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大学职员制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
吉林大学职员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根据•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教人„200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校三级、四级职员岗位聘任暂行办法‡的通知‣(教人[2011]12号)和•吉林大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校发„2008‟7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学校全民所有制事业编制在编在岗人员中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人员。管理人员包括专职管理人员和兼职管理人员。
第三条 基本原则 1.科学设岗,加强调控; 2.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3.按岗聘任,规范管理; 4.遵循程序,依法办事; 5.权力分解,权责结合。第四条 岗位设置
1.岗位分为9个等级,包括二到十级职员岗位。
2.四级及以上职员岗位数由教育部根据工作需要和学校实际统筹确定,一般不超过本校领导班子职数的60%。3.六级及以上职员岗位数不超过职员总数的35%。4.七级、八级职员的岗位数以2012年的管理编制数为基础进行核定。
各单位的七级职员岗位数按本单位管理编制数的40%核定。各单位的八级职员岗位数按本单位管理编制数的20%核定。5.九级、十级职员不确定岗位数。第五条 岗位职责 1.四级及以上职员岗位职责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按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岗位职责执行。2.五级、六级职员岗位职责
主持或分管中层单位的管理工作,或者从事专门性的管理工作;负责拟定本职工作中的公文和文稿;承担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管理课题研究。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职责
主持或分管中层单位内设机构的管理工作或专门的业务工作;独立起草本职工作中的公文和文稿。
4.九级、十级职员岗位职责
承办具体的管理工作;起草本职工作中的公文和文稿。第六条 职级对应
学校现行的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职员岗位二至十级职员。第七条 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学校职员岗位聘用工作小组”,组长由有关校领导担任,负责学校职员岗位聘用的组织领导工作。
学校职员岗位聘用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组织部和人社处,负责职员岗位聘用的日常工作。
2.各中层单位成立本单位职员岗位聘用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职员岗位聘用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八条 聘用程序
1.公布岗位:学校公布各级职员岗位、岗位聘用条件。2.个人申报:应聘人员向所在中层单位职员岗位聘用工作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并按要求提供相应的工作业绩和成果材料。
3.考核推荐:各中层单位对申报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职员职级聘用条件及申报人员的工作实绩,确定推荐人选。
4.资格审查:学校职员岗位聘用小组办公室按照工作分工分别对各单位的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查。
5.组织评审:学校职员岗位聘用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并确认推荐人选,学校岗位聘用工作小组确定拟聘用人选。
6.确定人选:校党委常委会确定四级及以上职员的推荐人选、聘用五级及以下职员。
7.张榜公示:学校通过网络等方式对拟聘用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
8.决定聘用:经公示后,未发现影响聘用问题的拟聘用人选,学校进行聘用。
第九条 其他
1.各级职员从相应行政级别直接聘到相应职员职级的,职员职级的任职时间按相应的行政级别任职时间计算。
2.兼职管理人员仅按相应行政级别聘任到相应职员职级岗位;专职管理人员符合相应职员职级聘用条件的可以聘用到相应职员职级岗位。
3.聘任为相应职员岗位的人员,享受相应职员职级待遇,不作为对应行政级别的领导干部管理,其现担任的职务仍按干部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4.六级及以上职员的聘用组织工作由组织部负责;七级及以下职员的聘用组织工作由人社处负责。
5.专职辅导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纳入教师岗位系列,并按照管理人员职员聘任方式进行聘任。
6.具有副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工勤人员,本人申请聘用相应职员职级,学校可根据其个人条件研究确定。
7.在管理岗位工作的管理系列以外人员聘用至五级及以下职员岗位的不占职数。
第十条 本办法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吉林大学各级职员岗位聘用条件
附件: 吉林大学各级职员岗位聘用条件
一、各级职员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较好的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 4.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具有各级职员岗位相应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以及相应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
6.一般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各级职员岗位聘用的具体条件
(一)二级职员
部级副职人员直接聘至二级职员岗位。
(二)三级职员
厅级正职人员直接聘至三级职员岗位,其他申请聘用的人员应具备担任副校级领导职务8年及以上的经历。
(三)四级职员
厅级副职人员直接聘至四级职员岗位,其他申请聘用的人员应具备担任学校中层主要领导职务12年及以上的经历。
(四)五级职员 处级正职人员可以直接聘至五级职员岗位,其他申请聘用的人员应具备聘任六级职员8年及以上经历。
(五)六级职员
处级副职人员可以直接聘至六级职员岗位,其他申请聘用的人员应具备聘任七级职员12年及以上经历。
(六)七级职员
科级正职人员可以直接聘至七级职员岗位,其他申请聘用的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任八级职员8年及以上;
2.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在管理岗位工作1年以上。
(七)八级职员
科级副职人员可以直接聘至八级职员岗位,其他申请聘用的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聘任九级职员5年及以上;
2.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管理岗位工作1年以上。
(八)九级职员
科员级人员可以直接聘至九级职员岗位,其他申请聘用的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在管理岗位工作; 2.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在管理岗位工作1年及以上。
(九)十级职员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办事员级;
(2)专科毕业,在管理岗位工作1年及以上。
第二篇: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全面落实《吉林大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学校青年教师选聘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招收
第二条 博士后的招收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先支持高峰学科、高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对青年人才的需求。
第三条 博士后的招收要注重选才、保证质量,实行分类招收,合约管理,目标考核。
第四条 招收类型
学校根据招聘条件、薪酬待遇和培养目标将博士后的招收类型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一类,二类与三类为全日制计划内博士后;四类为计划外博士后。
(一)一类适用于引进的高水平海外博士后,目的是提升我校博士后国际化程度,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汇聚高水平的青年人才。
(二)二类适用于师资预留博士后,目的是健全学校青 年教师选聘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使二类博士后队伍成为我校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和优秀师资来源的蓄水池。
(三)三类适用于助力计划博士后,目的是鼓励博士后经费的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在博士后招收、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四)四类适用于计划外博士后,目的为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统筹科研工作资源,在重点领域、新兴交叉学科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计划外博士后人员。
第五条 招收计划
(一)一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为每年20名。
(二)二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参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每年下达各中层单位的专业教师补充数确定。
(三)三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为每年150名,其中自然科学类100名,人文社科类50名。
