期不办者,人事代理承办机构有权中止其人事代理关系,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委管单位或个人。
第十条 协议双方任何一方如需中止协议,须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另一方,经双方协商后,可解除人事代理关系,若有争议,当事人可申请人事仲裁。
第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由武汉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一:单位人事代理协议书
附件二:个人人事代理协议书
附件一:
单位人事代理协议书
编号:
甲方:
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
乙方:
为做好人事社会化服务和管理工作,推动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向乙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内容包括:
1、提供人才招聘服务,并负责办理有关流动手续;
2、管理乙方委管人员的档案,负责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归档和保管,办理查阅和转递,并出具有关证明;
3、保留乙方委管人员原有身份的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调整、记载档案工资及计算工龄;
4、负责办理乙方委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定和选拔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有关手续;
5、代管乙方委管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及户、粮关系;
6、受理乙方与其委管人员聘用合同鉴证及人事争议的咨询、调解和仲裁,并代办社会保险手续;
7、办理乙方委管人员因公、因私出国(出境)政审及相关手续;
8、组织开展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9、为乙方提供人事咨询人才测评服务,并协助乙方制定人员发展规划、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改革方案;
10、其它人事代理服务工作。
二、乙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乙方应与其委管人员签订符合《劳动法》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聘用合同,并报送甲方一份备查;
2、乙方终止、解除其委管人员的聘用合同后,应立即通知甲方,由甲方转出其档案,按个人委托管理;
3、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提供其委管人员按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必须进档的材料及出具委管人员因公、因私出国(出境)和办理涉外公证时所需的现实表现材料、鉴定材料;
4、乙方应按规定按时向甲方支付服务费,对逾期不交费经催缴后60天内仍未补交的,甲方有权中止其人事代理关系,并书面通知乙方。
三、人事代理服务期限
甲方自 年 月 日起为乙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至 年 月 日止,期限 年,协议期满可根据双方意愿续签。
四、人事代理服务收费
甲方按乙方委管人数每年向乙方收取人事代理服务费 元及其它相关费用。
交费办法:
五、甲方除开展上述人事代理工作外,不负其它管理责任。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作出补充协议。
七、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
乙方:
经办人(签字)
经办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附件二:
个人人事代理协议书
编号:
甲方:
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
乙方:
为了加快人事社会化服务进程,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按有关政策规定为乙方提供下列人事服务:
1、管理人事档案,负责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归档和保管,办事查阅和转递,并出具有关证明;
2、管理人事关系:认定个人身份和工龄、按国家政策规定调整、记载档案工资;
3、组织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考评;
4、协助推荐工作单位,并负责办理有关流动手续;
5、代管党团组织关系及户、粮关系;
6、代办社会保险和各类商业保险手续;
7、受理聘用合同鉴证和人事争议的咨询、调解和仲裁;
8、办理因公、因私出国(出境)政审及相关手续;
9、组织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10、其它人事代理服务工作。
二、甲方有权向乙方索取有关归档材料,乙方应积极配合,及时提供。
三、甲方自 年 月 日起为乙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至 年 月 日止,协议期满可根据双方意愿续签。
四、乙方应按规定向甲方支付人事代理服务费 元/年及其它相关费用。
五、乙方如不按规定按时缴纳有关费用,经催缴后三个月内仍未补交的,甲方有权中止协议,并书面通知乙方。
六、甲方除开展上述人事代理工作外,不负其它管理责任。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商定。
八、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
乙方:
经办人(签字)
经办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五篇: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全面落实《吉林大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学校青年教师选聘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招收
第二条 博士后的招收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先支持高峰学科、高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对青年人才的需求。
第三条 博士后的招收要注重选才、保证质量,实行分类招收,合约管理,目标考核。
第四条 招收类型
学校根据招聘条件、薪酬待遇和培养目标将博士后的招收类型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一类,二类与三类为全日制计划内博士后;四类为计划外博士后。
(一)一类适用于引进的高水平海外博士后,目的是提升我校博士后国际化程度,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汇聚高水平的青年人才。
(二)二类适用于师资预留博士后,目的是健全学校青 年教师选聘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使二类博士后队伍成为我校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和优秀师资来源的蓄水池。
(三)三类适用于助力计划博士后,目的是鼓励博士后经费的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在博士后招收、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四)四类适用于计划外博士后,目的为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统筹科研工作资源,在重点领域、新兴交叉学科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计划外博士后人员。
第五条 招收计划
(一)一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为每年20名。
(二)二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参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每年下达各中层单位的专业教师补充数确定。
(三)三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为每年150名,其中自然科学类100名,人文社科类50名。
(四)四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不超过总进站人数的20%。
第六条 招聘条件
(一)一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在世界知名大学或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以上。
(二)二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初始学历原则上应为部属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毕业(不含独立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且博士毕业于部属高等院校;博士学位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本、硕、博学习阶段原则上应包含一段非吉林大学经历或以联合培养研究生身份出国进修12个月以上。
(三)三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博士学位原则上应从部属高等院校获得,且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申请者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四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博士学位原则上应从部属高等院校获得,且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申请者的身份原则上应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申请者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且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七条 招聘程序
(一)一类博士后
1.各中层单位公布一类博士后的招聘计划及岗位要求,公开招聘。
2.各中层单位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经学院学术委员 会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后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并提交至学校人才引进小组会审议,审议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二)二类博士后
