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本安全观

时间:2019-05-14 11:2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治本安全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治本安全观》。

第一篇:论治本安全观

论新形式下治本安全观的转变与落实

根基稳健,方可长成参天大树;源流充沛;方可聚成壮阔海流;纲领先进;方可汇成磅礴力量。曾几何时,我国的监狱建设以无犯人脱逃,无犯罪事件,无重大疫情和安全事故为工作重点,满足于表面的安全,仅定位于罚执行机关的单一角色。然而,随着司法部提出了“治本安全观”的新理念、新要求,我们的监狱工作都将要彻底的转变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社会输出合格产品。

这是历史的契机,是新时代下将监狱工作彻底升级强化的重大机遇;这是回顾与改革,是基于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反思而提出的吐故纳新之举;这是奋进与追求,是全体监狱事业人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探索、不懈追求的目标。

丰富内涵是开始,转变理念是关键——

治本安全观的提出,并非否定过去以安全保障为根本的工作方式,而是将底线安全视为“起跑线”,着力填补过去在改造与更生领域的不足,打开解决核心矛盾的潘多拉魔盒。首当其冲,全体监狱工作者必先统一思想,深刻理解治本安全观的题中之义,广泛开展关于新理念的讨论与学习;解放思想,强化理论框架的构建,丰富理论的内涵。与此同时,必须加快工作理念的转变,从队伍建设着手,逐步舍弃“限制监管+强制劳动”等简单粗暴的执行方式,特别是要摒弃“重生产效益而轻教育改造”的模式,要用监管与劳动的减法,换取心理与三观矫治的加法,以教促改,调动服刑人员悔改向善的积极性。

可以预见,治本安全观的理论将会在日后实践工作中逐步完善,并融入更多的真知灼见,以卓越的成效形成完备的体系,终将深入人心。

硬件设施是保障,制度创新是根本——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就揭示物质基础的重要性。理念再好,制度再先进,没有硬件的保障,也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监狱场所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是治本安全指导理念得以践行的重要根基。

规范场所建设,提升设施保障水平,并不是指筑高围墙和强化电网,而是不断满足教学、德育、感化和培训工作的硬件需求,为服刑人员的学习、矫治提供合乎要求的场所。诸如:增设“文化道德长廊”、功能化阅读场所、实用技能培训平台和信息化管理等等硬件建设,能够有效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事半功倍。

体系运转与发挥作用,必须依靠于合理而高效的制度。制度的设计应以树立服刑人员正确的三观为主导,以传统道德来洗涤心灵,以法律为外在约束,攻心治本,筑牢心理围墙。从集体教育向个别教育转变,从“开大会”向“上小课”转变,针对不同特征的罪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矫治方案,提升教育实效,切实转变思想认识,提升法律意识,使其从心理上服从管理,一心向善。

夯实人防基础,约束干警的制度应与时俱进。干警的规范执法工作流程、明确的职责划分、督察与考评体系完善等方面,应浓墨重彩的体现于新制度。

法治教育促守法,融入社会造“成品”——

检验狱内改造成效的最重要标准,在于犯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产品、再度融入社会,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创造社会价值。

首先,监狱干警要公正执法,在工种安排、处遇兑现、计分考核、行政奖励、减刑假释等方面要严格执行规定,创造公平环境,能让罪犯耳濡目染,受到法制化管理的熏陶。更为重要的是,要确立法制教育在整个改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量化法制教育的工作任务,以课程宣教、考试或者场景模拟等创新方式来灌输法律知识,塑造法制的灵魂。然而,现行的监狱普法教育大多依靠管教员实施,基本是流于宣读条文的形式,忽视了罪犯的文化差异,难以满足差异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因此,监狱急需建立一支水平过硬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队伍,将社会和民间力量引入改造工作中,为我所用。

提高狱内的文化教育水平,对罪犯因材施教实行就业技能培训,是使其重新融入社会的前置条件。与此同时,监狱可与劳动部门、社会企业共同搭建就业对接平台,帮扶就业;联手教育部门,促进后续的知识技能深造;委托社区小区,进行跟踪服务,提供必要的生活与心理辅导。

加强民警队伍建设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保障。

监狱民警是监狱工作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民警队伍建设抓不好,监狱安全稳定和各项工作都没有保障。加强民警队伍建设,不妨尝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开展人本管理。

1.合理设计职位。合理设计职位一方面需要管理层对监狱机关的每一个职位的工作量、难度和技术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再根据测算的结果对不同职位配备相应的警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人多岗,多人一岗,部分岗位没有人愿意担任,民警之间工作量极不平衡的现状。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每个职位要有用武之地和一定的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工作若其职位发展空间太小,不足以向他的能力挑战,其结果不是不愿干,便是很快变成“老油条”。我们常常也会感叹:“想不到满怀壮志的年轻人会一个个地消沉下去”。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不是青年民警个人的问题,而是职位发展空间太小所致。这就需要管理层在设计职位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设计职位时只对工作的结果和追求的目标进行确定,对工作过程和细节无需诸多限制,充分调动每位民警的积极因素,发挥其创造力,才能提高达到目的的时效。

2.用人重其能力和大节,而不求全责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必须要有某些特定的才能。所以某一职位的合适人选,不一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通才,而只要精通某一门武艺的普通人才。所以在考虑用人时,只要这个人能胜任某些工作并会有突出表现,那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他,如果再将职位与其志趣街接起来,更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其个人的发展,尽管他有其他短处。但在监狱工作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少数干部因有一些与职位无关的缺点而得不到任用。这就要求决策者要认识到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即使是能力非常强的人也应安置在适合其能力发展的岗位上。