(四)四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不超过总进站人数的20%。
第六条 招聘条件
(一)一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在世界知名大学或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以上。
(二)二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初始学历原则上应为部属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毕业(不含独立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且博士毕业于部属高等院校;博士学位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本、硕、博学习阶段原则上应包含一段非吉林大学经历或以联合培养研究生身份出国进修12个月以上。
(三)三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博士学位原则上应从部属高等院校获得,且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申请者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四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博士学位原则上应从部属高等院校获得,且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申请者的身份原则上应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申请者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且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七条 招聘程序
(一)一类博士后
1.各中层单位公布一类博士后的招聘计划及岗位要求,公开招聘。
2.各中层单位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经学院学术委员 会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后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并提交至学校人才引进小组会审议,审议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二)二类博士后
学校根据专业教师补充计划,按照相关规定确定拟聘二类博士后的人选,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三)三类博士后
1.各中层单位公布三类博士后的招聘计划及岗位要求,公开招聘。
2.各中层单位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与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后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四)四类博士后
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制定并下达各中层单位四类博士后招收的计划数。
2.各中层单位确定拟聘人选后上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进站考核通过后,须与学校签订博士后科研工作合同书。四类博士后在进站考核通过后,须与学校签订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各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成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负责博士后的进站、中期及出站考核。
第九条 进行各类考核时,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的成员应不少于5人,其中出站考核时校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成员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第四章 在站时间及管理
第十条 在站时间
(一)一类、三类和四类博士后的正常在站时间为2年,进站后因承担项目需要,可根据项目种类、资助期限和承担的任务延长在站时间,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二)二类博士后的正常在站时间为2-3年,二类博士后为专职科研人员,不承担教学任务。出站考核达到优秀者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到合格者自动转为三类博士后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不得无故转为计划外博士后身份,否则须根据进站时与学校签订的工作合同进行相应的违约赔偿。
第五章 薪酬待遇
第十二条 薪酬
(一)一类博士后
学校为每名一类博士后每年投入30万元人民币,共投 入2年。投入经费包括薪酬和待遇两部分,薪酬投入(税前)约为每年18万元;待遇投入(包含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约为每年12万元。各中层单位与合作导师可根据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表现自主匹配补助。
(二)二类博士后
1.二类博士后的薪酬分为基本薪酬、生活补贴与业绩津贴。基本薪酬参照我校讲师的标准制定并根据我校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进行相应的浮动;生活补贴为每月1500元;业绩津贴根据其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参照我校教职工标准发放。
2.基本薪酬与生活补贴均按月发放,基本薪酬发放期限不超过36个月,生活补贴发放期限不超过24个月。
3.博士后合作导师与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可根据二类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表现自主匹配补助。
(三)三类博士后
三类博士后的薪酬待遇分为工资、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共发放2年。其中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的单位缴存部分由学校负责缴纳。自然科学类博士后的工资由流动站所在单位或合作导师出资,出资金额每年不得少于7万元人民币;人文社科类博士后的工资由学校和流动站所在单位或合作导师出资,学校出资金额每年不超过6万元人民币,合作导师及流动站所在单位出资金额每年不低于1万元 人民币。
(四)四类博士后
四类博士后的培养经费由申请者本人自行筹集。
第十三条 待遇
(一)一类与三类博士后
一类与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申请学校的周转房或自行租住其他房源,在站期间其子女享受与我校在编教职工子女同等的入学与入托待遇。
(二)二类博士后
二类博士后的保障待遇比照我校当年新入职同类教师的标准执行。
(三)四类博士后
四类博士后不享受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的各类保障待遇。
第十四条
各类博士后延期在站期间的薪酬待遇由本人、合作导师或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自行筹集。
第六章 科研成果奖励及工作量计算
第十五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奖励范围。
第十六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且合作导师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由博士后与合作导师共享科研成果奖励,博 士后所得奖励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科研成果奖励由科学技术处和社会科学处按照我校相关规定发放。
第十七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且合作导师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在学校对合作导师进行业绩考核时,可按合作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计算。
第十八条 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的工作量按照指导博士生工作量的50%计算。
第七章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第十九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进站后按照吉林大学讲师的任职条件认定助理研究员资格。
第二十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时间满24个月后,可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委托学校评审其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八章 考核
第二十一条 考核类型及结果
(一)考核类型
各类博士后的考核分为开题考核、中期考核与出站考核;各类博士后进站前进行开题考核,进站第十二个月进行中期考核,期满出站前一个月进行出站考核。
(二)考核结果 1.进站考核与中期考核 各类别博士后进站考核与中期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与不通过。
2.出站考核
一类、三类和四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二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第二十二条 考核标准
(一)开题考核与中期考核
各类博士后须向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提交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报告,考核合格者方可通过。
(二)出站考核
一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成果须达到其所在中层单位以科研为主型教师申报破格副教授业绩条件方可通过。
二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成果须达到其所在中层单位以科研为主型教师申报副教授业绩条件方达到优秀标准;达到三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条件,方达到合格标准。