学校根据专业教师补充计划,按照相关规定确定拟聘二类博士后的人选,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三)三类博士后
1.各中层单位公布三类博士后的招聘计划及岗位要求,公开招聘。
2.各中层单位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与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后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四)四类博士后
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制定并下达各中层单位四类博士后招收的计划数。
2.各中层单位确定拟聘人选后上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进站考核通过后,须与学校签订博士后科研工作合同书。四类博士后在进站考核通过后,须与学校签订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各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成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负责博士后的进站、中期及出站考核。
第九条 进行各类考核时,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的成员应不少于5人,其中出站考核时校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成员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第四章 在站时间及管理
第十条 在站时间
(一)一类、三类和四类博士后的正常在站时间为2年,进站后因承担项目需要,可根据项目种类、资助期限和承担的任务延长在站时间,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二)二类博士后的正常在站时间为2-3年,二类博士后为专职科研人员,不承担教学任务。出站考核达到优秀者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到合格者自动转为三类博士后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不得无故转为计划外博士后身份,否则须根据进站时与学校签订的工作合同进行相应的违约赔偿。
第五章 薪酬待遇
第十二条 薪酬
(一)一类博士后
学校为每名一类博士后每年投入30万元人民币,共投 入2年。投入经费包括薪酬和待遇两部分,薪酬投入(税前)约为每年18万元;待遇投入(包含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约为每年12万元。各中层单位与合作导师可根据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表现自主匹配补助。
(二)二类博士后
1.二类博士后的薪酬分为基本薪酬、生活补贴与业绩津贴。基本薪酬参照我校讲师的标准制定并根据我校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进行相应的浮动;生活补贴为每月1500元;业绩津贴根据其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参照我校教职工标准发放。
2.基本薪酬与生活补贴均按月发放,基本薪酬发放期限不超过36个月,生活补贴发放期限不超过24个月。
3.博士后合作导师与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可根据二类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表现自主匹配补助。
(三)三类博士后
三类博士后的薪酬待遇分为工资、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共发放2年。其中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的单位缴存部分由学校负责缴纳。自然科学类博士后的工资由流动站所在单位或合作导师出资,出资金额每年不得少于7万元人民币;人文社科类博士后的工资由学校和流动站所在单位或合作导师出资,学校出资金额每年不超过6万元人民币,合作导师及流动站所在单位出资金额每年不低于1万元 人民币。
(四)四类博士后
四类博士后的培养经费由申请者本人自行筹集。
第十三条 待遇
(一)一类与三类博士后
一类与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申请学校的周转房或自行租住其他房源,在站期间其子女享受与我校在编教职工子女同等的入学与入托待遇。
(二)二类博士后
二类博士后的保障待遇比照我校当年新入职同类教师的标准执行。
(三)四类博士后
四类博士后不享受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的各类保障待遇。
第十四条
各类博士后延期在站期间的薪酬待遇由本人、合作导师或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自行筹集。
第六章 科研成果奖励及工作量计算
第十五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奖励范围。
第十六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且合作导师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由博士后与合作导师共享科研成果奖励,博 士后所得奖励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科研成果奖励由科学技术处和社会科学处按照我校相关规定发放。
第十七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且合作导师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在学校对合作导师进行业绩考核时,可按合作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计算。
第十八条 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的工作量按照指导博士生工作量的50%计算。
第七章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第十九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进站后按照吉林大学讲师的任职条件认定助理研究员资格。
第二十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时间满24个月后,可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委托学校评审其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八章 考核
第二十一条 考核类型及结果
(一)考核类型
各类博士后的考核分为开题考核、中期考核与出站考核;各类博士后进站前进行开题考核,进站第十二个月进行中期考核,期满出站前一个月进行出站考核。
(二)考核结果 1.进站考核与中期考核 各类别博士后进站考核与中期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与不通过。
2.出站考核
一类、三类和四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二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第二十二条 考核标准
(一)开题考核与中期考核
各类博士后须向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提交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报告,考核合格者方可通过。
(二)出站考核
一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成果须达到其所在中层单位以科研为主型教师申报破格副教授业绩条件方可通过。
二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成果须达到其所在中层单位以科研为主型教师申报副教授业绩条件方达到优秀标准;达到三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条件,方达到合格标准。
三类、四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基础标准如下: 自然科学类博士后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达到出站考核标准:
1.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2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含通讯作者)。
2.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 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含通讯作者),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3.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人文社科类博士后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达到出站考核标准:
1.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3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
2.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和一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
3.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4.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各中层单位及博士后合作导师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的考核标准并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备案。第二十三条 各类博士后开题报告未通过者,限期一个月整改,整改后仍未通过者,取消申请者进站资格;中期考核与出站考核未通过者按退站处理。
第二十四条 开题考核通过者方可进站,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通过者方可提交出站申请,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出站手续。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负责修改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