3.责任追究中体现人本思想。监狱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所有民警在工作中都不希望出现事故,但由于现阶段经济、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罪犯脱逃、伤人等监管安全事故很难完全避免。社会上很多行业都不可避免会发生安全事故,但在责任追究中,领导层应有人本观念。首先要分清事故的性质,对那些可以作为而不作为、因工作的失职、渎职或玩忽职守造成的事故,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而对于那些不能作为或难以作为的事故处理应实事求是,分清责任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原因。经常听到监狱民警说:“自己在家睡觉都能睡出处分来。”民警在这样的压力下工作,只能小心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根本没有精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在追究责任中应体现人本思想。

4.用足激励手段,完善激励机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除了金钱和基本的需要之外,还有许多精神层面上的激励措施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如《非金钱激励员工的108种手段》中提到的榜样激励、目标激励、授权激励、尊重激励、沟通激励、信任激励、宽容激励、赞美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文化激励、惩戒激励中的108种激励手段,感觉很好,很受益,这为我们积极探索民警队伍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完善民警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思路。

5.实施权责对等的原则。权责对等是指管理者使组织成员所承担工作的责任和权利基本相等。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只有做到了权责对等,才能真正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人们工作的热情。监狱民警作为一种高危职业,承担着监管改造和组织生产两大任务,承担着监管安全事故的巨大风险,这就需要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现有的法律,对监狱人民警察规定更多的职权或者工作要求,其中没有一项体现人本精神。实施权责对等,应将民警的物质保障权、工作知情权、工作建议权、劳动保护权等最基本的人本权利纳入其中,并且只有将这些权利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监狱民警真正负起责任,才能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

(四)做好罪犯改造工作,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根本。

建立监管安全长效机制、促使罪犯平稳顺利完成漫长的蜕变过程,我们需要树立循环论的理念,即要树立“运用一切手段促进罪犯进入良性循环的改造轨道,运用一切手段切断罪犯进入恶性循环的环节,从而实现监管安全长效稳定”的理念。

1.正确运用罪犯改造良性循环论理念。人的行为与心理是遵循知——情——意——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只有形成认知,才能对具体事物产生感情,而后产生行动的意图、目的,最后作用于自己身体转化为具体行动去贯彻实现自己的认识。运用罪犯改造良性循环论理念,首要需要明确罪犯改造良性循环的具体环节。即:认罪服法——服从管教——积极求改——获得可预期的奖励分——受到监狱行政奖励——受到法院刑事奖励——积极求改……对这一良性循环思路,不仅我们民警要确立稳定地认知,更需要罪犯自己确立这种认知,并形成其稳定的改造认知、改造意志。

2.强化罪犯对改造良性循环的认知。知是这个运动变化过程的最初一步,形成知有两条途径,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罪犯个性与监狱环境的碰撞、磨合形成直接经验,民警的明确教育形成罪犯的间接经验。很显然,后一种途径比前一种途径要有益的多。要让罪犯形成改造良性循环的稳定认知结构,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必须要民警带着明确意识、明确目的向罪犯灌输循环论理念。我们可以时时讲、事事讲,大会讲、小会传,要结合监狱的各种制度,结合对罪犯的奖惩,让罪犯明白道理、体会这种理念。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日常点点滴滴的教育灌输,才能达到让罪犯形成改造良性循环认知,自觉的践行良性循环,自觉的避开恶性循环。

3.积极营造罪犯改造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罪犯改造的良性循环,需要一个良性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监狱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下,外部因素的强制灌输作用、外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相对于其它环境更为突出。营造良性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是努力营造公正、严格的执法环境。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公正、严格,更能让罪犯直接感受到刑罚、法律的公正、严格。在这样的执法环境下,罪犯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奖惩的结果,才能自觉地进入法律规定的服刑改造的良性循环中。另一方面是努力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环境。进一步发挥文化对罪犯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的作用,促进罪犯群体良性主流文化的形成。在公正、严格执法中体现人文主义,给罪犯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罪犯平稳、顺利度过漫长的服刑生活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也是改造罪犯的应有手段。

4.堵住罪犯进入改造恶性循环的入口。罪犯对待挫折的态度决定罪犯面临挫折时所选择的行为,从而决定罪犯是否进入或远离改造恶性循环。因此,在罪犯遇到挫折时,如何将强制措施的威慑作用与教育引导的疏导作用捏合起来,形成合力,引导和强制罪犯正确对待挫折,走出恶性循环的入口,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是我们必须科学处理的问题。堵住罪犯进入改造恶性循环的入口,首先要保持制度的威慑力,保持高压的态势,只有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才能使制度威慑作为一种新的元素强有力的进入罪犯的心理结构,为罪犯心理结构的重建提供可能;其次,根据不同罪犯的不同情况,分析其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对症下药,逐步的改变罪犯的心理结构,促其形成稳定的罪犯改造心理,逐步进入改造良性循环的轨道。

治本安全观的提出,标志着监狱工作全面进入2.0时代,既要坚守安全,更要着眼于创新改革,将工作高度从“求稳”提升到“求精”。我们要把握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抢抓发展机遇,主动迎接司法体制改革的挑战;要围绕治本安全新布局,把新理念作为监狱改造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篇:再论科学安全观

再论科学安全观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国际、国家社会发展为背景,综合各个领域提出的安全观,将安全观归纳为:宿命安全观、知命安全观、系统安全观和大安全观4种基本模式;提出以安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定为主体的安全价值观是安全观确立的基础,而构成安全观的人生价值观及人命价值观等是人生观乃至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笔者试图以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统一人们对安全观的认识,旨在进一步充实完善安全学的学术内容。

0 前言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把握与经济全球化、国家多边化、国际恐怖主义相关的国际、国内安全问题;科学地研究包括与自然灾害,大范围突发传染病(如“SARS“)等突发事件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正确理智地对待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矛盾的环境安全问题;进一步深人地研究科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以人为本的生产安全与工程安全问题等,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如何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安全观,也是从认识上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安全观,即对安全的作用、地位、价值等总的看法。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安全观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人群,由于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其安全观也是不一样的。从安全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安全观是一直伴随着人们的世界观的发展而发展,世界观的改变而改变,可以说,安全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大课题,所以安全观也是一个覆盖众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大概念。为了能更好地、全面地统一对安全观的认识,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各个领域提出的安全观,找出安全观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安全观的共性问题。正像人们可以用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统一人们对生活领域,生产领域乃至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的认识一样,用科学的安全理论统一人们对安全观概念的认识应当是可行的。