三类、四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基础标准如下: 自然科学类博士后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达到出站考核标准:
1.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2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含通讯作者)。
2.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 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含通讯作者),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3.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人文社科类博士后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达到出站考核标准:
1.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3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
2.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和一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
3.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4.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各中层单位及博士后合作导师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的考核标准并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备案。第二十三条 各类博士后开题报告未通过者,限期一个月整改,整改后仍未通过者,取消申请者进站资格;中期考核与出站考核未通过者按退站处理。
第二十四条 开题考核通过者方可进站,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通过者方可提交出站申请,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出站手续。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负责修改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吉林大学自然科学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规范管理学校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科学技术处负责经费拨入学校指定帐户的除地质调查项目之外的民口科研项目的管理以及全校科研项目的归口统计工作,地质调查项目的管理由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先进技术研究院负责经费拨入学校指定账户的国防科研项目的管理。学校产业管理部门和大学科技园管理部门负责对所辖学校在岗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备案和统计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费拨入学校指定帐户的科研项目的管理。其中,国防科研项目具体组织和申报、实施、结题和归档的管理遵照《吉林大学国防科研项目管理细则》,其它需在学校产业管理部门和大学科技园管理部门备案的科研项目可比照本办法管理。
第二章 项目分类
第四条 按项目性质,学校将科研项目分为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两类管理。
纵向科研项目,包括学校牵头承担的列入国家、地方政府科技发展计划并由政府财政直接拨付资助经费的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承担的列入国家、地方政府科技发展计划并由企业转拨政府财政资助经费的项目;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相关科技计划资助的科研项目;校内立项的科研项目。其中:国防纵向科研项目是指解放军四总部及各军兵种、国防科工局及其下属各军工集团、教育部及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各类国防科研计划项目。
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外企业或国内企事业单位委托学校承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项目。其中,国防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内企事业单位为完成其承担的相关国防军工任务而委托学校的横向科研项目。
第五条 按立项来源和项目资助强度,学校将科研项目分为A、B、C、D、E五类认定。
第六条 A类科研项目,是指学校牵头承担的下列科研项目:
(一)项目负责人(含校内子项负责人,下同)承担的可支配经费15万元及以上的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和国防科研基金类项目。
(二)项目负责人可支配经费60万元及以上的横纵向科研项目。
可支配经费是指项目负责人有权审批使用的下列经费:(下同)
(一)相关科技发展计划资助的经费;
(二)本项目其它已拨入学校指定帐户的校外经费。
第七条 B类科研项目,是指学校牵头承担的下列项目:
(一)第六条
(一)款所涉项目之外的其它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研究类和国防科研基金项目。
(二)省部科研发展计划资助的重大、重点项目。
(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
(四)项目负责人可支配经费30万元及以上的横纵向科研项目。
第八条 C类科研项目,是指学校牵头承担的下列项目:
(一)省部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研项目。
(二)项目负责人可支配经费10万元及以上的横纵向科研项目。
第九条 D类科研项目,是指学校承担的、项目负责人有可支配经费的非A、B、C类科研项目。
第十条 E类科研项目,是指A、B、C、D类之外的其它科研项目。
第三章 项目的组织与申报
第十一条学校科技人员可按照纵向科研项目的立项要求提出项目申请或项目建议,经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审查后报送相关主管部门。
非学校牵头申报的科研项目,在申报前项目牵头单位与学校必须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须经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审查。
第十二条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认真组织跨单位、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积极承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纵向科研项目。
第十三条 学院等中层单位负责本单位科技人员可独立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的组织,学校科学技术处负责需跨单位联合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其它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组织。
第十四条 横向科研项目洽谈成功后,一般应按照规范格式的技术合同文本签订合同。拟签订的合同文本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性质商学校科学技术处后选择。
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的审查采取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校科学技术处两级审查制。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主要审查合同中的相关技术内容,并就合同签订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学校科学技术处根据中层单位意见,就合同签订的有效性和风险等方面进行审查评估。
未经学校书面授权,校内单位不得私自签订科研合同。否则,相应的合同责任由本单位承担,并追究单位负责人领导责任。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五条 科研项目的实施采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对于学校承担的每个科研项目,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应根据项目任务书(合同、协议)的约定确认一名项目负责人。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纵向科研项目经批准立项或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生效后,项目负责人应立即按照科研项目任务书(合同、协议)的要求组织实施,全面履约。校内相关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确保科研项目按计划完成。
第十七条 各类科研项目的经费一律进入学校指定账户,其使用按照学校关于自然科学科研项目经费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的第一批经费到位前将正式有效的任务书(合同、协议)一份报送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备案、登记。
无关人员不得借阅科研项目任务书(合同、协议)文本。
第十九条 科研项目的任务书(合同、协议)内容不得任意变更。如因履行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不能履约,项目负责人应及时通知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商定解决办法。
因不可抗力或失去研究价值等因素确需终止科研项目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应及时与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联系并按规定办理手续。纵向科研项目应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终止。横向科研项目依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办理。