安全观的演变

目前,关于什么是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安全观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伊拉克战争、美国”9·11”事件、“ SARS”、炭疽杆菌、禽流感、基因工程与生化武器、核材料的安全使用与储存、巨型水坝、主要水源的防毒防污染、有关国计民生的物资(例如粮食、石油等)的储备和供应、亚洲金融危机式的金融风险、吸毒贩毒以及艾滋病的传播、世界人口增长问题等都成为关注安全、研讨安全观的时代背景。人们对所谓的安全观可谓多彩纷云,例如:国际社会、国家安全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念—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新资源安全观;信息时代的新威胁观与安全观;安全生产观;经济安全观;安全工程观— 工程安全和社会和谐;文化安全观;粮食安全观;人口安全观;新能源安全观;药品安全观;甚至还有以以色列为代表的绝对安全观以及美国的

歇斯底里安全观等偏执安全观。

1.1 早期的安全宿命观[1]

安全宿命观的产生由来已久,所谓安全宿命观简单地说就是“听天由命”。该安全观的产生在远古时期是很自然的,因为那时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尚处在初始阶段,人们面对天灾人祸无能为力,表现出人们的一种无奈、无知和软弱,因而只能听天由命。

从历史过程来看,相对于大自然,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无论到何时,人要顺应自然,才能是安全的。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平安意境”。可以认为,安全宿命观的产生与时代特点有关,但安全宿命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安全宿命观并不只具有消极的一面,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追求的是天人的和谐统一,强调的是人要适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当然“宿命论”所强调的命运的决定支配作用或服从命运的主张并不能代表宿命“安全观”的主流,因为人们早就发现所谓命好的人也并非是事事都安全的人。

1.2 安全经验论与安全知命论

安全知命观,其中的“命”说的是天命。反映了人们开始依据经验,把握安全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总结积累事故的经验教训,从而得出与某事相关联的“命运”的好坏和安全活动的局部预知。

在我国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或秦汉时期,就出现了朴素的辩证的儒家作品《周易》。《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化其

中矣”等富有朴素的辩证论的安全活动预知观点。

到了欧洲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又总结了农业、工业、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相关安全经验,掌握了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防护方法和措施,人们也就成了安全生产活动的有知者。

与安全宿命观一样,安全知命观既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因为经验在不断总结,不断升华。经验始终是指导安全工作的宝贵财富,人们常说的吸取事故教训以指导安全工作就是安全知命观的具体体现。

1.3 系统论与安全系统观

系统论的理论与系统方法的提出和应用,大大推动了安全系统论的发展[5],实践证明,系统论是处理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好方法。

一方面因为任何事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重演,另一方面,某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故

也可能发生,所以凭经验预知事故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

正当人们面对极端复杂因素的安全问题而一筹莫展的时候,系统论的提出及其在高端武器系统中的成功应用,给安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安全工作者凭经验不能完全解决的事故预测问题,并从而树立了事故是可以预知的— 科学的事故预测观。

系统安全观对安全的认识的要点,首先是认为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是有先兆的,因而用科学的方法是可以预知的。该认识和观点,它已经摆脱了宿命观和知命观以命(天命)为主导的对天灾人祸因果关系的原始认识。

系统安全观是科学的,它对事故的预测是按照事故的特点和规律提出预测模型和解析结果。因为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所以目前事故预测给出的大多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小。

1.4 大安全观

所谓大安全观是指针对人类生活、生产、生存的各个领域,关注安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合作性等特点,对安全的内涵、目标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所得出的对安全问题总的认识。

目前,有关大安全观的提法可以归纳为如下4个方面:

首先提出大安全观这一概念的是把人文、科技、环境,或是把人类生活、生产、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归纳起来而提出的大安全观。

第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多边化、国际组织多样化而使国家国际安全注人了新的内涵而提出的大安全观[1]。

第三是提出了不仅只关注21世纪议程中的环保主题及自然灾害问题,而应充分关注安全、减灾为一体的大安全观,即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安全、减灾、环保为一体的安全观[2-3]。

第四是提出了“公共安全”大安全观[4]。因为“公共安全问题”涉及到社会一切领域,是社会公众及各行各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技术性安全问题社会化倾向日趋明显,越来越多地演化为社会问题,使得现代安全问题纷繁复杂。小到社会中的犯罪问题,大到民族性冲突、宗教冲突、文化性冲突、地区性冲突,甚至国家冲突,而冲突手段也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如“9·11”及其以后的暴力冲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升级、毒品泛滥、" SARS”及禽流感传播这些都已经打破了传统国家观念,使安全问题的平台提升到国际层面。

从以上几种大安全观的提出可以认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安全科学

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大安全观的提出不只是内涵的扩充或范围的外延,更重要的是安全科学平台的提升和对安全问题达成的最广泛的共识和认定[4]。

安全价值观

安全价值观是人们对安全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定。一切事物本身的价值的有无及大小,决定了它的存在地位和必要性。显然,安全价值观是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安全观确定的基础。所以,笔者在讨论安全观的时候,有必要对安全价值作一下简要的讨论。

安全是有价值的。其主要体现在安全的社会价值和安全的经济价值。虽然,安全价值不能直接套用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定义和算法,因为安全的某些价值(如社会价值)不能只用钱来量化,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安全价值的客观存在。

2.1 安全的社会价值

安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安全的社会效应。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一个优美、安全的生活环境,一种安全可靠的工作,一次安全愉快的旅行,一个和平、和谐、安定的世界……总之,在一个安全的社会中,人们的心情、感觉是不一样的,人们就能够真正做到健康、舒适、长寿、事业有成,安全的社会效应是无法用金钱来度量的。