因责任事故未能完成研究,或因主观原因造成项目拖期的,项目负责人须承担相应责任。因合同违约需赔偿的,由项目负责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应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并进行中期检查。
第二十一条 对于通过科研项目实施取得的科研成果,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成果评价工作。
第二十二条 科研项目研究人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确因工作需要须调整研究人员时,项目负责人应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报送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审批。
在科研项目任务书(合同、协议)规定的完成日期前六个月内,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将不再受理此类申请。
第二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因客观原因不能继续主持科研项目的,须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提出更换项目负责人的报告,经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审查同意后报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征得项目委托方书面同意。
项目负责人因工作需要调离学校的,不得影响科研项目在学校的正常实施。
第二十四条 根据科研工作需要,项目负责人可支配经费达50万元及以上的科研项目可以分成若干有相对独立研究内容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负责人一名。
每设立一个子项目,总项目负责人的可支配经费相应扣减不少于20万元的额度。扣减额由总项目负责人与子项目负责人具体约定,并认定为子项目负责人的可支配经费。
子项目的设立,须由总项目负责人根据研究工作需要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报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审批。
第二十五条 根据科研工作需要,项目负责人可支配经费达30万元及以上的科研项目可以设第二负责人。
设立项目第二负责人后,项目总负责人的可支配经费相应扣减不少于10万元的额度。扣减额由项目总负责人与第二负责人具体约定,并认定为项目第二负责人的可支配经费。
项目第二负责人的设立,须由项目总负责人根据研究工作需要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报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审批。
第二十六条 学校科研项目信息的统计及运用,以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备案登记数据为准。
第五章 项目结题
第二十七条 根据项目性质或合同约定,科研项目可以采取验收或鉴定等形式结题。
采取验收形式的,项目负责人将项目委托方出具的有效验收报告报送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备案登记后即视为结题。
采取鉴定形式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按规定办理有关事宜。
在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催告后一个月内,应结题而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仍未提出合理书面说明的,该项目负责人应承担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第二十八条 科研项目结题后,项目负责人应将任务书(合同、协议)、结题文件等材料按学校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归档。
第二十九条 已结题科研项目的项目组研究人员以项目结题文件所载名单为准。
结题文件所载研究人员名单,应与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最后一次备案登记的名单一致。
第三十条 横向科研项目结题后,项目负责人应继续组织做好合同约定的后续技术服务工作,并及时催办结清项目委托方未付经费。
第三十一条 学校科学技术处或地质调查研究院应对拖期科研项目进行专项管理,并在学校开展的有关工作中不得将其作为科研项目认定。
拖期科研项目是指未能按项目任务书(合同、协议)的约定如期完成,并且在顺延的三个月内还未结题的科研项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与国家相关规定相抵触时,以国家规定为准。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5年公布实施的《吉林大学自然科学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吉林大学人事代理暂行办法
吉林大学人事代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我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根据《吉林大学新聘人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校发〔2016〕50号)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学校除新聘教师和接收的复员、转业军人以外的各系列人员聘用及其管理。
第三条 学校人事代理聘用方式分A、B两类:
(一)A类人事代理:适用于按照学校A类人事代理人员补充计划,通过公开招聘形式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以A类人事代理方式聘用和管理的新聘人员,以下简称“A类人员”)。
(二)B类人事代理:适用于按照学校B类人事代理人员补充计划聘用的管理服务岗、专业技术服务岗、各类项目聘用的新聘人员以及其他聘用形式聘用的新聘人员等(以B类人事代理方式聘用和管理的新聘人员,以下简称“B类人员”)。
第二章 代理权责
第四条 学校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人事代理机构(以下简称“代理机构”),并与代理机构签订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第五条 代理机构权责:
(一)负责A类、B类人员的人事关系、档案管理,A类、B类人员的工资发放及保险、公积金的代扣代缴。
(二)负责为辞职、辞退、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的A类、B类人员办理手续。
(三)负责为辞职、辞退、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的A类、B类人员办理人事关系的转移。
(四)负责学校与A类人员聘用合同的鉴证及人事争议的调解,与B类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办理各用人单位与B类人员任务合同的鉴证。
(五)负责依据档案内容,出具A类、B类人员相关证明。
(六)负责办理A类、B类人员其他人事代理业务。第六条 学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权责:
(一)确定A类、B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考核标准等基本工作要求,并负责为A类、B类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条件。
(二)审核A类、B类人员的聘用资格,负责A类、B类人员来校工作手续的办理。
(三)负责A类人员聘用合同的签订以及解除聘用关系意见的提出。
(四)负责向代理机构支付A类、B类人员工资、人事代理费用和保险等相关费用。
(五)负责A类人员的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晋升、业务培训及出国(境)审核事宜。
第七条 校内各用人单位权责:
(一)负责A类、B类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并与B类人员签订任务合同。
(二)负责提供项目聘用的B类人员的工资、保险及代理费等相关费用。
(三)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合同期满的A类人员提出聘用建议(纳入学校事业编制管理、签订续聘合同、解聘等);对合同期满的B类人员提出聘用建议(签订续聘任务合同、解聘等)。
第三章 聘用和管理
第八条 A类人员聘用管理
(一)聘用合同的签订
A类人员与学校签订《吉林大学聘用教职工合同书(A类)》,其内容包括:合同期限、聘用岗位及要求、工资福利待遇、聘用合同解除及终止、聘用合同的续签、违约处理等。
首聘期结束后,由学校及用人单位对A类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纳入学校事业编制管理;考核合格的,学校继续以人事代理方式聘用;不合格的,学校不再聘用。对于首聘期考核合格继续聘用的,第二聘期结束,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的人员,学校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不合格的,学校不再聘用。具体事宜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二)聘用合同的解除、终止、续签及违约处理
聘用合同的解除、终止、续签及违约处理,按照具体合同内容执行。
(三)争议处理 因解除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应先由A类人员、用人单位及学校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可向代理机构或有关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
第九条 B类人员聘用管理
B类人员与代理公司签订聘用合同,同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任务合同,B类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由用人单位负责,聘用、管理及考核办法由用人单位自行确定。
第四章 人员待遇
第十条 A类人员待遇
A类人员享受学校事业编制在编职工的同等福利待遇。在聘用合同期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参评专业技术职务,其考核、晋级、工资调整、岗位竞聘等与其他教职工同等对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以及住房公积金按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规定,由学校委托代理机构办理缴存手续。
第十一条 B类人员待遇
(一)项目聘用的B类人员的薪酬待遇由代理人员及用人单位双方协商确定,按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由用人单位通过学校委托代理机构的方式办理保险及公积金缴存手续,涉及的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二)管理服务岗、专业技术服务岗的B类人员实行“市场化工资”,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具体工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和调整;按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由学校委托代理机构办理保险及公积金缴存手续。除上述待遇外,B类人员不享受学校事业编制在编职工的其他福利待遇。
第五章 聘用程序
第十二条 A类人员聘用程序
(一)学校根据各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并结合编制、岗位情况,制定A类人员补充计划。
(二)各用人单位按照《吉林大学新聘人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修订)》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A类人员的补充工作。
(三)经学校审核批准后,A类人员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办理来校工作手续,签订《吉林大学聘用教职工合同书(A类)》。
第十三条 B类人员聘用程序
(一)学校根据各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并结合编制、岗位情况,制定B类人员补充计划(管理服务岗、专业技术服务岗、项目聘用岗位)。
(二)各用人单位发布B类人员补充的通知,负责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并报学校审批。
(三)经学校审核批准后,B类人员与代理公司签订聘用合同,与用人单位签订任务合同,明确代理机构、用人单位和代理人员的责、权、利等事项。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A类、B类代理人员的党、团、工会关系,按照中央及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接转手续。第十五条 各附属医院按照本暂行办法执行,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涉及的工资、保险及代理费用由各医院自行承担。
第十六条 校内各单位按照劳动合同关系聘用的编外工勤岗位人员不适用于此暂行办法。
第十七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负责解释。
二○一六年九月三十日
第五篇:职员制实施方案
校党字〔2015〕14号
关于印发《哈尔滨工程大学职员制度
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职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学校3届73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年4月9日 哈尔滨工程大学职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实行职员制度,建立职员职级晋升机制,受聘职员按照相应岗位条件和要求进行管理,享受相应职级工资待遇。
第三条 职员制度的实施在校党委领导下进行,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原则;坚持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二章 职员聘用范围
第四条 聘用在学校管理岗位,并专职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在岗人员,纳入职员制度管理范围。
第五条 纳入职员制度管理的人员,参加职员职级的聘用和晋升,一般不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和晋升。
第六条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被任命为副处级及以上管理干部后,经党委常委会批准仍然开展专业技术工作的,按照相应职员岗位管理,继续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原则上不参加职员职级晋升。
第三章 职员岗位设置
第七条 学校职员分为高级职员、中级职员和初级职员。高级职员包括三级、四级、五级、六级职员,中级职员包括七级、八级职员,初级职员包括九级、十级职员。
第八条 学校管理干部中的校级正职、校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其职员职级最低对应为三级职员、四级职员、五级职员、六级职员、七级职员。
第九条 学校职员岗位总数不超过全校岗位总数的20%。其中,三级、四级职员岗位不超过学校领导班子职数的60%,五级、六级职员岗位不超过学校职员总数的35%,其他等级的职员岗位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四章 职员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第十条 基本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高等教育法规、政策,能够系统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公正廉洁、恪尽职守;
(二)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三)任现职或近5年来,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等次;
(四)身心健康,能正常工作;
(五)具备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第十一条 三级职员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一)原则上应具备担任副校级领导职务8年及以上经历;
(二)任现职以来,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等次;
(三)忠于职守、实绩突出、贡献较大、群众认可度高。第十二条 四级职员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一)原则上应具备担任学校中层主要领导职务12年及以上经历;
(二)任现职以来,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等次;
(三)忠于职守、实绩突出、贡献较大、群众认可度高。第十三条 五级职员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一)具备担任副处级职务6年及以上经历,或具备在六级职员岗位工作8年及以上经历;
(二)具有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任现职以来至少一次考核为优秀;
(三)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撰写或发表过与本岗位相关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并对学校决策起到支撑作用;
(四)任现职以来,获得过校级(党委、行政)或校级以上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 六级职员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一)具备担任正科级职务6年及以上经历,或具备在七级职员岗位工作8年及以上经历;
(二)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任现职以来至少一次考核为优秀;
(三)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撰写或发表过与本岗位相关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并对学校决策起到支撑作用;
(四)任现职以来,获得过校级(党委、行政)或校级以上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 七级职员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一)具备在八级职员岗位工作3年及以上经历;
(二)任现职以来至少一次考核为优秀或获得过校级(党委、行政)或校级以上表彰奖励。
第十六条 八级职员任职资格与申报条件
具备在九级职员岗位工作2年及以上经历。第十七条 九级、十级职员任职资格与认定条件
达到相应岗位能力和要求的,可直接认定为九级或十级职员。
第十八条 学校管理的干部,经组织程序任命为正科级及以上管理干部的,可直接认定相应的职员职级;任命前已高于最低对应职员职级的,仍保留原职员职级。
第五章 新聘人员职级确定
第二十条 新入校的其他管理人员,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岗位设置和本人条件确定职员职级。
第六章 职员聘用 第二十一条 职员实行聘用制,职级晋升聘用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具体事宜按照学校当年发布的评聘通知执行。
第二十二条 学校成立职员聘用工作领导小组和职员评审委员会。
职员聘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职员制度政策,组织职员聘用及考核等工作,受理职员聘用工作中的争议和申诉。职员评审委员会负责职员职级晋升评审工作。
职员聘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人力资源处,负责职员聘用的日常工作。第二十三条 职员聘用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二十四条 职员职级评聘一般程序-5-篇二: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中兴路街道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实施方案