安全的社会价值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安全的战略意义,大多数的安全工作或工作方针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不是一时一地的临时措施。同时多数安全方针、政策都具有长效机制,不安全状态的改变需要一定周期,安全局面的形成又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从国家、政治方面考虑,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安全方针政策举措关系国家大局。

2)安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保障,安全生产、安全性合格的产品才能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保障产品有市场和竞争力。现在市场上的许多产品,食品、药品、家电、汽车等生活用品,工农业生产用的设备、化工材料、武器、能源等都存在安全性的要求,没有安全保障的产品就不会有市场,所以安全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社会效应是很明显的。

3)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或者说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是安全。强调安全仍然是大安全概念,只有人人都感到生存、生活、生产安全,个人的安全有保障,他人的安全有保障,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一个安全和谐的氛围下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昌盛繁荣进步的社会。

4)安全既是人类有生以来的本性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素质之一。安全本性是指人对安全的要求,它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一个安全的社会、安全的单位、安全的工作岗位必然会培育安心敬业奉献的人才。同时,所说的安全既是针对个人的,又是针对群体的。个人做事既要考虑自己的安全,也要考虑不能危及他人的安全,属

于安全论理,道德标准问题,所以对个体来讲,把他人的安危放在更重的位置是其高素质的表现。

2.2 安全的经济价值

由于安全系统具有灰色系统的特点,所以安全经济价值也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滞后性和反直观性。所谓,既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说有确定性的安全投人,必有一定的安全价值的回报,不确定性是说安全投人的效益具有不可预知、滞后性、远期性或难以量化计算;反直观性是说安全投人所生产的间接经济效果,是不确定性的延伸。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世界各国平均每年的事故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5%,而预防事故和应急救援措施的投人约占3.5%,合计为GNP的6%。如果没有预防事故与应急救援措施的投人,事故发生率及事故损失将会增高许多,到底损失多大,目前尚无可信的统计数据。

从理论上讲,安全价值可以参照一般价值工程的计算方法来表述:

安全价值(Vs)=安全功能(Fs)/安全投人(Cs)

上式表明 :安全价值工程是一种运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某技术管理措施进行安全功能分析,力图用最低安全寿命周期投资。实现必要的安全功能,从而提高安全技术经济,即安全价值的方法。

安全价值工程,是以安全功能的优化分析为重点,同时要尽量降低安全寿命周期投资,以充分、可靠地实现必要的安全功能为目标[8]。

随着我国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安全产业的兴起也是安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门从事安全技术、安全经济研究的院所,以及专门从事安全产品生产的企业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必将促进安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保安公司、保安队伍的增加也也是安全的投入,自然也是安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世界观、人生观与安全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观点。世界观也好,人生观也好,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这是经典的世界观、人生观概念。

当前,考 虑“人生观”与现实生活之间内在的联系,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思考使人生观的概念注人了新的内涵。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把对人生观的思考更现实地表述为“生涯”或“生计”,或进一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与发展路径的思考。这其中价值观的澄清和确认,以及寻求社会需求与个人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或为人们所

关注的焦点。

人生的目的依个人的不同而不同,但所有人的最低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生存。而且理想的或追求的生存状况就是人身心的安全、舒适、健康。人不管经历怎样的人生道路或发展路径,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安全。如果没有了生命,其任何的理想、目标都是一句空话。因此,从生命的角度讲,安全观是人生观的最基本的目标。

3.1 安全是人生价值观的保障

安全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人生价值可分为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他人、集体、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所以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实质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9]。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一生通过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对自己的生命、生活的积极作用。

任何个人应该既有人生的社会价值,又有人生的自我价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人生自我价值的人其价值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生价值也是一个“关系”范畴,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不是指对他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而主要是指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

安全作为个体生存的首要问题,也是作为社会安全、团结、稳定的中心问题。否则不管是什么个体,还是作为社会都将会人心惶惶,动荡不安。所以安全是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取向,也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保障。上升到观念,即安全观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

3.2 生命价值是安全观的核心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肉体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所以生命(人命)也应该包括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两个方面的含义。

人的生命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命存在的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存在本身是有价值,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也是最基本的人格价值;

第二,生命延续的价值。从社会角度讲是人类的繁衍发展,从个人角度看是寿命的延长对于个人创造和发展的意义。

第三,超越生命的价值即是牺牲的价值,因为牺牲不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否定,而是生命价值的升华、确证和增值。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身的生命看成是一种天命,看成是大自然的一种必然,其实不然,生命价值的大小在于人自身,生命价值问题的研究对于人们清楚地认识自己,完全发挥生命的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人的生命价值包括:人的身体、能力的储备、生命的延续[10],体力、智力的再生和发展等生命的自我价值。但这不是生命价值的全部内涵,人的生命价值更在于人是理性的,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即人的生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的发挥是人的生命的主要的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生命的价值是人们对人的一生为自己和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一种肯定;而安全最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顺利的延续,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所以说,安全即命。因此,安全是围绕着生命价值而运动的,即生命价值是安全的核心,上升到观念范畴,也可以说,生命价值观是安全观的核心。

人生观、安全观、安全价值观的相互关联归纳如下图所示。

结论

1)安全观理论是指导确定安全观的理论基础,又是安全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依据科学发展观,可以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安全观归纳为宿命安全观、知命安全观、系统安全观和大安全观,这些安全观具有延续性和动态性特点。

3)安全的社会价值观和经济价值观是安全观建立的基础,是认识安全观的客观的依据。

4)大安全观是当今安全观发展的最高层面。大安全观的确立,标志着安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5)安全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保障,生命价值是安全观的核心。

第三篇:再论科学安全观

再论科学安全观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国际、国家社会发展为背景,综合各个领域提出的安全观,将安全观归纳为:宿命安全观、知命安全观、系统安全观和大安全观4种基本模式;提出以安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定为主体的安全价值观是安全观确立的基础,而构成安全观的人生价值观及人命价值观等是人生观乃至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笔者试图以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统一人们对安全观的认识,旨在进一步充实完善安全学的学术内容。