为切实推进我县“学习雷锋、温暖滦平”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进一步发挥志愿者服务组织在社区管理社会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经街道党委研究,决定在各社区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雷锋精神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旨,它的精神内涵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是雷锋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组建、培养、管理、激励机制,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推动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常态化、规范化、社会化,为我街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一支管理动态化、服 务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激发青年学生关爱互助的热情,并见之于日常的行为,实现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的良好对接,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优质的志愿服务,为建设和谐社区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
三、组织机构(一)工作机构建设
(二)队伍建设
1、招募。
(2)单位招募。从辖区企事业单位招募专业志愿者队伍,开展医疗救助、司法援助、青少年辅导等义务服务。
2、人员注册与培训。
申请人提出申请,填写《中兴路街道志愿者注册登记表》,统一注册,颁发证书和徽章。适时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知识测试,对人员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
3、建队。
按照社区具体情况,对注册志愿者按照特长和服务意愿进行分类管理。同时,组建九支志愿者服务队伍,设臵分队长对日常工作进行细化管理,并定期向街道办团委上报活动实施情况以及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四、志愿服务项目
主要涉及环保宣传、未成年人教育引导、居家养老、文化宣传等方面,结合实际,建立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志愿者队伍。
五、服务口号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六、志愿者活动
(一)医疗卫生服务(已完成)
活动单位:南瓦房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活动时间:3月
活动负责人:李金福
活动内容:志愿者服务队联合世济医院为社区中老年居民提供上门义诊服务,开展包括血压、血糖、甲肝、乙肝检查在内的多项免费医疗服务,真正的为社区居民送去了温暖。
活动效果:通过免费检查身体使居民足不出户享受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尤其是针对一些上岁数、活动不便的老人,这次义诊活动让他们以及家人能及时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且有针对性的听取医生意见,对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城乡环境整治活动
活动单位:中兴路街道志愿者服务队
活动时间:4月-9月(每月第一周周末)
活动负责人:
活动内容:各支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板报等形式宣传低碳环保、爱护环境。同时,下大力量集中清理各志愿服务队辖区内旱河、小街小巷卫生,包括南瓦房沟口至小刁屯旱河、苍房南沟、旱河沟等地的白色垃圾、生活垃圾;县城内百余条胡同卫生、临街小广告、铁路沿线、橡胶坝可视面各种垃圾等。
活动效果:通过宣传和集中治理活动,力争让县城整体环境面貌有所改观,通过常态化的志愿者活动使县城环境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并在县城居民心中树立健康生活观念,达到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预期效果,为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贡献力量。
(三)宣传“滦平精神”服务
活动单位:鞍匠屯志愿者服务队
活动时间:5月
活动负责人:刘继华
活动内容:开辟网络平台,安排志愿者在百度滦平吧、承德吧、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网站发表正面宣传文章,大力宣传和谐滦平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事迹、代表人物,并通过印发宣传单、黑板报等形式向社区居民传达“滦平精神”要求,安排先进人物报告座谈会,以面对面的形式深入讲解“滦平精神”内涵。
活动效果:通过宣传使“滦平精神”更广泛地为外界及本地居民所熟知,逐步将“滦平精神”打造成建设和谐滦平的宣传品牌,提升滦平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居民时刻心系滦平、时刻宣传滦平的良好效果。
(四)关爱未成年人服务
活动单位:东街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活动时间:6月
活动负责人:赵鸿雁
活动内容: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到辖区留守儿童和特困家庭的孩子家中了解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他们送去书包和学习用品,让未成年人在和谐稳定、快乐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组织辖区0—3岁未成年的孩子家长参加县里统一组织的培训,宣传新时代家庭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与大城市接轨,促进城镇幼儿教育的发展。
活动效果:通过切实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活动,让未成年人体会到组织的温暖,逐步形成未成年人愿意与家长沟通、愿意与朋
友沟通、愿意与志愿者沟通的良好态势,结合学校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幼儿家长素质,保证家长以最科学、最直接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坚实的关键一步。
(五)大学生进社区服务
活动单位:中兴路街道志愿者服务队
活动时间:7月-8月
活动负责人:
活动内容: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优秀团体,通过暑期时间集中召集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与居民进行交流,为广大居民带来最新的社会各方面信息,并争取安排专业涉及农业技术、经济等专业的同学为居民生活、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同时广泛发动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学习辅导活动,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专业辅导,促进在校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以自身切实经历与在校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
活动效果:通过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为更多居民带来学业指导,充实青少年假期生活,让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形象,让家长及在校生深刻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有助于激发在校生及青年人的学习兴趣,推动知识型社会的建设。
(六)全民健身服务
活动单位:中兴路街道志愿者服务队 活动时间:9月
活动负责人:王宝鑫
活动内容:打造千人韵律操活动,统一筹划准备,组织各社区文化专干大力宣传,广泛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同时聘请教练,篇三:社区志愿者实施方案 ****办事处2011年社区志愿者活动
实 施 方 案
为推动辖区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创建和谐路东中的作用,特制定2011年***办事处社区志愿者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社区建设、创建和谐路东为目标,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服务为主题,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推进辖区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二、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一支管理动态化、服务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的良好对接,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优质的志愿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社区文明创建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文明创建,提高居民的道德水平。
2、坚持与发展社区经济相结合原则。通过提供社区发展经济各种服务,把党的温暖送到居民家中。
3、坚持与社区文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广泛开展社区广场文体活动,陶冶居民群众情操。
4、坚持与社区法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化解社区内部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
5、坚持与社区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科学生活质量。
6、坚持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喜爱的活动,使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到实处。
三、组织机构
(一)机构建设
为加强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领导,成立***办事处社区志愿者协会。会 长:
常务副会长:
副 会 长:
成 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主 任: 副 主 任:
成 员:
各社区建立社区志愿者分会,并成立相应分会领导机构,并上报办事处办公室备案。
(二)队伍建设
1、报名条件:年龄在18周岁以上,身体健康,能自觉服从社区统一安排,按时参加培训及社区志愿活动,具备志愿服务岗位必须知识和技能,能满足相应志愿者岗位工作,在铁路东辖区机关、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居民群众等,具有爱心、乐于奉献、用于担当、有责任感的爱心人士,进行注册后,都可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
2、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
(2)社区报名:直接到社区填写“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表”
3、审核录用:汇总社区志愿者登记情况后,秉持合理有效、均衡兼顾、公正择优等原则进行资格审核、选拔、政审等工作,最终确定录用名单并进行录用。
4、志愿者培训
根据队伍分类不同,对特殊服务队伍进行分类培训,具体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5、社区志愿者劝退
社区志愿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可对其进行劝退:
(1)无适当理由多次不服从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安排。(2)不遵守本规定或违反纪律造成服务对象损失,或其行为影响了集中服务活动进行,给社区志愿者服务造成不良影响的。(3)利用注册志愿者的名义从事营利性或非法活动的。(4)注册后年服务时间达不到12小时的。
四、志愿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要紧密围绕“创建和谐路东十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要切实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和需要,努力探索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本社区鲜明特点的常规性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社区公共事务服务方面:开展环境保护、清洁卫生、节电节水、废物利用、食品安全、绿化、美化社区等宣传实践活动。
2、便民利民服务方面:开展医疗保健、卫生、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家电维修、家政、职业介绍、婚姻介绍、丧葬服务、代购用品、代办手续等服务。
3、宣传教育服务方面:面向社区开展预防疾病知识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社区医疗、计划生育知识培训教育和科普、社区环保教育、心理咨询、交心谈心等服务。
4、社会治安服务方面:开展治安巡逻、协警联防、防火防毒、预防疫情、抵制非法活动、守楼护院、民事调解等服务。
5、扶孤助弱服务方面:针对老人、残疾人士、弱能人士、重病人士、妇幼人士、贫困人士等弱势群体,开展探望、义诊、义教、家务协助等的服务。
6、青少年成长服务方面:对社区有需要的青少年开展思想引导、心理咨询、课程辅导、兴趣培养、行为矫正、游乐协助等。
7、社会应急服务方面:开展社区防疫、防火、防洪、地震、急救等演练、培训和宣传。
8、文体活动方面:开展各类社区群众文艺、体育、联谊活动。
9、公益慈善宣传方面:开展献血、捐献干细胞、公益捐赠等活动。
10、志愿者宣传招募方面:志愿者注册宣传、招募、培训、活动组织等。
五、志愿活动原则
在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当中,要坚持四项活动原则:
1、自愿性原则。应充分体现社区志愿者的个人意愿,社区志愿者参与和选择服务的项目不带任何强制性,均采取自愿原则。
3、实效性原则。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要从社区和个人的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社区群众的需求和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4、规范性原则。社区志愿者在办事处社区志愿者协会的统一领导下,由社区志愿者分协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
六、活动安排
(一)宣传发动()
各社区要在辖区内广泛宣传志愿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做好社区志愿者的联络、招募、培训、组织活动等工作,组织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填写志愿者注册登记表,并对社区志愿者申请人进行分类,确定服务对象和项目,明确岗位职责,协调安排服务活动。
(二)活动实施()
各社区根据辖区特点和群众需求,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各社区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在重大及具有纪念性意义的节日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同时按规定参加办事处在特定时间组织的统一活动。
(三)总结表彰()
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活动进行总结,对取得成效的典型做法进行交流推广。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并根据服务出勤率、服务期间表现,结合社区意见,授予相应奖励及荣誉称号。对在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所有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机关团队、大中专学校团队、企事业团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团队,社区志愿者及各有关工作单位、支持单位,办事处将予以统一宣传和表彰。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
各社区要高度重视社区志愿活动,将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建立机构,加强组织,成立社区志愿者分协会,负责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工作,制定分协会章程、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总结完善,做到有领导、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地长期开展。
(二)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各社区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具体实施方案,落实人员分工,协调安排好各项工作,确保社区志愿服务规范、有序地长期运行。
(三)着眼长远,巩固成果篇四:平安志愿者实施方案 xx街平安志愿者服务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街平安志愿者的基础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志愿者的队伍建设,倡导平安志愿者服务理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经街党委、街办事处研究决定,在我街全面开展平安志愿者服务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政法综治维稳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平安xx这一主线,以加强社区防控体系为重点,强化队伍建设,丰富服务内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矛盾隐患排查、社区治安防控、重点人员稳控、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的新路子,着力破解当前综治维稳工作难题,打造一支以“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为主的特色平安志愿者服务队伍,维护全街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全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组织机构
平安志愿者服务队在街党工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街综治办负责日常事务和管理,办公室设在街综治办,负责对平安志愿者服务队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平安志愿者服务队长由街分管领导兼任,设办公室由综治办主任负责。
街平安志愿者服务队下设10个分队,每个分队保证10人骨干力量,街居委会主任为分队长,综治专干、管片民警为副中队长,楼门栋长、党员、xx文明人等作为志愿者的骨干力量,形成由组织带党员,由党员带群众的责任机制。
三、工作职责
l、在居委会的指导下,开展治安巡逻、安全守护等防控工作。
2、向群众开展防盗、防火、防治安灾害、防交通事故等安全知识宣传。
3、采取合法有效措施,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处理。
4、发现化解民间矛盾纠纷、不安全隐患,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各种隐患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综治部门报告。
5、搜集有关社情民意、违法犯罪线索以及影响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的情报信息,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综治部门报告。
6、在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完成重大活动安全保卫、重点人员稳控、矛盾纠纷排查、治安问题整治、抢险救灾等安全服务工作。
四、队员招聘
平安志愿者服务队员的招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聘用的原则,由街综治办负责从退休老干部、党员、楼门栋长、热心群众中招聘。具体要求:一是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组织纪律
性强,工作踏实,热心和谐平安工作,无违法犯罪记录;二是身体健康,居住在本社区;三是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五、经费保障
街综治办将统一拨付给各社区经费xxx元用于平安志愿者建设的启动资金,年底根据各社区平安志愿者组织巡逻情况、提供有效线索和社区发案率综合情况给予打分评定,按照名次分别给予前三名xxx元,第四至第七名xxx元,第8至第10名xxx元的奖励。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部署,抓好落实。