【关键词】安全观;价值;价值观;人生观;大安全观

前言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把握与经济全球化、国家多边化、国际恐怖主义相关的国际、国内安全问题;科学地研究包括与自然灾害,大范围突发传染病(如“SARS“)等突发事件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正确理智地对待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矛盾的环境安全问题;进一步深人地研究科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以人为本的生产安全与工程安全问题等,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如何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安全观,也是从认识上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安全观,即对安全的作用、地位、价值等总的看法。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安全观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人群,由于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其安全观也是不一样的。从安全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安全观是一直伴随着人们的世界观的发展而发展,世界观的改变而改变,可以说,安全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大课题,所以安全观也是一个覆盖众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大概念。为了能更好地、全面地统一对安全观的认识,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各个领域提出的安全观,找出安全观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安全观的共性问题。正像人们可以用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统一人们对生活领域,生产领域乃至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的认识一样,用科学的安全理论统一人们对安全观概念的认识应当是可行的。

安全观的演变

目前,关于什么是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安全观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伊拉克战争、美国”9·11”事件、“ SARS”、炭疽杆菌、禽流感、基因工程与生化武器、核材料的安全使用与储存、巨型水坝、主要水源的防毒防污染、有关国计民生的物资(例如粮食、石油等)的储备和供应、亚洲金融危机式的金融风险、吸毒贩毒以及艾滋病的传播、世界人口增长问题等都成为关注安全、研讨安全观的时代背景。人们对所谓的安全观可谓多彩纷云,例如:国际社会、国家安全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念—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新资源安全观;信息时代的新威胁观与安全观;安全生产观;经济安全观;安全工程观— 工程安全和社会和谐;文化安全观;粮食安全观;人口安全观;新能源安全观;药品安全观;甚至还有以以色列为代表的绝对安全观以及美国的歇斯底里安全观等偏执安全观。

1.1 早期的安全宿命观[1]

安全宿命观的产生由来已久,所谓安全宿命观简单地说就是“听天由命”。该安全观的产生在远古时期是很自然的,因为那时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尚处在初始阶段,人们面对天灾人祸无能为力,表现出人们的一种无奈、无知和软弱,因而只能听天由命。

从历史过程来看,相对于大自然,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无论到何时,人要顺应自然,才能是安全的。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平安意境”。可以认为,安全宿命观的产生与时代特点有关,但安全宿命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安全宿命观并不只具有消极的一面,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追求的是天人的和谐统一,强调的是人要适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当然“宿命论”所强调的命运的决定支配作用或服从命运的主张并不能代表宿命“安全观”的主流,因为人们早就发现所谓命好的人也并非是事事都安全的人。

1.2 安全经验论与安全知命论

安全知命观,其中的“命”说的是天命。反映了人们开始依据经验,把握安全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总结积累事故的经验教训,从而得出与某事相关联的“命运”的好坏和安全活动的局部预知。

在我国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或秦汉时期,就出现了朴素的辩证的儒家作品《周易》。《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化其

中矣”等富有朴素的辩证论的安全活动预知观点。

到了欧洲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又总结了农业、工业、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相关安全经验,掌握了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防护方法和措施,人们也就成了安全生产活动的有知者。

与安全宿命观一样,安全知命观既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因为经验在不断总结,不断升华。经验始终是指导安全工作的宝贵财富,人们常说的吸取事故教训以指导安全工作就是安全知命观的具体体现。

1.3 系统论与安全系统观

系统论的理论与系统方法的提出和应用,大大推动了安全系统论的发展[5],实践证明,系统论是处理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好方法。

一方面因为任何事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重演,另一方面,某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故也可能发生,所以凭经验预知事故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

正当人们面对极端复杂因素的安全问题而一筹莫展的时候,系统论的提出及其在高端武器系统中的成功应用,给安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安全工作者凭经验不能完全解决的事故预测问题,并从而树立了事故是可以预知的— 科学的事故预测观。

系统安全观对安全的认识的要点,首先是认为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是有先兆的,因而用科学的方法是可以预知的。该认识和观点,它已经摆脱了宿命观和知命观以命(天命)为主导的对天灾人祸因果关系的原始认识。

系统安全观是科学的,它对事故的预测是按照事故的特点和规律提出预测模型和解析结果。因为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所以目前事故预测给出的大多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小。

1.4 大安全观

所谓大安全观是指针对人类生活、生产、生存的各个领域,关注安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合作性等特点,对安全的内涵、目标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所得出的对安全问题总的认识。

目前,有关大安全观的提法可以归纳为如下4个方面:

首先提出大安全观这一概念的是把人文、科技、环境,或是把人类生活、生产、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归纳起来而提出的大安全观。

第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多边化、国际组织多样化而使国家国际安全注人了新的内涵而提出的大安全观[1]。

第三是提出了不仅只关注21世纪议程中的环保主题及自然灾害问题,而应充分关注安全、减灾为一体的大安全观,即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安全、减灾、环保为一体的安全观[2-3]。

第四是提出了“公共安全”大安全观[4]。因为“公共安全问题”涉及到社会一切领域,是社会公众及各行各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技术性安全问题社会化倾向日趋明显,越来越多地演化为社会问题,使得现代安全问题纷繁复杂。小到社会中的犯罪问题,大到民族性冲突、宗教冲突、文化性冲突、地区性冲突,甚至国家冲突,而冲突手段也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如“9·11”及其以后的暴力冲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升级、毒品泛滥、" SARS”及禽流感传播这些都已经打破了传统国家观念,使安全问题的平台提升到国际层面。

从以上几种大安全观的提出可以认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安全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大安全观的提出不只是内涵的扩充或范围的外延,更重要的是安全科学平台的提升和对安全问题达成的最广泛的共识和认定[4]。