(二)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根据《北辰区进一步规范平安志愿者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经常性开展法律、业务培训,严格考核,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树立我街平安志愿者服务队的良好形象。
(三)互相学习,不断创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同时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使我街平安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平安xx街作出贡献。xx街道办事处
2015年5月6日篇五:社区志愿者活动实施方案
社区志愿者活动实施方案
为推进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深入进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社区志愿者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区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区主题,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契机,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服务为宗旨,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的热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我辖区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二、活动内容
(一)围绕四大关爱群体,开展四项志愿活动
1、爱心助老志愿活动。以社区享受居民养老服务的孤寡空巢老人为主要对象,开展精神慰籍、保健指导、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志愿服务,弘扬敬老助老传统美德,为老年人创造健康优质的生活条件。
2、爱心助残志愿活动。发扬“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精神,为残疾人及家庭开展医疗保健、技术培训、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服务,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增强残疾人自立自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3、爱心助困志愿活动。针对辖区困难群众、困难家庭不同情况,开展捐款捐物、结对助学和送医疗、送岗位、送信息、送技术志愿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实实在在的扶贫对子,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到关怀和温暖,逐步使困难群体脱贫致富。
4、爱心助学志愿活动。引导社区热心未成年人教育的各界人士,特别是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开展宣讲、辅导、教育、关爱等志愿服务,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促进健康成长,让他们享受“同一片蓝天”。
(二)围绕四项工作,开展四项志愿行动
1、文明社区志愿行动。围绕创建文明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文明礼仪、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卫生知识、营养保健、科普知识等为内容的宣讲培训活动,在社区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和谐文明城区建设水平。
2、共享奥运志愿行动。集中开展以宣讲奥林匹克知识、文明礼仪知识、观赛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志愿者精神,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
3、文明交通志愿行动。集中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行动和文明路口志愿服务竞赛活动,宣传交通知识,协助民警值勤,维护交通秩序,劝导和影响广大市民自
觉遵守交通规则,革除出行陋习,提高个人文明素质,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4、生态环保志愿行动。围绕当前全球生态、生存主体,开展环保宣传、环境清扫、卫生督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提高环境意识,共同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营造整洁、生态、优美的生活居住空间。
三、活动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时间:2009年3月至10月)
在辖区广泛宣传社区志愿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接受辖区志愿者报名。
(二)活动实施阶段(时间:2009年5月至10月)
各社区根据辖区特点和群众需求,组织社区志愿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
(三)总结表彰阶段(时间:2009年12月)
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活动进行总结,对取得成效的典型做法进行交流推广,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社区志愿者活动实施方案 为推进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深入进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社区志愿者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教育局的指导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区主题,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契机,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服务为宗旨,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学生参与志愿者的热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二、活动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八项志愿活动
1、社区志愿者活动。
以社区享受居民养老服务的孤寡空巢老人为主要对象,开展精神慰籍、保健指导、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志愿服务,弘扬敬老助老传统美德,为老年人创造健康优质的生活条件。围绕创建文明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文明礼仪、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卫生知识、营养保健、科普知识等为内容的宣讲培训活动,在社区举办丰
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和谐文明城区建设水平。
2、消费理财志愿者
主要针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盲目攀比、追求名牌、乱吃零食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开展消费理财志愿者服务,帮助同学合理消费。
3、交通秩序志愿者
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有部分学生不遵守交通秩序,给学生的安全问题带来隐患,成立交通秩序志愿者,在同学之中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维护交通秩序,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集中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行动和文明路口志愿服务竞赛活动,宣传交通知识,协助民警值勤,维护交通秩序,劝导和影响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革除出行陋习,提高个人文明素质,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4、“和事佬”和事行志愿者
主要针对同学之间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立和事佬”和事行志愿者,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条件。
5、文明志愿者
主要针对部分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口吐脏言等不文明行为,成立文明志愿者,对同学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帮助。
6、公益劳动志愿者
成立公益劳动志愿者,到社区去参加公益劳动,既美化了社区,又给学生提供了劳动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双手去创造。
7、环保志愿者
成立环保志愿者,定期到社区开展服务,既改善了环境,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围绕当前全球生态、生存主体,开展环保宣传、环境清扫、卫生督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提高环境意识,共同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营造整洁、生态、优美的生活居住空间。
三、活动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时间:2011年2月至3月)在学校内广泛宣传社区志愿活动,做到人人皆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接受学生志愿者报名。
(二)活动实施阶段(时间:2011年5月至10月)
根据志愿者的特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