安全价值观

安全价值观是人们对安全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定。一切事物本身的价值的有无及大小,决定了它的存在地位和必要性。显然,安全价值观是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安全观确定的基础。所以,笔者在讨论安全观的时候,有必要对安全价值作一下简要的讨论。

安全是有价值的。其主要体现在安全的社会价值和安全的经济价值。虽然,安全价值不能直接套用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定义和算法,因为安全的某些价值(如社会价值)不能只用钱来量化,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安全价值的客观存在。

2.1 安全的社会价值

安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安全的社会效应。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一个优美、安全的生活环境,一种安全可靠的工作,一次安全愉快的旅行,一个和平、和谐、安定的世界……总之,在一个安全的社会中,人们的心情、感觉是不一样的,人们就能够真正做到健康、舒适、长寿、事业有成,安全的社会效应是无法用金钱来度量的。

安全的社会价值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安全的战略意义,大多数的安全工作或工作方针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不是一时一地的临时措施。同时多数安全方针、政策都具有长效机制,不安全状态的改变需要一定周期,安全局面的形成又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从国家、政治方面考虑,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安全方针政策举措关系国家大局。

2)安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保障,安全生产、安全性合格的产品才能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保障产品有市场和竞争力。现在市场上的许多产品,食品、药品、家电、汽车等生活用品,工农业生产用的设备、化工材料、武器、能源等都存在安全性的要求,没有安全保障的产品就不会有市场,所以安全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社会效应是很明显的。

3)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或者说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是安全。强调安全仍然是大安全概念,只有人人都感到生存、生活、生产安全,个人的安全有保障,他人的安全有保障,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一个安全和谐的氛围下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昌盛繁荣进步的社会。

4)安全既是人类有生以来的本性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素质之一。安全本性是指人对安全的要求,它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一个安全的社会、安全的单位、安全的工作岗位必然会培育安心敬业奉献的人才。同时,所说的安全既是针对个人的,又是针对群体的。个人做事既要考虑自己的安全,也要考虑不能危及他人的安全,属于安全论理,道德标准问题,所以对个体来讲,把他人的安危放在更重的位置是其高素质的表现。

2.2 安全的经济价值

由于安全系统具有灰色系统的特点,所以安全经济价值也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滞后性和反直观性。所谓,既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说有确定性的安全投人,必有一定的安全价值的回报,不确定性是说安全投人的效益具有不可预知、滞后性、远期性或难以量化计算;反直观性是说安全投人所生产的间接经济效果,是不确定性的延伸。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世界各国平均每年的事故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5%,而预防事故和应急救援措施的投人约占3.5%,合计为GNP的6%。如果没有预防事故与应急救援措施的投人,事故发生率及事故损失将会增高许多,到底损失多大,目前尚无可信的统计数据。

从理论上讲,安全价值可以参照一般价值工程的计算方法来表述:

安全价值(Vs)=安全功能(Fs)/安全投人(Cs)

上式表明 :安全价值工程是一种运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某技术管理措施进行安全功能分析,力图用最低安全寿命周期投资。实现必要的安全功能,从而提高安全技术经济,即安全价值的方法。

安全价值工程,是以安全功能的优化分析为重点,同时要尽量降低安全寿命周期投资,以充分、可靠地实现必要的安全功能为目标[8]。

随着我国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安全产业的兴起也是安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门从事安全技术、安全经济研究的院所,以及专门从事安全产品生产的企业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必将促进安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保安公司、保安队伍的增加也也是安全的投入,自然也是安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世界观、人生观与安全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观点。世界观也好,人生观也好,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这是经典的世界观、人生观概念。

当前,考 虑“人生观”与现实生活之间内在的联系,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思考使人生观的概念注人了新的内涵。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把对人生观的思考更现实地表述为“生涯”或“生计”,或进一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与发展路径的思考。这其中价值观的澄清和确认,以及寻求社会需求与个人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或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人生的目的依个人的不同而不同,但所有人的最低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生存。而且理想的或追求的生存状况就是人身心的安全、舒适、健康。人不管经历怎样的人生道路或发展路径,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安全。如果没有了生命,其任何的理想、目标都是一句空话。因此,从生命的角度讲,安全观是人生观的最基本的目标。

3.1 安全是人生价值观的保障

安全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人生价值可分为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他人、集体、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所以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实质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9]。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一生通过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对自己的生命、生活的积极作用。

任何个人应该既有人生的社会价值,又有人生的自我价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人生自我价值的人其价值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生价值也是一个“关系”范畴,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不是指对他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而主要是指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

安全作为个体生存的首要问题,也是作为社会安全、团结、稳定的中心问题。否则不管是什么个体,还是作为社会都将会人心惶惶,动荡不安。所以安全是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取向,也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保障。上升到观念,即安全观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

3.2 生命价值是安全观的核心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肉体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所以生命(人命)也应该包括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两个方面的含义。

人的生命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命存在的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存在本身是有价值,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也是最基本的人格价值;

第二,生命延续的价值。从社会角度讲是人类的繁衍发展,从个人角度看是寿命的延长对于个人创造和发展的意义。

第三,超越生命的价值即是牺牲的价值,因为牺牲不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否定,而是生命价值的升华、确证和增值。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身的生命看成是一种天命,看成是大自然的一种必然,其实不然,生命价值的大小在于人自身,生命价值问题的研究对于人们清楚地认识自己,完全发挥生命的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人的生命价值包括:人的身体、能力的储备、生命的延续[10],体力、智力的再生和发展等生命的自我价值。但这不是生命价值的全部内涵,人的生命价值更在于人是理性的,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即人的生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的发挥是人的生命的主要的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生命的价值是人们对人的一生为自己和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一种肯定;而安全最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顺利的延续,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所以说,安全即命。因此,安全是围绕着生命价值而运动的,即生命价值是安全的核心,上升到观念范畴,也可以说,生命价值观是安全观的核心。

人生观、安全观、安全价值观的相互关联归纳如下图所示。结论

1)安全观理论是指导确定安全观的理论基础,又是安全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依据科学发展观,可以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安全观归纳为宿命安全观、知命安全观、系统安全观和大安全观,这些安全观具有延续性和动态性特点。

3)安全的社会价值观和经济价值观是安全观建立的基础,是认识安全观的客观的依据。

4)大安全观是当今安全观发展的最高层面。大安全观的确立,标志着安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5)安全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保障,生命价值是安全观的核心。

第四篇:山东省阳信县司法局五化六扶,践行治本安全观

山东省阳信县司法局

“五化六扶”践行社区矫正治本安全观

阳信县司法局 卢士超 赵培

自2012年3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阳信县司法局始终秉持规范执法和真情帮教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将“治本安全观”的新理念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之中,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综合施教,逐步探索出了“五化六扶”管理模式,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创新形式,严格程序,“五化”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五化”标准,严格每一个执法环节,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㈠业务精细化

制定《社区矫正“六必谈”制度》(即“入矫解矫必谈,管理级别变更必谈,外出请销假必谈,发现违规苗头必谈,遇到困难必谈,受到奖惩必谈”)。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前进行预登记谈话,了解其家庭情况,犯罪经过、认罪态度。进行入矫宣告,由社区矫正管理局统一组织,采用庭审模式,制定宣告提纲、保证书、组建矫正小组。调查笔录、询问笔录都制定统一模板,并邀请公安、检察院业务骨干对司法所干警进行专题培训,确保业务精细规范。

㈡档案规范化

依据《山东省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登记后,分别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正档、执行副档和工作档案,统一档案内容及管理标准,落实专人负责收集和管理。同时订制专用的 1 档案盒,统一制作档案封面、目录装订等,确保档案规范整洁,真正做到一人一档。

㈢执法严格化

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严格执法贯穿整个矫正过程。严格日常监管程序,落实公开宣告制度、外出审批制度、管理类别变更审批等制度,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定位、周报告、月汇报、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情况进行严格规范,借助指纹签到系统,落实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告诫谈话签到制度。

㈣突击检查经常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移动执法特勤车,互联网微信群共享位置定位,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实时监控等手段突击检查服刑人员情况。突出经常性,“突击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两次,每次不少于三个司法所,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和存档。目前已突击检查165人,对其中发现的12名违规人员给予了警告处分。

㈤帮教措施亲情化

特殊的关爱给特殊的人群,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我们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帮教管理方案,做到“因人施教”。1月12日,我县在全省率先开通远程帮教会见系统。目前我局已与山东省鲁中监狱、齐州监狱对接成功。同时在社区矫正基地建立爱心互助站,该系统的运行成为服刑人员和其家属交流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促进服刑人员安心改造、提升帮教质量,更有利于激发服刑人员努力改造。

二、用心矫正,真情帮扶,“六扶”提升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实效。创新帮扶模式,综合采取教育引导、心理干预、法治教育、技能培训、生活帮扶等方式开展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

㈠在管理上力求“扶”身

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用严格的管控约束和改造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的行为,矫正他们的恶习,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㈡在生活上力求“扶”困

近年来,阳信县司法局不断创新特殊人群帮困扶助模式,牢牢把握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发展新形势,扶危济困,依托阳信县社区矫正基地,建立爱心互助站。凡是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家庭发生重大损失或生活极为困难的矫正和帮教对象,都可以得到及时救助,为身处迷途的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点亮了希望的航灯。

㈢在就业上力求“扶”技

阳信县司法局和县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社区服刑人员创业培训班,邀请青岛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高级讲师授课,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生存技能。

㈣在发展上力求“扶”业

阳信县司法局先后与阳信鑫益晟建材公司、阳信天逸假发厂、阳信福禄寿家具厂等几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十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自力更生,顺利回归社会。㈤在学识上力求“扶”学

阳信县司法局成立了由律师和干警组成的讲师团,定期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定期组织普法考试,增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和服从管理意识。

㈥在精神上力求“扶”心

阳信县司法局投入二十万元打造社区矫正心理康复中心,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自我培养”等多种形式,组建专业化高规格的心理咨询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配置先进的智能化心理矫正干预设备,设置心理咨询室、智能宣泄室、心理沙盘室、音乐放松室等配置建设。社区矫正心理康复中心是社区矫正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要组成,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入矫心理测试、分类管理、跟踪教育、心理矫治有极为重要作用。

通过“五化”管住控牢体现社区矫正执法“硬度”,“六扶”扶困帮难体现人性“温度”,充分践行了社区矫正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主旨和治本安全观的理念,逐步实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由“底线安全”向“治本安全”的转变,为全县和谐、稳定、安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五篇: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观

[摘 要]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本态度和观点,对安全战略具 有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安全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近年来,我国国家安全观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存在“安全观”概念模糊、研究对象国范围过窄、研究相对滞后等现象,本文拟对这一状况简单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关键词]国家安全观 安全战略 研究述评

自1997年3月,中国代表在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正式提出“新安全观”以来,安全观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一条试图从思想、意识形而上的角 度来探讨影响安全战略因素的新途径,对现实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研究已经得到更多学者的响应,形成了相应的声势和规模,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成就,并且有 方兴未艾之势。笔者试图利用已有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作个简要的整理和介绍,希望能有助于学界同仁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概言之,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本态度和观点,并被系统化、理论化的安全观念。它对安全战略 具有指导意义,有什么样的安全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安全战略。“安全战略是安全观的具体化。”[1]

多年来,学术界重视对安全战略的研究,对安全观念的研究则相对 不太重视。在论述安全问题的文章中,学者们多以“安全战略”为论述对象,而以“安全观”为题的文章,所占比重不大。笔者依照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作相关统计,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中,1994年——2006年“中国政治、国际政治”类中,篇名包含“安全”一词的文献有1964篇,而包含“安全观”一词的文献为170篇,仅占总数的8.7%。就是在1999年—2006年“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中的“中国政治、国际政治”类,篇名包含“安全”的毕业论文有142篇,包含“安全观”一词 的文章有14篇,也仅占总数的10%。很 显然,对国家安全观的研究,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

可喜的是,学者们对安全观的研究,近来已经日趋重视,这可从“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文数据库”论文数量的变化看出。自2001年始,期刊网中以“安全观”为题的硕博文章,由2篇(2001年)、1篇(2002年)、3篇(2003年)、4篇(2004年),到5篇(2005年),论文数量在逐年递增,而质量也在逐步提高,这为安全观今 后的研究奠定了可靠基础。

另外,在国际关系各类学术刊物、书籍中,但凡谈论“安全”方面 的文章,也皆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一些“安全观”的话题。这方面的代表作,国外的有:巴瑞·布赞《新安全论》,彼得·J·卡赞斯坦《国家文化安全》等;国内书籍为:丛鹏《大国安全观 比较》,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等。

巴瑞·布赞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大师。他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复 合安全理论和非安全化理论。彼得·J·卡赞斯坦则在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建构上做出了有益尝试。他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二战之后日本安全观的演变。丛鹏《大国安 全观比较》是国内对大国安全观进行比较研究的首部著作,也是首部以安全观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子杉的《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则以全球化为视角,系统阐述了全球 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问题,对建国以来安全观的发展阶段也作了梳理归纳。一般说来,我国学术界对国家安全观的 研究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起步较晚。待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安全观”概念提出之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才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概括而言,我国学术界对国家安全观研究取向上有两种[2]:一是理论层次的探讨,这是中国学者最感兴趣,同时也是成果最多 的领域,代表学者有刘跃进、李少军等。另外是一些著作,对冷战之后国家安全观的新变化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理论探索。2003年11月,外交学院与中国军控和裁军学会联合邀请了社科院、国际问题 研究所、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等十几名学者以“各国安全观比较研究与中国新安全观”为题召开座谈会,交流研究心得,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国家安全观的研究已初具 规模,并尚待壮大。

当然,“国家安全观”研究毕竟是一新兴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免出 现一些问题:

(1)“安全观”概念过于模糊,学者依其不同理解而界定,造 成概念混乱。

安全观是对安全问题的理性化认识,是有关安全的理论。但是,对国 家安全观的内涵、研究对象,不同学者依其理解的侧重点,做出不同解释。如:有的学者认为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在维护本国的安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自身的安 全利益、安全目标、安全环境和安全手段等问题的认识;还有学者认为安全观念指对国际安全的主观认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安全面临的威胁来源,二是构成 国际安全的基本条件,三是维护国家持久安全的方法。4

有争论未必是坏事,争论催生新的理论思考。但是,概念界定过于 含糊不清,则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混乱,从而不利于研究的继续进行。这一点,尚需得到规范。

(2)“安全观”对象国的研究范围过窄,主要集中于对中国新安全观的研究。

据统计,学术期刊网1997年——2004年“中国政治、国际政治”类,篇名包含“安全观”的文章共89篇。其中,以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犹太民族为对象的文章各1篇,以东盟、亚太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共4篇,就是对俄罗斯、美国两个大国的研究,总计也仅4篇,这相对于以中国国家安全观为对象的43篇文章而言,真是小巫见大巫。学术界对对象国的研究出现了明显 的失衡。

(3)侧重于对国家安全理论的研究,安全观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安全观是安全理论的基础,又与安全理论有着不同,具有自己的特 点:①它以理性思维为主导,但没有完全排除非理性思维和感知,包括一般的安全感和安全经验,是对安全问题的广泛认识和思考。②它的认识重点在安全的现实问 题上,而对与现实联系不太密切的一般普遍性的安全理论问题,特别是安全的本质、属性等,并不给予特别关注,或者不是其关注的重心。其重心在现实。5

学术界对安全理论系统化的研究已经开始,代表人物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刘跃进教授。他先后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国际安全通 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学报中发表一系列文章,探究对安全理论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可行性,推动了国家安全学的开展。除刘先生外,对安全理论研究做出较大贡献的还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 学院研究员楚树龙先生、社会科学 院世界经政研究所研究员李少军先 生等,他们的努力推动了安全理论研究的进程。

对比而言,学术界对安全观的系统化研究,进展则相对缓慢。除在国际关系各类学术刊物中尚未出现以安全观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专栏外,书籍中以“安全观”为 题的,据笔者所知,目前为止也仅丛鹏教授一部《大国安全观比较》。在国家安全观研究方面,尚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去填补。

参考文献

[1]丛鹏,大国安全观比较[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第2页 [2]丛鹏,大国安全观比较[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第5页 [3]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第123页 [4]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M].时事出版社,1999,第20页 [5]刘跃进,“‘安全’及其相关概念”《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9,第23页

下载论治本安全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治本安全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美丽武鸣 清洁乡村”的治标与治本

    “美丽武鸣清洁乡村”理论征文 论“美丽武鸣清洁乡村”的治标与治本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胡锦涛将生......

    01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五篇模版)

    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 摘 要:冷战后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安全形势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多样化的安全挑战,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

    总体国家安全观(范文大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2014年4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

    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树立新安全观

    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主要是相对于带有冷战思维的传统安全观而言。自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中国在两大治治集团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形成了以解决政治......

    论“美丽武鸣__清洁乡村”的治标与治本(精选5篇)

    论“美丽桂平清洁平安校园”的治标与治本 侯丽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胡锦涛将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

    “六权治本”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乡“六权治本”工作汇报 为深入贯彻省、##市、##县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总结暨“六权治本”推进会议精神,按照《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六权治本”(试点)工作的实施......

    六权治本学习心得

    六权治本学习心得 小店区中辐院学校 付远军 当前,山西改革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最主要的矛盾还是政治生态问题。山西所暴露出的严重腐败问题,不仅与山西独特省情密切相关,......